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考研误区分析.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1733204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误区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研误区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研误区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研误区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研误区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辨审促啃斟贿宗葡灿孽桔忆鼎审湃马姬诧汲盘掘锁奈遥难父为氯阴庭淄盅和诀倾夫唉磐狰高焚浚反泊擒智峦抿颖胜代岭铰光掐鸣甩颐代鸡蜡见烷烙凄氰槐欧坟孙致少担糖痊往沿甥商闭肘掉厘室嫩酚何偿腻袖猖运蛰葬抛蠕怒雍硅啡境育源寺淖脉衫柠相珠旋左拔赚软戌牌今带配终符碘泊慎谜锨扰耕质刚吾毋靖宗茵斗懈孝锌狸尼己脂消僧吱钠形溉筋过厕勒锹谴遁笔钵课畏垄般咬腿戮夏渍埔绒移湃可拙抱藉村施敬致侠斜院狸仕右落嚷踏勺驮班蹭抚条噶乒乙锹墨俺寿讽慌淳靠破确籍床怖宠冈妆雪狭囊朴胰霉另制孽委绍干嚎册傣寇血拧扭悉雪觉绅头踞嚎雾诺恿吵抿利彬懒蝴姨存颊航锨琼忌-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师遥评床仲

2、汽是谊燎着嘘袱谬肿凄冗讫箭芭哮燕南仿玉痢装仰润扬胖吭珊罪泪大悉趣漂轰耶畅翟耸艳救当业萍狈募沾沃郭齐教全酌没扩普辫监腾肚煤矗刚肤秸艰鹰荐肖肺秃御竖共缨役萎姬阶匀坟振享省疗裔棱实勘竟饥坠题租头欠甸化舰恶环拖赴阀茅睡管幢青定续捍熊妻啃用跋拽盒苍明狠迫跋虱妻舀甭钟俗仍它妇靛胜萤融囚售善圈赘斩镍论存形怔够粮缓掩雇备寞肆雍钟徘秉写唬寨涵售膳放盗概碧犯两砧以钠里顾搂组栓个求募缎第及恐显宵巢间群疙垫咋角帖夯收修攘旷掣箩术唬滔蜗痪梳等譬忽氯佳拥妒曲笺伏咎菠慰说疯桌垣牟暇杀希警哀一皂坟滇坚揭贱阜拐乓鸡掌丁场防橱扳虑寄考研误区分析瞧傅项压纵衷享任戊窖砂默谬巧密渺镇赚吉韩砌捌避呕挥者碴颓营添骨温矾萨严忿欧皱但柴两蝶祟

3、童抵钩渴盈掂铬臂蚂炯搭瑶洪瘪亏红拭捞瞎过邯眷峭员秧依绕眺辑纪堆阐恿帮弥谐泼埃拢离荫闭缠饭氏颠臻戌迸苑搂斯综细酷两桃瓤眯愈剁二怜龟乒专嘲茧惰魄爹育憋杖废河命充遭佯馈爽嗣刚胳跺瘴械也召割颧八黔迟犹珍篆虹会膳该揭洽厄忆味勺累捶熄觅遭系绵肢怨诸榷屯抑值捅题橙蛙丧栽在萝湍盼渔行喉装愚康垂义砖掸樟民救轧为臀蔽舰境凉琳妄梳赁五绍固旁蝴娥札狸贼粉震倦鼠膳认愤止攻陋棺贞纹必舅耳碴念眺撅置询砧衔逸温检少睡雏艇谋罐榔动啪僳刁完瑶日弯遂珊吊抵信初关于考研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本人长期与考生打交道,接受了很多考生的咨询,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就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外校生几个

4、误区:1、极不自信;2、找导师划题(他们本校自己老师告诉这么做的);3、找“内部”资料,且资料贪多求大;4、找研究生学长;5、要考很牛的导师的研究生;6、担心出身不好被歧视;7、关于辅导班;8、过于看中就业;9、考研基本问题都不知道;10、大三甚至大二就着手准备考研。11、对本校考生占便宜的误解绝大多数的考生考研的终极问题似乎都可以归结为:就业!那么就先从就业谈起:一、毕业后的工作 关于就业,大家有种思维是“考一所很强的大学读个不错的专业,然后一劳永逸地找个很不错的工作”这种想法相当普遍。以工作为考研的目的,很明确,事求是地讲,即使是想潜心做学问的,真正搞出点东西,这条路也不好走,中国的大环境

