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示变化的和从水结成冰说起表示变化的“”和“” 水氷。水结成了冰。 水氷。把水做成了冰。 水氷。水成了冰。 水氷。把水作为冰。 水溶剤。把水作为溶剂。 上次提到自动词和他动词常常成对,“”和“”可以说是典型的一对。它们的用法非常繁多,举不胜举。而且还由于提起补语的格助词不同,便会形成不同的词义,并非一、二篇短文即能说得清的。在此,笔者只是想通过比较,对表示状态变化的“”和“”略作一些肤浅的解释。 “”和“”都能表示事物从某一状态变化为另一状态,一般认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自动词,发生变化的主体为主语或主题,并着重于其自然的变化;“”是他动词,发生变化的主体为宾语,并强调由于主语或主题的意
2、向或动作使之发生了变化。 其实它们也和一般的自动词、他动词一样,可以分别体现说话者不同的焦点所在。用“”时,说话者并不在乎动作主体的意向如何,句子的重点在于变化主体“水”。而用“”时,句子的重点在于动作主体或其动作,并加入了动作主体的意向。如: 例1私冷蔵庫温度極端低、中水氷。 把冷藏库的温度调得极低,结果里面的水结成了冰。 例2私水冷凍庫入、氷。我把水放进冷冻库做成了冰。 上例两句“水结成冰”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变化。例句1的前半部分只是提示了一定的条件,主语是变化主体“水”,着重于“水结成冰”这一客观变化;例句2的说话者则是着重体现了主语(主题)“把水做成冰”的意向。 此外,如果“”和“”前
3、面的格助词换成“”的话,也表示状态的变化。“”和“”、“” 和“”看似乎相近,容易混淆,但有很大区别。如: 例3。 把凳子当床。(本质不改变,凳子还是凳子) 例4改造、。 把凳子改装成床。(本质被改变,已不是凳子了) 例5売金。 把首饰卖了换成钱。 由此可见,改变事物本质时用“”,不改变事物本质,只是作为另一事物对待,使用,或暂时假定为什么的时候,用“”。 再看一下“”和“”的区别,如: 例6塵積山。 尘埃积成山(积少成多)。(强调变化的结果,所以不容再变了) 例7母親、頑張。 当了母亲,就不得不努力啊。(强调变化的结果) 例8彼女一度公務員、大学院入、学生。 她一旦当上了公务员,之后又进大学院,成为学生了。(强调变化的过程,可以再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