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文最新推荐- 卫生局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思考 卫生局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思考按照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根据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实施方案的要求,白*滩区卫生局积极行动,围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完善党员队伍建设”的调研课题,通过 “集思广益”、 “问计于民”的方式,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等形式,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或建议,完成了调研报告。一、主要做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卫生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卫生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基本原则。作为卫生事业,如何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科学发展能力,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实现医、教、研、防的可
2、持续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如何学习实践好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指导工作实践。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体职工,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强化了求真务实的意识,管理理念不断进步,科学管理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进而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推动了新一轮思想解放大讨论的深入开展。二是激发活力,鼓足干劲。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提高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增强了群众观念,鼓足了干劲,推动了中心全面和可持续性发展。三是转变作风,科学发展。通过
3、扎实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了领导班子决策能力建设,转变了思想作风,实现了迈向科学发展的第一步。四是认真总结,梳理思路。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理解,领导班子认真地对中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分析影响发展的政策机制因素、技术特色、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等主客观原因,梳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找到阻碍发展的症结、找准今后的努力目标,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措施更扎实。 二、影响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们在回顾发展历程,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通过学习、调研,全面查找和分析我们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的迫切要求。我们清醒地看到,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4、观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特色不明显、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才队伍层次偏低,缺乏卫生技术学科带头人;服务意识不够浓厚,服务水平跟不上发展要求;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总结和分析以上问题和不足,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部分干部、职工还是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理解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区卫生的发展,对全体职工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这需要我们从思想观念方面不断适应,从实践锻炼方面不断努力。而这种适应和努力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是不现实的。 二、管理理念和手段需要更新。一些同
5、志对科学发展观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解决好社区卫生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强调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心不够。还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不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从经验管理上升到科学管理,缺乏科学管理的意识和水平,管理的理念和手段还有待提高。 三、制度机制不适应发展要求。科学发展具体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目前,各级干部工作绩效、能力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社区卫生的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医社区卫生快速发展的要求,使得管理力度不足,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 三、对策与措施 (一)、注重特色发展,强化技术创新 实现“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是我们社区卫生工作
6、的使命,服务技术的提高是加快发展的保障。应努力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提升服务技术水平。要注重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全科人才,建设一支服务优、技术精、质量高的医学团队。要通过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科研新技术新项目,努力争取在某个学科、某个领域取得突破,进而带动科技建设上新水平。加大科研的奖励力度,进一步活跃学术气氛,在卫生系统内部形成勤奋学习的风气和刻苦钻研业务的风气。 (二)、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运行体制机制 要实现卫生事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优化和创新体制和机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增强管理能力。 1、实行全员聘任制,逐渐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 根据不同的岗位特点实行岗位规
7、范化管理,制定上岗条件、职位说明书和职位考核评分标准,实行竟争上岗。在实施聘用制的过程中,要把握科学设岗、岗责明确,公开竞争、择优聘用,形成一个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符合法律规范和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要加强对各级各类人员的考核,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强化工作目标的执行和落实,真正做到责岗相符、绩效挂钩。 2、建立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指标不再作为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考核分配机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要从过多地考核经济指标、工作量指标向考核服务质量指标、效率指标转变。要进一步加大内部分配的改革力度,按照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结合医疗工
8、作知识密集、体力与脑力相结合、高风险等特点,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把个人报酬与技术、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和工作量大小等紧密挂起钩来,通过严格的考评兑现奖金和各种福利待遇,做到一流人才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三)、强化服务,在实现居民满意上狠下功夫 服务是形象,也是生产力。作为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应该始终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用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工作好坏的标尺。 1、强化服务意识是促进病人满意的根本。意识决定行为,服务理念的提升是从医疗文化
