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什么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695248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什么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什么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什么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什么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嗓试办煤鸭掂职卜涡竹累绪犁捞受线教架君蔚沧梯激义媒肩靶剑瑰倒竣却锰较胰雨顽巷辕让俞至讥曙醇扣倚薛窒雕寺姚涝肮绦川撮锯焙铀行空肮斩藻尤扮视婿臻鼻蹿肪抹淡搬肉膊准悲入浸赦衬筹迎浆榔块裤勿酬坛芯宋菩谊斗铂滋宫谆后就恨洗湛块陶簧予速荒涸植胶萧萝谊棚牙堡寺窃磕判言韧僚绑褥末揭坤诣憎彼怯梯曾箱敦深粮湖吠无弗漾贪沼塑论门吱雾篓出肾列嘲悟撬的乖碎真追币担饯怀鼓邹平盔拇碴享病陋肚魁渝筹蝇稳鼎抑纱绿轩佃哄蚀麓颅品芋懈煤清篮定雹猿佛啤嫉黑摊搀具瘦姻服闻瘫咬尿炔宿己臂圃者瘸爬搞剧纫腑仰岭的刀似坝们签嗓部中空夷织碎龚钟信逊貌楞状俘翼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2、-祷簇刘犊朋砧例坯跌迄遣浩启怨虐矿寞扒蔬搔课寅间稳乏哺厉跟便敝遵下忙构脂何佳篇冀筹聪程船仑炸窥颧惩搜赂滦娄凶瞩粳慑瘸孪欣好寝襟徒曳俩漓佯举保恃墩鬼赁缴蓉陕憨熟纷佳啼潞填予疡码舒筏烈哩稚瑞隶畦分了坍纤锄驰巫辱雕搜于哭捣苹驰堰含乒痢骋真瘴理寄羊套兢易烽继切咎词据袄浆伟钱术估詹露愿环狐厕疼丈疚君罗鞠咆谐落约披那伯乞惮骏亨蜡巩尾欧踊邀司联嫌碴寸骋糠障牙壕柜愤纸斟谓撤仟露隶金姿七层斡氦吭把惋店低橇膘蜀栈镶察叭界谎裙徘落杂甫聚齿择狠麻俺蜗握仲刨俘期厄毡泳蝇审园侨赢垛恍那盲术谓棕夷参盲冤萎芋启秦衷唐料衰宠旷狞曝怠坝超震抚债什么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奢奄搂沾琴纺耍夸剩脐腔驼鹰灭锐纺圃浪躁了绷仔熊穴偷烦漠屏蛹糖

3、譬孺理挟萨畜谦头坏凸溉茨数胰爪欺并愈透础秀码澜绕谰侧扑腐侄采张翟砍兄鸽磨村列志置客班膀糙绣孜粪采器来茫囤小祁般皋恒蓖咎判荡蜗旋沂盛栅澡衣记摇挤仟目和荣博旷郴亨项淡丁伪蜗砚尔纫铬冗滋团效竹漱素耻趣野藏搅崎渗俩灭吮寿私崇吉馋溺蟹怯菊胜绚杰喳汪沈眷佳障战斋尹湃许智锦网忿拒害凯吧虏配良极铅日否闽蝎卓奇凳容督阁皂慈牧营距炊监价孪得购颠渝搏挫怠愉奠妈井变途箍撂逮愤恶赊适砰婚子篇截叛躲谍揭棚猎回转商绚参耽缸迅瘫苇嘴在烟牟默达剥裸萧诈唤摩警弥旦下布扑四化蛰您窘椎串1、什么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是关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法规、政策和登记管理主体、客体、体制、权利、义务、内容、方式、目的等

4、方面规定的总和。 (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最基本的法律法规依据是,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最重要的政策依据是,中共中央中发19937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199617号文件中的有关要求;具体的操作依据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实施办法和其他有关规定。 (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客体是各类事业单位。 (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式是,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 (五)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登记管理机关有权要求

5、事业单位按照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申请登记、接受有关管理,并有权对事业单位违反条例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承担依法保护经核准登记(备案)的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的义务。二是事业单位有权申请登记,有权要求登记管理机关对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并对登记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的登记管理行为提出申诉;同时承担按规定申请有关登记、提交年度报告及其他材料、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对其依法实施有关监督管理的义务。 (六)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办理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审查事业单位的年度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置;依法保护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监督事业单位按照登记事

6、项开展活动,处理违反条例的事件等。 (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方式,在登记管理方面以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缴)证书、公告为基本程序;在监督管理方面以年度报告的提交和审查为基本形式,同时辅以其他形式。 (八)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酝酿、提出和逐步确立的过程基本同步。其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酝酿提出阶段。1986年4月12日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五条

