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管窥西洋镜——清末所见西安府城北院与南院衙署及其园林探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524572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9.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窥西洋镜——清末所见西安府城北院与南院衙署及其园林探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管窥西洋镜——清末所见西安府城北院与南院衙署及其园林探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管窥西洋镜——清末所见西安府城北院与南院衙署及其园林探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HERITAGE ARCHITECTURE?建筑遗产1102023/2?北院衙门与南院衙门是清代西安府城中规制最高的两座衙署建筑群,亦为 1900 年庚子国难时清室“西狩”的驻跸之所。虽然此二者故址今日仍为政府驻地,但其历史建筑已基本被当代建筑所取代。文章以发掘、研读、辨析清末至民国时期西方人的笔记、照片作为关键支撑,结合本土地方志,尝试梳理并厘清清末所见北院与南院衙门历代沿袭的历史脉络,初步解读其内部建筑及园林的格局状貌,分析其在塑造城市空间结构层面的作用。研究试图展示清代西安的衙署建筑类型,揭示西安城市发展的一个历史维度,并为清代衙署建筑及其园林研究提供一组案例。同时也希望为西安老城的建筑

2、风貌、空间格局、文化脉络、身份定位的认知、保护和复兴提供参考。?西安;清室“西狩”;衙署建筑与园林;北院衙门;南院衙门;亮宝楼;城市空间结构Abstract:The Beiyuan-Yamen(North Government Office)and Nanyuan-Yamen(South Government Office)were the two highest-ranking government office complexes in Xian-fu City(capital city of Xian Prefecture)in the Qing Dynasty(16441912).Th

3、ey served as temporary residences during the Qing imperial courts West Journey(evacua-tion from Beijing to Xian,19001901)during the Gengzi-Guonan event(also called the Boxer Rebel-lion).Although their sites are still used as govern-ment offices today,the historic buildings have been replaced by cont

4、emporary structures.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Beiyuan-Yamen and Nanyuan-Yamen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establishing their historical timelines,interpreting the buildings and gardens form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youts,and analysing their role in shaping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through comp

5、rehensive exploration,scrutiny,and analysis of historical notes and photo-graphs taken by Westerners,corroborating with local chorographie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era.The study aims to illustrate the architectural typology of government offices in Xian during t

6、he Qing Dynasty,reveal a historical dimension of Xians urban development,?Through the Lens of the West:Historic Beiyuan-Yamen and Nanyuan-Yamen Government Offices and Gardens in Xian-fu Ci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Wang Ruikunand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government offices and gardens in the Qing Dy

7、nasty.In doing so,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comprehension,protection,and revitalisation of historic architectural styles,spatial patterns,cultural context,and identity building of historic Xian.Keywords:Xian;Qing imperial courts West Journey;government offices and gardens;Beiyuan-Yamen;Nanyuan-Y

8、amen;Liangbao Tower;urban spatial structure?清康熙陕西通志有言:“设官分职,爰有公署,所以崇纲纪示民极也,或敷文德或章武功,各于斯在。”1明清时代设衙于西安府城的官员主要包括总督(制台)、陕西巡抚(抚台)、学政(学台,清代独有)、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都指挥使(都司,明代独有)、道员(道台,清代独有)、西安知府、咸宁知县、长安知县等(图 1 图 5),其中总督、巡抚官阶最尊。由于中国古代衙署至明清时代已经高度制度化,是统治权威和政治伦理的象征,故而总督、巡抚驻跸的南院衙门与北院衙门应当是清代西安府城中规制最高的两组衙署建筑群。南院衙门前(南

9、)的东西横街称南院门大街,简称南院门;北院衙门前(南)的南北纵街称北院门大街,简称北院门(图 6 图 8)。清末庚子国难(1900),皇室“西狩”,以西安的北院衙门为“行在”,这是中国近代史和西安城市史的重大事件,然而当代研究对于清室在西安居所的考证仍显不足。南院与北院衙门故址至今仍然是政府驻地,板块功能连续,空间边界清晰,但业已几近湮灭的南院、北院衙署建筑及园林本身不为 贾汉复、李楷:康熙陕西通志卷之六公署。西安府城即明清时代西安府治所所在的城邑,即今日所见西安明清城墙和四门外四座关城所包含的范围。明初改元代奉元路总管府而置西安府,所谓“府”与今日地级市大致相当。清代沿袭明代制度,西安府领一

