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集锦.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04527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集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集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集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集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集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

2、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

3、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

4、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32、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33、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34、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35、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36、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37、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38、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39、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

5、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40、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41、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42、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象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

6、”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

7、言艺术。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

8、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12、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13、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的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9、。14、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15、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16、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17、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

10、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18、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19、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二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3、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櫆、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等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力求语

11、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4、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5、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6、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7、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8、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9、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10、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11、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

12、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12、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13、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16、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1、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2、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结构。它有三个基本特性:语言性、整体性和表现性及个性。3、语音层面:

13、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韵律两种形态。4、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春笋的起伏状况。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5、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律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6、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7、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8、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

14、法则。9、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10、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三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就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2、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3、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4、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5、艺术形态美: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

15、和内在形式美。6、类型说: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7、个性典型说: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8、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9、中介特殊说: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10、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11、扁平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12、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13、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指出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14、自然主义:着重描写现实

16、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型化。不能反映生活本质。15、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16、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现实关系的真实性;时代脉博和动向。17、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18、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20、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21、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23、寓言式象征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

17、理或观念。24、符号式象征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1、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2、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3、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应用于意境理论中,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4、象征意象化:营构文学象征意

18、象的原则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即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追求意象应合,不惜以荒诞的幻象求得意念的真实。5、荒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指艺术家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6、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7、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8、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9、意境:指抒

19、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10、象征意象:文学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四1、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2、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4、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5、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6、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7、时距:故事时

20、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8、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9、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10、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11、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12、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13、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14、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对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15、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16、叙述内容:

21、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18、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18、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19、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20、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21、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22、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24、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25、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中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26、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22、。28、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29、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30、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31、作者:创作作品的人。33、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34、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1、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2、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3、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

23、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4、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解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有四种: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及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5、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记作用的叙述手段。6、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的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三个主要方面。7、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叙事作品中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

24、的文化结构。8、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9、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10、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11、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

25、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12、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五1、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2、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3、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4、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5、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6、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

26、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7、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8、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9、诗可以兴、观、群、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10、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11、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12、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13、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上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16、抒情小品文:一种短

27、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17、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18、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1、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2、抒情策略: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3、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

28、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4、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5、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6、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7、原型意

29、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浮云、大雁、流水、杨柳”等。8、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思归、怀乡、伤逝、惜别等”。9、颂诗:最初也是一种歌,它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也可以是一种追求技巧、沉于冥思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常用来歌颂神圣。我国诗经中就不乏颂诗,屈原的橘颂可列入颂诗的范畴。10、情诗:是用来歌唱爱情的诗,在抒情作品中,它抒发的情感最为强烈、真挚和细腻,也最具个人色彩。如诗经。11、哀诗:也称悲诗、挽歌,是用来悼念死者和

30、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也有为死者安魂、令败者止悲的功用。我国楚辞中的国殇哀郢皆为哀诗中的佳作。12、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13、抒情作品:专门用来抒情达意,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14、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

31、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15、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六3、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它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功利性。4、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5、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6、规范语体:具有规范性

32、的语体。7、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8、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9、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使用。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10、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11、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语言的特殊组合,是文学风格的外衣。12、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13、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14、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

33、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15、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17、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渗透于作品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18、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1、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2、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3、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4、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

34、中的表现。5、文采: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之一,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也即语言的特殊组成,是风格的存在方式。6、刚柔说: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理论,即把文学风格区分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属于简分法。7、豪放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人则认为是苏轼发其端。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故有“苏辛词派”之称。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8、婉约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温雅。代表作有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9、风格美:指风格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

35、是区别不同风格类型的标志。不同的风格类型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它是作家在文学史上争得坐标位置的一种艺术力量。10、时代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11、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色。七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

36、象的美。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

37、,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20、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

38、、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21、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22、艺术构思: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创作对象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24、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25、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26、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27、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28、审美理想: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各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

39、求。追求艺术真实性、社会价值、形式完美。29、艺术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客观地反映生活实际,充分表情达意,从而给人合情、合理、合意之感的审美追求。包括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30、文学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1、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2、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3、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

40、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4、感物说: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受到外在事物的感发、刺激而后产生的精神创造活动。5、养气说: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决定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是“养气”,即进行主体内在精神的自我修养。6、胸有成竹说: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认为作家、艺术家在动手创作之前要先使描写对象的特征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创作出好作品。7、创作动机:这是文学创作活动主体从事创作活动的主观目的。8、艺术概括:这是艺术构思的具体方式,是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所选定的材料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括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两种方式。9、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41、: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示,具体包括艺术真实性追求、社会价值追求、形式美追求。10、细节真实:属于艺术创作真实性原则中的一个方面,指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环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看上去象真的一样八2、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4、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9、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一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10、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12、合理误读:在一定的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16、文学

42、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17、印象性批评: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18、注释式批评:解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19、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评。20、英美新批评派批评:主张作品中心论,注重形式与文本的研究与批评。倡导“细读法”。21、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欲论,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22、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将作品放到某个文学原型中去研究,提倡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23、结构主义批评:探求主宰具体作品的抽象结构。认为作品是一个

43、符号系统,是按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产物。24、接受美学批评: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25、女性主义批评: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某种程度上颠覆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传统。26、后结构主义批评: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是闪烁变化的语言符号的游戏1、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2、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3、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44、4、文学传播:这也是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文学传播就是人类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文学信息、观念与情感的交流。5、接受心境:是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6、期待视野:这是关于文学接受过程的一个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首先提出的。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解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7、预备情绪:是波兰美学家英加登首先提出的。预备情绪是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

45、特殊情绪。8、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这是审美心理结构对作品采取的两种主要应对方式之一,而且一般是首先采用的反应方式。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9、审美心理结构的顺应: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改变与更新的作用。9、作品的召唤结构: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是指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10、作品的具体化:是指接受者在阅读

46、中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创造性的接受过程。11、审美效果:是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12、心灵共鸣: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13、文化认同:是指通过文化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14、文学的社会交往: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1、古典主义: 17世纪始于法国的文学思潮, 17世纪法国的戏剧创作中达到高峰,以悲剧家高乃依、拉辛、喜剧家莫里哀、理论家布瓦洛为代

47、表。它力求形式的完善,结构严谨,语言明晰,体现出高雅的趣味。后来受到浪漫主义的猛烈抨击,失去主宰地位而哀败。九1、原始艺术:人类在史前社会创造的最初的形成中的艺术。6、文学思潮:在一定的时空范围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潮流。10、自然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与情感因素,片面发展现实主义再现生活的原则,追求纯粹客观。11、后现代主义:现代西方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12、象征主义:主张通过象征、暗示、对比和联想表现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与哲理。13、未来主义:否定传统,赞美运动与力,打破语言规律,任从直觉。14、表现主义:反对再现,主张纯粹反映世界形象,强调主观接受的绝对性。15、超现实主义:反传统,反现性,主张遵从潜意识创作,进行所谓的“自动写作”。16、存在主义:关注荒谬、虚无的世界中的人生苦难,意识荒谬的存在性,强调自我选择。17、新小说:反对虚构,力求客观化描写,反倾向,构造新的小说结构。18、文学流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2、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因为巫术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