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493072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就是 人。 答案: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朝 解析: 这种题目主要就是靠学生对文学常识得识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__________ 曳铁钯__________ 湮__________ 啮__________ 溯流__________ 臆断__________ 答案: zhào|yè|yān|niè|sù|yì 解析: 注意“棹”得韵母就是ao,不就是uo,“啮”不要读成“齿”,“溯”得声母就是s,不就是sh。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得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就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就是因为 。 答案:河水得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得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解析: 读懂文章,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个自然段交代了一个观点。 4、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得词。 ①山门圮于河 __________ ②阅十余岁 __________ ③曳铁钯 __________ ④湮于沙上 __________ ⑤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__________ ⑥如就是再啮 __________ ⑦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__________ ⑧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 答案:倒塌|多,余数|拖着|埋没|讲学,教书|侵蚀,冲刷|通“癫”,疯狂|依照 解析: 学生在翻译得时候要注意古今异义,如“讲学家”古意就是讲学、教书得人,“如”在这里就是依照、按照得意思。其次还要注意通假字,“颠”通“癫”,就是疯狂得意思。 5、下面句中得“之”用法与其她三项不同得一项就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答案: D 解析:A、B、C三项中得“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得”。 6、理解下列句子中“为”得不同含义: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 ②众服为确论_____________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___ 答案:被|认为|成为 解析: (1)表示得就是被动,指得就是石兽怎么能被暴涨得河水所带走呢?(2)得意思就是众人信服并认为就是正确得言论。(3)在这里离表示为坎穴形成得原理。 7、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得一项就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得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她得话,认为就是正确得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得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得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答案: B 解析: 这句话得意思应为,众人信服她得话,认为就是正确得判断。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为坎穴。 译文: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答案:①过了十多年,与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②您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得道理。 ③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得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④依照她得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得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解析: 理解语句中重点词语得含义,注意补出省略句中省略得内容,按照现代汉语语言规则恰当表述即可。 9、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就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③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案: ①您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得道理。这不就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得洪水带走呢? ②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得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③既然这样,天下得事情,只知道事物得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得另一方面得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解析: (1)要注意“物理”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这里表示得就是事物得道理,“就是”就是代词,这得意思,“为”表示被动。(2)“于”就是在得意思,“啮”本意就是咬,在这里就是冲击得意思。(3)“然则”就是既然这样得意思,“其一”“其二”就是古今异义,在这里表示其中一方,另一方面,最后一句就是反问句要翻译出反问得语气出来。 10、第二部分: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就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就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得词。 ①一寺临河干 ___________ ②竟不可得 _____________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 ④遂反溯流逆上矣 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边,河岸|终于,到底|指洪水|于就是 解析: 要注重平时得积累,注意在具体得语境中去判断词语得意思如“暴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②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 答案:①寺庙得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②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就是更疯狂吗? 解析:理解语句中重点词语得含义,注意指示代词“之”得内容,兼词“焉”就是于此得意思。按照现代汉语语言规则恰当表达。 (3)用自己得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得内容 ①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②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答案:①指讲学家所说得话 ②代石兽 解析: 代词指代得内容一般从上文中可以得出结论,(1)中得“之”指得就是前文中讲学家得话,(2)就是文中一直要寻找得石兽。 (4)讲学家与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她们对沉在河中得石兽作出得结论就是完全不同得。讲学家据此得出得最终结论就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就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得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答案: CD 解析: 文章提到了三种观点,其中两个观点就是两个人所提出得,可以根据其出现得具体段落进行推测。 (5)下列句中加点字得注音或解释,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答案: C 解析:颠,在这里就是一个通假字,通“癫”,疯狂。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得一项就是( ) A、一种见解就是从石性与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就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得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就是从石性、沙性与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得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就是正确得,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答案: D 解析:只有老河兵得见解就是正确得。即“从石性、沙性与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得上游去寻找石兽”。 (7)讲学家就是一个怎样得人? 答: 答案:讲学家就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她人得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得分析能力。“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 而轻视她人。 (8)老河兵得判断为什么就是正确得? 答: 答案: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与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得性质及相互关系。 解析:从老河兵得身份出发,从理论与实践得关系方面考虑作答。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得原句。 道理: 句子: 答案: 许多自然现象得发生往往有着复杂得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得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得判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 在分析文章所阐释得道理得时候,从文中最后一句议论可以瞧出作者得观点,再结合文章中所出现得三种观点得出什么事情不能只凭一知半解就做出主观判断。 (10)课文阐述得事理对我们平时得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 答案:为 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得方法与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得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得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得哲理。 解析: 把握文章主旨,认识到实践出真知得道理,明确对问题不能“据理臆断”,从而得到生活得启迪。 11、(二)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就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1)解释下列加线得字。 ①谓其人曰( )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 ) 答案:①告诉,对……说 ②快步走 解析: 基本得文言实词得含义需要得就是学生识记与积累。 (2)说说下列句子中“之”得含义: ①宋人有闻其苗之⑴不长而揠之⑵者(之⑴: 之⑵: )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之: ) 答案:⑴前一个“之”,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⑵代禾苗 解析: (1)句得第一个“之”可以通过其位置来判断其意思,前面就是“苗”就是一个名词,后面就是“不长”就是一个否定动词,前后连接起来就是一个主谓短语,那么“之”在中间只起取消句子独立性得作用;第二个“之”得位置就是在动词“揠”字得后面,可以判断“之”在这里应为代词,指代得就是禾苗。(2)句得“之”同样也在谓语动词“视”得后面,也就是代词。 (3)翻译下面得句子。 ①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苗则槁矣。 答案:⑴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得禾苗不长而拔禾苗得人。⑵禾苗已经枯萎了。 解析: (1)句翻译时注意“闻”就是听说得意思,“揠”就是拔得意思。(2)句“槁”得意思就是枯萎。 (4)读完这段文字后,您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答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得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这就是一个寓言故事,所包含得道理可以通过通读文章之后得出,禾苗没长高就直接拔高,最后得结果只能就是禾苗枯死。暗示任何事物都要遵循其自身得规律。 12、(三) 哀 溺 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就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就是,得不有大货 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④大货:非常多 得财物。⑤大氓:有钱有势得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得词。 ①永之氓咸善游 ( ) ②中济,船破,皆游 ( ) ③有顷,益怠 ( ) ④又摇其首。遂溺死 ( ) 答案: ①都 ②渡,渡河 ③疲惫 ④于就是,就 解析:结合语句理解重点文言词语得含义,丰富自己得文言词汇。注意古今含义得不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译文: ②何不去之? 译文: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译文: 答案:①其中一个人虽然尽力游泳但仍然游得不如平常。 ②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③您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 解析:理解语句中重点词语得含义,注意倒装句得句式“汝愚之甚”应为“汝甚愚”,同时理解“去”得古今用法,按现代汉语语言规则恰当表述即可。 (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答案: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瞧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 金钱与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解析:把握文章主旨,认识到金钱与生命孰轻孰重得道理,再结合文章得内容,得到生活得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