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中国的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以后才建成的,而大多数城市的平面布局也是经过了专门规划,因此,显得整齐大方,宏伟壮观。所谓平面布局,就是指城市总体结构的不同分区,即各个不同职能区之间的比例大小,占地多少,也就是一个城市的平面形态。城墙圈定的区域也就是城市的总面积,对这一总面积划分成不同性质的小区,以显示城市各个职能区占地的多少和具体位置,也就是城市的平面布局。近代城市突破城墙的限制,不断向郊区扩展,但仍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平面图,使城市的平面布局井井有序,有计划地向前发展。城市的平面布局是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指导城市的顺利发展有重大意义,绝不能随意布局,制约城市的发展。1.中国著名都
2、城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历史上建过都的城市以数百计,但著名都城却屈指可数,现在有所谓六大古都与七大古都之争,但多数人认为应以六大古都相称为宜,因为它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直到现在,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电台的对外宣传中,仍以六大古都相称。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历史顺序分别介绍在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和北京等地区建都时期著名朝代的都城布局,可以代表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总特点和基本趋势。(3)西汉长安城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西北的汉城乡一带,东南距西安城大约5千米,城墙遗址基本完好,夯土层次分明,异常结实。根据实测,城的周长25.7千米,合汉代近63里,总面积约36平方千米,其中东墙长6千米,南墙长
3、7.6千米,西墙长4.9千米,北墙长7.2千米。用今天的地名来说,城的西北角在六村堡,东北角在三官庙,西南角在雁雀门,东南角在阁老门,范围极为清晰。城的形状为不规则的正方形,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居民、手工业和市场区。城内槐、榆成荫,松、柏茂盛,景色葱郁,十分壮观。汉长安城墙所以不规则,完全是受渭河、潏河、地形高低和未央、长乐宫位置的影响,并非有意把城修成“北斗星”和“南斗星”的形状。北墙达6处曲折,与渭河的走向完全一致。西墙1处曲折,受潏河和未央宫的制约,南墙作直角形曲折,除受两宫位置影响外,主要是为了把高地圈进城内。汉长安城的形状完全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因地制宜是修建汉长安城的基本原则。经过
4、考古发掘,已经找到了汉长安城各个城门的具体位置,证明城墙每面各有三个城门,都城十二门的记载是不错的。证实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各宽8米。由各个城门通向城内的街道,都以三条平行的街道组成。街道的宽度一般为45米左右,中间的一条宽约20米,两侧各宽约12米,以两条平行的排水沟为分界线。像这样宽畅的街道实际上只有八条,均为南北、东西向,十分端直,显然同地形平坦有密切关系。由于霸城门、覆盎门、西安门、章城门距离宫廷太近,通向城内的街道不被列入大街之数。中间一条宽约20米的大道被称为“御道”或“驰道”,是专供皇帝使用的,。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许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由于各条大街纵横交错
5、,把全城分为大小不等的区域,也就是一般史书上所说的闾里。汉长安城内共有160个闾里,“居室栉比,门巷修直”。由于城的南半部基本上被宫殿所占有,一般居民只能住在城的北半部或城门的附近,只有少数权贵才能在未央宫北阙附近居住,故有“北阙甲第”的称谓。宣平门附近居住有不少权贵,被称为“宣平之贵里”。正是由于城的北半部为主要居民区,许多交易市场也就分布其间。据说汉长安城有九市,店铺林立,生意兴隆,具有中国古代城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基本特点。汉长安的市场主要分布在城的西北部和横桥附近。这是因为通往西域的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被开辟以后,从西域来的商人进入长安城的西北部,成为商贾云集的场所,商业发达就成为
6、很自然的事情。汉长安城市场繁荣,出现了许多百万富翁,东市万城,柳市(西城)万章就是其中的代表。从汉代起,商人定居市场,开创了中国城市商业贸易的新局面。宫殿建筑是都城的核心,汉长安城的宫殿几乎占了长安城的一半地方。如果按照宫殿所在地区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未央宫区、长乐宫区和建章宫区,它们都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不仅占地广阔,而且高殿低宇,鳞次栉比,各有特色。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壮丽辉煌无比。由于位置在西,又有“西宫”之称。未央宫有43所台殿,周匝22里。未央宫规模之大,殿宇之盛,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以前殿(位于今西安西北郊的西马寨村北)为中心,向四面展开,使宫殿布局协调大方,整齐美观。前殿