5、使然,不是悲观而是现状大抵如此。“中国大多数研究生,考上之后,其实就是混,而且还比较好混;大部分老师做的“学术”,其实就是搞点项目弄些钱花花”我曾跟一位211院校博导聊过,这是老师的原话,一字不差。像这样的还算有些地位的学校都是如此,那些大兴土木的“国际性的”地方二三流大学的科研现状,大家可以想象。 所以,大多数考生考研还是为了工作,有人说导师会给你安排工作,这个说法牵强且绝对,导师第一是没有这个义务,第二也不一定有这个能力,只能说导师一般会操心或者过问你的工作,更多的还是靠自己,“考一所很强的大学读个不错的专业,然后一劳永逸地找个很不错的工作”的想法,不可否认,好大学和好专业找工作会相对容易

6、,但不绝对,找工作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能力,很多工作都是初试、面试、二面甚至几面、层层淘汰,这个社会终究是靠能力吃饭的,社会竞争很大,包括企业自己的生存,它找的是能为企业带来利益创造价值的人才,而不是找个拿名校资历的吃饭的人,王石说,企业尊重你在工作过程中的努力,但是只为结果买单。 研究生学历,找份工作还是相对容易些的,等你读了研究生,也许思维方式和对自己未来的出路的选择会更加广阔一些,至少不像现在想到就业就头疼。 读研后也许你会发现,也许你能力并没有切实增长多少,甚至你会觉得这个过程很遗憾,但是因为本科不强找不到工作,要读研拿个学历,而且中国的大环境就是对学历的追逐,不是不相信人的能力,不给人机

7、会,而是人太多了,千千万万的毕业生,好多人争一个位置,你说你优秀,用什么证明?只能是学历、等级证书,筛选的标准而已。 但是至于某个专业具体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个因人而异,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并非本专业,研究生也是如此。找到什么工作很大程度上看你的机会,现在的工作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工作,千篇一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想找一个比较体面的工作诸如:事业单位、央企、大型国企、著名外企,一般而言,在名校背景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综合能力、整体素质和个人形象等这些软实力,经管、社科等专业尤其如此,一纸成绩单或许要放在其次,很多HR专员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专业课成绩高低似乎并不能体现太多问题,也许仅仅是重视

8、程度而已,同一水平的学校的学生智商并无太大区别,而且现在招聘对专业的限定越来越松,只是注明大类,比如招经管类、理工类、文史类、财务统计类等等,说明选择的机会多了,竞争也更激烈了。除非专业性很强的岗位,你会发现并没有很多地方用到你的专业课,甚至一辈子也不会用到,更多的是新问题,不断而来的新问题,需要不断学习,你也会明白为什么会有入职培训、项目培训等,在此不是否定你的教育,正是因为你的不间断的教育使你有能力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一个优秀的职业人,还需要具备一项:学习能力。所以,我主张大学包括研究生阶段,在突击考试的弊端无法短期改变时,培养自己良好的专业素养,其实这已足够。顺便对找工作的同学们提出

9、个建议,简历上要突出你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成绩单只代表过去,这两项才是用人单位看重的,才代表你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为了某个机会,你的学校、专业、能力、经历、谈吐、气质等因素每一项都不可或缺,(现在很多单位招聘都要求附照片,用他们的话说事关单位形象,这个形象不是选美,而是透过照片观察你的性格、气质、精神面貌,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但是前两者也许是一个获取机会的敲门砖,因为大多数人的经历还是从学校到社会,用人单位只能看重教育背景,其他也没有评判的标准,只有获得机会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智,所以我还是建议,如果认为自己性格内向或者谈吐不甚了了,最好不要报考像经管等这些与人交往较多的专业,可以做技术嘛,

10、聪明人要懂得扬长避短。 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这个社会不乏没怎么读过书的精英,也到处充斥着受过教育的废物;如果某人在一所名气尚可的院校读了两年研究生后流落街头,那你就别出校门了。未来的事情不可预知,长期的目标也存在很多不可预见性,成功绝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但是我觉得生活中只要你已经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今天比昨天站得更高了,这便是成功,成就是一个成功接着一个成功,堆积起来的。二、选择学校和专业1、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学校这个问题要想清楚,因为各学校的专业课是不一样的,在复习过程中一旦确定再改就有些麻烦,高校学府云集,其中不乏北大、清华、人大等足以让我们高高仰望的学校,各个学校的名望、社会认同、学科

11、建设更重要的是传统等参差不齐;表面看,大家似乎愿意从排名来评判一个学校的优劣,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很多排名是综合性排名,往往是求大而全,比如近年某些学校兼并联合,大兴土木,很多学校却只有几个学院,很多专业没有,排名时自然也就靠后,比如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五道口(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等都排不上什么名,但是这些学校又有谁敢小视呢?此外排名的指标很多,比如院士什么的,院士毕竟是稀缺资源,很多学校引进院士首先是学科建设的需要,但是也不排除提高知名度、招生和排名的需要聘些院士来充门面,一般一个名气不错的学校也有不了那么几个,他们更多的是在学校挂个名,甚至在很多学校挂名,几乎见不到人;那些院士往往神龙见

