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61∕T 1043-2016 黏虫监测调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陕西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64258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9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61∕T 1043-2016 黏虫监测调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陕西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DB61∕T 1043-2016 黏虫监测调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陕西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DB61∕T 1043-2016 黏虫监测调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陕西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DB61∕T 1043-2016 黏虫监测调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陕西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DB61∕T 1043-2016 黏虫监测调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陕西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65.020B 16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 61/T 10432016黏虫监测调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integrated management techniques to the orientalarmyworm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2016 - 07 - 27 发布2016 - 10 - 01 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DB61/T 10432016I前言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本标准由陕西省农业厅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仵均祥、李怡萍、周靖华、许向利、王永林、白应文。本标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负责解释。本标准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电话:02987082809地址: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邮编:712100DB61/T 104320161黏虫监测调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黏虫监测调查和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虫情监测和综合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小麦、玉米田的黏虫监测调查与综合防治。对其他作物如水稻、谷子、高粱等田间发生的黏虫进行监测调查与综合防治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

3、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性诱剂sex pheromone人工合成的黏虫雌虫对雄虫具有吸引作用,以完成交配行为的性信息素,主要成分为顺 11-十六碳烯醛和顺 11-十六碳烯乙酸酯,两者比例为 9:1。3.2性诱剂诱芯sex pheromone lure含有黏虫性信息素的螺帽状橡胶块。 每块中含黏虫性信息素2000 ug, 其中顺11-十六碳烯醛1800 ug,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200 ug。

4、3.3成虫发生高峰期adult occurrence peak诱捕器监测到的成虫最多的日期。3.4卵块egg mass黏虫成虫产卵时,多粒卵粘在一起成为一块。黏虫单雌产卵块数从数块到10余块不等,一个卵块含卵粒数数十粒至200粒300粒。4虫情监测4.1成虫发生动态与数量监测4.1.1时间DB61/T 1043201624.1.1.1春季迁入代成虫诱测时间:a)陕南:自 2 月 10 日至 4 月 15 日;b)关中:自 3 月 5 日至 4 月 15 日;c)陕北:自 5 月 10 日至 6 月 20 日。4.1.1.2第 1 代成虫诱测时间:a)陕南:自 6 月 10 日至 7 月 10

5、日;b)关中:自 6 月 1 日至 7 月 20 日;c)陕北:自 7 月 1 日至 8 月 10 日。4.1.2工具成虫发生动态与数量监测所采用的工具包括:性诱剂诱捕器、虫情测报灯、糖醋液诱捕器和谷草把(制作方法见附录A)。4.1.3方法4.1.3.1选择当地有代表性、视野开阔、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或树木遮挡的农田 3 块,田块之间相距500 m 以上。每块地设置性诱剂诱捕器 3 个,或者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或 20 瓦黑光灯 1 台,或者糖醋液诱捕器 3 个, 或者谷草把 5 把, 诱捕器下端与地表面垂直距离为 1.5m, 诱捕器之间间隔不小于 30m。4.1.3.2利用性诱剂诱捕器进行监测

6、时,每月更换一次诱捕器诱芯;利用糖醋液诱捕器进行监测时,应及时添加诱捕器中蒸发掉的糖醋液至最初的量。4.1.4数据统计监测期间,每天检查1次诱捕器诱到的蛾量,分别记入表B.1、表B.2、表B.3和表B.4中,直至成虫发生期结束。4.2雌蛾卵巢发育进度监测从成虫开始出现起,隔日解剖检查一次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各级数量和交尾情况(见附录C)。每次抽查蛾量为20头,诱蛾量不足20头时,应全部检查,将检查结果记入表B.5中。4.3卵量发生动态监测4.3.1时间系统监测时间与成虫监测时间相同。普查时间根据成虫监测情况,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后进行。4.3.2工具卵量发生动态监测使用的工具为谷草把。4.3.3方法

7、4.3.3.1卵量发生动态的系统监测方法是: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农田 3 块,每块田插草把 10 把,按棋盘式 3-4-3 排列,草把与草把之间间距 20 m,草把顶端高出作物顶端 20 cm 左右。每 3 天检查并更换一次草把,仔细清点卵块数;同时抽取 10 块卵,检查其卵粒数;如不足 10 块卵则全部检查,直至成虫发生期结束。4.3.3.2卵量发生动态的普查方法是: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小麦、玉米等主要寄主作物田 3 块,每块田 5 点取样,每样点 1 m2。谷子、小麦、水稻等密植矮秆作物,检查枯干叶、枯心苗和上部(1 片DB61/T 1043201634 片)嫩叶尖端的卵块数;玉米、高粱等