7、居于全宫的最高处,是利用龙首原上的山丘有意造成凌空之势,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未央宫中皇后居住的椒房殿。组成未央宫建筑群体的除宫殿外,还有许多台、阁、阙、室等。收藏天下秘书的有天禄阁(今小刘寨村北)、石渠阁(今柯家寨西北)和麒麟阁;掌管图籍秘书的御史中丞住在兰台,皇帝和群臣登高瞭望于柏梁台,沧池中还有渐台;专为宫廷制作美丽丝织品的有织室,暴晒织染物的有暴室,收藏冰块的有凌室等。据勘探,全宫为一规整的方形,四面有围墙,周长近9千米,合汉代21里,面积约5平方千米,占长安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未央宫是汉初宫殿建筑的典型代表,规模宏大,历时长久,对当时和后世的宫殿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
8、的东南部。它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修葺而成的,由于位置在东,故有“东宫”之称。汉初刘邦曾在此“视朝”,后来即为皇太后居住的处所。兴乐、长乐都是取其吉利的名称命名。长乐宫的形状为不规则的长方形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建章宫是汉武帝时修成的,建章宫建在城外,是因为未央宫“营造日广”,城中实在无地可容的缘故。所以摆在城西,则是由城郊的地形特点和供水状况所决定的。建章宫周回20余里,规模宏大,并有跨越城垣的飞阁与未央宫相连。是皇帝游乐、祭祀神仙的地方。汉长安城的宫殿建筑,除上述三大宫外,还有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城东北隅)等,皆金铺玉户,壮丽无比。这些宫殿所以主要占据城的南半部,是因为汉长安城南倚龙首原,
9、南部地势较高的缘故。汉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的基本原则,即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市场、居民、手工业区,十分整齐。应该说,它第一次完整地体出了周礼规定的城市布局原则,开创了中国都城总体布局的新规制,为后来都城的规划设计树立了样板。这就是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规划出功能不同的区域,使各种地形特点都能发挥作用。尤其是广开水源,开凿完备的供水渠网,为中国都城的供水打开了新的局面。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城址保存最完整的大城市,探讨它的布局特点,对解剖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规律能提供一把金钥匙。(5)曹魏邺城、东魏北齐邺都南城曹魏邺城北临漳河,南望大平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下游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漳河
10、南移,曹魏邺城已被冲毁,仅留下金虎(南)、铜雀(中)、冰井(北)三台台基和部分建筑材料,其他已荡然无存。水经注记载的邺城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城市,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邺城有七门则邺城南、北垣各长3024米,东西两垣各长2160米,面积为6.53平方千米。邺城的平面布局十分整齐。从平面图可知,通向东西城门的干道把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皇宫、禁苑和贵族居住区,南部为官衙和居民区。市场可能设在城内,商业十分兴盛。皇宫位于北部偏东地区,主要有文昌殿、听政殿等。皇宫之东为戚里,即贵族居住区,戚里就成为贵族的代名词。皇宫之西为铜雀园,为皇家禁苑,其西墙北段还有高大的金虎台(南)、铜雀台(中)、冰井台(北)
11、,显然是防御工程。南部被街道分割为方块,也就是居民区,称为里。除戚里在北部外,皇宫之南的南北干道即广阳门大街,其衙署就布设在该道北段的左右两侧,隔横街与皇宫相望。广阳门大街实际上就是全城的中轴线,只是位置略偏东罢了。曹魏邺城在中国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新规制。首先表现在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各划定一定区域,比汉长安城的布局要整齐得多。宫殿北移,丁字形干道布设于宫殿之南,明显的中轴线,为中国城市的对称布局树立了样板。第三是园林占有广大地区,把园林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铜雀园设在宫殿之西,其范围还大于宫殿区。邺都南城的宫殿布局,也为后来唐、宋、元、明、清都城的宫殿
