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与艺术实践体系创新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91056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66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与艺术实践体系创新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与艺术实践体系创新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与艺术实践体系创新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心得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公共艺术”的概念自诞生以来,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因其作用、效能、价值越发被关注和重视。自公共艺术被列为二级学科后,全国很多高等院校创建了公共艺术专业或相关课程。2 0 1 3 年,公共艺术专业创建热潮兴起,各院校在教学探索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办学理念、策略机制和实践培训模式。但部分院校对全球范围内公共艺术的起源、观念、运营实践机制,以及我国的公共艺术特殊发展路径、历程等缺乏充分、系统、深入的研究,甚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功利心态。这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甚至存在着关于公共艺术办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的争论,一些高校对公共艺

2、术的概念边界、专业建设的重点难点、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置、教学实践培训机制与手段、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艺术实践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可操作方式等缺乏统一认知。但这也在客观上为各种教学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有利于在思想交流中寻找到适合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创新的路径与模式。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新时代的高等教育理应秉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特质,表现在我国公共艺术教学建设与发展中,需要通过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予以体现和弘扬。高校需要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专业教育的复合效能。公共艺术教学需要用新时代的先进教育观、教学观、课程建设观,实行“三全育人”,培养适

3、应当下与未来城市公共艺术发展需求的人才。合格的公共艺术人才应该具有的较为理想的知识结构和素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专业主干知识,如美学知识、信息采集与整理评估能力、审美评析判断能力、中外美术与设计史、城市规划基础理论、文艺理论等。其二,个人修养知识,如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公共事业规划与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法律基础、逻辑学、英语等方面的知识。其三,团队协作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能够统筹协调各方要素,以快速适应周边环境的客观复杂性。公共艺术需要多方合作,其中包含大量的谈判与说服、协调与配合等工作,这需要一定的沟通能力。其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具备谦虚、平和、包容、向善、坚韧、进取的人

4、格,拥有大局观与关注社会民生的意识和情怀。其五,体魄的健康,这是关系到创作主体创作力呈现和延续的重要客观因素,有助于创作者保持健康的体能、情绪和意识。在公共艺术教育培养中,教师要使学生具备这些知识结构和素养,以响应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号召。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开展课程平台创新的实践探索已有较长时间,借鉴和参考了曾经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相关领域的早期教学培养和探索实践经验,大量比对当下国内院校的教学发展模式与创作实践,密切关注国际公共艺术创作的动向,在专业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中取得了丰厚的教学积累和实践经验。教学团队深知营建规模化城市视觉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自信与软实力建设的意义,以及公共艺

5、术形式对意识形态观念的传播,对民众的精神熏陶、鼓舞号召,对积极先进的社会文化因子的扩散的意义。目前,专业通过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已拥有以体系化的课程基础教学模块、工艺实践教学模块、综合设计教学模块三大模块为主干的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按照预想目标呈现出阶梯化、模块化、厚基础宽领域、前沿化、重视实践等课程分布特点。其中,课程基础教学模块里除必要的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外,计划新增与社会公共性研究相关的课程系列,目的在于奠定学生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学习研究基础,帮助其形成基础的公共视野,以更好地建立科学的学科观和方法论知识框架,从而以一种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和设计艺术学科的新的思维方式进入后续专业课程学

6、习。专业教学要基于更加明确、复杂的城市文化形象建设需求,在教学上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开放的知识域面和体系、多维度知识架构,培养专业知识自主更新等能力,在实践上加强结合城市社区实际需求的艺术创作实践,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增强工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通过综合设计教学建立良性的参展参赛竞争机制,通过该方式检验教学成果,力争扩大专业影响力。为此,公共艺术专业在以下几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与艺术实践体系创新研究吕江摘要:当前,国内各大院校在公共艺术教学探索中呈现出日趋多样化的理念、策略机制和教学实践模式,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迫切需要针对该学科领域教学体系展开深入的研究。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在面对当下快速发展的公共艺术创作实践和

7、累累成果时,对公共艺术的概念边界、专业建设的重点难点、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教学目标与内容设置、教学实践培训机制与手段、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 模块化 课程思政1 3 5方面还需要展开深入实践和继续探索。其一,强化课程师资力量建设,积极拓展专业知识领域,扩充实践案例,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评判,建立公共艺术教学案例数据库。高校专业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践者,教师的育人意识、知识储备、教学方式技巧、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术影响力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学效能。师资力量是高校教学目标和发展愿景落地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教学能力的深度再培养和再教育是专业教学体

