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 5 0 9 2 - 2 01 4波分复用( WD M) 光纤传输系统 工程设计规范 D e s i g n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Wa v e l e n g t h D i v i s io nMu l t i p l e x in g ( WD M) O p t i c a l F i b e r T r a n s m i s s io n E n g n i e e r in g2 0 1 4 - 0 5 - 0 6发布2 0 1 4 - 0 7 - 0 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
2、行业标准波分复用( WD M) 光纤传输系统 工程设计规范D e s i g n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Wa v e le n g t h D iv i s i o n Mu l t i p l e x i n g ( WD M) O p t i c a l F i b e r T r a n s mi s s i o n E n g n i e e r i n gYD 5 0 9 2 - 2 01 4主管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批 准部门: 中华人 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施行 日 期 : 2 0 1 4 年 7 月 1日北 京 邮 电 大 学
3、 出 版 社 2 0 1 4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月 匕口2 0 1 4 年第 3 2 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 不干胶标签印刷机 等 1 2 0 8 项行业标准( 标准编号 、 名称 、 主要内容及起始实施 日期见附件 1 ) , 其 中机械行业标准 4 7 1 项 , 汽车行业标准 3 2 项 , 船舶行业标准 7 0 项 , 航空行业标准 1 1 1 项 , 化工行业标准 1 3 7项, 冶金行业标准 6 9 项 , 建材行业标准 3 0 项, 石化行业标准 1 4 项 , 有色金属行业标准 6 项 , 轻工行业标准 8 9 项 , 纺织行业标准 4 9 项 , 兵工民品行业
4、标准 7 9 项 , 核行业标准 1 5 项 , 电子行业标准 2 项, 通信行业标准 3 4 项 。批准 锰硅合金( F e Mn 6 8 S i l 6 ) 等3 9 项冶金行业标准样品( 标准样品目录及成分含量见附件 2 ) 0 以上机械行业标准 由机械工业 出版社 出版 , 汽车行业标准及化工、 有色金属工程建设行业标准 由中国计划 出版社 出版 , 船舶行业标准 由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 究院组织 出版 , 航空行业标准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组织出版, 化工行业 标准 由化 工出版社 出版, 冶金行业标准由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 建材行业标准由建材工业 出版社出版 , 石化行业
5、标准 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 轻工行业标准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纺织行业标准 由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 兵工民品行业标准 由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组织出版, 核行业标准由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组织出版 , 电子行业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 电子工业标准化研 究院组织 出版, 通信行业标准 由人 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 通信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由北京 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附件 : 1 . 1 2 0 8 项行业标准编 号、 名称、 主要内容等一览表( 略 ) 2 . 3 9 项冶金行业标准样品 目录及成分含量( 略)工业和信息化部2 0 1 4年 5 月 6日前 . 一 j一 曰 本规范根据工业和信 息
6、化部“ 关于安排 2 0 0 9 年 通信工程建设标准 编制计划的通知” ( 工信部通 函 2 0 0 9 1 9 8号) 的要求 , 对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 D / T 5 0 9 2 -2 0 0 5 ( 长途光缆波分复用( WD M) 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和 Y D / T 5 1 6 6 -2 0 0 9 ( 本地网光缆波分复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进行 了整合和修订 , 并增加 了超长距WD M系统和 N X 4 0 G b i t / s WD M系统等有关内容编制而 成 。 本规范主要包括光缆波分复用 系统 的系统制式及系统设计、辅助系统、 网络保护、 传输性能设计指标
7、 、 设备选 型及配置、 局站设备安装等。 本规范中以黑体标志的 1 . 0 . 7 条、 1 . 0 . 8 条和 9 . 3 . 3 条为强制性条文, 必须严格执行 。 本规范由工业和信息化 部通信发 展司负责解 释、 监督 执行。本规范在使用过程中, 如有需要补充或修改 的内容, 请 与通信发展司联系, 并将补充或修改 意见寄通信发展司( 地址 : 北京市西长安街 1 3 号 , 邮编 : 1 0 0 8 0 4 ) 0 原主编单位 : 京移通信设计 院有限公 司、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 修订主编单位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 刘建平 高军诗 李勇 修订参编单位
8、 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 司 主要参加人 : 曹炼铿目次1 总则 12 术语和符号 . . . . . . . . . . . . . . 23 系 统组 成及 分类 , . . . . . 5 3 . 1 波分复用系统特性 5 3 . 2 系统组成 , 6 3 . 3 系统应用分类 . . . . . . . . 6 3 . 4 中心波长分配 . . . . . . 1 1 3 . 5 主光通道光接口 , 1 5 3 . 6 波长转换器光接 口 1 8 3 . 7 光监控通路 1 94 传输系统设计 , . 2 1 4 . 1 系统结构及局站设置 2 1 4 . 2 光纤选用与站段设计
9、 2 1 4 . 3 色散补偿及其他技术 2 35 辅助系统 . . . 2 5 5 . 1 网管系统 , 2 5 5 . 2 公务联络系统 , 2 76 网络保护 , . . . . . . . 2 8 6 . 1 网络拓扑 2 8 6 . 2 保护方式 . 2 87 传输系统性能指标 3 0 7 . 1 光信噪比 3 0 7 . 2 误码性能 3 2 7 . 3 抖动性能 3 4 1 匕产nl了了0口匕OLj门gjn乃,d gJ no,d Jjl仕8 设备选型与配置8 . 1 设备选型8 . 2 设备配置9 局站设备安装 9 . 1 局站通信系统 9 . 2 机房平面布置与设备排列 9 .
