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关于舞蹈素养体系建构的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542401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5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舞蹈素养体系建构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舞蹈素养体系建构的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舞蹈素养体系建构的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 期 年 月 ,学科研究关于舞蹈素养体系建构的思考杨敏,楚歌,张佳益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年版)的发布,我国学校舞蹈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舞蹈课程体系将核心素养融入舞蹈本体,作为舞蹈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舞蹈素养强调回归舞蹈本体,突出舞蹈教育中情感与人格的教育本质,有助于培养人的审美创造意识,让学生成为具有舞蹈素养的人。将舞蹈素养体系融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阶段,能推动舞蹈课群体系的建立,为落实舞蹈素养提供重要支持。关键词:舞蹈教育;舞蹈素养;艺术教育;体系建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美学视野下舞蹈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实践路径

2、研究”()。作者简介:杨敏,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楚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后(北京 );张佳益,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年月,我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学校舞蹈基础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为充分体现艺术课程新融合、新共享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这一观念。舞蹈课程体系将核心素养融入舞蹈本体,作为新时代舞蹈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舞蹈素养与之相辅。本文将就舞蹈素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一、舞

3、蹈素养概念阐释“舞蹈素养”最早源于“世纪素养”()或“世纪技能”()这一概念。之后,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团队提出“学生核心素养”(),认为这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美国教育部与苹果、微软等公司机构联合发起的“世纪技能伙伴协会”(),以及思科、英特尔和微软赞助成立的“世纪技能教学和评估委员会”(),二者的研究均指向“素养”概念实体化的实际应用范畴。结合中国学生特色,以舞蹈形式将“素养”观念“身体化”即成为本文的研究视角。舞蹈素养既是舞蹈课程目标,也是一种新的舞蹈课程观,理解舞蹈素养的由来和内涵,是建构我国新时代艺术课程体系新的切入点。第一,文化素养是由后天培养的,舞蹈素养也可以

4、由后天习得。人并没有生来就拥有某种文化素养,素养都是由我们在后天通过学习慢慢掌握的。这是循环往复的模式,而并非纯粹的活动或技巧动作。在舞蹈中,人们能利用思想的力量左右肢体动作,并自觉地或有意地运用舞蹈素养,而并非依靠自动驾驶仪的“无脑运动”,即简单的动。第二,文化素养主要体现为一些在技能与行为上的复杂集合。舞蹈素养的形成需要具备舞蹈本体 舞蹈身体感知素养、舞蹈人 舞蹈思维创造素养、舞蹈表达 舞蹈创新实践素养、舞蹈社会 舞蹈社会参与素养。第三,核心素养强调根据信息时代要求产生新的基本技能。而培育素养并没有秘诀宝典,也不能是法律规定的程序,更不是提前写好的行动脚本。反之,知识好比一张路线图,引导学

5、生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在认识方向不断改变后,前进的方向也要与时俱进。舞蹈素养的培育同样如此,在建立舞蹈素养体系时,要注重它的时代性和自主性,充分认识到人的文化性和社会性,不以主观意识为刻意引导,强调主客体相协调的学习技能。舞者素质的培养不单纯是要有达成表演目标或出色表演的主观愿望,也需要具有这样要求的舞蹈能力、表现技巧。第四,舞蹈素养的训练意味着对舞蹈活动的实时监控,它把舞蹈活动内容和舞蹈课程的目标、价值观和意愿相对应。舞蹈素养最终要作用于人且服务于人。从舞蹈美学的逻辑起点分析,可以认为,舞蹈素养的本体是以人体为载体,表现出人的舞蹈思想、舞蹈观念、舞蹈知识、舞蹈能力、舞蹈品质、舞蹈信念、舞蹈

