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创新研究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633489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下载积分: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创新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创新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研究 中期报告 聂家桥中心学校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推进文化创新,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发展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学校应成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好的小环境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多次强调,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建设,增加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指出,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观念落后,形式集中,内容陈旧,缺乏个性,存在热衷功利主义忽视人本情怀,重校内活动轻社会实践,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等误区。加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文化的更迭和形态的多元,社会开放性和透明性度的提高,信息传播的便捷,使得校园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呈现出纷乱、无主流、浅层次等特征,其育人功能弱化,已无法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乡地处湘西北农村的丘陵地带,一直以来地方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经济工作和物质文明建设上,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得家长忽视了自身的文化陶冶和孩子的文化熏陶,特别是近年,外出进城务工青年激增,隔代抚养现象严重,学生受不良文化冲击误导的机会大大增多。此外我乡地理位置优越,距常德市区仅25余公里,与本县和外县的多个乡镇交界,境内有中南五省最大的竹木和牲猪交易市场,流动人口居多,教师异动较频繁,每学期都有一批外校转入的学生就读,校园文化表现出不稳固、易冲击、无主流、师生审美情趣、价值观出现误区的特性,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据统计,全乡70%的学生缺乏自己的道德标准、目标追求,行为习惯不稳定,整体素质发展不均衡、不协调、是非观念淡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由来已久。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认识它、研究它。就其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事情。在国际上,罗森霍尔兹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以开放与合作为规范的学校文化能很好地促进学校改进;富兰在其关于学校改革的研究中得出,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国内,校园文化研究在主要起源于高校。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第十二届学代会,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几位学生不约而同的以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竞选旗帜。同年5月,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11月,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肯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并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写进了会议议程,中宣部和国家教委对此均表示大力支持。其他许多学校都曾在一定程度上开展过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如,上海金山区注重学生发展及学校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坚持以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湖南省郴州市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四个方面摸索出了一系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江苏东台实验小学的《构建小学校园文化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互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很好地探索总结了小学校园文化与社区精神文明的契合和互动模式。但他们的研究都没有着眼于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也没有专门围绕校园精神文化而展开,涉及的对象大多为城市大、中学校。 鉴于此,我们的研究试图摸索新形势下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新的内容、新的举措、新的策略,扭转传统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育人功能弱化的局面,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模式,促使学校形成较稳固的精神文化,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农村小学摆脱传统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误区,减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方法、模式、经验。 三 研究构想 (一)理论依据 小学生情感丰富,可塑性强,认知水平、自我意识、道德感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易受暗示,情绪易波动不稳定,道德情感易反复不稳固。而环境和学校教育又对一个人稳固品德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斯普兰格认为,学校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唤醒生命”,而不在于传递知识。“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的寻求,只能通过人的灵魂的唤醒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的任何文化建设其核心问题应该是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具有正面导向功能,凝聚激励功能、同化辐射功能、调节适应、约束规范功能。针对时代发展的要求,学校所处的境况,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产生的教育力量能对学生产生潜在而持久的影响,让学生克服不良文化带来的消极因素,自觉接受认同正确的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身内部的道德需要,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素质教育观认为,坚持素质教育应在学校中确立起合乎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新型价值观念体系,建设具有渐进性、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的认识要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是一个认识上升、精神成果创造的过程。 (二)研究目标 1、探索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途径。 2、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模式。 3、建设积极向上,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打造具有人文、人本、和谐、个性特质的校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4、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促使教师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三)研究内容: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创新: a学校人文文化的建设 b学校人本文化的建设 c学校个性文化的建设 d 学校和谐文化的建设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途径方法的创新: a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打造,和谐家校、社校关系建设 b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建设 c 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实施 d 师生人际交往 e校园网络建设 f人本主义制度建设 g校训、校风、校标、校徽、校歌、校旗、校服、校刊建设 (四)研究方法; 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进行课题论证和课题设计。 运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实施过程研究。 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比较分析法形成阶段成果和终端成果。