10、 3 设备及走线架的安装 9 . 4 布线要求与线缆选择 9 . 5 电源系统及接地 9 . 6 机房环境条件附录 A本规范用词说 明附录B 3 2 / 4 0 X2 . 5 G b i t / s WD M系统主光通道参数附录C 3 2 / 4 0 X 1 0 G b i t / s WD M系统主光通道参数 附录D 8 0 X 1 0 G b i t / s WD M系统主光通道参数附录E 4 0 / 8 0 X4 0 G b i t / s WD M系统主光通道参数 附录F 4 0 -2 . 0 4 8 Mb i t / s( ) S C光线路传输速率4 . 0 9 6 Mb i t /
11、 s信 号码 型(ml信号发送功率0- 7 d Bm光源 类型M L M ( SLM)最小接 收灵敏度一 4 8 d Bm3 . 7 . 4 C WD M 系统的光监控通路波长应为 1 3 1 0 n m士1 0 n m或其他可利用的波长; 光监控通路的信号速率可选择 C MI 编码的2 Mb i t / s 或以太网 1 0 Mb it / s , 1 0 0 Mb i t / s o3 . 7 . 5 光监控信号应能在单纤单 向 WD M 系统 的 2 根光纤上双方向传输, 以确保监控信息传送的可靠性。4 传输系统设计4 . 1系统 结 构 及 局 站 设 置4 . 1 . 1 WD M
12、系统的参考结构应符合图 4 . 1 . 1 要求 。OT M站OL A站OT M站O AD M站O T M站渗 丝 鱼 币大 丝 鱼 州队 一 一3 1E IF1 ,i t阵 一鱼 剔 哗 生 一 一 一-侧.光 复 用 段 、 光通道光通道图 4 . 1 . 1 WD M系统参考结构4 . 2 . 2 WD M传输系统的局站设置,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局站 有终 端 站 ( O T M 站 ) 、 分 路站 ( O A D M 站) 、 光 放站( OL A站) 三种类型 。 2 . 局站应根据 网络拓扑 、 网络组织 、 维护体制和维护条件 、 系统设备性能 、 光纤性能等合理设置。
13、3 . 局站设置应按系统终期配置考虑。4 . 2 光纤选用与站段设计4 . 2 . 1 光纤选用及配置应符合下列原则 : 1 .可选 用 G . 6 5 2或 G. 6 5 5光 纤 ; 2 .同一光放段内不宜使用不同类型的光纤 ; 3 .应选择活动连接器数量少的光缆路 由; 4 .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 应配置备纤 , 并在工程期 间进行备纤的使用验证。4 . 2 . 2 WD M 传输系统的复用段/ 光放段计算 ,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各段落衰耗 比较均匀时, 可采用规则设计法( 或称为固定衰耗法) : 利用色散受限式( 4 . 2 . 2 - 1 ) 及保证系统信噪比的衰耗受 限式(
14、 4 . 2 . 2 - 2 ) , 分别计算复用段长度后, 取其较小值。 L =D , y , / D ( 4 . 2 . 2 - 1 )式中 : L 色散受限的复用段长度( k m) ; D 二 5 一 一 MP I - S M , MP I - R M点之 间光通道允 许 的最 大色散值( p s / n m) ; D 平均光纤色散系数( p s / n m k m ) . L 一Y l ( A ,pan, 一 艺A C )+( A 1 + A m , ) ( 4 . 2 . 2 一 2 ) 2 = 1式中 : 无 一 一 保证信噪比的衰耗受限的复用段长度( k m) ; n WD M
