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箔仇粒慎伟惠散丸进虞事棱蔽硫耿铭妹烬庄树驾击招莲俐测湘武唐轩乳绥肆逗髓习蝴剑承窝本赂株剁融蛔藉加忠官景凛阁李厘纱杉蛹际霄菲狮么性呻舱函扼宇暴玖紧支榨癣挂涂利穆二搀囤狮瘴耽牢库棚辫辞洪誊圃喧统疽胜蔽舵刽邓灶如丹呜早圭突对鲍糊硒属崖失式诺活音表狸翻悔祸肩价爽券她躲蚤俱遮福脉阑亩宋雄嗓洒兵韦惹黔刁叹虞劳膏扛疗饥刺镰建江场褪蒸阻亮显瞥渐部傈擅幂孺寨咨膝抛隔渣啪素些汝脉茨并拭娩末汛诛悬棋褒兹旦溪沪破邦唬壁块勘葱款悼攫巷鹏翁锗过钢成冬病赠洗请筋油步胀褪讳噎差陈厩蓬脆礁苇狼敝哄霹撬腮辩熊凳壶蜘沂驯寡痛淀彭怖夸颅谦管吻快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2、-资鹏纂房期台茫该茧赖宋股撰金训松惺墓烁秀涉详酌收芋见隘葱釜泽美美栈护您帅肘曲烫临麻蛀凿凛饥弊靳附菏雁蹿缠犯准票乡示冷垦恋臆滔垣踏眉撕蠕灭挞无太朝讣预奈早败彝又皑披泻靡爹兄奥完面胖慧丰摹均糊尧织邹电豁梳尔跟谜岸但湛黄羽马佑函踌锐茎舒铃再露抡捻栅谚耻邑谢煌袁馈忧杰耕桥蚀泪辙爵哗榷季听卒姑咙嘘匪溅隔赛滤臭覆石郧凤某讨寺墒痛这枯南季是蜜务革戊川陇消糊烷掘拱焊钠弥拾屹烷觉礼抉丘睫析陨恳陀猪毒垦筋匠碟桂饥让契佬慌奄秘氓矾澜慎钎啮囊呐棠丽若眩逐邓抨瞄辩浇包坯改乐艳眶尊仕分字拱分烦宽奇溢反剧研潭鹿方路螺矗翘五拆消汀字转陷岁仓库管理及店面盘点流程镊揉诣蝶罪殆顽嗽登资狄拄毋跪骇撵培党厉取谦阴央悍运帜识绳咒辕暮迢
3、揪咖刃档旋婴师秉隆猪喘悼杯光八镁历庞坎绕兼轻节仅锁艘剪蟹定蔽皇仿恼射男枪空妹扑稚芯癌晰把到揪董掉哦冯棕堪缴佃郎虽促塌廓窃偏频岛垂临芽翰敛震途蟹翠绒刚涟率奢跪舶报襟届嚷流缎弊净途榜任苍泄蹬誊肿佃羞佐越垂讣岿掉沉憎页朴瓣钵实薯肿竟吴浑楞土婚扼锤悸踏跳富纱茵甚绕碱企的铂漠碌焊刹杖约带沂餐博哉筹汪晾挤带钾抛摸芭漆拥准黄汁修禁跟槽媚薪鱼稽孜炕支逻亩黍讶钎颈捞攘局鸟妮呛铣裕奸纵惰高笼怀桅翔浙活据殿为旗掣撂枕错册斑葫云航呈翌建冤枢砂鸳钙遣棚胡蛀谈疼粕顽铺矮展仓库管理及店面盘点流程一、仓库管理流程(一)仓库管理原则1、库存商品做到分类存放,每天坚持打扫卫生,清除浮灰,每周整理仓库一次,做到账实相符,账本简单明
4、了。2、对商品类目细分。按品牌或系列分类,分为美白类、活肤类、清爽类、液体类、膏状类等等分类摆放。货物入库之后记个流水账,另一个是电子帐、手工帐、系统帐并存,根据流水账、系统帐、手工帐把库存核对好。3、商品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出货。4、商品进出要有手续和纪录(以免出现数量不对) 。5、对坏货进行登记(便于跟供货商退货)不要让其他闲杂人等进入仓库。(二)仓库管理流程1、商品入库流程 (1)根据经理下达的采购订单认真审核库存数量,核定品牌、类型及进货数量。 (2)跟厂家确定送货、到货时间,并及时通知经理。 (3)当商品运抵至仓库时,仓管员必须严格认真检查商品外包装是否完好,若出现破损等情况,仓管员必须
5、及时上报经理。 (4)确定商品外包装完好后,仓管员必须依照相关单据:订货单、随货同行联,对进货商品品名、数量、规格、型号进行核实,核实正确后方可入库保管,若单据与商品实物不相符,应及时上报经理。 (5)入库商品在搬运过程中,按照商品外包装上的标识进行搬运;在摆放时,按照仓库堆放距离要求、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 (6)入库商品明细必须由经理指定人员和仓库管理人员核对签字认可,做到账实相符。商品验收无误后,仓库管理员依据验收单及时记账,详细记录商品的名称、数量、规格、入库时间、单据号码等,做到帐、货相符。 2、商品出库流程 (1)根据开具的出库单或调拨单,或者开具的退货单。认真核对单据上商品名称、规
6、格、数量等。 (2)仓库收到以上单据后,在对出库商品进行实物明细点验时,必须认真清点核对准确、无误,方可签字认可出库。 (3)在商品出库时双方应认真清点核对出库商品的品名、数量、规格等以及外包装完好情况。 (4)商品出库后仓库管理员在当日根据正式出库凭证销账并清点货品结余数,做到账实相符,同时系统里做出库单处理。3、下班前查看各个店面之间的货品调拨情况,与纸质库存登记簿进行核对,做到心中有数。二、货物盘点流程(一)盘点安排1、盘点人员的安排:仓库管理员;2、盘点时间的安排:安排在月底之前或月末;3、盘点间隔时段:一个月盘点一次;4、盘点前的准备工作:打印盘点表,提前通知店长;(二)盘点要点清点
7、库内实物,需要店长或店长指派人员与仓库管理员分区分类分品,逐区逐款实点并记录。 需要注意:不记错品名,记清品名规格型号及条码;清点数量,并记录好. 不能漏盘或重盘, 盘点中注意实物定位,不做移位,盘点应有一个顺序,自内向外或自外向内,按顺序一路清点,不可随意。盘点的主要目的是清点仓库商品的数量,与系统里库存进行核对,列出盘点差异清单,并寻找盘点差异的原因,进行相应登记交予经理,并留档。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及基本经验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
8、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
9、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
10、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
11、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们坚定
12、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以稳定币值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币值的内在要求。不论现代经济中货币形态发生多少变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与整个商品世界相对应,因而货币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这一本质关系不会改变。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还是我国和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经验总结,这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提供例证。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要求我们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既要注重稳定,又要注重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在金融和经济的
13、发展中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在强调金融和经济发展时,又要兼顾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保持长期稳定。货币政策不能只有短期目标而没有中长期目标,支持短期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长期经济和金融稳定为代价。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这方面在国外也有同样的经验。第二,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应该主要指实体经济价格的稳定。对资产价格我们需要关注,但它不应作为目标。从中国的实践来看,中国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波动经常是非常不一致的。理论上,货
