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八年级上册期末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2、中科院发现“绿色”光刻胶,精度可达0.00000000014米,数字0.00000000014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
A. B. C. D.
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4、下列分式中一定有意义的是( )
A. B. C. D.
5、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中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
A. B.
C. D.
6、下列各式中的变形,错误的是( )
A. B. C. D.
7、如图所示,,,要使,需添加条件是( )
A. B. C. D.
8、关于x的方程有增根,则m的值是( )
A.0 B.2或3 C.2 D.3
9、在中,,,则,的度数依次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0、如图, 为线段上一动点(不与点、重合),在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和正三角形,与交于点,与交于点,与交于点,连接,以下五个结论:①,②,③,④,⑤,一定成立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11、如果分式的值为0,则的值为___________.
12、若点和点关于y轴对称,则______.
13、已知,,______.
14、计算:______.
15、如图,在等边△ABC中,E为AC边的中点,AD垂直平分BC,P是AD上的动点.若AD=6,则EP+CP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_.
16、若是完全平方式,则的值为______.
17、(1)已知x+y=4,xy=3,则x2+y2的值为 _____.
(2)已知(x+y)2=25,x2+y2=17,则(x﹣y)2的值为 _____.
(3)已知x满足(x﹣2020)2+(2022﹣x)2=12,则(x﹣2021)2的值为 _____.
18、如图,在△ABC中,∠ACB=90,AC=6,BC=7、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C—C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点Q从点B出发沿折线BC—CA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A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分别过P、Q两点作PE⊥l于E,QF⊥l于F,当△PEC与△QFC全等时,CQ的长为_______.
三、解答题
19、(1)计算:;
(2)分解因式:.
20、解分式方程.
21、如图,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BF=EC,AC=DF,AC∥DF.求证:∠A=∠D.
22、(1)如图1,求证:.
(2)如图2,、的二等分线(即角平分线)BF、CF交于点F.已知,,求∠BFC的度数;
(3)如图3,、分别为、的2021等分线(i=1,2,3……,2019,2020)它们的交点从上到下依次为、、…….已知,,则______度.
23、先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解答问题.
通过计算,发现:方程的解为,;
方程的解为,;
方程的解为,;…
(1)观察猜想:关于x的方程的解是 ;
(2)利用你猜想的结论,解关于x的方程;
(3)实践运用:对关于x的方程的解,小明观察得“”是该方程的一个解,则方程的另一个解= ,请利用上面的规律,求关于x的方程的解.
24、观察下列两个数的积(这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的和等于),你发现结果有什么规律?
;
;
;
;
(1)设这两个数的十位数字为,个位数字分别为和,请用含和的等式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2)请验证你所发现的规律;
(3)利用你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答案.
; ; ; .
25、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分别交y轴、x轴于点A(0,a),点B(b,0),且a、b满足a2-4a+4+=0.
(1)求a,b的值;
(2)以AB为边作Rt△ABC,点C在直线AB的右侧,且∠ACB=45°,求点C的坐标;
(3)若(2)的点C在第四象限(如图2),AC与 x轴交于点D,BC与y轴交于点E,连接 DE,过点C作CF⊥BC交x轴于点F.
①求证:CF=BC;
②直接写出点C到DE的距离.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分析】根据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定义逐一分析即可.
【详解】解:A.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符合题意;
B.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C.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D.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定义,理解并熟记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D
【解析】D
【分析】绝对值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a×10﹣n,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详解】解:0.000 000 000 14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1.4×10﹣10,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一般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3、C
【解析】C
【分析】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整式的乘法,幂的乘方来计算求解.
【详解】解:A.,原选项计算错误,此项不符合题意;
B.,原选项计算错误,此项不符合题意;
C.,原选项计算正确,此项符合题意;
D.,原选项计算错误,此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幂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理解相关知识是解答关键.
4、C
【解析】C
【分析】根据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0,即可作答.
【详解】A:当x=0时,分母=0,不符合题意;
B:当x=1或-1时,分母=0,不符合题意;
C:无论x取何实数,分母都不等于0,符合题意;
D:当x=-1时,分母=0,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式有意义的条件,熟练地掌握“当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有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5、D
【解析】D
【分析】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根据因式分解的定义,即可得到本题的答案.
