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共同富裕视域下法治乡村建设的价值遵循与行动逻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86957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同富裕视域下法治乡村建设的价值遵循与行动逻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共同富裕视域下法治乡村建设的价值遵循与行动逻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共同富裕视域下法治乡村建设的价值遵循与行动逻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昭 通 学 院 学 报第 45 卷 第 2 期Vol.45 No.2Journal of Zhaotong University2023 年 4 月Apr.20236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脱贫攻坚的胜利、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构建了新的背景和起点。国家统计局 2021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乡村人口 4.98 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5.2%,乡村人口基数大、占比高,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在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

2、业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现实国情下,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依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和抓手2。要坚定不移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踏入了新时代的新征程,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建设“法治乡村”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3。2020 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建成法治乡收稿日期:2023-01-20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浙江重要窗口建设的实践与展望”(21ZJQN

3、07YB);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路径研究”(22XJKT106)。作者简介:贺武华(1976),男,江西吉安人,教授,博士,博士生研究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治建设研究共同富裕视域下法治乡村建设的价值遵循与行动逻辑贺武华,李浩柯(浙江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摘要: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为乡村地区的共同富裕提供法治保障。法治乡村建设要在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富裕”是法治乡村建设的基石,“共同”是法治乡村的根本立场。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有了更加显著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立场、要求、目标等方面。推

4、动共同富裕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了价值遵循,重点体现在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协调推进城乡法治一体化建设,从而实现法治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共同富裕;法治乡村;价值遵循;行动逻辑中图分类号:A71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408(2023)02-0064-08村。建设法治乡村,已经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要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发挥好法治的重要作用。2022 年

5、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乡村治理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持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可见,新时代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时机成熟、任务紧迫。乡村地区共同富裕的推进,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和路径指引。推动共同富裕和建设法治乡村在价值与目标方面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法治乡村建设要在共同富裕的指引下高质量发展。一、共同富裕对法治乡村建设的筑基意义与价值引领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数千年的共同期盼,是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宏伟目标。进入新时代,乡村社会出现了新变化、实现了新发展,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也具有了新条件和新65第 2 期贺武华,李浩柯共同富裕视域下法治乡村建设的价值遵循

6、与行动逻辑要求,这主要表现在物质富裕对法治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共享发展思想对法治的引领性作用。(一)共同富裕为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提供了价值遵循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期待和科学构想。论证并建设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实践出发,创立并发展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4300,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跨越式转变。列宁在 1902 年谈到,社会主义的目标应该是“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5218。邓小平同志在 1985 年就指出,“一个公有

7、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6111。习近平总书记则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能否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区别社会主义与其他制度的重要标准。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为全体社会成员走向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相比其他任何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体现在共同富裕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更是要体现在共同富裕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要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要求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群体等都能够平等地享有社会的财富,“人人都

8、要富裕、人人都能富裕”76。这就要防止两极分化,妥善解决社会贫富差距问题。通过收入分配的制度性改革,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应该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8。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要坚决摈弃绝对主义。要正确对待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多样性、差别性问题。还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损害公民劳动积极性的公平是不利于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78。从涵义上理解,“共同”也应该体现在内容上,即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分割要打破9,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之间的差异也要缩小8,要“在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10。因此,要把握好“富口袋”和“富脑袋”的关系问题。

9、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要拒绝“躺平”思想,防止“福利主义”陷阱、“养懒汉”风险以及“走捷径”危害。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不应该狭隘化,它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共同富裕”11。法治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破坏法治环境的发展是不符合共同富裕内在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法治建设长期落后于城市地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乡村居民的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为加快改善乡村地区的法治水平,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了关

10、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着力推进乡村依法治理,为乡村地区的振兴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效助力。但是,落后水平下的法治作用是有限的。建设法治乡村,离不开乡村的富裕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变化,也对法治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条件、提出了新要求。(二)建基于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富裕”是法治乡村的基石邓小平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6373。共同富裕的落脚点在“富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文明一定是要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乡村治理工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当时的社会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乡村

11、发展方案。早在大革命时期,浙江萧山、广东海陆丰等地区就尝试创办农会,领导农民开始革命运动。建国后,考虑到当时国内外的发展局势,党中央确立了“以农补工”“以乡助城”12的发展战略,乡村发展逐渐滞后于城市。这一时期,乡村社会的治安水平、管理水平也逐渐落后于城市,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初期,广大农村地区探索“大包干”,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为农村地66第 45 卷昭 通 学 院 学 报2023 年(总第 207 期)区提供了活力。进入新时代,党中央聚焦主要矛盾的变化,高质量发展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完成了现行标准下人口全脱贫的目标,为乡村的进一

