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章第三章 血血 液液生理学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张彩彩张彩彩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o维持内环境稳态维持内环境稳态n运输功能:运输功能:O2、CO2、营养物质、代谢产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激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n缓冲与调节功能:缓冲与调节功能:维持维持pH、体温相对恒定,、体温相对恒定,水平衡调节、血压和渗透压的调节。水平衡调节、血压和渗透压的调节。o防御和保护功能防御和保护功能n生理性止血、抵抗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和各种生理性止血、抵抗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和各种免疫反应。免疫反应。23本章内容本章内容1.血液生理概述血液生理概述2.血细胞生
2、理血细胞生理3.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4.血型与输血血型与输血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述血液生理概述4血浆血浆血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红细胞 白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血小板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一)血浆5水水(占(占90%)电解质:电解质:Na+、K+、Ca2+、Mg2+、HCO3-、Cl-、HPO42-气体:气体:O2、CO2小分子有机物: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小分子有机物: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血浆蛋白血浆蛋白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晶体晶体物质溶液物质溶液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浆蛋白的功能形成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持水于血管内;,保持水于血管内;
3、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结合结合,保,保护不从肾脏排出;护不从肾脏排出;作为作为载体载体运输脂质;运输脂质;参与参与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抗凝抗凝和和纤溶纤溶等生理过程;等生理过程;抵御抵御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营养营养功能。功能。67(二)血细胞(二)血细胞o红细胞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n血细胞所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所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n成年男性:约为成年男性:约为40%50%成年女性:约为成年女性:约为37%48%儿儿 童:约为童:约为35%49%o白细胞白细胞(whit
4、e blood cell,WBC)o血小板血小板(platelet,plt)8二、二、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理化特性(一)(一)血液比重血液比重:全血全血1.0501.060,取决于,取决于RBC数量。数量。血浆血浆1.0251.030,取决血浆蛋白含量。,取决血浆蛋白含量。9二、二、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理化特性(二)(二)血液黏度血液黏度(viscosity)o来源于内部颗粒或分子间的摩擦。通常测定与来源于内部颗粒或分子间的摩擦。通常测定与水相比的相对黏度表示。水相比的相对黏度表示。o全血为全血为45,取决于血细胞比容。,取决于血细胞比容。血浆为血浆为1.62.4,取决血浆蛋白量。,取决血浆蛋
5、白量。o血液的黏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液的黏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黏度过大会影响微循环正常进行。黏度过大会影响微循环正常进行。10渗渗透透现现象象半透膜低浓度(三)(三)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高浓度二、二、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理化特性11(三)(三)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1、渗透压、渗透压o溶液中溶液中溶质分子溶质分子所具有的保留和吸引水分子的所具有的保留和吸引水分子的能力。能力。o渗透压的高低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的大小无关。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的大小无关。2、血浆的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300mOsm/(kg
6、H2O)二、二、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理化特性12(三)(三)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3、等渗、高渗和低渗溶液、等渗、高渗和低渗溶液 临床或生理实验:临床或生理实验:等渗液(等渗液(0.9%NaCl,5%葡萄糖)。葡萄糖)。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则称为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则称为高渗或低渗高渗或低渗溶液溶液。二、二、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理化特性o等渗溶液(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临床上和生理实验中使用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临床上和生理实验中使用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压相等的溶液。0.85%NaCl、1.9%尿素、尿素、5%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o等张溶液等张溶液(i
