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北方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538416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北方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北方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北方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北方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王悦1吴周周1刘佳欣1周婵婵1*王术1贾宝艳1黄元财1王岩1王韵1冯跃2(1沈阳农业大学 农学院/作物生理研究所,沈阳 110866;2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 311401;第一作者:;*通信作者:)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和氮素都需要通过灌溉和氮肥的输入1。由于全球水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水资源短缺现象时有发生2。我国水稻生产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持稳产高产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的投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把发展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作为中国的重要战略需求3。为此,农业科技工作者研发了多种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干湿交替灌溉4、旱作5-6、浅湿灌

2、溉、控制灌溉和间歇灌溉7-8等等。氮素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的养分之一。目前我国水稻氮肥表观利用率很低9,不合理的水氮管理不仅降低水氮的利用效率,还造成了环境污染。LIU 等10指出,有效分配水与氮的比例,会增加作物产量。王玉雯等11研究表明,氮肥优化管理不仅利于同化物生产,而且还可以促进光合产物向穗部转运,使水稻库容和充实度增加,进而提高水稻产量。水和肥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两个因子,两者的协调作用影响水稻的生理特性,进而影响水稻产量12。潘晨等13研究指出,干湿交替灌溉结合合理施用氮肥,有利于促进氮素向籽粒分配,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和水稻叶片的 SPAD 值,进而提高作物生长速率和干

3、物质积累。干湿交替灌溉可以提高土壤溶解氧含量和还原电位,增强根际硝化速率,并促进水稻根系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14。一些研究表明,水稻开花前增加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有重要影响15-16,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水稻花后干物质积累在决定产量方面起着更重要作用17-18。有关节水灌溉模式与施氮比例对干物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较多,但研究结果因地区不同,尚未得出一致结论。本试验以辽宁省主栽常规水稻品种沈稻 47为试验材料,在同一施氮水平下,通过设置不同的施氮比例,结合节水灌溉模式,分析水稻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等指标,以期探索节水灌溉模式下最佳的施氮比例,为水稻高

4、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于 20212022 年在沈阳农业大学科研试验基地进行,该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8.7 益,年平均降水量 914 mm。试验田土壤为棕壤土,摘要:为探讨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辽宁省主栽水稻品种沈稻 47 为试材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淹水灌溉(W1)和干湿交替灌溉(W2)2 种灌溉模式,施氮量为 200 kg/hm2,根据不同时期施氮比例分为 3 种施氮方式:基肥颐分蘖肥颐穗肥=5颐3颐2(F1)、基肥颐分蘖肥颐穗肥=4颐5颐1(F2)、基肥颐分蘖肥颐穗肥=4颐3颐3(F3)。结果表明,W2 模式

5、比 W1 模式增产 3.90%;2 种灌溉模式下均以 F3 处理产量表现最佳,W2F3 处理要比 W1F3 处理增产7.48%。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与 W1 模式相比,W2 模式下的茎蘖成穗率、剑叶 SPAD、LAI 整体表现较高,尤其是在水稻生长后期。与 W1F1(常规栽培管理)相比,W2F1 和 W2F3 处理抽穗前干物质显著增加了 14.24%和 14.71%,各器官干物质量的积累也显著增加。相对于 W1F1 处理,W1F2 和 W2F1 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干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W2F2 和 W2F3 处理显著提高了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研究结果为

6、东北地区水稻高产合理灌溉和氮肥运筹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水稻;灌溉模式;施氮方式;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中图分类号:S51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082(2023)05-0071-07专论与研究收稿日期:圆园23原07原1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2016YFD0300104)圆园23,29(5):71-77DOI: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1371王悦等: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北方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圆园23,29(5):71-77地力中等,试验地 0耀20 cm 耕作层土壤理化性质:

7、有机质含量 26.15 g/kg,全氮 1.30 g/kg,速效氮 84.35 mg/kg,速效磷 43.26 mg/kg,速效钾 89.33 mg/kg,pH 值 6.6。1.2试验设计以辽宁省主栽的常规水稻品种沈稻 47 为试验材料,该品种全生育期 157 d 左右。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灌溉模式为主区,施氮方式为副区,3 次重复。试验设 2 种灌溉模式:W1,淹水灌溉,全生育期保持 12 cm水层,收获前 1 周断水;W2,干湿交替灌溉,秧苗移栽后710 d 田间保持 12 cm 水层,确保秧苗返青成活,之后当土壤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15 kPa,灌水 12 cm,生育期间如此循环,收获