8、高秆作物,对整株作物和杂草进行检查。同时抽取 10 块卵,检查其卵粒数;如不足 10 块卵则全部检查。4.3.4数据统计将系统监测和普查所获得的卵量结果记入表B.6和表B.7中,田间普查结果记入表B.8和表B.9中。4.4幼虫发生动态与数量监测4.4.1时间4.4.1.1幼虫发生动态的系统监测时间4.4.1.1.1第 1 代幼虫系统调查时间为:a)陕南:自 3 月 1 日至 5 月 20 日;b)关中:自 3 月 15 日至 5 月 25 日;c)陕北:自 6 月 1 日至 7 月 15 日。4.4.1.1.2第 2 代幼虫系统调查时间为:a)陕南:自 6 月 15 日至 7 月 10 日;b

9、)关中:自 6 月 25 日至 7 月 25 日。4.4.1.2幼虫发生程度的普查时间系统调查大部分幼虫进入2龄期时,立即组织一次普查。4.4.1.3幼虫残虫量调查时间陕南1代幼虫残虫量调查时间为4月20日至5月20日,2代残虫量调查时间为7月5日至10日;关中1代幼虫残虫量调查时间为5月15日至20日, 2代残虫量调查时间为7月20日至25日; 陕北1代幼虫残虫量调查时间为7月20日至25日。4.4.2工具幼虫发生动态与数量监测使用的工具包括卷尺、小铲刀等。4.4.3方法4.4.3.1幼虫发生动态的系统监测方法是: 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寄主田 3 块, 每块田棋盘式 10 点取样,小麦、谷子

10、、水稻每点 1 m2,玉米、高粱每点 10 株,调查后均折算成平均每平方米虫数。调查小麦、谷子、水稻等低秆作物时,先仔细检查植株上或地表面的幼虫数量和龄期;同时用小铲刀翻动根际松土,检查土中的幼虫。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先检查心叶、叶腋、雌雄穗及干叶卷缝内的虫量、虫龄;再查地表及土内虫量、虫龄;如田中杂草较多,也要查清杂草上的虫量、虫龄。4.4.3.2幼虫发生程度普查方法是: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寄主作物田各 10 块,检查方法同前。4.4.3.3幼虫残虫量调查方法是: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已防和未防的各种寄主田及其他发生环境各 3块,每块田 5 点取样,检查方法同前。4.4.4数据统计系统监测

11、结果记入表B.10和表B.11中, 田间普查结果记入表B.12中, 田间幼虫残虫量调查结果记入表B.13中。DB61/T 1043201644.4.5幼虫发生程度分级根据系统监测和全面普查获得的黏虫幼虫发生情况, 对黏虫不同世代、 在不同作物上的发生程度进行分级(分级标准参考附录D)。5综合防治技术5.1农业防治早春铲除田间杂草、清除水稻、玉米、谷子等作物的根茬,稻田灌水沤田;合理密植,加强田间水肥管理。5.2诱杀成虫5.2.1性诱剂诱捕器诱杀从成虫发生期开始,按照6盏/亩8盏/亩田间设置性诱剂诱捕器诱杀成虫,直至成虫发生期结束。在此期间,每日捞出诱捕器中诱到的成虫并添加蒸发掉的水分,保持诱捕

12、器中有足够的水分。5.2.2灯光诱杀从成虫发生期开始,按照1盏/100亩田间设置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诱杀成虫,每日晚上开灯,翌晨关灯并清理杀死的成虫,直至成虫发生期结束。5.2.3糖醋液诱杀从成虫发生期开始, 按照3盆/亩5盆/亩田间设置糖醋液诱杀器, 每日早上及时清除诱杀器中诱到的成虫。5.2.4草把诱杀从成虫发生期开始,按60把/亩100把/亩的密度在田间插谷(稻)草把,每天早上检查并捕杀谷草把中潜藏的成虫,每5 d更换1次谷草把。为了避免每天早上人工检查捕杀的麻烦,可在谷草把上喷杀虫剂如晶体敌百虫稀释液1000倍液,直接毒杀成虫。5.3诱卵防治从成虫产卵初期开始,按60把/亩100把/亩的密

13、度在田间插谷(稻)草把,每5 d更换1次,并将换下的谷草把集中烧毁。5.4生物防治5.4.1天敌保护利用黏虫天敌有150多种,常见主要捕食性天敌有广肩步甲、赤胸梳爪步甲、蜘蛛和捕食螨等,主要寄生性天敌有黏虫缺须寄蝇、黏虫黑卵蜂和中华卵索线虫等,进行各种农事活动时注意保护,避免伤害。特别是在喷洒药剂防治时,宜选用对黏虫高效,对天敌比较安全的施药时机和施药方法,提倡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减少对天敌的杀伤。5.4.2生物农药选用DB61/T 104320165在幼虫发生初盛期,采用苏云金杆菌、5%氟虫脲乳油4000倍液、灭幼脲1号、灭幼脲2号或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倍1000倍液等进行防治,既对黏虫均有

