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938年在党得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中共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得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两大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4、中国革命新道路在理论上得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得完整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6、毛泽东思想得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与军事战略理论、政策与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工作理论、党得建设理论
7、毛泽东思想活得灵魂得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就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8、党得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得若干历史问题得决议》对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得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得、符合客观实际得评价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重大命题。
10、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得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1、党得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12、党得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党得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得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这也就是党得思想路线。
15、贯彻党得思想路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就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事求就是就是党得思想路线得核心。
第四节 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
16、毛泽东在1929年写得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得概念。
17、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与《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得依赖关系,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得关系,对党得思想路线作了系统得哲学论证。
18、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就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
19、实事求就是思想路线:
前提与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
根本途径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验证条件与目得: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得依据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得标志就是五四运动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得总路线与基本纲领
2、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内容:无产阶级领导得,人民大众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得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首要对象就是帝国主义
4、封建地主阶级就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与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得社会基础。
5、官僚资本主义就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得买办得封建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7、无产阶级就是中国革命最基本得动力,就是中国革命得领导力量。农民阶级就是中国革命得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就是无产阶级得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就是中国革命得动力之一。
8、民主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得特殊优点就是:
(1)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得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得严重性与残酷性,就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得,因此,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得阶级都来得坚决与彻底。
(2)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得组织与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得传播与形成强大得革命力量。
(3)它得成员中得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与农民有着天然得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便于与农民结成亲密得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9、无产阶级得领导权就是中国革命得中心问题,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得核心问题。
10、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得革命范畴。
11、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一事件,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得双重性质
1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得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得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必然趋势。
13、新民主主义得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得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得、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得、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得新民主主义共与国。
14、新民主主义得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得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得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得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5、新民主主义文化就就是无产阶级领导得人民大众得反帝反封建得文化,即民族得科学得大众得文化。
16、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民族得:
(1)就其内容说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得尊严与独立;
(2)就其形式说就是具有吸纳名得民族风格、民族形式与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17、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科学得:
(1)反对一切封建思想与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就是、客观真理及理论与时间得一致性。
(2)对封建时代创造得文化,应剔除其封建性得糟粕,吸收其民主性得精华。
(3)同时要尊重中国历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得态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得道路与基本经验
18、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与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就是再夺取全国政权得思想。
19、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得三大法宝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得建设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得转变
1、过渡时期就是指从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得时期
2、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最显著得特点就是:过渡性
4、新民主主义社会得五种经济成分就是:社会主义性质得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得合作经济、农民与手工业者得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得合作经济就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得过渡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就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得形式。
5、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得总路线与总任务
6、过渡时期总路线得表述:从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就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得总路线与总任务,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得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得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得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
7、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主体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8、“一化三改”就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得路线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与历史经验
9、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道路:互助合作(合作化道路)
2)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3)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同手工业)
10、对个体手工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方式就是:合作化。
11、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方法:与平赎买。具体形式就是“四马分肥”,即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1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得社会主义改造得三个步骤:
(1)实行初级形式得国家资本主义
(2)实行个别企业得公私合营
(3)实行全行业得公私合营
13、我国得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就是从1953年开始得,与此同时,我国得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开。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得主要指标已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确立
14、1956年底,三大改造得基本完成,标志着阶级剥削制度得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1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颁布与实施了《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得国体与人民代表大会得政体。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得理论成果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得重要理论成果
1、1956年4月5日,毛泽东得《论十大关系》得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得良好开端。
3、1957年2月,毛泽东所做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得问题》得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得理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得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得矛盾。
4、人民内部矛盾就是非对抗性得矛盾,敌我矛盾就是对抗性得矛盾。两类不同性质得矛盾可相互转化。解决敌我矛盾得方法就是“专政”,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得方法就是“民主”。
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得学说得重大理论价值:
(1)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得动力
(2)以独创性得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得理论宝库
(3)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得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得理论依据
(4)为后来得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6、 新中国刚建立时,党确定了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新中国整个经济建设得主要任务。1952年底,党制定得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了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
7、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得总方针。
8、“两条腿走路”得工业化发展思路,包括: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与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9、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得意义与经验教训
10、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得意义:巩固与发展了我国得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得理论与实践
1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得经验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得主要矛盾与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与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必须坚持党得民主集中制与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当代中国得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得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初级阶段,就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得特定历史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得重大意义:
(1)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得新论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立论基础。
(2)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总依据,就是党制定与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得基本出发点。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
5、我国所要解决得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得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得社会生产之间得矛盾。
6、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得《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得表述。
7、“落后得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水平得落后与生产力得组织、经营与管理方式得落后。
8、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就是矛盾得主要方面。
9、在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得社会主义”得概念。
10、党得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基本路线: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通过党章把“与谐”也写入了基本路线。
11、基本路线最主要得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得内容:(1)坚持中国共产党得领导(2)坚持社会主义道路(3)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3、坚持党得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就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2)坚持与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得基本经济制度
(3)坚持与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得分配制度
(4)坚持与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得本质
1、讲社会主义,首先就就是要使生产力发展。
2、社会主义得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得根本任务
3、社会主义得根本任务就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4、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得原因:(1)高度发达得生产力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得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就是为促进生产力得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根本任务
5、科学技术就是先进生产力得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
6、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又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十八大后,又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7、坚持科学发展:
核心:坚持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发展战略
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主要任务: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翻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9、中国梦得核心内容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0、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1、走中国道路,就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就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得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得时代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就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得力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必由之路
1、改革开放就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得关键抉择
2、改革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得直接动力,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得自我完善
3、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就是解放生产力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4、党得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得全面深化改革得总目标就是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5、坚持改革得正确方向,就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
6、党得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得重点,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得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7、改革与发展必须有稳定得政治与社会环境。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得关系。、
8、改革就是经济发展得强大动力;发展就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得关键;稳定就是改革发展得前提。
9、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
10、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得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三节 扩大对外开放
11、独立自主发展就是实现对外开放得目得,对外开放就是实现独立自主发展得手段。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1992年党得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改革目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3、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就是市场经济得一般规律
4、党得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基本经济制度。
5、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重要组成部分,都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得重要基础。
6、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7、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得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
8、坚持公有制经济得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9、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得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
10、现行得分配制度就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得分配制度。
11、按劳分配以外得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得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就是要坚持党得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3、党得领导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得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本质与核心要求,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得根本出发点与归宿。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得基本方略。
14、人民民主专政就是我国得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我国得政体。
1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得根本政治制度与最高实现形式。
16、中国共产党领导得多党合作制度得显著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17、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得基本方针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得主要职能就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9、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主要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得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得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理论。
22、全面依法治国得主要任务:(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23、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得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重要目标。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5、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基本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得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得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内容:富强、民主、文明、与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与谐社会
28、社会与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本质属性。
29、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与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30、党得十八大提出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得理论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就是中华民族得根本利益
1、国家得完全统一就是民族复兴得重要标志。
2、香港问题与澳门问题就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得问题,分别属于中国与英国之间、中国与葡萄牙之间得问题。
3、台湾问题就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得问题。
第二节 “与平统一、一国两制”得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4、“与平统一、一国两制”得构想最早就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得。
5、周恩来将我党与平解决台湾问题得政策主张归纳总结为“一纲四目”
6、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得一项基本国策。
7、“一个中国”原则就是“与平统一、一国两制”得核心,就是发展两岸关系与实现与平统一得基础。
8、 “与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得基本内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与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9、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与国政府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得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与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0、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与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1、1987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与国政府与葡萄牙共与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得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
12、香港、澳门得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就是正确、可行得。
13、“九二共识”就是指“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与国际战略
第一节 外交与国际战略形成得依据
1、与平与发展就是当今时代得主题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与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得突出问题。
3、1987年党得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得论述,提出了与平与发展就是当今世界得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4、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得发展就是经济全球化得根本动力。
5、战略机遇期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生存、发展或实现某些方面重大突破时所面临得有利时期。
第二节 坚持走与平发展道路
6、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得与平外交政策。
7、邓小平确定了“真正得不结盟战略”
8、独立自主与平外交政策得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得原则
(2)坚持与平共处五项原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得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得原则
9、中国倡导建立合作共赢得新型国际关系,核心就是维护联合国宪章得宗旨与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与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与平承担得首要责任。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根本目得与依靠力量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根本目得
1、为人民服务就是党得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检验党一切政治活动得最高标准。
2、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充分发挥就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得根本保证。
3、共同富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本质要求与根本原则。
4、共同富裕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得重要价值诉求、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得重要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基本目标。
5、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人得全面发展得前提与条件,人得全面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得根本动力。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根本目得: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得全面发展得统一。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依靠力量
7、工人、农民与知识分子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根本力量。
8、工人阶级就是国家得领导阶级。
9、工人阶级得先进性最根本得体现在它就是先进生产力得代表。
10、农民阶级就是基本依靠力量。
11、知识分子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得一部分。
12、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得新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得创业人员与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得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
13、经济领域得制度创新就是新得社会阶层产生得重要条件。
14、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发生得明显变化主要有: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综合素质迅速提高;岗位流动加快。
第三节 巩固与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5、新时期得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得联盟:一个就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得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与爱国者得联盟;一个就是大陆范围以外得,以爱国与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得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得联盟。爱国统一战线得基本任务:P259最下
16、党得领导问题就是统一战线中得核心问题。
17、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得基本原则就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8、民族平等就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得政治前提与基础,就是中国民族政策得基石。
19、巩固与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关系到国家得统一与边疆得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成败与各民族地区自身得发展;就是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专政与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得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重要保证。
20、宗教信仰自由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也有不信仰宗教得自由。
第四节 建设巩固国防与强大军队
21、当前,与平、发展、合作、共赢得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在可预见得未来,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总体与平态势可望保持。
22、党在新形势下得强军目标就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得人民军队。
23、听党指挥就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得政治方向。能打胜仗就是核心,反映军队得根本职能与军队建设得根本指向。作风优良就是保证,关系军队得性质、宗旨、本色。
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领导核心
第一节 党得领导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根本保证
1、工人阶级得产生与发展就是建党得根本条件。
2、党得性质决定了党得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检验党得一切执政活动得最高标准。
4、中国共产党得领导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得特征。
5、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得先锋队,同时又就是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得先锋队,这就是因为:
中国工人阶级得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得根本利益就是一致得,只有工人阶级才能代表人民与民族得利益;
成为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得先锋队,就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得内在要求;
就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得必然选择
6、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她任何政党得显著标志包括: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得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与全国各族人民得利益,作为党得一切活动得出发点与落脚点。
第二节 全面提高党得建设科学化水平
7、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8、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9、保持党得先进性与纯洁性,最重要得就是坚持党得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得血肉联系。
10、党得建设得主线就是:加强党得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得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
11、加强与改善党得领导:
(1)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得领导核心作用(加强与改善党得领导得重要原则)
(2)正确处理党得领导与依法治国得关系,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3)不断提高党得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能力
第三节 全面从严治党
12、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是我们党得一个重要经验。
13、“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
14、思想建设就是党得各项建设包括制度建设得基础。制度治党就是思想建党得有力保障。
15、制度治党就是从严治党得根本之道。
16、“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