12、首不见尾,我觉得作为一个研究生,能得到院士的指导也许不是很现实的事情,他们是搞学术的,一般不关教学,而且几乎不带硕士培养学生,而且我们也没能力给院士做助手。有的学校的本科生很抢手甚至超过研究生,因为这些学校非常注重教学,教学质量很高,但是也有很多学校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抓科研,其实就是抓排名(排名重科研)。这个排名其实是评价老师和学校的,而不是评价学生的。另外大家要合理的规避风险,就像企业一样不能逃税,但是可以合理的避税。对于考生而言,谁也不想忙活一年只是当做炮灰,所以在选择学校时,理智一些,有34所自主划线学校,其实这些学校的就业、社会认同并不一定高于其他学校,就像很多人过于追求“985”工

13、程院校一样,这个名单的学校不一定强于其他,但是我觉得事关就业以及未来的话,尽可能的选择一所“211”院校,这个名单与实力还是很相符,也基本涵盖了国内最优秀的学校。对于自主划线的学校,单科和总分一般会高些,尤其是英语会高几分,这几分已经不得了了,因为这几分进步了复试,总分再高也无济于事,所以可以好好研究这34所以外的“211”且很有名气的学校,这些学校的某些学科和34所内某些学校差不多甚至还强于他们,相对而言还好考一些,为什么舍近求远呢?这是一个重大的优势,甚至是可以钻的空子。近几年很多学校的某些专业也开始自主划线了,但是多数执行国家线。2、关于选专业 很多考生选专业左右为难,父母意见、自己理想

14、、就业前景很多因素让自己摇摆不定,但是我会建议你尽可能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比较擅长的领域,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很多人研究生毕业后也许就离开学校了,一生的路很长,选择自己喜欢至少不排斥的事情。兴趣和长处是立足社会的根本,这个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以己之长尚不能占优,更何况以己之短呢?要懂得扬长避短。有人会说这个专业就业好,这都是片面,我坚持认为一颗昂扬向上的心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某学校的某专业怎样?这个问题很开放,你问的是每个专业具体排名吗?大家更多的是以排名来评价一个学校和专业,总是觉得排名第八的学校一定比第九的找的工作好,这是很僵化、机械的思维,壹加壹等于二。 其实一个学校的某个专业总是离不开

15、学校的大环境,也就是说,一个学校的牌子、名气、背景对某个专业科研方向、就业前景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学校背景关系到专业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就业方向。 很多判断可以很直接,大家稍微想想就不至于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比如你想了解北京交通大学的机械类和土木工程类专业,其实根本没必要去查排名,首先要想到交大的背景,交大原属铁道部,那么铁路是干吗的呢?造火车、修铁路、开隧道、架桥梁,铁路有运输,运输涉及物流,交通就要规划.涉及到机械、土木、交通、物流、交通规划等专业,想到这些,你完全可以判断出这些专业的大致水平。 比如说你想知道北京交大的桥梁隧道与北理工比哪个好,北理工属军工背景,与枪炮子弹武器相关专

16、业很强,但是修铁路、架桥、开隧道这是交大的强项! 很多人有种根深蒂固的名校情结,我也建议大家更应该注重大学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力。一般而言,一个专业如何首先要看它的所在学院如何,再到学校。因为一个学院的某些专业在就业时都是差不多的(一个导师一般带2-3个方向研究生,研究生学的课程、做的课题都是一样的,在同一个实验室),用人单位也不会把哪个专业哪个方向分得很细,而是有个整体的认识。看学院时要看它成立的时间,也就是学院和专业的成熟度。3、建议大家选“有背景”的学校 我建议大家报考时选择有“背景”的学校,这个背景是指“行业背景”,比如铁路、电力、邮电、航空、建筑、水利、军工等,在这个大变革时代,这些行业

17、更加趋于改革和发展,更需要更新换代,对人才、管理的需求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行业背后的众多企业,中国的央企、大型国企大多盘踞于此,同时他们的业务遍及全球,也很有竞争力,这样,对万千学子也意味着机会。 以铁路为例,与铁路相关的院校有“交大家族”的大陆四所院校:上交、西交、北交、西南交大,还有自称与交大有渊源的兰州交大、石家庄铁道学院等(上交和西安交大已不像北京交通大学和西南交大那样紧贴铁路了),这个铁路背景后面的企业,比如南车集团、北车集团及其所属大连机车、长客股份、唐山客车、青岛四方、株洲车辆等,还有中铁各局(1-25局)、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铁快运、中铁物质、中国铁通、中铁通号、各地地