12、布局开创了先例。由于有明显的中轴线,全城里坊、市场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坊也就是居民区,北城称里,南城称坊,从此以后坊名就成为居民区的称谓。四百余坊自然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邺都南城这种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隋唐长安城和元明清的北京城,其布局特点,都渊源于邺都南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都城之一,承前启后,为中国都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8)隋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唐改名长安城,唐长安城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非常规则和整齐。它的这种形状同汉长安城一样,也是受当地地形影响的结果。因为唐长安城所占据的这块平原,恰好是东西开阔,南北却受到
13、少陵原和龙首原的制约。东西宽为9721米,南北长为8651米。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严格的东西对称。宇文恺首先确定了全城的中轴线,然后以它为中心向左右展开。有一条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平面布局井井有序。宫城是全城的核心,位于城内北部中央,没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作为中轴线,以区别于皇城和外郭城。因为宫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总要处处表现它至高无上的特点。它的中轴线是由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略偏西)所构成,压在全城中轴线北段的中央。这些建筑物高大雄伟,承天门大街和朱雀门大街虽然宽畅笔直,但与宫城的中轴线相比,仅仅是它的附属物而已皇城紧附宫城之南,周长9.2千米,面积约5.2平
14、方千米,南北7条大街,东西5条大街。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把皇城分为东西两半,所有建筑物也是以它为中心东西对称布设。承天门大街东西两侧从北到南,东边有东朝堂,西边有西朝堂;东边有门下外省,西边有中书外省;东边有左武卫,西边有右武卫;东边有尚书省,西边有司农寺;东边有左领军卫,西边有右领军卫;东边有太仆寺,西边有宗正寺;东边有太常寺,西边有鸿胪寺等,基本上东西对称。至于安上门街以东和含光门街以西,由于布设的机关不大重要,故并未遵守东西对称的原则。外郭城是一大长方形,周长36.7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城内东西 14条大街,南北 11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由于
15、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半,因此,城的东半部和西半部各有5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街道的对称格局。根据实测,朱雀街宽150米(最宽处155米),其以东的五条南北街道,依次宽为67米、134米、68米、68米和25米(东顺城街);以西的五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3米、108米(残存宽度)、 63米、 42米(残存宽度)和20米(西顺城街)。从实测结果不难看出,尽管朱雀街以西5条南北街的宽度均比以东的5条街略窄,但应该承认仍然是严格保持了东西对称的格局。其他通向北墙城门和皇城城门的街道宽度也都在60米以上,东西顺城街都窄,宽仅2025米。这样设计不仅保持了对称布局的特点,而且也
16、完全符合城市交通的需要。唐长安城的核心是在北部中央,因此南墙上的三个城门向中间紧缩,这三条平行的大街宽畅豁达,笔直端正,绿树成荫,可以更加陪衬出皇城、宫城的雄伟。东西顺城街很窄,那是愈靠近城墙,行人愈少的缘故。东西向的14条大街,通向东西城门的街道也比较宽,但从设计布局来看,东西向的街道均不作南北对称。唐长安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宛似一块棋盘,两边还挖有排水沟,以及种植槐树、榆树和柳树,高大翠绿,把长安城装扮得十分壮观。这些纵横排列整齐的街道把所有居民区划分为大小不等的里坊,这些整齐划一的里坊,以朱雀街为界,严格东西对称布局。全坊分为16个小区。这些巷的宽度,一般为2米多。对坊的四角都使用东南隅、
17、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的名称;对靠近东、西、南、北四个坊门的部位,则称为某门之南、某门之北、某门之西、某门之东;对靠近坊内十字街中心路的区域,则称为“十字街东之北”、“十字街东之南”、“十字街西之北”、“十字街西之南”。这些十字街的坊,也是东西对称布局,唐长安城内的这些里坊,就是达官贵人和一般居民的住宅区,也是诸教僧徒、手工业者和小商贩活动的场所。坊内榆柳成行,苗圃果园繁多以及私人宅第中的茂林修竹之胜,使诸坊景色迷人,让人留恋而忘返。长安城内的街道和里坊却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唐长安城内坊坊有墙,街道犹如胡同,坊设围墙和严格的管理制度,除整齐划一外,显然也是为了加强统治。唐长安城内经济活动的中心就