6、情感及人格特征。因此,在完成舞蹈素养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伴随着舞蹈素养评价机制,完整的舞蹈素养测评系统是舞蹈素养体系建构的重要一环。二、舞蹈素养体系的内涵(一)舞蹈素养体系的总体原则“美学视野下舞蹈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组在美学视野下,以身心素养为逻辑出发点,回归舞蹈教育本体,在充分研究国内国外文献理论及以往普及性舞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深入分析新课标中艺术课程需要培养的四项核心素养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提出从舞蹈本体、舞蹈人、舞蹈表达、舞蹈社会四个层面来建构舞蹈素养体系。基于此,从舞蹈本体出发,可以有效避免以往“唯素

7、质技能”论的误区,真正关怀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发展学生舞蹈身体感知能力、舞蹈思维能动性探索、舞蹈创新实践以及舞蹈文化理解与社会参与等关键素养。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目标中,舞蹈素养既是关于学生如何运用舞蹈知识、舞蹈技能表达个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也是辅助个体人文素养达到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舞蹈素养体系的四个层面笔者从舞蹈教育本体的视角出发,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舞蹈素养体系”中的四大核心素养。第一,舞蹈本体 舞蹈身体感知。它要求唤醒舞蹈经验,循着身体自然运动的规律而舞蹈。舞蹈自产生以来,便注定了身体运动有其独特的自然法则。黄石公的素书云:“

8、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蹈”作遵循之意,与“足”相联系;“履”作行走、践行之意,后延伸为“礼法”“秩序”。从“蹈”之含义来看,舞蹈自发生以来,即带有“自然法则”的运动规律。故毛诗序中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在某种程度上,舞蹈给予了人所需要的情感以深层表达的可能性。不过,因为舞蹈身体的自然性,人们往往初看不识其中意,甚至忽视了舞蹈本身的美的理念。从舞蹈美学的视角探讨舞蹈身体感知,可以发现,舞蹈身体的感知活动是身与心的统一。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切身经验与

9、直接感受,得到一定的体悟,经过一定的身体运动,不断地累积,形成了身体内模仿的动觉心理现象,从而实现初级感性阶段的身心感知与传达的能力。这里所探讨的舞蹈身体感知素养,包括舞蹈基础认知与基本技能,是学生身心合一的表达能力,是一种唤醒身体初始阶段审美感知的经验,并逐步形成舞蹈思维创造的基础性素养。第二,舞蹈人 舞蹈思维的能动性探索。舞蹈思维具备艺术综合性与个性发展的多重因素。舞蹈思维的能动性探索是指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动作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舞蹈鉴 赏能力的提升。一是通过舞蹈课程内容的多样性组合,激发学生动作思维的能动性。二是以个体形式的舞蹈节目,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或人物体验,促使其主动观察身体

10、语言,获悉舞蹈行为和动作的发生理由,并有意识地展示与表达形象。三是通过身体语言的养成,逐步累积舞蹈视觉经验,培养其审美鉴赏与判断的能力。从思维科学的视角分析,纳尔逊古德曼()认为:“艺术过程是思维活动,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同等重要,也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由于舞蹈身体既是表现对象又是表现主体,对象与主体之间便具有高度的同时性与同一性。舞蹈思维不仅可以外化情感,还是促进全脑智能协调运动的组织方式,具有直觉、感知、想象以及动作组织、归纳、记忆、抽象、表现等多种智能活动,是一种多意向性的智能活动,具备从身体感知经验到身体运动意识的实践能力。培养舞蹈思维不仅是对舞蹈动作思维的开发与创造,还能注重人的

11、个性思维培养,提高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形成审美主体性与审美批判性。所以,舞蹈思维是一种综合而个性化的素养,它不仅包含对动作思维的培养,还包括对审美鉴赏以及艺术通感等素养的培养。舞蹈思维是一种深度的审美素养,对于整体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逻辑思考的能力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舞蹈表达 舞蹈创新实践。舞蹈艺术的本质,是人最直接、最本能、最热烈的情感表达。舞蹈表达是舞蹈素养体系中最具灵性的表达方式,是一种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表达过程,是学生在舞蹈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审美创造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舞蹈表达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要运用感性的身体经验进行理性美的表达;二是在舞蹈创造的过程中,要把

