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论建筑与人文的协调统一.docx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603625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论建筑与人文的协调统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论建筑与人文的协调统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论建筑与人文的协调统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论建筑与人文的协调统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论建筑与人文的协调统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题目: 论建筑与人文的协调统一目 录摘要、关键词5引言71西方建筑语言特点比较71.1建筑的语言71.2(东方)建筑德语言72建筑与城市设计82.1设计的内容与任务82.2设计理论93文环境与建筑93.1是可持续性设计93.2系统的组成部分93.3方法104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104.1续发展的思想对建筑学的促进104.2的人居环境是人类的最高追求11五 结论13参考文献13附录14论建筑与人文的协调统一建筑工程技术摘要建筑文化与人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提出了建筑文化具有时定性,地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建筑文化应适应人类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

2、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旅、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关键词:社会环境,现代人居,建筑文化,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Concerning building and humane is harmonious and unifiedGraduate Student: Tangmin Supervisor:Jingchaoyou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

3、ironment of the close relation, thus puts forward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qualitative, region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chitectural culture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new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human life. Only keep rich and colorful ethnic architectural culture, absorption and integr

4、ate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is the essence of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g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sent should function, exploring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blend, realize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creation of the right way, to establish a and different human society. At the s

5、ame time building is the economy, technology, art and philosophy, history, etc. Various kinds of elements of the complex, as a kind of culture, it has the time and space and regional, various environment, all kinds of culture in the context and conditions under, is 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peo

6、ple, different way of life and a production methods in construction reflect,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features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level of natural conditions closely related. Keywords: social environment, the modern living,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7、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意引言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建筑已成为我们生活需求,享受,满足我们日常生活需求的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因此近几年建筑迅速发展,大量旧建筑被拆了,大量的山头被机器推平,一座座高楼竖起,绿地渐渐减少。当一座座高楼建起时,人们开始关心身边的环境了。如何建造节能、环保、人文协调的绿色建筑重要发展倾向了。一 中西方建筑语言特点的比较(一) 希腊(西方)建筑的语言西方: 用石建的古镇。强调宏伟。城市强调理性,喜欢纯粹几何形式的理性。宗教是建筑的顶峰,建筑本身就是雕塑和绘画的殿堂。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第一特征:平面构成为1:1.618(黄金比)或

8、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第二特征: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手法,如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的墙面装饰。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第三特征:柱式的定型:共有三种主要柱式:(1) 陶立克柱式;朴素挺拔。无柱基,柱身粗壮,向上逐渐缩小,刻有凹糟,糟之间为棱角,在阳光下,柱身因此产生明朗的起伏转换及阴影效果,使建筑

9、物与天空平面分开。柱头无装饰,是一圆盘形柱颈,其象征了一个男人形体的力量与健美。(2) 爱奥尼克柱式;匀称轻巧,有柱基,柱身细长,上下变化不显著,凹糟较深,糟之间无棱角。柱头为涡卷形装饰,卷下饰以图案,其象征了女性的优雅与修长。(3) 科林斯式柱式;由爱奥尼亚式演变而来,所不同者柱头较高,呈花篮形,有更多的装饰,它模仿了少女纤细的体态与轻盈的身姿。这三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三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四特征

10、: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 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二) 中国(东方)建筑的语言 东方: 用木材建筑。强调等级分明,尊崇先人,遗风。崇尚个人感悟,内敛矜持。 喜欢取法自然,融大山水意境于弹丸之地。宫殿式建筑的顶峰,

11、佛像时雕塑的顶峰,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中国建筑表象了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和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中国人对建筑本质的认识比国外先进。外国建筑体系认为建筑是人的庇护所,凝固的音乐,都是从某一方面阐述的。中国黄帝宅经中认为;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前者强调建筑的自然属性,后者强调它的社会属性。中国的建筑文化更加的深刻明确。 中国建筑中最高地位的是礼制建筑,象天坛,祈年殿,祭祀的殿堂。它是中国建筑博大精深的最集中体现。它突出王族的至高无上和主流文化的宗教礼法,意识形态和哲理观念。中国建筑文化的上述特点是它所特有的。也是它所有特色中最吸引人的,最有魅力的一部分。中国汉族文化的所到之处,