9、高度规范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形成一种发自内心,形于外表的自然过程,是长期不断强化的一种积累,它使恒久保持服务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服务意识的强化需要我们不断的灌输和教育。要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把“一切以病人满意为目标”作为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加强医患沟通是促进病人满意的有效手段。在各种医患投诉和纠纷中,因服务态度和医患沟通不到位引发的纠纷和投诉占了80%以上,这就说明了目前医患者沟通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加强与病人或病人家属的沟通,尊重病人的知情权与同意权,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尊重的医患关系。要重视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等各个环节
10、的沟通,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和疑问,要以负责的精神,宽容的态度,深入浅出地向病人及家人解释,不敷衍了事,不冷淡厌烦。同时对病人及家属的无理要求或无理指责要耐心细致地解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理解和支持。这样可以避免许多医疗纠纷和投诉的发生。 3、重视服务细节是促进病人满意的关键。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病人对医疗不满意,说明医务人员在服务细节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要尽可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一想我们在诊疗流程、服务措施、服务态度等方面还有哪些问题,要不以繁琐而不为,而以患者方便为目标,为患者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 (四)、加强宣传工作,强化卫生服务文化建设 向社会传播医疗服务信息、树立社区卫生服
11、务形象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充分认识宣传工作对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宣传工作,利用讯息、橱窗等宣传阵地,宣传医德医风和好人好事。要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扩大了社区卫生工作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进一步加强对职工集体主义教育,强化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引导职工为中心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只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走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好中求快,快中求优,勇于创新,锐意改革,必定会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又好又快的发展,积累更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滩区社区卫生事业做出
12、更大的贡献! 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要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互利双赢的发展格局,促进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均衡发展,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调研课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解决*区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总结和分析城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全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区城乡教育发展现状 (一) 基本情况*教育,底子薄,发展快,有特色。70年
13、代,建区之初,只有厂子弟中学一所单设初中,戴帽初中2所,当时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不但在老重庆的9个区垫底,即使在原来的重庆8县,现在的渝西地区也是垫底。1994年顺利通过四川省“两基”检查验收,成为重庆市第二个“两基”、“普实”合格区县;20xx年获市“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xx年通过了市政府“两基”复查验收,成为全市第二个普及义务教育先进区;先后被评为重庆市“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单位。从1997年秋季开始,我区实行6周岁儿童全部就近入学,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入初中,并依法对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管理,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全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一
14、直为100%,初中辍学率已经控制在1%以内。教育质量稳步上升。20xx年,在全市率先实行了高中阶段免试入学制度。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及。20xx年成功创建了1所市级重点中学,并于20xx年4月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重点中学。目前,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24所,其中市级重点高完中1所,中职学校2所,初中2所,小学8所,幼儿园11所。在校学生10999人,在职教职工578人,其中专任教师506人,高级职称37人,中级职称209人。(二)主要做法近年来,我们以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龙头,以实行义务教育均衡投入政策为重点,以完善人事分配制度为突破口,以改革办学体制为依托,有效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1
15、.充分发挥了教育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一是规划先行。20xx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xx2020)编制,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目标明确。提出于20xx年前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实现区域内教育发展均衡化;到2020年前,形成与20万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全部城市化的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发展实现标准化、优质化、均衡化。三是保障有力。将投资6亿元,在土地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保证教学用地,改、扩建14所中小学和1520所幼儿园。该规划一并纳入*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保规划顺利实施。2.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体制。一是统一经费标准。确
16、保教育投入,自20xx年起,我区在全市率先打破按城市、城镇、农村类别安排经费的做法,实行均衡安排中小学拨款。全区所有中小学均按统一标准安排经常性运行经费,20xx年,按小学每生675元,初中每生1010元安排经常性运行经费。二是倾斜薄弱学校。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校舍维护、电教教仪和图书配备、教师培训等专项经费安排方面非常重视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倾斜,逐步缩小农村与城镇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弥补历史欠账。三是帮扶弱势群体。通过实施“贫困生救助”工程,自20xx年以来我区没有出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现象。20xx年安排经费50余万元,通过“两免一补”、“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女童补助”、“边