15、系统应用的应用代码所限制的光放段数量 ; A ,p a n 系统中最大光放段衰耗, 其值应不大于 WD M 系统采用的应用代码所限制的段落衰耗( d B ) ; 艺 A c , M P I - S M , R 、 点 或、 M . R M 点 或S M , M P I - R 、 间 所有连接器衰耗之和( d B ) ; A , 光纤线路衰耗常数( d B / k m) ; A m , 光纤线路每公里维护余量( d B / k m ) ; 2 .当用规则设计法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时 , 可采用简易的信噪比计算法 : 利用色散受限式 ( 4 . 2 . 2 - 1 ) 及简易的信噪 比计算式
16、 4 . 2 . 2 - 3 ) 来确定复用段/ 光放段 的长度。 O S N R ,N =5 8 . 0 3 d B m+P 0 , 一1 0 1 g M一A , 。 一N F 一1 0 L gN ( 4 . 2 . 2 - 3 )式 中: O S N R :V N个光放段后的每通路光信噪比( 单位 : d B ) ; 22M通路数量 ;P . . -总的人纤功率( 单位 : d B m) ; N F - 一 光放大器的噪声系数; A , ,_ 一一最大光放段损耗( d B ) ; 在 O S N R的计算 中, 取光滤波器带宽为 0 . 1 n m, 在每个光放段 R ,1 点及 MP
17、I - R ,点的各个通路 的 O S N R满足指标的情 况下,由光放段损耗来决定 光放段 的长度 , 确定通过几个 O A级联 的复用段长度 。 3 .对于复杂 的 WD M 传 输 系统, 应采用专 用计算 工具计 算O S N R, 来确定复用段/ 光放段的长度。 4 .上述二种计算方法都应在工程实施前通过模拟仿真工具来验证 。4 . 2 . 3 应按系统终期传输容量考虑光放大器的配置, 冗余度的设置应考虑管理 、 维护及系统老化余量。4 . 2 . 4 个别超长或衰耗过大的段落 , 增加光放站 困难时 , 可采用喇曼放大器 。4 . 3 色散补偿及其他技术4 . 3 . 1 系统色散
18、补偿应符合以下原则: 1 .对于色散受限的 WD M 系统 , 可进行色散补偿 , 补偿时应考虑色散斜率补偿, 以保证光复用段每个光通道的残余色散在 O T U的色散容限内, 并有一定余量。 2 .色散补偿可 以采用固定色散补偿或/ 和 自 适应色散补偿 , 自适应色散补 偿可 以结合 固定 色散 补偿 实现 单信 道 的 精确 色 散辛 卜 偿。 3 .色散补偿光纤( D C F ) 应满足 I T U - T G . 6 7 1 , G . 6 9 2 建议和其他相关建议要求。4 . 3 . 2 当光通路传输 1 0 Gb i t / s 及以上速率时 , 应考虑 P MD影响因素 , 确
19、保差分群时延( D G D ) 在系统配置的允许范围之内。 2 34 . 3 . 3 WD M 系统设计时应根据通道类型 、 复用段长度、 光缆参数等因素, 可考虑采用 以下技术 : 1 .功率均衡技术 : 具备光功率均衡功能 , 可不需人工参与、 自动对单波道进行功率调节。 2 . F E C技术: 分 为普通 F E C技术和超强 F E C技术 , 超强 F E C能提供 7 d B以上等效 O S N R增益 。 3 .精细色散管理技术 : 综合采用斜率补偿 、 波长或波带补偿方式 、 自适应电色散补偿等技术 , 更精确地补偿各波道的色散 。4 . 3 . 4 WD M 传输系统 的波
20、道分配和使用应整个网络统一。可根据设备技术特点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需求 , 遵循统一的规则。5 辅助系统5 . 1 网管系统5 . 1 . 1 WD M网管系统的具体功能及详细配置要求由运营商自主制定 , 全网应保持统一, 且具有延续性。5 . 1 . 2 WD M 网管系统主要 由网元管理级系统( E MS ) 和网络管理级系统( N MS ) 组成。子 网管理级系统( S MS ) 是 N MS的子层 ,能够完成大部分网络管理级功能。5 . 1 . 3 本地维护终端( L C T ) 主要用于 WD M 系统设备安装初始化 , 作为辅助管理设备, 可对 WD M设备进行 日常维护管理。5 .
