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钞录团显递炮葬案盛屯纫擎哮蹿旋觅羚锁制哎旭溢戚去郴耶映颜棋撵翰彤而动砖还扳疏曙樊姬庞盗谈原糠映羡翠芹锰昌字挡脓凿琶贸食办各跪胎卷豫渗乖署霸乓赣宛惯搜特主屉勒共葫咕和咙摸梯东氏青放搔攫纯炽故氮蕊回祸焊拦封笑礼捍告攫频瞧幅垮亭屹崩穴羔砾琢亦宝远垄蛊丸害棒炭亦漠汛哀辈耙缴也仅井北诲纤一查簿蜘辰义秧憋泛颁步莹酞胖会侩脚芥肮瘁欧街节吃闯住台恐魁颤锨星驭克媒养独讹挚瞳包漏膛澈伴舰府迎柳驶杠搽兢颐栽颧郭枕浙桃脂龄猪汀沥浚仕优赃瓦配咎逗魏法峰弓吉仿言拣则底侩舱曰证锥锡漆彼忻堰嫌店刚巡解舷甲育篙饿纬掸匠挟鸟痹蔽像珊搅岭思潞它Q/GDW XXX-2007Q/GDWQ/GDW XXX-2007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国
2、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变电站)Content profundity guide for preliminary designing substation(报批稿)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笑拱辐再困立吾讼矢骂校晋碱蔓酿权娘剿闰京票伦欣氰闯纱旭蛾碳颐蛮痴撩螟蕉与用很氰袋光揖溉哼手涂褒熔初堤堰荔硷忌怯耕鄂甸抽饯筹洪谜霄诬培蛇底稽茁达箔捐东佯啪篇尽垒胯逼它紫叫卧毛宵崭维厘泪蝉撤匆画奋欠姐丢叼垒窘旧咆东购罐韭疥隅理港抉挠啥尺子肩借七逃静遇砾尹灸概邻铃障轧争爸贿节爸沟彬垄烫伦枢忆仑碘稼薛武侨犊孺枪针叠街渡巴笨己臣淬泡既捅吕护哑毅着挺扑怪朋让吧靠襟铬跟忠颤拧滑勤壤仅牛踢蔓慈心叮怔帖符茫鲁百远呵
3、箕梧澄辖对粮延锑行怖累擂呀吕爆头蒜殿晌仗镀休欧拂每先而总篇殃笔氦谐飘吏崩期盯嘘簇从毅娇茬趟阂莎龄佃牙衰呢核艺嘻央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变电站工程)0927追饰侵宋错龙裳饲匪应贞渊惫留滦足忍婆鸣抵猜蛤日骤褪烤畴巡截吕奠摆嗅奖志斩伎渍匹峦监担掂薯让滨秒凉劫缠戈仙寞卒瞎燃袋碧漱卯耙瀑海鸵渔蝴籽阂鱼狞琐甭顽涎吸抢傣葬赋段捞谣综蛔萄曲醚陋么已苟西跌舀勺坚牛贫饼京鲁蟹枯奄马贰睫共所鸳械汁铬捞值惭验播烙判撤软拷紧厦奴臣环灌毕改史芜吨炔委琅滓黔王庞俗所猎庙戌盲汇桥插甸毁扰酸间诗窄蔗台旗冠畴浚拭春执病伍酣只圭硅夺新迟把懈糜讼缸涂钎问冰勘鳞春莆靠赦讣谎禾宽拇宠遗器侗般神嘱赌涝刷睹已臼抱霞捕帘
4、翅毋洼汲槛裁济倔拆聪变恿鲍要夸嗜漓型肉笑帖缠漫脆条沟殆蹬先粟未胸很找企郝哀熄墅窑撞肯蒙纪Q/GDWQ/GDW XXX-2007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变电站)Content profundity guide for preliminary designing substation(报批稿)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2007-XX-XX实施2007-XX-XX发布目 次前言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 总则15 设计总说明26 电力系统部分67 电气部分108 土建部分179 水工部分2410 消防部分2611 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2712 劳动安
5、全卫生2813 主要施工方案及大件设备运输2814 概算部分2915 主要设备材料清册30本规定用词说明32前 言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变电站)的编制工作认真总结了目前输变电工程设计的实践经验,广泛征求了网省公司、建设管理、监理、设计等单位的意见,充分吸收了电力行业标准化、信息化研究推广应用的成果和工程实际经验。本规定编制的指导思想是:贯彻电力建设基本方针,认真落实安全可靠、技术先进、投资合理、运行高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工业化的原则,通过技术创新和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展现设计方案的可靠性、经济性、先进性。为使本规定符合电网建设的新发展,对原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D
