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区卫生服务的探索.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73634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区卫生服务的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区卫生服务的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区卫生服务的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地区卫生服务的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地区卫生服务的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范文最新推荐- 地区卫生服务的探索 地区卫生服务的探索坚持与时俱进发展卫生事业xxx地区卫生服务建议的探索关键词:xxx地区卫生服务,探索,建议和发展摘要: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最关心本部门本地区卫生事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屋满在上,知之在下,从xxx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现状分析,找出成绩和问题,提出相应的的对策,是本文讨论的主题。xxxx地区既市主城区和近郊区,辖区有3个街道办事处,49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58408户,175870人,加上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在20万以上,是xxx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把xxx地区的卫生工作搞好,的确任重而道远。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了加

2、强卫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疗卫生条件是经过民办银行贷款县和三分之一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后,建立健全了三级医疗保健网,初步实现了初级卫生保健目标。通过实施公共卫生计划,积极开展合作医疗。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大幅度降低了死亡率。居民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均有很大的提高。为经济建设和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作出应尽贡献。xxx地区是卫生资源密集地区,除市级医疗预防机构外,还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民营医院和个体诊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改革的深化,人民生活有了不断的提高,xxx地区卫生事业仍然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卫生事业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有思想观念陈旧,管理

3、体制不顺,工作重点不突出,卫生改革滞后,卫生投入不足等因素。根本的出路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步伐。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行动。要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出三个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适应新的形式要求和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水平”。认真落实十六大精神,是社会的共同任务,新世纪新时期的新任务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卫生事业是小康建设的组成部分,如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妇死亡率,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等指标,都是小康水平的基本监测指标,淀部门要把卫生事业纳入小康建设规划,卫生部门要围绕小康建设打好总体仗,当代

4、政府历来关心群众疾苦,要进一步加化公民意识,把保护人民健康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把群众生老病死等实际问题解决好,作为执政为民的实际体现。xxx地区由乡镇化步伐加快行政区规划做了相应的调整,既撤销7乡1镇建制,新成立东城、南城、西城3个街道办事处,新的卫生管理不能有机会组合,形成合力不利于健全卫生服务网络,建立高素质的卫生服务队伍,高效的卫生管理体制和大病统筹的合作医疗制度,要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最好形成卫生所 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模式,即各街道办事处分别建立卫生所主管卫生服务,xxx医疗保障制度。xxx地区卫生工作有两个特点:一是常住人口近20万。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卫

5、生服务的重要要摆在基层,目前,乡镇卫生院亏损严重,村口卫生站和合作医疗都面临着很多困难。要集中精力把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好,彻底改变基础建设设施落后,卫生人才匮乏,医疗服务条件较差的状况,二是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控制传染病、流行病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深化卫生改革的重点:一是调整资源布局,优化资源组合,重点解决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的“看病难”和“因病改贫”的问题;二是改革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保障机构为主体,二、三级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为指导,由全科医生承担的社区综合卫生服务网络;三是通过完善服务功能

6、,改革服务模式,扩展服务领域,组织和鼓励医护人员负责向社区,深入家庭,提供慢性病、老年病和常见病的防治,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综合服务。四是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提高乡镇卫生院效率,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卫生法制建设,卫生投入不足是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瓶绒颈,除广开财路,多元化筹资外,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要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结合起来,加大对卫生扶贫的投入,重点解决基础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卫生保健和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等方面的困难。小结:xxx地区卫生服务的现状是:成绩不小,问题不少,前景美好。面临的主要方面和问题是卫生事业滞后于时代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对卫生事业的需求。主要原因

7、是:思想观念陈旧,管理体制不顺,提出相应对策是坚持与时俱进,发展卫生事业并分别提出了各项具体措施,作为隆化地区卫生改革、建设和发展参考。 对通渭草畜产业化经营的思考实施三大战略促进三大转变实现三大突破对通渭草畜产业化经营的思考草畜产业是新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加入WTO后,小麦、油料等许多农产品将遭受严重冲击。但是,以西部为主的中国草畜产业则因其绿色环保、无污染、富有特色、价格低廉等特点,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为草畜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环境。草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增

