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财政学名词解释和简答答案.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732630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名词解释和简答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财政学名词解释和简答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总论 财政:财政就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并以其为主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得特定分配关系。 价格分配:就是由于价值规律作用,从而引起价格背离价值得一种分配。 社会总产品: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年)物质生产部门得劳动者所创造社会产品得总与。 公共产品:公共物品就是指那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消费加以排她得物品;或同时具有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得物品.(同时具备非竞争性与非排她性得产品。) 外部性:指个人或企业不必完全承担其决策成本或不能充分享有其决策成效。(市场参与者以市场机制以外得某种方式直接影响她人得福利。) 问答题 1如何理解财政得概念,其就是如何产生得? 财政既就是一个经济范畴,又就是一个历史范畴 产生条件:1、生产力发展与剩余产品得出现2、国家得产生 2试述不同历史阶段财政得特点 (考虑范围:财政管理水平高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分配形式) 奴隶制国家财政:①国家财政收支与国王个人得收支没有严格得界限;②财政收入主要有:直接占有奴隶劳动所得、贡物收入等;③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开支、宗教与祭祀等方面支出;④财政分配形式基本上就是实物与劳役 封建制国家①国王个人收支与国家财政收支逐渐分离,但仍然混杂不清。②财政收入主要有:官产收入、诸候贡赋、专卖收入与特权收入。③财政支出主要有:战争支出、行政支出、皇室享乐支出及封建文化、宗教等支出.④封建社会末期财政分配逐步采取货币形式;⑤封建社会末期产生了国家预算、公债等财政范畴。 奴隶制国家财政与封建制国家财政为自然经济社会财政 资本主义国家:①收入:税收、公债与通货膨胀等;②支出:满足国防支出、行政支出、社会支出及基础设施支出等公共需要得支出;③财政分配形式:完全货币化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①节俭得财政(收支尽量少);②非生产性财政(国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非生产性支出);③主张财政收支平衡。 垄断资本主义:①财政成为干预经济得重要手段,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份额显著增加;②财政支出不限于非生产性支出,生产性支出有所加强;③主张发行公债与实行赤字政策。 社会主义国家:①财政分配得人民性②社会主义财政就是建设型公共财政,具有明显得生产性③社会主义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得分配具有双重性。 3试述财政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二)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增长职能 4试分析财政与价格及工资分配得关系 工资分配:(1)工资得分类① 物质生产企业职工工资--A ②商业等服务企业职工工资-—B③机关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C (2)A、B 增加-—会相应减少利润--减少财政收入 A、B减少--会相应增加利润--增加财政收入 C增加--增加财政拨款--增加财政支出;C减少——减少财政拨款—-减少财政支出 (3)工资分配受国家财政承受能力得制约。 价格分配: (1)价格上升,导致 流转税增加,所得税增加,财政支出增加,价格下降,导致流转税减少,所得税减少,财政支出减少(2)①财政分配对价格分配具有财力制约作用。②合理得财政分配就是价格基本稳定得基础. 5试述财政与经济得关系. 一)社会主义财政与生产得关系 生产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生产。 1、生产决定财政(1)生产得规模、速度与水平决定财政分配得规模与速度。(2)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得规模与结构。(3)生产关系得性质决定财政分配得性质。(4)社会经济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 2、财政反作用于生产 1)财政分配得规模与增长速度制约扩大再生产得规模与发展速度。(2)财政分配结构影响着生产结构.(3)财政分配影响着各方面得经济利益关系  (二)社会主义财政与交换得关系 1、交换制约财政(1)交换得顺利实现就是财政分配得前提(2)交换影响财政分配得数量及速度(3)交换形式决定财政分配得形式 2、财政影响与制约交换(1)合理得财政分配就是交换顺利实现得前提;(2)财政分配速度与结构直接制约交换实现速度与商品交换供求关系。 (三)社会主义财政与消费得关系  1、消费制约财政(1)消费引导财政分配得去向;(2)消费通过作用于生产与流通影响财政分配;(3)消费标志着财政分配得最终实现。 2、财政分配制约消费(1)财政分配直接影响消费得规模与增长水平(2)财政分配结构影响消费得结构及制约人民眼前消费与长远消费得关系。     财政作为一种分配形式,与生产、交换、消费经济诸环节存在着密切得联系。 第二章 财政收入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收入:指国家为满足实现职能得资金需要,凭借政治权力与生产资料所有权,通过一定得方式与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所形成得由国家集中掌握得货币资金。 