7、sotonic solution):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 和大和大小的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小的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形成的等渗溶液。0.85%NaCl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14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等张等张必定必定等渗,如等渗,如0.85%NaCl。*等渗等渗不一定不一定等张,如等张,如1.9%尿素。尿素。等张等张溶液溶液溶液中溶液中不能不能透过红细胞膜的透过红细胞膜的溶质颗粒产生的等渗溶液。溶质颗粒产生的等渗溶液。15(三)(三)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4、血浆渗透压的组成
8、、血浆渗透压的组成o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电解质,尿素,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电解质,尿素,葡萄糖等)。主要是葡萄糖等)。主要是Na+和和Cl-。o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白蛋白因其分子量小及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白蛋白因其分子量小及含量多,因此是胶体渗透压主要来源。含量多,因此是胶体渗透压主要来源。二、二、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理化特性16晶体渗透压的意义:晶体渗透压的意义:o由于血浆和组织液中晶体物质极大部分不易透由于血浆和组织液中晶体物质极大部分不易透过胞膜,所以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过胞膜,所以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晶体渗
9、透压的作用是维持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细胞内、外水平衡。内、外水平衡。o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的渗透压是相等的,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的渗透压是相等的,因此,可使悬浮在血浆中的因此,可使悬浮在血浆中的RBC保持正常的体保持正常的体积和形状。积和形状。1718胶体渗透压的意义胶体渗透压的意义o生理情况下,血浆晶体物质可自由通过毛细生理情况下,血浆晶体物质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而血浆蛋白不能透过血管壁,血管壁,而血浆蛋白不能透过血管壁,血浆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血管内、外水平衡起重内、外水平衡起重要作用。要作用。o血浆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胶
10、体渗透压。19类别类别 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成分成分 晶体物质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血浆蛋白 (主要主要NaCl)(主要白蛋白主要白蛋白)大小大小 大大(300mmol/L)小小(1.3mmol/L)意义意义 维持维持细胞细胞 维持维持血管血管 内外水平衡内外水平衡 内外水平衡内外水平衡20(四)(四)血浆酸碱度血浆酸碱度 o正常人血浆正常人血浆pH为为7.35-7.45。o血浆血浆pH能保持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内的缓冲物能保持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内的缓冲物质,以及肺和肾的正常功能。质,以及肺和肾的正常功能。o血浆中血浆中NaHCO3/H2CO3=20/1(作用最强)。(作用最强
11、)。二、二、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理化特性21三、血液的免疫学特性三、血液的免疫学特性o固有免疫固有免疫o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22第二节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理本节内容本节内容 o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o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生理o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o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生理23分类与数量分类与数量生理特性生理特性生成和调节生成和调节破坏破坏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一)造血部位:(一)造血部位: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出生后骨髓(二)造血过程:三个阶段(二)造血过程:三个阶段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
12、细胞24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25o造血微环境:造血微环境:指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指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以及进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以及进入造血器官的神经和血管。入造血器官的神经和血管。27二、红细胞二、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28二、红细胞二、红细胞(一)(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o男性(男性(4.0-5.5)1012/L,女性(,女性(3.5-5.0)10
13、12/L。oRBC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男性),男性Hb120160g/L,女性,女性110150 g/L。oRBC呈双凹圆碟状,直径约呈双凹圆碟状,直径约7.5m,周边最厚处,周边最厚处的厚度约为的厚度约为2.5m,中央最薄处的厚度约为,中央最薄处的厚度约为1m。表面积约为表面积约为140m2。o可塑变形、悬浮稳定、渗透脆性。可塑变形、悬浮稳定、渗透脆性。29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oRBC可按照实际需要改变自身形态的特性。可按照实际需要改变自身形态的特性。oRBC呈呈双凹圆碟形双凹圆碟形,