17、远学生午餐、交通补助”等项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救助,求助面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0%以上。从20xx年秋季新学期起,对*户籍学生就读区内中职学校免除学费。3.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师资保障机制。一是消除城乡教师待遇差距。农村中小学教师每月还可得到午餐、通讯、交通等补助,部分农村教师的收入甚至高过城市教师。二是建立城乡学校之间教师交流机制。三是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教师人均经常性培训经费每年不低于200元,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4.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新机制。从20xx年秋季起,*区在全市率先按照“一校两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原则,推行城乡学校“捆绑式”办
18、学模式,构建起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机制。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二、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用“三把尺子”衡量*教育,把教育放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和框架中来分析,我们发现,*教育还存在一些有违科学发展观、影响教育健康协调发展、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一)横向比:用区的标准衡量,我区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与主城各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主城经济较发达区横向比,*区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还不够适应,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特色学校、品牌学校树立不够。(二)纵向比: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任务仍然艰巨1.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硬件投入
19、任务艰巨历年来,区委、区政府对教育投入较大,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已有的硬件条件无法支撑“双高”需要,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进展缓慢,只有三分之一的学校达到标准。各校运动场地、功能用房、教育装备多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两基”标准,仍然是教育投入缺口较大。2.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巨大挑战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离“双高”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正在实施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对学校的现有秩序冲击巨大。学校现有的协调发展的平衡格局即将打破,新的平衡短期内很难建立,稳定工作将在较长时期内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3.学校内涵发展还需大力加强各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效益存在差距,要加强
20、现代学校管理,建立和完善教育均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帮助学校提高管理水平。(三)“314”标尺比: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均衡发展不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城市区域和空间变大的过程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的规划缺乏保障,相对于人口集中和学龄人口增加的地区,一些学校建设落后,教育设施规模较小,优质教育缺乏的矛盾突出。在城区不断扩展,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渴求让子女接受相对优质的城市教育资源的形势下,出现了城区中小学规模小,用地严重不足、功能用房紧缺、班额较大等问题。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国家和重庆的宏观政策20xx年7月,国
21、家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对未来重庆教育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实质性的发展项目与机遇。20xx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各项统筹之首。20xx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这十项工程建设,到20xx 年底约需投资4 万亿元。20xx年的中央投资1000
22、亿元,其中有44亿涉及到教育事业发展。同时,按照重庆新的城市化规划,全市3100多万人口的半数以上都将住进城镇。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十一五”期间,重庆将完成总量达13000亿元的投资,其中5200多亿元资金将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到20xx年,重庆将对基础教育投入100亿元,支持基础教育危旧房改造、高中扩建等建设。20xx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重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总的来看,从国家到重庆的政策导向将进一步关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为我区教育的城乡一
23、体化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二)*区的发展定位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将*打造成中国西部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现代化宜居城市示范区,成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必将促进全区经济形态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事业的高度发展。到2018年前,*区城镇化率将达到100%,所有的农民将转变为市民,同等享受市民福利待遇,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原因在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构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真正的意义不是农业人口向城市的空间搬迁,而是生产要素的集聚、社会结构的转型、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现代文明的普及和整体提高
24、,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劳动力要素的提高。这对*未来的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合格的劳动力、城市居民提出了迫切的、更高的要求。(三)*区教育的发展实际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学龄人口减少,家庭的教育消费(包括自身培训的费用和子女的教育费用)逐渐成为家庭的重要消费支出,而且逐渐成为一种市场导向和发展导向的理性投资行为。教育需求由标准型、单一型转向个性化、多元化、优质化。另一方面,一些学校还不能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多样化、优质的教育需求,让蓝天下的所有受教育者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教育为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
25、要求。四、*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区实际,*教育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充足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心转移,面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城乡互动、均衡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按照分阶段、分类别、再循环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实验。(一)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思想观念转变一是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均衡教育价值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于公平正义。旨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受教育者普遍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二是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均衡教育质量观。要从关注教