8、前 1 周断水。在氮肥用量 200 kg/hm2条件下,共设置 3 种施氮方式:F1,基肥颐分蘖肥颐穗肥=5颐3颐2;F2,基肥颐分蘖肥颐穗肥=4颐5颐1;F3,基肥颐分蘖肥颐穗肥=4颐3颐3。基肥在移栽前 1 d 施入,分蘖肥于分蘖期施入,穗肥于孕穗期施入。试验用氮肥为尿素(含 N46%)。每个处理各施磷肥 90 kg/hm2(过磷酸钙,含P2O512%)、钾肥 90 kg/hm2(硫酸钾,含 K2O 50%),磷、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肥料均采用人工撒施。2 年试验均为 4 月 17 日播种,5 月 24 日移栽,10 月 1 日收获。栽插行株距 30.0 cm伊16.5 cm(当地粳稻常

9、规种植密度),每穴插 3 株苗。小区面积 13.0 m2,7 行区,6.0 m行长,不同小区之间采用 30.0 cm 高隔水板(埋入地下20.0 cm)隔离,防止小区间窜水窜肥,做到单排单灌。病虫害防治按当地常规高产栽培要求进行。1.3测定项目与方法1.3.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成熟期每个小区除去边行,按实际收获面积计算产量,测定稻谷水分含量,然后折合为 14.5%含水量的稻谷产量;每个小区按照分蘖平均数取样,取有代表性植株 5 穴用于室内考种,记录单丛穗数和穗质量后进行脱粒,计算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1.3.2茎蘖动态从移栽后 7 d 开始,每个小区每隔 7 d 定点调查

10、30 穴植株的茎蘖情况,至齐穗期,并在成熟期再调查1 次,计算单位面积茎蘖数及分蘖成穗率。1.3.3SPAD 值于移栽后 50 d 开始用 SPAD-502 叶绿素仪分别测定剑叶的上、中、下 3 个部分,取 3 次测定的平均值作为剑叶的 SPAD 值,每个小区测定 5 片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小区的叶片 SPAD 值,每隔 7 d 测定 1 次。1.3.4干物质和叶面积指数(LAI)分别于抽穗期和成熟期取样,每小区按照平均茎蘖数选取有代表性植株 5 穴,分为绿叶、枯叶、茎和穗,放置烘箱中经过 105 益杀青 1 h 后,于 80 益烘干至恒质量,称取各器官干物质量。计算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

11、化率、叶片物质输出率、叶片物质转化率等物质积累与分配转运情况。采用长宽系数法测定各时期叶片面积,测定叶面积后的叶片在 80 益恒温下烘干至恒质量,然后根据比叶重法计算 LAI。1.4数据处理使用 Excel 2016 与 SPSS 26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新复极差法(Duncan s)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琢=0.05),图表中数据为平均值。使用 Origin 2021绘图。2 年试验结果趋势一致,若无特殊说明,均以2021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2结果与分析2.1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2.1.1对产量的影响从表 1 可见,灌溉模式(W)、施氮方式(F)以及其互

12、作(W伊F)对水稻产量影响极显著。与 W1 处理相比,W2 处理增产 3.90%。在 W1 模式下,F1 处理产量最高,为 10.10 t/hm2,比 F2 和 F3 处理分别增产 5.98%和4.88%。在 W2 模式下,F3 处理产量最高,为 10.35 t/hm2,比 F1 和 F2 处理分别增产 3.19%和 3.40%。各处理间产量以 W2F3 处理最高。2.1.2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影响从表 1 可见,灌溉模式、施氮方式以及其互作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影响极显著。在 W1 模式下,F1 处理的有效穗数较 F2 和 F3 处理分别增加 1.83%和4.77%;在 W2 模式下,F3

13、处理的有效穗数较 F1 和 F2处理分别增加 7.29%和 3.49%。与 W1 模式相比,W2 模式下水稻有效穗数明显提高。2.1.3对穗粒数的影响从表 1 可见,灌溉模式、施氮方式以及其互作对穗粒数影响极显著。在 W1 模式下,F1 处理的穗粒数分别比 F2 和 F3 处理显著增加 5.04%和 2.28%;在 W2 模式下,F3 处理穗粒数分别比 F1 和 F2 处理显著增加0.64%和 4.44%。2.1.4对结实率的影响从表 1 可见,在 2 种灌溉模式下,各处理间结实率72图 2 不同处理茎蘖成穗率表 1 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写、小写字母分

