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6∕T 941-2017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范(江西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53747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56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6∕T 941-2017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范(江西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DB36∕T 941-2017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范(江西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DB36∕T 941-2017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范(江西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DB36∕T 941-2017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范(江西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DB36∕T 941-2017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范(江西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 B 04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 36/ T 9412017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范 Rules for 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ssessment 2017 - 04 - 06 发布 2017 - 07 - 01 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6/ T 9412017 I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资料收集和技术准备 .2 5 现场勘查 .2 6 样品采集 .3 7 样品检测 .3 8 综合评价 .4 9 评定报告编写 .13 附

2、录 A (资料性附录)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实地踏勘表(式样) .15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土壤样品采集记录表(式样) .19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报告书(式样) .20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 .21 DB36/ T 941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西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九江市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吉安市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新余市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抚州市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华、邹绍文、涂

3、起红、李传林、侯冰鑫、漆映雪、文建平、彭慧明、郑晓樵、谭斯坦、陶峰、张龙华、漆睿、张灶秀。 DB36/ T 9412017 1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的资料准备、实地踏勘、土壤样品采集、样品检测、综合评价等环节的技术内容、方法和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境内补充耕地质量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NY/T 889 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的测定

4、NY/T 890 土壤有效态锌、锰、铁、铜含量的测定 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 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121.2 土壤检测 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4 土壤检测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1121.5 土壤检测 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 1121.7 土壤检测 第7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 1121.24 土壤检测 第24部分:土壤全氮的测定 自动定氮仪法 NY/T 1121.25 土壤检测 第25部

5、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连续流动分析仪法 NY/T 1634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NY/T 2626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补充耕地 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的新增耕地。 3.2 耕地质量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耕地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和清洁生产的程度,包括耕地地力和环境质量两方面。 3.3 DB36/ T 9412017 2 耕地地力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在当前管理水平下, 由土壤本身特性、 自然条件和农田基础

6、设施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3.4 土地整治 land exploiture 对低效利用、 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 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活动。 3.5 地表碎屑物 surface clastics 土层内一定当量直径以上的固体颗粒,包括岩石破碎物、矿物碎屑和外加固体物(建筑和田间工程残留物)等。 3.6 地表砾石度 the percent of surface gravels 耕层中粒径1 mm的固体颗粒质量占耕层土体总质量的百分数,用%表

7、示。 3.7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 conformity of agricultural condition 耕地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达到的最基本条件。包括立地条件、土壤属性、农田基础设施状况和清洁生产程度等。 3.8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 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ssessment 对补充耕地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评定报告的行为。 4 资料收集和技术准备 4.1 资料收集 补充耕地建设项目批复文件、规划图,实施前土地利用现状图及照片,当地土壤普查和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等相关资料。 4.2 评价单元划定 根据补充耕地

8、建设项目类型及地貌类型、地形部位、土壤类型、农田基础设施等划分评价单元。 5 现场勘查 5.1 核实内容 补充耕地的地理位置、四至范围和土地利用现状等。 DB36/ T 9412017 3 5.2 调查内容 地形部位、土层厚度、耕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田面坡度、地表碎屑物含量和类型、灌排设施、田间道路等,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加相关调查内容。若补充耕地周边有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的,开展相应污染类型调查。填写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实地踏勘表(参见附录A)。 5.3 调查方法 采用实地勘测、农户调查和专家会商等形式。 6 样品采集 6.1 采样密度 每510亩设一个评价单元,每个评价单元至少采集1个土壤样

9、品。 6.2 采样时间 在项目竣工后或作物收获后、下一季作物播种施肥前采集,果园在果品采摘后第一次施肥前采集。 6.3 采样、制样方法 按NY/T 1121.1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的方法操作。结合样品的采集,测定各采样点耕作层厚度,精确到0.1cm。评价单元耕作层厚度取各采样点耕作层厚度测量值的平均值。土壤容重按NY/T 1121.1规定的方法进行,每个采样点采集3个以上环刀样,取平均值。用于耕地环境质量指标检测的样品, 按NY/T 1634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规定的方法操作。 填写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土壤样品采集记录表(参见附录B)。 7 样品检测 7.1 检测项目 土壤有机质、