8、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把草畜产业建成大支柱、大产业,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农本畜牧业向商品畜牧业的转变,就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草畜产业化,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以加工服务企业为龙头,以家庭养殖为基础,以发展规模养殖、畜牧联营体和基地建设为重点,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渭的草畜产业开发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全县共有929.8万亩较为广阔的草地资源,其中天然草原329万亩

9、(可利用的有289.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1,是发展草原畜牧业得天独厚的基础,也是全县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绿色屏障。同时,全县每年有13万吨蚕豆、中药材和洋芋等农作物秸杆及下脚料,通过青贮氨化等技术加工后,也可成为优质高效饲料。草畜产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链条,对于带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发展草畜业可以将大量的农作物秸杆及下脚料转化为肉禽蛋奶,不仅增值,而且增加食物生产总量;二是发展草畜业能为种植业提供大量优质无公害肥料,降低种植业生产成本,刺激以中药材、洋芋为主的种植支柱产业向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三是发展草畜业可以有效带动加工业的发展,进而促进运输、服务等

10、相关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四是发展草畜业必须保护和改良天然草场,大量种植优质牧草,解决草畜矛盾,实现动态平衡,这样将有效促进全县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实现山清水秀、畜多人富的目标。因此,将草畜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可以有效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相互促进,循环发展,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一、通渭草畜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通渭草畜产业按照“两洋(羊)一药”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发展步伐,区域化布局日趋完善,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呈现出稳步、快速、健康发展的局面,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全县经济发

11、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提高。一是草畜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全县草畜产业产值达1.2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农民人均草畜业收入达400元左右。肉类总产量达到1.35万吨,禽蛋产量达1283.5万吨,基本满足了城乡群众对肉、蛋、奶等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经过引进名、优、新、特品种,进行杂交改良,牛、羊、猪、鸡良种率分别达到40、50、60和70,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二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康达良种繁育有限公司、永明养殖厂、正龙骨粉厂等畜产品生产及加工龙头企业运转良好,带动了草畜产业化经营进程。三是草产业建设初具规模。1998年以来,通过实施退耕还草工程、无补助优质牧草种植、牧区开发示范

12、工程和岷山红三叶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共建立人工草地10150亩,改良草地50500亩,围栏草地10100亩,退耕还草10000亩,建立牧草种子基地1056亩,红三叶种子繁育基地3010亩,引进试验示范优质牧草66种,累计种植多年生牧草11万亩,为草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规模经营发展势头强劲。通过示范点和畜牧强乡、强村建设,全县已发展畜牧联营体400个,规模养殖户7710户,饲养量11.6万头(匹、只),占全县总农户的9.3。发展暖棚养畜户3862户,饲养量3.9万头(匹、只)。以闾井为中心,辐射带动东、南部山区6个乡镇建设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已发展优质肉牛1.42万头,优质肉羊2.

13、63万只。五是产后服务有了较大改观。按照“突出草食畜牧业,参与市场竞争,拓宽流通渠道,健全营销网络,服务产业化经营”的宗旨,成立了秦许乡桥上村牛羊养殖协会、闾井镇种草养畜协会等6个养殖贩运协会,签订牧草订单10160亩,充分发挥了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全县共有从事畜禽贩运、屠宰、营销的个体户840多户,因其信息灵、方法活、行动快,成为搞活草畜产品流通的中坚力量。全县已建成活畜市场19个,肉品市场17个,其中闾井、蒲麻两个牲畜交易市场远近闻名,城乡集市贸易更加活跃。六是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畜牧部门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包乡、包村等制度,深入村社指导群众发展草畜产业,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转

14、化为现实生产力。畜牧科技贡献率、入户率进一步提高,分别达到了28和56。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草山管护不力,资源利用率低。由于长期忽视对天然草场的管护、改良和建设,草场利用缺乏科学规划,草场累计开垦80万亩,退化、沙化60.8万亩,草地生产能力下降,8亩草场才能饲养1只羊。目前,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为41.13万个羊单位,全县人工草地面积约10万亩,可养畜15万个羊单位。由于利用率不到50。每年约13万吨农作物秸杆及下脚料可养畜5万个羊单位。天然草原、人工草地和秸杆合计理论载畜量61.13万个羊单位,但全县草食畜实际存栏64.47万个羊单位,超载3.34个羊单位,加上东南部一些外来牲畜越境掠夺