12、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最显著的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特性1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法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建设法治乡村必须要建立在乡村物质发展的基础上。法治乡村的建设发展,需要人财物的全方面支持,特别是“数字时代”的到来,对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同富裕就是“生产力有较大发展条件下的产物”1431,推动共同富裕社会建设,为法治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三)根植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共同”是法治乡村的基本立场共同富裕的起始点是“共同”。“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1,强调了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朴素体现。马克思

13、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共同富裕本质上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14332,离开了“共同”,那就不是社会主义的“富裕”,贫富差距越大,社会的危险性也就越大。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15。人民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法治社会的最终受益者,“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15。法治乡村建设更是基于乡村发展实际,积极发挥法治在推动

14、“三农”工作发展中的保障性作用,其根本立场也是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和建设法治乡村都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地区推进共同富裕,要关注农民的“口袋”,也要关注农民的“脑袋”,要重点关注农民的精神富裕。后精准扶贫时代,要特别注意农民的道德风险防控工作16。法治教育就是重点关注乡村居民的精神领域,致力于转变农村地区的社会风气。积极引导居民用法治武装头脑、捍卫权利,是新时代有效解决乡村矛盾纠纷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二、共同富裕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显著特色共同富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举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

15、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建设法治乡村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旨在建设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现代化乡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共同富裕和法治乡村在目标、要求、立场等方面具有价值的契合性,这为在共同富裕的指引下建设法治乡村奠定了基础。(一)更加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里面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7294。共同富裕社会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要牢牢地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习近平同志曾表示,“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人民群众理

16、解、支持、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1823。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落。建设共同富裕,也要做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19245。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的客观需要”20。归根结底,都是坚持了人民立场。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必须是人民。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民。首先,法治乡村建设最主要的考虑是乡村

17、居民。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使广大乡村地区处于旧秩序向新秩序转化的阶段,难免出现各类矛盾纠纷,发生损害村民利67第 2 期贺武华,李浩柯共同富裕视域下法治乡村建设的价值遵循与行动逻辑益的事情。通过法治的途径进行规范,能有效地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保护好最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法治乡村建设最根本的力量是乡村居民。居民群众是乡村生活的主体,也是法治乡村建设的最主要参与者。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体,是党全心全意为之服务的主体,是治国理政、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2129。最后,乡村居民是法治乡村建设最直接的受益者。治理有效的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法治乡村建设能够满足居民对法治的需求,切实解决居

18、民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社会服务差距,提升乡村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二)进一步明确公平正义的发展要求共同富裕最初的构想是,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凭借着资源、区位等的优势先富了起来,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带动作用,造成了两极分化过大,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6374,共同富裕就是要消除两极分化,“矫正社会贫富差距问题”22,实现共享发展。归根结底,共同富裕就是要实现社会财富的总体正义性分配,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每个人的平等权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

19、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注重的就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补齐乡村发展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离不开法治社会建设,乡村地区的发展也亟需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推进法治乡村建设,重点就要解决好当前不公平不正义的问题。当前,由于城乡发展水平的差异,受限于乡村地区的医疗教育水平、生态环境问题、社会服务不均等条件,乡村居民的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等诸多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甚至部分地区还存在着拐卖妇女儿童、选举拉票买票等不法行为,严重破坏了乡村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扶贫要扶“智”,法治乡村建设为乡村的全面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切实维护好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三)

20、更加突出强调治理的现代化目标共同富裕是全社会的富裕,不只是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的经济问题,而是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个全面发展,就内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23,这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社会治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强调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现代化社会治理结构,即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治理有效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建设平安稳定社会的重要内容。没有治理的现代化,就没有和谐社会,更不会有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到二三五年要“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21、2414。建设法治乡村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处于转型期的乡村,新秩序尚未形成,新矛盾新纠纷对原有的治理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亟需现代化的治理理念进行引导和规范。推动共同富裕建设,为实现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提供了机遇条件,也使得治理现代化的特色更加鲜明。三、共同富裕视域下法治乡村建设的行动逻辑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法治乡村建设要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优势条件,发挥好法治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作用。要注意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求,将法治建设融入到乡村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进一步缩小城乡的法治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助力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

22、代化。(一)聚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乡村法治作为乡村政治文明的一部分,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建设法治乡村,不能脱离乡村发展实际,空谈政治建设。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乡村发展最主要的任务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一定要服务于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68第 45 卷昭 通 学 院 学 报2023 年(总第 207 期)1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法治保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信息时代以来,农业领域的机械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难以满

23、足农民扩大生产的发展需要,严重制约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积极探索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合理调整涉农法律法规,坚决废除阻碍农业发展的政策壁垒。科学把握农村土地发展的各种关系,进一步厘清农村土地产权权能构成,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制度,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利益保障机制25。要以加快土地流转为抓手,释放农村发展活力。2加大涉农科技的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科技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但受限于农民知识水平、农业收益周期等现状,涉农科技的创新水平有待提高。要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加大对涉农科技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设立专门的涉农科技知识产权审批部门,提高审批效率。还可以增加农村地区知识产权申报及保护的专业指导,