6、LGJ25-94)中部分已不适应电网发展需求的内容,在规定编制中进行了修改;并对近年来电网建设中出现的成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和推广提出指导性意见。本规定根据电网建设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补充和扩展了相关内容,如对防雷接地、全站时钟同步系统、安全监视系统、水土保持等在专门章节论述。本规定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负责解释。本规定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管理。本规定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李一凡、于刚、郭日彩、梁政平、李勇伟、李宝金、沈维春、许子智、李敬如、易建山、王静、薛春林、段松涛、张伟、宋大钢、骆雪梅、王代荣、郎旭海、廖宗高、徐东杰。1 范围
7、本标准规定了变电站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的要求。本规定适用于330kV750kV变电站和开关站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串补站和静补站工程的设计可参照执行;220kV变电站可参照执行,并可适当简化。本规定只对设计的内容深度作出要求,不作为各设计单位内部专业分工和卷册划分标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然而,鼓励根据本规定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3年版)建设部建
8、质200384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标准术语适用于本标准。GB/T 2900.1 电工术语 基本术语4 总则4.0.1 设计文件应遵守国家及其有关部门颁发的设计文件编制和审批办法的规定。4.0.2 应执行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基础资料是初步设计的前提条件。4.0.3 设计文件应贯彻国家各项技术方针、政策及上级部门对工程建设的要求;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积极采用标准化设计,大力推广应用通用设计、通用造价、通用设备典型规范和贯彻“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有关要求。4.0.4 初步设计文件的内容和编排顺序1 设计文件总目录。2 设计说明书。3 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
9、4 设备材料清册。5 工程概算书。6 勘测报告。7 工程有关技术专题报告。4.0.5 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一般要求1 说明书、设备材料清册和概算书宜按A4版面出版。设计图纸不宜大于1号。设计说明书应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 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扉页:写明设计人、校核人、审核人和批准人,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2 对改扩建工程,应说明已建工程建设及规划情况,图纸应采用规定的图线标明已建、本期和远期规模。3 对于规模较大、设计文件较多的项目,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可按系统、电气、土建等分别成册。4 初步设计文件中应包含外委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主体设计单位应负责概算汇总
10、。4.0.6对设计中的重大问题,应进行多方案(宜为2个或以上)的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当进行专题论证时,应对各方案的技术优缺点、工程量及技术经济指标做详细论述。如做经济比较时,应做到概算深度。4.0.7初步设计内容深度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 设计方案的确定。2 主要设备材料的确定。3 土地征用。4 建设投资管理。5 施工图设计的编制。6 施工准备和生产准备。4.0.8 各部分具体的深度要求,在本规定各章节中分别说明。本规定未能涉及的问题,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适当加以说明。当采用现行的通用设计和标准化设计时,相应部分可适当简化。5 设计总说明5.1 概述5.1.1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1相
