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ppt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1593836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PPTX 页数:79 大小:5.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1 概述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用汽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用汽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4.2 汽油喷射电控系统4.3 低排放燃烧系统4.5 增压技术4.4 废气再循环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4.6 汽油机均质压燃技术4.7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4.8 多气门技术概述:主要内容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1汽油喷射电控系统2典型低排放燃烧系统3废气再循环系统4其他机内净化技术4.14.1概概 述述机内净化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机内净化:从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出发,以改进发动机燃烧过程为核心,达到减少和抑制污染物生成的各种技术。机内净化被公认为是治理车用汽油机排放污染的治本

2、措施。按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状态,分为三个阶段:着火延迟期、明显燃烧期、补燃期着火延迟期、明显燃烧期、补燃期汽油机的燃烧过程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汽油车主要污染物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汽油车主要排放污染物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汽油机机内净化的主要措施大力推广汽油喷射电控系统。大力推广汽油喷射电控系统。改善点火系统。改善点火系统。开发分层充气及均质稀燃的新型燃烧系统。开发分层充气及均质稀燃的新型燃烧系统。改进进气机构和燃烧室结构。改进进气机构和燃烧室结构。采用废气再循环控制。采用废气再循环控制。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4.24.2汽油汽油喷射射电控系控系统汽

3、油喷射电控系统概述利用各种传感器检测发动机各种状态,经微机的判断、计算,使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均能获得合适空燃比的混合气。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汽油喷射电控系统概述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与化油器式发动机相比:(1)采用ECU来控制每循环的喷油量和喷油时刻。(2)每缸采用单独喷油器供油,这样,可以提高各缸空燃比的均匀性和喷油量的精确性。(3)燃油雾化特性是由喷油器的特性决定的,与汽油机的转速无关。(4)进气系统中没有化油器喉管的节流作用,减少了进气系统的阻力损失,充气效率高。汽油喷射电控系统分类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分分类方式方式主要主要类别按喷油器数目分单点喷射(SPI)多点喷射(M

4、PI)按喷射区域分进气(管)道喷射缸内喷射按喷射方式分连续喷射间歇喷射按进气量检测方法分空气流量型进气压力型 1-电动燃油泵 2-燃油滤清器 3-压力调节器 4-喷油器5-空气流量计 6-水温传感器 7-怠速旁通空气阀 8-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9-氧传感器 10-电子控制单元1)LJetronic系统典型汽油喷射电控系统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 1-电动燃油泵 2-燃油滤清器 3a-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3b-压力调节器 3c-喷油器 3d-进气温度传感器连 接柱塞 3e-节气门怠速控制器 4-发动机温度传感器 5-氧传感器 6-电子控制单元2)Motronic系统典型汽油喷射电控系统第4章 汽油

5、机机内净化技术喷油控制 喷油控制是发动机ECU的主要控制功能,它包括 喷油时刻控制喷油时刻控制和喷油量控制喷油量控制。1.喷油时刻的控制喷油时刻的控制 ECU以曲轴转角传感器的信号为依据进行喷油时刻的控制。喷油时刻控制方式:同时喷射、分组喷射和顺序喷射。喷油的控制2.喷油量的控制喷油量的控制使发动机燃烧混合气的空燃比符合各工况的需要。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 起动喷油控制起动喷油控制起动时,空气流量计不能精确检测,ECU按预先设定的起动程序来进行喷油控制。运转喷油控制运转喷油控制 发动机运转时,ECU根据进气量和发动机转速计算喷油量。喷油控制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喷油控制超速断油控制发动

6、机转速超过允许最高转速时,ECU自动中断喷油,减少有害物排放。减速断油控制控制急减速时有害物的排放,减少燃油消耗量,促使发动机转速尽快下降,有利于汽车减速。断油控制断油控制 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喷油控制反馈控制反馈控制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排气管上氧传感器氧含量空燃比 ECU 与设定空燃比值比较 修正喷油量喷油量保持设定值附近喷油控制对排放的影响1)氧氧传感器及三效催化感器及三效催化转化器化器闭环控制控制汽油机的空燃比接近理论空燃比时,三效催化器的转化率最高,这需要通过氧传感器闭环控制来实现的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喷油控制对排放的影响 2)冷起动及暖机阶段排放控制冷起动及暖机阶段

