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构筑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理论体系——评胡星亮四卷本学术文集.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524231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筑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理论体系——评胡星亮四卷本学术文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构筑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理论体系——评胡星亮四卷本学术文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构筑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理论体系——评胡星亮四卷本学术文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构筑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理论体系4 1 3 构筑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理论体系评胡星亮四卷本学术文集京 锐 内容摘要:近四十年来,胡星亮教授持续对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问题展开扎实深入的研究,新近出版的四卷本学术文集荟萃了胡星亮教授的主要研究成果。文集就戏剧与社会、与传统、与西方之关系问题展开论述,尤其聚焦“现代性”、“民族性”、“世界性”间的思辨,最终导向中国现代戏剧作为“人的戏剧”这一核心精神。著者以其立足于问题、超越古今中西之别的学术思路与视野,穿梭于浩瀚史料、旁征博引的治学风格,富有深刻内涵之“现代性”的学术立场和追求,构筑起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理论体系。这一文集是胡星亮教授坚守南

2、京大学戏剧学科“真理道路”,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现代戏剧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成果。关键词:文集 通观视野 现代性 人的戏剧 中国现代民族戏剧董健先生在回顾2 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历程时,曾透辟地指出制约着、刺激着、困扰着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的三个问题:第一,历时性的文化进化(E v o l u t i o n)问题,即如何处理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第二,共时性的文化传播(D i f f u s i o n)问题,即如何处理中与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第三,上述二者交叉的文化功能(F u n c t i o n)问题,即如何处理文与用、戏剧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进化(E)受到异

3、质文化传播(D)的激参见董健 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2 0世纪中国戏剧回顾,文学评论1 9 9 8年第1期。中国现代文学论丛4 1 4 发与驱动,而这二者又会遭遇艺术功能与现实社会的关系(F)之介入、解构与重组,从而决定“E”与“D”的基本特征。董健先生对于“E D F综合效应”的提出,是以中国戏剧的现代化为坐标轴原点,概括提炼出了影响其进程的诸变量,进而提出了决定戏剧现代化走向也是戏剧研究中最为核心的三个根本问题。质言之,“E、D、F”这三条不断发散和变动的线索在戏剧史长河中彼此碰撞作用,关联着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根本动力,其艰难历程中的一切现象、创作、理论及其得失都可从“E D F综合效

4、应”中寻得答案与深刻启示。这一理论框架无疑为中国现代戏剧研究开拓了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空间,而胡星亮教授数十年来的研究正是接续此方向展开的。胡星亮教授新近出版的四卷本学术文集:中国现代戏剧思潮:戏剧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中国话剧与民族戏曲艺术:古今传承研究、世界视野与中国现代戏剧:中外比较的阐释、中国现代戏剧精神和传统:人学戏剧的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年版),凝练了他几十年来躬耕于戏剧研究领域的瞩目成果,更对上述董健先生提出的几个根本问题做出了整体性的、系统性的回应。他明确指出,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的现代化“首先是与尖锐复杂的社会现实,尤其是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其次是在不同文化、观

5、念的碰撞中引发激烈的中西之争、古今之争。这凸显了在历史转型期,戏剧与社会、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张力,由此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制约着过去也影响到现在及未来的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发展的重要问题”。这段论述概括了文集的核心思考。戏剧研究发展至今,呼唤着以更明确的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学胡星亮:中国现代戏剧精神和传统:人学戏剧的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年版,第3 4页。构筑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理论体系4 1 5 术研究,以推动其迈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中国现代戏剧研究的序幕拉开以来,几十年间涌现了相当数量的戏剧史论与理论著作,它们揭示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生成动力、梳理了其发展历程、概

6、括了其艺术面貌,推动着现当代戏剧研究迈向成熟。应该肯定的是,这些论著都有相当的学术意义,都涉及了上述“E D F综合效应”问题并展开了必要的讨论,也出现了一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论述的文章和著作,但较为分散和零碎,缺乏明确的、集中的和系统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戏剧领域以“问”为指导的“学问”仍尚嫌薄弱,而胡星亮教授四卷本学术文集的完成与出版弥补了这一缺憾。文集将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进程放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的动态背景下,分卷探索了其与传统、与西方的关系问题,进一步归纳和确立了中国戏剧精神内核。显然,四卷本学术文集具备鲜明的“问题”导向,这些问题萌发自著者对历史的观察、对现实的感悟,并驱使他投

