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年人教版中学初一下册生物期中综合复习试卷(含解析)word
1.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制造工具、用火都促进了古人类大脑的发达
B.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重要证据
C.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D.语言的产生有利于古人类更好地交流合作
2.胎儿通过脐带与胎盘相连,胎盘的主要作用是( )
A.胎儿连接母体的器官 B.母体的器官
C.胎儿的器官 D.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3.淀粉:取面粉一匙,加水和成面团,用纱布包好后置于玻璃杯内的清水中揉洗,观察清水变成乳白色液体;取洗液5毫升放入试管中加热煮成糊状,冷却后加几滴碘酒,观察颜色变蓝色。
4.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 )提供的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5.图中的曲线分别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A、B、C、D、E表示消化道部位,曲线X、Y、Z表示营养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对的的是
A.淀粉、蛋白质、脂肪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消化道D
B.在消化道C中,有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胆汁
C.在消化道D中,X、Y、Z分解为可以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
D.Y曲线代表脂肪消化的过程,Z曲线代表蛋白质消化的过程
6.某同学做“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记录如表,结论错误的是( )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时间
加入碘液
1
淀粉糊+唾液
37℃
10分钟
不变蓝
2
淀粉糊+胃液
37℃
10分钟
变蓝
3
淀粉糊+唾液
0℃
10分钟
变蓝
A.该实验可以验证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B.水浴保温前分别在三支试管中进行搅拌,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C.对比1和3,得出唾液在适宜的温度下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D.2号试管说明胃液在适宜的温度下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7.下列关于人体消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胃是消化器官
B.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C.肝脏分泌的物质可起到乳化作用
D.淀粉在口腔内被完全消化
8.下图为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有利于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C.肺泡虽然小,但是数目很多,总面积大
D.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需要穿过一层细胞
9.如图模拟的是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对该图描述错误的是( )
A.1模拟的结构对到达2的气体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B.3模拟的是膈肌,图A膈肌舒张,肺内气压减小
C.图A中表示呼气,此时膈肌舒张,膈顶上升
D.图B中表示吸气,此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
10.外界气体进入到肺,依次经过的器官是( )
①鼻腔 ②气管 ③肺 ④咽 ⑤喉 ⑥支气管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⑤③⑥ C.①⑤③②④⑥ D.①④⑤②⑥③
11.PM2.5颗粒从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的“旅程”是( )
A.鼻→喉→咽→支气管→气管→肺 B.鼻→咽→气管→喉→支气管→肺
C.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D.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12.一位AB型血的人大量失血后,应给他输入( )
A.A型血 B.B型血 C.AB型血 D.O型血
13.如图是心脏工作某阶段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心房舒张 B.心室收缩
C.房室瓣打开 D.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14.如图是血管的示意图,“→”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
A.甲和丙都是静脉血管
B.乙是动脉血管,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动速度慢
C.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丙→丁→乙
D.进行皮下肌肉注射时,一般能直接吸收药物的是丁
15.某人因车祸大腿受伤(如图所示),鲜红的血液喷射而出。请据图判断受伤的血管及急救时控制血流的位置分别是( )
A.动脉 a处 B.静脉 a处 C.动脉 b处 D.静脉 b处
16.出入肾小球的血管是:
A.均为小动脉 B.入球为小动脉,出球为小静脉
C.均为小静脉 D.入球为小静脉,出球为小动脉
17.如图是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对的的是: ( )
A.①内的血液呈鲜红色,②内血液呈暗红色
B.⑤是肾小管,此处能对部分的葡萄糖、部分无机盐和大部分的水有重吸收作用
C.从成分上看,③血管内液体比④内液体多了葡萄糖
D.①、②、③、④、⑤内的液体均含水、无机盐、尿素
18.下列与排泄无关的器官或系统是
A.泌尿系统
B.小肠
C.呼吸系统
D.皮肤
19.人体排出体内代谢废物的过程叫排泄,下列不属于排泄途径的是( )
A.通过某些代谢废物随粪便排出
B.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形式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
C.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形式排出大部分水、尿素和无机盐
D.通过皮肤以汗液形式排出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和尿素
20.如图所示为人体局部器官的示意图,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含量平衡的器官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1.看手机的时间越长,发生近视的可能性越大下列有关视力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读写姿势要正确
B.用眼1小时后休息远眺
C.认真做眼保健操
D.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
22.如图是缩手反射的神经结构,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该神经结构被称为反射弧
B.图中的5是神经中枢
C.完成反射活动的路径是1→3→5→4→2
D.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
23.如图是人体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完成反射活动的正确传导路线是①②③④⑤
B.③叫做神经中枢
C.①是效应器
D.图示结构叫反射弧