7、排放控制暖机阶段:暖机阶段:不要提供太浓的混合气。冷起动阶段:冷起动阶段:对开环控制的空燃比进行精确标定,保障不过量供油。混合气浓度一般要低于化油器式发动机。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点火系统的控制目的: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调整至最佳点火时刻,令发动机在动力性、经济性、加速性和排放均达到最优。微机控制点火系传感器微处理机(ECU)点火线圈点火器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点火系统的控制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控制策略(1)起)起动时点火提前角的控制点火提前角的控制(2)怠速)怠速时点火提前角的控制点火提前角的控制(3)正常行)正常行驶时点火提前角的点火提前角的控制控制点火系统的控制火花质量

8、和点火正时对排放产生影响:1)火花质量决定点燃混合气的能力。火花越弱,出现失火的机会就越多,而失火将会生成大量的未燃HC。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点火提前角对燃油消耗率和有害排放物的影响 推迟点火未燃HC排放下降NOx排放降低影响动力性和经济性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点火系统的控制2)点火提前角对燃油消耗率和有害排放物的影响。怠速控制1.怠速自动控制系统怠速自动控制系统怠速转速控制的实质是对怠速时充气量的控制。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发动机怠速运转时,节气门全闭,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内的怠速开关触点闭合,ECU根据这一信号,开始进行怠速自动控制。怠速排放控制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2怠速排

9、放控制怠速排放控制怠速工况是汽油机HC、CO排放浓度很高的工况。不过,由于燃烧温度很低,怠速时NOx的排放很少。主要原因:燃烧组织不良,燃烧完全程度是影响HC和CO生成的最直接因素。根本措施:在于改善其燃烧过程。怠速转速控制汽油机在怠速工况下降低HC和CO排放的方法:提高怠速转速 提高怠速转速可使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均获得改善,可燃混合气在进气管中的移动速度增加、充气效率提高、残余废气的稀释度减少。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高能点火对HC排放的作用高能点火和普通点火对HC排放的影响 降低了混合气较稀时的失火概率,使发动机可燃用稍稀的混合气,从而减小了HC的排放。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 提高了燃

10、烧速率、减小了循环变动;气门重叠角对HC排放的作用 增大气门间隙,减小气门重叠角,HC下降。气门重叠角越大,进入气缸的废气量就越多,HC排放就越多。气门间隙越大,HC、CO排放浓度越低。气门间隙对HC和CO排放的影响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缸内直接喷射与一般汽油发动机的主要区别: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汽油喷射的位置不同,喷油嘴安装在燃烧室内,将汽油直接喷射在燃烧室内。直喷式发动机缸内空气流动纵向涡流即滚流。弯曲顶面活塞利用活塞顶凸起形状,增强了滚流强度。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虽然混合比达到40:1,但聚集在火花塞周围的混合气却很浓,很容易点火燃烧。缸内直接喷射汽油机存在的问题 第4章

11、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1缸内温度偏低,不利于未燃碳氢后燃2分层燃烧时在火花塞附近混合气局部过浓3较高的压缩比和放热率使NOx增加4微粒排放比传统的进气道喷射汽油机有较多增加缸内直接喷射式汽油机的排放对策 二阶段混合进气冲程开始时第一次喷油,在缸内生成很稀的均质混合气,第二次喷射在压缩上止点前,在气缸滚流和活塞顶形状的帮助下产生分层混合气,然后点火燃烧。1抑制敲缸的发生2促进炭烟烧尽3稀NOx催化系统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缸内直接喷射式汽油机的排放对策二阶段燃烧目的:改善冷起动和小负荷运行时的HC和CO的排放。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辅助喷射燃烧首先使催化剂加热,然后使CO燃烧产生较高温度,

12、再使HC燃烧。二冲程缸内直喷稀燃发动机概念:喷油器用压缩空气辅助喷射的缸内直喷式二冲程发动机。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特点:经曲轴箱扫气进入气缸的是空气,汽油在喷油器中与少量空气混合后,以0.62MPa的压力喷入气缸,喷雾粒度平均达到5m。4.34.3低排放系低排放系统统稀薄燃烧系统 混合气较稀时,绝热指数K反而增大。从理论上讲,混合气越稀,K值越大,热效率也越大。在发动机不使其失火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进行稀薄燃烧。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稀薄燃烧就是使过量空气系数从1左右提高到远远超过1.1的水平。稀薄燃烧系统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1 稀薄燃烧对排放的影响CO:在过量空气系数1的某一范