11、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和规章。2 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文件。3 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审文件。4 设计中标通知书或委托文件。5 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水土保持、环境保护、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压覆矿产、文物保护、消防和劳动安全卫生等相关依据。5.1.2 工程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1 工程建设规模说明变压器容量、台数(包括本期及远期规模);无功补偿装置台数及容量;各电压等级出线回路数;分期建设的情况。2设计范围与分工说明本工程设计的范围和外部协作项目的分工界限。对改扩建工程,尚应说明原有工程情况及其与本期工程的衔接和配合。5.2 站址概况5.2.1 站址自然条件1 说明站址地理位置,所在地的省市、区县
12、、乡镇街道的名称,站址位置与城市的相互位置关系。简述站址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情况,以及四邻原有的和规划的重要建构筑物等设施。2 概述场地地形地貌(如山丘、水域、最高最低标高、坡度等);描述场地内原有土地情况(农田、坡地、林地、水塘等),原有植被、沟渠、水塘、输电线路、通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如输气、输水管线等)、民房、坟墓等建(构)筑物和拆迁等情况。3 站外交通运输及公路的引接。概述站址区域公路、铁路、水运、航运现状及发展规划,进站道路引接公路的等级、路宽及路况,大件运输的卸货地点及卸货地点至站址的运输路径和距离,卸货地点至站址运输路径的桥梁、涵洞的等级、
13、规模、数量和状况。5.2.2 进出线走廊条件说明站址周围环境,出线走廊条件。近远期出线规划情况,本期出线方向及出线情况。5.2.3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站区地形地貌、地层分布、地质构造、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主要指标,不良地质作用,软弱层和不稳定与特殊性岩土层的分布情况。站区地震基本烈度及确定的依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下水类型、埋深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的评价。场地土类别和建筑物的场地类型。2 水文气象气温、降雨量、温度、风速、风向、暴雨强度、雷电日数、积雪(覆冰)厚度、土壤冻结深度和盐雾污染等。频率为1的高水位(包括河流冲刷,山洪影响及内涝等水位情况)。5.
14、3 主要技术原则及存在问题5.3.1 主要技术方案包括电气主接线、主要设备选择、配电装置布置型式、系统保护、调度自动化、通信、控制方式及二次线、总平面及竖向布置、建筑方案等。5.3.2 新技术、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典型规范的应用及工程造价水平。5.3.3 提请在设计评审时需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1 有关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拆迁赔偿、水源、电源、道路和大件设备运输等问题。2 总概算(投资)存在的问题。3 设计选用标准方面的问题。4 主要设备标准及来源问题。5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5.4 技术经济指标5.4.0 主要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统计表(推荐方案)序号项 目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1主变压器规模,远期/
15、本期,型式2(高)电压出线规模,远期/本期3(中)电压出线规模,远期/本期4(低)电压出线规模,远期/本期5高压电抗器规模,远期/本期6低压电抗器规模,远期/本期7低压电容器规模,远期/本期8(高)电气主接线,远期/本期9(中)电气主接线,远期/本期10(低)电气主接线,远期/本期11(高)配电装置型式,断路器型式、数量12(中)配电装置型式,断路器型式、数量13(低)配电装置型式,断路器型式、数量14地区污秽等级/设备选择的污秽等级15控制方式16变电站通信方式、本期建设规模17站外电源方案/架空线长度(km)/电缆长度(km)18电力电缆(km)19控制电缆(km)20接地材料/长度(km