10、州两厅十五县,辖境东至渭南县(今渭南市)、西至盩厔县(今周至县)、南至鄠县(今鄠邑区)、北至同官县(今铜川市)。隋大兴唐长安皇城故址历经五代宋金元沿用,于明初向东、北两面大幅扩展重修,成为西安府城。明清西安府城同时又是陕西省城、咸宁县城和长安县城,即陕西省治所、咸宁县治所、长安县治所所在的城邑。清代管辖陕西的总督职衔及其驻地变化较为频繁。除后文提及者之外,历任总督中较有名望者还包括年羹尧、岳钟琪、福康安、左宗棠、曾国荃等,历任陕西巡抚中较有名望者还包括鄂弼、毕沅、邓廷桢、林则徐等。自北朝北周明帝二年(558)始,万年县、长安县分治长安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万年县为大兴县,与长安县分治大

11、兴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大兴县复称万年县,仍与长安县分治长安城;唐玄宗天宝七年(748)万年县改称为咸宁县;直至明清西安府城仍由咸宁县、长安县东西分治;民国三年(1914)咸宁县建制撤销,并入长安县;今日西安市主城区皆在明清咸宁县、长安县的范围之内。南院衙门与北院衙门分别相对位于府城西大街南北。清代中叶之前,总督驻南院,巡抚驻北院。乾隆十九年(1754)总督移驻兰州,但南院仍为总督行署。光绪十四年(1888)巡抚移驻南院,总督行署迁往北院,南院、北院和总督、巡抚之间的对应关系发生对调。北院门、南院门或讹为北辕门、南辕门。以“门”命名某重要建筑(群)入口所在的街道是明清西安城的一个特色并沿

12、用至今,例如书院门大街、教场门(街)、东仓门(街)、太阳庙门(街)和五岳庙门(街)等。南院门也可以是一个泛化的区域概念,以南院门广场、南院门大街为核心,其外延通常包括今南广济街中段、竹笆市(街)南段、西木头市(街)西段、粉巷西段。北院门也可以是一个泛化的区域概念,以北院门大街为核心,其外延东至今北大街、西至北广济街、南至西大街、北至二府街。?111HERITAGE ARCHITECTURE建筑遗产2023/2大众熟知。原南院与北院衙门周边区域至今仍然是西安老城文旅活动的热点区域,但由于历史遗存已基本被当代建成环境取代,故既往研究大多以城市更新作为出发点。有鉴于此,笔者以建筑史和城市史的视角聚焦

13、南院衙门与北院衙门,尝试展示明清西安的衙署建筑类型的基本面貌,以及南院衙门的一处建筑遗存(亮宝楼),并以此揭示西安城市发展的一个历史维度。期望能在为清末衙署建筑及园林研究提供一组案例的同时,也为以西安为代表的历史城市在建筑风貌、空间格局、文化脉络、身份定位等方面的认知、保护和复兴提供参考。由于南院与北院衙门建筑及园林遗存有限,历代省、府、县地方志对其建置记载语焉不详,因而笔者通过搜寻和对比分析,选择西方人的著作、影像、图像作为管窥南院与北院衙门格局状貌的关键支撑。这些材料包括:(1)清光绪十九年(1893)浣舆馆以现代测绘技术和投影制度方式测绘完成的陕西省城图2;(2)澳大利亚旅行家、政治家莫

14、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西安所摄照片;(3)美国记者、探险家尼科尔斯(Francis 近代西安并非开埠城市,西方人涉足有限,故西方人的著作、影像、图像通常不是研究西安建筑史、城市史的主要材料。但清末南院衙门、北院衙门的情况较为特殊,西方人的影像与笔记几乎是有效信息的唯一来源。乔治 欧内斯特 莫理循(18621920),澳大利亚籍人,苏格兰裔。光绪二十三年至民国元年(1897 1912)任 泰晤士报 驻华首席记者,民国元年至九年(19121920)任总统(袁世凯)政治顾问;亲历中国近代的戊戌变法、辛丑条约签订、清末新政、日俄战争、帝后之丧、

15、辛亥革命、中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洪宪帝制、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清康熙咸宁县志所载会城图清雍正陕西通志所载会城图清嘉庆长安县志所载今城图Map of the provincial capital(Xian-fu City capital city of Xian Prefecture)in Xianning xianzhi(Chorography of Xianning County)during Kangxi Emperors reign in the Qing Dynasty(16621722)Map of the provincial capital(Xian-fu C