12、从日本到西域,从高丽到越南,几乎都体现了这种文化。尽管外表构筑有不同,但建筑物的内在美却惊人地一致。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中国文化中的大一统观念,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构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大一统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统一,地理的统一,文化的统一,也包括自然与人的统一,伦理道德上的大一统,这是广义的大一统观念。 中国文化中深厚的大一统观念构筑了中国光辉的建筑文化,尽管这种文化的哺育在今天已经显得不足,但中国现在的建筑文化界在回答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立自己独立的建筑文化这个重要问题上,还必须更多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果丢了它,那我们可能看

13、到的,就永远是一种拙劣的类西方、类古典的混凝土堆了。 二 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是城市的实体组成部分。随着全世界城市化,规范化的不断发展,建筑的规模、性质、形式和内容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当前,建筑设计已经不是自我封闭在个体的范围内,需要“以城市设计的概念指导与园林的规划设计。另一方面,反过来以微观环境的研究逐步上溯,深化规划设计的科学与艺术”。因此,作为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接口,城市设计已成为建筑师必须掌握的理论与实践。城市设计,一般指对城市地区所进行的综合环境设计。它需要综合处理涉及环境的社会、经济、文化、功能、技术、审美和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为人们创造个舒适、方便、卫生、优美、高雅的物

14、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满足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诸方面的要求。城市设计也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法。(一)城市设计的内容与任务 城市设计的内容是:以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为主体对象,以城市物质环境形态以及人们在其中的行为和感受为中心,既要考虑人们的生产、生活、交往、游慈、出行等各类活动的要求,又要考虑到符合人们对环境空间的生理和心理等诸方面的要求。如可居住性、易识别性、私蔽性、活泼性或肃穆性等环境气氛,尺度、比例、层次、序列、对比、变化、场所感等审美要求。城市设计的内容随设计范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城市设计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区域、整个城市,小到一排灯具甚至标志物。概括地说,任何规模的环境形态的改变或土地开发

15、利用,都需要进行城市设计。但城市设计范围的重点是:城市和社会的综合环境。城市设计的任务根据不同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工程设计,如住宅、商业中心和公园等;二是系统设计,如公路网、照明系统。一组标准化的标志物等;三是区域或城市设计,如研究地区土地利用政策,建设新城,改建旧城区等。城市设计是多层次的。城市设计过程应贯穿在规划设计的各个层次,即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建筑群布局乃至小品设计等,所有层次上都应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二)城市设计理论自古以来,人类良好的生活环境的获得,都是经过一番设计经营的。虽然当时没有建筑师、规划师,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自觉到自觉而逐

16、步积累形成的。从学术角度来说,古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合为一体的,基本上属于建筑学的范畴。明确提出城市设计的概念,并给予它特定的含义,是从近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发展中形成的。一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观念,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并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7080年代,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界提出过种种规划设计思想、理论。三 人文环境与建筑建筑的概念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四个主要方面,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大量的建筑垃圾已成我

17、们关心的问题,可持续性已成为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什么是可持续性设计可持续发展建筑经历r从最初以节能为单一目标发展到既节能又有效使用资源,从接受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发展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过程。可见可持续性设计是对地球环境直接相关的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做出解答的设计,同时也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人类生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的设计。(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影响无论是建筑还是城市都是某个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创造了建筑,创造了城市,并将此作为我们生活的载体,从而产生了人类文明。但是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以往并不为人们所注意。当我们营造城市和建筑时,不能不考虑这些庞然大物和人的活动对环境和生态所产生

18、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当前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也可能对其它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例如光污染: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就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祸首之一。 有限资源地球是其有有限量的封闭资源系统。可持续性设计就是在保护全球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的A础上,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关心所设计的建筑和建筑环境。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可持续发展策略是保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解决方法(1)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 可持续发展观念将人类社会视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以最少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换取最长时间的利益。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如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扩大太阳能、风能和沼气的适用范围。沿海地区海水资源丰富