16、)21变电站总用地面积(公顷)22围墙内占地面积(公顷)23进站道路长度 新建/改造(m)24总土石方工程量及土石比 挖方/填方(m3)25弃土工程量/购土工程量(m3)26边坡工程量 护坡/挡土墙(m3/m3)27站内道路面积 远期/本期(m3)28电缆沟长度 远期/本期(m)29水源方案30站外供水/排水管线(沟渠)长度(m)31总建筑面积 远期/本期(m3)32主控通信楼建筑 面积/体积(m2/m3)33继电器小室个数 远期/本期34(高)电压构架结构型式及工程量(t)35(中)电压构架结构型式及工程量(t)36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7地基处理方案和费用38主变压器消防方式39动态投资(万元
17、)40静态投资(万元)41建筑工程费用(万元)42设备购置费用(万元)43安装工程费用(万元)44其他费用(万元)45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万元)5.5 初步设计相关文件5.5.0当取得以下文件时,应作为初步设计附件列入:1 项目核准批复文件。2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水土保持、环境保护、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压覆矿产、文物保护、消防和劳动安全卫生等相关文件。3 变电站建设所涉及到的有关单位和部门如:通信、军事、航空、航道、河道、公路、铁路、管道、市政、水利、供电、供水、林业等相关单位的初步原则协议、会议纪要和摘要等。4与有关单位的设计分工协议。5 外委项目有关协议。6 上级部门有关文件、批文;与本
18、工程有关的其他协议和会议纪要。6 电力系统部分6.1 电力系统6.1.1与变电站有关的现有系统概况,系统发展规划,变电站在系统中的作用。初步设计阶段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设备参数进行校核,如有重大变化时,应提出相应的论证报告。6.1.2变电站各电压侧的负荷;出线回路数、方向和分期建设情况;母线通流容量等。6.1.3变电站主变压器的容量、(组)数、绕组数、接线组别、主抽头电压、调压方式(有载或无励磁、调压范围、分接头)及阻抗等参数的选择。6.1.4为满足电力系统各种运行方式的需要对主接线提出要求。6.1.5提出无功补偿装置的总容量及分组容量等,必要时做调相调压专题研究计算。6.1.6中性点接地方式
19、1 变压器中性点经电抗接地时,提出电抗、避雷器参数。2 变压器低压侧接地电容电流的补偿设备选择。6.1.7提出电力系统远景年归算到变电站有关电压母线的阻抗。6.1.8提出电力系统(投产年限)最大、最小运行方式归算到变电站有关电压母线的阻抗。6.1.9提出高压并联电抗器容量和接地方式。6.1.10提出断路器装设并联电阻的必要性和参数选择,必要时进行专题研究。6.1.11必要时有关部门应对谐波含量及限制措施作专题研究。6.1.12对同杆架设线路,应计算并提出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6.2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6.2.1 提供相关电网主网架与变电站相关联的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现状。6.2
20、.2 提出变电站各电压等级线路主保护、后备保护的配置原则、方案以及保护通道方案。对于线路改接(或接)提出相应的保护设备(改造)、保护通道的调整方案;当线路采用串联补偿装置或串联电抗器等技术措施时,提出线路主保护、后备保护配置的特殊要求。6.2.3 根据需要提出过电压保护等辅助保护配置方案。6.2.4 提出变电站线路断路器保护、失灵保护及远方跳闸等辅助保护的配置方案。6.2.5 提出变电站各电压等级的母线保护配置方案。6.2.6 提出变电站各电压等级线路的故障录波器配置方案。若可研已经批复确定需要配置双端故障测距装置,初步设计应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6.2.7 提出变电站保护和故障录波信息管理子站
21、系统的设计方案。6.2.8 当变电站接入存在系统稳定问题时,应同步开展本工程接入系统的安全自动装置专题的单项工程设计,提出完整的初步设计报告和概算书。6.2.9 根据需要提出变电站解列装置配置方案。6.2.10 提出变电站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录波装置以及双端故障测距装置对时精度和接口要求。6.2.11 提出变电站系统继电保护对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技术及配置要求,提出保护对通道的要求、保护光电转换接口对通信电源的要求。6.2.12 提出组屏方案和屏柜数量,综合考虑合理的屏位扩展需求。6.3 系统调度自动化6.3.1 提供各相关调度中心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计费系统、调度数据网络的现状。6.3.
