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乡村干部中开展五员活动做法和启示.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493625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乡村干部中开展五员活动做法和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在乡村干部中开展五员活动做法和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在乡村干部中开展五员活动做法和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在乡村干部中开展五员活动做法和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在乡村干部中开展五员活动做法和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范文最新推荐- 在乡村干部中开展五员活动做法和启示 关于在乡村干部中开展“五员”活动的做法和启示中共*县委政研室>>当前,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党政机关、村级组织和乡村干部的工作职能、方式方法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县委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着定位高、立意远、措施实、机制新的原则,适时在全县乡村干部中开展了以服务为核心的争当农村工作“五员”活动,即当好党在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化解农村矛盾的调解员、引领农民致富的信息员、新技术推广的指导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监督员。并把在乡村干部中开展争当“五员”活动作为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农村乡镇贯穿始终

2、的一个主题实践活动。>一、“五员”活动的提出及其定位>去年以来,*县委高度重视实施“一免两补”等税费改革后农村发生的新变化、农村工作面临的新特点,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解决困扰乡镇政府和乡村干部工作转型过程中面对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由县委主要领导带领有关部门多次深入到乡镇开展调研,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经过调查分析认为,税费改革后,农村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管理体制基本被打破,村级职能弱化、乡镇工作转型,大部分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困惑,工作无所适从;有的乡村干部在思想上产生了误区,认为取消了农业税费,对农民失去了控制力和组织力,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土地矛盾纠纷等问题,感到束

3、手无策,认为干部难当,农民难管,产生了动摇心态;特别是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变化,乡镇工作职能和乡村干部工作的方式方法将重新定位,由过去的管理型干部向服务型干部转变,而现实中多数乡村干部对这种角色的转换不适应,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作层面上,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掌握,不会用,有些干部主观上虽有富民之心,客观上缺乏为民服务的本领,感到工作信心不足。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将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滞缓小康社会的进程,直接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对此,县委多次召开常委会议和常委扩大会议,统一了县级班子成员的思想,达成了共识。县委常委会议在讨论研究过程中,坚持以人

4、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本着定位高、立意远、措施实、机制新的思路,提出了乡村干部争当“五员”活动的意见,提出了乡村干部争当“五员”活动的意见,并且明确了“五员”活动的工作目标: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通过开展争当“五员”活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能力,摒弃僵化固守的思维模式,摆脱传统观念的羁绊和束缚,通过有效工作,充分发挥“两个作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二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改变乡村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通过开展争当“五员”活动,有效解决乡村干部需要干什么、应该怎么干的问题,为乡村干部发挥作用提供借鉴

5、空间,指明工作方向。三是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通过开展争当“五员”活动,使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复杂而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通过乡村干部个体作用的发挥构筑集体的力量,进而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谋取利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四是提高干部素质、培养锻炼新型干部队伍。开展争当“五员”活动,通过宣传政策、传递信息、化解矛盾、技术指导、带头示范等方式,使乡村干部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当好“五员”的过程,就是提高乡村干部自身素质的过程。五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通过开展争当“五员”活动,发挥乡村干部的示范引带作用,

6、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县委提出的“负重前进快发展,求实苦干建小康”的工作目标。“五员”活动意见提出后,得到了全县乡村干部的热烈响应,组织部门因势利导,今年年初,在六团镇进行了先行试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召开了全县乡村干部争当“五员”活动工作会议,在全县各乡镇全面铺开。并把乡村干部争当“五员”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主题实践活动和一项长期工程,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二、“五员”活动的运作方式>为了把“五员”活动落到实处,县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五员”内涵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落实措施,探索建立了争当“五员”

7、活动的有效机制,保证了“五员”活动取得实效。>1、明确工作任务与工作目标。当好党在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就是要求乡村干部准确把握和理解政策,通过召开村民座谈会、走村入户、设立宣传栏、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宣传贯彻土地法、土地承包法、森林法、信访条例及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法规。通过宣传,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及时、准确地被农民群众所掌握,达到家喻户晓;当好化解农村矛盾的调解员,就是要求乡村干部善于用法律、法规、政策等解决问题。对出现的矛盾妥善把握,及时化解,避免矛盾激化和恶性案件发生。通过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维护农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保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好引领农民致富的信息员,就是要求

