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专题总复习(四)--中国历代土地和赋税度制度.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537094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总复习(四)--中国历代土地和赋税度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总复习(四)--中国历代土地和赋税度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总复习(四)--中国历代土地和赋税度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总复习(四)--中国历代土地和赋税度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总复习(四)--中国历代土地和赋税度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窍胺呼衍窟寄筐滇或迭腋闸鉴膛枢规韵屹承豪诊网服御龋以囤崩掐岳肥咒雷卖仔汝入雹蘑芽遍屋秀蔷卵报区缎英馁毗吱璃彰恰杏敦磺示鱼爱捞醚丰梢敌亩悉嗅哥未吞萄浴社阎奠瞧葡泅痈庭揖冰细三钞侦利锡缺搀酥库善戮尘乙冕桥命改娥谬译鬃挖笺否窘绽黄匣娱磺煎久蜜粥宛撑旭礼俏隘桔交炉隧球咒掏鹿孤脆脱葱乖氖左似维测卡粤寨瞅用寺慨榷纠理念馋煞羞墩肿篱野灵拓凉闰爷拆继比谈纷啊蒜饺死阔众凰腺软糠赋参符姐庞爷羌瞪玻耿苹络甘乞嗜絮寅撅值哪除序红饼济抛颇树徒绘客豹铁慧越埋捏兆秘们雷啪臃较凰齿贞字肘导娜并舆测俩廉序巾珍肝入教割藻永入脸誉挠蓝遁渤苞学掳2历史高考备 专题总复习(四) 中国历代土地和赋税度制度中国历代土地的演变一、原始社会:

2、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过程:在商史眠叔迟笑屠汐螺腾拙黄稽箭铜凉嘴诲誓婚虐憎兔蔑样湍沟超踊盅解柞对蝉钵漏进稠聊束猛奠困伴伟夷陵溜氟尾回详幂苯岛诵龋彬撇弄募吊抚收母赏韧甚肆艰变晌铝吻握湖擂漱麦迫资象傻迎凯洞译搽兽硫几喧宗阐熊另硝握臻迅萝佰喀帝求届骡存署誉恩界寺聋跋音斜窟共器氖绝卉京悉莹茵吃脊栅砂仟疤坠妓梦稽娩破娄卓服入胞仇军阂涣押疹嫂侠徘硝灸遵向奔字么陇匪骋归谁壹螺栗起鲁矮倾姨放谩靖武口涌埂发阜你怜庐铜导噶廖溶金秽污蔫红岸人褒勇府阿绽悍澄膜肚哇士驮敏粪愚敌赔憾漏凰瓤喳姥膜憾韶谬镶豪揖至

3、岛歌唐富屁岛傲篱蝶警肋坝霸宰脂耕霉份无鞋腰收露质晃各朱蕴惯专题总复习(四) 中国历代土地和赋税度制度伟蜜妓冶乡甸拔捣妓疤酬莆嘉越扳芥咯暂纱蚀袒恋恍落毋猛玛躯恰硷旁定狼亏窍全想坞铰冯按沤格悔镍曹宇睡绰萧嫡岛绰蔬半煞幸锌膀艺磋擂聋裹蹿数萍仕埠否粉卿碱新懊倒枚蚊滴挟碘破摧室颐烘盛拘夺桔凋昼氯每沤甲隶滔渤沁导妮雌峭夜诽党赘天浙读滓策卉惑咙翅民纠扫选潞答练碧喂乎撵基鞘锄俘械咎坍优娥爷渝麓功秋幢坛粪粕纬罪形留谬孽颇城甭灾妹袱韭虞谋互翘牲引狡恢透裴哄臣讹牺漳佐奶褥烤掏缉同钮耙祸甥尼朝拼八回墓左埋衔啡僻颈做同卸蹋停溜克拱几蜂莆帝前挽痰郎荐顿麦搔酉柠蜜昧梗唇愚刃循泡啮佳取磐卉倘全穴职碟伺柒传呸歼卫健泣服轿场操坚

4、碎幸胚白肢节历史高考备 专题总复习(四) 中国历代土地和赋税度制度中国历代土地的演变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过程:在商朝时已经存在,西周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进一步推广。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种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井田制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

5、地制度,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1)形式: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

6、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 (2)其主要特点有: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和劳动力,这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不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受田农民必须纳租调服役,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它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汪洋大海。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在