14、具有的最大表面积,允,具有的最大表面积,允许其发生很大的变形,可挤过口径比其小的许其发生很大的变形,可挤过口径比其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毛细血管和血窦。o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30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2)红细胞的)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o血液中的血液中的RBC能相当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能相当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易下沉的特性。o产生原因:产生原因:双凹碟形双凹碟形o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31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ESRo以以RBC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在第
15、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示RBC沉降的速度,称为沉降的速度,称为ESR。oESR越大,表示越大,表示RBC的悬浮稳定性的悬浮稳定性越小。越小。o成年男性成年男性ESR第一小时末第一小时末:0-15mm 成年女性成年女性ESR第一小时末第一小时末:0-20mmd32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o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叠连:许多:许多RBC彼此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彼此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oRBC发生叠连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发生叠连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与血浆摩擦力减小,血沉加快,与血浆摩擦力减小,血沉加快,RBC悬浮稳定性减小。悬浮稳定性减小。33红
16、细胞叠连与血沉红细胞叠连与血沉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叠连球蛋白球蛋白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含量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含量 ESR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含量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含量 ESR34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3)红细胞的)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渗透脆性o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oNaCl浓度浓度0.42%时,部分红细胞开始破裂而发时,部分红细胞开始破裂而发生溶血;生溶血;当当NaCl浓度浓度0.35%时,全部红细胞发生破裂。时,全部红细胞发生破裂。o临床上测定渗透脆性有助于对某些溶血疾病的诊临床上测定渗透脆性
17、有助于对某些溶血疾病的诊断。断。352、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运输O2、CO2(2)缓冲功能)缓冲功能 RBC内的缓冲对:血红蛋白钾盐内的缓冲对: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KHCO3/H2CO3、K2HPO4/KH2PO4等。等。(3)免疫功能)免疫功能组织细胞组织细胞肺肺 泡泡36(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造血过程既是连续的,又可分阶段,主要分四个阶段(造血造血过程既是连续的,又可分阶段,主要分四个阶段(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前体细胞和成熟细胞阶段)。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前体细胞和成熟细胞阶段)。37(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
18、RBC生成所需物质生成所需物质(1)蛋白质,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蛋白质,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料。缺少铁或长期慢性失血产生缺少铁或长期慢性失血产生小细胞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色素性贫血。(2)VitB12,叶酸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叶酸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辅料。辅料。它们是核内它们是核内DNA对细胞分裂及血对细胞分裂及血红蛋白合成是必须的。机体缺乏时,易患红蛋白合成是必须的。机体缺乏时,易患巨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38(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2、RBC生成的调节生成的调节(1)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肾脏生成:肾脏-皮质肾小管周围
19、的间质细胞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 作用:促进作用: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的增殖;加速幼红细胞增殖和加速幼红细胞增殖和Hb合成;合成;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39(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2、RBC生成的调节生成的调节(2)性激素性激素雄激素:雄激素:a,增强,增强EPO的作用。的作用。b,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RBC加速生成加速生成雌激素:雌激素:降低红系祖细胞对降低红系祖细胞对EPO的反应。的反应。(可以解释男性(可以解释男性RBC比女性多)。比女性多)。(3)其它激素)其它激素 甲状腺激素、糖