13、围内,CO的含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HC:在实际空燃比稍大于理论空燃比的情况下,尾气中未燃HC的含量较少,但是当空燃比小于或大大超过理论空燃比的时候,未燃HC的排放量就会提高。稀薄燃烧系统1 稀薄燃烧对排放的影响NOX:理论空燃比某处右侧,排放量最多,燃料浓,氧含量少;燃料稀,最高燃烧温度下降实现稀燃的具体措施可变涡流控制系统:部分负荷,较强涡流;全负荷,减小涡流甚至不用涡流紧凑的燃烧室,尽可能高的压缩比电控顺序喷射系统,扩展燃烧失火极限高精度空燃比控制系统分层燃烧技术废气再循环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分层燃烧系统分层燃烧的目的 合理地组织气缸内混合气分布,使在火花塞周围有较浓的混合气,而在燃

14、烧室内的大部分区域具有很稀的混合气,以确保正常点火和燃烧,同时也扩展了稀燃失火极限,并可提高经济性,减少排放。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复合涡流受控燃烧系统该发动机拥有两个化油器或两套进气管喷射装置,所以可以分别提供不同过量空气系数的混合气给主、副室的进气系统。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轴向分层燃烧系统1-火花塞;2-气缸;3-活塞;4-导气屏进气门;5-喷油器燃料在涡流作用下,沿气缸轴向产生上浓下稀的分层。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滚流(纵涡)分层稀燃系统在进气过程中形成的绕垂直于气缸轴线方向旋转的有组织的空气旋流,称为滚流,也称为纵涡或横向涡流。滚流在压缩过程中逐渐被压扁,在上止点附近破碎

15、成许多小尺寸的涡流和湍流,可大大改善混合气燃烧过程。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高压缩比燃烧系统燃料辛烷值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用较高的压缩比,以获得较好的功率和油耗指标。一味提高压缩比对排气净化不利。电控点火系统的采用使精确控制点火定时成为可能,为高压缩比点燃机在性能与排放方面得到更好的折中可提供很大的潜力。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4.44.4废废气再循气再循环环废气再循环的工作原理废气再循环技术是控制氮氧化合物排放的主要措施,它是将汽车排出的一部分废气重新引入发动机进气系统,与混合气一起再进入气缸燃烧。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废气再循环废气混入的多少用EGR率表示,其定义如下:第4章 汽油机

16、机内净化技术EGR系统的控制要求1EGR量应随负荷的增加而增加。2怠速和小负荷时,不进行EGR。3冷机时不进行EGR。4大负荷、高速时通常也不进行EGR或减少EGR率。5保证各缸的EGR率一致。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内部废气再循环发动机排气经过EGR阀进入进气歧管,与新鲜混合气混合在一起的方式称为外部EGR。EGR的这种效果也可以通过不充分排气以增大滞留于缸内的废气量来实现,称为内部EGR。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EGR率对汽油机净化与性能的影响废气再循环能有效地降低汽油发动机的NOx排放,但进行EGR时必须要考虑其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的影响。通常将EGR率控制在10%20%范围内较合

17、适。冷却EGR技术再循环废气经冷却器冷却后再送入进气端,进一步降低进气温度,更有利于降低NOx排放,同时改善燃油经济性。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4.54.5增增压压技技术术增压技术 所谓增压,就是利用增压器将空气或可燃混合气进行压缩,再送所谓增压,就是利用增压器将空气或可燃混合气进行压缩,再送入发动机气缸的过程。入发动机气缸的过程。增压器的转子,由发动机曲轴通过齿轮增速箱或其它传动装置来驱动,将气体压缩并送入发动机气缸。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废气进入涡轮并膨胀作功,废气涡轮的全部功率用于驱动与涡轮机同轴旋转的压气机机械增压利用高压废气流的脉冲气波迫使空气在互相不混合的情况下受到压缩,

18、从而提高进气压力,具有良好的瞬态响应性。废气涡轮增压由上述各种方式组合而成,如机械增压与涡轮增压的结合等。气波增压复合增压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增压技术 几种增压方式的工作示意图如下图所示(a)机械增压;(b)涡轮增压;(c)气波增压;(d)复合增压 E发动机;C压气机;T涡轮机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废气涡轮增压器 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工作原理 废气涡轮增压器是利用发动机的废气作为动力,推动涡轮机旋转的同时带动安装在同一轴上的离心式压气机,使发动机的进气密度提高,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充量。废气涡轮增压器可分为两大类:径流式涡轮增压器和轴流式涡轮增压器。径流式废气涡轮增压器结构图第4章 汽油机机