14、别表示灌溉模式间、同一种灌溉模式不同施氮方式间在 0.05 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NS,没有意义;*和*分别表示在 0.05 和 0.01 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下同。灌溉模式W1W2WFW伊F施氮方式F1F2F3平均数F1F2F3平均数产量/(t hm-2)10.10 b9.53 d9.63 c9.75 B10.03 b10.01 b10.35 a10.13 A*有效穗数/(104 hm-2)307.33 c301.82 d293.33 f300.83 B299.33 e310.33 b321.15 a310.27 A*每穗粒数/粒162.50 b154.70 e158.87 c158.69 A

15、162.70 b156.78 d163.74 a161.07 A*结实率/%86.15 d84.74 e87.70 c86.20 B88.16 b86.25 d88.35 a87.59 A*千粒重/g25.06 a24.58 c24.65 c24.77 A24.82 b24.76 b24.99 a24.86 ANS*差异显著,且均表现为 F3F1F2。2.1.5对千粒重的影响从表 1 可见,灌溉模式对水稻千粒重影响不显著,施氮方式及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之间的互作对千粒重影响极显著。在 W1 模式下,F1 处理千粒重较 F2 和 F3处理分别显著增加 1.95%和 1.66%;在 W2 模式下,F

16、3处理千粒重较 F1 和 F2 处理显著增加 0.68%和 0.93%。2.2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水稻茎蘖动态及茎蘖成穗率的影响由图 1 可知,茎蘖动态变化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最终趋于平衡,而且 W2 模式下的分蘖数整体高于 W1模式,这可能是在 W2 模式下,其土壤的透气性较好,更利于水稻分蘖的生长;2 种灌溉模式下达到分蘖最高峰的施氮方式都为基蘖肥用量大的施氮方式,即 F2处理。2 种灌溉模式下均在移栽后 42 d 达到分蘖盛期。分蘖成穗率是衡量水稻群体质量的重要指标。由图 2 可知,W2 模式下的水稻分蘖成穗率整体高于 W1模式。在 W1 模式下,F1 处理的分蘖成穗率最高;在W2 模式下

17、,F3 处理的分蘖成穗率最高。从整体来看,W2F3 处理分蘖成穗率最高,为 86.95%,较 W2F1 和W2F2 处理分别高 9.33%和 16.76%,W1F2 处理分蘖成穗率为各处理最低。表明 W2 模式更有利于水稻分蘖成穗。2.3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水稻剑叶 SPAD 的影响由图 3 可知,2 种灌溉模式下,3 种施氮方式处理的剑叶 SPAD 值变化趋势一致,即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且在移栽 75 d 后达到峰值。在同一种灌溉模式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穗肥比例的增加,SPAD 值增加,即 F3F1F2,表明适当增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叶片 SPAD 值,可以维持水稻生育后期功能叶片较

18、高的活力,进而促进籽粒灌浆。2.4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由图 4 可知,灌溉模式、施氮方式及其互作对于抽穗期和成熟期的 LAI 影响显著。LAI 在抽穗期至成熟7 14 21 28 35 42 49 56 63 70 1207 14 21 28 35 42 49 56 6370120移栽后天数/d500400300100F1F2F3W1W2图 1 不同处理茎蘖动态W1W2灌溉模式F1F2F3cbddab1008060200王悦等: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北方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圆园23,29(5):71-7773表 2 不同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灌溉模式W1W2W

19、FW伊 F施氮方式F1F2F3平均值F1F2F3平均值抽穗前12.78 c11.73 e12.18 d12.23 A14.60 a14.05 b14.66 a14.44 B*抽穗后7.92 c6.57 e7.27 d7.25 B9.36 a8.96 b9.50 a9.27 A*抽穗后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38.26 b35.91 d37.36 c37.18 B39.05 a38.94 ab39.33 a39.11 A*干物质总积累量/(t hm-2)20.70 d18.30 f19.45 e19.49 B23.96 b23.01 c24.17 a23.71 A*收获指数0.62 a0.55 d

20、0.59 bc0.52 A0.58 c0.60 b0.62 a0.54 ANS*干物质积累量/(t hm-2)W1W2W1W2图 4 不同处理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5060 7080 90 100 110 120 13050 6070 80 90 100 110 120 130移栽后天数/d5250484644424038363432期呈下降趋势,在抽穗期以 W2F3 处理最大,为 8.06。在 2 种灌溉模式下,F2 处理的 LAI 均较低。在成熟期,在 W1 模式下 F2 与 F3 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在 W2模式下 F1 与 F2 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W2F3 处理的LAI 在各处