8、系创新重要的建设内容与目标。教学团队要积极、自觉地构建具备多向融合特点的综合跨界型、文化生长型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学生解析与应对各类型设计项目的能力、独立研究能力、良好的审美素养与鉴赏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熟练应用技艺技法的实践能力、善于成长的个人发展力。要实现这些培养目标,教师需要对专业学科领域拥有良好的前瞻视野和学术积累,善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带领学生关注、研究社会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重视相关各领域、各门类、各学科知识结构的整合,让学生掌握公共艺术的科学创作观和方法论并能够将其转化为有效的创作实践内驱力。教师应以指向民族文化本体和塑造文化自信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根本,面对

9、国内当前公共艺术发展需求的复杂性和国家当下需求与号召的明确性,加强公共艺术专业学科平台宽域化、模块化建设,加强培养机制探索,着重培养具备先进观念、掌握科学方法论、愿意积极投身于复杂的社会创作实践、能够把学术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优质效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其二,更新、优化教学机制与内容,深入构建可以依据目标调整调配组合的模块化多维度教学体系,打造升级版教学实践操作指导体系,设立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艺术实践评判标准和安全准则。当代国际公共艺术发展态势呈现出梯次化、差异化、多元化、模糊化、科技化等特征。由于当下多样化公共空间和互联网各类型交际空间的存在,公共艺术在形态、载体上的表现更加体现出突破一

10、些已有概念界定的扩张趋势,这就使反思、修正目前相关研究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显得尤为必要。相较于以雕塑、壁画、装置等以实物形式长期固定陈设在特定场所的创作手法,公共艺术在当下更重视特定地域和空间性的文化属性,提倡“生长”与“即时”的过程,不再刻意追求永驻等意义,重视灵活性和作品与环境、空间、人群的共融共生。同时,当前公共艺术领域出现了一批对于新生代群体而言充满集体回忆和情感的文化形象符号元素,如影视、动漫作品中出现的形象。这样的作品在实体化后是可以不受在地性强制约的,具有良好的地域适应性与传播力,因而打破了以往的某些公共艺术理论概念,带来了新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契机。因此,对公共艺术的教学要重视优化、更

11、新教学机制与内容,培养学生具备科学、进步的公共艺术创作研究观,使学生明确公共艺术不再只是陈设在各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实物化、驻地化、长期性、静态化的艺术品。公益活动、城市重大公共事件、互动型的公共游行活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计划、瞬间即时的社会特定现象都体现了城市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生命力,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是社会公共空间里的各方话语权复杂博弈的成果。面对学科的发展,在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同时,对课程设置和相关内容的设计、安排及规划同样重要。随着专业课程内容与艺术实践内容的结合,如何设置不同内容的教学模块,使其具有灵活调配组合度,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教学效能,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思考与实验对

12、象。各高校公共艺术专业教育实践目前主要呈现出两种态势:一种是以城市规划、景观和建筑设计研究等教学内容为主开展教学研究与创作,内核仍是以往的学科性质,对于教学中的社会文化研究、公共性研究、群体社会关系研究等不够重视;另一种是基于造型艺术如壁画、城市雕塑及其他工艺美术门类手段进行创作研究,具有较强的公共空间艺术品创作意味。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应当改变这样的局面,积极强调公共艺术本身的精神文化价值,重视和培养具备公共性判断与思辨的创作表达方式,将创作范围拓展至现实与虚拟空间、生态可持续空间、文化共享与共生空间。调整、升级现有课程体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突破”“开放”“取舍”“求整”“自我认知”“自生长

13、”“落地”等一系列关键词将成为课程教学改革建设和课程模块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借助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不断建设调试,灵活组合教学模块,可以实现教学研究的多维度、立体化发展,注入更多的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和历史文化因素,呈现出从传统学科追求深度化的惯性思维到宏大公共观念对学科整体开放性思维的回归色彩。教师必须结合专业课程实践,深挖其中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通过审美教育实现对学生的美育、德育双收效。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大力展现公共艺术拥有的深厚审美底蕴,设计打造升级版教学实践操作指导体系,追求科学、规范、有效,做到每一项教学目标都有适配的实践操作体系、评判标准以及必须遵守的安全原则。其三,不断改进、完善艺术实