12、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在舞蹈表达中体现合作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运用舞蹈知识进行情感表达与审美创造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但也是舞蹈素养最鲜明的体现。审美情感与表达的创新思维,是可以在审美教育中被引导和启发的。席勒认为:“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人能在审美教育中发现游戏的冲动,而舞蹈基础教育也应在游戏的活动中开展。因此,舞蹈表达不是靠层层加固的课程堡垒,而是要发掘学生内在本能的兴趣与冲动,真正让学生“启于心”而“游于舞”,以舞蹈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引导学生的创意实践,在主动创新的形式中,培养学生的身体感知、观察想象、情感表达等融通共享的舞蹈素养,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创

13、意互动的能力,促使学生参与舞蹈创作过程,形成独特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彼此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第四,舞蹈社会 舞蹈文化理解与社会参与。舞蹈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环境中的舞蹈作品的理解与领会。感悟舞蹈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文内涵,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领会舞蹈艺术与历史、文化之间的深刻关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以及文化观。个人兴趣与爱好是艺术教育得以开始的基础,个人情绪、情感的有效抒发,是艺术教育得以积淀的重要过程。文化理解和社会情感的共情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最终导向。舞蹈美育的本质内涵,不仅是一种情感与人格的教育,最终

14、导向的是培养一个拥有正确价值观并具备审美素养的人。这种观点与中国古代“六艺”的教育理念相契合,正如“乐胜则流,礼胜则离”而“唯须礼乐兼有所以为美”。所以,只有礼与乐的结合才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而凸显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养成的影响和对社会的积极推动作用。三、舞蹈素养体系的实施路径舞蹈素养体系的建构要以新时代美育工作理念为基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为建构舞蹈素养体系,课题组在阐释其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提出可供具体应用的实践路径。首先,针对舞蹈教育的培养目的提出“舞蹈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其次,将“舞蹈核心素养”融入舞蹈课群建设,将其贯穿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融入“五个教育阶段”之中;最后,将“

15、舞蹈核心素养”进一步扩展到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的实际生活,逐步建构与完善舞蹈素养的体系化建设。(一)准确理解舞蹈核心素养的关键词“舞蹈身体感知”包含“舞蹈认知”和“舞蹈技能”。身体感知是舞蹈学习的基础,要从舞 蹈本体出发,培养学生对于舞蹈的身体感知素养。“舞蹈认知”指通过学习舞蹈,让学生对自己身体由内而外、从外向内地进行感知活动,体验舞蹈中的身体运动规律,激励学生开发与生俱来或本能的舞蹈冲动,引导学生探索自己身体的动作特点及个性化表达。“舞蹈技能”是学生在丰富的舞蹈游戏与课程实践中,通过模仿、体验、探索等方式,主动积累身体经验,获得舞蹈基本技能的能力。它要求学生掌握舞蹈身体的协调及其运用规律,形

16、成每个舞蹈个体的身体经验与风格,并能够在具体的艺术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协调的肢体进行舞蹈表达。“舞蹈思维”包含“舞蹈动作思维”“艺术通感”和“舞蹈鉴赏与批判素养”。舞蹈思维是必备能力。要从人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舞蹈动作思维、舞蹈审美鉴赏与艺术通感素养。“舞蹈动作思维”是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动作思维和动作语言。它一方面要求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舞蹈形象,培养观察现实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舞蹈实践表现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感知与表现舞蹈情境、舞蹈情感、人物感觉、音乐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能力,形成对舞蹈语言的系统性理解,有助于欣赏和理解舞蹈艺术作品中的深层内涵。“艺术通感”是指在人的生

