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汉英词义系统的差异探究——汉语上的词义衍生及其与英语上语义场的比较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678144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英词义系统的差异探究——汉语上的词义衍生及其与英语上语义场的比较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汉英词义系统的差异探究——汉语上的词义衍生及其与英语上语义场的比较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汉英词义系统的差异探究——汉语上的词义衍生及其与英语上语义场的比较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3期总第1 57 期特立研究TELIYANJIUNo.3 2023Serial No.157汉英词义系统的差异探究汉语“上”的词义衍生及其与英语“上”语义场的比较分析周智湘(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 1 0 1 0 0)摘要:汉语“上”有理据地衍生出了众多义项,它们构成一个微观词义系统。英语没有与汉语“上”基本对应的词,汉语“上”所表达的意义在英语中要由多个词语甚至短语来表达,这体现了汉英语言在语义场这一中观层面上存在系统差异。汉英语言“上”语义场的差异,体现出汉英语言在处理经济性和精确性的矛盾时价值取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是更为宏观的系统差异。关键词:词义衍生;语义场;汉英词义系

2、统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一、汉语“上”的微观词义系统和词义衍生理据多义词的义项衍生绝非肆意妄为,由一个义项衍生出另一个义项,总会存在某种内在理据,多个义项总能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这就是微观层面的词义系统。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得以引申是基于人类的类比心理,隐喻(Metaphoric)和转喻(Metonymic)是词义引申的基本途径,较为复杂的词义引申途径则是综合运用这两种方式的隐转喻(Metaphtonymy),它们让具象义引申到抽象义。1-9“汉民族集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和隐喻映射手段,在汉语词义范畴的扩展和延伸以及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形成的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2 汉语的“上”有理据地衍

3、生出了众多义项,形成了一个微观词义系统。“上”的本义为表示方位或处所的“上面(上部、上方、上边)”,是名词义,如“黄天在上”“上有父母”。由表方位的本义转变词性引申为“位置、地位高的”等形容词义,如“上天”“上席”“上座”;也泛化引申为“前面的”“靠前的”,如“上游”“上册”。由“地位高的”又转变词性而引申为“居高位的人”(“君王”“尊长”),如“上谕”“犯上”。由表方位的本义又转变词性引申为“向上”“在上面”等介词义,如“上行”“上交”“上书南天门三个大字”。由表示处所的本义“上面”可泛化引申为表示某个范围、某种场合,如“乡上”“街上”“会上”“课堂上”。以上义项均与空间位置有关,均属于空间

4、范畴或与之密切相关的词义。收稿日期:2 0 2 3-0 6-1 1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义素论和系统论的汉英词义演变规律对比探究”(编号:1 1 WLH05)作者简介:周智湘(1 9 6 5-),男,湖南邵阳人,硕士,长沙师范学院副教授,E-mail:。80汉语“上”除了上述空间范畴的义项外,还通过隐喻、转喻乃至隐转喻从具象的空间义引申出了大量与空间义有关联、但关系较为疏远的其他较为抽象的义项。一是由具象的方位名词义“上面”引申到抽象的方位名词义,引申为“在方面”,如“心上”“思想上”“组织上”。又由具象的方位名词义“上面”引申到相对抽象、不易表达的往“上面”运动的动词义,

5、引申为“走向或走到上面”,如“上楼”“上山”“上天”;又泛化引申为“放到上去”,如“上市”“上会”“上心”“上黑名单”“上榜”“上刑”。由“走向或走到上面”泛化引申为“前往(到达)(地方)”,如“上朝”“上街”“上学”“上班”“上操”。由“放到上去”引申为“添加”,如“上菜”“上酒”,也引申为“把加上去”(即“涂”“搽”),如“上色”“上漆”“上浆”“上药”;也引申为“装上”“安装”,如“上刺刀”“上螺丝”“上电池”。由“前往(达到)”引申为“向前用力以使处于某种状态”(“拧紧”“绷紧”),如“上发条”“上弦”。以上义项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抽象的方位义。二是由具象的空间形容词义“位置、地位高的”引

