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6∕T 952-2017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江西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53749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4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6∕T 952-2017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江西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DB36∕T 952-2017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江西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DB36∕T 952-2017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江西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DB36∕T 952-2017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江西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DB36∕T 952-2017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江西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01 B 01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 36/ T 9522017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rice to Nilaparvata lugens St 1 2017 - 10 - 23 发布 2018 - 01 - 01 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6/T 9522017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术语和定义 . 1 3 人工接虫鉴定 . 2 4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 . 2 5 评价规范 . 3 附录 A(规范性

2、附录)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调查表 . 5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水稻对褐飞虱苗期抗性鉴定流程图 . 6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水稻褐飞虱识别特征 . 7 DB36/T 952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江西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江西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英娟、徐雪亮、王奋山、刘子荣、肖叶青。 DB36/T 9522017 1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对褐飞虱抗性

3、鉴定的人工接种鉴定、田间自然发虫鉴定和评价分级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水稻 包括栽培稻和野生稻。 2.2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 1) 半翅目,同翅亚目,飞虱科。 2.3 抗性 水稻具有的抵抗褐飞虱危害的能力。 2.4 人工接虫鉴定 人工将褐飞虱若虫接到测试样品上,通过测试样品受害情况,鉴定对褐飞虱的抗性水平。 2.5 田间鉴定 测试样品种植于大田中,通过田间自然发虫鉴定测试样品对褐飞虱的抗性水平。 2.6 对照品种 为保证抗性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 减少年度间和环境条件造成的差异,

4、在鉴定时设置相对已知的抗虫和感虫品种。 感虫对照品种为Taichung Native 1(TN1), 抗虫对照品种为Rathu Heenati(RH)。 DB36/T 9522017 2 3 人工接虫鉴定 3.1 苗期抗性鉴定 3.1.1 虫源准备 按照每份测试样品3株TN1饲养苗的数量准备虫源。当TN1饲养苗长到分蘖盛期时,每株接入怀卵褐飞虱短翅型雌成虫10头,每份测试样品共准备30头怀卵雌成虫。3d后拍出产卵后的成虫,将带有卵块的饲养苗置于80目尼龙网罩内。正常水肥管理,待生长至23龄若虫时用于接虫。 3.1.2 测试及对照样品准备 于怀卵褐飞虱雌成虫接入饲养苗3d后,测试样品开始浸种1d

5、2d,TN1晚浸种1d,RH提前浸种1d。浸种后在35恒温箱中催芽1d2d,然后播种在塑料盆内(60cm 40cm 15cm),每重复20株,每品种设3次重复。播后4d定苗,每重复保留15株。 3.1.3 接虫 在测试秧苗长至23叶期时,每株接入褐飞虱23龄若虫57头。 3.1.4 接虫后管理 稻苗接虫后,罩上80目尼龙网罩。正常水肥管理。 3.1.5 抗性调查 当感虫品种TN1死苗率达到95%以上时调查抗性结果。结果记载于附录A表A.1中,抗性等级见表1。 3.2 成株期单株接虫鉴定 3.2.1 虫源准备 根据预计接虫的时间,在接虫前15d开始准备虫源。具体方法同3.1.1。 3.2.2 测

6、试样品准备 将测试样品种植在塑料桶中,于播种40d45d后每株留1主茎和1分蘖,每钵一株,用透明塑料罩(7.0cm 50cm)罩住。每个样品设置15次重复。 3.2.3 接虫 播种45d50d后每株接入1520头褐飞虱23龄若虫。 3.2.4 接虫后管理 正常水肥管理。 3.2.5 抗性调查 当感虫品种TN1死苗率达到95%以上时调查抗性结果。结果记载于附录A表A.2中,抗性等级见表2。 4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 DB36/T 9522017 3 4.1 实验田选择 在褐飞虱常发区,宜选择排灌方便、肥力均匀的田块。 4.2 播种及秧苗移栽 5月20日25日播种,6月20日移栽,单本植,采用完全随机

7、区组设计,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次重复种植1520株。田边四周种5行以上的感虫品种TN1。 4.3 试验田管理 正常水肥管理,整个生长期不施用防虫农药。 4.4 抗性调查 当90%以上感虫对照品种TN1被害致死时,调查抗性结果。结果记载于附录A表A.3中,抗性等级见表3。 5 评价规范 5.1 人工接虫鉴定评价规范 5.1.1 苗期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按照测试样品受害情况评价苗期抗性,评价规范见表1。 表1 苗期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5.1.2 成株期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按照测试样品死株率评价成株期抗性,评价规范见表2。 表2 成株期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抗性级别 抗性及死株率(%) 0 免疫(I)1.0

