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文档审美与艺术欣赏通识班级:123班姓名:周东学号:20144372专业:英语学院:外国语学院所选课程: 审美与艺术欣赏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 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作者:刘长庚年份:2010-01-01出 版 社:上海人美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两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欣赏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它们。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识”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还是不懂艺术欣赏
2、。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和“艺术欣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论的介绍有时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2. 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作者: 陈思慧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
3、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作者:徐放鸣 等著年份:2008年3月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所撷取的休闲、野趣、游戏、时尚、消费文化、大众传媒、新媒体艺术、图文文学等专题,都是当代审美文化理应关注并应给予文化解释和审美评判的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同时,对于这些与当代大众生活联系日益紧密的新兴领域,又力求能够从审美文化的向度
4、作出较为深入的学术考察。全书从范畴学的研究视野出发,努力做到史论结合,既注重从“史”的角度给予纵向的学术梳理和文化诠释,在古今比照中寻求审美文化及诸文化现象的历史内涵与当代意义;又注重从“论”的角度进行形而上的逻辑推演和深度挖掘,展现审美文化与诸文化现象的哲学命意和文化精神。4书名: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研究作者:周希贤主编年份:2012年8月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周希贤主编的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研究围绕文化与文化审美育人功能,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审美化,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的定义、特性、结构层次、内核、功能及其建构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揭示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
5、工程,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内核是思想观念与价值追求;揭示了审美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实现深刻而全面育人功能的关键,审美文化的根本目的是正确思想观念的引领与正确价值观念的导向;研究并提出了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科学建构的思路。5书名:民族审美文化论作者:梁一儒年份:2007年3月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征引中外美学史、艺术史丰富翔实的资料,融美学、心理学、民族学和文化学于一炉,以广阔的事业分析论证了民族审美心理的构成、形成条件、类型特征和符号系统,对民族审美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总结。全书共分五部分:经典作家论民族文学,民族特点、民族风
6、格、民族审美心理、序跋选辑、附录。6.书名:艺术欣赏(刘运福)作者:刘运福年份:2015年9月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通过书法、绘画、雕塑、剪纸等的表现形式与发展演变进程,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熟悉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公共艺术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书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使用。7. 书名:新时期青少年艺术与审美读本作者:谭棋介年份:2012年12月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内容简介: 谭棋介编著的新时期青少年艺术与审美读本内容简介:艺术,是人类不断探索美好生活的结品。古
7、往今来的文学大师们,以其洞察世事的深刻 思想、出神人化的写作技巧、细腻真实的审美情趣,凭着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灸人口的美文名篇。新时期青少年艺术与审美读本注 重培养青少年审美品味,包含生命之美、灵魂之美、爱心之美、自然之美等,并带领青少年鉴赏艺术、陶冶情操,继而进人美的最高境界。8. 书名:美与物论艺术产业中的审美与经济作者:李艳年份:2012年5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以艺术产业的当前发展作为现实背景,分析了审美与功利、功利与经济、经济与审美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艺术产业构成了审美与功利、艺术与经济关系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并从审美和经济两个方面考察了当今艺术产业链各环