16、ity)in Shaanxi tongzhi(Chorography of Shaanxi Province)during Yongzheng Emperors reign in the Qing Dynasty(17231735)Map of Xian-fu City in Changan xianzhi(Chorography of Changan County)during Jiaqing Emperors reign in the Qing Dynasty(17961820)图 1图 2图 3Fig.1Fig.2Fig.3图 3图 2图 1HERITAGE ARCHITECTURE?建

17、筑遗产1122023/2Henry Nichols)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出 版 的 穿 越 神 秘 的 陕 西 (Through Hidden Shensi)3;(4)法 国 传 教 士 梅 荫华(Michel De Maynard)于 宣 统 三 年 至民国元年(1911 1912)在陕期间所摄照 片;(5)法 国 汉 学 家 沙 畹(Emmanuel-douard Chavannes)同俄国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察西安后,沙畹 在 宣 统 元 年(1909)出 版 的 北 中 国考 古 图 录 (Mission Archologique dans la C

18、hine Septentrionale)4,以及阿列克谢耶夫在 1958 年出版的1907 年中国纪行(:1907)5;(6)丹麦探险者何乐模(Frits Vilhelm Holm)于民国十二年(1923)出版的我为 景 教 碑 在 中 国 的 历 险 (My Nestorian Adventure in China)6;(7)美国旅行家盖洛(William Edgar Geil)于宣统三年(1911)出版的中国十八省府(Eighteen Capitals of China)7;(8)瑞典汉学家喜仁龙(Osvald Sirn)于民国九年至十年(1920 1921)旅居中国期间所摄影像与笔记;(

19、9)日本亚细亚写真大观社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出版的亚细亚大观 第九辑8;(10)美国卡 尔 顿 学 院 教 师 多 姆 克(Paul Clifford Domke)、卡 顿(John R.Caton)于 民 国二十七年(1938)在西安所摄照片。?明清时期北院衙门故址位于今日西安老城内西北部、北院门大街北端,东、北两面至八家巷,南至西华门大街,西至麦苋街。尽管今日该区域仍基本沿袭了明清时代的空间边界,但历史建筑已无存(图 6,图 7)。笔者经考证后认为,隋大兴/唐长安皇城尚书省及其北部衙署、五代宋金子城京兆府治所、元代奉元路治所和陕西行中书省治所、明清陕西巡抚署暨清末行宫(北院衙门)位于

20、同一地点。而在民国时期,此区域为省政府驻地。1949 年后,其一度作为市政府驻地,现在是莲湖区人民政府驻地。以下为其历史沿革:唐代将长安城所处雍州之地改置为京兆府,五代宋金因之,元代先后改称安西路、奉元路,明初改置西安府,由是沿称至今。辛德勇认为,唐末以长安皇城故基缩建的“新城”有内外二重,以内城作为京兆府衙署,后为宋元时代承袭9。吴宏歧认为,唐末内城在元代成为奉元路治所、陕西行中书省所在,大致位于今日西大街以北、鼓楼与钟楼之间10。清代地方志和现代研究也基本确认这一区域正是隋唐尚书省的范围。由以上可知隋唐至元代的空间因袭关联。此区域从元代至清末的继承关系依次见载于清康熙陕西通志 公署、雍正陕

21、西通志 公署、乾隆西安府志 公署、嘉庆长安县志 衙署志,以及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 衙署考等文献,然其中仅有寥寥数语。笔者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下:(1)明宣德七年(1432),在元代陕西行中书省治所旧址营建陕西巡抚署(都察院),即北院衙门(图 9);(2)嘉靖二十一年(1542),巡抚赵廷瑞大加缮治,“新后堂,辟后轩;为北向前作思济亭于五栢之间,又曰五栢亭;建楼七楹颜曰仰辰,翼以两厢十楹;葺节镇坊;导通济渠由西垣入,东垣出;左右亭各一,左以覆井,右以藏碑”;弗朗西斯 亨利 尼科尔斯(1869 1904),美国基督教先驱报记者、探险家、西方研究中国的先驱;光绪二十七年(1901)前往西安调查大旱和饥