10、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pH。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钼、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水溶性盐总量和土壤容重、土壤质地等;在有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的区域,根据污染类型、污染形态确定检测项目。 7.2 检测方法 7.2.1 土壤 pH 的测定 按NY/T 1121.2规定的方法测定。 7.2.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按NY/T 1121.6规定的方法测定。 7.2.3 土壤全氮的测定 按NY/T 53规定的方法测定,或按NY/T 1121.24规定的方法测定。 7.2.4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DB36/ T 9412017 4 按NY/T 112

11、1.7规定的方法测定,或按NY/T 1121.25规定的方法测定。 7.2.5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按NY/T 889规定的方法测定。 7.2.6 土壤容重的测定 按NY/T 1121.4规定的方法测定。 7.2.7 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按NY/T 1121.5规定的方法测定。 7.2.8 土壤环境质量指标的测定 按NY/T 1634规定的方法测定。 8 综合评价 8.1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评价 按照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参见附录D)对补充耕地进行评价。必选指标包括土层厚度、地表碎屑物含量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形坡度等,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评价指标。 各地根

12、据实际情况确定每项指标的最高或最低限量值作为评价标准。 所有评价指标均符合评价标准的视为符合,否则视为不符合。 8.2 耕地地力评价 对符合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补充耕地进行耕地地力评价。 8.2.1 确定耕地地力评价因子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实地踏勘内容和样品检测项目中,选取9个以上稳定性、独立性较强的主要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评价因子应包括立地条件、土壤属性、农田基础设施指标。 8.2.2 评价单元赋值 根据实地踏勘和样品检测结果,将确定的评价因子数据赋值评价单元。 8.2.3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 采用德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组合权重, 按NY/T 1634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

13、评价技术规程规定的方法操作。参考评价因素指标等级划分及评分规则(表1-4)。 DB36/ T 9412017 5 表1 水稻土耕地评价因素指标值及权重(河湖平原) 评价因素 等级划分 参考分值 得分 立地条件 0.175 地形部位 0.369 高阶(水位与地面高差超过 2 米) 75 中阶(河流冲积平原适中部位) 96 低阶(高差小) 73 河漫滩(围田) 53 成土母质 0.324 河流冲积物 91 河流沉积物 87 湖泊沉积物 90 地下水位(cm) 0.307 30 45 3040 59 4050 64 5060 74 6080 83 80 98 农田基本建设条件 0.266 排水条件

14、0.536 无洪涝灾害 100 丰水年暴雨后有短期洪涝灾害 85 丰水年大雨后有洪涝 71 一般年大雨后有洪涝 52 灌溉保证 0.464 充分满足 99 基本满足 83 一般满足 65 无 30 土壤条件 0.252 剖面构型 0.141 通体壤、壤/粘/壤(A-P-W-C) 100 壤/粘/粘、壤/砂/壤、砂/粘/粘 98 粘/砂/粘、通体粘 85 砂/粘/砂 74 壤/砂/砂 63 粘/砂/砂 57 通体砂 37 通体粘 35 障碍层次 0.154 1m 内无沙盘及粘盘 100 50cm 内可能出现障碍层次 57 50100cm 内可能出现障碍层次 74 耕层质地 0.255 壤土 10

15、0 粘土 79 砂土 68 砾质土 45 耕层厚度(cm) 0.221 18 100 1518 80 15 57 DB36/ T 9412017 6 评价因素 等级划分 参考分值 得分 水型 0.116 潴育 100 潜育 73 淹育 60 耕作制度 0.113 一年三熟 95 一年二熟 75 一年一熟 55 耕层养分及性质 0.307 有机质含量(%) 0.259 4.0 100 4.03.0 93 3.02.0 85 2.01.0 72 1.00.6 58 全氮含量(%) 0.127 0.15 99 0.10.15 87 0.0750.1 72 0.075 52 有效磷含量(mg/kg)