8、节的发展状况,提出可着力构建审美价值体系的艺术产业门类和途径。尤其在讨论当前艺术产业中存在的片面追求经济价值而降低审美标准的现象时,本书通过对功利与经济的区分,指出艺术产业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功利性活动,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只是艺术产业运行的直接目的而并非最终目标,其终极目标是通过艺术产业的运行,借助艺术传播途径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使思想和文化得以交流和推广,从而有助于构建社会生活的核心审美价值体系。因此,审美因素和经济因素只有相互配合、互相协调,才能真正推动艺术产业的发展,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构建审美价值,从而达到经济与审美的双向共赢。9. 书名:国民艺术素养读本人与审美作者
9、:王一川 年份:2011年1月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本卷的选文标准是这样的:第一,体裁兼收并蓄,理论文字、学术随笔、文艺作品均可,以富于文采、风格或个性化修辞的文章为主,思辨性文章应有独特特色、文采或风格;第二,观点兼容并包,突出当前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语境中人际平等对话与沟通;第三,本土现代文为主,辅之以古代及外国文章;第四,兼具理性深度、经典性、可读性和感召力,尤其突出个体体验和感召力 (即不是理论说教而是魅力感染);第五,作者个性独特而鲜明;第六,长短文相间,短文为主;第七,2l世纪前经典文章为主,酌选少量新近文章。而从文际关系来看,每章内 (即主题词下)各篇选文之间尽可能构成
10、多元而系统的关系,综合地阐释主题词的内涵;选文排列应体现内在的逻辑线索。在选文篇幅方面,每篇一般在几千字,尽量少选长文,尽可能多选优美短章,以便广大读者阅读。10. 书名:目击者文化指南摄影艺术作者:(英)安著,徐凤译年份:2010年8月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内容简介:众所周知,摄影就是“用光写作”。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描述只是对摄影的轻描淡写,就像说文学只是“用笔写作”一样。其实,摄影远不止于此。想想摄影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不禁令人敬畏。 本书将带你走进摄影艺术,揭开摄影的神秘面纱!三.相关论文(相关论文依次写出:名称、作者、摘要)1.名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者:张永芳
11、;出版源:山东师范大学 2011论文摘要:美术鉴赏教学是以美育为基础的,是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提高审美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当前普通高中学生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美术鉴赏作为高中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于审美教育的发展、学生审美心理建构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如今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教学方法选择不当,诸如“传递接受式”的课堂教学大行其道、“教师主
12、控”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度”型教学对学生给予过分自主,变成了学生课堂上的放任自流。此外,根据调查问卷可知,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存在教材、教师、学生等方面的一些问题。高中的美术鉴赏课程本质是要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本文结合了具体的教学案例并分析了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实现师生互动、如何对教材进行解读、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提高其审美能力等。通过对具体教学实践的总结,文章提出了美术鉴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对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现课堂互动,营造和谐审美环境;二是紧扣学科特点,强调基本审美知识;三是展开对比鉴赏,提高视觉审美能力;四是传授鉴赏方法,培养审美鉴赏能力。2
13、.名称: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教学探析作者:付庆军出版源: 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影视教育 (2006年21期)论文摘要: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在影视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全面提高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质量势在必行。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分析学生鉴赏心理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控。3. 名称: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作者:葛华东出版源:美学论坛 (2013年01期)论文摘要: 艺术鉴赏是对各种不同门类艺术的完整的动态审美过程和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其三个组成部分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各有特点,缺一不可,三个阶段依次递进,呈现出阶段性与层次性特征。艺术鉴赏,即
14、鉴赏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如美术、音乐、戏剧、文学、影视、曲艺、舞蹈等等,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涉及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鉴赏与欣赏语义相近,但有所区别,它在程度上更甚于欣赏,是鉴。 4.名称:现代商业广告摄影的审美和鉴赏思辩作者:陈志宏;出版源: 飘逸的想象 (2007年02期)论文摘要: 商业广告摄影美术界的成熟表现在也已经不满意理性制作主义对广告摄影作品感性审美认识的贬低和轻视。同时认为以往的知识体系有个重大的缺陷:即缺乏对于感性审美深度认识,主要体现出审美意识和艺术问题的严肃的哲学沉思。致使现代商业广告摄影从理性认识有逻辑学在研究,意志有伦理学在研究,但商业广告摄影感