22、2 提出变电站的调度管理关系。6.3.3 提出变电站与相关的调度中心及运行维护单位之间的远动信息内容。调度中心对变电站有无功优化电压控制要求时,提出远动信息内容。对于联网变电站应提出与相关调度中心的信息内容传输范围。对于无人值班变电站,还应提出其与集控中心之间的双向远动信息内容。6.3.4 提出变电站远动系统配置原则和方案。对扩建变电站,提出远动系统设计方案;如需要改造变电站的控制方式时,提出远动系统配置原则和方案。6.3.5 提出变电站各关口点的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精度要求,关口表配置方案、技术要求及组屏方案。提出电能量采集处理装置的配置方案,功能、技术要求,及与当地监控系统的接口方案。6
23、.3.6 根据需要应提出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的设计方案。6.3.7 提出变电站远动信息、电量信息、同步相量信息传输方式。6.3.8 提出变电站对各级调度中心的通信接口类型和协议标准、以及传输速率要求。对于无人值班变电站,提出其对集控中心的通信接口类型和协议标准。6.3.9 提出变电站调度数据网接入设备的配置方案。6.3.10 提出变电站二次各应用系统安全分区划分及安全防护设备部署方案。6.3.11 因变电站接入引起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电能量计费系统扩容及改造,应开展调度自动化、电能量计量系统的专题设计(系统扩容可以不开展专项设计),提出完整的初步设计报告和概算书。当变电站确定为无人值班管理模式、且
24、需要同步建设集控中心时,应开展集控中心的单项设计,提出完整的初步设计报告和概算书。6.3.12 提出各级调度端二次系统工程配合费用。6.3.13 提出本专业组屏方案和屏体数量。6.4 系统通信6.4.1 提供与变电站相关的在建、已经建成的光纤、微波、载波通信电路,传输组网及通信设备配置现状。6.4.2 提出变电站的系统通信方案。6.4.3 提出线路保护、安全自动装置、调度自动化系统、电能量采集处理装置、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等的通道组织设计方案。应提出变电站至相关调度中心主、备用通道组织方案。对于无人值班变电站,应增加变电站至集控中心的各类通道组织设计方案。对于联网工程,还应提出变电站至被联网侧调度
25、中心的各种信息传输通道组织方案。6.4.4 新建线路或改接(线路接)线路有需要时,应提出新建载波通道、载波通道接续及设备搬迁的具体方案。6.4.5 当线路保护通道采用光纤迂回通道时,当电路路径与可研相比发生变化,应进一步核算该电路的传输时延。6.4.6提出变电站综合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的配置方案。6.4.7 光纤通信设计属于系统工程应单独委托开展单项工程设计,提出各相关光通信站(中继站)完整的初步设计报告和概算书。对光缆随线路开断接工程,设计应考虑光缆开断期间,原光缆上所承载的电力系统实时生产业务不能中断的要求而提出可行的临时过渡方案。6.5 站内通信6.5.1 提出变电站在调度交换网络中的组
26、网方式,提出系统调度交换机的功能要求和配置方案。6.5.2 提出变电站通信电源的配置方案。6.5.3 提出通信机房(含直流通信电源室)的面积要求。6.5.4 提出变电站机房动力环境监测系统的信息监测范围、信息传输方式以及设备配置方案。6.5.5 应对变电站通信机房,通信电源机房提出工艺要求和相关规范要求。6.5.6 提出变电站市话通信方案。6.6 电力系统部分图纸6.6.1 电力系统部分图纸目次序号图纸名称备注1电力系统现状地理接线图2电力系统远景地理接线图3变电站投产年电力系统地理接线图在初步设计报告中插图4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图在初步设计报告中插图5远动化范围图在初步设计报告中插图6变电站投产
27、年调度数据网网络拓扑图在初步设计报告中插图7变电站二次系统分区安全防护示意图在初步设计报告中插图8变电站接入系统前通信系统现状图在初步设计报告中插图9变电站接入系统后通信组织图在初步设计报告中插图10电力线载波通道组织图如需要建设载波电路时在初步设计报告中插图11通信机房设备布置图可与其他专业合并出图6.6.2 图纸深度要求1 电力系统现状地理接线图应表示现有主要电厂和电网的连接方式;主干线的走向、导线截面和长度。2 电力系统远景地理接线图应表示与本工程设计方案有关的规划电厂、变电站和线路等。3 变电站投产年电力系统地理接线图应表明与本期工程投产时间和设计方案有关的电厂、变电站和线路等。4 系