21、 1 . 4 通用配置原则如下 : 1 . 新建WD M工程的网管系统配置应根据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运维体制及运维要求综合考虑。 2 .多厂家环境下的 WD M 传输 网网管系统的设置地点应统筹规划 , 接 口规范应统一 , 功能需求应一致 。 3 .同厂家的网管设备在已建工程 中已配置的, 应 优先考虑利旧, 原则上不再配置, 所增网元一并纳人已有 网管系统进行管理 。 4 .省会及地( 市) 级城市宜配置一套本地维护终端。5 . 1 . 5 省际长途 WD M 系统网管配置原则如下 : 1 .宜采用 E MS 和 S MS 的分层设置的体系结构 ; 2 .宜根据地域划分分区管理 , 设置管理维
22、护区域; 3 .在经过的管理维护 区, 应配置 E MS , 对本维护 区内该厂家的网元进行管理 , 并根据维护需要配置远程终端 ; 4 .当网络 中同厂家 E MS设 置数量达到一定 的规模 时宜配置 S MS ; 255 . 1 . 6同厂家 S MS 原则上全 网应设置一套 , 并应考虑容灾措施 。省内长途 WD M 系统配置原则如下 : 1 .根据省 内网络 规模 的大 小和 维护 需要 , 可 选 择 E MS和S MS 分层设置或合并设置的方式 ; 2 .在省会城市宜配置一套 E MS / S MS , 对全省同厂家的网元进行管理。根据维护需要 , 可在需要 的地 ( 市) 级城市
23、配置远 程终端 , 对授权范围内的网元进行管理。5 . 1 . 7 本地网/ 城域传送网应一个厂家设备配置一套相应 的网管系统 。5 . 1 . 8 工程配置的网管系统应支持与 电信业务经营者 自己开发的 N MS互连 。5 . 1 . 9 工程设计时可 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采用 E MS与 N MS互连或 S MS 与 N MS 互连方式 , 互连接口应为标准的 Q 3 / C O R B A.5 . 1 . 1 0 网管系统数据通信网的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 1 .网管系统数据通信网( D C N ) 是为网管系统之间以及网管系统与网元间传递各种管理数据和指令提供 的数据传送 网络 , 其 中
24、WD M 系统 中内置 的光 监控 通路 通 路 O S C中 的数据 通 信 通 道( D C C o ) 是D C N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D C N应具有高可用性, 主要数据通信设备和数据传输通道应采用冗余保护 。在任 意一处光缆 中断时 , 仍 能保证 网管对所 有网元 的管理 。 3 . D C N 中数据通信设备应采用技术成熟且 已投人商用的产品, 应具有高可靠性。 4 . D C N的传输带宽应能保证网管信息的快速传递, 告警时延 小 。 5 . D C N 的广域网应 由 2 Mb i t / s 专线 网、 D D N网或其他专用或商用的数据通信网络之一组成。 6 . D
25、 C N的局域网应能支持多种局域网标准。5 . 1 . 1 1 D C N采用 2 Mb i t / s 专线网时, 应 以 G . 7 0 3同向接 口为 26主; 采用 D D N网时 , 应以 V . 3 5 和 G . 7 0 3同向接 口为主。5 . 2 公务联络 系统5 . 2 . 1 WD M局站应至少设置一条公务联络系统, 连接到系统各站 。5 . 2 . 2 设置两条公务联络系统时, 一条用于终端站 、 分路站 间; 另一条用于沿线各传输站间。对于设置有网元管理级系统及子网管理级系统 的局站 , 第一条公务联络系统应延伸至网管室 。5 . 2 . 3 公务联络 系统 , 应具
26、备 选址 呼叫方式 、 群址 呼叫方式 和广播呼叫方式 。6 网络保护6 . 1 网络拓扑6 . 1 . 1 WD M 系统的基本拓扑结构分为线型、 环型两种类型。6 . 1 . 2 选择拓扑结构时, 应综合考虑网络覆 盖区域 的形状 、 地形条件 、 节点数量 , 节点间 的地域关系及业务需 求、 相邻节点间的带宽需求 、 网络的安全要求及经济性等因素。6 . 2保 护 方 式6 . 2 . 1 WD M 系统承载 S D H时 , 宜只在 S D H层进行保护。6 . 2 . 2 线型拓扑 WD M 系统的保护可选用以下方式 : 1 .光复用段保护( O MS P ) ; 2 .光线路保护
