收藏 分销(赏)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776522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50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2011级国经第十一组:南金秀 周苑茗 张蓉 贺映蓉 刘心怡 李乾浩 相德昌 郗重山 张文杰 闫涛区位理论 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区位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杜能 农业区位理论11组 刘心怡一、背景介绍1、提出者约翰冯杜能 1783-

2、1850,德国农业经济学家2、出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 1826年出版,以下简称孤立国,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3、地位开山之作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农业区位理论 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农业区位理论。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

3、在城市附近。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二)形成机制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

4、品的运费率。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者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是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以某种作物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三、杜能圈(一)杜能圈杜能认为农业的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第一圈自由式农业、第二圈林业、第三圈轮作式农业、第四圈谷草式农业、第五圈三圃式农业、第六圈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通常称为杜能圈。三、杜能圈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

5、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三、杜能圈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所供给的物质的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三、杜能圈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

6、谷物。三、杜能圈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三、杜能圈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三、杜能圈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

7、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该区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外,为城市提供日常所需的肉类和奶类制品,更新周期快,商品率高。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四、理论与现实 杜能圈模式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是对客观实际的高度抽象,“孤立国”在现实中很少存在。杜能在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谷物价格的影响和土质的影响后,对其区位圈作了修正。逆杜能圈 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五、实际理论应用范例1、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

8、成四个圈域:第一圈为距市中心10km以内,以蔬菜、奶牛、花卉为主的圈层;第二圈为距市中心1020km之间,是以棉花、蔬菜、奶牛、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的圈层;第三圈为距市中心2035km之间,是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为主的圈层;而第四圈为距市中心35km以外地区,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为主的圈层。从整体来看,大致可反映出杜能的环状结构来。另外,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近郊区为蔬菜、鲜奶、蛋品;远郊区内侧为粮食和生猪,外侧为粮食、鲜瓜果、林木;而外围山区则为林业、牧业和干果。2、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近郊区为蔬菜、鲜奶、蛋品;而远郊区内侧为粮食和生猪,外侧为粮食、鲜瓜果

9、、林木;而外围山区则为林业、牧业和干果。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有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在中部非洲卢旺达的丘陵地带,围绕农村居住聚落呈现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状态。即从内向外,依次为:居住聚落;芭蕉林;内侧耕地,无休闲地,集约度高;咖啡栽培地;外侧耕地,有休闲地,集约度低;丘陵冲积地上的耕地;PS:A为雨季也耕作的相对干燥地。即费时的耕作布局在村落附近。B:只有旱季才耕作的低湿耕地,这种围绕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土地利用形态是基于节约时间而出现的。六、农业区位论的贡献 1、提醒人们,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同一地区可能形成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结构

10、(六圈),其方向和结构调整取决于地区内的人文因素(城市)。为农业区划奠定了理论基础。2、运费使产生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立足点。3、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体系等空间排列法则,是影响农业区划的基本因素。4、距市场远近不同的土地,所创造的农产品价值呈现出级差分布,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依据。七、农业区位论的缺陷 1、片面强调运费的作用,忽略了行为等其他人文因素的影响。2、忽略了不同规模中心城市在市场交易能力方面的差异,只考虑农业土地利用,没考虑到城市周围土地利用(逆杜能圈)。3、受历史所限,不能完全运用当前现代化交通条件下的现实(高速公路、保鲜技术使供求范围可以伸

11、展到数千公里)。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 1909 德国 阿尔申尔德韦伯基本假设在一个均质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范围内只探讨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而不涉及其他因素。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已知分布在特定地点。工业产品的消费地点和范围为已知,且需求量不变。劳动力在工资率固定情况下,供给是充裕、已知、不能流动的。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仅就同一产品讨论其生产与销售问题。工业区位理论内容 关于运输成本定向工业区位的分析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的分析集聚与分散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分析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遍布性原料:到处都有,对工业区位影响不大;限地性原料:只分布在某些固定地点的,对工业区位