8、乡村干部要做到脑勤、嘴勤、腿勤,及时搜集、整理、传递信息,通过发放信息明白纸、走村串户告知等形式,提供给基层组织或农民,缩短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距离,使农民获取好的经济效益;当好新技术推广的指导员,就是要求乡村干部积极主动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专业培训班,学习掌握新技术,深入农户中推广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先进实用新技术。通过指导农民应用新技术,培养一批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的骨干;当好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监督员,就是要求乡村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正确行使监督职能,通过参加恳谈交心、村民议事会、设置举报箱等形式,搜集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向乡村组织提出处理建议。协助乡村组织开展好政务、村务

9、公开,增强农村工作的透明度。>>2、确立活动形式与工作方法。乡村干部开展“五员”活动以责任区为活动空间。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责任区划分。一种是划片、设区、建组、责任落实到人的形式,即以人为单位,每名村干部包扶1户贫困户,联系1户种、养大户;以屯为单位建组,每个屯派驻一名乡镇干部,做为长期包扶、联系、组织、开展“五员”活动的“组长”;以村为单位设区,配置一名“区长”;按照区位分片,3个区为一片,由党政副职领导担任“片长”。另一种是以村、屯为单位划分责任区,即一名乡镇干部和一名村干部包一个屯,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包两个村。在活动中实行民情日记载体形式,乡村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记

10、,记载责任区的各类情况,以及干部开展活动时间、内容、方式方法、取得成效等。民情日记是了解和掌握乡村干部开展争当“五员”活动的一个有效载体。>>3、建立有效考核与落实机制。一是实行载体考核。把民情日记作为开展争当“五员”活动的推进方式和考核载体。通过查阅乡村干部在争当“五员”活动过程中所记载的民情日记,看乡村干部是否了解责任区或联系户的详细情况;看乡村干部是否记载和了解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方法、取得的成效;看乡村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做具体工作的真实记录。二是实行重点考核。“坚持领导抓,抓领导带动”的工作方法,把乡村领导班子成员开展争当“五员”活动作为考核

11、乡镇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管理。三是实行测评考核。深入干部所包责任区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组织责任区群众代表对干部争当“五员”工作进行测评,让群众成为评估争当“五员”活动的主体。四是实行量化考核。将“五员”活动的内容量化分解。重点看政策是否宣传到位,测评群众的掌握程度和覆盖面;看信访及稳定情况,检查矛盾解决的数量和程度;看所提供的致富信息和利用率,评估效益情况;看有没有新技术应用推广项目,示范点作用是否显现;看保证农民合法权益的机制是否建立和完善,帮助农民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依据乡村干部争当“五员”活动的工作实绩,确定突出、优秀、较好和差四个档次,做为干部晋级、评模、选聘

12、的重要依据。>>三、开展“五员”活动的成效与启示>>从几个月的实践看,“五员”活动在全县农村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目前,参与争当“五员”活动的乡村干部达到1050人,占乡村干部总数的80%,其中乡镇干部556人,村干部494人。“五员”活动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乡村干部的服务意识、服务本领和实践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在春耕期间,各乡镇印制了春耕生产期间农民应注意的问题等宣传单,及时送到责任区农户手中,让农民及时了解信息,掌握情况。为了解决贫困户的春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乡村干部通过民间借贷、协调银行贷款等形式,共解决春耕生产资金1150万元,保证了贫困户及时种

13、上地。*镇组织司法、农经、农技等单位的干部利用农贸大集,设立政策法规和科技知识咨询服务台,向农民宣传和讲解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知识,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二是切实解决了农村各类矛盾,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开展争当“五员”活动,乡镇干部能够积极主动深入到所包责任区,了解掌握农村的各类矛盾和苗头性问题,分析原因,及时化解。自入春以来,全县乡村干部共化解、调处土地矛盾纠纷1100余件。乡村干部还对一些家庭矛盾、邻里矛盾、社会矛盾以及农民与村集体的矛盾进行有效化解,从而,避免了一些矛盾的激化和一些上访事件的发生,保证了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较好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的