18、是东西两市,也完全按照东西对称的格局布设。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市内各开井字形街道,每条街宽达16米,每面也各开两个门。两市各有220个行业,向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东市东北隅有放生池,引浐水渠西流汇注,“俗号海池”。后来在西市西北隅也开凿了一个放生池,引永安渠水汇注,与东市池保持东西对称。市内被井字形街道分割的九个区,四面临街,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更助长了西市的繁荣,因为从西域来的商人大都从开远门(西出北头第一门)或金光门(西出北头第二门)进城,西市就成为他们首先落脚的地方。宫城的太极宫也就是隋代的大兴宫,是隋代和唐初政治统治的中心。它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占据“九二”高地,殿宇林立,气
19、势雄伟。除作为中轴线的几座大殿外,其他殿、台、亭、阁,基本上围绕中轴线作对称布局。宫的北部有御花园。太极宫东边是皇太子居住的东宫,西边是妃嫔居住和宫人学艺的掖庭宫。唐长安城有位于城外规模宏大的园林区,这就是位于城北的禁苑、城东南的曲江池、城东的华清宫和城南的樊川。唐长安城不仅规模宏大、布局整齐,而且风景区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即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再加以人工雕凿,使其巧夺天工。(9)北宋开封城北宋开封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城及其附近郊区所在地,分内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宫城。12个城门。南墙正中为南薰门,与里城正南门朱雀门,宫城正南门宣德门构成全城的中轴线,称御街。,从宣德门到朱雀门里的州桥
20、(汴河桥)之北的一段御街,实际上是宫廷前南北向的广场,扩大了宫城前的视野,以显示宫城的高大雄伟。而中央官署也多布设在这段御街的两侧。大相国寺就位于它的东侧,即州桥的东北方向。北宋外城亦名国城,城壕曰护龙河。里城即今开封城的前身,皇朝曰阙城。”面积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门,东两各二门,共计10门,南面正中为朱雀门。宫城亦名皇城、大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坊制度终于崩溃。封闭性的坊已被冲破,居民区与市场混一的城市制度逐渐形成。由于坊制的崩溃,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开始设置厢,即按地段、街道实行管理。这时的坊仅仅为居住区的名称,坊墙的限制已被突破,厢才是真正的管理单位。从坊的分布可知,里城内人口重心
21、在东半部,外城恰好相反,人口重心在西部。人口分布所以不均称,主要是里城西部多为政府机关所在地,像尚书省、御史台、开封府等都在御道以西,居民自然多归东部。外城西部是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入城的地方,水路交通最为方便,人口也就较多。汴河是东京的生命线,由西而来横贯全城,出城后趋向东南,汴河两岸人口稠密,故城东、西郊坊数也较多。市坊崩溃后,市场完全沿街道布设,有如清明上河图所示。在中国都城史上开封确已转变为开放式的城市,证明作为都城的城市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新的城市风貌。北宋开封城是四大运河金水河(亦名天源河)、五丈河(亦名广济河)、汴河、蔡河(亦名惠民河)通过的地方,不仅航运发达,而且
22、水源极其丰富,在城郊形成许多著名的风景区。开封公、私园林之盛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显然是地形有利、水源丰富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开封平面布局的特点和地形平坦,水源丰富,交通方便密切相关。由于经济繁荣,城内外文化娱乐市场也到处皆是,成为杭州城市发展的一大特色。当时称为瓦舍,即“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瓦子勾栏既是娱乐场所,也是商业最兴盛的地方。(11)元大都城元代的大都城位于今北京市区,今天北京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也就是元代的大都城。它为南北向的长方形,这是刘秉忠依据周礼考工记的理想制度设计的整齐划一的伟大都城。其总体布局也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由于今北京地区寒风凛冽,北墙只开两门,其他三
23、面均开三门,也大体上符合都城十二门的规定。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元代的大都城虽然也是夯土筑成,但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在夯土中使用“永定柱”(竖木)和“纴木”(横木)作为骨架,使城墙坚固异常。宫城位于全城中部偏南地区,宫城南三门,壮丽辉煌无比。宫城以西有太液池和西御苑,太液池之阳有琼华岛,元改名万寿山,亦名万岁山。池西有兴圣宫(北)、隆福宫(南),与宫城三足鼎立,隔池相望。太液池也就是今天北京的北海和中海。元大都城的街道南北9街,东西9街。可见街道宽直是大都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北风寒冷,所有纵横交错的街道都以东西大都的居民区仍称作坊,也就是被街道所分割的区域。与宋以前封闭形坊的性质完全不