22、馑灾情,次年(1902)在纽约出版记录此行的穿越神秘的陕西;光绪二十九年(1903)前往中国四川、云南、西藏地区探险考察,后绕道缅甸、印度进入藏南,次年(1904)在江孜因病逝世。米歇尔 德 梅荫华(1877?),法国圣方济会神甫。光绪二十九年(1903)首次来到中国山东天主教东界教区(烟台芝罘)。宣统三年(1911)改任于陕西教区,亲历清末民初的剧烈变革。民国元年(1912)再赴山东。梅荫华于光绪三十二年至民国元年(1906 1912)在华期间所摄照片被汇编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影像(Views of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未公开出版发行)。埃马纽埃尔-爱德华

23、 沙畹(18651918),法国汉学家,被誉为欧洲汉学泰斗。沙畹著述甚丰,翻译注释了史记,对于中国的佛、道、摩尼教,中国的碑帖、古文字、西域史、突厥史、地理等领域都颇有研究,成就斐然。瓦西里 米哈伊洛维奇 阿列克谢耶夫(汉名阿理克,1881 1951),俄国汉学家,后任苏联科学院院士。阿列克谢耶夫所译中国古典诗词和文论信达雅兼具,为中国文学的俄文翻译树立了典范;他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注重文本解读,最早尝试将之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他为苏联汉学培养了一批杰出学者,缔造了“阿理克学派”。弗里茨 威廉 何乐模,光绪二十七年(1901)赴上海担任伦敦论坛报记者。光绪三十三年(1907)何乐模从伦敦赴西

24、安欲盗取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未遂,次年(1908)将原样仿制碑辗转运往美国纽约,后又制作十余通仿制碑分送各国,在基督教世界引起轰动。威廉 埃德加 盖洛,20 世纪初美国著名旅行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盖洛多次赴中国考察,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三山五岳,连续出版扬子江上的美国人(1903)、中国长城(1909)、中国十八省府(1911)、中国五岳(1926)等一系列著作。喜仁龙(1879 1966),瑞典艺术史学家、芬兰科学院院士、欧美中国艺术史研究先驱,曾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自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喜仁龙六次来华,密切关注东方艺术与建筑,其代表作包

25、括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中国雕塑(1925)、北京皇城写真全图(1926)、中国早期艺术史(1929)、中国绘画史(1929 1930)、中国园林(1949)等。明清北院衙门的东、西两面并非直接以街道作为边界,临街分布店铺和民居,衙门的边界在此之后。京兆府城即京兆府治所所在的城邑,安西路城、奉元路城、西安府城与此同理。明清西安通济渠开凿于明成化元年(1465),引潏河水经由安定门(西门)入城,与隋代开凿的大运河通济渠(连接黄河与淮河)同名但无关。图 4?113HERITAGE ARCHITECTURE建筑遗产2023/2清嘉庆咸宁县志所载城图清末西安府城衙署与会馆分布北院衙门故址区位(

26、20 世纪 50 年代)北院衙门故址区位(当前)南院衙门故址区位(当前)Map of Xian-fu City in Xianning xianzhi during Jiaqing Emperors reign in the Qing DynastyDistribution of yamen(government offices)and huiguan(guild halls)in Xian-fu Ci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Former site of Beiyuan-Yamen(North Government Office)in Xian city(1950

27、s)Former site of Beiyuan-Yamen in Xian city(today)Former site of Nanyuan-Yamen(South Government Office)in Xian city(today)图 4图 5图 6图 7图 8Fig.4Fig.5Fig.6Fig.7Fig.8图 5图 6图 7图 8HERITAGE ARCHITECTURE?建筑遗产1142023/2(3)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巡抚鄂恺重修;(4)乾隆五十三年(1788)、嘉庆二年(1797)、嘉庆十四年(1809)皆重修1,11-14。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国难,八国

28、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等出奔,避入西安,驻跸北院衙门,谓之“西狩”。当时张景勋上书张之洞所言,反映了当政者的心态:“都城不迁,建路于引寇招敌之地,虽一寸而不为建。陪都于长安,设路于有利无害之方,虽万里而不惜。”15清室驻跸期间,西安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自京师跟随而来的王公宗室、达官显贵、鸿商巨贾一齐涌入,来自全国的贡赋亦络绎不绝。自李唐覆灭后沉寂近千年的长安故城,在漫长封建时代的最后时刻竟得以旧梦重温。煊赫一时,万姓胪欢。秦腔唱词谓之:“我爷见过皇上的面,我婆跟娘娘吃过饭。”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室返京。北院行宫随后被锁闭,直至清朝结束。?清代南院衙门故址位于今日