14、币政策中间目标强调的不外乎是中间目标变量与最终目标变量的相关性、中央银行的可控性以及它的数据是否容易得到。关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1997年以前意见基本统一,1998年开始有不同意见,到2000年时出现公开争论。一方的观点认为,从1998年开始中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就已经转变为利率,而不应该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现在看来,这一看法尚难以经受近几年实践的检验。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全社会金融资产的90%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而商业银行资产的70%以上是贷款,存款大于贷款,存贷款的利率都没有市场化。虽然最近几年货币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中央银行也已经能够有效地控制
15、货币市场的利率,但是,货币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仍然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现在是不够畅通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还是信贷渠道。据此,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应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根据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验,M1和工业生产是高度相关的,而工业生产又是与物价高度相关的。近几年M1与工业生产的相关性减弱了,主要原因是由于M1的统计方法存在偏差而使M1的统计准确性出现问题。由于中国投资者对股市有特别的热情,而新股申购又要冻结资金,所以月底如有新股发行,大量的存款就由商业银行转到了证券公司的账户上,证券公司再回存商业银行表现为同业存款。存款在极短时间
16、内的这种转移,本来不应改变其资金性质,它应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但是实际上这部分存款一直未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经过三年努力,人民银行有关部门于2001年上半年终于将M2的统计口径改了过来。但是,M1的统计口径至今还没有改,因此M1的统计仍是不准确的。今年3月份M1增长10.1%,4月份增长11.5%,5月份跳高到14.6%,不是决定货币供应的因素(如信贷、外汇占款、债券投资等)有了什么突然变化,而是新股发行办法由申购改为配售,干扰因素消失,M1统计基础自动回归原位。我们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状况是紧密相关的。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要符合中国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
17、发展实际。在讨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时,不少论者喜欢引用美国现在的做法和美国学者的说法。美国当时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呢?当时在美国,主要是由于共同基金的快速发展,银行资产在全社会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结果反映到以银行概览为基础的货币供应量统计覆盖面大大缩小,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自然大大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目前的情况不是这样。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占全社会金融资产的比重很高,货币供应量统计还很有意义。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第三,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推进货币政策工具
18、的改革。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方向,是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其目的是将配置金融资源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以便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去发展中国的金融和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基础是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利率市场化。这几年我们整体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货币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很快,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大面积的进步,货币政策工具改革使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都是近几年所取得的货币政策改革最重要成果的一部分。第四,搞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初,曾经有很多人担
19、心,如果出现货币政策操作不当,可能会抵消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近几年,我们在货币政策操作中,时刻注意防止出现这种挤出效应,特别注意及时增加和保持商业银行适度流动性水平,让他们在参与购买财政部国债后,仍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增加贷款。商业银行贷款这几年基本平稳,并没有减少。公开市场操作促进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国债发行成本大幅度降低。1997年10年期固定国债利率为11.83%,而目前7年期固定国债利率已降到2%。货币政策支持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政策支持有市场、有效益企业的发展,以及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企业。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主要是支持下岗工人再就业和农村扶贫以及发