15、性审美认识还没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去研究。因此,我们提出应当有一门新思维路向来专门研究商业广告摄影感性审美认识。 5. 名称:论电影鉴赏中的下意识音乐审美作者:吴海;出版源: 艺术与技术 (2012年05期)论文摘要:电影欣赏活动中的音乐审美几乎总是处于下意识的状态,处于一种被动的、限定的、具有强烈倾向性的状态。电影为影片中的音乐审美提供了大量非音乐性因素,使音乐的审美变得有依据。电影鉴赏者在对电影中的文化意义高度理解时,与之相关的电影音乐审美直觉和体验就更加明显。电影音乐通过序曲、插曲、终曲(片尾曲)发挥预告、支撑渲染、总结等作用,使用烘托、暗示、铺陈等手法,分别提示和满足了观众的空白(期待)视
16、野、平行(感受)视野和总结(拓展)视野。 6.名称: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刍议作者:祁凤霞; 于元青; 祁海霞;出版源: 思考与言说 (2008年18期)论文摘要: 影视艺术鉴赏通过对影视艺术的观赏达到对美的体验、乃至对生命的体验,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它除了具备艺术鉴赏活动的基本特征外,还因其独特的形态而具有被动性、亲和性、感受性等鲜明的特点。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把握。 7. 名称: 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作者:王建疆;出版源:复旦大学论文摘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一文运用现代生成论思想,从内审美的观点出发,接着新儒家、新道家以及非儒非道家关于老庄人生境界的话题,着力探讨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问
17、题。传统人生境界论在对待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关系时,基本上先假定人生境界的现成性存在,然后再去论述其中各种境界的高低。在这种思维方式制约下,产生了天地境界最高论(冯友兰);审美境界最高论(李泽厚);宗教境界最高论(宗白华、方东美);儒教境界最高论(唐君毅);道德境界最高论(钱穆);艺术精神最高论(徐复观); “道的境界” (陈鼓应)最高论等。这些“最高论”貌似对立,但在将人生境界视为现成的等级排序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且有的著名的人生境界论(如冯友兰的)中竟然没有审美境界的位置。本论文力图打破这种现成论范式,从对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的探索入手,获取对于人生境界的全新认识。本论文加引言共分四章
18、。引言介绍历来关于人生境界问题的不同看法,着重指出老庄“道德境界”与所谓“道的境界”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成论与现成论的对立。对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问题的探讨需要全新的理论指导和全新的思维方式。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运用现代生成论思维方式,提出并着力论证内审美的性质、特点和意义,揭示意义生成的二重性,探讨人生境界的内审美性质,肯定了老庄人生境界突出的内审美性质,指出它的祛除形色名声的特点,从而为揭示老庄人生境界的内审美生成机制奠定了基础。还通过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与康德崇高感审美生成的比较,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内审美境界生成的必然性。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首先通过对老子“道德”一体
19、境界的揭示,说明老子人生境界的生成性,并进而指出这种生成过程中的结构特点和作为中华审美智慧基因图谱的生成功能。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老子人格模式的审美特征;内审美境界的虚静、玄览、恍惚、无声无形的整体性特征;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美性质;以及由老子人生境界的实现与否决定的老子美论的真实含义。从而揭示了老子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生成的整体性功能运化机制,结构生成机制,人格理想机制,内审美机制,理想机制,境界美统摄机制等。本章重点对老子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和“无为而无不为”进行了考证,并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老子的美论是以老子的人生境界是否实现为转移的,其“美”的价值属 i性是生成的。二、“无为而无
20、不为”是以逆接的方式表现理想而非以顺接的方式表现因果。对于“而”这个虚词的理解直接关系着对老子人生境界的认识。第三章首先通过对庄子与老子人生境界同和异的比较,指出庄子在使老子的“道德境界”明朗化方面,境界结构方面,人格理想方面,内审美方面,自由境界方面,大美与俗美的统一方面所做的发展。其次是在庄子独辟的领域,从庄子的人生哲学、思维方式入手,探寻庄子在道与技艺的历史悖论中如何将老子形而上的无形之道落实到现实人生的有形之艺术,从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境界型内审美与感官型审美的结合,并为艺术的合法存在打开了历史的闸门。接着揭示了庄子诗化哲学从辩证到诡辩的思想根源、思维特征及其生成功能。揭示了庄子
21、文学手段在从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生成过程中的转换生成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子美学与庄子美学互生互动的观点。对庄子多方位的修养路径和多采的人生境界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还原了庄子人生境界的超越性、系统性和生成性、审美性原貌,展示了庄子人生境界的丰富性。本论文对老子中的“美”、“无为而无不为”和庄子中的“道德”、“美”、“乐”等关键词进行了考证和统计分析,指出老庄人生境界的道德一体、有机生成的性质,和庄子推崇大美、至乐、天乐,同时又不完全排斥生活中的审美的兼容性特点,并对其思想的和社会的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而澄清了所谓老庄只肯定大美以及“美学意义上的美”只能是这种“大美”的流行性误解。总之,本