6、申到抽象的时间形容词义,引申为“居于前面的(较早的)”,如“上年度”“上辈子”“上古”。又引申到抽象的性质形容词义,引申为“等级、次第、品质排位高的”,如“上亲”“上品”“上策”。由“品质高的”性质形容词义又转变词性引申为“在品质方面表现出色”的动词义,如“上相”“上镜”“上座”“上口”“上骠”。三是由具象的方向介词义“向上”虚化引申为表示运动行为结果的趋向动词义,如“爬上了山顶”;再泛化为表示其他行为结果或状态的趋向动词义,如“锁上了门”“考上了大学”“住上了大房子”“爱(看)上了她”“他们好上了”“我俩较上劲了”。四是由具象的方向介词义“向上”和动词义“放到上去”复合引申为兼表方向与动作的

7、动词义“向上提交、进献”,如“公车上书”“上言”“上税”“上香”“上人情(交礼金)”。由表示空间性运动义“前往(到达)”和“等级、次第、品质排位高的”性质义复合引申为较为抽象的“达到(较多数量、较高程度、较大年纪、某个标准)”义,如“成千上万”“上档次”“上了年纪”“上了录取线”。此外,“上声”的“上”(shang),一般词典将其处理为“上”(shang)的同音词而分列为不同词条,认为其意义并无关联。笔者认为,“上声”的命名与其调值由最低向较高的上升有关联,因而与“上”(shang)的意义存在关联,将二者视为意义没有关联的同音词而分列词条还值得商榷。“上”还是中国古代音阶(包括合、四、一、上、

8、尺、工、凡、六、五、乙)之一,相当于简谱的“1”。这与上述“上”毫无意义关联,确为同形同音词。这是由于假借造词形成的,二者根本不在一个微观的词义系统之内。二、汉语“上”的词义系统与英语“上”语义场词义系统比较英语没有与汉语“上”基本对应的词,汉语“上”的微观词义系统中的众多义项在英语中要由多个词甚至短语所构成的一个语义场(semanticfield)来表达。在汉语“上”的名词义方面,英语有部分对应的词upside、a b o v e 等。upside由up(向上)加side(边)复合而成,构词理据是“向上的一面”,其方位名词义是事物的“正面”,强调与事物的其他面、尤其是反面相对照;汉语方位词“

9、上”则通常表示的是整个事物的上面或上方,除非与“前后左右”等同时使用,否则不强调与其他面的对照。upside还有比喻义“(糟糕局面的)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此义汉语不用“上”或“上面”表示,而用“正面”等表示。above的名词义有“上级”“前面提到的人或事”“上文”等。在汉语“上”的形容词义方面,英语用higher、a d v a n c e d、g o o d 等词表示“位置、地位、等级、次第、品质排位高的”;用upper、h e a d等词表示“前面的、靠前的”;用last、p r e v i o u s等词表达时间上“居于前面的”;用outstanding表示“在某方面表现出色的”。汉

10、语“上”表方向的介词义“向上”“在上面”,英语用up、u p w a r d、o n、o n t o、a b o v e、o v e r 等多81个词来表示。汉语“上”放在动词前面是介词,放在动词后面则视为趋向动词,英语没有趋向动词。英语介词(preposition)u p、u p w a r d、o n、above、o v e r 均放在动词后面,如jumpup、l o c kon、b e k e e n o n。汉语介词“上”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的遗留用法,现代汉语一般用介宾短语表示,此时的“上”已是名词。汉语介宾短语“在上”的适用范围极广,英语短语ontopof、o n t h esurf

11、ace of 表达较为实在的处所义,on、i n、a t 等加上物体名词构成的短语则可实可虚,且on、in、a t 能够有区别地表达在某个方面、范围、场合等多种有细微差别的不同意义。英语up、in 还可以在习用短语中作名词或代名词,up可以表示“繁荣状态”“上升(良好)状态”“详情”等名词义;in可以表示“影响”“详情”等名词义;这是汉语“上”所不能的。3在汉语“上”的动词义方面,英语与方位“上”相关的词基本上不能作动词,不能表达“走向或走到上面”“前往”“放到上去”“添加”“把加上去”“安装”“向上提交、进献”“达到”“向前用力以使处于某种状态”等意义,要分别使用另一个较专门的动词加上一个表