15、式放牧,造成草原严重超载。二是牲畜良种化程度较低。近年来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牲畜特别是牛羊良种引进和品种改良缓慢,地方品种单一,退化比较严重。三是草畜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全县畜产品龙头企业规模小,屠宰、加工、冷藏环节薄弱,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尚属空白,饲料工业发展滞后,规模养殖效益不高,畜产品市场牵引力不足,大量牲畜被贩往外地,优势资源还没有产业,还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三、发展思路和对策新时期,要发挥比较优势,将通渭草畜产业这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基本思路是,围绕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按照“草场户营化,草种优质化,牲畜良种化,畜圈暖棚化,经营产业化”的思路,以草产业和草

16、食畜牧业开发为中心,大力实施“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区域发展战略、“禁牧休牧、舍饲喂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认证、地方品牌”的外向型经济战略等“三大战略”,完成由掠夺式放牧向舍饲喂养转变、由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数量型畜牧业转变、由千家万户小而全的适度规模养殖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转变的“三大转变”,实现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突破1万亩、无公害牛羊繁育突破10万头(只)、草畜业产值突破占农业总产值三分之一格局的“三大突破”,加强“三化”草地的综合治理力度,扶持发展草畜加工龙头企业,大规模种植优质牧草,开发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和地方名优特畜产品,壮大发展规模,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

17、一条龙、贸工牧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尽快走出一条高效生态现代牧业之路,力争把通渭建成甘肃南部特色牧业强县和畜产品贸易集散中心。围绕上述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加快通渭草畜产业化进程,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以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为切入点,合理利用草山资源。结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依据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在加强天然草原保护的同时,积极编制规划,分步建设,以草定畜,恢复植被,逐步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项目,争取每年种植以岷山红三叶和猫尾草为主的优质牧草10万亩,将已垦草原逐年退耕还草,至2018年建成人工草地60万亩。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退牧还草项目,对

18、重度退化的35.9万亩草原进行禁牧封育,补播改良,对中、轻度退化的94.5万亩草场实行有计划地轮牧、休牧和补播,进行草场综合治理,使退化草场全部得到改良。三是在依托草山抓好夏秋季远山草场放牧的同时,积极推广各类暖棚舍饲育肥,加强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饲料品种,使配合饲料应用普及率达20以上。四是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等营养含量丰富的副产品,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引进试验秸秆微贮技术,使3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通过氨化处理加工成精细饲料,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二)以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为切入点,扩大区域养殖规模。对全县畜牧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坚持区域发展,突出规模养殖,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按照

19、“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建设能在全县形成相对集中、具有较大规模、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草产业及牛羊育肥、繁育产业基地。一是以闾井、锁龙、麻子川、秦许、寺沟等乡镇为主建立牦肉牛生产基地;二是以麻子川、秦许、寺沟等乡镇为主建立欧拉羊生产基地,以西寨、清水、十里、岷山等乡镇为主建立黑紫羔羊生产基地;三是以中寨、小寨、维新、堡子等乡镇为主建立暖棚养猪生产基地;四是以梅川、西江、茶埠、文斗等乡镇为主建立禽蛋肉生产基地;五是以城郊及洮河沿岸各乡村为主发展养鱼业,兴建小鱼塘,形成水产基地;六是以麻子川为主建立岷山红三叶牧草种子繁育基地,以东南部山区为主建

20、立牧草种植基地。加快建设一批牛、羊育肥专业村,猪、羊、鸡饲养专业村、社,力争到“十五”末各类畜禽规模养殖户发展到6000户,辐射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村50个、专业社100个,尽快形成一个以基地为核心,辐射范围为半径的草畜产业发展网络,提高通渭草畜产业的整体优势。(三)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延长草畜产业链条。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重点扶持有竞争优势、辐射带动面广、社会生态效益好、与农户利益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域界限,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内资、外资多方投资办法,千方百计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组合,培育“产、加、销”一体化

21、的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当前,要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抓紧畜产品工贸公司、岷州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改扩建,扩大岷山种畜场牛肉罐头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尽快启动岷州清真肉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库三线”,积极论证实施草产业及饲料加工、牛羊产品初级加工、牛羊产品深加工、占扎路屠宰场、畜产品工贸公司制革生产线、毛条生产线等一批龙头项目,将蕨麻猪和黑紫羔羊、当归羊系列产品培育成“陇货精品”,使全县畜产品深精加工率达到40以上,发挥龙头企业的聚合和带动效应,提高畜牧产业附加值。力争在闾井、城关培育出23个肉牛、肉羊屠宰加工型龙头企业,在闾井、麻子川、城关培育出34个草产品加工龙头企