14、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天敌也比较安全。5.5化学药剂防治5.5.1防治适期黏虫药剂防治应在幼虫3龄以前进行。5.5.2防治指标黏虫药剂防治的参考指标如下:a)第 1 代:麦田 10 头每平方米;b)第 2 代:玉米田 5 头每百株,谷子田 5 头每平方米;c)第 3 代:玉米田 20 头每百株。5.5.3适用药剂5.5.3.1按照 GB/T 8321 的要求,可选用 40%毒死蜱乳油等有机磷杀虫剂 1500 倍2000 倍液, 5.5%甲维盐 氟铃脲乳油等药剂 1000 倍1500 倍液,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等菊酯类药剂 2000 倍2500倍液或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2500 倍3

15、000 倍液进行防治。5.5.3.2幼虫大面积发生并出现迁移为害现象时,可在田块四周设置 15 cm 宽的毒死蜱毒土带。DB61/T 104320166附录A(规范性附录)常用诱捕器及其配件的制作方法A.1性诱剂诱捕器A.1.1由性诱剂诱芯、诱捕盆和吊绳3部分组成。诱捕盆采用直径20 cm25 cm,深15 cm左右的广口盛水容器如塑料水盆等;吊绳使用18号左右细铁丝。在盛水容器中加入约占容器体积2/3左右的0.1%洗衣粉水,将诱芯固定于盛水容器中央、距水面上方1 cm处,诱芯口向下。使用时将装有诱芯和洗衣粉水的诱捕盆悬挂起来即可。A.1.2也可用性诱剂诱芯、注塑板折叠成的三角型(规格:27

16、cm20 cm12 cm) 、黏虫板(规格:19.5 cm21.8 cm)和吊绳4部分组成。将诱芯用细铁丝悬于三角型中间,距黏虫板0.5 cm1 cm处,诱芯口向下。A.2虫情测报灯安装有20瓦黑光灯的诱虫灯,下端接有毒瓶,对黏虫成虫具有较强的诱集作用,且掉入毒瓶后会很快中毒死亡,不致损坏虫体,影响正确鉴定。毒瓶用装有适量(约5 g10 g)的氰化钾或氰化钠等剧毒药物的广口瓶制成。毒瓶大小根据需要选用,在瓶内放入一薄层小块或粉末状的氰化钾(KCN)或氰化钠(NaCN),立即在上面均匀撒上一层粗锯末,用木棒压实。再向锯末上面浇铸一层稀稠适宜的石膏糊(以能流下为度),待干后即可使用。也可采用乙醚代

17、替氰化钾(KCN)和氰化钠(NaCN),但乙醚容易挥发,需要注意间隔3 d5 d添加一次。A.3糖醋液诱捕器A.3.1由糖醋液、诱捕盆和吊绳3部分组成。诱捕盆采用直径15 cm20 cm,深12 cm左右的广口盛水容器如塑料水盆等;吊绳使用18号左右的细铁丝。将糖醋液倒入诱捕盆中,糖醋液量约占诱捕盆容积的2/3。使用时将装有糖醋液的诱捕盆用铁丝悬挂即可。A.3.2其中糖醋液是利用白糖、白酒、醋和水按照3:1:4:2的比例混合而成,同时加入少量的90%晶体敌百虫,以免成虫爬出飞走。其中白酒的酒精度为50%55%,醋用一般的食用醋(乙酸含量约5%)即可。A.4谷草把选择干谷草或稻草,基部扎成直径约

18、5 cm,上部散开,长度约50 cm的草把,将其绑在小木棍或细竹竿上,端部朝上。使用时直接插在田间。如果在草把上喷施一些农药如敌敌畏、溴氰菊酯等,成虫接触后会中毒而死,又称之为毒草把。DB61/T 104320167AA附录B(规范性附录)粘虫监测调查记载表B.1成虫发生动态数据统计B.1.1性诱剂诱捕器监测黏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见表B.1。表 B.1 性诱剂诱捕器监测黏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地点:作物种类:调查人:月日田块性诱剂诱捕器(头/诱捕器)备注123平均123合计B.1.2虫情测报灯监测黏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见表B.2。表 B.2 虫情测报灯监测黏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地点:作物种类:调