24.不少年轻人骑车时戴耳机听音乐,这样不仅容易导致交通事故,而且长期使用耳机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细胞位于( )
A.鼓膜 B.外耳道 C.耳蜗 D.咽鼓管
25.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轻温室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下列做法与此无关的是
A.及时清理垃圾,维护环境卫生 B.开发风能、太阳能
C.积极植树种草,增大绿化面积 D.倡导节能减排,少开车多步行
26.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请完成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4
5
馒头碎屑或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馒头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B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0℃
100℃
水浴时间
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现象
(1)为了探究“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选用1号和2号两只试管作对照试验,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_____。
(2)为了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选用1号和3号两只试管进行实验,那么B处的处理方法是_____;1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溶液不变蓝,原因是_____。
(3)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
(4)如果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而呈现蓝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
27.如图为膈肌运动模型及肺内气压变化曲线。请仔细思考后作答:
(1)图甲所示实验装置中,序号____模拟人体的胸廓。
(2)图甲模拟的是人体在____(填吸气/呼气)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此时膈肌的状态表现是____(填收缩/舒张),胸廓的上下径变化是_____。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还未呼气的一瞬间是图丙坐标系中的______(填A/B/C/D/E)点。
28.下图中A~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E、F表示某器官内的毛细血管网,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请据图分析:
(1)静脉血由C流出,到达[E]______部毛细血管网,红细胞中的____________与氧结合,血液变成动脉血,流回心脏的[B]________。
(2)血液由D流出到达F,若F表示臀部肌肉的毛细血管网,在臀部注射药物,药物随血液最先到达心脏的[ ] ________,完成了血液循环中的________循环。
29.下面是人体内物质交换简图,请据图回答:
(1)上图中A和B所代表的主要器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检测某人C中含有较多大分子质白质,则可能是肾脏的______________发生病变。
(3)图中标号③④中的血液,含氧较多的是标号____________。
(4)图中标号⑤⑥中的血液,含尿素较少的是标号___________。
30.下图是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部位①处的血管的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该血管是____________(“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此处是组织细胞与血液进行_____________的场所。图中的物质A是______________,物质B是________________。
(2)血液中的C来自________________系统,吸收C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C至少要__________次经过心脏才能运输到大脑。
(3)除A外,人体新陈代谢还产生D等物质,它们随血液进入__________(器官),在肾单位中,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形成尿液,最终排出体外。
(4)除了图中所示的系统外,还有_______________系统(写出一个)的参与使各系统协调一致,成为统一整体。
1.C
解析:C
【分析】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有共同的祖先,即森林古猿,森林古猿一部分下地生活,经漫长的历史年代进化为人,另一部分生活在森林中,逐步进化成现代类人猿。
【详解】
A.古人类越来越强大,主要表现为制造工具越来越复杂,能够使用火烧烤食物来吃,增加了营养,利于脑的发育,大脑越来越发达,四肢更加灵活,并且在群体中产生了语言,从而使得人类不断进化,A不符合题意。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因此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B不符合题意。
C.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C符合题意。
D.人类主要的交流方式是语言,故语言的产生使古人类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熟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D
解析:D
【详解】
试题分析:胚胎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因此脐带起到了连接母体与胎儿的作用,胎盘的主要作用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考点: 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3.无
4.A
解析:A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
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其中,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约70%)主要来自糖类,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不为人体提供能量。故A符合题意。
【点睛】
此题考查了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糖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5.C
解析:C
【分析】
分析题干中的图示可知,横坐标中的A、B、C、D、E依次表示口腔、咽和食道、胃、小肠、大肠。曲线X代表的物质自口腔开始消化,在小肠内被消化完,此物质应为淀粉;曲线Y代表的物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此物质应为蛋白质;曲线Z代表的物质只在小肠内被消化,此物质应为脂肪。
【详解】
A.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脂肪的消化从小肠开始,三种物质开始消化的部位不同,错误。
B.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胆汁是肝脏分泌,由十二指肠进入小肠,图中的C为胃,不含胆汁,错误。
C.在消化道D小肠内中,X淀粉、Y蛋白质、Z脂肪被彻底分解为可以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正确。
D.曲线Y代表的物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此物质应为蛋白质;Z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错误。