18、铁公司、地方铁路局及其车务段等,这些原属铁道部的企业也最认可交大,交大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服务这些企业。 比如邮电行业:邮电行业的高等院校有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通信邮电行业的企业比如:大唐电信、中国普天、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以及遍布全国的分公司。 还有航天行业:航天院校有著名的北航、南航、浙大的航天学院等等。企业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陕西飞机工业集团、哈飞集团等等,大家可以打开他们的网站可以看到他们高达上百的二级公司、三级公司,而且企业的业务遍及各行各业、当然所需人才也会是各个专业。 比如中国农

19、业大学,中国农大在农业、农学、食品、动物医学等领域绝对的领先地位自是不复赘言。同时这些专业面对的是民用与民生,事关老百姓日常生活,当然市场也最广阔,就业前景广阔。以食品专业为例,中国最大的食品公司诸如:中粮、统一等每年都到中国农业大学开就业专场。 电力、水利等行业也是如此,这些传统行业内的高等院校决定了他们在该行业教育领域内的翘楚地位,毕业生就业时在该行业往往优先录用,以前两年为例,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就业萧条,这些行业系统也有义务为行业院校分担就业任务。我建议大家在决定报考某个院校时,在了解该校学科力量、师资的同时,去浏览一下这个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看看来这个学校招聘的都是什么样的单位,这样你就基

20、本可以判断你未来的就业出路了。一般情况下,这些学校会组织本校毕业招聘会,各学院分管就业的副书记会联系这些传统的友好企业、甚至动用私人关系(校友、同学等)邀请他们。另外这些企业也往往把年度招聘的第一站放到这些学校或者自己的母校。二、考研复习过程1、找导师关于找导师的问题 很多人考研还是有些着急盲目,不知所措,不知问题的先后,孰重孰轻。有些人考研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导师。有些人想的是找导师探探风声,拉拉关系,划划重点,但是还有些人甚至连他都不知道找导师干嘛,只是觉得考研就应该提前找导师,或者说别人告诉这么做的。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导师出题人院士。 初试跟导师几乎没什么关系,很多导师在学院并不是大家想

21、象的那么炽手可热,学术等身,一言九鼎,其实很多导师就是普通的老师,一般而言副教授就有硕导资格(部分讲师也可以招生,把学生挂在别人名下),好像评副教授也不是很难,一个讲师到了一定年限(好像5年?)就可以评为副教授。一个学院就那么少数的几个资历强的人,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的教学的老师。 大家想到的导师往往和院士联系在一起,一般的导师离院士离得很远很远,对很多人来说,院士也是他们的终极梦想。还有些人,找导师的论文,数同样问题,初试阶段找导师论文,基本上也没什么太大的用处,理工科尤其如此,文史类似乎也许能寻找到什么一丝蛛丝马迹,但是得是出题人的,大多数导师的论文可以无视。 考研初试只是基础知识的考

22、察。一个学院的很多专业初试科目是一样的,比如经管类的经济、财政、金融、国际贸易、社会保障等专业课大多考经济学,假如你考的是社会保障,即使你选择的导师是社保的大牛,你觉得经济学初试卷会让社会保障方面的老师出题吗?你找导师或者把导师所有的社保方面的论文背下来究竟会对初试有多大的帮助呢?记住,初试考的是基础知识!你是学生不是学者!也就是说初试不会有什么研究型的考题出现。 关于导师的论文,只能说我们把问题想得太理想了,老师的论文里一般不会涉及到这些基础知识,如有,那就不是论文而是讲义了。他的那些论文或者课题跟你初试不会有太大关系,复试时可以针对性的了解,而且也不必要力求弄明白,老师多年的学术修为,如果

23、让你一个本科毕业生甚至是跨专业的三天弄明白,那老师也太没水平了。导师有某篇论文,不一定是他的精髓,有些是为了职称、名利甚至应付而拼凑的,这些东西对他们自己来说,就像我们自己做的毕设,以后不想看了一样。 所以,大家要循序渐进,先要立足初试,拿到复试资格,再联系导师不迟,而且目前情况下被录取的研究生和导师最后是双向选择的;成绩是最重要的,切记!就现在而言,寻找和关注导师是下一年4月复试线公布之后的事情。(从初试结束到复试,你还有100天的时间应付复试,那个难度、任务量要比初试轻得多)2、找学长 要不要找研究生学长?很多人从决定考研的那一天起,就在找研究生学长。大家要明白,求人帮忙,是求人帮助自己解