27、 O L P ) ; 3 .光通道保护( O C H P ) ; 4 .光子网连接保护( O S N C P ) .6 . 2 . 3 基于( R ) O A D M 的环型拓扑 WD M 系统 的保护可选用 以下方式 : 1 . 1 +1 单向光波长保护; 2 . 1 +1 双向光波长保护 ; 3 . 1 , N光波长共享保护; 4 .单向光线路保护; 5 .双向光线路共享保护。6 . 2 . 4 线型拓扑 WD M 系统的保护主要采用 光保护倒换 开关设备实现 。光保护倒换设备宜使用 WD M 设备同厂家 的设备 。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均应基于光复用段进行分别设计计算 , 保证 主用 28
28、WD M系统和备用WD M系统满足系统指标要求, 且能对设备进行端到端监控 。6 . 2 . 5 N X 2 . 5 G b i t / s 和 N X 1 0 G b i t / s 的 WD M 系统线 型拓扑WD M系统保护倒换时间应小于5 0 m s 。在同一个系统中采用多重保护或 者在 业 务层 也进 行保 护 时, 需要 进 行 协调 , 避 免 网络震 荡 。7 传输系统性能指标7 . 1光信 噪 比7 . 1 . 1 D WD M 系统工程各光放段及复用段在测试带宽为 0 . 1 n m时, 各 光通 路 在 MP I - R M点 的光 信 噪 比, 应 符 合 表 7 .
29、1 . 1 - 1 一表7 . 1 . 1 - 5 的要求。 表 7 . 1 . 1 - 1 3 2 / 4 0 X 2 . 5 G b i t / s WD M 系统光通道信噪比指标跨段损耗8X2 2 d B5X3 0 d B3只3 3 dB光通路信噪比( d B )2 2( 1 8)2 0( 1 8 )2 0 ( 1 8 )注: 括号内数值为采用常规带外 F E C的 WD M系统。表7 . 1 . 1 - 2 3 2 / 4 0 X 1 0 G b i t / s WD M 系统光通道信噪比指标跨段损 耗8X 2 2 d B6 X 2 2 d B3X 3 3 d B3X 2 7 dB光通
30、路信噪比( d B )注: 8 X 2 2 d B , 3 X3 3 d B参数仅适用于采用常规带外F E C的WD M 系统。 表7 . 1 . 1 - 3 8 0 X1 0 G b i t / s WD M 系统光通道信噪比指标跨段损耗NX 2 2 d BM X3 0d B光通路信噪比( d B )2 0( 1 8)2 0( 1 8) 注: 该数值是采用带外 F E C的 WD M 系统; 括号内数值 为采用超强带外 F E C的WDM 系统。3 0表 7 . 1 . 1 - 4 4 0 / 8 0 X 4 0 G b i t / s WD M 系统光通道信噪比指标跨段损耗nX W dB8
31、只 2 21 6又 2 28 义 221 2X 2 21 6 火 2 2通路数个4 08 0调制格式ODB/PSB 1 RZ -AMINR Z -D P SK( ) DB/PS BTP- DPS KR Z - DQP S K Dp -QPSK光通路信噪 比d B1 8 .5211 5 . 5 注 1 : 大于 1 2 X2 2 d B跨段的 MP I - R M点每通路最小光信噪比为接收机光信噪比容限( E O1 ) 加上 5 d B O S N R系统代价和余量; 跨段数小于或等于 1 2 X2 2 d B跨段则加上4 . 5 d B O S N R系统代价和余量; 注 2 : 实际工程中如
32、果部分波长通道不满足MP I - R M点每通路最小光信噪比要求,可采用接收机光信噪比容限( E O I ) ( 即实际测试的 B T B O N S R B O I值加上 0 . 5 d B ) 加上4 . 5 d B或 5 d B O S N R系统代价和余量进行系统设计;表 7 . 1 . 1 - 5 超长距 WD M 系统光通道信噪比指标跨段损耗2 5 X 2 2 d B 3 8 X 2 2 dB 1 5X2 7 d B 2 0 X 2 7 d B I X 4 4 d B1 X 5 5 d B 4 0 X1 0 Gb i t / ,N R Z码 光 通路信噪比( d B )1 81 8