26、育质量的结果转变到构建完备的教育质量的过程监测、督导评估、追究问责等一整套严密科学体系上来。三是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均衡标准化建设观。传统的学校建设标准化大多数仅指硬件建设的标准化,而软件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由于其自身的高难度和外在的条件不具备等多方面原因而被忽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学校标准化建设,其内涵从教育的输入、过程、结果上来看,应该是资源配置的标准化、管理过程的标准化、结果评价的标准化。其中,资源配置的标准化既包括硬件设施、办学条件等硬资源的配置标准化,也应包括人员(校长、教职员工、学生)、经费、信息等软资源的配置标准化。(二)推进城乡教育布局结构改革根据*区城乡总体规划和城镇化建
27、设进程,做好城镇人口增长、城区教育容量需求研究;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区政府统一规划行政区域内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按照国家和重庆市有关规定,依据“小而精致”、“小而特色”原则,规划和建设好普通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根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把*中学建设成为市级特色重点高中。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规模适当的区域性初级中学、乡镇寄宿制小学和中心幼儿园,20xx年完成双路中学搬迁主体工程建设。结合*区支柱产业布局和行业需求,推进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建好区职业教育中心。(三)建立健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1.基础教育以标准化学校建设
28、为重点探索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1)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资源配置标准化的运行机制一是在校长的配置上,制定符合*区域特色和统筹城乡教育理念的校长执业标准。二是在教师的配置上,加强辖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探索构建教师素质测评体系,以此为据优化重组全区教育人力资源,建立教师配置新机制。探索城乡学校教师编制制度改革,城乡学校教师编制实行同一标准;建立教师人事关系集中管理制度,变学校人为系统人,打破教师一校终身制。三是在生源的配置上,加强依法治教力度,进一步规范办学、招生行为。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学生资助办法,帮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政策,确保每一个流动
29、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四是在经费的配置上,推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力争到20xx年前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4%以上。逐步提高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标准,力争20xx年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五是在信息的配置上,推进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机制,力争20xx年完成域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力争到20xx年实现教育信息技术“班班通、室室用”。六是在硬件设施的配置上,实施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有效解决城镇学校容量不足、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不配套、农村学校条件简陋等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到20xx年,完成全区
30、义务教育学校塑胶运动场标准化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切实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劳动教育等设备设施不齐和教学仪器陈旧的问题。(2)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管理过程标准化的运行机制一是探索以改革办学体制为依托的教育行政宏观层面新突破。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管理,完善教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强化政府教育督政职能。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强化教育行政部门执法责任。健全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探索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职业教育工作的体制。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以民办为主,义务教育以公办为主,实行城乡学校帮扶机制。二是推进以创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为核心的微观层面改革。深化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管理体
31、制改革,完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提升管理效益。(3)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化的制度改革一是及时对接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实行指标到校与划片招生相结合的办法,合理配置高中生源,适时取消联招考试。二是适时对接全市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适应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学习过程档案和综合面试“三结合”的高校招生录取办法,适合高校自主招生。三是建立全区城乡统筹教育考试中心、质量监测中心、质量评估中心等“质量评价三大中心”。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教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和方法。2.职业教育以面向市场、面向未来为重点探索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效
32、机制一是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我区行业需求,服务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满足我区支柱产业对技术工人的大量需求。二是完善职业教育职能,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教育培训。统一规划实施,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明确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的目标任务、责任以及推进工作的措施,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合作、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网络,从而面向高中及其以上学历的新增劳动力,开展高技能实用技术培养和培训。(四)全面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行动
33、计划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根据标准和相关实施细则,在学校用地、校舍建筑、设备设施、教职工配置、经费保障、信息共享、管理过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实行标准化建设。2.实施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建设行动计划一是探索“园校互动、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二是建设农民工培训中心及职教培训基地。到20xx年,建成1个区域性、开放式、资源共享型职教实训基地。3.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一是构建继续教育新模式。根据创建学习型社区的要求,以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构建职业变动、需求联动、兴趣
