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冈市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现象主要说明了()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发出声音的物体在振动C声音是一种波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2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C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品D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3如图所示,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A 初春,冰雪消融B 盛夏,露珠凝结C 深秋,绿叶凝霜D 严冬,大雪纷飞4关于图所示的各种物品的质量或长度的估测,最接近
2、实际的是()A 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60cmB 实验中学三余桥的高度约为30mC小饭碗的质量约为3kgD一袋小浣熊干脆面的质量约为40g5在室温为25的教室内,小亮给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图表示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ABCD6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像不仅能用光屏承接,也能直接用眼观察到B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C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不可逆D矫正近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7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如图所示,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
3、是()A用手摸镜时,中间厚边缘薄的是近视眼镜B拿着镜片近距离看书本上的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眼镜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眼镜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眼镜8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关于眼睛及其视力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凹透镜B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是虚像C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后方D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的距离大约是25cm9中央卫视的节日是由同步卫星传输到世界各地的。同步卫星虽绕地心转动,但是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的参照物是()A太阳B月亮C地球D卫星
4、10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情况如图甲、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B甲、乙都作匀速直线运动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二、填空题11如图,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_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_,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这是因为_。12筷子斜插入水中,从侧面看筷子,如图所示的三个情景简化图中_选填“甲”、“乙”或“丙”)是符合的,这属于光的_现象。13我们看到红玫瑰的花
5、瓣呈红色,是因为红玫瑰花瓣_红光;在夜晚用蓝光照射一朵白玫瑰,我们看到它的花瓣是_色;若夜晚用蓝光照射红玫瑰我们看到它的花瓣是_色。14冬天,教室内中央空调暖气十足,假如你戴的眼镜突然模糊了,这说明你是刚_(填“从室内到室外”或“从室外到室内”),过一会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这说明又发生了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15如图所示是一种 视力矫正的模型,该模型表示的是矫正_(选填“近”或“远”)视眼。若移去透镜A,像成在视网膜的_(选填“前”或“后”)方。16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位同学测量铅笔的长度时读数的视线位置,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cm;观察时视线角度正确的是_同学(选填“甲”、“
6、乙”或“丙”);测得铅笔的长度为_cm。17如图所示是小敏在朱仙镇启封故园游玩时拍摄的一张照片,水中的倒影是光的_现象,有时还可以看到一些树木在地上的影子,影子的形成是光的_现象,湖畔休息还可以看到水中的鱼在游动,看见鱼是光的_现象。18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在BC段该物质吸收热量,温度_,此时物质是_态;在第15min,该物质是_态;该物质的熔点_C,凝固点是_C;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_min。19桌面上平放着一块5毫米厚的玻璃板,玻璃板下压着报纸,小米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珠,通过水珠观察到玻璃板下报纸上的字被放大了,小米看到的是字放大的_(选填“实像”或“虚像”),水
7、滴相当于一个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说明这个水珠透镜的焦距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毫米。20在万人健步走的过程中,若以_为参照物,则推着小妹妹行进的小华是静止的。如图所示的s-t图像反映了小华在荣誉市民大道的运动情况,由图像可知小华的速度为_m/s,她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_。三、作图题21作图(1)画出图中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3)请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完成光路。 四、实验题22小林在物理活动课上用橡皮筋(粗细不同)、图钉、宽木片、纸盒等器材制作“四弦琴”,如图所示。制完,调节后就可以
8、用该“四弦琴”演奏简单的“乐曲”。(1)甲图可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琴弦_的关系;(2)小林在乙图中依次用相同力度拨动木片左侧的“琴弦”探究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是否合理_,原因是_。23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_(填“均匀”或“不均匀”);(2)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_。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_;(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_;该物质是_(填“晶体”或“非晶体”);时间/min01234
9、5678910温度/4042444648484848485053(4)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_;(5)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固体最后是_状态。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 如图甲所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因为_;(2) 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A的像的大小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 小明用光屏代替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虚像;(4) 如图乙所示是小梦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她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2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