14、和谐稳定。>>三是拓宽了致富信息渠道,加快了新技术推广步伐。乡村干部将获取的农业致富信息,及时带到责任区农户中进行发布,通过信息交流,全县已签订农业订单18.6万亩,预计农民可增收670万元。如,*镇镇村干部结合水稻主产区的特点,积极与浙江、上海、北京的粮食销售企业联系,联合镇内18个米业加工业户,与农民签订优质水稻订单合同5万亩。同时,乡村干部能够主动与责任区内的农户结对子,组建联合体,今年以来,全县新组建党群经济联合体89个。乡村干部还结合今年的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全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带动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在乡村干部中开展的争当“五员

15、”活动,符合形势需要,体现了时代特征,是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进性的一个有效载体,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提供了借鉴。>>1、只有审时度势,才能把握农村形势发展中出现的主要矛盾。面对“一免两补”等税费改革后农村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复杂矛盾,县委及时开展调查研究,深刻分析致因,找准问题的症结,研究制定应对措施,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只有明确思路,才能制定科学的对策。在乡村干部中开展争当“五员”活动,是解决新时期农村问题的有效办法,“五员”涵盖了农村工作的基本内容,也体现了

16、县委提出的“定位高、立意远、措施实、机制新”的工作思路。乡村干部当好“五员”的任务明确,措施具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转变乡镇政府的工作职能和乡村干部的工作作风。>>3、只有增加压力,才能提高工作动力。乡村干部争当“五员”活动核心在于服务,实行考核机制是加快干部转型的必要手段。调查中有些乡村干部说:“过去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春催种、夏催管、秋催收、冬催款,实行税费改革后一段时间内,就不知该干啥,县委提出的五员活动为我们找到了工作方向,而且有任务指标考核,现在不但知道怎么干,而且知道不干不行了”。县委在实施“五员”工作中,创新了活动载体,活化了工作方式,激发了乡村干部的内在

17、动力。>>4、只有推陈出新,才能增强工作创造力。新的形势需要新的办法和操作模式,过去我县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创造了一些好的办法,如党员责任区、党群经济联合体等,当前开展的乡村干部争当“五员”活动是对以往好做法的总结和深入,既丰富了党员责任区的内函,又拓展了“党群经济联合体”活动的外延,为乡村干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乡村干部中开展五员活动做法和启示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它是针对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18、存在的二元分隔状况提出来的。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这无论对于城市,还是对于乡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在改善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始终应当是核心、动力和基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发展战略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商品市场一体化、经济活动网络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有学者将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户籍管理、住房、食品供应、就业、教育、医疗等更大的领域。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也有学者将这种城乡融合扩展到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空间等各

19、个方面,将城乡一体化看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城市和乡村将成为一个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城乡一体化不论作为一种手段,一种过程,还是一种结果,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趋向、必然选择。城乡一体化早在19世纪中期就成为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改革开放后,我国历史上城乡隔离发展所造成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日益表面化,城乡一体化逐步受到重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已于90年代中前期开展了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策略与方案,对领导决策和管理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

20、内地,宝鸡等城市也进行了城乡一体化战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建国五十多年的投资建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加快了太原工业化的进程,形成了较为雄厚的重工业基础。在工业化的强大带动作用下,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城市化水平接近70%,已形成大都市雏形。本课题在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基础上,重点对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对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太原市城乡关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地提升太原市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通过城乡关系的改善和密切,更好地发挥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城

21、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一、城乡关系现状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问题提出的。简单讲,城乡关系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但在研究中考虑到城乡之间的联系,必须对二者做出界定。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关系取决于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如城乡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性、通达性等。在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体制因素对城乡关系的影响相当深刻,同一行政区划单元内由于行政上存在隶属关系联系,经济联系较为密切。不同行政单元之间,经济联系则相对较为松散。城乡关系研究范围的确定既要考虑经济联系的强弱,又要考虑行政地区范围的影响。在本项课题研究中,城市是指太原市市区,即建成区部分。乡村包括两个层