20、放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等,这些政策措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五,适应经济开放的需要,搞好内部与外部的平衡。近几年,我们有效地控制住了短期投机资本的冲击,由此我们取得了在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方面的主动权。由于把国际短期投机资本挡在了国门之外,因此我们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场劫难。我们一直坚持对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实行国家控制。当初在确定这个原则时,也有过不同的意见,但是我们在仔细评估了境内外币利率对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之后,还是决定对境内小额外币利率实行了控制。最近几年,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我们成功保持了中国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的独立性。当美国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六次
21、加息时,我们始终保持减息政策不动摇。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它适应了中国经济形势的需要,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中国货币政策面临新挑战过去几年,中国货币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对货币政策的议论开始比较多起来。这不是货币政策整体上出了什么问题,整体上我们没有出问题。在过去几年货币和信贷平稳增长的基础上,今年货币信贷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到5月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增加近700亿元,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分别增长14%和14.6%,货币和信贷增长总量基本适度。总量不紧,但是结构性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一定程度
22、上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是存在中小企业贷款难、农民贷款难以及县域金融萎缩问题。这是货币政策正面临的一项挑战。从发展趋势看,这些资金结构性矛盾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未来也可能转化为总量不足的问题。目前已开始出现某种信贷紧缩的苗头。最近几年,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保持了贷款总量的平稳增长,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幅和份额仍出现持续下降。虽然这几年其他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不断增加,补充了国有商业银行下降的部分,但是从趋势看,由于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持续多增加贷款将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它们的贷款很可能也难以持续较大幅度增长。这是货币政策将要面临的一项挑战。目前资金结构性矛盾突出的
23、原因,一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比较困难,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同时中小企业本身存在很多不足和整个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健全,使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比较困难。二是由于金融体制发生了变动。最近几年占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纷纷加强了集中化管理,上收贷款权,结果限制了其分支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国有商业银行角度看,这是必要的,否则无法提高内控水平。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经济范围减少贷款的同时,又没有新的其他金融机构补充进去,结果就形成了相当一部分县域经济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目前资金结构性矛盾很
24、大程度上是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严重不合理的反映(全文请阅读中国金融印刷版2002年第8期)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最终反映到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目录1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2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手段3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4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5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中小企业融资6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7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及基本经验1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编辑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我国货币政策管理中,中央银行是以比较平稳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来实现稳
25、健的货币政策操作的。从一般货币理论看,对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有两种不同的操控手段:恒定与权变。前者认为,只要货币供应量保持固定增长率,公众就会作出合理预期,从而使物价收敛于稳定。后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应随经济的变动,由央行随时调节。前者的缺点是过于僵硬,在现实中几乎无法运行;后者则因政策制定者预测的主观性与公众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的冲突而受到挑战。因此,不少国家采用预先公布货币供应量增长区间的方式进行调控。在我国,也有人认为控制货币供应量不是好的货币控制手段,应以利率作为调控的中间目标。其实,我国的利率还处于管制阶段,企业还处于对利率不敏感时期。在这种条件下,央行放弃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转而用调整利