14、践融入专业课程的具体方式方法,尤其是结合城市社区实践项目的展开与落1 3 6教学心得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实。公共艺术专业具有调研、设计、造型、工艺、工程、环境空间、造价核算、施工、运输、照明、环保安全、绿色生态研究等多学科要素特点,要求使学生具备宏观规划、全局考量、整体思维的观念,不是仅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作品上,而要考虑作品工艺、工程属性,要适应与多方协调合作,考虑与环境空间的结合、维护及安装安全等事项,因此作品形态上会出现形式、形制的多样变化。要熟悉和掌握这些知识、能力,需要通过艺术实践实现,艺术创作实践也是一切理论探索与教学的实验阶段和

15、成果展现。在教学体系创新研究中,关于艺术实践的创新着重探索在当下信息网络环境下,重视建立“线上+线下”的复合式艺术实践模式,即在线上完成对社区的调研和方案意向沟通交流,配合线下的项目创作实践,推广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契机的网络社区公共艺术活动等艺术实践探索形式;重视专业内参展参赛的良性竞争机制建设,重视国内外每一类型相关比赛提供的实践机会,并依据专业的创作设计机制提供设计方案,参与实施;重视成立不同分支研究项目的学习小组或社团的“t e a m”机制开发设计项目,包含假想项目的实践活动;针对学科专业建立以“工艺室+实验室(实验性活动组织)”为主体的有效的、系统的、全面的、丰富的、细致的教学体系和环

16、境,加速教学操作的相关必要软硬件建设;探索和研究“城中村公共艺术项目”的开展;等等。公共艺术专业以这样的组合式实践方式和方向,深化探索这些实践形式与室内课程有机结合的匹配模式。其四,为了更好地应对当下国家大力推进的课程思政教育,在整体上形成适合公共艺术专业的全面高质量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必须在不断思考、总结的基础上完成融入思政元素的新型课程框架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予以检验并加以改进。同时,对固定课时内的课次内容作出精细调整,明确每次课的思政方向和内容要点。在课程建设中,还要梳理全国院校里思政建设出色的同行专业的实践和成果,吸收其中的优秀成分,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纵向升级、横向拓宽。当前,公共艺术专业

17、应提倡与鼓励师生关注和思考民族历史文脉、当下公众生活形态,避免方案创作设计脱离空间环境实际需求、缺乏公共艺术精神指向内涵、方案设计审美混乱、创作实践与个体思政素养觉悟割裂等。课程中会采取以每周课堂交流分享会结合P P T 调研汇报的方式,通过教师参与学生P P T 汇报陈述分享和师生集体探讨交流,引导和把控学生的创作观念与设计责任感、设计方向,“公共艺术的从业者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满足他人的需求为己任,乐于将艺术带给自身的快乐传播给社会公众”1。教师还应依据我国各地不同城市发展的文化精神内核,在教学案例中选择明显呈现出公共艺术精神的优秀范例,以时间线和地域节点为线,以著名公共事件、城市

18、重大事件、公共艺术作品、发生背景和主要人物为点,以深入剖析和分析评判为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在课堂内外的自学逻辑框架,帮助其开展自发学习和知识扩展。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在正确观念的基础上把握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同文化定位,在特定的背景下,以史为鉴,找到每个具体方案设计的参照依据和历史经验。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创作而言,突破读书求学以来先验的架上艺术的个体化视野和情怀限制,是学生学习公共艺术专业的必要条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个人成长经历相对单纯,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阅历,少有深入社会广泛生活的深刻认识与眼界,在创作观念、思想和方法论储备上存在问题,这需要课程思政教学推动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辉煌的传统文化积淀

19、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作契机和灵感,从近现代史中寻找作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和创作能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寻找与当下社会民生相关的文化脉络,让公共艺术创作与家国天下的历史责任感相连,使丰富的视觉成果呈现于每个城市的空间角落中,摆脱虚无和空洞,做有内容的创作。公共艺术是一个需要进行比较研究的专业方向,教师需要立足时代,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吸收、融合国内外多学科领域的优秀成果,开展有目标、有方向、有立场、有态度、有深度、多层次的教学。公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已充分展现出对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巨大贡献,具有光辉的历时性、共时性和进步属性。基于此,探索该学科领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基金项目:北京服装学院美育教育教学改革专题项目“公共艺 术 课 程 教 学 与 艺 术 实 践 体 系 创 新 研 究”(项 目 编 号:M Y Z T-2 2 2 5)。参考文献:1 邹文.公共艺术概论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1 9.(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编辑缪健1 3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