22、面:一个指太原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乡村部分,即近郊(现6个城市辖区的郊区部分)和远郊(市辖县、市);考虑到太原市大都市区发展已形成雏形,另一个层面系指城市腹地,即北面忻州、南面晋中等受中心市区影响明显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部分地区,即太原市都市圈。(一)城乡关系发展阶段的划分太原市城乡关系的演变与我国建国后实行的宏观发展政策密切相关。80年代以前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政策、改革开放后的城市与乡村二元工业化发展政策、90年代后的市场化发展战略等,都对太原市的城乡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太原市因其自然资源赋存条件的特殊性以及国家劳动地域分工任务的约束性,城乡关系特征显得更具典型性和阶段性。

23、太原市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城乡隔离发展阶段。与全国一样,超前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以及十分严格的城乡户籍政策,基本上阻塞了应有的城乡联系通道和方式,总体上隔绝了正常的城乡发展关系。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工矿基地”和“生产性城市”,而乡村以农补工,不但要承担对工业化的投入,还要负责供应城市人口的粮食、蔬菜和副食品。城市建设、工业发展难以顾及农村和农业的需求,甚至还有城市剥夺农村和工业剥夺农业的现象,城乡关系完全处于分离甚至对立状态。第二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初,城乡自主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首先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后

24、兴办了大量的以资源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及其初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极大地刺激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太原市郊区及辖县的经济面貌。可以说,这一时期农村的发展是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发展起来的,极少获得城市的支持。此间,太原市作为能源基地的中心城市,得到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能源、重化工工业发展较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也形成了超重型和资源型经济体系。其他经济功能,特别是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组织和管理职能未能得到相应的发育和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局限性很强。因此,这一阶段太原市城乡之间形成了自主发展、相对独立的关系,不仅城乡之间产业关联性薄弱,而且还存在对资源、土地、环境、市场和其他经济要

25、素的不良竞争。这种城乡二元发展的状态,既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高效使用,更不利于市域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和产业发展层次的提升,妨碍了中心市区和郊区乡村的共同、协调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城乡关系调整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步伐加快,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趋于弱化,我国逐步告别短缺经济,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时代基本结束。以增加供给为主导目标的传统开发模式被以区域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代替,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城市发展层次不够、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发展则面临着技术层次低、规模不经济、环境恶化、增长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城乡二

26、元结构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重新认识和调整城乡关系,使两者由对立、分离逐步走向协调、融合成为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太原的城乡关系得到一定的改善,经济联系逐步加强,城市发展开始呈现出扩散的特征,城市化地域扩展明显,以太原市建成区为核心的都市圈雏形已基本形成,标志着城乡关系正由隔离向融合逐步过渡和转变。(二)城乡现状的关系特征1.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太原市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特征表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太原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在“有水快流”原则指导下,以采掘和初加工为主的乡镇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立起具有显著资源型经济特征的农村工业体系。资源型产业是一种

27、依赖大规模动用资源的基础性产业,产业带动作用较弱且在区际贸易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城乡工业化的二元投资格局不仅造成了城乡之间在资源利用、占有市场等方面对立,而且产业上相互之间缺乏分工协作,使得城乡优势难以得到正常发挥,无法形成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也就是说,目前太原市城乡二元结构首先表现在经济的二元结构上,并支配着城乡其他关系的二元性特征。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也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乡工业化的二元性必然导致城市化的二元结构。太原市区,城市化主要地表现为外延式地域扩展,城市的职能、发展层次和极化效益未能得到合理的拓展。太原的郊区和邻近的乡村地区,乡镇企业规模偏小、空间布局分散

28、,农村工业化对乡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足,加之长期以来户籍管理的限制以及我国特有的“自下而上型”城市化道路的导向,小城镇发育进程不快,集聚功能较弱。上述两个方面,都影响和限制了太原城市化的一体化发展,使城市化呈现出异质性、二元性的特点。长期以来,郊区在产业选择、布局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法规等方面,均没有纳入城乡一体化统一管理的轨道。郊区自身也存在很多生态问题,诸如乡镇企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土地不合理利用、村落布局混乱等。特别是位于城市外围的城乡结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高度密集,生态环境治理上又属于城区和郊区均不便管理的地段,具有城市和郊区“双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城乡之间污染扩散与生态净