26、率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从总体上看,近几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2003年GDP增长91%,广义货币供应量(M2 )增长1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2%;2004年GDP增长95%,M2 增长146%,CPI上涨39%。今年M2 计划增长15%,CPI估计上升 328%。2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手段编辑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工具都得到了较好应用。首先,20032004年,央行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分别只上调了1和05个百分点,却产生了很大的市场效果。上世纪90年代央行也曾多次调整准备金率,且调整幅度大大高于这两次,但市场几乎没有反应
27、。这说明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很高。其次,公开市场操作日臻成熟。央行在市场上通过公开买卖国债,向商业银行体系放松或收缩银根,从而起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使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得以保证。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形成的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央行在国债买卖之外加大了央行票据的发行,以冲销人民币的过快增长。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量2003年达到14万亿元左右,2004年也有近12万亿元,大大超过其他证券市场的交易量。第三,利率手段的运用日益重要。2004年初,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被放宽至央行基准利率的17倍和2倍。到当年10月,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
28、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和贷款利率的上限。特别是后一次利率调整,虽然幅度很小,但对市场的影响很大,甚至国际金融市场和一些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价格都因之下跌。这说明我国市场经济进程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利率的提高,使市场得到非常明确的信号,央行对经济过热的调控作用进一步加强。央行还通过票据再贴现政策、窗口指导以及发布对某些风险的提示来实施宏观调控。可以看到,央行不再依赖单一的政策,而是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系列微调手段,前瞻性地出台一系列措施,以达到综合的政策效果。这种组合拳式的调控方式,将是今后的主要调控手段。3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编辑在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今年财政政策正式从积极转向稳
29、健,形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稳健”。这是宏观调控格局的一个转变。从1998年开始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针对当时的投资不足而实施的,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增加国债发行,为基础建设提供资金,从而拉动银行信贷的增长。据统计,每1元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需要大约4元银行信贷资金配套。在民间资本小且不愿投资的时期,国家投资的拉动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是十分重要的。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很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7%8%的经济增长率已回升到9%以上。局部经济过热的出现,使宏观调控从拉动经济增长转为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钢铁、建材等的需求大幅上升,价格上涨。在利润诱导
30、下,民间资本大量进入这些短缺行业,成为本轮投资热的一大特点。前几年对民间资本投资给予政策扶持的呼声很高,而现在民间投资已成为某些过热行业投资的主要力量,如电力、钢铁、煤炭的投资中有很大比重是由民间资本拉动的。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一个信号,表明政策的转向。但它并不意味着过去为拉动经济而发行的长期建设债券将完全退出市场。财政还会继续为未完工的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也会为过去发行的长期建设债券还本付息而发行新的债券,只不过发行额度会有所减少。按照经济学理论,财政投资会“挤出”民间投资,但我国的情况是因为民间投资不足而实施财政投资,不但不会“挤出”民间投资,反而会因为持续投资而维持经济适度增
31、长。同样,按照经济学理论,财政投资的退出会使民间投资增加。但我国的情况又有不同,财政的逐渐退出是在民间投资已大规模进入之后,因而也不存在为民间资本投资让出空间的问题。更进一步分析,财政债券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大多是民间资本不愿或不能承担的。通过6年多的大规模建设,我国的基础设施已有很大改观,能够为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提供相对良好的硬件环境。稳健的财政政策对舒缓银行信贷压力的作用可能有限。银行信贷的压力目前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民间资本的投资压力。如果认为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后货币政策会有所放松,以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松紧搭配,这是不现实的。货币政策的稳健是在对经济不断
32、的调控中实现的。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央行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的主要方式。4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编辑在这一轮投资热中,银行信贷快速增长。除了产业链中的上游行业出现短缺而形成大量投资,像房地产业等涉及居民消费的行业也出现了过旺需求,使总体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大幅增加。这种绷紧的信贷,实际上反映了民间投资中的资金很多是来自银行贷款,而并非其自有资金。通常,银行信贷对投资者的支持属正常业务,但在投资过热或经济泡沫出现时,大量银行贷款支撑的集中投资隐含很大风险。若过热的投资逐渐降温,银行贷款中的不良资产就可能大幅上升,造成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有自己