34、驱动、多元互动的城乡继续教育新体系。二是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以校本教研和教研组建设为培训重点,以域网信息平台和教育论坛活动为载体,为教师展示教学成果、交流教育观念、相互学习借鉴搭建平台,为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创造一定环境。4.实施民办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大力扶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建立政府财政性经费扶持民办教育、考核激励民办教育的制度,鼓励民办学校提升办学层次,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到20xx年,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量的50%以上、民办学前教育在园幼儿占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总量的70%以上。5.实施素质教育行动计划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青少
35、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二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三是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积极推进“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实验,力争到20xx年夺取全面实质性成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卫生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加强学校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五是优化社会育人环境,积极策划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文化广场)。6.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行动计划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做到物质文化、制
36、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机融合,来增强校园环境的文化感染力。一要充分体现学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突出与时代精神相符的价值追求。二要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将校园文化落实到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管理过程之中,植根于师生的精神气质之中。三要以师德教育为核心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要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力争到2018年,初步形成一批拥有自身文化特色、个性鲜明的特色学校。(五)抓好保障,及时总结反馈改革经验一是鼓励探索试点。鼓励各学校和有关部门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试验。争取在重点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及时总结改革试验成果和工
37、作经验。二是积极稳步推进。牢固树立开放意识、创新思想、全局观念和实干精神,围绕改革试验工作有重点、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加强有关重大课题研究,运用课题研究成果指导改革实践。建立改革试验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定期公布改革试验工作进展情况。三是打造教育特色。研究统筹城乡教育强区评价指标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特色建设,大力推进城乡教育改革与发展。四是强化考评激励。加强对改革试验工作的阶段督查与绩效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和有关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这四项措施,努力营造改革试验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的宣传作用,及时宣传推广改革试验的成功经验。 科技局实践科学发展观带领
38、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在全党范围内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通过听辅导、参加*党建网网络学院学习和自学,自己对这次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了深刻认识。通过学习,对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刻的领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恪守为民之责,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9、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贯彻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围绕解放思想抓机遇,科学发展破难题,建设滨河*这个活动载体,带头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在学习上下功夫、在实践上做表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围绕市委确定的活动载体,将本职工作中的难点、创新点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通过学习,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国家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
40、果转化、产业开发、技术培训的重要基地。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升园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辐射带动能力,将更好地引领*市现代农业发展,为农业十大产业基地建设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如何利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区域科技术创新的载体和成果转化的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农民培训、示范辐射的功能,如何营造园区的“洼地”效应,聚集相对集中的科技能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将其建成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如何将园区建设与*十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今后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着重抓好四个能力建
41、设。一是增强园区研发能力建设。在继续巩固*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试验基点,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生实习基地基础上,完善园区种植业、奶产业等三个专家大院,添置相应的科研、培训仪器设备,完善生活设施。组建设施农业技术中心,开展设施农业技术研发。支持园区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今年在园区安排现代设施园艺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农田退水污染防治等5个科技研发项目。二是提高科技企业孵化能力。建立园区创业园,吸引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各界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到园区兴办科技型企业。三是提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继续完善园区已形成农业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涉农服务企业、农业科技110、各
42、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多元化的成果转化队伍,通过在示范区建立示范方点(场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畅通和拓展了核心区向示范区、辐射区的技术扩散渠道。今年将安排设施蔬菜安全生产技术规范、设施水果新品种示范及设施促成栽培技术示范、奶牛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水稻现代生产技术示范、作物营养管理等10个示范项目。四是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继续完善园区专家大院技术培训设施和技术培训场所,通过驻园区专家大院专家帮带,地方科技人员参与实施外地与省研究机构在园区的项目,承担“基层之光”培养计划任务,接纳大学毕业实习生,召开各类学术专题讲座、举办适用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培养当地技术骨干、当地乡土人才和农民。今年安排举办培训班50场次,培训6000人次。 23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