33、/1 81 71 7R Z码光通路信噪比( d B )1 61 6/1 61 51 5 8 o xl o ( ; b i t / sN R Z码 光 通路信噪比( d B )1 8/1 81 81 71 71 5 注: N R Z码的指标对应于接收机O S N R容限( E OL ) 为 1 2 d B , 多跨段时光通道 ( ) S -N R代价与主光通道 O S N R余量之和为 6 d B . 单跨段时光通道 O S N R代价与主光通道O S N R余量之和为 5 d B , R Z 码的指标对应于接收机 O S N R容限( E O L ) 为 1 0 d B , 多跨段时光通道 O
34、 S N R代价与主光通道 O S N R余量之和为6 d B , 单跨段时光通道 O S N R代价 与主光通道 O S N R余量之和为5 d B , 317 . 1 . 2 C WD M 系统光信噪比指标待研究 。7 . 2误 码 性 能7 . 2 . 1 WD M系统光通道的误码性能是根据S D H网络全程端到端2 7 5 0 0 k m假设参考通道的误码性能指标的分配、 严化和计算确定 , S D H 网络全程端到端 2 7 5 0 0 k m 假设参考通道 的误码性 能指标应符合表 7 . 2 . 1 要求 。表 , . 2 . 1 S D H网络全程端到端 2 7 5 0 0 k
35、 m假设参考通道误码性能指标速率( k b i t / s )2 4 8 8 3 2 09 9 5 3 2 8 03 9 8 1 3 1 2 0ESR待定待定待定S E S R0. 0 0 2待定待定BB ER1 . O O E一4待定待定7 . 2 . 2 长途网 6 8 0 0 k m光通道的长期 ( 测试时间不少 于 1 个月)系统误码性能应不劣于表 7 . 2 . 2的指标要求。实际光通道误码性能指标应按表 7 . 2 . 2 指标乘以实际光通道长度与 6 8 0 0 k m之 比进行计算 。表 7 . 2 . 2 6 8 0 0 k m光通道长期系统误码性能指标速率( k b i t
36、 / s )2 4 8 8 3 2 09 9 5 3 2 8 03 9 8 1 3 1 2 0ES R待定待定待定S ES R8 . 1 6E一6待定待定BBER4. 0 8 E一7待定待定7 . 2 . 3 长途网光复用段的长期 ( 测 试时间不少 于 1 个 月) 系统误码性能应不劣于表 7 . 2 . 3的指标要求。实际光复用段误码性能指标应按表 7 . 2 . 3 指标乘 以实际光复用段长度与 4 2 0 k m 之 比进行计算, 实际光复用段长度小于 3 0 k m 的应按 3 0 k m计算 。表 7 . 2 . 3 4 2 0 k m光复用段的长期系统误码性能指标速率( k b
37、i t / s )2 4 9 8 7 7 51 0 03 7 27 44 0 3 1 9 2 1 9ES R待定待定待定S ESR1 . 01 E一 7待定待定BBER5 . 04 E一 9待定待定7 . 2 . 4 本地网 2 8 0 k m和 5 0 k m光通道的长期 ( 测试时间不少于 1个月) 误码性能应不劣于表 7 . 2 . 4 - 1 和表 7 . 2 . 4 - 2 的指标要求 。实际光复用段误码性 能指标应按表 7 . 2 . 4 - 1和表 7 . 2 . 4 - 2的指标乘以实际光复用段长度与 2 8 0 k m或 5 0 k m 之 比进行计算 , 实际复用段长度小于
38、 3 0 k m 的应按 3 0 k m计算。表 7 . 2 . 4 - 1 2 8 0 k m光通道长期系统误码性能指标速率( k b i t / s )2 4 8 8 3 2 09 9 5 3 2 8 03 9 81 3 1 2 0ES R待定待定待定SES R7 . 7 E一7待定待定BBER3 . 8 5 E一8待定待定表 7 . 2 . 4 - 2 5 0 k m光通道长期系统误码性能指标速率( k b i t / s )2 4 8 8 3 2 09 9 5 3 2 8 03 9 81 3 1 2 0ES R待定待定待定SES R1 . 3 8 E一7待定待定BBER6 . 8 8