12、模式产生重大影响。)限地性原料的失重程度愈大,原料指数也愈大;遍布性原料的参用程度愈大,原料指数则愈小。而原料指数的不同将导致工业区位的趋向不同。因此,当在原料指数不同的情况下,只有在原料、因此,当在原料指数不同的情况下,只有在原料、燃料与市场间找到最小运费点,才能找到工业的燃料与市场间找到最小运费点,才能找到工业的理想区位。理想区位。运输成本定向工业区位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劳工成本是导致以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位模式劳工成本是导致以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位模式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素。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素。所谓劳工成本,就是指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用。当劳工成本(工资)在特

13、定区位对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工资较低)的地区选址建厂。其前提是在工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之下,工厂从旧址迁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费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费用。跨国公司在市场地的国家单独建立生产厂家。这些生产企业均以服务各自的市场为主,而没有跨越国界的销售,属于典型的“进口替代型”生产。这种在东道国建立生产厂家的模式在二次大战以后还比较普遍,如20世纪70年代许多欧洲和日本的公司在美国建立制造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衣巨大的人口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又吸引了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建厂。这种生产区位类型一方面是考虑运输成

14、本,另一方面是考虑劳动力成本及租地的廉价,还有就是国之间关税壁垒的存在。一个工厂的产品,可能是同一公司另一个位于其它国家的工厂的生产原材料。而最终的产品也许要远到第三国或跨国公司的母国市场。这种具有公司生产单位的国家,只是一个“出口加工平台”。这种公司生产单位的空间格局类型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最早是美国电子工业公司在东亚、东南亚、墨西哥建立其生产装配厂,之后是欧洲和日本跨国公司也在这些地区建立其生产机构。8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断涌入中国大陆建厂。其特点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及政策优惠条件,其生产的产品往往是以出口到其它国家(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市场)集聚与分散因

15、素影响工业区位由集聚因素形成的聚集经济效益也可使运费和工资定向由集聚因素形成的聚集经济效益也可使运费和工资定向的工业区位产生偏离,而形成工业区位的第二次变形的工业区位产生偏离,而形成工业区位的第二次变形。集聚因素。指促使工业向一定地区集中的因素,又可分为一般集聚因素和特殊集聚因素。生产或技术集聚,影响方式:工厂企业规模的扩大;同一工业部门中,企业间的协作,使各企业的生产在地域上集中,且分工序列化。社会集聚,也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大城市的吸引,交通便利以及矿产资源丰富使工业集中;二是一个企业选择了与其他企业相邻的位置,获得额外利益。分散因素。指不利于工业集中到一定区位的因素。因此工厂搬迁或新建选

16、择地点的前提条件要看集聚给企因此工厂搬迁或新建选择地点的前提条件要看集聚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大还是房地产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大,即业带来的利益大还是房地产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大,即取决于集中与分散的比较利益大小。取决于集中与分散的比较利益大小。三个全球性城市即纽约、东京、伦敦就集中了数量极多的大跨国公司的总部。围绕着这三大中心是一批次一级的大城市,这里也集中了一些跨国公司的总部和科技支持,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另外,还要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并引导消费,从而满足研究、开发、试制、生产对劳动力、市场消费者的要求。鉴此,公司的产品开发和研制部门一般都选择

17、在大都市区和科研集中区,尤其是母国大都市的大学校园区及高科技研究广泛集中地带。1977年,纽约新泽西区是全美最为重要的一公司开发研制基地,占公司总数的16.5%;其次是洛杉矶,占12.1%。这两个大都市均是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地区。根据科学家对日本54家电子和生物工程跨国公司的调查,发现其在海外建立的67家产品开发研制机构为8%。分布在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目的是接近市场,接近科技人才密集区,接近公司生产厂区。其中一半位于美国,其次全德国占14.99%。再次是英国占10.4%,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各占4.5%。中心地理理论中心地理理论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产生背景 20世纪以来世纪以来,由