16、0.143 35 96 2035 88 1020 78 510 64 5 46 速效钾含量(mg/kg) 0.137 200 98 120200 89 80120 77 4080 64 40 46 水解氮含量(mg/kg) 0.080 200 98 150200 91 100150 79 50100 67 50 48 阳离子交换量 0.117 7 96 18 100 1518 80 15 60 水型 0.116 潴育 100 潜育 75 淹育 60 DB36/ T 9412017 8 评价因素 等级划分 参考分值 得分 熟制 0.113 一年三熟 95 一年二熟 75 一年一熟 55 耕层养分

17、及性质 0.307 有机质含量(%) 0.259 4.0 100 4.03.0 94 3.02.0 85 2.01.0 73 1.00.6 58 全氮含量(%) 0.127 0.15 98 0.10.15 85 0.0750.1 72 0.075 58 有效磷含量(mg/kg) 0.143 35 96 2035 90 1020 78 510 64 5 47 速效钾含量(mg/kg) 0.137 200 98 120200 91 80120 80 4080 65 40 48 水解氮含量(mg/kg) 0.080 200 98 150200 91 100150 79 50100 65 50 49

18、阳离子交换量 0.117 7 93 20 100 1520 86 15 68 DB36/ T 9412017 10 评价因素 等级划分 分值 得分 有效土层厚度(cm) 0.173 150 100 100150 93 60100 80 3060 53 30 20 耕地养分与性质 0.293 有机质含量(%) 0.247 4.0 100 4.03.0 95 3.02.0 86 2.01.0 74 1.00.6 60 全氮含量(%) 0.119 0.15 99 0.10.15 90 0.0750.1 76 0.075 56 有效磷含量(mg/kg) 0.153 35 97 2035 91 1020

19、 81 510 67 5 49 速效钾含量(mg/kg) 0.156 200 100 120200 93 80120 81 4080 68 40 51 水解氮含量(mg/kg) 0.086 200 100 150200 92 100150 83 50100 69 50 50 阳离子交换量 0.131 7 94 20 100 1520 89 15 71 DB36/ T 9412017 12 评价因素 等级划分 参考评分 得分 有效土层厚度(cm) 0.173 150 100 100150 93 60100 80 3060 55 30 22 耕地养分与性质 0.293 有机质含量(%) 0.247

20、 4.0 100 4.03.0 93 3.02.0 84 2.01.0 73 1.00.6 60 全氮含量(%) 0.119 0.15 98 0.10.15 89 0.0750.1 77 0.075 55 有效磷含量(mg/kg) 0.153 35 96 2035 90 1020 80 510 66 5 50 速效钾含量(mg/kg) 0.156 200 98 120200 91 80120 81 4080 68 40 51 水解氮含量(mg/kg) 0.086 200 98 150200 91 100150 80 50100 68 50 51 阳离子交换量 0.131 7 94 7 60 土

21、壤 pH 0.108 6.07.9 99 5.56.0, 7.98.5 91 5.05.5, 8.59.0 79 4.55.0 68 4.5, 9.09.5 53 9.5 40 DB36/ T 9412017 13 8.2.4 计算耕地质量分 专家依据参考分值打分,然后根据权重分别计算各项得分,采用累加法汇总评价单元耕地质量分,按下式计算补充耕地质量分。 m C = W Wn n* * n n n=1n=1 C为评价单元耕地质量分;n为分等因素编号;m为分等因素数目;fn为第n个评价因素的指标分值;Wn为第n个分等因素的权重。 8.2.5 划分耕地地力等级 根据耕地质量分值,结合江西耕地地力等