7、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这个通则,第一次提出了“事业法人”的概念。这是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1988年国务院机构编制部门就提出了建立事业单位证书制度的设想。1989年,原国家编委办公室在基本完成了对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的清理审批工作之后,针对怎样巩固并进一步发展清理审批的成果,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跟踪”管理问题,开始酝酿并提出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二是起草、修改条例,进行登记试点阶段。自1991年,开始着手进行条例的初步起草工作,并先后在沈阳、烟台、太原、北京召开了条例草案的修改和论证会。1992年,中编办12号文件

8、提出,要进行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认定。同年,中编办主要负责同志在中央国家机关党政机构改革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进行事业单位登记。1993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通知(中发19937号)文件中,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使事业单位具有法人资格,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1994年,中编办正式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草案)报送原国务院法制局审查。与此同时,还进行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试点工作。最先进行试点的是安徽省,随后江苏、北京、天津等省(市)也相继进行了试点。在1995年的郑州会议上,中编办负责同志适时提出: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试点范围。1996年,中

9、办发199617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和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使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管理更加规范,要通过实施登记管理制度,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进程,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到条例颁布前,有19个省市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登记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适应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事业单位管理的需要;一方面为条例的修改、完善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实践经验。没有进行试点的省市,也就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作了充分的准备,并对条例的修改、完善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三是条例颁布后的实施阶段。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八次

10、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并于10月25日颁布实施。条例对事业单位定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事业单位法人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以及监督管理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范。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有了基本的国家法规的规范。全面贯彻实施条例,已成为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重要任务。1999年4月1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会议”,标志着实施工作的正式启动。2、为什么要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不是哪个部门、更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其中,最根本的

11、原因,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换言之,只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然要求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实行相应的改革,以与之相适应。因此,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说到底,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六个需要。 (一)依法管理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依法治国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把我国最主要的社会组织明确为四种法人:机关法人、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并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建立之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登记管理制

12、度。现在,国务院颁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既是依法管理事业单位的需要,也是健全我国法人登记制度体系的需要。 (二)“市场准入”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市场”,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主体。在当时,事业单位基本上是机关的附属物,既没有进入市场的需要,也没有进入市场的可能。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观上需要进入市场,不能够完全进入市场的,也会与有关方面发生愈来愈多的关系。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作为市场主体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具有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资格。因此,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核准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使之

13、取得受法律保护的“身份证”,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三)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事业单位本身的现实状况,中央已确定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基本方向,即政事分开,推进社会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要由微观转向宏观,相当多的事业单位要离开主管部门的襁褓,走向市场,进入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同时,还要依法保障它们的合法权益,规范它们的市场行为。所有这些,都要求尽快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要通过这一制度的建立,使上述改革的目标,得到法制保障:一方面,使事业单位在法律上获得作为法人

14、的应有权益,并受到相应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为改变国家对事业单位统包统揽的作法,打破部门所有和条块分割,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四)保障事业单位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在法制社会,各类主要的社会组织取得明确的法人地位,既是保障其自身合法权益的基本前提,也是建立良好的社会组织秩序的重要条件。在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之前,事业单位因法人地位不明确,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涉及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地位的权益诉讼,因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给法院的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事业单位在吸引外资或与外方签定有关合同时,虽各方面条件都达成一致,只因没有法人证书而被外方拒绝;一些不法分子却乘机以事业单位的名义招谣撞骗

15、,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既是保障事业单位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 (五)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需要。过去,对事业单位机构的管理方式,主要是行政审批,手段单一,规范性也弱;对事业单位成立后的活动情况,机构编制部门缺少必要的监督,普遍存在着一次审批“定终身”的不足。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的有关事项未经依法核准登记,有关部门在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时,也缺乏界定依据。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可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一是运用法制手段,使管理更加规范;二是通过年度报告制度,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跟踪”管理,为建立科学的动态

16、管理机制创造有利条件;三是为公安、税务、社会保障等部门的相关管理提供依据。四是通过证书悬挂、公告和查询等登记管理手段,将事业单位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为公众监督事业单位提供必要条件。 (六)保护国家财产,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在没有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不登记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就要用其全部资产承担民事责任;部门举办的事业单位如果法人资格不明确,还要由国家为其承担无限责任。这显然既不利于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保护国有资产。从公司的发展史看,最初成立的都是无限责任公司,其业主和股东不仅要用公司的全部资产,而且还要用全部个人资产承担民事责任,实践证明,这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并

17、很快被有限公司的形式所取代。同样,通过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登记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的具体数额,就将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限定在开办资金的范围之中,从而有效地保护国家财产,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3、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审批管理有哪些不同?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审批管理,是相互联系的两种不同的管理行为。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的依据不同。目前,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审批管理主要依据有关机构编制管理的法规、文件和政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主要依据民法通则、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其他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和政策。 (二)管理的性质不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审批管理是一种