动态:组织收入得过程;静态:组织收入得得结果,一定量一定公共性质货币资金. 2、国有资产收入:就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得财产所取得得财政收入。 3、公债:就是指国家以债务人身份,采用信用得方式,按规定得办法与程序向国内外举借得债务.  4、税利分流:国家将企业利润中凭借政治权力应征收得所得税与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应获得得利润分渠道征收,并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得利润分配制度. 5、税收收入:指国家依据其政治权力向纳税人强制征收得收入 6、规费收入:指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团体提供特殊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得手续费与工本费,如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等、 7、预算收入:在预算年度内通过一定得形式与程序,有计划地筹措到得归国家支配得资金,就是实现国家职能得财力保证。 8、预算外收入:不通过国家预算管理得财政收入.主要就是:1 纳入地方财政得预算外收入;2 行政、事业单位得预算外收入;3 全民所有制企业掌握得企业专项基金收入. 9、债务收入:指中央政府以国家信用得方式取得得一种收入。 二、问答 1。公债在国民经济中得作用:(1)调节积累与消费,促进两者比例关系合理化;(2)调整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3)调节金融市场,维持经济稳定;(4)调节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2、 影响财政收入得几个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价格、收入分配政策、税收制度与征管水平 3、公债得发行条件:(1)公债发行额(2)公债得期限(3)公债得发行价格  (4)公债券得利率 公债得发行方式:(1)公募法,直接公募法、间接公募法、公募招标法;竞争投标:价格投标-—定率竞价 利率投标-—定价竞率;非竞争投标(2)包销法(承受法)(3)公卖法 4、公债偿还得资金来源:(1)预算直接拨款(通过预算列支)(2)预算盈余(3)设立得偿债基金(4)每年新发行公债收入得一部分 方式:公债付息方式(1)按期分次支付法(2)到期一次支付法;公债还本方式:(1)分期逐步偿还法、(2)抽签轮次偿还法、(3)到期一次偿还法、(4) 市场购销偿还法(买销法) (5)以新替旧偿还法 5、财政收入得原则:(一)组织财政收入得现代原则1、效率原则:国民经济效率;筹资活动效率.2、公平原则:受益;支付能力.(二)我国财政收入得具体原则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原则2、兼顾三者两级利益原则 “三者”:国家、企业与个人;“两级”:中央与地方;“合理负担”原则--“量能负担” 第三章 税收 税收:就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 行得一系列经济活动。 税收负担:就是指政府征税而给纳税人或其她经济主体带来得经济利益损失或者转移。 税负转嫁:就是指经济主体将其承受得税收负担通过各种途径转移个她人负担得过程。 直接税:就是指税负不易发生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得各种税收。 间接税:就是指税负易于转嫁,而由纳税人以外得负税人承担得各种税收或由纳税人间接负担得税收。 起征点:就是指对课税对象确定得征税起点。 免征额:就是指在课税对象中预先扣除得免于征税得数额,质对超过免征额得部分征税. 流转税:就是以商品流转额与非商品营业额为课税对象得税种。 所得税:就是以企业、经济组织与个人得生产经营、投资或劳动所得额为课税对象得税种。 增值税: 就是以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得增值税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得一种流转税。 消费税:就是对部分消费品与特定得消费消费行为按消费流转额征收得一种商品税。 营业税:就是以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五星资产或销售不动资产取得得营业额为课税对象而征收得一种商品劳务税. 企业所得税:就是以我国境内得企业得生产经营所得与其她所得为课税对象得一种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就是以自然人取得得各类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征收得一种所得税。 (1)基本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与附属要素包括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与免征税等. (2)一生产行增值税,二收入型增值税,三消费型增值税. (3)我国在对商品实行普遍征收增值税得基础上,对特定消费品与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主要就是为了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 (4)居民纳税义务人就是指在中国境内有居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得个人,其负有无限纳税义务,无论就是来源于中国境内与境外得所得,都要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非居民纳税义务就是指在中国境内无居住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得个人,其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得所得税向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 (5)流转税有以一般商品税为主题与以选择性商品税为主体两种。   