7、身至历史中去追索。因而,文集溯源中国戏剧艰难的现代化进程,通过现象总结与理论阐释分析“史”在以上问题上的得失,以资反思、借鉴与指导。用“问题”驱动“史”的研究思路给予静态历史以动态感,也将中国现代戏剧研究推至一个新的高度。通过这一集大成之作,可见著者纵横通观的学术视野、一以贯之的学术立场与追求、独具创见的学术观念以及认真扎实的治学品格,它们共同构筑起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理论体系。一此四卷本学术文集是胡星亮教授从事中国现代戏剧研究的学术历程写照,它是胡星亮教授自1 9 8 8年留校以来先后主持的六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其他论著之成果荟萃。纵观胡星亮教授的学术历程,有几

8、个特点:以著史为学术中国现代文学论丛4 1 6 基石、极富学术计划性与学科历史使命感。1 9 8 5年至1 9 8 7年,胡星亮教授进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以协助撰史为起点开始其学术生涯。其间,他参与了两本重要的中国戏剧史论著作的编写工作:其一是参与撰写由陈白尘、董健先生领衔主编的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其二是担任 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田本相主编)的第一副主编。前者锻炼了其搜集、爬梳一手史料并进行总结的学术能力,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开了他的学术视野。正是在这两部史著编写的学术训练中,他奠定了扎实的戏剧史基础,培养了从第一手文献资料入手进行思考的学术习惯。立足于坚实的学术基石,胡星亮教授

9、自2 0世纪9 0年代起开启一系列戏剧研究:首先就是在熟知戏剧史的前提下梳理其艺术上的流变,从戏剧流派进一步深入“戏剧思潮”的视角对2 0世纪的百年戏剧史进行整体把握;接着,受到此前参与比较戏剧研究的视野启发,他开始自觉思考“民族戏曲与中国话剧”之间的潜在联系。1 9 9 9年起,胡星亮教授与董健先生联合主编 中国当代戏剧史稿 一书,并借此机会充分谙熟当代戏剧史实,梳理当代戏剧的艺术发展,因而具备了接续田本相先生 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 的基础,对进入当代的“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进行比较阐释。可见,胡星亮教授的学术历程是双线并行的:一方面是沉入浩瀚史海爬梳每一个戏剧发展的历史阶段,总结其特征;另一

10、方面则以戏剧史料为基础,对影响当下也贯穿历史的问题做出认真思考,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过去与现在、本质与内涵进行深入探究。不难发现,胡星亮教授的学术历程正对应着文集之话题,也就是说,自学术生涯早期起,著者就逐步准确定位了学科的关键问题,并持之以恒地思考。这决定了其研究并不是“散点式”的平面,而是三维连贯的“多面体”,各面之问题都具有逻辑关联性,彰显着彼此间思维阐发的张力,由不同面共同建构起一个完备的学术理论“体”。以前文所论及的“E D F综合效应”对这四卷本的整体架构进构筑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理论体系4 1 7 行衡量,文集首先就显示出著者跨越古今中西、纵横通观的广阔研究视野。中国现代戏剧思潮:

11、戏剧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 在对“文艺思潮”内在特征做了细致的内涵阐释之外,还强调了其外部特征,即“时代性、社会性及民族性”,指出文艺思潮既渗透着时代风采,更是社会思潮的反响。如此解读包括戏剧思潮在内的文艺思潮概念,显示出著者充分考虑到了戏剧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即文化功能(F)的问题:“戏剧思潮”向外作为特定时代环境下对文艺思想要求的回应;向内则催生了戏剧在思想和创作实践上的发展进化(E),而这其中又必然涉及了外来文化传播(D)的影响。基于此,著者将内容繁杂的2 0世纪中国戏剧史重新编排,分四个发展阶段论戏剧思潮的起伏:第一阶段(1 8 9 71 9 1 8),帝国主义侵略下奋发图强的中国有了变革戏