24、激发广大企业和农民的创新热情。要适当增加涉农知识产权的公益性司法援助,降低农民维权的法律成本,严厉打击不法行为,维护好“三农”领域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要建立一批涉农科技知识产权专门法院(法庭),提高审判效率,强化专业化水平。(二)坚持共治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以人为本是一个关于社会发展的最高哲学命题26,他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指向下的法治乡村建设,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守人民情怀,让法治建设不断造福人民。1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村民自治是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方式,是村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途径。自治和法治都是乡村治理的重要

25、方式,要将二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国家层面,2018 年新修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村民选举、决策、管理等进行了规范,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外出求学、务工人员长期不在村中生活,对乡村不了解,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也不高。特别是中西部一些农村,人才流失情况严重,村庄多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居多,这部分群体参与村庄治理的能力较弱,往往导致自治管理流于形式。要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整体提高乡村生产生活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发展,为村民自治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还要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的组织体系,利用好互联网等技术条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事务中,保障好村民当家作主的权

26、利。2要充分尊重村民的主创性,实现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的协同互动。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村规民约是调整乡村社会关系的重要规范,在保障基层民主、管理公共事务、维护乡村治安、解决民间纠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7。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要积极推动村规民约的再发展。法律的产生往往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加之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特点,这给我国的立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法律法规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灵活性的特点,因地施策,做到法律法规的补充性发展。要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制定、实施等方面的监督,其程序和内容要符合国家法律要求,

27、不能与法律法规产生冲突,其实施过程要公开透明,切实维护好村民的合法权益。3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立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法治乡村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要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这就要求让法治乡村的建设贯穿于个人发展的全过程,村民不只是法治乡村建设的承担者,更应该是建设成果的共享者。要创新基层法治途径,通过设立基层“微法庭”、法律援助服务等方式,解决好乡村居民用法难题。要适当增加乡村法律援助的公益性服务,推进城乡法治一体化水平,消除城乡居民用法壁垒,实现城乡法律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努力在乡村社会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

28、、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2812。(三)全面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29,乡村振兴是69第 2 期贺武华,李浩柯共同富裕视域下法治乡村建设的价值遵循与行动逻辑实现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四条明确要求,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内含法治的重要需求,事实上,法治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在价值目标上具有耦合性、实践行动上具有同向性、路径策略上具有一致性30。要全面融合乡村振兴战略,

29、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1探索推进治理有效的乡村发展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治理作为基础一环,应该在建设法治乡村的过程中积极推进。要充分认识到乡村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预防机制,用法治的思维引导规范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改造。也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合理借鉴相关经验,推动高效、便民、节约的治理体系在乡村落地生根。2积极打造乡风文明的发展环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旨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文化环境。中国长达几千年的乡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乡风文明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要提升农

30、民的思想道德观念。积极引导农民祛除迷信、“官本位”“用拳头说话”等不良思想,宣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新思想、新文化。其次,要积极倡导文明合法的生活方式。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作为法治的薄弱地带,容易受到腐朽非法思想的侵害,导致黄赌毒等行为滋生。要通过法治的途径坚决遏制不法行为的发生,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新风尚。最后,还要加强法治宣传,树立法治权威。在破除旧思想的同时,要积极通过法治的规范,引导村民树立权利意识、规则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等。(四)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3117。美好生活是一个整

31、体性的概念,是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美好,是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法治是乡村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要树立系统性、开放性思维,在乡村的整体发展中实现治理的法治化。1运用“五大发展理念”,实现法治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创新法治途径,结合乡村发展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推动法治在乡村落地生根。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原则。绿色发展聚焦于乡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要积极发挥法治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建设美丽乡村,进而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要绿色高效地建设法治乡村,避免人浮于事、人岗不匹配等现象的发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要正确

32、对待外来经验,合理借鉴城市法治建设的有利做法,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提高法治乡村建设的开放性。2分阶段全过程推进,实现乡村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覆盖。“科学立法”是法治乡村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强调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要加大“三农”领域立法力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涉农法律高质量立法。要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新特点,聚焦问题,及时修改或废止不适合农村地区发展的法律内容。“严格执法”是法治乡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强调法律的实施。要规范基层执法人员的行为,严格做到公正文明执法,坚决杜绝职权滥用行为的发生。加强法治监督,引导农民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公正司法”

33、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公平正义,是法治乡村建设的保障性工程。要加强司法援助,培养一批精于“三农”事务的司法人员,切实维护好村民的合法性权益。“全民守法”对于法治乡村建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守法就是要引导乡村居民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民守法就是要把法治建设融入到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发展的全过程,让法治成为信仰和自觉。(五)不断缩小城乡法治水平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制约着我国乡村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城乡法治发展水平的差异是由多方面造成的,要辩证性地看待问题,实事求是地解决城乡差距问题。通过城市帮扶和乡村自身发展等途径,提升法治70第 45 卷昭 通