29、化脱节。乡村地区由于采煤、炼焦、炼铁、造纸等污染型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式发展,同样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破坏了乡村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近十几年,随着太原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人口以及城市设施继续集中,城市的生产与消费功能日益增强,导致城市用水、用电量增大,废气、废水排放量增多,城市绿地和规划绿地不断被蚕食,城市生态功能日益衰退,生态问题十分严重(近一两年这一情况有所遏制和好转,但尚未形成根本好转的机制和态势)。在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过程中,实施“退二进三”战略,通过搬迁污染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工业环境,但由于环境管理和技术改造方面的原因,出现了污染转移的问题,

30、郊区和邻近的乡村地区生产、生活废物排放量增多,郊区作为中心城市的“绿肺”及生态系统的“还原器”的功能持续退化。可见,城市、乡村以及城郊地区之间的生态关系模糊,生态分工不明,生态结构亟待进行重新整合和重大调整。此外,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城乡在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二元化现象,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极为不利。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缺乏广域交通体系的观念,受行政区划分割,大型区域性交通基础建设的协调性与一体化程度仍较低;大型动力供应设施,如输变电设施、煤气、燃气的生产与输配设施和热力生产供应设施建设中区域联合、共建共享以及城乡一体化考虑不够,导致郊区城镇、乡村地区规划建设中追求自成系统的倾向严重。城乡各自建设污

31、水处理设施,造成相互影响和越界污染;分散建设水源和供水设施,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城市给排水管网建设自成体系,小城镇、农村及“城中村”给排水设施与管网建设滞后,城乡之间反差极大。2.中心城市发展层次不高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城乡关系中,城市与乡村具有相互依存的特点,乡村是城市的腹地,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和基础作用,城市则在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这种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城市经济规模大、技术层次高,更重要的是城市的经济功能完善且对城乡关系的影响作用大,如城市具有带动作用强大的主导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集中有大量的金融、保险、生产服务等经济核心部

32、门。目前,太原市中心市区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很大,新兴服务业规模偏小,空间集聚也很不足,经济枢纽功能亟待加强。同时,资源型经济特征以及城乡工业同构现象造成城乡经济分工不明确、产业联系偏少,城市无法通过密切的横向、纵向及旁侧产业联系,对城乡经济发展发挥强有力的带动作用。3.城乡联系的渠道不畅通城乡一体化就是要通过各类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与高效配置,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的。经济要素流动的通达与顺畅,有赖于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以及城镇体系的完善。就太原而言,二元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了城乡之间的自主发展格局。资源型经济的固有特点,造成城乡之间依靠各自的“体外循环”完成从投资、生产、企

33、业管理、技术开发到市场拓展、销售的整个经济运行过程,再加上产业结构的趋同与刚性,使得经济要素在产业间的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难于实现。从道理上讲,各级城镇的正常发育以及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有助于城镇发挥中心作用、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目前,太原城镇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城市、小辖区”。太原市由于城市辖区较小,造成城市腹地狭小,这样既限制了城市产业拓展的空间,妨碍了高耗能重型产业(同时也是污染型产业)的转移,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以及资本的内聚和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城乡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太原城镇体系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大城区、小郊区”。城区特别是原有三城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造成诸如住房困难、

34、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而郊县卫星城镇和各类城镇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和经济规模。4.各类功能的空间布局不合理这一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大量“城中村”的存在和中心城区生态功能空间的缺失两个方面。“城中村”的最形象说法就是“城市中的农村”,它虽然与城市社区或广大农村社区有同一之处,但差别与特点是相当明显的。“城中村”在土地、户籍、人口、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农村属性和在地域空间和经济功能上的城市属性,形成了自身发展的二元、两难性和矛盾性,难以真正纳入城市社区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之中,与城市社区“貌合而神离”,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协调、不和谐。在太原市建成区范围内存在