29、西安老城内西南部,东至正学街,西至南广济街,南至南院门大街,北至西大街。今日该区域仍基本沿袭了明清时代的空间边界(图 8),其中的亮宝楼院落在民国时期成为陕西省(中山)图书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整个南院建筑群为数不多的历史遗存。笔者经考证后认为,明代秦藩永寿郡王府、正学书院与清代中前期总督署暨清末陕西巡抚署(南院衙门)都位于同一区位,相继沿承。在民国时期,这一区域先后成为省议会、国民党省党部所在。1949 年后,其先为省政府驻地,后为市委所在,现在则是碑林区人民政府驻地。此区域明代至清末的承袭脉络见载于明嘉靖陕西通志 省城图(图 9)、明代秦简王朱诚泳所著小鸣稿、清雍正陕西通志 公署、乾

30、隆西安府志 公署,以及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 衙署考等文献中。笔者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下:(1)明代总督署原本位于东门大街与端履门外大街交会处西南隅。(2)秦简王发起,将秦藩保安郡王府镇国将军朱诚漖故邸和永寿郡王府奉国将军朱诚滕故邸改建为正学书院,毗邻永寿郡王府。书院建筑群分为三部分,“中为正学祠,祠祀横渠、鲁斋,而推原横渠之学之所自,并明道程先生祀之。乡贤之有功道学者,蓝田吕氏而下几十人东西配焉。右为书院,堂室有严,斋舍环列,择士之秀而贤者讲读其间。左为按察分司提学宪臣居焉”16。(3)清顺治初年,总督孟乔芳在前明永寿郡王府故址营建总督署即南院衙门,总督驻地即从前明原址迁至此处。(4)清康熙元年

31、(1662),总督白如梅扩建南院衙门,并入正学书院旧址,“增廓堂宇,髙其闬闳,建标绩坊,树表台、鼓角、丽谯,将校亭庐悉备”12。(5)清光绪朝中期,巡抚叶伯英重修南院衙门,在其西侧新设箭道,为校阅演武之所。(6)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巡抚升允在南院东花园建楼,用以存放清室留下的贡品并对外开放售票参观,得名“亮宝楼”。光绪三十一年(1905),升允主持在南院衙门外新建房屋,用于商住。宣统元年(1909),巡抚恩寿在亮宝楼设立了“劝工陈列所”。(7)民国三年(1914),陕西省图书馆迁入亮宝楼,民国十六年(1927)更名为中山图书馆,民国三十三年(1944)改设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1-13。

32、秦腔 教学 唱词:一不吹牛二不喧,我家三辈做过官。我爷见过皇上的面,我婆跟娘娘吃过饭。我爸穿过黄马褂,我妈穿过绫罗缎。出门不走坐软桥,回来捶背有丫环。吃饭端的是玉石碗,尿盆上镶的是五彩兰。清代南院衙门并非直接以四面街道作为边界,临街分布店铺和民居,衙门边界在此之后。朱诚泳是明代第五世第七位秦王,自号宾竹道人,谥秦简王,广有贤名。秦简王于明弘治元年至十一年(1488 1498)在位,正学书院的设立应当也在这一时期。东门大街今称东大街,端履门外大街今称端履门街。朱诚漖初封镇国将军,后袭封保安郡王爵位,1508 1519 在位,谥保安靖和王。永寿郡王爵位传十世共十位,是秦藩诸位郡王中唯二传袭至明末者

33、。始封永寿怀简王朱尚灴(1402 1420 在位)是秦愍王朱樉庶五子。张载(1020 1077),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凤翔郿县(今陕西宝鸡眉县)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因其讲学于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许衡(1209 1281),字仲平,号鲁斋,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宋末元初理学家,曾任京兆府提学。程颢(1032 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洛学”代表人物,曾任京兆府鄠县主簿。蓝田吕氏四贤包括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刘於义、沈青崖:雍正陕西通志卷十五公署。

34、明嘉靖陕西通志所载省城图清室“西狩”期间慈禧太后在北院行宫中的寝宫清室“西狩”期间光绪皇帝在北院行宫“内朝”议事厅中的龙椅12a.光绪皇帝在北院行宫中的寝宫“四喜堂”12b.北院行宫中面向花园池塘的建筑,可能为“四喜堂”或“内朝”Map of the provincial capital(Xian-fu City)in Shaanxi tongzhi during Jiajing Emperors reign in the Ming Dynasty(15221566)Empress Dowager Cixis bedchamber in Beiyuan-Yamen as the Qing im