12、剧以变革现实的诉求,戏曲改良兴起,话剧应运而生;第二阶段(1 9 1 81 9 3 0),讲求科学、民主的开放时代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戏剧浪潮,激起中国现代戏剧面向西方的理念更新,推 动 戏 曲 和 话 剧 自 觉 走 向 现 代 化;第 三 阶 段(1 9 3 01 9 7 6),民族矛盾突出的形势下,现代戏剧的时代革命性增强,其现代化探索之路同时开始融入民族化思考;第四阶段(1 9 7 61 9 9 2),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再次迎来新戏剧浪潮的冲击,使得当代戏剧逐步驶入现代化与民族化并行的发展轨道,不断突破与扩展自身。作为文集的首卷,此书首先论述了“文”之“用”如何引领思潮之形态,以此统摄了丰富

13、的戏剧运动、流派作品及诸多理论问题,辩证地论述戏剧发展与衍变规律,全面把握时代和戏剧发展的走向,这就为此后几卷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思潮”因而成为著者驾驭历史的有力切入点,专论传统与现代(E)、中国与西方(D)的第二、三卷就都是基于此展开论述的。第二卷 中国话剧与民族戏曲艺术:古胡星亮:中国现代戏剧思潮:戏剧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年版,第2页。中国现代文学论丛4 1 8 今传承研究 关注话剧发展中深埋的民族戏曲支脉,从理论探索和戏剧思潮着手阐明了话剧对戏曲在认识上深化、实践上逐步探索的几个阶段:上世纪初至2 0年代以“五四 新旧戏剧大论争”为代表的对戏曲进行批判和否

14、定的阶段;自2 0世纪2 0年代中期起至2 0世纪4 0年代末,重估戏曲价值并对其进行利用与改造的阶段;自2 0世纪5 0年代起至2 0世纪9 0年代,在美学上融会贯通话剧与戏曲的认同阶段。思潮带动了戏剧创作与舞台实践的变化,造就了不同思潮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家及其艺术创造,著者对此也做了精到的论述和评价。此卷以“传统如何作用现代”的视角,结合理论思潮的整体把握与作家作品的文本分析,清晰地审视了中国话剧与民族戏曲之间时隐时现又极为错综复杂的美学联系。第三卷 世界视野与中国现代戏剧:中外比较的阐释 并没有拘泥于按时间轴进行论述的通史体例,而是延续了自身通观的学术特色,即以思潮为叙述基础的模式,

15、归纳外来影响在当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所掀起的思潮起伏,具体分析异质戏剧文化在中国(包括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接受、影响与创造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创作现象、理论探索与演剧实践。相较于惯常的纵向通史式写法,此卷更为清晰地凸显了“西方他者”与“民族主体”的横向互动。值得注意的是,此两卷虽分别论述古今和中外,但与社会之关系时刻交织其中。综上,文集的前三卷具象绘制了“E线”与“D线”间彼此纠葛的图景,同时展现了其与“F线”的动态交叉:二者受到“F线”限制的同时也影响“F线”之形式。著者在最后一卷 中国现代戏剧精神和传统:人学戏剧的建构 中更为游刃有余地运用了其广阔的研究视野。此卷论及戏剧理论的现代建构这一重

16、大的学术命题,提出中国现代戏剧“人的戏剧”的精神本质,并以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戏剧现象、戏剧流派、戏剧大家来展开论述。上述三卷分而凸显的理论框架在此卷中已充分渗入了具体行文和论述逻辑中,例如,在构筑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理论体系4 1 9 论述新时期现代现实主义的章节中,著者就综合分析了它的多元之源:反思与继承真正的民族现实主义传统(这一传统又首先是借鉴西方而奠定的)、融合西方现代主义和民族戏曲美学原则;同时明确了其诞生的特定社会背景以及它之于世界戏剧与文化的独特创造。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展示了著者交织传统、西方、社会政治的纵横视角,其他理论阐释以及对具体戏剧流派、作家作品的评

17、析也大都如此。中国现代戏剧领域并非缺乏对“何为戏剧之根本问题”的认识,而是缺乏真正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深入探索这些问题的研究,这需要大量的学术积累、深厚的理论素养、足够的学术勇气,更需要开放与开阔的学术视野。文集大胆突破传统史论的通行模式,站在中国现代戏剧整体发展这一更高的层面,以作为发展动力的戏剧思潮为历史切入点,以中国现代戏剧的“E D F”三大基本问题效应为导向灵活架构,确立了其独特明晰的论述体例。在研究形态上,著者采取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美学研究和综合研究交合的方法,熔戏剧史上纷繁的实践、理论、现象于一体。结合著者的学术历程以及文集的架构布局,可见纵横交错的通观学术视野,从中展现出著者

