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林下食用菌栽培与管理技术
林下栽培食用菌是近几年兴起的林下经济产业模式之一,两者不仅生长空间互补,而且在光、气、水、温等因素的利用上互补互惠、循环相生、协调发展,成为各地区发展农村经济、促使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产业,真正体现了“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良性循环。
与其他食用菌栽培方式相比,林下栽培具有成本低、管理简单的特点,而我国幅员辽阔,森林资源丰富,可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同时我国地理、气候复杂,森林种类繁多,这就导致各地食用菌菌种、培养料、管理技术差异较大,因此,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的食用菌菌种和管理模式,也可以与休闲观光农业进行结合,促进该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林下栽培食用菌种类
我国食用菌种类丰富,大部分现有的食用菌可在森林中人工栽培包括香菇、草菇、鸡腿菇、双胞蘑菇、黑木耳、灵芝、羊肚菌、大球盖菇、蜜环菌、竹荪、灰树菇、茶树菇、平菇、姬松茸等,还有很多人工驯化的野生菌,也可在林下人工栽培。
要求栽培食用菌的林地及周围环境水源和空气无污染,确保林地生态环境良好和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在水源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可通过安装管道引进自来水或者打井抽取地下水,以确保水质符合生活用水的标准。
林地在栽培食用菌前要进行相关处理,做好畦床、排水沟以及残枝废叶清理等工作,畦床的长、宽度根据具体栽培的菌种确定,畦床做好后需晾晒几天,然后在其表面及周围撒一层石灰进行杀菌消毒。
林下食用菌栽培基质
林下食用菌栽培的基质和其他栽培方式所用的基质基本一样,大多都是采用一些农业下脚料,比如麦秸、玉米秸秆、玉米芯、棉籽壳、木屑、麸皮、米糠、废木材等。具体应选用何种基质还需依据食用菌不同种类的营养需求、生物学特性、栽培地的资源条件和原料的市场价格来定。食用菌按其栽培所需的原材料可分为木腐菌和草腐菌。木腐菌以香菇为例,常用培养基配方有:(1)木屑78.0%、麦麸20.0%、石膏1.0%、蔗糖1.0%;(2)秸秆培养基:棉籽壳30.0%、杂木屑30.0%、玉米芯20.0%、麦麸18.0%、蔗糖1.0%、过磷酸钙0.5%、石膏0.5%;(3)其他培养基:甘蔗渣45.0%、杂木屑35.0%、麦麸18.0%、石膏1.8%、磷酸二氢钾0.2%。草腐菌以双孢蘑菇为例,常用培养基配方有:(1)干麦草37.9%、鸡粪37.9%、石膏粉12.5%、棉粕10.5%、尿素1.2%;(2)干鸡粪750kg、干牛粪750kg、麦秸2000kg、花生饼1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10kg、石膏50kg、石灰50kg;(3)麦秸90.0%、肥饼3.5%、尿素1.0%、过磷酸钙1.5%、石膏2.0%、石灰2.0%。
林下食用菌栽培模式
林间露地栽培
林间露地栽培是利用林木之间相距的空地将菌棒摆放在地表的一种出菇方法,适合地表栽培的食用菌有平菇、香菇、黑木耳、秀珍菇等,其主要是利用林地为较理想的出菇环境以降低栽培食用菌的成本。为防止地表污染,可以提前铺一层膜或者放一层排架然后再摆放菌棒,若温湿度不好控制,可以采取搭建拱棚或者覆盖草帘的方式进行管理。
林下覆土栽培
林下覆土栽培是在林地开畦或者挖坑,将食用菌菌棒(包)埋在畦坑内,并在上面覆盖土层的一种食用菌栽培方式,适合林下覆土栽培的食用菌有平菇、灰树菇、榆黄蘑、长根菇等。在技术上要求连片栽培的菌棒要排列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覆土厚度一般为2~3cm,可根据不同的菌种进行调整,比如灰树菇覆土厚度不宜超过2cm。覆土后要一次性浇水浇透,然后在土层上覆盖一层麦秸或者树叶,以利于土层内的菌丝透气,还可防止土层板结,并达到保持水分的目的。为了便于调节温湿度,也可以在上面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搭建拱棚,在畦周围开排水沟。这是最接近野生菌出菇的一种栽培方式,在栽培中最好选择不规则性的布局,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小环境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达到休闲采摘的乐趣,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林下播种栽培
林下播种栽培是在林下修整出需要规格的畦,然后将食用菌培养料直接铺在畦上的栽培方式,适合林下播种栽培的食用菌有羊肚菌、大球盖菇、蜜环菌、双孢蘑菇、姬松茸等。林下播种栽培的食用菌培养料可以是发酵料也可以是生料,具体情况根据栽培的品种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来决定。当温度高时,最好选择发酵料栽培,因为生料在高温环境下堆放由于微生物的降解会释放热量,播种后会将菌种烧死。同样播种后在上面覆盖一层麦秸或者树叶,有些菌种等菌丝长满料层后还需要覆土才能出菇。为了调节温湿度,也可在畦上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搭建拱棚。
林间吊袋栽培
利用林木之间的隔离空间,用尼龙绳和不锈铁丝顺着林木植株采取沿株捆线,每条线上等距离打结,用铁丝扭成“S”形小勾,勾住菌袋,形成立体栽培空间。此方法适用于黑木耳、毛木耳等带袋划穴出耳的品种生产,在东北地区应用得较多。
林下食用菌栽培管理
温度、湿度管理
林下食用菌栽培主要是利用森林提供的自然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照条件,其管理成本比室内人工栽培低很多,温度控制主要是通过覆盖地膜、秸秆及搭建拱棚等措施来实现。一般菌丝生长温度为20℃~28℃,而子实体生长温度差距较大,低温型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2℃~20℃,中温型子实体生长温度为20℃~25℃,高温型子实体生长温度为25℃~30℃。湿度调节管理主要根据食用菌生长发育的不同需水阶段来进行,在菌丝体生长期多数食用菌要求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空气湿度为60%~70%。在子实体发育期以潮湿环境为佳,一般在85%~90%,但不同食用菌种类对湿度要求也不同。
病虫害防治
林下栽培食用菌相对温室或大棚栽培,病虫害发生较少,主要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有:(1)做好环境卫生,在播种或摆放菌棒前对畦床进行彻底打扫,清理掉枯枝烂叶、杂草、积水,隔绝污染源;(2)在畦床及周围喷洒石灰杀菌消毒;(3)在畦床上方或者周围悬挂粘虫板,捕杀蚊蝇;(4)在栽培期间若发生小范围的杂菌污染,可以在感染部位撒石灰粉,并清除污染的菇体,减少污染源;(5)发生较严重病虫害时,可使用适量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农药进行防治。
采收、贮藏及运输
食用菌采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采收时机的掌握尤为重要,一定要适时采收,采收太早影响产量,采收太晚又会降低菇的商品性。每次采收后,应及时剔除床面上的老根、死菇和其他残留物。采菇留下的空洞用覆土填平。
大多数食用菌采收后在短时间内会变色,商品性降低,所以采收后要尽快出售,不能及时出售的鲜菇可在4℃冰箱中贮藏7d左右。食用菌在运输过程中也需要低温处理,避免挤压和磕碰。
联系电话:0993-66839523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