35、perial courts xinggong(lit.travelling palace,temporary residence)during their West Journey(evacuation from Beijing to Xian,19001901)Guangxu Emperors Dragon Throne in the council chamber of the Inner Court in Beiyuan-Yamen as the Qing imperial courts xinggong during their West Journey12a.Guangxu Empe

36、rors bedchamber,Sixi Hall,in Beiyuan-Yamen as the Qing imperial courts xinggong during their West Journey12b.The building facing the garden and the pond in Beiyuan-Yamen as the Qing imperial courts xinggong,which may be Sixi Hall or the Inner Court图 9图 10图 11图 12Fig.9Fig.10Fig.11Fig.12图 9?115HERITAG

37、E ARCHITECTURE建筑遗产2023/2?建?根据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 衙署考对北院行宫几处主体建置的记载可知:(1)清末北院仍然保持清中期巡抚毕沅营建后的格局,体现其个人审美理想和生活情趣;(2)“终南仙馆”是其主体建筑,栽植有花木,可能就是雍正陕西通志所记“后堂”;(3)其东有楼阁,面阔三间高三层,楼上悬匾额“悠然见南山”,可能就是雍正陕西通志所记“仰辰楼”;(4)池塘边有厅堂,名为“小方壶”;(5)行宫中有多路院落,面阔五间的“四喜堂”是东路北部的主体建筑。11,17阿列克谢耶夫所著1907 年中国纪行对于北院行宫的描述传达了几点信息:(1)北院行宫拥有多重院落,有些建筑并非南北

38、朝向,布局较为自由灵活,“行宫由正斜几排殿构成”;(2)主要殿堂室内使用了欧式壁纸,或壁纸纹样具有欧洲风格;(3)太后寝宫内置雕花华盖床;(4)皇帝寝宫宽敞华丽,以黄色为饰,附带花园;(5)众多楹联、匾额都在称颂慈禧太后的统治,“到处都将太后比作乾隆”;(6)行宫建筑总体而言并不奢华,现状比较荒凉。5何乐模的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详细描述了北院行宫,留下了两张绝无仅有的室内陈设照片(图 10,图 11)。通过分析其文字与影像记录可以了解北院行宫部分格局和陈设情况:(1)北院行宫相对狭小局促,只有七八个院落,陈设简单。花园是其中最重要的景致,园中有鱼池和茶亭:“一座人工鱼池和一座如诗如画的小茶亭

39、装点着这座花园。”(2)进入大门后,中路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是朝觐大厅,室内有一张简朴的木质宝座,此处相当于“外朝”。第三进院落主体建筑是太后寝宫,笔者推测这可能就是“终南仙馆”。(3)太后寝宫使用玻璃门,铺有中式地毯。明间室内陈设主要包括铺丝绸软垫的椅子、巨大的镜子、西洋钟表、画作与书法(其中部分作品出自太后御笔)等。尽间室内(图 10)有一张长条形供桌,其正中放置一只花瓶,花瓶两侧有一对西洋钟表,桌上还有香炉、油灯,供桌左右两侧各有一把椅子,花瓶背后的墙上悬挂着一组宝石镶嵌的装饰画。木雕床榻靠窗放置,床边设有坐凳。太后寝宫还设有一耳房或抱厦,用作厕所。(4)皇帝寝宫在东路,与中路建筑相对独

40、立,面向花园,室内陈设简单,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四喜堂”(图 12):“皇帝陛下睡的可怜的床铺,一半看着像一张炕,一半看着像一张短的中式靠榻。”(5)另有一处面向花园的院落为处理朝政之处,相当于“内朝”:“议事厅理所当然是所有房间中陈设最为讲究的。”明间正中摆放着龙椅(图 11),龙椅上放置着以黄色丝绸包裹的软垫,两侧各有几案;龙椅背后是玻璃隔扇屏风;龙椅前的东西对坐的椅子镶嵌着大理石并配有椅套;墙面悬挂画作,地面铺设着华贵的地毯;其他陈设还包括大理石桌子、镜子、西洋钟表等。6?不同来源的历史照片(图 13)与文字描述基本相符,北院行宫最主要的园林景观由水池中的小岛、岛上的亭子以及岛间相连的拱桥