19、内净化技术离心式气压机(1)首先,新鲜充量沿截面收缩的轴向进气道进入工作轮,气流略有加速。(2)然后,气流进入工作轮上叶片组成的气流通道。(3)随后,压力增加的气体沿工作轮径向流出,进入扩压器和出气蜗壳。新鲜充量在压气机中完成了一系列的功能转换,并将涡轮机传给压气机工作轮的机械能,尽可能多的转变为进气充量的压力能。离心式压气机简图 1-进气道 2-工作轮 3-扩压器 4-蜗壳离心式压气机工作原理离心式压气机工作原理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涡轮增压技术 涡轮增压系统 在发动机的涡轮增压系统中,按排气能量利用的方式主要分为定压涡轮增压和脉冲涡轮增压两种基本形式,如图所示。(a)定压系统;(b)脉

20、冲系统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增压对排放的影响增压后过量空气系数增大,燃料的混合进一步得到改善,燃烧温度升高,能保证燃料更充分燃烧,CO排放可进一步降低。增压后进气密度增加、过量空气系数大,可以提高混合气质量,燃烧温度升高,未然HC减少,HC降低。对CO排放的影响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可降低发动机尺寸,有助于发动机及整车的小型化、轻量化;进气量增加,发动机的功率、机械效率和热效率提高,可有效降低燃油消耗率。对HC排放的影响对CO2排放及燃油经济性的影响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增压对排放的影响高燃烧温度与富氧使NOX排放增加,微粒排放降低,但影响有限。实际应用中,常采用降低压缩比、采用中冷技术和

21、组织废气再循环等措施来减小热负荷、降低最高燃烧温度。对NOX及微粒排放的影响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4.64.6汽油机均汽油机均质压质压燃技燃技术术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汽油机均质压燃技术是HCCI(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均质混合气压燃技术的一种。与传统的火花点火发动机相比,HCCI方式采用均匀的空气与燃料混合气,但用压燃代替火花塞点火,混合气充量是均质的HCCI与传统发动机的区别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HCCI混合气形成HCCI汽油发动机在均质混合气的形成过程中可以通过两种汽油喷射形式来形成均质混合气。一种是进气管内汽油喷射,

22、包括单点喷射和多点喷射;另一种是缸内直喷。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均质压燃汽油机的燃烧特性均质压燃多点燃烧无火焰前锋反应迅速燃烧温度低能量释放率高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燃烧特性均质压燃汽油机的排放性能燃烧过程混合气较稀,但由于采用了废气再循环技术,使得气缸内的燃烧温度较低,从而使CO的排放有所增加。不过可以通过尾气后处理采用氧化催化剂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均质压燃技术,能够使均质可燃混合气充分的燃烧,然而由于气缸内的燃烧温度较低,燃料氧化不完全,因此使得HC的排放有所增加。对CO排放的影响汽油机均质压燃技术的燃烧方式通过采用大空燃比的混合气和利用废气再循环把燃烧温度控制在较低的温度,有效地抑

23、制了NOX与微粒的生成,几乎做到了无烟燃烧。对HC排放的影响对NOX排放及微粒的影响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均质压燃汽油机的技术难点冷启动时,燃烧室壁面温度低,不能从进气歧管吸收热量,也无可用的高温废气,要在燃烧室内得到高温均质混合气比较困难,不容易使均质压燃汽油机实现自燃。均质压燃汽油机发动机在小负荷工况下由于是稀薄燃烧,容易失火(混合气过稀)。均质压燃技术汽油机燃烧非常迅速,在高负荷工况下,混合气过浓,易发生爆燃。冷启动时着火困难均质压燃汽油机着火过程主要受化学反应动力学控制,着火时刻决定于混合气的成分、温度和压力,只能间接控制着火时刻和燃烧过程。运行工况范围有限着火时刻和燃烧速率难于控

24、制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4.74.7可可变变气气门门正正时时技技术术可变配气机构分类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可变配气机构基于凸轮轴的VVT机构无凸轮轴的VVT机构可变凸轮相位可变凸轮型线机械式电磁式可变凸轮从动件电气式电液式液压式可变正时技术工作原理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由电子控制装置根据节气门的位置、转速及负荷来确定时间提前量在凸轮轴的正时齿轮上有电磁阀,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关闭,利用发动机机油泵使装置内建立起油压,升高的油压可活动活塞活动活塞通过螺旋花键带动与凸轮轴连接的正时齿轮转动,从而可使凸轮轴旋转一定角度阿尔法罗密欧汽车TWIN SPANK可变正时技术工作原理第4章 汽油机机内