故选C。
6.D
解析:D
【分析】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详解】
AC.对比1号和3号试管,变量是温度,1号试管有唾液,在37℃下,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故加碘液不变蓝;而3号试管放到0℃下,淀粉没有被分解,故加碘液变蓝色。得出唾液在适宜的温度下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正确。
B.搅拌是模拟舌的作用,水浴保温前分别在三支试管中进行搅拌,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正确。
D.表中的1号和2号得出胃液对淀粉无消化作用,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7.D
解析:D
【详解】
A.胃可以消化蛋白质,A正确。
B.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氨基酸,B正确。
C.肝脏分泌胆汁,在胆汁的作用下,脂肪被乳化为脂肪微粒,然后再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甘油和脂肪酸,C正确。
D.淀粉在口腔内开始被消化,在口腔中可以部分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葡萄糖,D错误。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食物的消化过程。
8.D
解析:D
【分析】
在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形成的树枝状分支的末端,形成了许多肺泡,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适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详解】
ABC.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弹性纤维和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都是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ABC正确。
D.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时,氧气首先通过的一层细胞是肺泡壁,然后经过一层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因此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穿过二层细胞,D错误。
故选D。
【点睛】
掌握肺泡适于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9.B
解析:B
【分析】
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中1模拟的是气管,2模拟的是肺,3模拟的是膈肌。
【详解】
A.1模拟的是气管,能使到达2的气体变得清洁、温暖、湿润,A正确。
B.3模拟的是膈肌,图A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出肺,表示呼气,B错误。
C.A图中膈肌顶部上升,膈肌舒张,肺回缩,表示呼气,C正确。
D.B图中膈肌顶部下降,膈肌收缩,肺扩张,表示吸气,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
10.D
解析:D
【分析】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详解】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①鼻腔、④咽、⑤喉、②气管和⑥支气管,最后进入③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D正确。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呼吸道的结构顺序,是基础题。
11.C
解析:C
【分析】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和功能。
【详解】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所以PM2.5颗粒物从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人肺的“旅程”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故选C。
【点睛】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是本题解题关键。
12.C
解析:C
【分析】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据此作答。
【详解】
由分析可知,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要少而慢,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因此,AB型血的人失血过多,抢救时应该给他输入同型的AB型血。 可见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输血的原则:同型血为原则。
13.C
解析:C
【分析】
心脏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房室瓣和动脉瓣。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在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血液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
【详解】
由图中血液流向箭头可知血液由心室流入动脉,所以心室收缩,心房舒张,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如果房室瓣是打开的话,血液会倒流回心房。
故选C。
【点睛】
理解掌握心脏工作时瓣膜的开闭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14.D
解析:D
【分析】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甲是流出心脏的血管是动脉,乙是动脉血管,丙是静脉,丁是毛细血管。
【详解】
A.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故甲是动脉;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故丙是静脉,A错误。
B.乙的血液从主干流向分支,此血管是动脉,动脉的特点是: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管内血液流动速度最快,B错误。
C.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因此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C错误。
D.毛细血管数量多分布广,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所以一般能直接吸收药物的结构是毛细血管,D正确。
故选D。
【点睛】
掌握血管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5.C
解析:C
【详解】
试题分析:动脉是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动脉出血的特点,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出血时,血液暗红,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像水珠一样慢慢渗出.静脉出血在远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动脉出血在近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毛细血管出血可以自然止血,也可以用干净纱布包扎伤口.某人因车祸大腿受伤,鲜红的血液喷射而出.表明受伤的血管是动脉;应在近心端止血即图中b处.故选C
考点:出血的初步护理.