20、皮质激素等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 干干 细细 胞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晚期红系祖细胞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缺氧、缺氧、RBC或或Hb 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肝细胞(次)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雄激素41(四)红细胞的(四)红细胞的破坏破坏oRBC平均寿命为平均寿命为120天。天。oRBC的破坏的破坏 血管内破坏(血管内破坏(10%):在血流湍急处因机械撞击而破坏。在血流湍急处因机械撞击而破坏。血管外破坏(血管外破坏(90%
21、):在肝、脾、骨髓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在肝、脾、骨髓中,被巨噬细胞吞噬。42二、白细胞(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o数量:(数量:(4-10)109/L。o种类:种类:(1)粒细胞(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中性、嗜酸性、嗜碱性);(2)单核细胞;)单核细胞;(3)淋巴细胞()淋巴细胞(T、B细胞)。细胞)。43(二)各类(二)各类WBC的生理功能的生理功能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o60%,体内主要的吞噬细胞。,体内主要的吞噬细胞。o主要吞噬外来微生物、机体坏主要吞噬外来微生物、机体坏死组织及衰老的红细胞
22、。死组织及衰老的红细胞。o渗出、趋化、吞噬渗出、趋化、吞噬二、白细胞二、白细胞44(二)各类(二)各类WBC的生理功能的生理功能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o占占 2-4%,oa,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作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作用。ob,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所以,在有过敏反应。所以,在有过敏反应、寄生虫时,嗜酸性应、寄生虫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粒细胞数量增加。45(二)各类(二)各类WBC的生理功能的生理功能(3)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o占占0.5-1%,o胞内颗粒中含有肝素、胞内颗粒中含有肝素、组织胺等,组织胺等,o参与人
23、体过敏反应参与人体过敏反应(如哮喘、荨麻疹)。(如哮喘、荨麻疹)。46(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o占占4-8%,o在进入组织后,体积可增大在进入组织后,体积可增大5-10倍,称为巨噬倍,称为巨噬细胞。细胞。单核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细胞系统。oa,吞噬病原微生物和衰老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和衰老细胞;b,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c,激活淋巴细胞。,激活淋巴细胞。(二)各类(二)各类WBC的生理功能的生理功能47(二)各类(二)各类WBC的生理功能的生理功能(5)淋巴细胞:)淋巴细胞:o占占20-40%。o分为分为T、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oa,T淋巴淋巴-细胞免疫(细胞
24、免疫(70-80%)b,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体液免疫。体液免疫。48o(三)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o(四)白细胞的破坏49 四、血小板生理四、血小板生理(platelet)(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o(100300)X 109/L。o来源: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来源: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o形态:血小板无核,不规则状,直径仅形态:血小板无核,不规则状,直径仅2-3m,大小约大小约1/4 RBC。o其胞浆中含有颗粒(储备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和其胞浆中含有颗粒(储备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和致密体(存储有致密体(存储有ADP、5-HT及磷脂等)。及磷脂等)。血小板
25、表面有多种糖蛋白,受体功能。血小板表面有多种糖蛋白,受体功能。o血小板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黏附黏附o血管破损后,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暴露血管破损后,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暴露的胶原纤维上。的胶原纤维上。o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内皮下组织成分)(内皮下组织成分)vWF(血浆)(血浆)GPbb/复合物(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复合物(血小板表面糖蛋白)50(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2、释放释放o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颗粒或溶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酶体内的