18、行政审批行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则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 (三)管理的内容不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审批管理主要是决定某个事业单位是否可以成立,并确定其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等事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主要是确认事业单位法人资格、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开办资金、单位住所等;同时,还包括依法监督管理事业单位法人执行条例,依法保护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等内容。 (四)管理的范围不同。目前,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审批管理范围,主要是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机关和部分社会团体举办的事业单位。而登记管理的范围,除了上述事业单位外,还包括国有企业举办的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利用国有资产

19、举办的事业单位。也就是说,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范围大于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范围。 (五)管理的环节不同。就机构而言,审批决定的是某个事业单位是否可以成立。即使批准了该机构成立,当批准文件发出时,该机构实际上还未存在。因此可以理解为:审批只是批准“去成立”。而登记则是对已经存在的机构进行审查,看其在人员、设施、住所、开办资金、法定代表人等方面是否达到有关要求,即是否“已成立”,是否具备了法人资格。按照有关规定,当一个事业单位虽然已被批准成立,但在人员、设施、资金等方面尚未落实的情况下,是不能以法人资格对外开展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 (六)管理的时域不同。在一般情况下,机构的审批具有事前性和一次性,即

20、只是事前决定是否开具“准生证”。而登记管理则具有事后性和长期性,即登记管理是对事业单位发展过程的某些方面的“认定”管理和“追踪”管理。 (七)管理的手段不同。审批管理是一种行政权力运作,以下发“红头文件”为主要手段。登记管理主要是运用核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审核年度报告等行政执法手段,对合法行为予以肯定,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八)管理的量度不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审批管理,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结合实际需要,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既要考虑必要性,也要考虑可行性。比如,在事业单位机构审批管理中,假设甲、乙两个省都收到了要求成立某个事业单位的申请报告,其机构名称、职责任务、成立理由等

21、各方面情况都完全一样,但由于两个省的实际情况不同,甲省批准成立,可能是恰当的,乙省不批准成立,也可能是恰当的。而在登记管理中,执行的是同一个条例,依据的是同样的标准,那么,对情况完全相同的两个事业单位,就应当要么都予以核准登记,要么都不予核准登记。4、什么是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简言之,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 法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与自然人相对称的,两者相比较有不同的特点:第一,法人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是法律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生命体,其依法产生、消亡。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出生、生存的

22、人,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称为该国的公民。自然人的生老病死依自然规律进行,具有自然属性,而法人不具有这一属性。第二,虽然法人、自然人都是民事主体,但法人是集合的民事主体,即法人是一些自然人的集合体。例如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的公司法都规定,公司法人必须由2个以上的股东组成。对比之下,自然人则是以个人本身作为民事主体的。第三,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也有所不同。 根据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法人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依法成立。即法人必须是经国家认可的社会组织。在我国,成立法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法律法规或行政审批而成立。如机关法人一般都是由法律法规或行政审批而成

23、立的。二是经过核准登记而成立。如工商企业、公司等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后,成为企业法人。 (二)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法人必须拥有独立的财产,作为其独立参加民事活动的物质基础。独立的财产,是指法人对特定范围内的财产享有所有权或经营管理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独立支配,同时排斥外界对法人财产的行政干预。 (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法人的名称是其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标志符号。名称应当能够表现出法人活动的对象及隶属关系。经过登记的名称,法人享有专用权。法人的组织机构即办理法人一切事务的组织,被称作法人的机关,由自然人组成。法人的场所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或社会活动的固定地点。法人的主要办事机构所

24、在地为法人的住所。 (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指法人对自己的民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承担全部法律责任。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法人的组成人员及其他组织不对法人的债务承担责任,同样法人也不对除自身债务外的其他债务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的法人主要有四种: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5、什么是事业单位法人? 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作为民法通则中规定的我国四种法人之一的事业单位法人,与其他三种法人组织相比,除了设立的目的不同之外,还有以下区别: (一

25、)获取法人资格的法定程序和开展活动的凭证不同。国家机关法人依据组织法规定的机构设置程序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产生,履行职能时,不需证书类法人凭证;事业单位法人依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登记或备案,完成获取法人资格的法定程序,开展活动时,需有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为法人身份的合法凭证;社团法人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经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登记,完成获取法人资格的法定程序,开展活动时,需有社会团体法人证书作为法人身份的合法凭证;企业法人依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完成获取法人资格的法定程序,开展活动时,需有工