18、专攻疑难问题的学术品位之高、驾驭大量原始文献能力之强、所论之题辐射戏剧史范围之全面。二史论研究须保持客观中立,对史料进行全面打捞和理性分析,但容易在认识层面与实践层面停留在“学术价值观的中立”,从而流于平庸。学者既以生产观点为己任,学术立场与价值评判应是学术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学者的立场又与追求紧密相连,前者决定了到达后者的方向,后者则基于前者所处的位置。如果说文集架构彰显了广阔开放的研究视野,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核心中国现代文学论丛4 2 0 问题做了系统性的集中研究,那么更为重要的则是它凸显了著者难能可贵的、一以贯之的学术立场与学术追求。文集成书虽历经数十年,论述角度各有侧重,但在立场和

19、追求上始终坚定,这也就使得该文集洋洋洒洒百余万字仍能保持强烈的和谐性、整一性、凝练性。那么,如何理解一个学者应有的学术立场与学术追求?概括来说,学术立场是一种言说姿态,美国学者比伯(D o u g l a sB i b e r)将立场定义为作者在传递内容过程中,于外显的措辞以及内隐的表达方式所共同呈现出的态度、情感、判断与责任。此外,学术立场兼具主体性、文化差异性等基本属性。因此,胡星亮教授坚定的学术立场首先就能从他长期浸润其中的“南大学术精神传统”中找到根源。南京大学戏剧学科创建至今恰逢百年,作为中国唯一具有百年戏剧学科传统的高等院校,南大戏剧学科在现代话剧研究方面自陈瘦竹、陈白尘、董健先生

20、以来建构起了深厚学术精神与学术传统,为此后的南大戏剧学人培养累积了丰沛的学术沃土。胡星亮教授在总结南京大学戏剧学科的学术精神时,归纳其为“求真明道,守正创新”,就是说要在学术上追求“真、道”,坚守“正”而创新,强调为真实、真知、真理而学术的追求。在五四新风吹拂下诞生的南大戏剧学科之现代话剧研究,其“真、道、正”也就以五四张扬思想解放、个性解放、人道主义、民主科学等现代文化价值体系为深刻内涵。“现代性”由此成为南大戏剧学科研究现代戏剧理论的灯塔,贯穿胡星亮教授的学术研究之始终 文集展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与启蒙理性”,即“现代性”的学术立场与价值评判,参见原文:“B ys t a n c ew e

21、m e a nt h e l e x i c a l a n dg r a mm a t i c a l e x p r e s s i o no f a t t i t u d e s,f e e l i n g s,j u d g m e n t s,o rc o mm i t m e n tc o n c e r n i n gt h ep r o p o s i t i o n a lc o n t e n to fam e s s a g e.”笔 者 译。D o u g l a s B i b e ra n d E d w a r d F i n e g a n,“S t y l

22、e so fs t a n c ei nE n g l i s h L e x i c a la n dg r a mm a t i c a l m a r k i n go fe v i d e n t i a l i t ya n da f f e c t,”T e x t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J o u r n a l f o r t h eS t u d yo fD i s c o u r s e9,n o.1(1 9 8 9)9 3-1 2 4.胡星亮:南京大学戏剧学科的学术精神和传统,南大戏剧论丛2 0 2 2年第1期。构筑真正具有现代意

23、义的戏剧理论体系4 2 1 并以“追求现代性的民族戏剧”、“人的戏剧”为最终旨归。可以说,是“现代性意识”紧紧凝胡星亮教授学术体系为一体,于谋篇布局、观点铺陈两方面内外结合地体现了其坚定的学术立场和学术追求。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性”在文集中并非仅作为静态的“价值之尺”,而着重展现出“现代性”在中国的动态张力,给予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新阐释、新内涵。这种“新”阐释,首先突出体现在著者如何处理话剧“现代化”与“民族化”二者关系上。其实,这一问题在此前史著的具体论述中已有论及。例如,就中国戏剧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话剧民族化”(张庚于1 9 3 9年提出)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南京大学戏剧学科推出的