19、,抽取海水与其他生活用水分开,即可节约淡水资源,又能减少生活用水净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2)废物利用和净化 另一方面,将生态林的做法引人。使居住区内产生的废气在散入其他地域前得到净化。污水处理设施应与供水设施一样得到重视,保证全部生活污水在流出城市前得到处理。垃圾要分类,玻璃和塑料回收,生物垃圾直接还原成植物肥,可用于绿化。(3)合理利用资源 现在引起地球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建筑或城市所产生的废弃物及其污染已构成对生态系统的主要危害,而且废弃物不仅在建筑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是在相当长的使用期中大量地持续地产生。如果这种危

20、害超过自然系统的调节能力.超过人类自身难以忍受的程度,不仅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而且也危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所以可持续性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尽可能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变有害为无害,变无用为有用。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最佳结合 四 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态平衡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人们不仅仅关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们更为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以及人居环境的建设方式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为了妥善解决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观。对生态建筑的研究也一步步走向深入,并逐步从理论探索

21、走向深入实践的过程。 生态建筑也被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它主要是指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使人工建筑环境及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产生的一个相对稳定的互为依存与循环的新型建筑。它要求建筑师以生态的意识来指导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保护自然植被、原生土壤等,即建筑师不仅要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小环境,也要为人们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建筑学的促进世界范围内,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人们正不断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孜孜不倦地努力。从1935年美国生物学家斯坦利提出生态系统,到1971年UNESO组织提出世界范围的“人与生

22、物圈”计划;从1987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到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人类行为的共同纲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建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促使建筑师们重新认识和评判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新的建筑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得到发展,并产生了一些新的建筑形式。如“新陈代谢建筑”、“共生建筑”、“节能节地建筑”以及“少费多用建筑”和“高技术建筑”等等。这些新的建筑形式从不同角度强调关注建筑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张建筑活动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占用土地,以及应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减少非

23、再生资源的使用。1993年6月第18次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了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要“把环境与社会的持久列为我们职业实践及责任的核心”。同年美国国家公园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阐述了生态建筑的一些设计原则,从细则中可以看到生态建筑尊重自然,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建筑观,这些思想已逐步成为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遵循标准。(二)和谐的人居环境是人类的最高追求人类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为了适应自我的生存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都为自己建立了各类居所。它是人类有意识地开发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生存和行为环境。因此,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二者互为

24、依存和影响,人类与自然之间有着互利互惠、亲密协作的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人顺天”、“人制天”到“人和天”的发展过程。农业时代人类臣服于自然,对自然的改造仍处于自然的整体平衡之中。到了18世纪兴起的工业时代,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毫无节制的索取,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当人类正骄傲于一座座矗立的大楼、烟囱高耸的厂房时,却发现已把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破坏殆尽。气候失调,水土流失,能源危机,使人类惊醒于自己的所为。随着20世纪中期信息时代的诞生和环境科学的兴起,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界建立良好的信息循环。在地球人口日益膨胀的今天,人类住居对生态环境

25、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已成为地球资源的最大消耗者,生态建筑的研究已成为生态平衡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就召开了“生态环境人类社区会议”,20世纪80年代又多次举行国际人居环境大会,1993年第18届国际建协大会的主题是“为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而设计”,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了联合国第二次人居环境会议,而1999年北京召开的第20届国际建筑师大会也是以“21世纪城市住区”为主题,强调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因此,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的努力目标。(三)用可持续发展思想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1)和谐的人居环境应重视地域性地域环境不同

26、,人们的风俗习惯也不同,建筑只有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才能产生和谐的氛围,也才最具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就是尊重文化和历史,注重地方的建筑文化传统与人居环境文脉,处理好建筑与地域环境的关系,充分利用自然要素,使建筑融于自然,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如果置地域文脉于不顾,那么人们的建筑将会是千篇一律、毫无生机的。建筑师在设计时应该首先关注所处的地形和地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脉络,并力图在设计中使之得以丰富和升华,同时运用现代科技和艺术,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人居空间环境。例如,在进行居住小区设计时,就应该使居住小区的外部空间设计结合当地的习俗,强调创造一种居民需要的规模适度的室外空间环境,满足邻里间的交往