10、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_cm;(2)当烛焰放在光具座35cm刻度处时,能成倒立、_的实像,相当于一台 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3)当烛焰向左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_(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 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26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2)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cm/s;(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
11、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选填“小”或“大”);(4)根据你的实验,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解析B【详解】正在发声的音叉能将接触的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时的音叉正在振动,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2B解析B【详解】A、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A正确;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中减弱噪声,而不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B不正确;C、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品不同的原因,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12、音品来辨别主人的C正确;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D正确故选B3A解析A【详解】A初春,河流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此过程吸热,故A符合题意;B盛夏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C深秋,绿叶上挂满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D寒冬,大雪纷飞,雪是空气中水蒸气迅速降温,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此过程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4D解析D【详解】A物理课本的长度在26cm左右,普通筷子的长度略小于此数值,在25c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一层楼的高度
13、在3m左右,通常过街天桥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3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C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小饭碗的质量略小于此数值,在30g左右,即0.03kg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D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一袋浣熊饼干的质量与此差不多,约为45g左右,故D符合题意。故选D。5D解析D【详解】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物体温度下降,低于25。随着酒精迅速蒸发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相同时,不再上升。即温度计的示数会从25下降,然后又上升到25,故D正确。故选D。【点睛】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6A解析
14、A【详解】A实像的特点是实际光线的会聚、倒立、异侧、可承接在光屏上也能够用眼睛观察,故A正确;B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介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也改变,故B错误;C光在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故C错误;D近视眼的成因是像成在视网膜之前,应该佩戴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D错误。故选A。7C解析C【详解】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故A错误;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凸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是远视镜,故B错误;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大光斑,即能使得光线发散,应是凹透镜,即是近视镜,故C正确;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凸透
15、镜,即是远视镜,故D错误,故选C8D解析D【详解】A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错误;B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C近视眼看不清远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所以要佩戴凹透镜使光线延迟会聚在视网膜上,故C错误;D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的距离大约是25cm,故D正确。故选D。9C解析C【详解】同步卫星与地球旋转的角度、速度均相同,则以地球为参照物时,同步卫星是静止的。故选C。10B解析B【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
16、逐渐的变大,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乙都做匀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C甲的速度为v甲= =2m/s;乙的速度为2m/s,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所以,如果两车反向运动,则5s可能相遇;如果两车同向运动,则两车不能相遇,故C不符合题意;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速度均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二、填空题11振动 空气 能量 不能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详解】123敲响乙音叉时,由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乙音叉振动产生的能量,通过声波传递给甲音叉,使甲音叉振动发声,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
17、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同时也说明声波具有能量。45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甲乙两音叉相隔的真空,声音无法传播,所以,不能看到此现象,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2丙 折射 【详解】12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位置降低,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从而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与丙图一致。13反射 蓝 黑 【详解】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光线的颜色决定的,所以,红玫瑰的花瓣呈红色,是因为红玫瑰花瓣
18、反射红光。2白色反射所有的色光,用蓝光照射一朵白玫瑰,我们看到它的花瓣是蓝色。3红玫瑰只能反射红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若只用蓝光照射红玫瑰,红玫瑰会把蓝光吸收,所以我们看到红玫瑰的颜色为黑色。14从室外到室内 汽化 【详解】1教室内有高温水蒸气,人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的温度较低,高温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眼镜片放热而液化,形成水雾分布在镜片的外面;而从室内到室外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2过一会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这是因为镜片上的水雾发生了蒸发现象,蒸发是汽化现象的一种形式。15近 前 【详解】12由图可知,其中透镜A中间薄,边缘厚,属于凹透镜;近视眼是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增强,像成于视网