24、两部 史稿 中都肯定了其在融合现代化与民族化方面的进步,但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其中的反现代倾向:中国现代戏剧史稿 认为这一论争存在“复古”、“守旧”的“国粹主义”倾向,中国当代戏剧史稿 在更强的启蒙现代性眼光之下批判论争存在“文化民族主义倾向”,可以说这两部 史稿 在具体评价中理清了“现代化”和“民族化”的上下位关系,但在总体上似乎缺少归纳提炼。而胡星亮教授的四卷本学术文集则基于“现代性”的整体学术立场,从一个更高的理论层面宏观地辨析二者关系,并强调了这一关系的张力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作者在文集中旗帜鲜明地视“现代化”与“民族化”为矛盾统一的概念:二者虽是“2 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原生

25、性矛盾”,但中国现代戏剧的前进之路是由二者“排斥与渗透”而写就的,中国现代戏剧思潮的趋向也正由二者所主导。之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排斥、渗透,或矛陈白尘、董健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 0 0 8年版,第2 9 1页。董健:绪论,见董健、胡星亮编 中国当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 0 0 8年版,第2 0页。胡星亮:世界视野与中国现代戏剧:中外比较的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年版,第2 7页。中国现代文学论丛4 2 2 盾、统一的关系,正是因为基于“现代化”立场的“民族化”是有两个向度的:滞缓现代化的与推进现代化的。受西方影响而诞生的话剧,其早期“民族化”主要体现为根深蒂

26、固的传统质素停留在新兴话剧中滞缓了其现代化的步伐,“文明戏”就是明证;现代的话剧扎根中国后,对“民族化”问题有了新思考,如“国剧运动”就是推动其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探索;显然,“民族化”在历经了向度的转换后,汇入了戏剧“现代化”之潮,逐渐成为“现代化”的主体,产生了诸如“戏剧大众化”、“农民话剧实验”、“话剧学习戏曲”等的正向实践;直到新时期的“民族化”从内(传统戏曲)、外(现代主义戏剧)共同寻找养料,此时的“民族化”与“现代化”就进入了一个更为自觉融合的新阶段,涌现了诸如“写意戏剧观”和“探索戏剧”等理论与实践。文集最为核心的理论价值之一,就是宏观地阐明了“民族化”始终要以“现代化”为参照而自

27、省,“有民族性而无现代性不是真正的民族性”;同时,微观而清晰地论述了二者之间变迁的张力,及其与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得失的一致性,忤逆“现代化”的“民族化”是发展中的逆流,汇入“现代化”的“民族化”才是推动发展的根本。文集毫不避讳地直言失去现代意识的民族传统始终是发展的隐患,随时有落入封闭和保守深渊的可能,应作为警钟长鸣,此看法犀利而深刻。与此同时,著者动态的现代性立场使其不会陷入二元对立的简单评判,即便是滞缓现代化的“民族化”,也有正确合理的部分内核,其偏激也存在历史原因,这得益于著者时刻注意回归历史场域的学术意识。从强烈的现代性立场出发,著者因而给予“世界化”格外的关注。自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

28、国迎来了全新的开放局面,戏剧研究也随之开始越发具有世界眼光,1 9 9 3年出版的 中国现代比较胡星亮:世界视野与中国现代戏剧:中外比较的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年版,第2 9页。构筑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理论体系4 2 3 戏剧史 首先将世界戏剧纳入中国现代戏剧研究的范畴,开拓了比较的研究方法,此后“世界化”逐渐成为当代戏剧研究学者无法忽略的趋势。然而,有关中国现代戏剧“世界化”本质和路径的研究并不多,文集就这一点做了富有创见性的思考。著者深刻地认识到,不断“现代化”的民族主体绝不能与时下多变的世界相脱离,“世界化”的本质即是汇入世界的民族主体。因此,文集用“现代化”统一和联通

29、了“民族化”与“世界化”这两个看似“无关”的概念,这有别于此前论著多停留在对二者相对独立的分析,“现代性”立场因而具备更加丰富的内涵。换言之,文集中“世界化”与“民族化”呈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性,在具体论述“如何民族化”和“如何世界化”问题中有着清晰的体现。文集指出,作为“民族化”的最核心手段,借鉴和学习戏曲必须与世界现代戏剧保持联系,这点在评析焦菊隐、黄佐临、徐晓钟等导演大家的艺术创造时阐释得尤为具体而充分。如文集谈到焦菊隐信奉斯坦尼体系,强调演员的表演创造,因而受戏曲启发,借鉴戏曲演剧对形体表现的重视、“有戏则长”的心理时空以及鲜明的演剧节奏,“画出(了)动人心魄的人物”;如着