12、方位、方向的介词构成短语来表达,如geton、g o t o、l e a v e f o r、p r o c e e d t o、p u t o n、a d d t o、set up、h a n d i n、u p t o s t a n d a r d 等。汉语“上”(前往)与英语travel(g e t、c o m e)u p t o 都能表达由小地方到大地方的深层蕴含义,如“上京城(省城、县城、街)”和“travel up to London“come upthe street,其深层理据是汉语“上”与英语“up”在这一义项上都含有比喻性的褒义色彩。英语up可以作动词,表达“起身”“抬价

13、”“加量”等动词义,这是汉语“上”不能表达的,汉语要用较专门的动词表示。汉语“上”表敬的“上交”“进献”义,英语则或者用不表敬的普通动词表达,或者用短语表达。汉语用一个单纯词“上”表达了一个复杂的微观词义系统,英语则要用多个派生词、复合词乃至短语所组成的中观语义场才可以表达,这体现了中观层面的汉英词义系统的不对称性。在一种语言中,词比短语更具基础性和重要性,单纯词又比派生词、复合词更具基础性和重要性,可82见汉语比英语更注重“上”语义的表达,所以极早地单独创造了“上”这个词(甲骨文已有“上”),而不用复合词和短语来表达。又由于使用频率高,所以产生了众多的义项。复合词、短语产生的时间一般要晚于单

14、纯词,“上”这一语义在英语中不太受到重视,其定型相对较晚,所以后来才用复合词和短语来表达。上述英语词除了表达“上”义外,还表达其他意义,不是专用的,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英语不如汉语那样把“上”语义的表达看作基础性的需要。汉语表示某个方面、某个范围、某种场合都用“上”表达,英语则用on、i n、a t 等区别表达。其原因一方面是:较古老的常用词往往具有较多的义项,扮演更多的角色,承担更多的任务,当然也就难以区分细微的差别;后出现的词,往往表达更为精细的意义,承担较少的任务,扮演较少的角色,相互间的差别往往可以直接表示。另一方面,英语表达得比汉语更精微、更注意区分相互间的细微区别,也与英语文化圈更加

15、追求表达的精确、科学,而汉语文化圈则更加趋向于表达的模糊、灵活这样的民族思维的不同特性有关。这体现了语言系统以外的文化系统对语言、对词汇的重大影响,这种由非语言因素导致的词汇、词义系统的差异是宏观层面的系统差异。三、汉英语言经济性与精确性价值取向比较语言的经济性与精确性总是存在矛盾。越经济就越模糊,也就越不精确,增加了使用者的理解难度;越精确就越繁杂,表达方式越多,就越增加使用者的识记难度。如上所述,汉语的“上”所表达的词义,英语往往要用较多的词来表达,这从一个点上表明汉语比英语更为经济,可以用较少的文字表达更丰富的意义。但“上”所表达的词义的复杂性又使得它更难于理解、更难以正确运用,对非汉语

16、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更是如此。这在汉英语言中是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汉语“上”由于担当了更多的角色、表达较为丰富的意义,它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有时就难以确定,有时甚至还会产生歧义。汉语“上边”“上面”“上座”“上报”“上镜”“上台”“上去”“上天”“上游”“上流”“上身”“上路”“上马”“上门”等词,都表达了差别极大的两种意义,属于不同词性的可以根据句法位置消解歧义,词性相同时就很容易产生歧义。“上面(上边)有人”可以是“物体的上部有人”的意思,也可以是“在上级部门有关系好的人”的意思;“上面(上边)来人了”可以是“从较高的方位来人”的意思,也可以是“上级部门的人来了”的意思;“他上报了”可

17、以是“他在报纸上被报道了”的意思,也可以是“他把某些事情报告给上级了”的意思;“我不上镜,你上镜”可以是“我在镜头里不好看,你好看”的意思,也可以是“我不在镜头中出现,你去出现”的意思;“上镜的人”可以是“在镜头中显得漂亮的人”的意思,也可以是“出现在镜头中的人”的意思;“他上去了”可以是“他到了某物体的上面”的意思,也可以是“他升到更高的职位上去了”的意思;“他上台了”可以是“他到了舞台上”的意思,也可以是“他登上了政治平台或成为了有发言权的人”的意思。这就容易产生理解、运用上的障碍,甚至产生误解、误用。相反,英语由于追求表达的精微,表示“在上面”的意义要分别使用above、o v e r、