18、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在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种经济活动如个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工业,商业商业,贸易贸易,服务行业等由于集聚效益服务行业等由于集聚效益,开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对城市的研开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究显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数量和规模等级。数量和规模等级。1933年年,德国地理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著作南德的中心地或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学家克里斯

19、泰勒出版了一本著作南德的中心地或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与杜能的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相似,中心地理论是克里斯泰勒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基础相似,中心地理论是克里斯泰勒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提出的,他在德国南部所有的城市和农村进行调研,积累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详上提出的,他在德国南部所有的城市和农村进行调研,积累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详细资料。理论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细资料。理论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及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克里斯塔

20、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假设基本假设在一块平地上,各

21、中地间距离相等,不同中心地售卖不同等级的在一块平地上,各中地间距离相等,不同中心地售卖不同等级的商品。商品。而土地上的肥沃度、资源、起伏一致,而且人口分布均匀,所以相而土地上的肥沃度、资源、起伏一致,而且人口分布均匀,所以相应的收入分布、对货物需求、消费方式均一致。应的收入分布、对货物需求、消费方式均一致。交通的运输条件一致,例如运输工具与运费都一样。交通的运输条件一致,例如运输工具与运费都一样。消费者与生产者皆是理性经济人。消费者会以最低交通费用,到消费者与生产者皆是理性经济人。消费者会以最低交通费用,到最近的城市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生产者会力求扩大市场,以谋取最近的城市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

22、生产者会力求扩大市场,以谋取较高利润。较高利润。由于人们前往中地购买的过程需要交通时间,通常会选择最近的地由于人们前往中地购买的过程需要交通时间,通常会选择最近的地方购物,如是则一些低等级商品绝大多数中地都会出售。低等级商方购物,如是则一些低等级商品绝大多数中地都会出售。低等级商品一般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如面包、牙刷、牙膏、肥皂等。而一些品一般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如面包、牙刷、牙膏、肥皂等。而一些高等级商品,如名贵货品和名牌商品,人们通常愿意花费较高交通高等级商品,如名贵货品和名牌商品,人们通常愿意花费较高交通费用购物,因此出售高等级商品的中地必然比销售低等级商品的中费用购物,因此出售高等级商品的

23、中地必然比销售低等级商品的中地少。地少。各城市的易达性一样,交通费用与距离成正比。各城市的易达性一样,交通费用与距离成正比。中心地理论有以下五个基本概念:(l)中心地()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的等级性 中心地主要提供贸易,金融,手工业,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务。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有高低等级之分。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低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是指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

24、都大的中心商品。而低级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提供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低级中心地职能心地职能。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高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满足,但要购买高级商品或高档次服务必须到中级或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2)中心货物与服务(中心货物与

25、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低)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低)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低)级别的服务。(3)中心性(中心性(Centrality)或)或“中心度中心度”。一个地点的中。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总和。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一般

26、认为,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因为城镇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的综合反映。克里斯塔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使用,电话门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4)服务范围。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服务范围。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以最远距离r为半径,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服务范围的下限是保持一项

27、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离。以为半径,也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亦称之为需求门槛距离(Threshold),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服务范围上下限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它们对进一步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门槛距离大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那么这种货物在该地区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提供。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和门槛距离相等,那么,经营该种货物正好能得到利润。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大于门槛距离,那么,该项货物不仅可被提供,而且经营者还可从为居住在两个腹地间的人口服务中得到超额利润。经济距离。是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经济距离。是决定

28、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素,是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素,是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个要素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中心地基本理论中心地基本理论1.六边形市场区。在一个均质平原上,由各个中心地为人们提供商品和服务,由于新的中心地厂商的不断自由进入,竞争结果使各厂商经营某类商品的最大销售范围逐渐缩小,直到能维持最低收入水平的门槛范围为止,就使某类商品的供给在均质平原上最终达到饱和状态,而每个中心地的市场区都成为彼此相切的圆形,如果不重叠的话,圆与圆之间必然会出现空隙,使居住在这些空隙里的居民将得不到服务。实际上在相互激烈