30、重论述黄佐临融合了布莱希特演剧理论、斯坦尼体系、戏曲美学的“三结合”演剧,以及他在“体系”之外接受布莱希特影响而促发“写意戏剧观”的提出,更强调他晚年从阿尔托、格洛托夫斯基等世界戏剧家们的理论中“获得精神的支持”;再如,点明徐晓钟“形象种子”、“诗化的意象”等核心演剧观念既有民族戏曲美学意象的启迪,也有布莱希特戏剧等西方现代戏剧的哲理思辨影响。通过剖析这些导演大家所受传统与西方的双重滋养,论述现代民族戏剧在借鉴异质戏剧中的发展和丰富,胡星亮:中国话剧与民族戏曲艺术:古今传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年版,第2 8 2页。同上,第3 0 6页。同上,第3 0 9页。中国现代文学论丛4

31、 2 4 二者的辩证关系有了实践上的实例,这些成功的舞台演剧也就有了更明确的理论支撑。而“世界化”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怎样的呢?从深层上说,它“激发、解放了接受者的潜在倾向”,促使民族主体完成对传统“复归、重构和超越”的现代化,同时启发“民族化”必须具备与全世界人类的思想情感共通的普适性,对世界戏剧做出具有独特风貌的贡献。文集沟通了“民族化”和“世界化”的内在逻辑,纠正了当今学界还存在的将民族和世界独立开来、对立起来的倾向,以及甚至用“民族化”来取代或否定“现代化”的偏误。正是著者的学术立场使他不会局限于戏曲与话剧之间的美学形态的不同,而能化解彼此之间表象的差异,发现本质上的联结,明确与世界交

32、流能够激活本民族积淀深厚、亟需转化的传统。联通本国民族与世界,是文集赋予“现代性”立场的新内涵,它真正梳理了“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一相互关联、相互阐发的关系,把握了“民族形式与现代性的结合,民族立场与世界眼光的统一”之“真民族化”、“真世界化”。“民族化”与“世界化”间的交错纽结是中国戏剧自2 0世纪起不断摸索,也是2 1世纪正在走、将要走的“现代化”道路,把握它们之间辩证的关系与深刻的内涵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未来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三正如前所言,立场与追求不可分割,著者的现代性学术追求与胡星亮:世界视野与中国现代戏剧:中外比较的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年版,第1

33、 7页。胡星亮:中国话剧与民族戏曲艺术:古今传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年版,第2 6页。胡星亮:中国现代戏剧精神和传统:人学戏剧的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年版,第3 8页。构筑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理论体系4 2 5 他的学术立场是相一致的。对现代戏剧研究者而言,学术追求又具体体现在,他怀揣着怎样的戏剧理想,追求怎样的戏剧,这也兼而牵涉到,戏剧的根本价值和存在意义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求索关涉着一个学者所具备的人文精神。四卷本学术文集中,著者不仅对厚重历史有自己出色的理解,更以强烈的主体性对戏剧的当下、未来及其根本定位做出了深切的思考和展望,无愧为当代真正的“文人”

34、。文集为我们勾勒出逐渐清晰的戏剧理想“彼岸”:构建现代性的民族戏剧,坚持启蒙要义,核心是追求“人的戏剧”。其最终目的也是对应的 完成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如果说文集前三卷在谋篇布局和具体论述中穿梭于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艺术与社会人生之间,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根本问题进行综合思索,那么在此之后,著者便感到有必要对中国现代戏剧精神做一个更为深入、透彻的提炼了。中国现代戏剧精神从哪里来、核心是什么?著者总结为是“人的戏剧”的构建。这一提法虽并非著者首创,但文集对这一精神内核做了更为深刻的溯源与揭示。首先,再论“人的戏剧”这一“精神”的意义何在?戏剧精神“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民

35、族的基本价值取向与精神状态”,自2 0世纪9 0年代以来,戏剧面临“失魂”、“精神萎缩”的困境,亟需戏剧精神的重振。中国现代戏剧之所以有现代与反现代(或者说前现代、非现代)、独立艺术本体与附庸的工具之别,就在于“人”与“非人”的区别。自五四起奠定的现代精神其“照亮”强度虽时有强弱,但应在众多文学艺术的“传统”中作为最根本的精神特征被继承和发扬。因此,著者在当今疾呼戏剧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意义。其次,具有“人学”定位的戏剧精神是怎样被董健:戏剧的“人学”定位与戏剧精神 关于戏剧学补课的几点意见,当代戏剧2 0 0 5年第3期。中国现代文学论丛4 2 6 阐释的?文集对众多戏剧