35、的75个“城中村”,与城市街道犬牙交错,致使市区用地边界不清,管理混乱,城市总体布局调整的难度较大,严重地妨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城市的生态空间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它对城市生态环境级的维护和改善、生产和生活废物的排泄等都有着重大意义。然而在太原市的城市建设和扩展过程中,过于关注生产功能的加强,忽视城市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强化,表现在空间上就是城市的绿色空间布局不断被蚕食,难以形成绿地系统和生态功能体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太原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尤其市中心区人口更加密集。城市建设用地一再突破控制指标,尤其是大量绿地和规划绿地被侵占,修建各种建筑、修建住宅。其恶果是现代化的城市没有与

36、之相适应的绿色空间,导致生态环境功能的严重失调。二、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一)总体思路针对太原市城乡关系现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最终实现城乡关系的融合和整体协调发展则是长期的奋斗目标。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以城乡发展统一规划为指导,努力改善城乡经济分工,积极调整城乡经济布局,着力协调城乡经济关系,统筹建设城乡综合生态系统、城乡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网络化和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关系的转型和整合发展。目前,太原市城乡之间的联系有越来越密切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市场联系深化和中心市区污染企业以及其他工业企业的外迁。企业外迁实质上是城市化过程中

37、城市地域空间扩展和城市规模扩大的体现,也是城市空间分布格局和土地利用形式变动的结果,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城市化必将推动城乡一体化,但是仅仅依靠这一过程是远不足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还需要直接切入城乡分离的要害,从城市、乡村以及中间环节三方面着手。因此,解决太原市城乡相关问题首先要进行城乡发展统一规划,将整合城乡关系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次,针对城乡工业发展中分工不够明确的问题,整合城乡各类资源,重新确立城乡经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乡经济的转型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增强城乡经济实力。鉴于长期以来城乡生态环境欠账较多且问题严重的现实,同

38、时考虑到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首先着手进行生态一体化的建设;城乡统一市场建设是城乡关系整合的核心工作,决定着各类经济要素流动的活跃程度以及使用效率,必须消除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使城乡市场由传统的二元化市场区向相互依赖且等级分明的一体化网络系统转变;建设完善通畅、高速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城市化的地域推进、经济要素的高效利用、生态环境的整治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加大建设力度并适度超前发展将深刻改变城乡关系格局;太原市城乡关系发展变化的历程表明,体制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城乡关系的演化,建立有利于城乡关系改善和融合的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和市场体制,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

39、保障。(二)战略要点根据城乡关系演变的阶段,太原市目前正处在城乡关系由隔离走向融合的调整时期,城乡二元特征仍然十分突出,实现城乡一体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做出巨大的努力。针对经济发展现状,综合确定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要点是:平等、协调、融合、发展。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是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是针对重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城乡不平等现象提出的。就是要改变旧的城乡关系,将城市和乡村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城乡一体化市场的建立和基础设施网络化的建设,赋予城市和乡村同等的发展机会,有助于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优势,比如太原市区的经济、文化、政治核心的优势,太原市近郊、远郊及相邻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等,实现

40、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快捷流动,进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是指在城乡平等的前提下,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分工协作,整合发展,并在空间上有序分布,城市和乡村走向互动发展。就太原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协调应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本着发挥优势的原则,城乡在产业上应当各有侧重,明确分工,并通过增进产业联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城乡生态功能的分工,无论对城市还是对乡村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城乡生态的一体化建设能够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并提高生态还原功能,有效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基础设施的城乡协调,将极大地提高经济要素流动的通达性和顺畅

41、性,也可保证城乡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融合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是城乡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未来太原市城乡关系发展的方向。融合并不是消除城乡差别,是指在保留城市和乡村两种人类聚落形态的前提下,城市与乡村相互渗透,组成关系密切、彼此功能互补、利益共享的城市-乡村复合系统。这一系统是在保持城市和乡村特色的前提下,不同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和空间因素的优化组合。融合是指以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的,城乡之间相互依赖、合作密切、结构合理的发展关系。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作用,乡村的发展也需要城市在产业、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带动效应。城