41、组成,笔者推测这很有可能就是“四喜堂”花园。其中,砖砌拱桥有大小两拱,桥面与栏杆随之上下起伏,曲线颇有韵致,据笔者所知,这在目前已知明清西安府城的桥梁中为孤例。照片中近处岛上的堆石假山几乎占据岛的全部面积。另一岛上有一座正方形平面的亭子,四角攒尖顶,覆筒瓦,顶珠为方形。檐下无斗栱,设倒挂楣子,圆形四柱间有砖砌的低矮花墙坐凳,面向拱桥开口。临水两柱悬挂楹联,上联为“有时风向池心过”,下联被树枝与石峰遮挡,仅可辨认“月从”二字。亭子背后是起伏的游廊,白墙上有花窗,颇有江南园林的意味。游廊另一侧的院落应当就是“四喜堂”。另一处园林以同一轴线上的池中岛屿和临岸亭台为主体,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涵(图 14

42、)。水池中央方形小岛上是一座以鹅卵石包砌的小山,形似四棱台,顶部为石峰,仅在小岛边缘留出一圈走道。小岛两端各有一座木桥连接对岸,桥栏杆使用西洋瓶式设计。位于池岸的正方形平面的亭子,入口设在面向围墙一侧,其开间宽度与檐下高度相当;四角攒尖顶,覆筒瓦,檐角起翘程度较大;檐下无斗栱,设倒挂楣子;四柱为方形,侧脚明显;柱间环以一周西洋瓶式栏杆,可作为坐凳;亭子之下是青砖包砌的方形基座;亭子背后是夯土高墙,临墙植花木。高台遗风在北院园林中也有体现(图15)。人们可经由假山登临高台,而高台又与高墙顶部相连。砖砌拱门连接假山和高台,上部作桥,下部穿行。高台侧壁以线脚标示层级,顶部环绕砖砌栏杆。笔者推测,后方

43、高墙应当是行宫的围墙。假山前栽植龙爪槐,假山顶部有几处石峰和一座简朴的亭子。亭子为四角攒尖顶,屋面由木板构成,但已有局部塌陷破漏。?建筑?英国哲学家伯特兰 罗素(Bertrand Russell)认为,建筑的政治性目的是借沉沉巨石所表达出来的荣耀,激发人们的想 北宋邵雍秋游六首其一中有诗句曰“有时风向池心过,无限香从水面来”。本楹联的上联显然套用此诗句的上句,下联虽然可识别字数不多,但显然并未直接使用此诗句的下句。图 11图 10图 12a图 12bHERITAGE ARCHITECTURE理论与历史建筑遗产1162023/2象力18。中国传统建筑制度不仅是一种政治工具,也是礼制的组成内容。礼

44、制以儒家文化价值取向为依据,以建立儒家理想社会秩序为目标19。对于市井庶民而言,处于衙署建筑群最前端的大牌楼门就是统治权威和政治伦理最直观的表达。在南院、北院、布政使署之外,今日西安老城中仍然基本完整存续的文庙、化觉巷清真寺、都城隍庙同样拥有与衙署相仿的大牌楼门。这些建筑端正淳和、气派庄严。笔者将其建筑形制进行梳理、比较,以备同类型建筑修缮、复建参考(表 1、图16 图 18)。?建筑?作为南院衙门仅有的清末遗存,今日所见的亮宝楼建筑群在一定程度上仍保持了历史旧貌。其原始总平面坐北朝南,由门楼、四明厅、亮宝楼(主楼)依次构成两进院落。然而,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变革中,四明厅之南及其

45、东西两侧厢房原址被建为凹字形平面的二层楼24,形成了现在的三进院平面现状(图 19)。亮宝楼建筑群的门楼本质是关中地区独特的风土建筑“厦子房”。然而,设计者创造性地将这种形制用于南向的门楼,将短坡下的高墙作为主要立面和入口,且进行了繁复的装饰,这样的设计比较罕见。门楼立面在竖向分为一层、二层和屋顶三部分,横向按开间自然分为三部分(图 20)。屋顶立面构图:(1)顶部屋脊饰以海浪或祥云形波纹,两端各为一个小塔(小经幢)。小塔平面为六边形,由基座、塔身、屋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有多层线脚;塔身每面两窗,上小下大;屋顶形制为重檐六角攒尖,上有顶珠,檐下设倒挂楣子。将楼阁、佛塔形构件布置在正脊两端或正中是