36、现象与理论问题的论述已从戏剧生产机制的微观角度定义了“人的戏剧”:在保持戏剧本体的前提下,人(创作主体)创作、表现人(审美客体)、与人(观赏主体)进行情感精神交流、体现人文关怀的戏剧。基于此,著者进一步认为其有宏观的五个维度:“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理性意识、现实批判精神、真实性原则和戏剧艺术自觉”。前三个维度是就戏剧内涵而言,后两个维度则是从艺术审美角度而言。张扬自由、理性、个体的现代性精神是五四给戏剧注入的深刻精神内涵,但著者并不止步于此,他敏锐地意识到,五四时期尚处萌芽期的话剧较多张扬思想现代性,较少或“无暇”顾及审美现代性;中国的现代戏剧理论在戏剧本体审美层面较弱,长期以来注重政治激情和社

37、会责任感的“社会审美”可能会使戏剧走向现代化的反面,等等。而历史证明,审美现代性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性的充分表达。著者因而着重以艺术审美维度扩展“人的戏剧”之内涵,是对中国戏剧现代性的又一重“新”阐释。艺术审美维度中,真实性原则是审美体验的现代性,包含了直面社会人生的真实体验、外在现实真实与内在意蕴真实的统一、主体真实与客体真实的统一三者。“真实”似是一个毋须多言的概念,但著者强调“艺术表现心灵世界的内在真实”这一构建多样形态真实的关键,有力地扭转了长期以来局限于“外在真实”的狭窄“真实观”,比如以假定性美学原则出发的戏曲和现代主义戏剧也有其内在的真实;类似的,历史剧也未必要一味遵循史实,而更应注

38、重艺术真实。换言之,戏剧审美体验的真实有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从外在“肖真”而逐渐深入内在于审美主客体的艺术真实。而代表戏剧艺术自觉的审美表现现代性则更为重要,它充分体现著者着眼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和现代观众,因而从戏剧本体的胡星亮:中国现代戏剧精神和传统:人学戏剧的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年版,第1 8页。构筑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理论体系4 2 7 “现代性”处考量。审美表现的现代性见于文集的多处论述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著者积极评价新时期戏剧更多走向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融合、更少局限于某个流派的现象,认为这是“表现 与 再现 两种戏剧美学原则的交流整合”,更是“戏剧找到自己本

39、体归属之后的艺术自觉”,并展望戏剧未来在写意、写实的两极之间不断实现有新意的联结和创造。艺术审美维度是“人的戏剧”精神的重要组成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即戏剧作为艺术的审美独立性、自主性与自觉性,这是戏剧在中国“走向现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审美现代性去补充启蒙理性的现代性,同时反思启蒙理性的现代性,是自坚定的现代性立场与追求中才能生发出的深刻见解。只有树立明确的戏剧精神,明确“人学”定位,中国现代民族戏剧才有实现之可能;与此同时,只有强烈呼吁戏剧精神,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学才有诞生的可能。文集落笔于“戏剧精神”,正是以期建立这样一种具有现代性的戏剧学,它引导著者学术立场和追求的生

40、成,规范着文集论述的逻辑链路。至此,我们可以对文集的理论体系做出这样的概括:以“现代性、民族性、世界性”并重的“中国戏剧现代性”立场为主导,从深刻表现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出发,对传统进行现代性转化、对世界戏剧进行主体性选择借鉴,以此追求中国现代民族戏剧、“人的戏剧”。基于这一总根,文集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独特审美创造展开了论述,点明戏剧现代化最终要实现的是社会与人的现代化,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文集理论体系受著者“人学”定位、“人的戏剧”之现代戏剧精神统领,故而能够从根本上使其浑然不可分割。胡星亮:中国话剧与民族戏曲艺术:古今传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年版,1 6 3页。胡星亮:中国现