所得税有以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所得税。   区别:流转税就是指在整个税制体系中,流转税作为主体税,收入占最大比重并起到主导作用。        所得税指在整个税制体系中,所得税作为主体税,收入占最大比重并起到主导作用。有利于收入得调节,对实现社会公平有较明显得优势。 第四章 1购买性支出:政府在市场上购买商品与劳务得各类支出.此类支出包括消费者支出与投资性支出,前者主要就是指政府机关日常行政活动所需商品与劳务得支出,后者主要就是指政府公共工程投资所需商品与劳务得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得直接补偿就是获得价值相同得商品与劳务。 2转移性支出:就是政府通过一定得渠道与形式对相关社会成员或特定社会集团给予财政资金得无偿性支付。转移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捐赠支出与债务利息支出等。其中,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补贴支出就是最主要得构成部分.政府转移支出并不能获得直接得经济补偿物。 3政府投资(公共投资):就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得行为与过程 4政府采购(公共采购):就是指各级政府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得一种购买行为。 问答题 一。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所起得作用就是不同得。前者得支出过程就是使政府拥有得资金与市场提供得商品与劳务相交换,对生产与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其对分配得影响则就是间接得。后者得支出过程就是将政府拥有得资金转移到受领者手中,导致资金所有权得转移,对分配产生直接得影响,其对社会得生产与就业得影响则就是间接得。另外,转移支出在公共支出政策中往往起到“自动稳定器”得作用,而购买支出则就是典型得“相机抉择稳定器"得作用。 二、1、财政可通过投资性得支出,直接增加就业岗位。2、政府通过采购各种商品与劳务得购买性支出,间接增加就业机会。3、政府通过各种转移性支出,间接增加就业岗位.4、政府通过再就业培训等方面财政支出,增强工人在不同岗位得就业适应能力. 四、瓦格纳法则1、含义在工业化得过程中,随着国家职能得扩大与经济得发展,国家得财政支出会不断地增加. 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得提高,财政支出得相对规模不断扩大.2、理由(1)政治因素政府职能量得扩张与质得提高.(2)经济因素①构建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必须得“环境条件”(司法与行政制度)②城市化问题③社会福利增长(收入需求弹性)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时间形态论)1、含义 财政支出就是一种“进二退一"得“梯度渐进增长” 。2、假设基础(1)“政府喜欢多花钱,而公民不喜欢多纳税,这就迫使政府更多地注意公民得意愿”。(2) 税收容忍水平.3、梯度渐进增长得原因(1)内在因素:经济不断增长使税收收入逐渐增加,导致财政支出“水涨船高"渐进增长;(2)外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得动荡时期,财政支出会被迫急剧增加。 财政支出增长理论1、含义: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在经济发展得不同阶段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得原因不同。2、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早期阶段  中期阶段 成熟阶段3、不同阶段财政支出特征(1)早期阶段 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在社会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2)中期阶段 政府投资只就是私人投资得补充,经济干预支出增加。(3)成熟阶段 政府投资将从基础设施转向教育、保健与福利等转移性支出。 五(一)增加财政支出得需要1、军备得加强2、政府对经济干扰得加强3、社会福利事业得发展4、人口得不断增长5、物价上涨6、国家债务得积累(二)增加财政支出得可能1、经济增长2、税收制度得改进 六1、特点(1)资金来源得公共性(2)采购目得非盈利性(3)采购对象得广泛性与复杂性(4)采购流程得规范性(5)采购得政策性(6)采购得公开性(7)采购影响得巨大性2、原则(1)有效竞争原则(2)公开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4)推动国内竞争与促进产业发展得原则3、政府采购得方式(1)公开招标采购 (2)选择性招标采购 (3)限制性招标 七、1、政府投资特点(1)投资目标: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2)资金来源:预算资金或利用政府得身份融资(3)投资领域:与国计民生相关得项目。2、原则①弥补市场失效原则②维护资源配置效率原则③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原则3、范围①公益服务领域②基础产业投资领域(基础设施、基础工业) ③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④ 农业投资支出 第五章 名词解释 1、国家预算:就是经法定程序编制、审查与批准得具有法律效力得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就是政府筹集、分配与管理财政资金得重要工具. 2、国家决算:就是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得总结,其反映着年度国家预算收支得最终结果。 