19、膜的前方,故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发解析近 前 【详解】12由图可知,其中透镜A中间薄,边缘厚,属于凹透镜;近视眼是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增强,像成于视网膜的前方,故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发散推迟会聚,使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故该模型表示的是矫正近视眼。161 乙 3.50 【详解】1由图示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2使用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所以乙同学读数正确。3图示,铅笔是由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解析1 乙 3.50 【详解】1由图示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2使用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所以乙同学读数正确。3图示,铅笔是由刻
20、度尺的零刻度线开始,那么其长度为3.50cm。17反射 直线传播 折射 【详解】1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2树木在地上的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3人在岸边看到水中鱼,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解析反射 直线传播 折射 【详解】1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2树木在地上的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3人在岸边看到水中鱼,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人看到的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18不变 固液共存 固态 45 45 3 【详解】12由图可知,在BC段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此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3由图可解析不变 固液共存 固
21、态 45 45 3 【详解】12由图可知,在BC段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此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3由图可知,在第15min,该物质恰好全部凝固完成,所以此时物质处于固态。45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由图可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属于晶体,则该物质的熔点、凝固点都是45C。 6由图可知,该物质在3min时开始熔化,6min时熔化完成,所以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19虚像 凸透镜 大于 【详解】123水滴的形状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凸透镜的焦距,则凸透镜的焦距大于5毫米。解析虚像 凸透镜 大于 【详解】123
22、水滴的形状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凸透镜的焦距,则凸透镜的焦距大于5毫米。20小妹妹 1 30 【详解】1在万人健步走的过程中,小华推着小妹妹行进, 小华和小妹妹之间位置不变,以小妹妹为参照物,小华是静止的;2由图象可得小华行进20秒时,对应的解析小妹妹 1 30 【详解】1在万人健步走的过程中,小华推着小妹妹行进, 小华和小妹妹之间位置不变,以小妹妹为参照物,小华是静止的;2由图象可得小华行进20秒时,对应的通过的路程是20米,则小华的速度为v=1m/s;3由图可知,它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30m。三、作图题21(1);(2);(3)【详解】(1)
23、题目已经过入射点垂直平面镜作出法线,再在法线的左侧画出反射光线,注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与镜面成60角,入射角为30,反射角也等于30,如图所示解析(1);(2);(3)【详解】(1)题目已经过入射点垂直平面镜作出法线,再在法线的左侧画出反射光线,注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与镜面成60角,入射角为30,反射角也等于30,如图所示(2)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四、实验题22粗细 不合理 因为琴弦的粗细不相同 (没有控制琴弦的粗细相
24、同) 【详解】1甲图中弦的长短和松紧相同,粗细不同,可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粗细的关系。23小林在乙图中解析粗细 不合理 因为琴弦的粗细不相同 (没有控制琴弦的粗细相同) 【详解】1甲图中弦的长短和松紧相同,粗细不同,可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粗细的关系。23小林在乙图中依次用相同力度拨动木片左侧的“琴弦”探究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是不合理的,因为琴弦的粗细和长度都不相同,无法采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23均匀 试管壁 46 48 晶体 a 液体 【详解】(1)1将装有固体粉末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解析均匀 试管壁 46 48 晶体 a 液体 【
25、详解】(1)1将装有固体粉末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2)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用温度计测量固体粉末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试管壁,以免温度测量有误。3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46。(3)45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为48,是晶体。(4)6丙图a中有一段时间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而b中物质边吸热、温度边升高,故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a。(5)7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最后温度是53,大于熔点,最
26、后是液体状态。24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不变 不能 多次实验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详解】(1)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解析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不变 不能 多次实验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详解】(1)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2)2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大小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3)3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4)3在实验中小梦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分别
27、测量、记录物距与像距,这样做的目的是多次实验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250 放大 投影仪 左 变小 【详解】(1)1 如图甲可知刻度尺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2)23当蜡烛放在光具解析0 放大 投影仪 左 变小 【详解】(1)1 如图甲可知刻度尺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2)23当蜡烛放在光具座35cm刻度处时,物距由于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所以此时满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一台投影仪。(3)45当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变大,所以此时像距也变小,需将光屏向左移动,像的大小将变小。26秒表 25 小 小于 【详解】
28、(1)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2)2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解析秒表 25 小 小于 【详解】(1)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2)2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cm/s(3)3过了B点后停止计时,所计时间偏大,根据公式v=可知,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大,速度就会偏小。(4)4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