21、理间最高,达到 4.32。表明穗肥比例增加能促进 LAI 的提高。2.5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由表 2 可见,灌溉模式、施氮方式及其互作对水稻干物质积累、抽穗后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干物质总积累量以及收获指数影响均极显著。整体上看,W2 模式下的收获指数较 W1 模式高;W1 模式下,随着穗肥比例的增加收获指数呈增加趋势,在 W2 模式下收获指数表现为 F3F2F1,所有处理中 W1F1 和 W2F3 收获指数最大,均为 0.62。由表 2 可见,抽穗前干物质积累表现为 W2 模式大于 W1 模式,在 W1 模式下,F1 处理干物质积累较高,在 W2 模式下,F3 处理干物质积

22、累最高;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规律与抽穗前一致。抽穗后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整体表现为 W2 模式大于 W1 模式。各处理的干物质总积累量以 W2F3 处理最大,为 24.17 t/hm2。2.6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水稻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由图 5 可知,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影响显著。整体来看,W2模式下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 W1 模式。在抽穗期,W1 模式下 F1 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高,W2 模式下 F3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从抽穗期到成熟期,茎和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不同程度下降,穗的干物质积累量则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以 W2F3 处理为高。说明干

23、湿交替结合穗肥比例增加更有利于水稻后期干物质的积累,进而有利于产量的增加。2.7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水稻干物质转运特性的影响由表 3 可见,灌溉模式、施氮方式以及其互作对叶片和茎鞘的干物质输出率、转化率都有显著影响,不同处理水稻的茎鞘物质输出和转化情况差异明显。二者互作效应下,叶片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分别在 22.32%31.91%和 1.23%2.11%范围内波动,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分别在 31.86%44.70%和 3.19%3.82%范围F1F2F3图 3 不同处理对剑叶 SPAD 值的影响F1F2F31086420抽穗期成熟期王悦等: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北方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4、圆园23,29(5):71-7774图 5 不同处理对水稻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抽穗期成熟期302520151050表 3 不同处理对水稻干物质转运特性的影响灌溉模式W1W2WFW伊F施氮方式F1F2F3平均值F1F2F3平均值叶片26.65 c31.91 a22.32 f26.96 A27.95 b24.36 d23.96 e25.42 B*茎鞘38.60 e31.86 f40.00 d36.82 B43.99 c44.70 a44.24 b44.31 A*叶片1.42 c2.11 a1.23 d1.59 A1.60 b1.31 d1.28 d1.40 B*茎鞘3.29 c3.19 c3.5

25、7 b3.35 B3.82 a3.78 a3.58 b3.73 A*NS*内波动。在 W1 模式下,F2 处理的叶片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均较高,而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均较低;在W2 模式下,叶片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均以 F1 处理最高,F3 处理最低,两者输出率相差 3.99 个百分点,转化率相差 0.32 个百分点。3讨论3.1灌溉模式和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为了增加水稻产量人们大量使用化肥18,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灌溉模式会造成稻田氨挥发、氮渗漏等损失,进而导致氮素利用效率降低19,造成资源的浪费并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因此构建协同提高水稻产量的适宜灌溉模式和施氮管理方式是水稻生产中迫切需

26、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陈云等20研究发现,与常规灌溉相比,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7.4%9.1%。SU等21研究表明,干湿交替灌溉模式通过增加每穗颖花数、穗质量和收获指数来增加水稻籽粒产量。吴龙龙等22研究发现,干湿交替灌溉模式较淹水灌溉模式显著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彭少兵等23-24研究表明,干湿交替灌溉模式可以使每穴分蘖增加到 2个以上,并减少水稻无效分蘖的发生,进而提高水稻的茎蘖成穗率。YE 等25研究发现,干湿交替灌溉模式和施氮均能提高水稻成熟期的穗部生物量。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均高于常规灌溉处理,而且在相同的氮处理下,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也比常规灌溉表现出更

27、高的收获指数26。在本试验中,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下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淹水灌溉模式,但由于施氮方式不同,各处理组合也有差异,以 W2F3 处理组合的产量最高,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发现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结实率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合,这可能是因为在该处理组合条件下,更利于水分和氮素的相互协调。CHEN 等27研究表明,优化的栽培模式可以延缓根系衰老,保证水稻生长后期有一定的物质吸收和转运能力,进而增加水稻产量。本试验的灌溉模式和施氮方式可能促进了水稻根系生长发育,增强了根系生理功能,提高了水稻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同时能够促进地上部生长发育,从而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3.2灌溉模式和