24、同。大都的居民区主要以胡同命名,整齐地排列在南北向大道的两侧,呈东西向布设。胡同一名起于元代大都,经考证,即蒙语“水井”的意思,胡同中的居民点,大体上也是四合院式的庭院。这不仅证明元大都规划整齐,街道犹如棋盘,而且居民区为方形,排列也十分整齐,开创了明清北京城四合院居住区之先河。大都城内各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屋舍”,但最繁荣的为斜街市。元大都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是继唐长安城之后又一个规模宏大、布局非常规整的城市。三宫鼎立,与风景区相结合,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一切有利的地理条件,郭守敬开辟水源,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供水和漕运问题,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3)明清北京城明清北京城也就
25、是今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
26、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在中国首都中,仅次于唐长安城、北魏洛阳城为第三大城。北京内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最宽,外城先形成市区,后筑城墙,许多街道都不端直。居民区仍以坊相称居民住宅就是典型的四合院。明代北京城西部坊少胡同多,东部恰好相反,坊多胡同少。北京的市场沿街道布设,但形成几个主要的市场区。崇文门一带也形成一个繁华的市场区。明清两代,运河进城也只有崇文门一线,水路交通方便,商业自然繁荣。清代时崇文门额征正税银94483两,为各个额征点之冠,就是典型例证。清代北京
27、的风景区也就是西郊的三山五园。三山即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五园即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杨春园、清漪园。圆明园之东有长春园,长春园之南有绮春园(后改万春园),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风景区。中国的都城都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平面布局的特点十分明显。首先是整齐划一。以周礼考工记为指导思想,上述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大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尤以邺城、长安、北京最为明显。其次是中轴线纵贯全城。中轴线起源于人们的对称概念,以及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也为都城的整齐划一提供了条件。隋唐长安城,北宋开封城,元明清的北京城,中轴线都伸延很长,把全城一分为二,左右对称布局。第三是宫殿为主体结构。皇宫占据全城的要
28、害部位,不是居中,就是占据高地,而且有宫城相护卫,使皇宫成为全城的主体。宫城不仅与居民区分离,而且宫城的布局也以正殿为主体南北伸延或向四面展开,井井有序。第四是宫殿建筑高台化。中国都城的宫殿无不修建在高台之上,除防潮外,主要是为占据制高点,维护皇宫的安全和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高于一切。汉、唐长安城的宫殿位于龙首原上,元明清的宫殿人为地建造在高台之上,都是明显的例证。2.中国著名地方城市的平面布局中国县级以上的城市数以千万计,平面布局也不具一格,下面仅介绍一些著名城市的平面布局,就可见一斑。(20)宋代平江城平江是南宋时苏州的名称。今存宋平江城平面图平江图碑,南宋郡守李寿鹏所作,吕挺、张允诚、张
29、迪刻石。平江图是我国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为我们研究宋代平江城的布局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宋平江城是平江军、平江府及吴县、长洲县的驻地。从宋刻平江图来看,平江城有大城和子城。南北长约4.5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周长约16千米,面积约15.75平方千米。因袭五代吴越城规模。宋平江城共开5门,门上有楼。东门为娄门、葑门,北门为齐门,南门为盘门,西门为阊门,其中盘门设有瓮城。城西南的胥门因废弃改建为姑苏台。城墙四周还筑有向外突出的马面,墙外就是宽阔的护城河。另外,还有各城门旁的水门与城内的河道相通。平江府所在的子城,仍修筑在阖闾子城的原址上。子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1千米,周长约6千
30、米。子城城墙与大城城墙平行,墙身里外,雉堞全用砖砌,南对平桥,北望阎桥,东临贤至桥,西近金母桥。子城的布局沿袭了唐代建制,分大厅、住宅、公干和郡囿四个部分。宅堂后是大花园及绍兴十四年(1144年)王映重建的“齐云楼”,左右侧是府军政机构及库房、作坊、校场等。平江城内道路为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纵贯的直街7条,西城4条,东城3条。其中以比较居中、靠近子城的第四直街(今人民路)最为繁华,是全城的干道。第四直街北起香花桥,南对报恩寺。此街乐桥东西有东市和西市。乐桥以南至饮马桥之间有市楼5处。饮马桥南是沧浪亭、韩园和府学。第四直街,从北到南,有许多“河桥、塔、坊、楼、庙宇、商店和园林建筑物,