22、文立足于中国美学史,在生成论和内审美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群举对比法,结合大量的考证,论证了老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生成的机制、原因和过程,矫正了在这个问题上的现成论流弊和片面性缺失,为建立健全人生境界美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美学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阈。8.名称:审美与人生境界作者:施江斌出版源:邢台学院学报论文摘要: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情感性、根源性、直接性的特点。人生境界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升华,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审美与人生境界关系密切,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小我之境向大我之境不断攀升,进而实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最终目的是走向人生的至高境界
23、。当今社会的困境,更加重了通过审美提高人生境界进行审美还原的迫切性。9. 名称:论审美的社会功能作者:潘智彪出版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论文摘要:该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将整个社会看作一个大系统,将人类的审美活动看作社会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进而考察了审美的各项社会功能。首先是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其次是社会交往功能。此外,审美还是宗教的功能等价物。 10. 名称:论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作者: 潘智彪出版源:武汉大学哲学系论文摘要:当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相遇合时就形成审美时尚。审美时尚的背后往往有某种社会文化心理与之相伴随。审美时尚以社会时尚为背景,以社会文化思潮为情感动力。审美时尚的形成,有着
24、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审美时尚直接影响到个体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到个体审美趣味的取向。不同年龄、性别的审美个体受审美时尚的影响各有差异。审美时尚还体现为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实践中的一种趋势、潮流。审美时尚,作为一种渠道或方式,有效地实现着社会心理对时代审美意识的影响。11. 名称:论人的审美社会化作者:潘智彪出版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摘 要: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必须经过一个审美社会化的过程才能逐渐形成。审美社会化的内容包括唤起审美需要、培养审美能力、学习审美规范。审美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是审美的社会教化及个体审美内化。审美社会使审美个体得以存在,杰出的审美个体又反过来促进
25、了审美社会的发展。12. 名称:论艺术鉴赏与艺术阐释作者:吕少卿出版源:美学与艺术学研究 (2014年05期)论文摘要:阿瑟丹托说:在阐释有结果之前,欣赏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正点明了艺术鉴赏和艺术阐释的一种关系:艺术阐释决定艺术鉴赏。20世纪以来的解释学艺术理论试图以艺术接受为出发点来读解艺术、艺术作品。以艺术接受为中心的接受美学显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和误区,尤其是有着存在着忽视艺术创作主体和忽视作品客观标准的倾向。因而,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寻求正确认识艺术鉴赏中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观众(鉴赏者)之间的关系,在构建当代的艺术鉴赏理论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
26、思想。 13. 名称: 论电影艺术鉴赏的特征作者:万年春出版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摘要: 电影艺术的鉴赏作为艺术鉴赏的一个分支,既遵循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的特性,其 特性表现为电影语言感知过程中的直观性和运动性、电影鉴赏过程中再创造的有限性、电影意蕴领悟过程中 的隐喻性和哲理性,这三个层面互为一体,构成了电影艺术鉴赏的特征。 14. 名称:艺术鉴赏中的“通感”作者:丁保轩出版源: 忻州市工业学校 山西原平034100; 论文摘要:艺术创作与鉴赏有其共同的机制,即共同的生活经验和较为一致的艺术情趣。据此,得出艺术鉴赏中的三点“通感”,从蓄势、空白和时间性三个层面给以分析
27、探讨,试图抽象概括出艺术鉴赏中客观存在的某种规律,从而指导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15. 名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作者:邓兰出版源:湖南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摘要: 讲究教学艺术的艺术教学,必然是理想的艺术教学,而对于艺术教学来说,合适最是理想。合适意味着艺术教学应遵循着艺术审美育人的目标追求,无论从内容、形式、方法等都让学生获得美的感悟。因而,将审美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可能是一种较高的要求,但对于艺术教学而言,则是一种必须的、基本的要求,否则艺术教学便无法实现其审美育人的目的。但是最需要教学艺术的艺术教学,其教学艺术的理论研究却是十分滞后的,而
28、理论与实践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滞后将直接导致实践的落后,而实践的落后又使理论陷入更进一步困境。没有关于艺术教学艺术本质的探讨,没有对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特质的描述,没有对艺术教学艺术审美尺度的理性思考,没有从现实教学中发现问题和提取精华,都无法促使艺术教师自觉地审视和创设自我的教学艺术。因而本文尝试着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虽不算建立了完整的艺术教学艺术理论体系,但也致力于让艺术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始终朝向良性的方向循环前进,促进艺术教学不断走向更美好的境地。本文共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理想。艺术教学艺术是因艺术和艺术教学而产生的,因此它的审美理想当从艺