29、竞争的情况下,各中心地都试图把这片空白区吸引到自己的市场区内,结果使它们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以致各中心的销售范围都有一部分相互重叠。居住在重叠区内的居民就有两个可供选择的区位,按照消费者最近供应地购物的假设,重叠区就被平均分割给两个相邻的中心地。其中位于平分线上的居民到两个相邻的中心地的距离是相等的,故这条线被称为无差别线。由于重叠区被无差别线分割,圆形的市场区即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从而推导出正六边形市场区这一便于组织中心地与服务区相联系的最有效的全覆盖的理论图式。2.中心地三原则 克里斯塔勒认为,有三个条件或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在不同的原则支配

30、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市场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K=3:市场原则:市场原则这原则指出倘销售等级较高的商品,中地服务范围较广,范围可达3个较小中地的距离。K=3 k=4K=4:交通原则:交通原则销售商品等级较高的中地,交通比只卖低等级商品的中地方便,因此这种中地可覆盖4个较小中地的距离。K=7:行政部门原则:行政部门原则一个设有行政部门的中地,重要性往往会较高,故覆盖范围也高很多,一般可覆盖7个较小中地的距离。K=7实例荷兰人在围海造田得来的圩田上规划居民点时,成功的运用了中心地理论。政府在规划时,将居民点分为三个级别,级别越高的居民点个数越少,不同级别的居民点人口规

31、模不同,需求也不同,提供的服务也不同。在安排各级居民点的空间位置时同级居民点之间距离大致相当,高级居民点则分布在低级居民点中间。李乾浩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起源的基石,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则构成经济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区位理论根据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以分为传统区位理论和新古典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围绕更加广阔的区位因素范围和更加宽松的理论假设条件,两条主线对区位理论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并且由于融合了发展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区位理论从纯粹的单一经济主体区位选

32、择理论衍变成集区位选择、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区域经济理论。现代区位论阶段,主要指二战以后,这一阶段区位论以区域经济为研究对象,追求解决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并分化为区域科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分析两个方向,在这个两方向的基础上产生了区域经济学。1、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1sard)是现代区位理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他通过引入生产经济理论,把企业新古典区位理论分析框架中的单一生产区位分析扩展到多生产区位,认为最大利润原则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消费者偏好、未来不确定性、区域间工资水平及价格水平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因此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

33、然受多种因素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2、以德伊(Day R H)、戈林赫特(Green hut M L)、赛默恩(Simon H A)等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派突破了新古典区位理论区位主体完全信息、完全理性和完全同质的三大假设,认为区位选择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才是区位分析的重要因素。以麻斯(Massey D)、沃兰斯坦(WallersteinI)、默德尔斯克(Modelski G)、布儒德尔(BraudelF)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派认为区位是经济结构的产物,区位理论离不开社会意义,要分析空间经济现象和非空间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将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因素也加入到区位因素范围。3、西方发达国

34、家进入了产业结构化阶段。弗农(Vernon R)和梅尔起克(Melciki EJ)创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区位选择应随着产品和生产技术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因此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4、萨塞尼安(Saxenian A)、斯科特(Scott A J)等甚至基于新产业空间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分析,将企业及区域文化、网络经济及网络效应、制度形态等均加入到区位因素的范围中去。5、不过,真正实现对新古典区位理论假设条件的实质性突破的是以克鲁格曼(Krugnmn P)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通过建立不完全竞争和规模递增模型对企业和产业区位选择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企业和产业区位的形成是一

35、种多重区位的均衡结果,从而将区位理论研究纳入了主流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1、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作为理论基础,并通过区位聚集中“路径依赖”现象,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收益递增、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是传统经济学中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最早运用报酬递增来解释地理上的集聚的也并不是克鲁格曼,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将“新经济地理学”看作是经济学中对收益递增兴趣复兴的一部分。一、2、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新经济地理学的第二个主要研究内容是区域的长期增长与空间集聚的关系。标准的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假定资本和劳动是收益递