19、查人:月日田块 1田块 2田块 3备注雌虫雄虫合计雌虫雄虫合计雌虫雄虫合计合计B.1.3糖醋液诱捕器监测黏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见表B.3。DB61/T 104320168表 B.3 糖醋液诱捕器监测黏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地点:作物种类:调查人:月日田块糖醋液诱捕器(头/诱捕器)备注123平均雌雄合计雌雄合计雌雄合计123合计B.1.4毒草把监测黏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见表B.4。表 B.4 毒草把监测黏虫成虫发生动态记载表地点:作物种类:调查人:月日田块毒草把(头/草把)备注12345平均123合计B.2黏虫雌蛾卵巢发育情况检查记载表黏虫雌蛾卵巢发育情况检查记载表见表B.5。表 B.5黏虫雌蛾卵

20、巢发育情况检查记载表月日雌蛾来源检查虫数卵巢发育级别及占百分比交配率%备注数量(头)%1234512345DB61/T 104320169B.3卵量发生动态监测数据统计表B.3.1黏虫草把诱卵卵块数量记载表见表B.6。表 B.6黏虫草把诱卵卵块数量记载表地点:作物种类:调查人:调查日期草把编号(块/草把)平均(块/草把)12345678910B.3.2黏虫草把诱卵卵粒数量记载表见表B.7。表 B.7黏虫草把诱卵卵粒数量记载表地点:作物种类:调查人:调查日期卵块号(粒/块)平均(粒/块)12345678910B.3.3黏虫卵块数量田间普查记载表见表B.8。表 B.8黏虫卵块数量田间普查记载表调查

21、时间:地点:作物种类:调查人:田块样点号(卵块/样点)平均(卵块/样点)备注123451234B.3.4黏虫卵粒数量田间普查记载表见表B.9。DB61/T 1043201610表 B.9黏虫卵粒数量田间普查记载表调查时间:地点:作物种类:调查人:田块卵块编号(粒/卵块)平均(粒/卵块)备注123456789101234B.4幼虫发生动态与数量监测数据统计表B.4.1黏虫幼虫发生量动态系统监测记载表见表B.10。表 B.10黏虫幼虫发生量动态系统监测记载表地点:调查时间:作物种类:调查人:田块号样点号(头/m2或头/10株)平均备注123456789101234B.4.2黏虫幼虫发育进度系统监测

22、记载表见表B.11。表 B.11黏虫幼虫发育进度系统监测记载表地点:调查时间:作物种类:调查人:田块号总虫数1龄2龄3龄4龄5龄6龄备注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1234B.4.3黏虫幼虫发生量田间普查记载表见表B.12。DB61/T 1043201611表 B.12 黏虫幼虫发生量田间普查记载表地点:调查时间:作物种类:调查人:田块号样点号(头/m2或头/10株)平均备注1234567891012345678910B.4.4黏虫残留虫量田间调查记载表见表B.13。表 B.13黏虫残留虫量田间调查记载表地点:调查时间:作物种类:调查人:田块号样点号幼虫蛹成虫合计(头/样点)备注1龄3

23、龄4龄5 龄6龄前蛹1 级2 级3 级112345212345DB61/T 1043201612BB附录C(规范性附录)黏虫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及交配情况鉴别方法C.1黏虫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及交配情况鉴别方法C.1.11级:卵未形成,腹腔乳白色;卵管透明,长3 cm4 cm,用肉眼辨认不出卵管中分节状,脂肪体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粒粒饱满,乳白色。C.1.22级:卵粒可辨,腹腔乳白色,卵管白色,长4 cm6 cm,卵管内卵粒呈分节状,脂肪体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乳白色,部分已不饱满。C.1.33级:卵已成熟,尚未产卵,腹腔黄白色,卵管白色至黄色,长约7 cm10 cm,卵粒排列紧密、靠近侧输卵管处,卵粒

24、有堆集重叠现象,脂肪体显著减少,呈半透明或透明状,萎蔫发扁。C.1.44级:卵已部分产出,腹腔淡黄色,卵管白色至黄色,长约4 cm10 cm,卵粒排列不紧密,几乎没有乳白色脂肪体。C.1.55级:卵已产完,仅有少量遗卵,腹腔黄色;卵管暗黄色,萎缩较短,无脂肪体。C.1.6凡雌蛾交尾囊内已有精珠的,可认定为已交尾个体;囊内无精珠的,则为未交尾个体。DB61/T 1043201613CC附录D(规范性附录)1 代3 代黏虫幼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D.11 代3 代黏虫幼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1代3代黏虫幼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见表D.1。表 D.1 1 代3 代黏虫幼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分级发生程度1代/头每百株2代/头每百株3代/头每百株发生面积比率%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小麦、谷子、水稻玉米、高粱小麦、谷子、水稻1轻发生10510201052偏轻发生10,205,1010,2020,5010,205,103中等发生20,3510,2520,3550,10020,3510,204偏重发生35,5025,3035,50100, 20035,5020,305大发生50305020050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