22、业,使之成为具有较强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骨干。在闾井、麻子川等畜产品主产区积极建设一批畜禽综合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村镇集贸市场为主的农副产品初级市场,积极联系售货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搞好畜产品的流通,不断提高市场运营方式,充分发挥市场的聚散功能,使市场这一中心环节高效、有序运转。(四)以科教兴牧为切入点,提高草畜产业科技含量。尽快建成万只种鸡场和5000头良种仔猪繁殖场,配套建成5个仔猪扩繁村,继续抓好黄牛细管冻配改良,坚持每年引进一批良种羊,开展纯繁和杂交改良,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牛、羊、猪、鸡的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45、55、65和75,规模养殖猪、鸡良种率达

23、到90。要采取技术承包、科技示范、技术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继续抓好实用技术推广和畜牧科技培训,把青贮氨化饲料、暖棚养畜、配合饲料开发利用、绵羊杂交改良技术等一批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经济效益明显的畜牧业新技术推广给农民,力争使每户有1个科技明白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要在全县兴建5个牧业园区,积极开展畜种引进驯化,杂交改良,畜产品开发,优质牧草培育,饲养方式改进等试验示范,为畜牧产业的发展作好技术储备,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五)以依法治牧为切入点,保障草畜产业可持续发展。把发展畜牧同草场建设、退耕还草、水土保持、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农业结合起来,走高效生态牧业之路

24、。依据草原法、水土保持法、动物防疫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坚决禁止乱开荒、乱挖野药等破坏草山植被的行为,落实动物防疫、检疫双轨责任制,严防疫病传播。防止盲目扩大畜禽数量,加强草场管护,依法核定载畜量,采取草场围栏等办法防止过量载畜,及时清理超载放牧和越境放牧畜群,尽量做到以草定畜,减轻草场压力,防止草原沙化、退化,促进生态环境的休养生息和草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县非公有制林业情况调查报告*县非公有制林业情况调查报告一、全县非公有制林业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是个平原农业县,辖13个乡镇,耕地面积84.2万亩。土层肥沃深厚,气候温暖湿润,境内河流众多,适宜多种

25、林木生长,林地构成主要是果桑园、林场、苗圃地和农田防护林,没有自然林和原始林。近年来,经过县委、县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努力,我县的林业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近两年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非公有制林业得到迅猛发展,个体造林人数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增大,造林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好。截止20xx年底,全县非公有制造林总面积达到8.89万亩,其中用材林2.11万亩,经济林2.7万亩,公益林面积3.6万亩,其他0.46万亩;全县造林大户100亩以下的12个,面积0.25万亩,其中用材林0.03万亩,经济林0.13万亩,公益林面积0.09万亩。非公有制林业占全县林业的98,在我县林业发展中占主导地

26、位。投入方式主要是个体经营者自筹资金,共投资2717万元,就业人数32人。总结所取得的成绩,我县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基本经验是:(一)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提高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非公有制林业不仅在我县林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户承包方式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各家各户平均到户的责任制形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为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形成全民都来发展林业的大好局面,我县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的思路,对全县宜林沟、路、渠、堤滩采取拍卖承包等形式落实产权,实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经营、谁投入、谁受益”的政

27、策,逐步建立起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林业特点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开发经营林业,实现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对承包后的林地颁发林权证,明确权属,同时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在简化转让承包手续、扶持信贷资金、减免部分税费等方面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并保持林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把利益最大限度地让给承包者。目前,卜集乡、胡集镇、肖云镇、司马镇等乡镇100以上承包大户12个,共承包河堤、林地2500亩,收回承包费200多万元。林权改革的落实,充分调动了群众投资投劳、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二)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了非公有制快速发展。县

28、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对我县的林业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发展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工作措施,制订下发了20xx-20xx年林业发展规划、20xx年林业生产意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意见以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行了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重点项目,乡镇领导包村队,乡镇干部、村级干部包路段、地块。层层落实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都在自己的责任工程里挂牌立标,示范带动。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出本乡镇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工作措施,为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广泛宣传发动,转变了群众观念。以“适应发展新形势、更新观