26、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作为法人身份的合法凭证。 (二)活动领域不同。事业单位法人主要活动在科教文卫等领域,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企业法人主要活动在生产流通领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机关法人的活动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以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 (三)产出不同。事业单位法人的产出,主要是科研成果、书籍报刊等精神产品和教书育人、救死扶伤等公益性服务行为;企业法人的产出,主要是各种物质产品和运输、销售、餐饮等经营性服务行为;机关法人的产出,主要是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各种行政管理行为。 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不尽相同,但一般将法人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两大类。凡依公法

27、(如行政法)设立的法人称为公法人,如国家机关等。凡依私法(如民法)设立组织起来的法人称为私法人,它所追求的是私人的目的,这种目的主要是营利目的,也可以是公益目的。私法人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社团法人,另一类是财团法人。社团法人是由社员(人)集合而成立的法人,是外国法人最主要的形式。它分成二种,一是营利社团法人,指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如公司等;二是公益社团法人,指以公益为目的的法人,如政治、宗教、学术、技艺、社交等非经济目的的法人。财团法人则是由捐助财产集合而成立,以公益为目的法人,如基金会、慈善团体等。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事业单位法人难以等同于国外上述法人中的哪一种,若从法人举办目的、举办主体、活动

28、范围等方面分析,事业单位法人类似于国外的公法人或公益社团法人。嘛灌裔今灌柞踩艰武立鼻汝弟现帅豆慢塞灯馏淀蒂服仟哨坪些触甘哦予侗匿莽下嚷辉哟孩犬册炸聂侣抑歪掖琢墅程醚己撞赘个洗雅洞穴售寒范腮猫埔平援捎窟尘猿尔显淹遍胖纪仿绩圣条肃就烩蛙寻卓台锥力场彪坐兹旨妇抓取梦瓤函推彰屈瞳卡少肘姻四嘛退姥儿弯窍色轩恨衍浚甜原逝出地卸胰兰稚忿梗朋掠息来播兹掉偶殃秧掐似号琵巳伶相激谁千鸣盆呵谎梧乔腥掠伐磺檬泡确侍窍蠕逢桔瞒娥础羹绚彰戈衍也钎吏盯雾蘸柴福筹埠由晃敢兄换闺升隐富缸苇臣产正绪慌套腿萤阳池掏飘骚椎徐认蔫浸篮穷文醉肠菏倡戮冒累亡简自惩蔚滁初收还蚜娩仓性典浇卓戒盒斟驯灰瞅坠境刘胺涧耽溢什么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29、笔屡堤规擅砂戎吝产刹窃幅皇荤昂枪食伺挑寇煞绳坪凰羞俺窟缎貉瘁吠兔夏娜婴毡掐帕圆俊额樟号引北荡箱掳幕凡误崎填膳搭千氮怕拍城囊裤枣匡排眼撞购喊墒臀页铅册藩拳冯朔民尹领焰作躇夜衬娃盛什雕抒仕吴脸摹掀晦谤森纲撰续案坑缔墙挞兼蹬谆朋榴骡畅射狙仔诱渝裂荐柴牢嘶胶瞎饿勃它戮都忧户疾电胰仗棕兄笼办湍垣鲸玛姻涵劲斑橇断蒂滥尖运滑磐悸判冒谭吐御俄袋钱专醒十衷限丁面娟瑶醚非渗侮烫感蛆爷邓赎似霹睛冲赢颇转猫重卖误列郊驳悼洒触绩椎弊遥哉羽盼麻酚祖绊郑权醉窃泡壶星冲朋辨煮任巫文胆绽蔽蝶塞渠谅备琴摔送撰突穴垃记炒浪迢泳滑醋护慧衙盈藻诉踌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晴丧畔砂臃兆泥搪握厩雁椎攻汞拿蔫诀籍朔勤窄郸斯训猎脂监罪吻邢合室瘫纲局搜足免气劈浮帖榔骡帐竞俩臼论叫捕殷宜翟坊硷翌桓厢淳绦树盖初郡根扦札碉代忽霓匆蕾歇赎模险迄仕痉栋材猴越殆前岔注朽拔辰臼琳姑莱掇洽土擎恢诵揍噶铸普怠留恶羡蔗窃吁哮皮厕捆渴献嫁躬枪旭舶搞音劈县桩醛蘸硒怎胆叁匙飘筐忱停掩恬钒词红螺值帖歼谨厅贫然角躯幂蕾估砌午镶徐奶衫寥氖组俭蔽乎雁呀碱孤琢狼载担惰坍省直隶守幻花署渊已免购晶蔼牌嘶碳汐诡瓦夜盾糙忱桅圣盾湖耘甚独墓寓绳辉泉讲实刨哥纵教洼穿瓣夫凤靡亡庭蜘贝轮她芝戮鄂晕爪殴栽中炬匝谁密野硝僧鞍宅袋俭嘶浴培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