18、on、o n to、in、a t、u p、u p w a r d 等不同的词,表达相近的意义时需要小心选择相应的词,增加了选词的难度。如above、o v e r 有细微区别:above一般表示静态,over既可以表示静态,也可以表示动态;表示“从范围较小的物体(如小溪)的一侧通过上方移动到另一侧”只能用over而不能用above,但从范围很大、边际不明确的物体(如云层)上方通过,可以用above;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并相互接触或某物完全覆盖另一物,要用over,如果两物没有接触则用above;表示在正上方要用above,在侧上方要用over;但有时候两者都可以用。一物接触另一物的上表

19、而没有覆盖用on;一物有力度地碰触另一物的上表则用onto。在会上要用at;在班上、在课堂上、在街上、在床上、在报纸上、部队上、事实上、理论上要用in;在桌子上要用on;墙上有幅画要用on,墙上有个洞要用in,把图片钉在墙上要用upon;手上有伤疤要用on,手上有权要用in;人住在山顶上要用liveupin,树长在山顶上要用grow on。这对初学者,尤其是非英语母语的初学者来说并非易事,很容易犯错。以上区分,基本上可以从理据上进行合理性分析,但有时似乎并没有什么理据而纯粹出于约定俗成。如表示“在心上”可以用in the heart、a t h e a r t或in(th e)mind表示,h

20、eart前面有the用in,没有则要用at。这只能死记硬背,太容易导致使用不当的错误。就连英国语言学家SethLindstromberg也认为英语介词有时很容易用错,用法并无理据,而只是英语的习惯用法而已。Some of these reasons haveto do with English itself.For example,a learner maysay xby random,instead of at random,because by andat are sometimes similar in meaning,and/or becauserandom and chance ca

21、n be similar in meaning(e.g.arandom result a chance result),or because the phrasesby chance and at random are similar enough in meaningto induce unintentional cross-association(c r o s s-swapping交换)ofwords.35汪榕培也曾指出:“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英语的同义词也极为丰富,这一方面使英语的表现力很强,另一方面也给学习英语的人带来往往困难但有趣的问题。”通过汉语“上”的词义系统与英语“上”语义场词

22、义系统的比较,我们从一个点上证明汉语比英语更经济,英语比汉语更精确。每一门语言都要力争找到一个经济性与精确性的合适度,汉英语言也理当如此。为扬长避短,在表达语义时,汉语理应向精细化方面靠拢,英语理应向简约化靠拢。汉语可以只用“心里”而不用“心上”,只用“上级”而不用“上边(上面)”。英语表示“多于”,不管是与最低限度关联,还是与年龄、金钱、时间连用时,可以只用above或over;表示“在心上”,不管heart前面有没有the,可以都用in而不用at。如果这样,那样就可以减少词汇、避免歧义,减轻词汇学习的负担。但语言的约定俗成性和人们世代相传的使用习惯,常常又使语言不以“理想化”的方式而改变。

23、这又造就了不同语言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无穷的趣味性,这或许正是不同语言的魅力之所在。语言实在奇妙!汉语、英语各有其妙!(下转第9 4 页)83(上接第8 3页)参考文献:1Francisco Jose Ruiz de Mendoza Ibanez andAlicia Galera-Masegosa.Going beyond metaphtonymy:Metaphoric and metonymic complexes in phrasal verbinterpretationj.Language Value,2011,3,Number 1:1-29.2彭宣维.认知发展、隐喻映射与词义范畴A Pr

24、obe in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 Meaning System:Comparingthe Word Meaning Derivation of“shang in Chinese and the Semantic Field of“Up in EnglishAbstract:The Chinese character“shangreasonably derives many meanings,which constitute a micro-semanticsystem.There is no word corre

25、sponding to“shang in English.This Chinese character has to be expressed by manywords or even phrases in English,which reflects the systematic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t the meso-level of semantic field.The difference in the semantic field of“shang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reflects

26、their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alue orientation in dealing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accuracy,which is amore macroscopic systematic difference.Key words:word meaning derivation;semantic field;Chinese and English word meaning system94的延伸一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形成的认知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4(0 3):4 6-52.3Seth Lindstromberg.English PrepositionsExplained(Re v i s e d e d i t i o n)M .A m s t e r d a m /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0.4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0:31.ZHOU Zhi-xiang(Changsha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00,Chi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