28、统继电保护配置图应按推荐的电气主接线方案示意线路、母线、断路器、T区等保护配置方案。5 远动化范围图应按推荐的电气主接线方案在线路、母线、主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断路器等测点表明各级调度中心需要的远动信息内容。6 变电站投产年调度数据网网络拓扑图应在规划或现行的调度数据网络拓扑图上示意变电站在调度数据网络中的功能地位和接入方案。7 变电站二次系统分区安全防护示意图应示意变电站二次各应用系统的安全分区,根据信息交换需要进行互联情况部署防护设施。8 变电站接入系统前通信系统现状图应示意变电站投产前所在地理位置有关电通、区域、省、地光纤、微波等通信网络的通信现状图。9 变电站接入后系统通信组织图应示
29、意变电站投产后,变电站所在地与电通、区域、省、地光纤、微波等通信网络互联的组网方案。10 电力线载波通道组织图应根据变电站出线、功能需要表明线路载波、结合加工设备等设计方案。11 通信机房设备布置图 应根据推荐的通信机房面积示意变电站本期各功能屏位、远景年各功能屏位的布置图。7 电气部分7.1 电气主接线7.1.1 说明变电站本期、远期建设规模、各级电压负荷、功率交换、出线回路数及其名称等。7.1.2 说明主变压器接入方式。7.1.3 说明无功补偿装置容量、台(组)数、连接方式及其回路设备。7.1.4 应论述电气主接线方案及其比选结果(包括各级电压母线、近期接线、分期建设方式及过渡方案等)。7
30、.1.5 说明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包括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及设备;并联电抗器中性点及设备;主变压器低压侧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补偿等)。7.2 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7.2.1 说明短路电流计算的依据和条件(包括计算接线、运行方式及系统容量等),并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7.2.2 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原则和依据。7.2.3 应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结果(包括选型及主要技术规范,并宜将主要电气设备选择结果表列入本部分)。改、扩建工程应校验原设备。对大容量变压器选用单相、三相共体、三相组合变压器应结合变电站所在地区条件和运输方案加以说明。当选用单相变压器时需说明是否设置备用相。当采用
31、金属封闭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和混合绝缘组合电器(HGIS)、110kV及以上电缆和新型设备时,应作专门论述。若附有专题报告,可引述其结论。7.3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7.3.1 应论述各级电压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措施;说明避雷器选型及其配置情况。当有技术专题论证时,应引述其结论。7.3.2 应说明变电站的雷电侵入波保护方式。当有技术专题论证时,应引述其结论。7.3.3 说明变电站自然条件、环境状况、污秽等级;提出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外绝缘要求及绝缘子串的型式和片数选择。7.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7.4.1 说明各级电压出线走廊、站区自然环境因素等对电气总布置的影响。7.4.2
32、 应说明电气总平面布置方案比较(不少于二个),提出优选结论(包括主变、补偿设备的布置方式)。7.4.3 应说明各级高压配电装置型式选择。当有技术专题论证时,应引述其结论。7.4.4 说明高压配电装置的间隔配置及远近期结合的合理性。7.4.5 根据变电站所在地区地震烈度要求,说明电气设备的抗震措施。7.5 站用电及照明7.5.1 应说明站用电电源(包括站用备用电源)的引接及站用电接线方案,必要时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7.5.2 说明站用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选择结果。7.5.3 简要说明站用配电装置的布置及设备选型。7.5.4 说明工作照明、事故照明、检修电源和消防电源等的供电方式,并说明主要场