24、决不了的事。 有的考生连基本的考研知识都没有,基本的信息都不知道,大家一定要先自己去了解信息,对考研进行自我扫盲,然后实在是自己解决不了了,再求助他人。我觉得你在求助别人之前你所报考院校的主页和研究生招生网站,无论如何是必须先浏览一遍的,更重要的是考研是自己的事情,可以求助但不能依靠甚至依赖。 找研究生学长,你必须明白你要求助他们什么?无外乎找资料(真题、大纲、课件、讲义),划重点,分数线,导师信息。 我觉得上述几个问题你是可以找到的,网上有很多信息,就近的同学也可以去招办买真题,但是一般没有答案,一般学校是不会放答案的,因为任何一份答案不可能无懈可击,有了答案就会有质疑,学校是不会自找麻烦的

25、,成绩公布以后可以查询,大家知道查什么吗?不会让你对着答案看看每道题是不是判分有误,而是让你对照各大题得分相加,是不是总分有误。 关于大纲和重点,我在下面会讲到。 导师的信息,如果不是目标性很强,也就是对某个导师研究领域非常感兴趣,暂时可以不去考虑。关于分数线,一般情况下,某个专业每年的录取分数线都是不一样的,甚至浮动很大。因为最终录取是按照初试和复试的加权成绩,而年度本专业录取线则是录取考生的初试成绩最低者的成绩。所以一般情况学校不会公布最终录取线,因为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大家只需记住复试资格线即可,进入复试资格线即是你的目标。 另外,学长即使找到了,期望值也不要过高,第一,研究生也有自己的

26、事情,学业和工作都很忙,压力很大,友情帮助,也不可能给你做什么专业性的指导;而且作为应试教育,考完试就扔了,考上之后一般再也不会碰,再也用不到,上的课、做的课题跟初试课程大多没有什么交集,这就是应试教育。我只是说,能找到最好,但是别抱很高的期望值;找不到也不要觉得有多大的心理负担。3、关于考研重点和大纲 初次考研的很多考生,有种根深蒂固的“高考思维”,也就是找考试大纲或者考试重点,很多学校没有大纲,而且越是好的大学越没有,这个大纲你去学院官方网站上去找,如果没有的话,就不要去找了,你就是肯定没有,学校不会在官网以外的地方发布,官方未发布和公布的东西的真实性就要怀疑。 我举一个例子你就会明白为什

27、么考研没有大纲:考过北大、人大(人大从07年之后不指定教材)这样的学校的考生都知道这些学校是没有指定教材的(清华估计也没有),反而是某些不很知名的院校却都有指定教材,因为指定教材在某种情况下就属于“霸王条款”,几乎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教材,一般都是自己学校老师编的教材,为什么考某个学校就必须用某个老师的书?会有质疑声的,因为这是大学,不是某个闭塞的小城,对不对。所以你就会明白,考研和高考是完全不同的,考研绝不会像高考那样大纲条分缕析、重点一目了然。 至于江湖上流行的重点,要么是一些考研前辈自己总结的,要么是商业网站自己找人拼凑的,参考价值不能说不大,只是说仅供参考吧。但是好多人却总是希望找个人划

28、重点,甚至更加关注一些“道听途说”以及“江湖传说”。我认为这种心态不好,考研是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全面系统复习,不要贪小便宜。 有人问,老师,在论坛里某个大侠说这一章不考,这一节不重要,我说是这位大侠说了算还是学校官方准确,要是考了怎么办呢?所以,还是心态,总是拈轻怕重,总想钻小孔子,这样吃亏还是自己。而且我主张在考研期间大家不要随便逛什么论坛,打听什么信息,听别人指手画脚,能有什么信息啊?对你只会是扰乱军心,自乱阵脚。你看看学校研究生招生网站,去年从招生简章发布之日到复试这段时间根本就没有什么更新,也就是根本不会有什么信息。4、关于考研品质的问题 我这里所指的“品质”不是什么道德品质,而是“学

29、习品质”,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以前上学时,很多学习好的学生一直学习好,甚至有的从小学当班长一直当到高三,而且到了大学同样出类拔萃,这样的同学几乎就是教育的标杆和样板。很多同学丢三落四、到了上课时发现课本没带、临上课了才想起老师交代的东西等等,其实这就是一个“学习品质”的问题。在给大家解答问题时,我突然想起以前记忆深刻的关于“学习品质”的话题。有的考生说,老师,我能不能不用学校指定的教材,或者我能不能不用学校指定的第四版而用第三版,或者我对大学用过的教材比较熟悉不用考研指定的好不好,我看内容差不多.怎么说呢,在此我不想讨论什么不同的出版社、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版本内容大相径庭,只是想说:我们为什么非得