22、级划分标准,确定补充耕地的地力等级。 8.3 形成评定结论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评价不符合的, 评定结果为不合格;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评价符合的,再结合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形成评定结论。若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的,其评价结果作为评定结论的重要依据。 9 评定报告编写 9.1 基本情况 补充耕地项目名称、实施单位、区域位置、耕地面积、四至范围等。 9.2 内容与方法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的程序,实地踏勘、样品采集、样品检测、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评价、耕地地力评价的依据、方法和标准。若开展环境质量评价的,也要注明采用的依据、方法和标准等。 9.3 结论与建议 结论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评价、耕地地力评

23、价等结果。若开展环境质量评价的,还应包括环境评价结果。 建议包括补充耕地质量存在主要问题,后期培肥改良措施和建议等。 9.4 情况说明 对实地踏勘、样品采集、样品检测、综合评价中出现的异议等情况说明。 9.5 附件 实地踏勘调查表、土壤调查与样品采集表、有资质检测机构出具的土壤样品检测报告、补充耕地地DB36/ T 9412017 14 理位置图和采样点位图等。 DB36/ T 9412017 15 A A 表A.1 (资料性附录)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实地踏勘表(式样)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实地踏勘表见表A.1。 表 A.1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实地踏勘表(式样) 项目名称 评价单元四至范围 经度: 纬

24、度: 海拔: 野外调查编号 图幅号 图斑号 评价单元地理位置 市(州)县(市、区)乡(镇、街办)村 耕地类型 土地权属 评价单元面积 土壤类型 地形部位 地形坡度 地形坡向 土壤母质 砾石含量 田面坡度 土层厚度 耕层厚度 表层土壤质地 土壤侵蚀 障碍类型及深度 道路状况 灌溉水源类型 田间输水方式 灌溉保证率 排涝(洪)能力 污染物类型 污染方位 采样点距污染源距离(km) 调查人: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A.1 野外调查编号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规定。 A.2 四至范围 经纬度及海拔高度由 GPS 仪进行测定。 经纬度的计量单位可以选择十进制, 小数点后保留 5 位小数;也可以选择度分秒

25、(),秒的小数点后保留 2 位小数。东经:至,北纬:至。 DB36/ T 9412017 16 A.3 地理位置 指项目区评价单元所在市(州)、县(市、区)、乡(镇、办)、村的名称。 A.4 耕地类型 指水田、水浇地和旱地。 A.5 土地权属 按土地的使用权划分为农户、集体。 A.6 评价单元面积 精确到0.1亩。 A.7 土壤类型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修正稿的分类命名。 A.8 地形部位 指中小地貌单元。如河流及河谷冲积平原要区分出河床、 河漫滩、一级阶地、 二级阶地、 高阶地等;山麓平原要区分出坡积裙、洪积锥、洪积扇(上、中、下)、扇间洼地、扇缘洼地等;黄土丘陵要区分出塬、梁、峁、坪等;

26、低山丘陵与漫岗要区分为丘(岗)顶部、丘(岗)坡面、丘(岗)坡麓、丘(岗)间洼地等;平原河网圩田要区分为易涝田、渍害田、良水田等;丘陵冲垄稻田按宽冲、窄冲,纵向分冲头、冲中部、冲尾,横向分冲、塝、岗田等;岩溶地貌要区分为石芽地、坡麓、峰丛洼地、溶蚀谷地、岩溶盆地(平原)等。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具体描述。 A.9 地形坡度 所在地块的整体坡度,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测坡仪实地测定。 A.10 地形坡向 按地表坡面所对的方向分为E(东)、S(南)、W(西)、N(北)、SE(东南)、SW(西南)、NW(西北)、NE(东北)等;坡度3时填平地。 A.11 土壤母质 按成因类型即母质是否经过重新移动和移运力

27、的差异分为残积物、崩积物、坡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湖积物、海积物、冰水沉积物、冰碛物、风积物等;可以上述分类为基础,结合母质成分进一步细化。 DB36/ T 9412017 17 A.12 砾石含量 指50厘米土体内砾石的含量。 A.13 田面坡度 指所在地块地面起伏情况,一般分为平整(3)、基本平整(35)、不平整(5)。 A.14 土层厚度 实际测量确定,单位统一为厘米,取整数位。 A.15 耕层厚度 实际测量确定,单位统一为厘米,取整数位。 A.16 表层土壤质地 采用卡庆斯基分类制,分为砂土(松砂土、紧砂土)、砂壤、轻壤、中壤、重壤、粘土(轻粘土、中粘土、重粘土)等。 A.17 土壤侵