【详解】解:A.,左边不是多项式,不是因式分解,故不合题意;
B.,右边不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不符合因式分解的定义,故不符合题意;
C.,是整式的乘法运算,故不合题意;
D.,符合因式分解的定义,属于因式分解,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将多项式写成几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牢记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6、B
【解析】B
【分析】根据分式的符号法则,可判断A、D,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可判断B、C.
【详解】解:A. 根据分式的符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分式本身三处符号,任意改变两处的符号,分式的值不变,故选项A正确,
B.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不为0的数或整式,而不是加或减数或整式,故选项B错误;
C.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分式的值不变,故选项C正确
D. 根据分式的符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分式本身三处符号,任意改变两处的符号,分式的值不变,故选项D正确.
故选择B.
【点睛】本题考查分式的符号法则,和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恒等变形,掌握分式的符号法则,和分式的基本性质是解题关键.
7、D
【解析】D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是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所以需要添加的条件必须能得到这两边的夹角相等,整理得到角的可能情况,然后选择答案即可.
【详解】∵AB=BD,BC=BE,
∴要使△ABE≌△DBC,需添加的条件为∠ABE=∠DBC,
又∠ABE-∠DBE=∠DBC-∠DBE,
即∠ABD=∠CBE,
∴可添加的条件为∠ABE=∠DBC或∠ABD=∠CBE.
综合各选项,D选项符合.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根据两边确定出需添加的条件必须是这两边的夹角是解题的关键.
8、D
【解析】D
【分析】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根据分式方程有增根得到x-2=0,求出x的值,代入整式方程即可求出m的值.
【详解】解:去分母得:,
∴,
∵关于x的方程有增根,
∴x-2=0,
解得:x=2
∴.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分式方程根的情况求参数的值.根据分式方程有增根求出x的值,并代入去分母后转化的整式方程中求m的值是解题的关键.
9、C
【解析】C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可求解∠ABC的度数;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求解∠ABE的度数.
【详解】解:在△ABC中,∠C=90°,∠A=54.97°,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ABC=180°−∠C−∠A=180°−90°−54.97°=35.03°,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ABE=∠A+∠C=54.97°+90°=144.97°,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10、B
【解析】B
【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出E△ACE≌△DCB,就可以得出∠CAE=∠CDB,∠AEC=∠DBC,通过证明△CEG≌△CBH就可以得出CG=CH,GE=HB,可以得出△GCH是等边三角形,就可以得出∠GHC=60°,就可以得出GH//AB,由∠DCH≠∠DHC就可以得出CD≠DH,就可以得出AD≠DH,根据∠AFD=∠EAB+∠CBD=∠CDB+∠CBD=∠ACD=60°,进而得出结论.
【详解】解:∵△ACD和△BCE是等边三角形,
∴AD=AC=CD,CE=CB=BE,∠ACD=∠BCE=60°.
∵∠ACB=180°,
∴∠DCE=60°.
∴∠DCE=∠BCE.
∴∠ACD+∠DCE=∠BCE+∠DCE,
∴∠ACE=∠DCB.
在△ACE和△DCB中,
,
∴△ACE≌△DCB(SAS),
∴AE=BD,∠CAE=∠CDB,∠AEC=∠DBC.
在△CEG和△CBH中,
,
∴△CEG≌△CBH(ASA),
∴CG=CH,GE=HB,
∴△CGH为等边三角形,
∴∠GHC=60°,
∴∠GHC=∠BCH,
∴GH//AB.
∵∠AFD=∠EAB+∠CBD,
∴∠AFD=∠CDB+∠CBD=∠ACD=60°.
∵∠DHC=∠HCB+∠HBC=60°+∠HBC,∠DCH=60°
∴∠DCH≠∠DHC,
∴CD≠DH,
∴AD≠DH.
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②④⑤.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之间的关系的运用,平行线的判定的运用,解答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关键.
11、1
【分析】分式的值为零时,分子等于零,即,据此求解即可.
【详解】解:∵分式的值为0,
∴.
解得.
此时分母,符合题意.
故答案是:1.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分式值为零的条件是分子等于零且分母不等于零.
12、
【分析】由点和点关于y轴对称,列方程组先求解 再利用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解: 点和点关于y轴对称,
解得: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关于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关系,同底数幂的乘法的逆用,积的乘方的逆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掌握以上基础知识是解本题的关键.
13、
【分析】原式整理成,再整体代入即可求解.
【详解】∵,,
∴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式的加减法,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和完全平方公式.