41、代戏剧思潮:戏剧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年版,第2 0页。中国现代文学论丛4 2 8 著者严密的逻辑链路、崭新的“现代性”内涵及其整一的理论体系凝聚成一股力量,使得文集之笔触有着五四的真诚直白之风,其决断和批判颇具冲击力,凸显其对自由思想与独立学术的追求。2 0世纪9 0年代以来至今,后现代主义戏剧实验兴起,舞台面貌霎时间丰富异常,著者却在“俯首皆是后现代”的当下得出了“2 0世纪后半叶中国戏剧的现代性建构并未完成”,2 1世纪将继续走向现代的结论。他直指后现代主义实验戏剧轻视文本、叙事流于表象,“对传统的解构尖锐犀利,而自身的精神建构和美学建构则明显不足”等流弊,

42、也揭露和批判了当今仍存在封建传统与金钱对人的异化、面对民族与世界心态尚不健全等现象,这些都是走向现代的障碍。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戏剧理论体系与现实的激烈碰撞,正是因为这样的碰撞和思考,才使得文集能够拨开“后现代”的重重迷雾,尖锐地指明后现代与前现代之间的某种合流趋向,认清中国戏剧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错发展的复杂现状。继而,他用这一理论体系去论证后现代主义之“后”虽是对现代的某种反思和反拨,但并非要抛弃“现代性”立场,而要在解构中完成超越。唯有如此,才可杜绝后现代主义戏剧蔓延的当代戏剧流于扁平和空洞,重新充盈丰富的精神与美学内涵。对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客观批判,可反过来窥见文集三

43、点价值:其一,文集已是一个学术立场、价值评判以及学术追求皆完备的体系,戏剧理论和实践到这一体系中“炼一炼”可消除许多迷误;其二,“史”中寻得的“问题”之钥匙有实时价值,能与当下乃至未来的戏剧发生强烈的关联;其三,著者对于后现代主义戏剧实验这一还未完全成为“历史”的现象,不避讳、不含糊其词地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可见其独立、理性、自由的现代精神力量。文集所具备的强大现代性精胡星亮:世界视野与中国现代戏剧:中外比较的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年版,第2 9页。同上,第8 1页。构筑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理论体系4 2 9 神必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的戏剧创作与实践。以上从几方面分析了胡星亮教授

44、四卷本学术文集的特色,这些也正是文集最为凸显的价值所在。首先,扎实的史学基础与明晰的问题导向,使得著者能够突破古今分裂、中西对立的文化视野和文化思路,打破古典与现代的壁垒,以通观的视野探索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戏剧学的基本问题;其次,著者具备在继承中又有创新的“现代性”学术立场、价值评判与学术追求,文集因而逻辑严密,论证扎实,重述和理清了一些长期以来重视不够、有所偏误或模糊不清的理论问题和具体现象。更重要的是,著者在文集中勾勒的戏剧理想和学术追求横跨国家、民族、时代之别,展望坚持启蒙理想、人学内涵,对人类共通本质有哲理思考的现代民族戏剧;再次,文集的研究方法多元:贯通文学与剧场、并重

45、历史意识与现实观照、结合抽象理论思辨和具体戏剧现象评析。综上,凝练了胡星亮教授数十年研究成果的文集无愧为当今戏剧界的一部学术力作,它所建构起的戏剧理论体系能够把握戏剧史的脉搏,分析戏剧发展路向上的众多问题,也给予未来戏剧艺术实践活动以启示。作为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理论体系,其勃勃的现代性生机更提供给中国当下戏剧和其他文艺所亟需的基本价值取向与精神状态,它提升了著者身为学者的治学品格,也为推进社会和人的现代化做出了相当的贡献。2 0 2 2年是南京大学戏剧学科建成百年,这一四卷本学术文集的适时推出因之有了更为重要的历史意义。诚如胡星亮教授所言,“大师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此后“真理道路”之宽广还有待持续开拓。胡星亮教授保持和发扬南大戏剧学科的学术特色,传承和坚守前辈先师们“为真知、真理而学术”、注重“独立性、质疑性和创新精神”的学术精神传统之“正”,创胡星亮:南京大学戏剧学科的学术精神和传统,南大戏剧论丛2 0 2 2年第1期。中国现代文学论丛4 3 0 新推动“真理道路”不断向前延伸。他的四卷本学术文集作为南京大学戏剧学科百年的献礼,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研究的崭新成就,不仅推动中国戏剧学科建设走向兴盛,而且助力中国人文社科学术发展走向深入。(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