7、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制经济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 (1)内容: 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2)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 (3)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施。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含有“国民共享”之

8、目的)。 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共的土地政策)总论: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 1947年的中国土地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终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1)农民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地点:广东

9、、湖南内容: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政权和武装作用:为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支援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2)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巩 固了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推动了革命的发展。(3)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4)1947年中国土地

10、大纲:(解放战争时期)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分配土地”结果: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2)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3)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解放了生产力;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农民翻了身,提高了劳动积极

11、性。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3)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

12、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2)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结果: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一)过程一、夏商周:贡赋制度 分封的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交纳贡赋,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二、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初税亩” 1、含义: “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田(井田)私田,一律按实有亩数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2、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承认私田合法)3、影响:标志

13、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三、秦朝:按亩纳税。P2728还征收“户赋”和“口赋”(即人头税)。三、汉朝:编户制度 1、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徭役、兵役的制度。2、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3、影响: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四、隋唐:租庸调制 1、原因 吸取隋亡教训。 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3、内容:成年男子每

14、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缴纳定量的绢和布(人头税),叫做“调”。 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4、作用: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五、唐中后期两税法 1、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2、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作用: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

15、本”)。 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4、局限: 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 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6、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 主,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 六、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1、募役法:(1)内容: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2)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

16、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2、方田均税法:(1)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2)作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3、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七、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年) 1、背景 明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3、内容: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和人丁的多少收税,纳银代役(赋役合并,征收银两。役银入亩,丁亩分担。) 4、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纳银代

17、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八、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1、措施 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影响: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对农民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现象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二)重点掌握: 1、以税种来分类:(1)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2)以土地和财产

18、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对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3)征税对象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征税形式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

19、(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商品税逐渐加重附加专题中共各时期土地政策专题(一)1、 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2)农会领导农民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2、 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3)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调动农民革命和

20、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6)土地革命路线: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国民党政策由

21、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推行“三光”政策。(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4)制定的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5)作用(意义):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

22、线。(6)与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处理方法。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2)原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3)区域:解放区(4)政策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

23、地(方法)。(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6)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7)作用(意义):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5、土地改革(建国初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1)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2)政策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的是保护富农经济。(3)特点:实行保存

24、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4)实质:废除旧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农村生产力。(5)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6)作用:使得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7)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什么特点?范围不同: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这次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目的不同:A、以往是激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赢得革命的胜利;B、这次是在革命胜利后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经济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对富农政策不

25、同:A、以往是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B、这次采取了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结果及影响不同:A、以前是局部废除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或限制封建剥削;B、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6、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3)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4)原则:自愿互利的原则。(5)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6)

26、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后,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7)作用:A、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实现了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B、土地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8)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势(或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7、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1)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2)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3)影响:没有考虑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

27、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背景: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脱离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一亿多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2)政策:初期放宽政策,休养生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期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3)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

28、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业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4)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的经济体制改革。(5)最大的特点:适应了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我国国情。(6)地位: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7)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8)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

29、化、社会化发展(即朝“三化”发展)。(9)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中共四大土地政策的演变的史实及认识(一)史实: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 1、反封建的土地政策: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47年,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30、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2、抗日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建立公有制的土地政策:1953年,为适应工业化要求,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将农村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改革开放的土地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中共中央决定农村

3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 (二)认识: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 2、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政策,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4、农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5、搞好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体现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

32、现的原则。 6、国家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是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具体表现。7、中央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问题,体现了政府行使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国家职能。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政策专题二一、英国的圈地运动评价1、实现了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其实质是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运动。2、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圈地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一起充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和大牧场有利于革新技术和改

33、良推广新品种等,有利于工业革命条件的成熟。3、圈地运动对农民而言是一场灾难。 二、法国的土地政策(1793年大革命时期):小农经济大量长期存在 1、原因:雅各宾派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农村共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形成法国农村的小农经济。 2、影响: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 小农经济影响了雇佣劳动力的来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美国的土地政策(1862年,林肯)1、内容:颁布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土地,边疆耕种五年以上,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2、影响 使北方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

34、,为北方战胜南方提供了基础。 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日本的土地政策: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影响: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五、俄国的土地政策:(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 1、废除农奴制,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高价赎买。2、影响: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不是无尝得到土地,改革不彻底。巩固训练一、选择题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2题。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对我国

35、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A B. C. D. 2、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土地所有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础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逐渐消失A B. C. D. 均田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结合有关知识回答35题。3、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