36、减的,依据这个框架对集聚(特别是国家之间)的产生进行预测,一个相对贫穷、资本储备较低的国家将有更高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新古典增长模型的预言结果是,较贫穷的国家增长较快,最终能赶上较富裕国家。而根据巴罗和沙拉马丁(SalaIMartin,1995)的研究显示,区域收敛率在整个美国、欧盟、加拿大、Et本、中国以及澳大利亚范围内是十分相似的,但是,区域收敛速度却相当缓慢,每年大约1.2,这要比简单的新古典模型缓慢得多。区域收敛率较慢的事实以及对新古典长期增长模型有效性的怀疑,引出了与收益递增的模型之间的联系。按照新经济地理学,资本外部性的相对规模(市场作用的范围)、劳动力的可移动性和交通成

37、本将决定经济活动和财富在空间配置上的区域整合程度。一方面,当资本外部性及劳动力的迁移通过区域整合增加时,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将预言更大规模的空间集聚,富裕中心和较差的边缘区之间的差距将加大,经验结果也似乎支持这个预测;另一方面,如果区域之问仍然存在着不可流动性(由于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障碍),那么中心地区的劳动力和由于拥挤而带来的成本就会增加,并有利于经济活动的扩散和区域集聚的减弱。按照新经济地理学,资本外部性的相对规模(市场作用的范围)、劳动力的可移动性和交通成本将决定经济活动和财富在空间配置上的区域整合程度。一方面,当资本外部性及劳动力的迁移通过区域整合增加时,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将预言更大规模的空

38、间集聚,富裕中心和较差的边缘区之间的差距将加大,经验结果也似乎支持这个预测;另一方面,如果区域之问仍然存在着不可流动性(由于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障碍),那么中心地区的劳动力和由于拥挤而带来的成本就会增加,并有利于经济活动的扩散和区域集聚的减弱。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

39、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内在原因及规律。二、产品周期理论二、产品周期理论2、产品阶段与区位选择、产品阶段与区位选择(1)新产品阶段)新产品阶段该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该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等条件,主(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等条件,主要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后受市场需求驱动,也开始在要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后受市场需求驱动,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其

40、它发达国家进行,但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2)成熟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该该阶阶段段已已实实现现部部分分标标准准化化。企企业业开开始始更更多多地地关关注注生生产产成成本本。如如出出口口商商品品的的边边际际生生产产成成本本(包包括括运运输输成成本本)高高于于目目标标国国直直接接生生产产的的平平均均成成本本时时,企企业业选选择择直直接接投投资资以发达国家为主以发达国家为主(3 3)标准化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该阶段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该阶段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产品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此时,企业最低点为。产品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此时,企业

41、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使母国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使母国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3、产品周期理论的缺陷、产品周期理论的缺陷该理论缺乏把产品周期理论与企业的特殊优势结合起来考虑该理论缺乏把产品周期理论与企业的特殊优势结合起来考虑该理论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可进行国际分工。该理论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可进行国际分工。案例案例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一一一一)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公司总部的区

42、位要求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2 2 2 2、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1 1 1 1、公司总部的主要职能、公司总部的主要职能、公司总部的主要职能、公司总部的主要职能便利的交通运输;便利的交通运输;及时的信息获取;及时的信息获取;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二二)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1区位区位主要选择大都市区。主要选择大都市区。2选择动因选择动因大都市区的三种优势:大都市区的三种优势: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提供金融、法律、广告等现代服务的便捷性;提供金融、法律

43、、广告等现代服务的便捷性;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总部集中地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总部集中地美国主要公司总部的区位美国主要公司总部的区位 公公司司总总部部区区位位并并非非固固定定不不变变。随随着着公公司司的的地地理理扩扩张张及及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总部的区位也会发生变化。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总部的区位也会发生变化。但但是是其其变变化化有有所所差差异异。宏宏观观尺尺度度上上,公公司司一一般般很很少少将将总部全部移出母国,或将部分总部职能移至它国。总部全部移出母国,或将部分总部职能移至它国。3.3.3.3.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谢谢品尝谢谢品尝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