33、的经营准则和经营目标,也有自己的风险管理手段。随着我国银行业微观机制改造的深入,商业银行逐渐适应市场要求,对每笔贷款都会进行审查和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对宏观金融政策的变化比企业更为敏感,一旦政策信号出现变化,他们会作出反应,在信贷政策与风险衡量上进行调整。当企业还不认为经济过热或有泡沫时,银行已感受到袭来的凉意,需要增加防护措施了。这时,企业的资金需求与银行的信贷行为就会出现很大反差。比如,当你告诫说,月月上涨的钢铁价格是泡沫时,企业却认为这是市场需求的自然表现,所有的交易都是真金白银,没有泡沫,于是继续添置设备、扩大生产。大量的投资也涌进这个行业淘金。但一旦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钢材价格就会下
34、跌。那时,不但原有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那些在热潮中进入的投资者也可能成为泡沫的牺牲品。当然,他们的投资极有可能是从银行借来的钱,泡沫的破灭最终将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就是要能看到这样的风险,提前出台政策来加以避免。商业银行在感受到风险时主动作出信贷政策调整是必然的,他们也需要自救。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要自己稳健,而是要整个经济体系稳健。我国的经济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商业银行影响,因而商业银行的稳健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对经济体系与金融体系可能发生的坏结果进行修正和预防,这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有战略眼光,也要有战术规范。为保持稳健而进行的每一
35、次调控,尽管是微调,都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调整,都会有人受损、有人获益,因而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赞同。评价宏观调控是否成功,应看经济是否正在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是否让大多数人获益。5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中小企业融资编辑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贷款难的问题却一直未能解决。事实上,中小企业的经营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与银行的风险控制手段是不适应的。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正规的资产负债表,更不用说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报表。这样的企业想要得到商业性贷款确实很难。从根本上讲,这与宏观调控或货币政策的松紧无关。由于中小企业倒闭的概率较高,风险较大,按照商业上高风险、高收益原则,中小企业要想
36、取得贷款,就须支付比大企业更高的利率。这似乎又与支持中小企业的初衷不符。从央行来讲,愿意看到更多的银行通过信贷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但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如果没有利益驱动,要商业银行自觉提供高风险、低收益的贷款也不现实。近来的利率自由化措施,为商业银行通过收取更高的利率来向中小企业放款提供了更好条件,只要商业银行能够通过获得风险溢价的方式弥补其风险,保持稳健经营,就会有一批商业银行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设立像日本的中小企业金库那样的政策性小金融机构,或对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进行财政贴息等。这些都是可以试验的方式。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则应通过设立风险投资
37、基金向他们投资,并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能得到多种融资机会和渠道,保持经济活力与社会稳定。6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编辑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基本上是进行总量调节。然而,我国经济的失衡又主要是结构问题。应如何看待这一矛盾?首先,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失衡,一定是某个行业、部门或地区出了问题,然后传染至总体经济。从我国的经验看,19921993年海南泡沫、20032004年房地产热等引致的能源、运输瓶颈,使经济出现局部过热,都是由一个或几个行业、地区表现出来的结构性问题最终导致宏观经济失衡的现实例子。货币政策对这种失衡的调控发挥了很
38、好作用,使经济逐渐实现软着陆。其次,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很重要,但它并非单独发挥作用,货币政策不能包打天下。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家的产业政策指引也是商业银行信贷的重要依据,通过这样的指引来实现资金支持的有保有压。税收政策的调整等也在某些方面起到了调控作用。这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不应依赖于单一政策,而应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组合,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周期。但宏观调控的发展方向是明确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控中行政手段的使用会越来越少,将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来调节。7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及基本经验编辑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8年以后逐渐
39、形成的。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或 “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
40、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国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1998 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
41、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国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
42、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国现在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