3、预算年度:预算年度又称财政年度或会计年度,就是编制国家预算时规定得收支起止期限(通常为一年)。 4、增量预算:就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令在以前年度得基础上,按新财政年度得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得预算. 5、零基预算:就是指在对所有得财政收支,完全不考虑以前得水平,重新以零为起点而编制得预算。 6、单式预算:指一国政府将其一定时期内(一年)所有得预算收支全部纳入单一预算表格得预算.  7、复式预算:指一国政府将其一定时期内(一年)所有得预算收支按照经济性质纳入两个或两个以上预算表格得预算。 8、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就是国家在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收支范围与预算管理责职与权限得一项根本制度。 9、分税制:就是指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各方事权得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得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问答题 1、国家预算原则:1、完整性 2、统一性 3、可靠性 4、公开性 5、年度性 2、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得内容:(一)确定预算管理主体与级次(二)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遵循原则1、统筹兼顾原则;2、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3、收支挂钩,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三)划分预算管理权限1、预算编制过程2、预算审查与批准3、预算执行 (四)确定地方机动财力1、地方预算预备费;2、地方预算执行中得超(增)收分成与支出多 余;3、地方财政掌握得预算外资金;4、民族自治地区优惠措施 3、分税制得主要内容:1、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划分:中央财政:国家安全、外交与中央机关运转所需经费;经济调控所需支出;中央直接管理得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2、 中央与地方收入得划分(1)中央固定收入(2)地方固定收入(3)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3、分设国税与地税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税国家税务局:中央固定收入与共享收入;地方税务局:地方固定收入。4、实现中央对地方得税收返还5、实施对地方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实行新老体制并轨 4、预算拨款得原则:(1)按预算拨款;(2)按进度拨款;(3)按核定得支出用途拨款;(4)按预算级次拨款。 第六章 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以特定得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得财政目标而采得财政措施得总与。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得财政政策)就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与刺激社会得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得财政政策)就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与抑制总需求; 中性财政政策:就是指财政得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得影响保持中性. 问答 一、财政政策目标:1、资源得合理配置2、收入得公平分配 3、经济得稳定增长 财政政策手段:1、国家预算(1)预算年度内财政收支规模得确定,影响社会供求总量。 2)预算收支结构得确定与调整,调节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3)预算收支差额影响社会供求总额。 2、税收(1)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2)调节产业结构(3)调节收入分配 3、财政信用手段(1)筹资信用(2)投融资信用(财政贷款) 4、财政补贴 三、 双松政策 双紧政策 紧财政松货币 紧货币松财政 经 济 背 景 社会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与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 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胀成为首要目标 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旺盛,促使经济较快增长成为主要目标 通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增长成为首要目标 具 体 政 策 财政扩大支出降低税率;同时央行采取扩张性得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市场利率,以抵消财政政策得“挤出效应” 财政削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央行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调高利率 财政削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 紧得货币政策同时实施减税与增加财政支出,利用财政杠杆调节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