39、E一9待定待定7 . 2 . 5 本地网 2 8 0 k m 和 5 0 k m 光复用段的长期误码性能 ( 测试时间不少于 1 个月) 应不劣于表 7 . 2 . 5 - 1 和表 7 . 2 . 5 - 2 的指标 。实际光复用段误码性能指标应按表 7 . 2 . 5 - 1 和表 7 . 2 . 5 - 2 的指标乘以实际光复用段长度与 2 8 0 k m或 5 0 k m 之比进行计算 , 实际复用段长度小于 3 0 k m 的应按 3 0 k m计算 。 3 3表 , . 2 . 5 - 1 2 8 0 k m光复用段的长期系统误码性能指标速率( k b i t / s )2 4 9
40、 8 7 7 51 0 0 3 7 2 7 44 0 3 1 9 2 1 9E SR待定待定待定S ESR1 . 5 4 E一7待定待定BB ER7 . 7 E一 9待定待定表 7 . 2 . 5 - 2 5 0 k m光复用段的长期系统误码性能指标速率( k b i t / s )2 49 8 7 7 51 0 0 3 7 2 7 44 0 31 9 21 9ES R待定待定待定SES R2 . 7 5 E一8待定待定B1 3 ER1 . 3 8 E一9待定待 定7 . 2 . 6 长途 网和本地 网的光通道 、 光复用段短期误码性能指标要求连续测试 2 4 小时无误码 。7 . 2 . 7
41、 对于以太 网透传业务 , 线速转发应 2 4 小时无丢包。7 . 3 抖动性能7 . 3 . 1 WD M传输系统工程的抖动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 于 承 载 S D H 和 O T H 业 务 的 N X 2 . 5 G b it / s和NX 1 0 G b i t / s 的 WD M 系统 , 系统输出抖动应不 超过表 7 . 3 . 1 - 1中 的规 定 。表 7 . 3 . 1 - 1 系统输出抖动限值接 口带通滤波器峰 峰值S TM- 1 6 / OTU15 kHz -2 0 M Hz1 . 5UI1 MHz - 2 0 MHz0 . 1 5 UI2 0 kHz -8
42、 0 M Hz1 . 5UI4 MHz - 8 0 MHz0 . 1 5 UI 注: 滤波器频响按 2 0 d B / 1 0 倍程滚降, 低频部分按 6 0 d B 八。 倍程滚降, 测试时间为6 0 s 。表中数值为各网元时钟同步工作, 且 输人信号无抖动时的输出抖动要求。 3 4 2 .对于承载 S D H 和 ( ) T H业务的 NX4 0 Gb i t / s 的 WD M 系统 , 系统输 出抖动应不超过表 7 . 3 . 1 - 2中的规定 。表7 . 3 . 1 - 2 系统输出抖动接 口类 m测量带宽峰一 峰抖动值( UI p - p )低通( k H z )高通( MH
43、z )S TM- 2 5 68 03 2 01 . 51 6 0 0 03 2 00 . 1 8OTU32 03 2 061 6 0 0 03 2 00 . 1 8 3 . WD M系统承载的G E , L O G E等以太网信号的抖动性能待研究 。7 . 3 . 2 具有再生功能光转换器的系统抖动转移特性应符合表7 . 3 . 2 和图 7 . 3 . 2 的要求 。表7 . 3 . 2 系统抖动转移特性S TM 等级大( k H z )P( d B)S T M - 6 41 0 0 0S T M - 1 62 0 0 0 注: 对于采川带外 F E C功能的O T U, 应以一对 ( )
44、T U进行测量, 即采用带编码功能和有解码功能的 ( ) T U相结合, P值取为0 . 2 d B ,抖动增益2 0 d B / 1 0 倍频程 关图 7 . 3 . 2 系统抖动转移特性石 瓦一兀 蕊.-H f什 动 酬 三 孕 358 设备选型与配置8 . 1 设备选型8 . 1 . 1 WD M 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符合技术先进 、 安全可靠 、 经济实用 、 便于维护的原则 ; 2 .综合考虑设备供应商在设备升级、 网管升级、 技术研发能力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 设备应具有灵活的、 较少 品种的硬件配置 , 易于系统扩容及升级 ; 3 .应符合我 国有关 WD M