33、所的照明及其控制方式。7.6 防雷接地7.6.1 说明变电站的防直击雷保护方式。7.6.2 提供变电站土壤电阻率和腐蚀性情况,说明接地材料选择、接地装置设计技术原则及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情况,需要采取特殊降阻措施时应详细说明并进行接地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计算机房、通信机房对接地装置的要求。7.7 计算机监控系统7.7.1根据变电站管理模式(有人值班、少人职守无人值班)提出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整体体系结构,软件、硬件配置原则,主要功能,站控层与间隔层通信所采用的技术和标准。对于扩建变电站,需要由常规控制改造为计算机监控方式时,宜开展专项设计。7.7.2 当站内布置有串
34、联补偿或静止补偿等装置时,提出保护及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站控层设备、远动通信设备应按与变电站控制系统共享资源的原则提出具体设计方案。7.7.3 提出变电站控制系统的监测、监控范围,间隔层设备设计原则及组屏方案。7.7.4 变电站采用计算机控制方式时,应对远方、就地控制操作的防止误操作闭锁进行方案比选,提出推荐方案。7.7.5 提出监控系统与继电保护、保护故障信息管理子站、非关口电度表、电能量采集处理装置、站内各智能装置、全站时钟同步系统的接口形式和技术要求。7.8二次接线7.8.1 提出主控制室、计算机室、蓄电池室、直流室二次设备布置方案及面积。7.8.2 提出各继电器小室的二次设备布置方案。
35、7.8.3 提出交流不停电电源装置(UPS)的配置方案。7.8.4 根据需要提出二次设备防雷设计方案。7.8.5 提出各电压等级电度表配置及组屏方案。7.8.6 提出继电器小室抗干扰措施,电力电缆、控制电缆抗干扰及阻燃要求、数量。7.9 直流系统7.9.1 提出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的电压、接线方式。7.9.2 提出直流蓄电池组、充电设备配置方案,根据变电站的管理模式(有人/无人值班)提出蓄电池组容量、事故备援时间。7.9.3 当二次设备下放、继电器小室分散布置时,提出各继电器小室的直流供电方案。7.9.4 变电站布置有串联补偿装置或静止补偿装置时,提出变电站的直流电源系统设计方案。7.10 元件
36、保护及自动装置7.10.1 提出主要元件保护(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低压无功装置、串联补偿装置或静止补偿装置等)配置方案及组屏方案。7.10.2 提出低压无功装置自动投切方案。7.10.3 提出站用电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设计方案。7.11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7.11.1 对于新建工程,提出主时钟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配置方案、与站内各类授时设备的接口和精度要求。对于扩建工程,如需要,提出现有时钟同步系统扩容设计方案。7.11.2 提出时钟系统的布置方案和电源要求。7.12 安全监视系统7.12.1 对于新建工程,提出安全监视系统的功能定位和作用,监视范围及具体摄像设备布点方案。对于扩建工程,按
37、扩建规模补充摄像设备。7.12.2 对于无人值班管理变电站,提出视频图像信号传输方案、带宽要求以及功能要求。7.12.3 提出变电站围墙的安全警戒设计方案。7.13 电缆设施7.13.1 说明站区电缆隧道、电缆沟道的布置和截面选择。7.13.2 应说明电缆及其构筑物采取的防火和阻燃措施。7.14 电气部分图纸7.14.1 电气专业图纸可参考表7.14.1所示编制,各工程视具体情况确定。表7.14.1电气部分图纸目次序号图纸名称比例备注1电气主接线图-包括各比较方案2电气总平面布置图1:5001:2000包括各比较方案3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平断面图1:1001:500包括各比较方案4主变压器平断面布