28、施氮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抽穗扬花期和成熟期是水稻物质生产的关键时期。史鸿儒等28研究表明,水稻高产应适当后移施氮比例和调整粒肥施用时期,以适度降低最高分蘖数换取提高收获指数。适当的氮肥后移可以有效延缓叶片衰老,从而延长光合作用活跃时间,提高后期净光合能力,促进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和运转,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有研究指出,干湿交替灌溉模式活跃的根系代谢确保了足够的养分和水分进入叶片,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光合作用速率和干物质积累29。相关研究表明,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干物质生产比例协调,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越多,越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30。抽穗前茎鞘所储藏的光合产物向穗

29、的输出与转换特性直接影响着水稻产量的形成。PAN等31研究发现,茎鞘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籽粒产量的表观贡献率在正常氮肥水平下为 1%15%,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的再分配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尤其是在胁迫条件下,促进其向籽粒转运并适当弥补灌浆期同化物供应不足所引起的产量下降32-33。在本试验中,灌溉模式和施氮方式及其互作对水稻干物质的积累存在极显著的影响,这与邓飞等3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试验中 W2F3 处理组合抽穗前、后干物质总积累量和收获指数表现最佳,分析其原因物质转化率/%物质输出率/%穗叶茎W1F1 W1F2 W1F3 W2F1 W2F2 W2F3 W1F1 W1F2 W

30、1F3 W2F1 W2F2 W2F3aaaacbacbacbacbadcbadcebadcebadcebad王悦等: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北方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圆园23,29(5):71-7775可能是水分和氮肥供应匹配合理,双方相互促进。研究表明,将氮肥从幼穗分化期后移至颖花分化期施用35等氮肥管理方式,可提高弱势籽粒库的活性并促进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运输,提高结实率。在本试验中,在同一灌溉模式下,适当氮肥后移可以提高水稻结实率,这与前人研究一致。W1F3 和 W2F3 处理的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运率较高,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此外,W1F2 和 W2F1 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干物

31、质输出率和转运率。这种改善有利于源-库-流关系的协调。在扩大“库”容量的基础上,保证供应“源”,实现源库高度平衡,从而提高产量。4结论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通过协调水分和氮素,影响水稻地上部生物量的形成,进而影响产量的形成。其中,灌溉模式主要通过影响水稻的成穗率以及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影响产量的形成,而施氮方式主要通过影响茎蘖动态,增加分蘖使有效穗数提高,进而提高水稻产量。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水稻剑叶 SPAD、LAI、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干物质转运特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从水肥高效利用的角度综合考虑,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下采用 F3 施氮方式(基肥颐分蘖肥颐穗肥=4颐3颐3)水稻产量高,在生产上具有应用

32、推广价值。参考文献1YU Q,CUI Y,HAN H,et al.Modelling water consumption and nitro原gen loss in paddy fields with an improved ORYZA model J.FieldCrops Research,2023,292(3):1-12.2YANG R,XU H.Water divers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Evi原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23,22(4):1 244-1 257

33、.3HOU D,WEI Y,LIU K,et al.The response of grain yield and qualityof water-saving and drought-resistant rice to irrigation regimesJ.Agriculture,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2023,13(2):302-314.4YAO F X,HUANG J L,CUI K H,et al.Agronomic performance ofhigh-yielding rice variety grown u

34、nder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irrigationJ.Field Crops Research,2012,126(2):16-22.5KATO Y,OKAMI M.Root morphology,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plant water relations of high-yielding rice grown under aerobic con原ditionsJ.Annals of Botany,2011,108(3):575-583.6TAI Y P,Li Z A,MCBRIDE M B,et al.Dry cultiv

35、ation enhancescadmium solubility in contaminated soils but minimizes cadmium ac原cumulation in a leafy vegetable J.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17,17(12):2 822-2 830.7STONE E C,HORNBERGER G M.Impacts of management alterna原tives on rice yield and nitrogen losses to the environment:A casestudy in r

36、ural Sri Lanka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42(1):271-276.8CARRIJO D R,LUNDY M E,LINQUIST B A.Rice yields and wateruse under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A meta-analysisJ.Field Crops Research,2017,203(3):173-180.9潘晨,杨宇,漆栋良.不同灌溉条件下氮肥配施模式对水稻干物质和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23,42(2):73-78.10 L