46、关中地区的常见作法。(2)外向屋面即厦子房短坡,出檐极短,覆筒瓦,瓦当及滴水瓦上有兽形纹饰。(3)以砖构件模拟两层椽子;其下为砖雕斗栱,正中与转角处皆用斜 与一般的硬山顶房屋相比,厦子房通常为简朴的东西厢房,屋面两坡一长一短或仅有一坡,短坡下的高墙兼作向外的东西院墙。由于现实条件所限,2013 年竣工的亮宝楼建筑群修缮工程未能复原门楼原本的厦子房形制,实际呈现的结果是临街高墙背后为 1/2 歇山顶屋面,与历史原状区别明显(图19b,参考文献24)。图 13d图 13a图 13b图 13c图 14a图 15a图 16图 18a图 18b图 18c图 19a图 19b图 14b图 15b图 17a

47、图 17b?117HERITAGE ARCHITECTURE建筑遗产2023/2南院牌楼门*(影像,图 16)北院牌楼门*23(影像,图 17)布政使署牌楼门(影像,图 18)文庙牌楼门(实物)化觉巷清真寺牌楼门(实物)都城隍庙牌楼门(复建实物)牌楼结构四柱三间三楼,柱不出头,设戗木六柱五间三楼,柱不出头,设戗木屋顶形式主楼单檐歇山顶,两次楼 1/2 单檐歇山顶,出檐较深远,覆筒瓦,脊饰精美主楼斗栱十朵八朵,八跳八朵八朵,八跳八朵,八跳二十三朵,九跳次楼斗栱六朵五朵,六跳五朵五朵,六跳六朵,七跳六朵,七跳匾额、彩绘、雕饰主楼南面悬挂匾额“统制西陲”20主楼北面悬挂匾额“太和元气”*21主楼西面

48、悬挂匾额“道法参天地”主楼南面悬挂匾额“都城隍庙”,北面悬挂匾额“你来了么”各间各层平板枋、额枋、花板、雀替都有彩绘或雕饰,主楼花板装饰尤为精美照壁照壁在大牌楼之后(北)照壁在牌楼之后(北)不详照壁在大牌楼之前(南),临三学街照壁在牌楼之前(东),临化觉巷照壁在牌楼之前(南),临西大街,照壁之北有一对旗杆配建小牌楼大牌楼两侧各有一座悬山顶单间小牌楼与之方向平行,用六朵斗栱,额枋与花板亦施彩绘无大牌楼之后(北)两侧各有一座悬山顶单间小牌楼和一座歇山顶厢房东西相对,与大牌楼方向垂直不详无无其他配置不详当心间用木板门,两次间用格栅门,牌楼前置一对抱鼓石、一对石狮大牌楼之前(南)置一对石狮、一对旗杆。

49、大牌楼之后(北)大门、二门可能系元构22。大门悬挂匾额“百二雄藩”17大牌楼之后(北)为泮池牌楼之前(南)置一对铁狮表 1 清代西安府城部分牌楼门形制比较Comparison of the formal elements of some pailou(memorial decorated archways)in Xian-fu City in the Qing Dynasty(16441912)注:*南院牌楼门可能就是雍正陕西通志所记明代中后期的“标绩坊”。*北院牌楼门可能就是雍正陕西通志所记明代中后期的“节镇坊”,清末“门柱改朱漆,牌坊画云龙”。见参考文献 23。*黄家鼎、陈大经、杨生芝:康

50、熙咸宁县志所载文庙图。北院行宫内部水池中的小岛、岛上的亭子、岛间相连的拱桥13a.宣统三年至民国元年(1911-1912)摄影13b.宣统三年(1911)前摄影13c.民国十年(1921)摄影13d.推测平面北院行宫内部水池中的岛屿和临岸亭台14a.宣统三年至民国元年(1911-1912)摄影14b.推测平面北院行宫内部的高台与亭子15a.宣统三年至民国元年(1911-1912)摄影15b.推测平面光绪二十七年(1901)南院牌楼门北院牌楼门17a.光绪二十六年(1900)北(内)侧摄影17b.光绪二十七年(1901)南(外)侧摄影布政使署牌楼门18a.光绪三十三年(1907)摄影18b.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