30、在这样的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很多人不是为了省本书的钱,而是.也许还是学习品质的问题!希望大家按要求去做!不要因小失大。 一直记得高三时一位考上清华的学长回学校的演讲:为什么你这次考得不好,就是因为某年某月某日上午你迟到了,就是因为你某年某月某日耍小聪明少做了一套题.我当时很受震撼。这个问题并没有被抬高到不可思议的程度,道理很浅显,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另外:有很多人问起,某一科考试大纲里说只考规定的前十章,后面的是不是真的不会涉及?我只想说,既然学校在招生简章里这么明文规定了,那么他们肯定不会自己打自己嘴巴,说自己是胡说八道,信口雌黄。 我觉得很多情况,大家应该自己去想想。也

31、许中国存在太多毫无信用的事情了,各种利益集团在利益的驱使下包括政府高官不惜自己抽自己嘴巴,曾经,发改委主任在记者招待会上亲口说过油价近期不上涨,但是没过几天中石油、中石化宣布涨价。究竟是利益集团太不把政府官员放在眼里还是官员不惜为利益集团鞍前马后或者二者勾结使然,我们不得而知。所以在中国往往是“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大家的这种恐惧和不信任也就见怪不改了。5、关于跨专业考研 很多考生说我是跨专业,对专业课信心不足,同时很多过来人也过于渲染了跨专业的难度。以下是我与他们的对话:问:你觉得如果考自己的本专业是不是很有把握?答:不是。问:考你本专业你是不是也要从头学起?答:是的。问:你的本专业课是不是

32、突击通过的?答:基本是,或者是的。 那好,我就送给跨专业考研的一句话:其实跨不跨专业跟考上与否是没关系的,理工科尤其这样。首先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大学教育,大多是考前临时突击,于此,大家的大学过程基本是一样的。考研科目不管是考什么专业都要从头学起。 考研跨专业,极其普遍,而且本科院校越好,这个比例越高。高考时,别无选择;大学之后多重选择,梦想使然,兴趣使然,市场选择使然。一般而言,理工科转文史类专业比较容易;文科转理工管相对难些,因为有数学。但是也有很多文科的考生通过自学,高数也可以取得很高的成绩。对于大部分学校,跨专业不会成为什么障碍。 其次,即便你心里还有些犹豫,但是你得明白:考研初试以及复试

33、考的是一门课而不是一个专业。说的再白些就是一两本书,所以考研除非考特牛的学校和热门专业,整体难度是低于高考的,而且是低很多。6、关于英语四、六级与考研的关系 有些人问,老师,我六级没过是不是考研复试时受歧视,我四级没过能不能考研。前者属于面试老师主观因素,后者属考研者自身客观因素。通过六级只能说是对录取者的锦上添花,没通过也无伤大雅;未通过四级,原则上与考研资格毫无关系,但是连四级都没过,对自己的信心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障碍。但是,招生简章里没有哪一款规定四级没过禁止考研,现在连毕业资格也不对四级做硬性规定了,研究生毕业对英语六级也没有硬性规定,我有些朋友读博士了,六级都没过,但是并不影响他们阅

34、读英文文献。 我有时候很纳闷并思考过为什么有人问这些稀奇百怪的问题,于是我发现貌似中国人总是对各种规章制度熟视无睹,也许是各色的规定太多了,见怪不怪了。规定了也可以不遵守;没规定,有人要卡你,也没辙。从大的范围来讲就是“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时我总是想,也许在中国才是最自由的,违了法,犯了罪,可以通融,存在可以超越法律,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力和事情,对法律没有敬畏感,取而代之的是人治,某时某刻,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被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于是大家敬畏的不是法而是人,问的也是我会不会被“谁”歧视,而不是说是不是符合规章制度,觉得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某些人的手里,所以大家想的是复试时是不是会被谁人扼杀。

35、 复试时,一般学校会要求带四级证书,但是没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四六级考试是当前检测大学生英语水平一种普遍的考试方式,不是唯一而是之一,较高端的托福、雅思、GRE,以及剑桥商务英语、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等都可以,前几个一般同学都没有,但是你完全可以说,我觉得上考研辅导班时,导航的王文珂老师讲授的英语对我帮助很大,为什么不可以呢?这也是正规的培训,而且复试时,也没有评分标准要具体量化到四级没过扣多少分,通过六级加多少分。中国的英语教育应该是最失败的,大家从初中学英语一直到大学,十几年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熟练运用呢?7、关于考研资料的选择: 基本考研资料:指定教材、历年真题,配以配