14、##
【分析】利用同底数幂的逆运算与积的乘方的逆运算把原式化为,再计算,从而可得答案.
【详解】解: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同底数幂的乘法与积的乘方的逆运算,掌握“幂的运算法则与其逆运算的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15、6
【分析】要求EP+CP的最小值,需考虑通过作辅助线转化EP,CP的值,从而找出其最小值求解.
【详解】解:作点E关于AD的对称点F,连接CF,
∵△ABC是等边三角形,AD是BC边上的中垂线,
【解析】6
【分析】要求EP+CP的最小值,需考虑通过作辅助线转化EP,CP的值,从而找出其最小值求解.
【详解】解:作点E关于AD的对称点F,连接CF,
∵△ABC是等边三角形,AD是BC边上的中垂线,
∴点E关于AD的对应点为点F,
∴CF就是EP+CP的最小值.
∵△ABC是等边三角形,E是AC边的中点,
∴F是AB的中点,
∴CF=AD=6,
即EP+CP的最小值为6,
故答案为5、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轴对称等知识,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和轴对称的性质是本题的关键.
16、或13
【分析】利用完全平方式的定义可得或,求解即可.
【详解】解:∵是完全平方式,
∴或,
解得或13,
故答案为:或12、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完全平方式的定义求参数,掌握完全平方式的定义是解题
【解析】或13
【分析】利用完全平方式的定义可得或,求解即可.
【详解】解:∵是完全平方式,
∴或,
解得或13,
故答案为:或12、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完全平方式的定义求参数,掌握完全平方式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17、10 9 5
【分析】(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x+y)2=x2+2xy+y2,把原式变形后求值;
(2)先求出xy,再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变形后求值;
(3)先变形为[(x﹣2
【解析】 10 9 5
【分析】(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x+y)2=x2+2xy+y2,把原式变形后求值;
(2)先求出xy,再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变形后求值;
(3)先变形为[(x﹣2021)+1]2+[(x﹣2021)﹣1]2=12,然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即可得到(x﹣2021)2的值.
【详解】解:(1)∵x+y=4,xy=3,
∴x2+y2=(x+y)2﹣2xy=16﹣6=9、
故答案为:10;
(2)∵(x+y)2=25,x2+y2=17,
∴x2+y2+2xy﹣(x2+y2)=8,
∴xy=4,
∴(x﹣y)2=x2+y2﹣2xy=17﹣8=8、
故答案为:9;
(3)∵(x﹣2020)2+(x﹣2022)2=12,
∴[(x﹣2021)+1]2+[(x﹣2021)﹣1]2=12,
∴(x﹣2021)2+2(x﹣2021)+1+(x﹣2021)2﹣2(x﹣2021)+1=12,
∴(x﹣2021)2=4、
故答案为:4、
【点睛】本题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解题关键是通过对公式的变形,求出代数式的值.
18、5或2.5或6
【分析】分三种情况:(1)当P在AC上,Q在BC上时;(2)当P在AC上,Q在AC上时,即P、Q重合时;(3)当P在BC上,Q在AC上时,即A、Q重合时;得出关的方程,解方程求得的值
【解析】5或2.5或6
【分析】分三种情况:(1)当P在AC上,Q在BC上时;(2)当P在AC上,Q在AC上时,即P、Q重合时;(3)当P在BC上,Q在AC上时,即A、Q重合时;得出关的方程,解方程求得的值,进而求得的长.
【详解】解:当P在AC上,Q在BC上时,
∵∠ACB=90,
∴∠PCE+∠QCF=90°,
∵PE⊥l于E,QF⊥l于F.
∴∠EPC+∠PCE=90°,∠PEC=∠CFQ=90°,
∴∠EPC=∠QCF,
∴△PCE≌△CQF,
∴PC=CQ,
∴6-t=8-3t,解得t=1,
∴CQ=8-3t=5;
当P在AC上,Q在AC上时,即P、Q重合时,则CQ=PC,
由题意得,6-t=3t-8,
解得t=3.5,
∴CQ=3t-8=2.5,
当P在BC上,Q在AC上时,即A、Q重合时,则CQ=AC=6,
综上,当△PEC与△QFC全等时,满足条件的CQ的长为5或2.5或6,
故答案为:5或2.5或5、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判定与性质,根据题意得出关于的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
19、(1);(2)
【分析】(1)根据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法则计算即可;
(2)先运用提公因式法,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即可.