29、念抓调整、做大做强林产业”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活动。一是各级领导带头宣传,切实转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观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乡镇领导逢会必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宣传林业,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大势所趋,是加速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由林业部门组织每个乡镇扎制宣传彩车,组成宣传车队统一在全县进行巡回宣传。同时,利用过路横幅、墙体标语、印发宣传材料和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各乡镇采取召开动员会、乡村干部会、群众代表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植树造林是调优农

30、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植树造林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四)实行典型引导,推进了全县林业的均衡发展。为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林业发展的主体,我县实行多元化投资机制,进一步挖掘广大农民生产经营潜力,培养了一大批林业局产业发展的典型乡镇的村户。司马镇从种植业结构调整、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瞄准市场,建立了千亩大樱桃基地;兴隆乡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发展梨枣和冬桃,力促林果基地规模发展;卜集乡在去年宋庙村速生丰产林间作紫花苜蓿效益显著的基础上,决定在5年内建成万亩林牧型速生丰产林基地。目前1300亩的工程任务已高标准完成,在全市

31、林业生产检查中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肖云镇为加快林业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民营林业,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在唐王村对外承包700亩农田发展速生丰产林,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发展林业的新路子。大力发展林业第二、三产业,以鸡黍镇的张寨、刘楼等村为重点,发展锯材加工46家,家具制造厂50家,竹材及制品销售点12个,年产1.35万立方米的纤维板生产厂2个,年产0.27万立方米的胶合板生产厂1个。注册资金达到了700余万元,解决就业人数达500余人,年上交利税13.2万元,对非公有制林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二、当前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林业的认识不足。由于

32、林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有些群众只看到眼前利益,对林业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足,缺乏发展林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规模小,投入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县非公有制林业大多是个体分户经营的小生产和分散化的经营方式,一般规模较小,投入少,加上当前贷款难,贷款期短,从而使一些造林户还未得到林业开发的回报时,就疲于还贷,生产持续投入难以为继,使林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与现代林业规模经营不相适应。3、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有些经营者采取自然放任的粗放经营方式,“靠天长树,自然成材”的作法较为普遍,树木生产缓慢,低产林比重大,有的形成了残次林,降低了林地的直接经济效益。4、技

33、术网络不健全,先进科技成果应用率低。林业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健全技术网络,技术指导和服务滞后,一些林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得不到及时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使造林成效受到一定影响。5、缺少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低。境内缺少大型的木材加工、果品加工企业,缺乏林业发展的拉动力。三、林业部门需要做的工作在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在引导、规划、服务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搞好规划设计。在林地落实产权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加强技术指导,对承包的宜林地进行逐一丈量、确权发证,并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规模效益。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树种引进工作。要根据社会对良种的需求,进行名、

34、特、优、稀经济林树种和用材绿化树种的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做好金太阳杏、油桃、日本甜柿、丰水梨、雪枣、杨树107、108、20xx、三倍体毛白杨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增加我县优质树木品种,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科技服务。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实行果树保护地栽培,进行高密度定植优质早期丰产技术研究,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林牧、林菜、林菌等多种形式间作,以短养长,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电视讲座、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果农的管理水平。四、今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为使非公有制林业部能够得以稳步健康发展,必须遵循林业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从有利于促进林业

35、整体发展和致富林农出发,积极对其加以扶持和引导。1、突出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地位,营造发展氛围。要广泛宣传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整个林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非公有制林业在造林绿化、发展经济、促进改革、保持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2、落实林业政策,为非公有制林业拓展空间。制定优惠政策是非公有制林业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认真落实林业政策是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推动林业产业化的动力源泉。要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竞标拍卖、承包、租赁、返租倒包等形式,公开转让林地使用权,并制定保护林农权益的相关优惠政策,使林地使用权和活立木可依法流转、继承,确保经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3、加大在资金、科技上的投入,提高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质量。当前,我县非公有制林业存在着规模小、林分差、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虽有总量的扩大,但质量和效益没有大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的资金和科技扶持力度,将其做大做好,提高层次,实现质的突破,特别是一些公益林,国家补偿资金要及时到位。加强科技指导和服务,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非公有制林业依靠科技进步来提升经营管理层次,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17 / 18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