45、系统相关的技术要求 ; 4 .符合节能减排 的原则和要求 ; 5 .对 于 国内 尚未制 订 的标准 , 应符 合相 应 的 I T U - T 建议要求 。8 . 1 . 2机 架 式 设 备 机 架 高 度 宜 为 2 6 0 0 m m, 2 2 0 0 m m 或2 0 0 0 m m, 厚度宜为 3 0 0 m m或 6 0 0 m m, 宽度应为 1 2 0 m m或 1 2 0 m m的整数倍 , 但最宽应不超过 6 0 0 mm。同一机房 内宜保持机架高度的统一 。8 . 1 . 3 设备的总体机械结构应充分考虑安装、 维护的方便 以及扩容或调整的灵活性, 设备硬件应为模块化设
46、计, 同时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和刚度 。设 备 的 电磁兼 容性及 抗 电磁干扰 应满 足 G B1 9 2 8 6 电信网络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 的相关规定 。8 . 1 . 4 在光终端复用设备和光放大器上 , 主光通道应有用于不中断业务监测的接 口。8 . 1 . 5 在光终端复用设备上 , 应能获得每个光通路的光功率和光信噪比数据 , 并可在网管系统中可以查看相应的数据。8 . 1 . 6 配置的光纤放大器, 喇曼放大器应具有明显的安 全标 志。 3 6在光纤切断、 设备失效或光连接器拔 出来时 , 应 自动启动 A P R或A L S 进程 ( 优选 A P R ) 。并
47、 具有 自动/ 人工 重启 动 进程 的功 能。A P R进程应符合 Y D / T 1 2 5 9 波分 复用 系统 ( WD M) 光安全进程技术要求 的相关规定。8 . 2 设备配置8 . 2 . 1 设备配置应考虑维护和扩容的方便 。8 . 2 . 2 合分波器宜按照系统设计满容量配置。8 . 2 . 3 机架内的子框配置应从下至上( 上走线) 依次占用, 设备子框内的机盘配置应从左至右或从上至下 的顺序排列。机架 内空缺的位置应配置空面板 。8 . 2 . 4 在O T M站、 O A D M站可按需要配置能读取单波光功率和O S N R指标的 ( ) P M模块。8 . 2 . 5
48、 在 O T M 站、 O A D M 站、 O L A站的线路 口宜配置可从 网管上设置并读取衰耗值的电可调光衰耗器 。8 . 2 . 6 线路光纤分配架应根据工程 中新布放光缆的光纤芯数进行 配 置 。8 . 2 . 7 用于连接 WD M 系统光通路及 客户侧设备光接 口的 O D F架容量宜按 照 WD M 系统设计容量进行配置 , 宜采用按用途 、 速率、 方 向等分别安排在不 同机架、 子架或端子 区域上。8 . 2 . 8 每一机列靠主走道一侧宜配置列头柜 , 当机列较长或所需熔丝数量超过单个列头柜的容量时, 可在次要走道端配置列尾柜。8 . 2 . 9 设备熔丝 的规格和数量应
49、按设计容量满配置 的需求进行配 置 。8 . 2 . 1 0 维护备件应按满 足 日常维护 的基本需要配置 , 应保证重要单元盘品种齐全。WA 局站设备安装9 . 1 局 站 通 信 系统9 . 1 . 1 局站通信系统主要由光终端复用器 、 ( A D M、 光转换设备、光放大器 、 光纤分配架等设备组成 。9 . 1 . 2 局站通信系统典型组成应符合 图 9 . 1 . 2 - 1 一图 9 . 1 . 2 - 3的要 求 。线路侧O D F WD M 终端复用设备 光调度O D F S D H / 数据设备图 9 . 1 . 2 - 1 WD M 系统 O T M站通信系统典型配置图3
50、 8线路侧O D F WD M光分插复用设备 光调度O D FS D H / 数据设备图 9 . 1 . 2 - 2 WD M系统 O A D M站通信系统典型配置图线路侧O D F WD M光放设备 线路侧O D F 图9 . 1 . 2 - 3 WD M 系统 O L A站通信系统典型配置图9 . 1 . 3 WD M设 备 与客户侧 光 口的连接应通过调度 O D F进行。不同方向 WD M 波道的调度宜通过 O D F架进行。 9 . 2 机房平面布置与设备排列9 . 2 . 1 机房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近 、 远期规划统一安排 , 以近期为主 , 同时考虑远期的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