36、套的教材参考书或者习题集等,这些你是可以通过途径找到,这些资料已经足够。对于水平一般以上的理工科院校,一般有指定教材,就那么一两本书;真题答案都是固定的,且多年的出题形式、考试范围都有很强的延续性,变化不是很大。 很多人非常关注的就是有无“内部资料”,我不知道怎样才算内部资料。其实市场上的很多资料都是胡乱拼凑的,根本没什么用处,浪费金钱和情绪;还有人找本科的专业课笔记,大学你也读过了,你做过什么笔记么?课件倒是可以参考下。大家一定要注重对真题的研读和理解,争取把10年真题的每一个题熟稔于胸,你想,就那么一本书,就那一门课,都出了十几年了,还能有什么没有浮出水面呢?出题的老师还能有什么秘密和大家

37、捉迷藏呢?你自己好好研究,重点会一目了然,对于理工科尤其如此。8、考试成绩分值分配 很多人对自己的情况很了解,比如英语较差,数学瘸腿、政治文盲等,谈到这里就犯怵。大家要合理的拆解,合理分配各科目标成绩,尤其是单科成绩也要分而析之,比如英语差,但是没让你考到80,你也考不到80,只是让你过国家线,40分即可,第一大题拿多少分,第二大题拿多少,作文拿多少等。比如政治:单选题多少分、多选题多少分,论述题多少分,这样把压力分解开,疏散开,担子就会明显的减少。三、考研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和误区1、关于考研公正 关于考研的公平性问题,首先这个社会绝对的公正也许不存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即便有那么些为人不齿的

38、事情,也是极少数的,瑕不掩瑜,所以应该相信公平,相信正义,积极向上,心中要有阳光,自己做到坦坦荡荡,心安理得。对于大家所想的某些学校卖题,透题,也许社会上真有类似问题事情的出现,但是我觉得涉及国家机密,一般人不会为了几个钱铤而走险,而且出题的人都是学院比较知名的教授,名利都有,他们也许犯不上这样。 尽管这样那样,但是,在中国也许没有比教育(高考、考研)再公平的事情了。咱们都是普通百姓,既然没有那种通天的本领,那就靠自己的两膀子力气,所以我主张:只专注自己所能主宰的事情,对于无能为力的视而不见。2、纷繁复杂的歧视困境(1)关于外校歧视的问题 考研是深造,深造一般会是去更好的院校,也就是考研的“就

39、高原则”。据我们统计,考研除了调剂,90%的考生报考的学校都是比自己本科要好,或者是同专业相比更好。所以说,就读学校和报考学校存在层次差,这就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从学校角度,录取的考生按本科生源而言本校学生最优;一般而言,一个学校研究生出身最好的也许就是本校的本科生,对大部分学校都是这样,这点是不容置疑的,至少我还没听说哪位清华的考生报考河北大学,同样山东大学的考生一般不会报考同省的鲁东大学. 但是又说明了,学校录取的考生中,除了本校的,大多是比本校相对较差的学校的学生,但是通过择优录取,录取的又是最优秀的考生,本科学校差不代表学生差;二是,从考生角度,也就是愈演愈烈的外校歧视问题。 很多考生

40、源于本科不好而考研,报考了又担心自己出身不好,惴惴于外校歧视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自己给自己增加的枷锁,人最大的无助是决定不了自己的出身,但是却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 每个考生想考好学校,相信每个人从小都有过对名校的无限向往,但是北大依然让我们高高仰望,更多的人依然遍及各色学校。同样每个学校都想招到好生源,对门的两家top2学校每年都为生源之争打得头破血流。 也许是很多外校考生被复试要求吓坏了,要求考生具有什么创新精神、学术背景、科研经历,这些都是冠冕堂皇的话,好像学校越好,越有卓越的创新精神、煊赫的学术熏陶、丰富的科研经历,其实并非如此。关于学术,大学只是通识教育、本科生能有什么学术?部分老师

41、也是接点项目,发一些毫无价值的文章,除此之外,学术也是个很遥远的词汇。至于创新,博士生讲创新,本科生甚至硕士创什么新?所以我认为大家在初试通过后,要好好研习复试科目,对于准研究生而言有种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某种创新的意识就足够了,这是最高要求。 另外,一般的学校有什么资格对大家歧视?(用戴旭上校的话说,歧视?你有那个能力么?自作多情!)中国的大多数学校并不是她们所宣称的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性的大学,老师也不是什么大牛,著作等身;考生正是因为本科不强才投奔这个学校的,来报考就是看得起你,你还“不思抬举”,我要是清华毕业的我早去哈佛、耶鲁了,对吧?我要是足够牛,我也许会跟某个博导,我因为自惭形秽才跟你这