8、1 1.0高抗(HR)10.0 单株抗性级别(值) 稻苗被害状 测试样品抗性级别 (参加测试单株的平均值) 0 未受害 免疫(I)=0 1 第 1 叶部分发黄,发黄部分不超过叶片面积的 30% 0高抗(HR)2.0 3 第 2 叶和第 3 叶部分发黄,发黄部分不超过叶片面积的 50% 2.0抗虫(R)4.0 5 显著发黄,发黄面积超过叶片面积的 50%,植株有些矮小 4.0中抗(MR)6.0 7 植株仅有 1 片叶未枯死,并严重矮小 6.0感虫(S)8.0 9 植株全部枯死 8.0高感(HS) DB36/T 9522017 4 表 2 成株期抗性鉴定评价规范(续) 3 10.0抗虫(R)30.

9、0 5 30.0中抗(MR)50.0 7 50.0感虫(S)70.0 9 70.0高感(HS) 5.2 田间自然发虫鉴定评价规范 按照测试样品田间受害情况评价田间抗性,评价规范见表3。 表3 田间抗性鉴定评价规范 单株抗性级别 (值) 水稻被害状 测试样品抗性级别 (参加测试单株的平均值) 0 未受害 免疫(I)=0 1 部分叶片发黄,发黄叶片不超过叶片总数的30%,无枯死叶片 0高抗(HR)2.0 3 叶片明显发黄,发黄叶片不超过叶片总数的50%,基部有霉点,无枯死叶片 2.0抗虫(R)4.0 5 部分叶片枯死(不超过 50%) ,基部有大量霉点 4.0中抗(MR)6.0 7 半数以上叶片枯

10、死,其余萎缩濒于死亡 6.0感虫(S)8.0 9 植株枯死 8.0高感(HS) DB36/T 9522017 5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调查表 A.1 苗期抗性鉴定调查表 材料名称 重复 单株稻苗抗性级别(值) (1、2、315株) 1 2 3 1 2 3 A.2 成株期抗性鉴定调查表 材料名称 单株稻苗死亡与否(1、2、320株) 死亡记为“”,存活记为“” A.3 田间抗性鉴定调查记载表 材料名称 重复 单株稻苗抗性级别(值) (1、2、315株) 1 2 3 1 2 3 DB36/T 9522017 6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水稻对褐飞虱苗期抗性鉴定流程图

11、 4d 3d 虫源稻苗接入褐飞虱怀卵雌成虫 测试样品浸种 饲养测试虫 测试样品催芽 测试样品播种 测试样品定苗 测试样品接入 23 龄若虫 调查结果 1d2d 1d2d 23 叶期 感虫对照 TN1 死亡 95%以上 DB36/T 9522017 7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水稻褐飞虱识别特征 C.1 种类 褐飞虱属半翅目,同翅亚目,飞虱科。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虫态。 C.2 卵 褐飞虱产卵具隐蔽性,雌成虫将卵产在叶鞘组织内,卵帽稍露出,1020多粒卵呈行排列,前部单行,后部排成双行。卵粒长约0.89mm,香蕉形,初产乳白色,渐变淡黄色,近孵化时出现红色眼点。产卵痕初呈黄白色,后变

12、为褐色条斑。 C.3 若虫 褐飞虱若虫有5龄。深色型各龄形态特征如下,1龄:体长约1.1mm,体黄白色,无翅芽,中、后胸后缘平直,腹部背面有乳白色倒“凸”形斑纹。2龄:体长约1.5mm,体黄褐色,无翅芽,后胸后缘呈“”形弯曲,倒“凸”形斑纹内渐见暗褐斑,至后期倒“凸”形斑纹不明显。3龄:体长约2.0mm,体黄褐色至暗褐色, 翅芽初现, 前翅芽尖端未达到后胸后缘, 腹部第3、 4节背面各有一对较大的三角形浅色斑纹,第57节背面有“山”字形浅色斑纹。4龄:体长约2.4mm,前翅芽尖端伸达后胸后缘,体色和腹部背面斑纹同3龄。5龄:体长约3.2mm,前后翅芽尖端接近或前翅芽尖端超过后翅芽尖端,前翅芽尖端伸达腹部第34节,体色和腹部背面斑纹同3、4龄。浅色型1龄若虫体色为乳白色,2-5龄体色为淡黄色,腹部斑纹颜色较浅。 C.4 成虫 长翅型成虫体长(含翅)3.6mm5.0mm,短翅型成虫体长2.5mm4.0mm。成虫中胸背面有三条显著的灰黄色隆起线。雌成虫体大,雄成虫体小。翅斑为黑褐色。深色型个体头顶和前胸背板为褐色,腹部为黑褐色;浅色型个体胸部和腹部大部分为黄褐色或浅黄色。短翅型成虫主要特征同长翅型。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