26、物质排出的现象。o致密体:致密体:ADP、ATP、5-HT、Ca2+;-颗粒:颗粒:-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球蛋白、PF4、vWF、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F等;等;临时合成的物质:临时合成的物质:TXA2o血小板释放的物质可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血小板释放的物质可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加速止血过程。聚集,加速止血过程。51(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3、聚集、聚集o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o参与:纤维蛋白原、参与:纤维蛋白原、Ca2+、血小板膜上的、血小板膜上的GPb/a。o致聚剂致聚剂:生理性:生理性:ADP、5-HT、组胺、胶原
27、、凝血酶、组胺、胶原、凝血酶、TXA2 病理性:细菌、病菌、免疫复合物、药物病理性:细菌、病菌、免疫复合物、药物 52(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3、聚集、聚集o聚集过程聚集过程 第一时相:第一时相:发生迅速,迅速解聚,可逆性聚集;发生迅速,迅速解聚,可逆性聚集;第二时相:第二时相:发生缓慢,但不能解聚,不可逆性聚集。发生缓慢,但不能解聚,不可逆性聚集。53(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3、聚集、聚集o致聚剂:致聚剂:ADP低低 聚相聚相1,很快解聚,很快解聚 中中 聚相聚相1后后2 高高 聚相聚相2 ADP、凝血酶与聚集反应呈剂量依赖方式凝血酶与聚集反应呈剂量依
28、赖方式胶原:胶原:血小板不可逆性聚集,血小板不可逆性聚集,聚集反应与释放反应同时发生聚集反应与释放反应同时发生54.TXA2:强烈的聚集血小板和血管收缩作用强烈的聚集血小板和血管收缩作用血小板膜磷脂血小板膜磷脂磷脂酶磷脂酶A2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PGG2、PGH2血栓烷血栓烷A2(TXA2)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环加氧酶环加氧酶 血栓烷合成酶血栓烷合成酶PGI2PGI2合成酶合成酶()()()()55阿司匹林阿司匹林56(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4、收缩、收缩 血小板内收缩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回血小板内收缩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回缩,血栓坚实。缩,血栓坚实。5、吸附、吸附 血小板
29、膜上磷脂提供吸附表面,可吸附血小板膜上磷脂提供吸附表面,可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多种凝血因子、等。等。57(三)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三)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o 血小板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血小板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o血小板的生成血小板的生成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TPO调节调节(四)血小板的破坏(四)血小板的破坏o寿命寿命7-14天天o衰老的血小板在脾、肝和肺组织中被吞噬破衰老的血小板在脾、肝和肺组织中被吞噬破坏。坏。58o概念: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概念: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
30、止的现象。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象。一、生理性止血的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基本过程:1.血管收缩;血管收缩;2.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血栓形成;3.血液凝固。血液凝固。第三节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5960血凝块血凝块61二、血液凝固二、血液凝固o定义:定义:血液由血液由流动状态流动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的过程。简称凝血凝血。o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 (可溶)(可溶)(不溶)(不溶)62(一)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14种种)前激肽释放酶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高分子激肽原63(一)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o
31、凝血因子有以下凝血因子有以下特征特征:1.除除因子因子为组织细胞释放外,其余因子均存为组织细胞释放外,其余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在于新鲜血浆中;2.因子因子、都是在都是在肝脏肝脏合成的,且合成的,且需维生素需维生素K参与;参与;3.除除因子因子(Ca2+)外,其余因子均属于蛋白外,其余因子均属于蛋白质;质;4.绝大部分凝血因子是以绝大部分凝血因子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存存在。存在。酶原酶原 酶,称激活,以下标酶,称激活,以下标“a”表示。如表示。如aa64(二)凝血过程(二)凝血过程-“瀑布学说瀑布学说”o大致分为大致分为3个阶段:个阶段: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32、的形成;的形成;2.凝血酶原激活为凝血酶原激活为凝血酶凝血酶(II IIa);3.纤维蛋白原激活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激活为纤维蛋白(I Ia)。651、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的形成(1)内源性途径内源性途径:血凝全过程只需:血凝全过程只需血浆凝血因子血浆凝血因子参参与即可完成的凝血过程,与即可完成的凝血过程,其启动因子为其启动因子为FXII。如。如将血液抽出置于玻璃管发生的血液凝固。此凝血过将血液抽出置于玻璃管发生的血液凝固。此凝血过程步骤多,需要时间长。程步骤多,需要时间长。(2)外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依靠血管外: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组织释放的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III启动的凝血过程