16.A
解析:A
【详解】
肾小球是个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成出球小动脉。
17.D
解析:D
【分析】
据图可知:①入球小动脉、②出球小动脉、③肾小球、④肾小囊、⑤肾小管,据此回答。
【详解】
A.肾动脉属于体循环,里面流的是含氧多的动脉血,通过入球小动脉进入到肾小球,因为没有发生气体交换,故仍然是动脉血,在流经肾小球时,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其他小分子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被过滤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而剩下的物质通过出球小动脉流出,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过程,并没有发生气体交换,故红细胞运输的氧并没有减少,故血液仍然是动脉血。因此,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中的血液均是颜色鲜红的动脉血。A不符合题意。
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⑤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B不符合题意。
C.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与血液相比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C不符合题意。
D.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在形成原尿时,由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大分子的蛋白质、血细胞没有被滤过,其他小分子物质过滤到肾小囊腔里形成原尿。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经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把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三者的成分如下表:
从表中很明显可以看出三者共有的物质是:水、无机盐、尿素。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一要学会识图、二要掌握尿的形成过程。
18.B
解析:B
【分析】
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
【详解】
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不具有排泄的作用。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人体细胞代谢废物的排出和途径。
1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排泄的概念和途径有关知识点。回答此题要明确排泄的三个途径以及排泄和排遗的不同。
【详解】
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人体内食物残渣叫做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A符合题意。
【点睛】
掌握排泄的途径和主要途径,要注意排便和排遗的区别。
20.D
解析:D
【详解】
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据图可知:甲是肝脏,乙是十二指肠,丙是胃,丁是胰腺.
胰腺在腹腔上部、胃的后下方,胰腺既是内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体.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胰腺的内分泌部分泌胰岛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故选D.
21.D
解析:D
【分析】
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近视一般是由于用眼不卫生引起的。
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五不看,有效地预防了近视眼的发生。三要是: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读书写字时眼与书的距离保持在33cm左右;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 五不看是: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近视眼成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可以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详解】
A.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读书写字时眼与书的距离保持在33cm左右;A正确。
B.看书写字40分钟以上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B正确。
C.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C正确。
D.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预防近视的“三要、五不看”。
22.D
解析:D
【解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该图表示的神经结构就是反射弧,A正确;图中5是神经中枢, B正确;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央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做出指令),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最后由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可见,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为:1感受器→3传入神经→5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2效应器,C正确;效应器接收到指令,做出反应.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D错误。
点睛:反射弧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内容,可结合着反射弧的结构特点理解。
23.A
解析:A
【分析】
此图是反射弧模式图,④上有神经节②上没有,因此④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如图:⑤是感受器,④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据图可答:
【详解】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此图是反射弧模式图,④上有神经节②上没有,因此④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故完成反射活动的正确传导路线是:⑤感受器→④传入神经→⑨神经中枢→②传出神经→①效应器,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点睛】
此题考查反射弧的环节,较简单。
24.C
解析:C
【详解】
试题分析: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感受声波刺激敏感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
考点: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5.A
解析:A
【解析】
A、及时清理垃圾,与减少二氧化碳含量无关;B、风能、太阳能是清洁能源,不会产能二氧化碳,因此开发风能、太阳能能够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绿色植物行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从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D、开车产生的汽车尾气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之一,少开车能够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选A。
【学科网考点定位】碳-氧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相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影响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碳-氧平衡的维持方法。
26.B
解析:2ml清水 不搅拌 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 温度会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吗 水浴时间不够长,搅拌不充分
【分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小组设计了三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2号试管、1号试管与3号试管、1号试管与4、5号试管。
【详解】
(1)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在2号试管中应加入2ml清水和1号试管形成对照。结果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1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
(2)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该条件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即选用表中的1号试管和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那么B处的处理方法是不搅拌。1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完全分解了。
(3)1、4、5号试管是以温度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唾液中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影响,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温度对唾液发挥作用有影响吗?
