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堂限时测试: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无答案)讲课讲稿.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13317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堂限时测试: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无答案)讲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堂限时测试: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无答案)讲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堂限时测试: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无答案)讲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堂限时测试: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无答案)讲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堂限时测试: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无答案)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2.“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富强的主要原因是( )A隋朝统一全国,增强了实力 B隋文帝励精图治,采取改革措施C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D隋统一后,南北交流加强3.隋朝开通了大运河,其主要目的是( )A加强北部边防 B巩固隋朝统治 C方便隋炀帝南巡 D促进南北经济交流4.“北通涿俊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抵

2、御了匈奴进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5.隋炀帝被杀的地点是( )A涿郡 B长安 C洛阳 D 江都6.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歌谣中的汝指( )A西晋 B北周 C隋朝 D梁朝7.在古代最早采用选官制度的是( )A唐玄宗 B武则天 C隋炀帝 D隋文帝8.“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开凿此河的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9.“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这三部分组成。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

3、济的大动脉了。”这表明( )A大运河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动脉B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C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发挥大运河的作用D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10.下列不属于科举制度作用的是( )A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B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C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D阻碍了教育的发展11.“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进士科”的作用是() A巩固了西周统治 B改善了选官制度 C加强了经济交流 D妨碍了中外往来12、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隋朝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11.画出隋唐大运河的三地四段五河12. 材料一 (如图)材料二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1) 上述材料所说的是我国古代的哪项伟大工程?开通于哪个朝代?(2)材料一图中的A、B、C三处地名是:(3)材料二中“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这一工程的什么作用?(4)当时统治者开通这一工程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工程的开通又有什么意义?(5)材料三中说“尽道隋亡为此河”,你认为正确吗?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