27、活动,同时又满足人与自然交往的需求,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组团中心绿地是院落空间的延伸,应结合地形、植被等因素,开辟便于居民休息交往、儿童游戏的空间,创造丰富的、生动的环境,增强居民对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场所。重视文脉并非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一方面需要尊重地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应适应自然,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人居环境的和谐。例如,北京地区的建筑,就可以在分析居民传统的四合院居住方式基础上创造新四合院模式,而在江南则可以吸收低层建筑和传统造园手法,构造出现代江南水乡清新、雅致的风貌。(2)建筑空间内部应具有功能的可持续性和空间

28、的可适应性一方面,在不同时期下建筑的使用功能可能会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相同的使用功能可能因使用者的改变而需要进行空间的调整。因此,建筑功能空间应能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目前,建筑大多采用静态的设计方法和固定不可变的结构,使建筑的更新改造很难进行,这是因为人们工作、居住、休闲等活动被安排在不同的空间里进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有些功能正慢慢合并,人们可以在家办公、处理事务等。随着时代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会对空间提出新的功能要求。因此要对建筑的结构体系妥善处理,进行弹性应变设计,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提高空间的适应性。对数量最多的住宅建筑来说,可以把设备管线较复杂、技术要求较高的卫生间、厨房集中布

29、置,而其余部位则采用灵活空间。调查表明,灵活可变的大空间结构和方便拆装的轻型墙体分隔已得到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士喜爱。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人们不再为已界定的空间所限,它不仅能充分满足人性的自我需求,同时也能适应不同家庭、不同时期对居住空间的需求。(3)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能节地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生态建筑观倡导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保护和有效的利用。有关文献表明,与建筑有关的能耗占全球总能耗的50%,所以建筑材料应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提高材料的循环使用性。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就引进重要的生态观,结合居住区的环境、性质及要求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使建筑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充足的日照,用高科技手段使太

30、阳能、地热能、风能得到有效利用。不仅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而且也有利于减少废水、废气对自然界的破坏,使得建筑不依赖能源或少用能源而让使用者感到舒适。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得动、植物相荣共生,人类应师法自然,以达到低能耗、高效益。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各类电器的普及,但同时也使能源的消耗量剧增,因此建筑的节能设计应放到重要位置。(4)合理运用高科技的手段21世纪是多技术并存的时代,生态建筑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技术集成体,根据使用材料和应用技术手段的不同,在技术层次上通常可分为中间技术和高新技术,中间技术主要是实用技术和适宜技术,高新技术则侧重于技术的精确性和高效性。不管运用哪种技术都可以在提高舒适度

31、的同时,不同程度地降低能耗和自然资源的占用,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能源的循环使用以及减少污染的目标。如果说中间技术以其低廉的价格、实用的技术和注重地域性而受到广泛的重视,那么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必将会向着源自于高科技的生态技术方向发展。这种高技术的生态建筑更加注重用高技术手段去解决建筑中的生态问题,更加关注建筑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注重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来开发利用资源。人类总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不可能也不应该回到原生的生态环境中去,因此,在21世纪利用高技术手段实现建筑生态化是必然趋势。未来的和谐的人居环境必将是高科技和生态建筑观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仅是

32、建筑设计的指导原则,它更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和谐的统一性,我们应牢牢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一主旋律,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第五章 结论结论:建筑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它不仅需满足我们各种物质活动需求,同时还要满足我们以自然与人文化的协调统一。精神活动需求也就是人的心理要求,所以建筑与人文化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只有追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与自然,人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山西建筑2008年第01期2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第10期3 :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 4 :徐家莹等编二十世纪巨人随笔(

33、自然科学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65 :1993年美国国家公园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 6 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32卷第3期2000年9月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筑文脉 附 录 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本论文成果是本人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读书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论文成果归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所有,特此声明。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致谢大学三年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母校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同学。他们让我在这三年期间学到了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这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感谢我的老师敬朝友,他在这三年中教育我们知识和做人。尤其是在我大学最后期间还指导我论文的撰写,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论文的选题、资料的选取、审批修改中不辞辛苦,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很让我感动,再次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