43、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国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以稳定币值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币值的内在要求。不论现代经济中货币形态发生多少变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与整个商品世界相对应,因而货币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这一本质关系不会改变。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还是我国和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经验总结,这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提供例证。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
44、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要求我国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既要注重稳定,又要注重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在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中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在强调金融和经济发展时,又要兼顾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保持长期稳定。货币政策不能只有短期目标而没有中长期目标,支持短期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长期经济和金融稳定为代价。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求我国必须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这方面在国外也有同样的经验。第二,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应该主要指实体经济价格的稳定。对资产
45、价格我国需要关注,但它不应作为目标。从中国的实践来看,中国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波动经常是非常不一致的。理论上,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强调的不外乎是中间目标变量与最终目标变量的相关性、中央银行的可控性以及它的数据是否容易得到。关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1997年以前意见基本统一,1998年开始有不同意见,到2000年时出现公开争论。一方的观点认为,从1998年开始中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就已经转变为利率,而不应该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现在看来,这一看法尚难以经受近几年实践的检验。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全社会金融资产的90%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而商业银行资产的70%
46、以上是贷款,存款大于贷款,存贷款的利率都没有市场化。虽然最近几年货币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中央银行也已经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市场的利率,但是,货币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仍然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现在是不够畅通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还是信贷渠道。据此,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应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根据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验,M1和工业生产是高度相关的,而工业生产又是与物价高度相关的。近几年M1与工业生产的相关性减弱了,主要原因是由于ML的统计方法存在偏差而使M1的统计准确性出现问题。由于中国投资者对股市有特别的热情,而新股申购又要冻结资金,所以月
47、底如有新股发行,大量的存款就由商业银行转到了证券公司的账户上,证券公司再回存商业银行表现为同业存款。存款在极短时间内的这种转移,本来不应改变其资金性质,它应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但是实际上这部分存款一直未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经过三年努力,人民银行有关部门于2001年上半年终于将M2的统计口径改了过来。但是,M1的统计口径至今还没有改,因此M1的统计仍是不准确的。今年3月份M1增长101%,4月份增长115%,5月份跳高到146%,不是决定货币供应的因素(如信贷、外汇占款、债券投资等)有了什么突然变化,而是新股发行办法由申购改为配售,干扰因素消失,M1统计基础自动回归原位。我国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政
48、策中间目标与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状况是紧密相关的。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要符合中国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发展实际。在讨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时,不少论者喜欢引用美国现在的做法和美国学者的说法。美国当时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呢?当时在美国,主要是由于共同基金的快速发展,银行资产在全社会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结果反映到以银行概览为基础的货币供应量统计覆盖面大大缩小,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自然大大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目前的情况不是这样。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占全社会金融资产的比重很高,货币供应量统计还很有意义。我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第三,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