34、学 院 学 报2023 年(总第 207 期)乡村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1要发挥城市传帮带的作用,强化“送法下乡”效用提升。杭州市2007年开始,就通过设立“联乡结村”帮扶项目,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解决城乡发展差距问题32。在城乡经济帮扶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点对点”法治帮扶政策,利用城市掌握的先进资源、优质的法治人才等,有针对性地帮扶乡村地区建立法治机制。通过鼓励法律从业人员定期到乡村开展服务等方式,提高乡村居民的知法水平、用法能力。还要发挥好互联网、大数据的科技作用,通过线上咨询、网上问诊等方式,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法治服务,降低用法成本,同时也能提高效率。2要充分挖掘乡

35、村特色,因地制宜建立法治机制。推动城乡法治一体化建设,不是盲目地将城市的治理经验生搬硬套到乡村,而是一个博采众长的过程。我国地域广阔,乡村间发展差异性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加强调查研究,强化问题导向,着眼解决乡村治理的薄弱环节。因地制宜建立起符合乡村发展实际的法治模式,以提高乡村整体的法治水平。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未来图景”33,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乡村发展,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法治乡村作为解决当前农村地区治理问题的途径,其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人类的解放”。法治乡村要以能够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方向,着力破除当前影响乡村发展的不利条件。还要着眼于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特别是城乡资源

36、的分配方面要注意向乡村地区倾斜,“以工促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法治乡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到法治对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通过法治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乡村地区的长治久安,为乡村地区推动共同富裕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建设法治乡村,最终实现“三农”的现代化发展。参考文献:1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J.求是,2021(20):4-8.2 黄祖辉,叶海键,胡伟斌.推进共同富裕:重点、难题与破解 J.中国人口科学,2021(06):2-11+126.3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 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

37、力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N.人民日报,2020-02-06.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 列宁.列宁全集:第六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 杨威.共同富裕理论 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4.8 李实.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选择 J.经济研究,2021,56(11):4-13.9 孔祥智,谢东东.缩小差距、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1):12-22.10 马建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N.北京日报,2022

38、-01-10.11 沈满洪.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共同富裕观 J.治理研究,2021,37(05):5-13+2.12许晓,程同顺.中国共产党引领乡村治理的百年回望与经验启迪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2,11(02):74-86.13 江必新.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法治理论的发展 J.法学杂志,2020,41(05):1-16.14 厉以宁、黄奇帆、刘世锦,等.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2.15 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J.求是,2015(01):3-8.16 宁华宗,汪黎.后精准扶贫时代农民的道德风险及其防控研究 J.学习与实践,20

39、21(04):106-115.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9 习近平.之江新语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0 何显明.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 J.浙江学刊,2022(02):4-14.21 李林,莫纪宏.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22 李实,陈宗胜,史晋川,刘同舫,何文炯.“共同富裕”主题笔谈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2(01):6-21.23 陈新.马克思

40、主义财富观下的共同富裕:现实图景及实践路径兼论对福利政治的超越J.浙江社会科学,2021(08):4-10+156.2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EB/OL.(2020-10-29)2022-12-20.http:/www.gov.71第 2 期贺武华,李浩柯共同富裕视域下法治乡村建设的价值遵循与行动逻辑cn/xinwen/2020-10/29/content_5555877.htm.25 何士青,刘颖.农村土地流转的法治主义解读 J.青海社会科学,2018(02):146-152.26 陆发桃,徐明华,何显明.八八战略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27 陈寒非

41、,高其才.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实证研究 J.清华法学,2018,12(01):62-88.28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黄承伟.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1-9.30 王东.法治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耦合、行动构设与路径选择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5):93-101.3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42、2017.32 胡天禛.项目制帮扶驱动共同富裕:一个分析框架基于杭州市“联乡结村”帮扶项目的实证研究 J.浙江社会科学,2022(02):75-83+158.33 周文,肖玉飞.共同富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基本经济制度视角 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06):10-20.Value Guidelines and Action Logic on Construction of Legal Rural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HE Wuhua,LI Haoke(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Zhejia

43、ng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Abstract: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Rural is the basic work of advancing Comprehensively Governing the Country by Law,and provides legal guarantee for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rural areas.Construction of Legal Rural should be real

44、ized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Affluenc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Rural,common is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Rural.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mon prosperity,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Rural has mor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which

45、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osition,requirements,objectives.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provides value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Rural.The key is to adhere to the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thought,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ule of law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so a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egal Rural.Key words:common prosperity;Legal Rural;value guidelines;action logic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开题报告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