25、净化技术可变气门正时控制器1主要由固定在进气凸轮轴上得内螺旋齿轮12、液压活塞8和外螺旋齿轮11所组成。当液压活塞在机油压力下作轴向移动时,固定在活塞8上得齿轮12相对于齿轮11发生轴向移动和转动。这样,凸轮轴相对于正时带轮20发生转动,因而使气门正时可连续(无级)变化。当活塞8位于如图4-41所示的位置时,是向减小气门叠开角(进气门延迟开启)位置转动进气凸轮轴18。而当活塞8位于如图4-41所示位置时,是向增加气门叠开角(进气门提前开启)位置转动进气凸轮轴18丰田智能型可变气门正时机构(VVT-i)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机净化与性能的影响减小缸内残余废气量,使各缸内混合气的燃烧更均匀和稳定,有利

26、于降低CO的排放;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下一循环的残余废气量,使废气中的CO有了二次燃烧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O的排放;对搭载了三效催化转化器的汽油机影响较小VVT机构通过调整配气正时,通过提前进气门来增大气门叠开角,由于进气门处节流和进气受到高温废气加热的作用,使缸内各种未燃HC和残余废气参与二次燃烧通过控制进排气门相位,增大气门叠开,使一部分废气残留在气缸内,降低可燃混合气燃烧的最高温度及混合气中氧气的浓度,大幅度减少了NOX的排放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对CO排放的影响对HC排放的影响对NOX排放的影响VVT的不同实现方式对排放性能的影响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进气凸轮相位连续可变可

27、大幅度调节进气相位,进而控制各工况下进排气门叠开角度,从而影响缸内的残余废气系数,达到减小排放的目的。在限定NOX排放水平下,可有效降低HC排放。在发动机各主要工况下,对排放性能的改善十分明显。进气凸轮相位连续可变图4-42 进气凸轮连续可变相位调节示意图VVT的不同实现方式对排放性能的影响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排气门关闭时刻滞后,使气门叠开角增大,在进气冲程活塞下行阶段将部分废气重新吸入气缸中,实现内部EGR排气凸轮相位连续可变图4-43 排气凸轮相位连续可变调节示意图通过内部EGR来降低排放通过控制排气门的关闭时刻直接决定缸内的残余废气量,即关闭时刻越提前,缸内的残余废气量越多,残余废

28、气系数也越大VVT的不同实现方式对排放性能的影响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进排气等相位调节方法通过单凸轮连续可变大幅度调节来实现,系统中气门重叠角大小是不变的,而只是改变相对于活塞运动的相位,系统集成比较复杂。对排放性能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排气相位的控制,排气门的关闭时刻直接决定了缸内的残余废气量。进排气等相位调节图4-44 进排气等相位调节示意图VVT的不同实现方式对排放性能的影响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进排气独立相位调节能够同时连续改变进排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集成了进气和排气可变凸轮相位改善排放的优点进排气独立相位调节图4-45 进排气等相位独立调节示意图4.84.8多气多气门门技技术术多

29、气门三气门四气门五气门由于发动机转速的提升,传统的二气门已经很难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换气工作,为此,多气门技术应运而生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气流组织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多气门:滚流是缸内气流的主要形式非滚流期滚流产生期滚流发展期滚流破碎期气流发展过程两气门:涡流运动来促进油气混合稳定,并可保持到压缩行程的末期,之后在挤流的冲击下破碎成湍流,大大提高了上止点附近的湍流强度进气道结构是影响进气在缸内滚流强度的主要因素优点多气门对汽油机净化与性能的影响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多气门技术扩大进排气门的总流通截面积,降低泵气损失,功率提高提升进气滚流强度,拓宽高效工作转速范围燃烧室表面积利用更充分,气门开启和关闭速度更快进排气重叠角可以减小,有效降低了低负荷的排放思考题1.汽油机的机内净化技术主要有哪些?对汽油机的性能影响如何,有何区别?2.电控系统是通过控制哪些因素来达到改善汽油机性能目的?低排放燃烧系统有哪些?3.废气再循环技术、增压技术、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第4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