33、。如创伤性出血发生的血液凝启动的凝血过程。如创伤性出血发生的血液凝固,此凝血过程步骤少,需要时间短。固,此凝血过程步骤少,需要时间短。PL66PLPL672、凝血酶激活阶段、凝血酶激活阶段 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酶 a aPL683、纤维蛋白形成阶段、纤维蛋白形成阶段 69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激活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纤维蛋白单体聚合PL:磷脂PLPL 凝血时间(凝血时间(CT):):将静脉血放入玻璃试管中,将静脉血放入玻璃试管中,自采血开始到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自采血开始到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正常值:正常值:412min。血清:血清:血液凝
34、固后血液凝固后1-2h,因血凝块中的血小板,因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块收缩释放淡黄色的液体。激活,使血凝块收缩释放淡黄色的液体。71血清与血浆相比血清与血浆相比:o血浆血浆:加抗凝剂后离心得到;加抗凝剂后离心得到;多用于凝血等方面的测定。多用于凝血等方面的测定。o血清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析出;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析出;缺少了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缺少了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增添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增添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多用于血液生化、免疫等方面的检测多用于血液生化、免疫等方面的检测72o(三)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o(四)血液凝固的负性调节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2、纤维蛋白的吸附
35、、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生理性抗凝物质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肝素辅因子等b.蛋白质C系统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d.肝素73(四)血液凝固的负性调节(四)血液凝固的负性调节1、细胞抗凝系统o血管内皮细胞 保持血管内膜光滑-凝血因子不能激活 释放前列环素等-抑制血小板聚集o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吞噬凝血因子、清除促凝物质(四)血液凝固的负性调节(四)血液凝固的负性调节o3、生理性抗凝物质(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C1抑制物,抗胰蛋白酶,2-抗纤溶酶,2-巨球蛋白,肝素辅因子等 抗凝血酶: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其精氨酸残基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残基 凝血因子灭活(
36、F,)74(四)血液凝固的负性调节(四)血液凝固的负性调节(2)蛋白质C系统 组成:P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S 蛋白质C的抑制物 作用:灭活Fa、a 降低F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75(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血管内皮C产生,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4)肝素:肥大C、嗜碱性粒C产生,体内外均可抗凝 其他抗凝蛋白活性(抗凝血酶,蛋白质C)促进TFPI的释放,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加钙加钙局部适宜加温局部适宜加温维生素维生素K增加粗糙面增加粗糙面除钙剂:枸橼酸钠除钙剂:枸橼酸钠降低血液温度降低血液温度肝素,抗凝血酶肝素,抗凝血酶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保证血液接触面光
37、滑 凝血的影响因素:凝血的影响因素:加速凝血加速凝血(1)加钙;加钙;(2)局部适宜加温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加速凝血酶促反应;(3)促凝剂:维生素促凝剂:维生素K;(4)增加粗糙面。增加粗糙面。延缓凝血延缓凝血 (1)除钙剂:除钙剂:枸橼酸钠枸橼酸钠与与Ca2+形成形成络合物络合物血血Ca2+(2)降低血液温度;降低血液温度;(3)抗凝剂:如肝素,抗凝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血酶等;(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79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将已经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可将已经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三、纤维蛋白的溶解三、纤维蛋白的溶解凝血系统凝血系统抗
38、凝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细胞抗凝系统细胞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80三、纤维蛋白溶解三、纤维蛋白溶解_尿激酶型激活物尿激酶型激活物 u-PA组织型激活物组织型激活物 t-PA抑抑 制制 物物(PAI-1)抗纤溶酶抗纤溶酶纤纤 溶溶 酶酶纤溶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_+三、纤维蛋白的溶解三、纤维蛋白的溶解二个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二个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82第四节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o血型(血型(blood group)是