【详解】(1)原式,
;
(2)原式,
.
【点
【解析】(1);(2)
【分析】(1)根据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法则计算即可;
(2)先运用提公因式法,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即可.
【详解】(1)原式,
;
(2)原式,
.
【点睛】本题考查了整式的运算和分解因式.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去括号,及熟练运用分解因式的方法.
20、【分析】按照去分母,解整式方程,检验的步骤解方程即可.
【详解】去分母得,
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经检验,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分式方程,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解析】
【分析】按照去分母,解整式方程,检验的步骤解方程即可.
【详解】去分母得,
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经检验,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分式方程,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步骤并检验是否为增根是解题的关键.
21、证明见解析
【分析】先由平行线的性质得 ∠ACB=∠DFE,再证 BC = EF ,然后由 SAS 证△ABC≌△DEF ,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证明:∵AC∥DF,
∴∠ACB=∠DFE,
又∵
【解析】证明见解析
【分析】先由平行线的性质得 ∠ACB=∠DFE,再证 BC = EF ,然后由 SAS 证△ABC≌△DEF ,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证明:∵AC∥DF,
∴∠ACB=∠DFE,
又∵BF=EC,
∴BF+FC=EC+FC,
即BC=EF,
在△ABC和△DEF中,
,
∴△ABC≌△DEF(SAS),
∴∠A=∠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2、(1)见解析;(2);(3)
【分析】(1)延长BO交AC于D,由外角的性质可得∠BOC=∠B+∠A+∠C;
(2)由(1)知,,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外角的性质即可求解;
(3)由题意知:∠ABO10
【解析】(1)见解析;(2);(3)
【分析】(1)延长BO交AC于D,由外角的性质可得∠BOC=∠B+∠A+∠C;
(2)由(1)知,,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外角的性质即可求解;
(3)由题意知:∠ABO1000=∠ABO,∠OBO1000=∠ABO,∠ACO1000=∠ACO,∠OCO1000=∠ACO,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求解.
【详解】解:(1)如图1,延长BO交AC于D,
∴,
,
∴,
即.
(2)由(1)知,
∵∠ABE、∠ACE的二等分线(即角平分线)BF、CF交于点F.
∴,
∵,,
∴,
∴,
∴,
∴.
(3)由题意知:∠ABO1000=∠ABO,∠OBO1000=∠ABO,∠ACO1000=∠ACO,∠OCO1000=∠ACO,
∴∠BOC=∠OBO1000+∠OCO1000+∠BO1000C=(∠ABO+∠ACO)+∠BO1000C,
∠BO1000C=∠ABO1000+∠ACO1000+∠BAC=(∠ABO+∠ACO)+∠BAC,
则∠ABO+∠ACO=(∠BO1000C﹣∠BAC),
代入∠BOC=(∠ABO+∠ACO)+∠BO1000C,
∴∠BOC=×(∠BO1000C﹣∠BAC)+∠BO1000C,
解得:∠BO1000C=(∠BOC+∠BAC)=∠BOC+∠BAC,
∵∠BOC=m°,∠BAC=n°,
∴∠BO1000C=m°+n°=()°;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灵活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23、(1),
(2),
(3);,
【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规律:方程的解等于右边的整数和分数,方程的形式要和等式右边给出数的形式相同,按照此规律即可得出方程的解;
(2)根据(1)的规律,得出,,解
【解析】(1),
(2),
(3);,
【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规律:方程的解等于右边的整数和分数,方程的形式要和等式右边给出数的形式相同,按照此规律即可得出方程的解;
(2)根据(1)的规律,得出,,解出即可得出方程的解;
(3)根据(1)中的规律,即可得出另一个解;首先对方程进行整理,得出,然后按照(1)中的规律,解出即可得出结果.
(1)
解:,.
故答案为:,
(2)
解:
∵,,
∴,;
(3)
解:;
整理,得:,
整理,得:,
∴,,
∴,.
【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解,解本题的关键在正确理解题意找出方程与解之间的规律.