31、左右前后,错落布置,变化多端,组成立体轮廓极为丰富的城市街景”。以第四直街为枢轴,向东西两侧延伸,则直街的繁华程度递减。如第五直街(今临顿路)兴起较晚,北端的临顿桥一带,晚唐时“旷若郊野”。第七直街(今谷仓街)已临护城河,是军营所在。城内横巷多濒河修建。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把全城分割为大小不等的居民区,称作“坊”,宋时有坊60。北宋时期,坊制衰落,许多坊名逐渐被巷名所取代。从平江图碑看来,大多数坊都横跨大街,显然是一个地区的名称而已。横巷既然是居民住宅集中区,因此也形成一些商业性大街。但这些商业性的横巷,因缺乏支巷,其吸引范围远不及南北向的直街广,大部分后来终于衰落下去,转变为居住区,如乐桥、绣
32、锦坊等。只有个别的几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依旧繁荣。如观前街、干将坊的东市,铁瓶巷的西市。据宋平江城坊考记载,宋时苏州城内一条街或一个坊常是同一行业、手工业聚居地,交通便利的地点则设有固定的集市场所。从平江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行”往往座落在横巷中,如和平坊(今西美巷)的半行等。苏州城内的南北两隅,历来比较空旷。从宋平江图来看,在第一横街以北,除齐门大道两侧外,没有什么建筑物。城南第四直街南段,名园相望,人烟比较稀少。中国的地方城市,虽然不像首都那样都是经过精心选址和规划的,但在城市平面布局方面也有许多特点,对当前的城市建设仍有参考价值。首先是衙署占据重要位置。在地方城市中衙署是一个城市的指
33、挥机关所在地,往往占据有利地形或位于城的中部,既居高临下,又便于居中指挥。唐扬州城的衙署位于蜀岗之上,宋平江城(今苏州)的衙署位于全城的中部子城内,就是典型代表。县城也不例外,譬如陕西神木县衙位于城的东北隅,居高临下;山西太谷县衙位于城中部“丁”字形干道的北侧,平遥县衙位于城中部偏西地区,便于居中指挥,都体现了衙署在城市布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其次是城市多沿河道和交通干线扩展。中国县级以上城市都毫无例外地分布在水陆交通干线之上,而且多数在河流的沿岸,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区就沿河流或交通干线展开。景德镇、兰州、武汉、重庆、天津、上海等都是沿河流扩展的城市:平遥、太谷、太原、西安、郑州等都是
34、沿陆路交通线扩展的城市;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等都是沿水路交通线扩展的城市;泉州、广州、青岛等都是沿海港扩展的城市。第三是街道多为东西、南北向。由于中国地方城市的格局受到首都布局的影响,街道多呈“十”字、“井”字或“丁”字形,为东西、南北走向。这与中国城市的形制多为方形和矩形有关,街道与城墙的走向大体一致。当然,这种街道格局也使城市显得整齐、大方,使居民区比较容易安排。同时,“天圆地方”这种观念,也要求街道东西、南北端直,因此,端直的街道格局也是中国城市的一大特色。第四是居民区多为方形或矩形。中国城市的居民区犹如城的形状一样,也多为方形或矩形,均被街巷所分割。唐以前称为里坊,里坊有围墙,
35、直到现在,位于新疆吐鲁蕃以西的唐代交河古城遗址,坊墙仍历历在目,进入坊墙后,才能看到院落的门户。唐以后的居民区已沿街巷布设,但作为住宅的院落来说,仍为方形或矩形,显然同中国古老的房屋结构有密切关系。第五是城市平面布局多按功能分区。也就是说有官衙区、手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园林区、居民区等。当然,每个城市未必都整齐划一,把城市严格区分为不同功能区域,但相对集中、各有不同特色的区域也就成为不同的分区。譬如官署区、市场区、文庙、居民区,是县级以上城市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市场在唐代以前有固定区域,只有扬州例外,唐以后沿街布设,但并不是每条街都成为商业街。文庙是县级以上城市必须建立的,而县学、府学也
36、往往在它的附近,形成文化区。第六是交通干道多呈辐射式,由城区向四周放射。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是由城墙固定的,随着市区的扩展,通向四周的干道就以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去,城区就成为城市对外联系的中心。近代以来的大城市,这种辐射式交通网就更加明显。城市愈大,辐射的范围就愈广,城市的腹地也就愈大,也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就是中、小城市也各有自己的辐射范围,构成中国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城市平面布局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所谓城市规划也就是依据城市的基本形态,框定城市的平面模式,使城市的范围、各种功能区都跃然纸上,限定和指导城市的发展。中国的首都和许多地方城市都是经过精心规划而建成的,遗留到今天的城市平面图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如西安碑林的唐长安城图,苏州文庙的宋平江图,桂林鹦鹉山静江府城池图(即桂林图),都是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