29、术和艺术教学当中去寻觅。一切艺术的本质规定着艺术教学艺术的本质属性,审美是艺术的最根本价值,因而审美也是艺术教学艺术的本质,其实它应当是一切教学艺术的本质。没有审美的表现,教学艺术也就无所附丽。教学艺术使教师高超的技巧、教学的机智、主体的经验、内心的自由精神等等以审美形式得以较好地展示,而学生通过对艺术美的感受,得以毫无阻隔地进入自我真实的、自由的内心世界,以这样的状态来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幸福,并同时获得了美感培育,这便是教学艺术以艺术的审美特质为教学做到了其他所不能为。因而以审美作为教学艺术的本质可谓名至实归。艺术教学艺术树立起审美的理想,更是为了艺术教育审美育人理想的实现。通过对已有实
30、践的反思、通过来自理论研究的启迪、通过对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二元对立”的批判的辨析,本文认为,无论从中国艺术教育的现实出发,还是从艺术教育的内在品质而言,中国艺术教育必须要坚持其作为审美教育的属性,艺术教育的审美属性不容质疑。艺术教学是实现艺术教育审美育人理想的主要途径,但它却常会处于学生喜欢艺术却不喜欢艺术课堂的窘境,而形成这一窘境最本质的两个原因在于:艺术教学没能成为师生共享的审美的艺术活动,艺术教育没能坚守审美的本质属性。于是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理想追求也就以此为据:让艺术教学成为审美的艺术活动;助艺术教育坚守审美的本质属性。第二章: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尺度。艺术教学艺术需
31、要美学的引领,古今中外有着许多的美学流派,其中中国的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国外的他律美学与自律美学、解释学美学与接收美学以及艺术符号美学对艺术教学的影响最直接,从它们那里获得的启迪,都帮助本文审视艺术教学艺术,如何遵从了艺术的审美品格,如何尊重了艺术的本质,如何巧妙地开启学生的审美心理,恰当地全面地为学生展示艺术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既然艺术教学本身就能成为一种自由、自然、自享的艺术活动,那么这样的艺术活动,自然是能够从美学的视角来审视的。艺术教学艺术还需把握好自己的审美实践尺度,也就是把握好艺术教学中切实存在的,彰显艺术教学审美特质的关系。首先是把握好艺术与人的关系,既指分别把握好“
32、艺术与教师”、“艺术与学生”的关系,更指把这种关系诠释为艺术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和教师在艺术面前情绪达到共融,共同作为陶醉于艺术中的“人”,并与艺术中所蕴含的生命相交往。其次是把握好艺术内部各门类之间的关系,一切艺术都是人类感觉体验的表达,只是各自所用到的感性材料不同,因而艺术教学艺术既要能给学生综合的艺术感受力,又要能使他们体味不同艺术的个性。最后是把握好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的关系,艺术不是孤独的存在,它与非艺术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表达,艺术教学艺术不能让艺术教学囿于孤芳自赏的小圈子,而是在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上好好展示这种关系,使学生得以更好地理解、学习、欣
33、赏艺术。第三章: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缺失。缺失了教学艺术的艺术教学,无法使学生真正得到艺术的审美体验,自然也无法实现艺术审美育人的价值。当前的艺术教学,智育化和德育化的倾向已不十分明显了,但即便教师拥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常常存在着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教学艺术。在艺术教学中以模仿代创造、以情景代意境、以娱乐代愉悦;处理师生关系时,教师仅作为学生审美活动的旁观者而存在、学生作为教师艺术表演的欣赏者和艺术设计的配合者而存在;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对学生使用单调乏味的评价语言、进行一味赞誉式的评价、让学生间的互评流于形式、教师无视于学生在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反馈和对教师教学标准划一的评价都是艺术教学艺术审美
34、缺失的表现。第四章: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实践。本文把艺术教学分列为“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和“知识与技能”三个领域,在明确各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来更有针对性地探讨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实践。感受与鉴赏的教学艺术,能够选取符合中小学生的接受水平、对材料加以完善的利用、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艺术以供学生欣赏,能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体中,能让学生获得积极对待多元文化艺术的鉴赏态度,并从充满感性的直观入手,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在既有“形动”更有“心动”的状态中,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接受。表现与创造的教学艺术,就是在保护与尊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营造合适的环境,给学生以足够的信息刺激来激发他们的灵感,让他们展开艺术化的想象,在合作中自在、自信地展示自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艺术,就是能让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摆脱枯燥乏味的境况,让学生因为强烈的要在艺术中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主动产生学习的欲望,营造自由快乐的学习氛围,让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自然地渗透于艺术当中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自由驾驭知识与技能,使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本身就成为一种艺术享受。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