(4)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浅蓝色,说明试管内的淀粉没有被彻底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水浴时间不够长,淀粉没有被完全消化;搅拌不充分,淀粉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也可能导致淀粉没有被彻底分解;唾液的量太少也可能导致淀粉的消化不充分。
【点睛】
淀粉遇碘变蓝色,淀粉的这个特性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经常用到。
27.B
解析:③ 吸气 收缩 增大 B
【解析】
【分析】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腔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腔容积减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详解】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因此,图甲中①表示气管、②表示肺、③表示胸廓、④膈肌。
(2)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腔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腔容积减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因此,图甲模拟的是人体在吸气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此时膈肌的状态表现是收缩,胸廓的上下径变化是增大。
(3)AB是吸气过程,BC是呼气过程。因此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B,B点还是呼气开始的一瞬间;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0,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既不吸气也不呼气。因此,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还未呼气的一瞬间是图丙坐标系中的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在吸气和呼气时膈肌、胸廓、肺以及肺内气压的变化的情况,必须首先明确各部分的结构。
28.A
解析:肺 血红蛋白 左心房 A 体
【分析】
心脏的结构包括B左心房、D左心室、A右心房、C右心室、其中左心室的壁最厚。在心脏的结构中心房和心室间有房室瓣,心室和动脉间有动脉瓣,作用防止血液倒流,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详解】
(1)肺循环的路线是:C右心室→肺动脉→E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B左心房,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循环进行运输,交换的结果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2)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交换的结果是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血液由D流出到达F,若F表示臀部肌肉的毛细血管网,在臀部注射药物,药物随血液最先到达心脏的[A]右心房,完成了血液循环中的体循环。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血液循环的途径。
29.A
解析:肺 小肠 肾小球 ③ ⑥
【详解】
试题分析:图中:A呼吸系统,B消化系统,C尿液;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肺静脉,④肺动脉,⑤肾动脉,⑥肾静脉。
(1)A代表呼吸系统,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B是消化系统,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2)尿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肾小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如果经检测某人C尿液中含有较多的大分子蛋白质,则可能是肾脏的肾小球发生病变。
(3)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因此血液由含氧气少的静脉血变为含氧气多的动脉血。在体循环中血液从小肠吸收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后,又开始的肺循环的,因此肺动脉中的血液内含养料多;同时肺泡作为组织器官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养料),因此血液流经肺泡时养料减少。所以相对于肺静脉而言,肺动脉中血液成分是含氧较少,含养料较多。
(4)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沿这条路线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和尿酸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尿酸等废物减少;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组织细胞发生了物质交换,组成肾小管的细胞利用血液运来的氧气和养料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扩散到血液,即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肾静脉的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氧气减少,养料减少。故肾动脉和肾静脉中的血液成分相比较,肾静脉的血液中氧气少,尿素等废物少,养料少,二氧化碳多。
点睛:肾脏作为一个排泄器官,要将流经肾脏的血液中的一些代谢废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废物会减少。
30.毛细血管物质交换二氧化碳氧气消化系统小肠2(次)肾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神经(系统)或者内分泌(系统)
【解析】
【分析】
此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填空题,涉及营养物质的
解析:毛细血管物质交换二氧化碳氧气消化系统小肠2(次)肾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神经(系统)或者内分泌(系统)
【解析】
【分析】
此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填空题,涉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毛细血管的特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等内容,识图、分析、解答。
【详解】
(1)毛细血管的管壁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在①处组织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肺泡与血液间的物质交换是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因此图中的物质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
(2)血液中的C营养物质来自消化系统,吸收C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C营养物质首先汇集到下腔静脉进入心脏的右心房、右心室、进入肺部,再通过肺静脉进入心脏的左心房,因此C营养物质至少要2次经过心脏才能运输到大脑。
(3)除A二氧化碳外,人体新陈代谢还产生水、无机盐、尿素等许多其它废物,它们随血液进入肾脏,肾脏由肾单位组成。流经肾单位时,经过肾小球、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排尿是排泄废物的主要途径。
(4)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使人体成为一个复杂、协调、统一的整体,所以除了图中所示的系统外,还有人体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下成为统一整体。
【点睛】
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