17、理和心理基础上建立感觉转移和丰富想象,五官功能出现互相转化沟通的现象。它能在感觉转移中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将通感的方法运用到舞蹈课中,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视觉、听觉、动觉等直觉的通感意识,使之有感于心、从心而发。“舞蹈鉴赏与批判素养”是指学生在舞蹈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通过鉴赏优秀舞蹈作品、品味舞蹈艺术能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并逐渐学会运用身体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批判,善于捕捉细微之处的生活美学。“舞蹈创新实践”包含“舞蹈情感表达”“审美创造”和“合作精神”

18、。创新实践是创作实际应用的集中体现,它要求从舞蹈表达出发,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审美创造意识以及合作精神。“舞蹈情感表达”是指运用和把握身体语言的逻辑组织能力,来准确表达内心情感的需求。这里包含三组互动关系,即表演者与观赏者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表达与互动交流。“审美创造”在舞蹈创新实践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感,将审美意识与情趣在审美感性的基础上转化为审美理性的感性显现,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捕捉能力、动作语言的逻辑组织能力以及理性阐发、表达情感的能力。“合作精神”是指在舞蹈创新实践活动中,通过彼此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的能力。例如,以

19、创作舞蹈小短剧和合作形式的舞蹈游戏,激发学生之间产生交流、沟通、协同的社交关系。“舞蹈文化理解与社会参与”包含“舞蹈文化传承与理解”和“舞蹈共情”。“舞蹈文化理解和社会参与”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社会共情与参与能力。“舞蹈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是指学生在舞蹈学习中,能继承中华民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舞蹈风格与舞蹈文化,并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艺术视野、艺术自觉和文化自信。“舞蹈共情”是形成道德人格、强化价值观的基础。舞蹈共情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社会共情能力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二)建设舞蹈素养体系的课群舞蹈素养

20、课群是一个基于特定目标而组织化了的课程系统,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课群的“黏合剂”。舞蹈素养课群以课程间的知识、方法、问题等逻辑联系为结合点,体现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具体而言,在舞蹈素养课群建设中,教师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重点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吸纳富有历史感与思想性的舞蹈素材,帮助学生拓展理解舞蹈的思想,通过深入讲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道德情操,进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学生心中。舞蹈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深入讲解四维一体的美育课群,即中国舞课程、创意编舞课程、身体开发课程和作品赏析课程,培养学生的舞蹈核心素养,鼓励学生将自身的艺术情感按照客观性、合理性的美学规律表达出来,理解舞

21、蹈的艺术价值与主题美感。因此,从舞蹈素养体系的总体原则出发,逐步厘清四个层面和十大核心素养,有助于拓展舞蹈素养的外延。舞蹈素养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构成概念化、理论化、系统化的舞蹈知识、舞蹈态度、舞蹈思维等基础舞蹈能力;另一方面指的是一系列舞蹈知识技能的习得能力。针对第二点的应用操作,舞蹈素养体系提出了如下具体步骤。第一步,舞蹈素养介入学校教育课程,可以通过定量的舞蹈课程推进,完成培育过程。舞蹈素养全面介入舞蹈课程与教材体系,可以将舞蹈课程的目标以五个教育阶段为基础进行建构。一是学前教育阶段,二是义务教育阶段,三是高中教育阶段,四是职业教育阶段,五是高等教育阶段。建构大中小幼相衔接的

22、美育课程体系,可以逐步形成“舞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舞蹈审美体验舞蹈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块,着力提升学生对于舞蹈文化理解、舞蹈审美感知、舞蹈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沟通协作等核心素养。首先,要明确五个阶段的不同年龄阶层学生是学校教育中舞蹈课程的主体,将“培育具有舞蹈素养的人”视为不同教育阶段舞蹈课程的共同目标。其次,教育阶段的不同使得学生的年龄跨度从岁至 岁分为五个层级,随年龄而变化。这就意味着“舞蹈素养”具有层级性和学科群的重要特征。所以,“舞蹈素养课程群”应以“舞蹈素养体系”为目标,由中国舞课程、创意编舞课程、身体开发课程和作品赏析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连接、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连