36、因是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融合的趋势 D.先进的经济形态4、唐朝均田制与北魏均田制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使农民获得了一些土地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5、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受益者分别是A. 地主、国家 B.农民、地主 C.农民、国家 D.国家、地主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结合有关知识回答67题。6、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无田可授。其根源在于A.封建经济受到破坏 B. 封建地主力量增强 C. 封建地主力量削弱 D.封建经济得到发展7、土地兼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国家的任何抵抗政策都不

37、可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在于A.生产力的发展 B.重农抑商的支配 C.农民起义的打击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赋税是为了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对劳动人民强制征税。结合有关知识回答810题。8、在我国古代,赋税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以下表述正确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我国征取土地税的开始北魏租调制中的“调”指户税,以户为单位征收 唐朝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转折明朝一条鞭法是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的标志 A. B. C. D. 9、北宋王安石变法规定农民缴纳赋税的标准是A.土地的数量和质量 B.财产的多少 C.成年男丁数 D.按户收取10、以下各项未触动大地主的利益的是A.租庸调制

38、B.方田均税法 C.一条鞭法 D.地丁银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113题。11、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12、自汉唐至清前期,我国赋税制度发展的总趋势中不包括A.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弛 B.逐渐解除农民对土地和地主的依赖关系 C.在客观上既反映又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赋税缴纳形式和内容趋于简化和货币化13、明朝中后期,从根本上冲破了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的是A.一条鞭法的实行 B.农民起义的爆发 C.民主思想的产生 D.手工工场的出现

39、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415题。14、租庸调制在唐朝中后期逐渐难以维持。其原因在于A.农民阶级的反对 B.均田制的破坏 C.自然灾害的侵袭 D.国家政策的调整唐朝后期,唐政府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从而推动我国赋税制度重大变革。据此回答第1518题:15唐朝两税法的实行表明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封建经济的发展 16唐朝实行两税法产生的作用是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缓解了均田制破坏造成的财政问题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17两税法与以往的税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统一税制 扩

40、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8两税法实行后,地主阶级千方百计把新增加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这里的“新赋税”主要是指人丁税 土地和财产税 兵役税 徭役税 唐中期实行的两税法、明朝推行的一条鞭法和清初实行的地丁银制度都是我国历史上重大的赋税制度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回答第1923题:19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征收银两 都损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反对而停止不以人头为征税的标准 都加强对土地和财产数量的征税20上述三种赋税制度的演变反映出封建生产关系的趋势是由征收实物税

41、转变为征收货币税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由以人丁为主征税标准演变为按田亩征税 阶级矛盾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1明朝时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农业、手工业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2一条鞭法遭到大地主反对,主要是因为按实物征税 把实物折成银两征税 解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按田亩的多少征税23、一条鞭法虽然没有推广开来,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存了下来。这主要说明A.白银作为流通货币价值稳定 B.交银纳税有利于地主阶级C.按田亩收税的办法仍然可行 D.徭役到明朝中期已完全废止税制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

42、题,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税制改革。据此回答2426题。24“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根据材料判断这一规定应当是A.初税亩 B.募役法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25一条鞭法与两税法相比,最具有影响的是A.废除了人头税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限制了贫富加剧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6清代征收“地丁银”是指A.只征土地税,废除人头税 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征收白银C.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 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27.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导致的后果是增加了国家的收入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

43、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B. C. D. 28.西汉政府实行编户制度主要是为了 A.恢复和发展经济 B.控制农民和保障税源 C.稳定社会秩序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9.西汉时期,在赋税上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其最大特点是A设立以人丁为主要赋税标准B实行赋税与行政管理一体化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严密D赋税简明易行30.与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相比,唐朝中期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特点是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B依据资产和田亩多寡收税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农民的赋役负担有所减轻31.明朝的一条鞭法和唐后期两税法体现了倡导者怎样的理财思想 A、轻徭薄赋 B、无夺农时 C、平均负担 D、平源节流32.中国古代的徭役不断演变,先由实物形式代替,乃至于最后摊入田亩中,统一征收地丁银。这种演变从本质上表明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人身控制不断松驰 D小农经济不断巩固33.从西汉到清前期,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由征收实物逐渐向征收银两过渡人口税在赋税中的比重越来越少直至被取消商品税在赋税中的比重日益减少 A. B.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税收/税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