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题西林壁》说课稿.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54873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西林壁》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题西林壁》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题西林壁》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题西林壁》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题西林壁》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题西林壁说课稿 蒲山镇宋营中心小学 张洪娜 2012年5月题西林壁说课稿 蒲山镇宋营中心小学 张洪娜教材简析 : 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角度”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题西林壁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那么接下来我将谈谈题西林壁这一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

2、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

3、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有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说教法、学法 : 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说教学过程 : 1、激趣导课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

4、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 2、理解诗题。 (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 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初读感知。 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读通读正确,然后抽查读的情况,请同学简单谈谈初读感受和自已的发现。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这一点特别重要。教师不光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一环节的设

5、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生成的依据。这里的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 4、理解诗意。 (1)先自读自悟,再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注意:在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初读感知查阅资料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明理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

6、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 5品读领悟 启发谈话领悟意境:同学们,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呢?逐步引导同学明白: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并举例说明。 6、诵读巩固 反复练习诵读古诗,读后评价。 7、拓展 你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诗 说板书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远近高低各不同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