28、蚀 按侵蚀类型和侵蚀程度记载。根据土壤侵蚀营力、侵蚀类型可划分为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混合侵蚀等。侵蚀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6级。 A.18 障碍类型 按对植物生长构成障碍的土层类型来填,如铁盘层、粘盘层、砂砾层、潜育层、卵石层、石灰结核层等; 障碍深度是指障碍层最上层到地表的垂直距离, 障碍厚度是指障碍层的最上层到最下层的垂直距离。 A.19 道路状况 田间作业道路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等。 A.20 灌溉水源类型 按不同灌溉水源(河流、湖泊、水库、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污水、泉水、旱井等)的利用程度依次填写,有几种填几种。 A.21 田间输水方式 D

29、B36/ T 9412017 18 分为渠道和管道两大类,其中渠道又可根据是否采用防渗技术细分为土渠、防渗渠道等。同一评价单元灌溉水源和田面输水方式可能有多种,应全部填写。 A.22 灌溉保证率 指预期灌溉用水量在多年灌溉中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年数的出现机率。 一般旱涝保收田的灌溉保证率在75%以上。 A.23 排涝(洪)能力 排涝能力是指排涝骨干工程(干、支渠)和田间工程(斗、农渠)按多年一遇的暴雨不致成灾的要求能达到的标准。如抗 10 年一遇、抗 510 年一遇、抗 5 年一遇等;可填强、中、弱等。 排洪能力是指田间工程(多指排洪沟)抵御洪水的能力;可填无、有;如果有可填强、中、弱等。 A.

30、24 污染物类型 根据污染物的属性分为有机物污染(包括有机毒物的各种有机废弃物、农药等)、无机物污染(包括有害元素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类等)、生物污染(包括未经处理的粪便、垃圾、城市生活污水、饲养场及屠宰的污物中所携带的一个或多个有害的生物种群、潜伏在土壤中的植物病原体等)、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A.25 污染方位 指污染源在补充耕地的具体方向。 A.26 采样点距污染源距离 指取样地块距污染源的最短距离。 DB36/ T 9412017 19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土壤样品采集记录表(式样)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土壤样品采集记录表B.1。 表B.1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土

31、壤样品采集记录表(式样) 项目名称 野外调查编号 采样地点 采样中心点 坐标 经度: 纬度: 土壤样品采集单位 单位地址 土样采集编号 土壤采集深度 检测项目 备注 采样人: 采样日期: 年 月 日 DB36/ T 9412017 20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报告书(式样)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报告书(式样)见表C.1。 表C.1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报告书(式样) 1、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实施单位 区域位置 耕地面积(亩) 四至范围 经度: 图幅 /图斑号 / 纬度: 2、内容与方法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的程序,实地踏勘、样品采集、样品检测、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评价、耕地

32、地力评价的依据、方法和标准。若开展环境质量评价的,也要注明采用的依据、方法和标准等。 3、结论与建议 结论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评价、耕地地力评价等结果。若开展环境质量评价的,还应包括环境评价结果。建议包括补充耕地质量存在主要问题,后期培肥改良措施和建议等。 (专家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4、情况说明 对实地踏勘、样品采集、样品检测、综合评价中出现的异议等情况说明。 附件:实地踏勘调查表、土壤调查与样品采集表、有资质检测机构出具的土壤样品检测报告、补充耕地地理位置图和采样点位图等。 DB36/ T 9412017 21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 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见D.1。 表D.1 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 序号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1 土体厚度 50cm 2 砾石含量 50cm 土体内砾石含量小于 20% 3 土壤有机质含量 020cm 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 6g/kg 4 地形坡度 小于 25 度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质量控制/管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