37、IU L J,CHEN T,WANG Z,et al.Combination of site-specific ni原trogen management and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 in原creas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superriceJ.Field Crops Research,2013,154(12):226-235.11 王玉雯,郭九信,孔亚丽,等.氮肥优化管理协同实现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5):1 1

38、57-1 166.12 周婵婵,黄元财,贾宝艳,等.施氮量和灌溉方式的交互作用对东北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J.中国水稻科学,2019,33(4):357-367.13 曹小闯,刘晓霞,马超,等.干湿交替灌溉改善稻田根际氧环境进而促进氮素转化和水稻氮素吸收 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2,28(1):1-14.14 WU W,NIE L X,LIAO Y C,et al.Toward yield improvement of ear原ly-season rice:Other options under double rice-cropping system incentral China J.E

39、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13,45(2):75-86.15 PAL R,MAHAJAN G,SARDANA V,et al.Impact of sowing date onyield,dry matter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and nitrogen transloca原tion in dry-seeded rice in North-West India J.Field Crops Re原search,2017,206(5):138-148.16 WEI H Y,HU L,ZHU Y,et al.Different char

40、acteristics of nutrient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between inbred japonicasuper rice and in原ter-sub-specific hybrid super rice J.Field Crops Research,2018,218(4):88-96.17 MAHAJAN G,CHAUHAN B S.Performance of dry direct-seededrice in response to genotype and seeding rate J.Agronomy Journal,2016,108(1)

41、:257-265.18 PENG S B,BURESH R J,HUANG J L,et al.Improving nitrogen fer原tilization in rice by site specific N management.A reviewJ.Agrono原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0,30(3):649-656.19 张绍文,何巧林,王海月,等.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F 优 498 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24(1):82-94.20 陈云,刘昆,李婷婷,等.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根系、产量

42、和土壤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22,36(3):269-277.21 SU Q,CANG B,ULLAH R,et al.Interaction of the coupled effects ofirrigation mode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timing on rice yield in differ原ent regionsJ.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23,20(3):1-13.22 吴龙龙,虞轶俊,田仓,等.干湿交替灌溉下施氮模式对水稻光合王悦等: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北方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圆园23,29(5):71-7

43、776EffectsofIrrigationPatternandNitrogenApplicationonYieldandDryMatterAccumulation of Northern Japonica RiceWANG Yue1,WU Zhouzhou1,LIU Jiaxin1,ZHOU Chanchan1*,WANG Shu1,JIA Baoyan1,HUANG Yuancai1,WANG Yan1,WANGYun1,FENG Yue2(1College of Agriculture,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Institute of Crop

44、Physiology,Shenyang 110866,China;2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Institute,Hangzhou 311401,China;1st author:;*Corresponding author:)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rrigation patterns and N application methods on rice yield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a field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ma

45、in rice variety Shendao 47 in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test material.The experiment wasconducted with two irrigation modes(W1,flood irrigation;W2,alternate wet and dry irrigation)and three nitrogen application methodsthe N application rate is 200 kg/hm2,the proportions of basal fertilizer,tillering

46、fertilizer and ear fertilizer are 5颐3颐2(F1),4颐5颐1(F2)and4颐3颐3(F3),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2 mode increased yield by 3.90%compared to W1 mode.Under both W1 andW2 modes,F3 treatment had the best yield performance,W2F3 treatment increased yield by 7.48%compared to W1F3 treatment.Thema

47、in reason for yield increase was the increase in effective panicles per unit area,grains per panicle and the kernel setting rate.Compared with the W1 mode,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stem and tiller panicle rate,flag leaf SPAD and LAI was higher in the W2mode,especially in the later stages of rice gr

48、owth.Compared with W1F1 treatment,W2F1 and W2F3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increased pre-heading dry matter by 14.24%and 14.71%,respectively,and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allorgans.Compared to W1F1 treatment,W1F2 and W2F1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eaf dry matter

49、production and conversionrate,W2F2 and W2F3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ulm sheath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conversion rate.The results of thestudy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rational irrigation and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for high yield of rice in Northeast China.Key words:rice;i

50、rrigation pattern;nitrogen application method;yield;yield components;dry matter accumulation产物和氮转运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22,36(3):295-307.23 PENG S B,TANG Q Y,ZOU Y B.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rice production in China J.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08,12(1):3-8.24 褚光,徐冉,陈松,等.干湿交替灌溉对籼粳杂交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