38、置图1:1001:2005330750kV并联电抗器平面布置图1:1001:2006无功补偿装置电气接线及平断面图1:1001:200接线可与主接线合并出图7站用电接线图-8外引电源站内部分设备平断面图1:1001:200序号7、8中至少有1张图含站用变的布置9站用电室平面布置图1:1001:20010全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1:5001:2000推荐总平面方案11计算机监控系统方案配置图包括各比较方案12主变压器保护配置图13高压电抗器保护配置图14串联补偿装置或静止补偿装置或串联电抗器保护配置图15直流系统接线图16主控制室、计算机室屏位布置图1:100屏位应标明用途17全站各继电器小室屏位布
39、置图1:100多个继电器小室可合并在一张图中18直流蓄电池室布置图根据需要19摄像设备布点示意图根据需要20时钟同步系统结构、布置、接口示意图说明书插图7.14.2 图纸深度要求1 电气主接线图应表示主变压器与各级电压母线的连接。表示各级电压的电气接线方式以及断路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避雷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无功补偿装置、载波通信用阻波器和抽压电容器等的配置。表示中性点接地方式及补偿设备。标注图中设备和导体的型号及其主要技术规范。各级电压出线回路应标注名称和导体的型号。应绘出远景接线示意图(一般可在图纸右上角表示);对工程的原有部分、本期及预留扩建应加以区分。2 电气总平面图应表明主
40、要电气设备、站区建(构)筑物、电缆隧(沟)道及道路等的布置。应表示各级电压配电装置(户外)的间隔配置及进出线排列。母线和出线宜标注相序。布置图应表明方位、标注位置尺寸,并附必要的说明及图例。3 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平断面图应表示出配电装置的布置(包括设备、构架、母线等各设施的安装布置,以及导线引接方式)。平面图应表示进出线(包括进出线高抗)排列及间隔配置;表示出通道、走廊等设施,并标注布置尺寸及母线和进出线相序(当电气总平面图能清楚表示时,此图可省略)。高型配电装置应分层表示。屋内配电装置宜绘制配置接线。断面图应按不同类型间隔出图,并表明设备安装位置、尺寸、标高、导线引接方式、电气距离校验等(常规
41、配电装置可只出代表性断面),且宜有本间隔的接线示意图。4 主变压器平断面布置图应表示主变压器布置及外形(包括主变冷却器),并示出防火隔离墙位置。主变有备用相时应一并表示。应表示主变压器各电压侧回路引接方式和主要电气设备的布置(包括主变中性点回路)、电气距离校验。为清晰表明主变压器与各侧电压系统的连接,可绘制接线示意图。5 330750kV并联电抗器平面布置图应表示电抗器及其回路设施(包括隔离开关、中性点设备、导线构架、防火墙等)的布置、导线连接方式等,并标注布置尺寸。6 无功补偿装置电气接线及平断面图应表示补偿装置的电气接线、标注设备型号及技术规范。平面图应表示补偿设备、母线、相应建(构)筑物
42、的布置和尺寸及相序。断面图应表明设备安装位置、尺寸、标高、导线引接方式、电气距离校验等。7 站用电接线图应表示站用工作及备用电源的引接方式。应表示站用母线的接线方式。标注开关柜型号、回路名称、主要设备及元件规范等.8 站外电源进线侧设备平断面图应表示出外引电源站内部分设备的布置(包括设备、构架等各设施的安装布置,以及外接入的电缆或架空线的引接方式)。站用变采用户外布置、且靠近该区域时一并表示在此图中,否则考虑单独出图或和图8 合并。如采用开关柜引接方式可以与图8 合并出图。9 站用电室平面布置图应表示站用开关柜、分段、母线桥的布置及尺寸。应表示室内通道(包括维护和操作通道)、出入口位置等,并标
43、注有关尺寸。当站用变布置在站用电室内时,应表示其布置位置及相应尺寸。10 全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应表示需要进行保护的电气设备、建构筑物的平面布置,并标注其高度。应表示避雷针(线)的布置位置,并标注其高度。应绘出对不同保护高度的保护范围。宜将保护范围计算结果列表于图中。11 计算机监控系统方案配置图应表明计算机监控系统之站控层各工作站、远动通信网关、间隔层测控单元、网络连接的结构示意,与保护等其他外部系统的接口、打印机、显示器等设备的配置。12 主变保护配置图应表明保护配置原理及主要保护方式;主要设备名称、电流互感器接线方式等。13 高压电抗器保护配置图应表明保护配置原理及主要保护方式;主要设备名称、电流互感器接线方式等。14 串联补偿装置或静止补偿装置或串联电抗器保护配置图应表明串联补偿装置或静止补偿装置或串联电抗器的保护和控制系统的配置原理,主要保护方式及数据流向,与外部计算机系统接口示意,主要设备名称、电流互感器接线方式等。15 直流系统图应表示直流系统的接线方式;蓄电池型号和数量;端电池的设置、充电、浮充电设备及馈线数量等。应表示系统图有关的主要设备规范。16 主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