42、乡关系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城市和乡村为了寻求自身发展而走过的曲折道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城乡经济流通的各种障碍,实现各类经济要素在城乡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并以平等、高效的方式推动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三)综合对策1.加强制度体系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制度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针对现有制度的状况,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打破城乡分割的现状,建立城乡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进行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的规划工作,统一进行要素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整治;加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力度,消除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

43、镇的转移和集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相关制度改革,提高城乡间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流动的自由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创新和改革城乡土地管理制度,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土地交易市场的发育,引导城市土地集约配置,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建立城乡一体化工业生产和行业管理体系,组建跨城乡、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形成利益集团共同体,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重新组合和利益再分配;废除或修订传统计划体制下妨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关制度、法规、条例和政策,使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制轨道。2.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城乡各类资源的整合太原市行政区划调整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正面影

44、响初步显现,城市空间扩展步伐加快,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然而,要真正实现城市与郊区以及外围地区城乡一体化,不可能仅仅依靠调整行政区划的办法。事实上,行政区划变动所带来的对城乡关系的改变,恰恰表明必须重视城乡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发展,改变过去那种就城论城、就乡论乡的城乡分割型的规划建设做法,把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居民点、工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尤其要重视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促使城乡职能一体化与空间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3.加快市场化进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必须加快太原市改革开放的步伐,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建立和完善城乡统

45、一市场。在城乡统一市场建设中,要打破城乡、地区和所有制界限,建设包括商品市场、各类要素市场在内的综合市场体系,并规范市场行为,实现工农衔接、城乡衔接以及农户与市场衔接,实现经济要素向利益最大化的产业部门、空间区位的自由流动,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高效性。基于目前太原市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现状,市场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统一管理城乡就业,加速劳动力的流动,满足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其他要素的流动提供人力保证。4.强化城市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一定要防止“城乡地位对等化”的倾向。城乡关系的平等并不是城乡地位的同等,要始终明确城市在城乡发展

46、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带动作用,并且应当强化城市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城市的这一作用。目前,太原市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工业化扩散阶段,城市地域迅速扩展,亟待提升城市发展层次。一方面要切实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强化非生产性职能,扩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的规模;对传统商贸业进行改造,提高发展档次,扩大发展规模;加强工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工业化的高度化发展。另一方面,发挥文教科研优势,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有力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此同时,引导广大科技人员转变观念,密切科研院所与乡村地区的联系,为乡镇工业和农业提供技术帮助,加快技术的扩散,并在实践中增强技术力量。三、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

47、既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它是一个明确分工、相互促进、双向发展过程,其目标就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形成各有侧重、有机组合的区域经济整体。城乡一体化不是空间的均衡化,而是一个有效聚集、有机疏散、高度协作的最优空间网络系统。(一)城乡经济关系现状和问题1.城乡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任何区域都是在不断立足自我优势、认识比较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不仅如此,太原市城乡关系中,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基础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与充分的发挥。受能源基地建设影响,城乡产业结构都呈现出初级化、重型化、低级化的特点。太原市市区是全省经济、文化中心,省

48、内核心地位相当突出。但目前来看,城市产业结构转换滞后、城市经济功能发育不全。从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熟练劳动力、人才资源、市场条件、技术水平、产业基础、投资环境等方面看,在省内乃至国内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或潜在优势,但目前还没有成为支持和带动市区以至周围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的动力。太原市乡村地域较广,清徐、古交、阳曲和娄烦等市县的经济发展更多地受到“资源决定论”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存在着生产方式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技术设备陈旧、规模偏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等诸多问题,城市化滞后非农化、工业生产单一化和产业竞争力弱的现象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邻近中心市区、面对城市消费市场是其突出的比较优势,而这些优势未能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发挥。2.城乡之间相互支持不够中心城市是市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城市系统是一个依靠一系列网络系统连接而成的综合体,包括交通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商品流通系统、金融系统、社会经济管理系统等。中心市区就位于各个系统和各条线路构成的市域系统的结点上。城市凭借自己的行政、经济、文化、交通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