23、环式课程集群。第二步,搭建以培育具有舞蹈素养的学生为主体的整体结构平台。舞蹈素养的具象化,依靠的是践行者,即学生。舞蹈素养在学生角度的实现目标,反映在核心素养要求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具体培养目标中。具体来说,第一,舞蹈具有综合艺术知识(音乐、舞美、摄影、灯光、视频制作等)以及身体技能锻炼的多种方式;第二,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艺术;第三,舞蹈作品的排练过程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取向;第四,舞蹈创作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特质等。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关注舞蹈教师的教学素养。舞蹈教师的教学素养不仅体现在舞蹈知识的表达与口传身授上,还须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传

24、统文化积淀和创新能力,这更是一名舞蹈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综合体现。舞蹈教师可以在舞蹈课堂上进行两种知识传递,一种是静态的文本性知识 舞蹈史论和民族舞蹈文化,另一种是动态的实践性知识 舞蹈表演、编创和教学。其次,建立舞蹈素养教学测评体系。舞蹈素养教学测评是对舞蹈课程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舞蹈教师通过正确、积极的教学测评,可以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进一步修订舞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总之,提出建立舞蹈素养教学测评体系,是希望了解学生的舞蹈学习情况,通过要求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观察、描述、反思、评价现有的舞蹈形态,并结合所学过的舞蹈知识创作舞蹈作品或其他艺术作品,检验学生在审美

25、意识方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第三步,加强舞蹈素养体系课群建设,并进一步扩展到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的实际生活中。舞蹈素养体系课群在内容与形式上属于舞蹈美育,舞蹈美育在服务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青少年儿童打开了实践之窗,对培养乡村青少年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基于此,年月,“杨敏舞蹈工作室”在北京市密云区教委正式挂牌成立,工作室建立的初衷是让舞蹈教育更多参与密云区公益性社会服务。该工作室自成立之初就明确了服务对象 青少年儿童。该工作室整合舞蹈领域优质教育资源,对北京市郊区舞蹈教育的现状展开调研,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享受舞蹈教育的权利。八年来,工作室成员出版了特色舞蹈教材

26、,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参与艺术展演讲评,组织“送一支舞蹈进山区”讲座活动等,走遍了密云区的各个公共服务社区与学校,深受密云区学生的喜爱。中国舞蹈素养体系是新时代舞蹈教育迎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核心力。舞蹈素养体系涵盖了审美感知、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文关怀等多方面的要素。舞蹈素养概念的提出,让以往舞蹈教育中重视身体素质技能为本位的教育观念,转向了以学生为本位的舞蹈教育本体论,让舞蹈 教育的本体重新回归学习者,回归人的情感与审美需求,从而让舞蹈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体人的教育活动。积极落实中国舞蹈素养体系的建构路径,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舞蹈基础教育进入融合共享的舞蹈课程改革阶段;另一方面也能将舞蹈素养从

27、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使学生在有限的受教育时间内,能够持续学习舞蹈,以真正达到舞蹈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笔者相信,随着“舞蹈素养”概念的界定和落地,中国舞蹈教育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美育体系注入蓬勃而新鲜的活力。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全球教育展望,():吕艺生舞蹈美育理论源头追溯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年版)的通知():黄石公素书北京:中国华侨出版

28、社,:李学勤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乐爱国历代对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的解读:以朱熹的诠释为中心东南学术,():(责任编辑:曹周天)犆 狅 狀 狋 犲犿狆 犾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狀狋 犺 犲犆 狅 狀 狊 狋 狉 狌 犮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犇 犪 狀 犮 犲犆 狅犿狆 犲 狋 犲 狀 犮 狔犛 狔 狊 狋 犲犿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犆 狅犿狆 狌 犾 狊 狅 狉 狔犈犱 狌 犮 犪 狋 犻 狅 狀犆狌 狉 狉 犻 犮 狌 犾 狌犿犛 狋 犪 狀 犱 犪 狉 犱 狊:犃狉 狋(犈犱 犻 狋 犻 狅 狀),犓 犲 狔狑 狅 狉 犱 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