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2月—2010年5月) a.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对我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b.对当代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c.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d. 制定课题近期研究计划,讨论形成课题开题报告,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研究阶段(2010年6月—2012年12月)。 a.成立课题组,分配课题研究任务,强化研究人员职责。 b成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开通校讯通,创办家教学校、召开开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在社区聘请校外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 c.调查了解学校的优良传统、光荣校史和历任校长、历届教师、校友中的优秀事迹,形成文字材料,编纂学校人文教育课程教材,并实施教学。 d在学校历任校长、历届教师、校友、全体师生中征集校训、校风、校标、校徽、校歌、校旗、校服,并推广实施。 e.确立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引导高年级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f.引导师生和谐交往。 g.建成校园网站,开通校园网络,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h.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在融入人本情怀的基础上讨论制定修改等学校各项制度,形成学校人本制度汇编。 i.形成中期报告,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中期论证,并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工作。 j.对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打造、课程实施、校外实践活动、学校人际交往、学校网络建设、制度建设、校训、校风、校标、校徽、校歌、校旗、校服、校刊建设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k.初步形成学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模式。 l.邀请专家答疑解惑,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再深入,理论的再升华。 3结题鉴定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a.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对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打造、课程实施、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实施、学校人际交往、校园网络建设、人本制度建设校训、校风、校标、校徽、校歌、校旗、校服、校刊建设中培育校园精神文化的方法策略进一步提炼。 b.进行终端研究,形成研究论文集,编纂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研究成果汇编,撰写结题报告。 c.聘请省、市教科研专家进行鉴定,并将研究成果予以推广。 (六)成果预设 1、编纂我校人文教育校本课程教材 2、编纂我校人本制度汇编 3、形成调查报告《聂家桥乡完全小学校园精神文化现状分析》 4、形成研究报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现状综述》 5、形成专集《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研究论文集》 6、形成研究报告《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求是》 2008.22 2.关世民:《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2003 3.眭依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一“学校精神”当论》《教育研究》,1992.03 4.华危特:《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常州卫生学校学报 2006.6 5.刘云翔:《学校管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 6.鲁宏飞:《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7.于瑮:《教育组织行为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3、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B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不能测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C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费用与分配加工费用所用的完工率都是一致的。X C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应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错 C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包括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 C成本报表是对外报告的会计报表。× C成本分析的首要程序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C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核算。× C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一般应与基本方法结合使用而不单独使用。√ C成本计算方法中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分步法。X D当车间生产多种产品时,“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的借方余额,月末均直接记入该产品的产品成本 中。× D定额法是为了简化成本计算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F“废品损失”账户月末没有余额。√ F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X F分步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步骤之间要进行成本结转。(√) G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产品,可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错 G工资费用就是成本项目。(×) G归集在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最后均应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对 J计算计时工资费用,应以考勤记录中的工作时间记录为依据。(√) J简化的分批法就是不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 J简化分批法是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方法。对 J加班加点工资既可能是直接计人费用,又可能是间接计人费用。√ J接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工业企业的生产可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X K可修复废品是指技术上可以修复使用的废品。错 K可修复废品是指经过修理可以使用,而不管修复费用在经济上是否合算的废品。X P品种法只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 Q企业的制造费用一定要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X Q企业职工的医药费、医务部门、职工浴室等部门职工的工资,均应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X S生产车间耗用的材料,全部计入“直接材料”成本项目。X S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W完工产品费用等于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费用。对 Y“预提费用”可能出现借方余额,其性质属于资产,实际上是待摊费用。对 Y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的支出是费用性支出。X Y以应付票据去偿付购买材料的费用,是成本性支出。X Y原材料分工序一次投入与原材料在每道工序陆续投入,其完工率的计算方法是完全一致的。X Y运用连环替代法进行分析,即使随意改变各构成因素的替换顺序,各因素的影响结果加总后仍等于指标的总差异,因此更换各因索替换顺序,不会影响分析的结果。(×) Z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情况下,应该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对 Z直接生产费用就是直接计人费用。X Z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为计列半成品分步法。√ A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制造费用”账户月末(可能有月末余额/可能有借方余额/可能有贷方余额/可能无月末余额)。 A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适用于(季节性生产企业) 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开题报告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