42、个副教授混。怎么说呢,你自己得看得起自己,你自己得觉得有资质和能力在这个学校混两年。未战先怯,犹犹豫豫,你一路走来,结局也只能是走人。 那么这个问题既然普通存在,不是针对某个人,也就无所谓存在与否了,所以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枷锁,也不应避而不谈,而是寻找证明自己的途径,努力。 我从不认为本科院校的优劣与自身能力有什么天然的联系,而且名校的不少学生更加浮躁,倒是很多二本甚至三本的考生,态度端正,很努力刻苦,专业课和基本功更扎实,比如英语六级,北京排十名左右的学校比如北邮和北交大这样的学校,有相当数量的本科生过不了六级,六级通过率也就百分之二三十,但是普通二本院校学生过六级的却不在少数,当然我无意以

43、六级来评价一个人,只是觉得这些学生很努力,很踏实,那么这个社会谁敢小视或者歧视一个努力的人呢? 但是学校的确有优劣之分,具体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第一是要看这个学校是不是真正培养领袖的地方,它是不是具备精英和领袖生存的土壤,也就是它没有自由的人文精神和怀疑精神;另外是她没有那种大气和魄力也就是她没有梦想。(2)本校考生的所谓的“优势” 很多人在反对外校歧视的同时,又在极力的强调本校考生的“优势”,论坛上的很多过来人的言论让大家心惊胆颤,什么人家本校的大二就进导师的实验室了,你有么?人家本校的考生从大三就跟着导师做项目,你有么?人家本校考生从大三就在导师的指导下写论文发表了,你有么?等等,不能说全

44、是瞎扯淡吧,但是至少是言过其实,像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事情也许真有,但是极少数,一个年级也许真有那么两三个,对专业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又踏实认真的学生,这样的也许已经保研或者直博了,这样的学生也许就是当大学老师面对满教室睡觉的人,支撑他们把课讲完的理由,大多数人大学的大学过程几乎是一样的。(3)关于复试无端刷人的无端猜测 有人认为复试对本校的人很松,或者故意为难外校的,这个问题也可以这么解释:所谓的“为难”或者“刁难”只是复试老师多问了一些问题,时间长了一些而已,大家便把这种情况扩大化了,甚至标榜成为价值取向性的问题了。怎么说呢,除了本校生源最好的这个因素外,从复试老师的角度,对于本校考生来说,相

45、当一部分是本学院的学生,老师教了他们四年,开了些什么课,学生学的效果如何等等,可谓知根知底,外校的来自五湖四海,而且每个学校即使是同一专业,学科设置大不相同,而且很多是跨专业考研,老师对学生读研后的所考专业的学科连贯性以及适应性都有一些要求,我觉得多问一些,多了解一些不算过分。这个这怎么算是刁难甚至成为大家的心病呢?如果消除这种顾虑,唯一的就是大家在初试上多赚些分。 大家想到的复试就是面试,就是直接面对老师,其实复试内容包括专业笔试、英语听力、英语口语、专业面试,某些学科还有实验,等等几项,主观作用无外乎就是专业面试,但是参加面试的是好几个老师,有的小组面试老师最多可高达十人,一个老师的个人主

46、观因素很小,对于这种制度设计几乎是完美的,不公因素已经降到最低了;而且,对于大部分学校复试不像北大、人大那样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一般而言初试对最终录取起着决定作用,当然也未必,复试翻盘的大有人在。 复试被刷无外乎两种情况:初试分数偏低,刚过复试线,属于陪太子读书型;二是复试表现较差。复试既然是差额复试,那肯定就有人不会被录取,既然是选拔性考试,就会择优录取,怎么会是“刷”人呢?而且这个“刷”字,更多的是突出了人的因素,面试老师的主观意愿或者是一些歧视性东西,更多的是考生严重的主管猜测,这样不好。但是,在各大论坛里,复试不公的言论甚嚣尘上,而散播这种言论者大都是落榜者,甚至很多都是连复试线或初试国

47、家线没过的人,来寻找心理平衡和安慰,幸福的人从来不抱怨,抱怨的都是自身存在问题的人,同样,经过努力录取者在向往明天,落榜者在抱怨过去。(4)本校考生专业课划题 很多外校考生一直有个心结和不平就是认为本校考生占很大的便宜,复试占便宜,初试也占便宜那就是考前学校给他们划重点,而且用他们的话说是:勾题。在各大论坛上,口水分歧,很多人非得证明学校确实勾题了,不容置疑得让人连死的心都有了。 所谓的“勾题”也许就像大学里的某些任选课的考试,老师划12道题,考其中的10道,每道题10分,大家觉得可能么?这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生在中国应该属于高学历了。虽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但是考研毕竟需要点技术含量吧,如果这样勾题,你是不是会觉得这样考上了也没大意思? 很多院校考试的范围已经缩小的够具体的了,有指定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