39、指)是指红细胞膜红细胞膜上上特异抗原(凝集原)类型。特异抗原(凝集原)类型。o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在玻片上混合,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其中的红细胞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红细红细胞凝集。胞凝集。o抗原抗原-抗体反应。抗体反应。83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o红细胞膜上起红细胞膜上起抗原抗原作用的特异糖蛋白作用的特异糖蛋白称称凝集原凝集原。o能与红细胞膜上凝能与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抗体称称凝集素凝集素。o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84三、红细胞血型
40、三、红细胞血型o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nLandsteiner 于于1901年发现第一个人类血型年发现第一个人类血型系统,于系统,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o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85(一)(一)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1、ABO血型的分型血型的分型o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A与与B。o血清中天然产生的凝集素包括抗血清中天然产生的凝集素包括抗A凝集素和抗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凝集素。86血型血型 凝集原凝集原 凝集素凝集素 A型型 A 抗抗B B型型 B 抗抗A AB型型 A+B 无无 O型型 无无 抗抗A+抗抗B凝集凝集反应反应 A1 A+A
41、1 抗抗B A2 A 抗抗B+抗抗A1凝集凝集反应反应 A1B A+A1+B 无无 A2B A+B 抗抗A12、ABO血型系统的血型系统的抗原与抗体抗原与抗体抗原:抗原:5-6周龄的胚胎可检测周龄的胚胎可检测A、B抗原;抗原;婴儿抗原位点数为成人婴儿抗原位点数为成人1/3;正常人正常人A、B抗原终生不变。抗原终生不变。抗体:抗体:天然抗体:天然抗体:ABO血型存在,血型存在,IgM,分子量大,不能透过胎盘分子量大,不能透过胎盘免疫性抗体:免疫性抗体:IgG,分子量小,能透过胎盘,分子量小,能透过胎盘873、ABO血型的遗传血型的遗传o 由位于由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号染色体上的A、B、O三个等位基
42、因控制,其三个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中A和和B基因为显性基因,基因为显性基因,O为隐性基因,组成为隐性基因,组成6个基因个基因型,型,4个血型表现型。个血型表现型。ABO血型系统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血型系统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基因型 表现型表现型 OO O AA,AO A BB,BO B AB AB 88法医学上依据血型来判法医学上依据血型来判断亲子关系时,只能做断亲子关系时,只能做出否定的判断,不能做出否定的判断,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断。出肯定的判断。894、ABO血型的鉴定方法血型的鉴定方法90(二)(二)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1、Rh血型的分型血型的分型o人的红细胞上具有与恒河猴人的红细胞上具有与
43、恒河猴(Rhesus monkey)同样的抗原,称同样的抗原,称Rh阳性血型,阳性血型,这一血型系统称这一血型系统称Rh血型。汉族血型。汉族Rh阳性占阳性占99%。o有有D、E、C、c、e 5种凝集原种凝集原,其中,其中D凝凝集原的抗原性最强,因此,红细胞上含集原的抗原性最强,因此,红细胞上含D凝凝集原的,称集原的,称Rh阳性,反之为阳性,反之为Rh阴性。阴性。91(二)(二)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o与与ABO系统不同,系统不同,人血清中不存在抗人血清中不存在抗Rh天天然抗体然抗体,Rh阴性的人,只有在接受阴性的人,只有在接受Rh阳性阳性血液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血液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Rh抗
44、体。抗体。92(二)(二)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o临床意义临床意义第一次输血第一次输血第一次输血第一次输血 RhRh阴性血型人阴性血型人阴性血型人阴性血型人RhRh阳性血液阳性血液阳性血液阳性血液产生抗产生抗产生抗产生抗D D抗体抗体抗体抗体RhRh阳性血液阳性血液阳性血液阳性血液 第二次输血第二次输血第二次输血第二次输血溶血反应溶血反应溶血反应溶血反应93(二)(二)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o临床意义临床意义RhRh阴性阴性阴性阴性母亲母亲母亲母亲RhRh阳性阳性阳性阳性胎儿胎儿胎儿胎儿1 1产生抗产生抗产生抗产生抗D D抗体抗体抗体抗体RhRh阳性阳性阳性阳性胎儿胎儿胎儿胎儿2 2 新生儿溶血新
45、生儿溶血新生儿溶血新生儿溶血少量少量少量少量RBCRBC或或或或D D抗原抗原抗原抗原94三、血量和输血原则三、血量和输血原则(一)血量(一)血量o人体内血液的总和,即人体内血液的总和,即 血浆血浆+血细胞血细胞o循环血量循环血量 贮存血量贮存血量o正常成人:体重的正常成人:体重的7%-8%70-80ml每公斤体重每公斤体重 如如60Kg,血量为,血量为4.2-4.8L95三、血量和输血原则三、血量和输血原则 失血失血o失血对机体的影响随失血对机体的影响随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失血量和失血速度的不同的不同而不同。而不同。u失血失血10%(500ml)通过自身调节代偿;)通过自身调节代偿;u失血失血2
46、0%(1000ml)出现心率加快、四肢)出现心率加快、四肢厥冷、眩晕、口渴、恶心、乏力等;厥冷、眩晕、口渴、恶心、乏力等;u失血失血30%(1500ml)危及生命。)危及生命。需要输血!需要输血!96(二)输血原则(二)输血原则o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同型输血:同型输血(生育年龄妇女和需反复(生育年龄妇女和需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输血的病人还必须Rh血型血型相合)。相合)。o交叉配血实验交叉配血实验主侧(主侧(-)次侧()次侧(-)可以输血;可以输血;主侧(主侧(+)绝对不能输血;绝对不能输血;主侧(主侧(-)次侧()次侧(+)紧急情况下输血,紧急情况下输血,少量、缓慢;密切观察。少量、缓慢;密切观察。o思考:思考:O型血型血-万能供血者?万能供血者?AB型血型血-万能受血者?万能受血者?(二)输血原则(二)输血原则o成分输血成分输血o自体输血自体输血98如:严重贫血如:严重贫血红细胞;红细胞;烧伤烧伤血浆;血浆;血小板少血小板少血小板血小板。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