24、(1)(10x+y)(10x+10-y)=100x(x+1)+y(10-y);(2)见解析;(3)3016;4221;5625;9024、
【分析】(1)由题意得出每个数的积的规律是:十位数字乘以十
【解析】(1)(10x+y)(10x+10-y)=100x(x+1)+y(10-y);(2)见解析;(3)3016;4221;5625;9024、
【分析】(1)由题意得出每个数的积的规律是:十位数字乘以十位数字加一的积作为结果的千位和百位,两个个位数字相乘的积作为结果的十位和个位,据此可得出结果;
(2)利用整式的运算法则化简等式的左右两边,化简结果相等即可得出结论;
(3)根据(1)中的结论计算即可.
【详解】解:(1)由已知等式知,每两个数的积的规律是:十位数字乘以十位数字加一的积作为结果的千位和百位,两个个位数字相乘的积作为结果的十位和个位,
∴(10x+y)(10x+10-y)=100x(x+1)+y(10-y);
(2)∵等式左边=(10x+y)(10x+10-y)=(10x+y)[(10x-y)+10]=(10x+y)(10x-y)+10(10x+y)=100x2-y2+100x+10y;
等式右边=100x(x+1)+y(10-y)=100x2+100x+10y-y2=100x2-y2+100x+10y,
∴(10x+y)(10x+10-y)=100x(x+1)+y(10-y);
(3)根据(1)中的规律可知,
3016;4221;5625;9024、
故答案为:3016;4221;5625;9024、
【点睛】本题考查了规律型中数字的变化类,根据两数乘积的变化找出变化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25、(1)a=2,b=-1;(2)满足条件的点C(2,1)或(1,-1);(3)①证明见解析;②1.
【分析】(1)可得(a−2)2+=0,由非负数的性质可得出答案;
(2)分两种情况:∠BAC=90°
【解析】(1)a=2,b=-1;(2)满足条件的点C(2,1)或(1,-1);(3)①证明见解析;②1.
【分析】(1)可得(a−2)2+=0,由非负数的性质可得出答案;
(2)分两种情况:∠BAC=90°或∠ABC=90°,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点C的坐标;
(3)①如图3,过点C作CL⊥y轴于点L,则CL=1=BO,根据AAS可证明△BOE≌△CLE,得出BE=CE,根据ASA可证明△ABE≌△BCF,得出BE=CF,则结论得证;
②如图4,过点C作CK⊥ED于点K,过点C作CH⊥DF于点H,根据SAS可证明△CDE≌△CDF,可得∠BAE=∠CBF,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CK=CH=1.
【详解】(1)∵a2−4a+4+=0,
∴(a−2)2+=0,
∵(a-2)2≥0,≥0,
∴a-2=0,2b+2=0,
∴a=2,b=-1;
(2)由(1)知a=2,b=-1,
∴A(0,2),B(-1,0),
∴OA=2,OB=1,
∵△ABC是直角三角形,且∠ACB=45°,
∴只有∠BAC=90°或∠ABC=90°,
Ⅰ、当∠BAC=90°时,如图1,
∵∠ACB=∠ABC=45°,
∴AB=CB,
过点C作CG⊥OA于G,
∴∠CAG+∠ACG=90°,
∵∠BAO+∠CAG=90°,
∴∠BAO=∠ACG,
在△AOB和△BCP中,
,
∴△AOB≌△CGA(AAS),
∴CG=OA=2,AG=OB=1,
∴OG=OA-AG=1,
∴C(2,1),
Ⅱ、当∠ABC=90°时,如图2,
同Ⅰ的方法得,C(1,-1);
即:满足条件的点C(2,1)或(1,-1)
(3)①如图3,由(2)知点C(1,-1),
过点C作CL⊥y轴于点L,则CL=1=BO,
在△BOE和△CLE中,
,
∴△BOE≌△CLE(AAS),
∴BE=CE,
∵∠ABC=90°,
∴∠BAO+∠BEA=90°,
∵∠BOE=90°,
∴∠CBF+∠BEA=90°,
∴∠BAE=∠CBF,
在△ABE和△BCF中,
,
∴△ABE≌△BCF(ASA),
∴BE=CF,
∴CF=BC;
②点C到DE的距离为1.
如图4,过点C作CK⊥ED于点K,过点C作CH⊥DF于点H,
由①知BE=CF,
∵BE=BC,
∴CE=CF,
∵∠ACB=45°,∠BCF=90°,
∴∠ECD=∠DCF,
∵DC=DC,
∴△CDE≌△CDF(SAS),
∴∠BAE=∠CBF,
∴CK=CH=1.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非负数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坐标与图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