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文最新推荐- 就“职场哲学”图书给年轻读者的三点建议 一是“职场哲学”类的书籍至多只能成为读者朋友为人处世的一个小小的参考,绝对不可以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玩味一下未然不可,但如果将其作为世界观,作为方法论,则很有可能换来悲剧性的一生。哪怕一时吃点儿亏,做人也应该“大气”一点。如果具有这种“大气”,将那些“技巧”作为参考和借鉴,那些技巧才可以对人生发挥正面的作用;相反,如果没有这种“大气”,那些小小的技巧则只会添乱,即便到最后有所得,也是大人物堆里的小人物,缺乏应有的大气魄。 二是对这些书不要太当真。不客气地说,由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社会科学还不够发达,“职场哲学”类图书以“吟
2、诗作画”的方式写得较多,以规范的社会科学理论为依据的方式写得较少。遗憾的是,很多读者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分清究竟哪些东西是有理论依据的,哪些是仅供人消遣和玩味的。很多“职场哲学”类书籍明显属于后者可以随便看看,不必太当真。 三是应多点责任意识,多学真正的知识。首先,年轻人要想实现个人价值,就要付出切实的行动和努力,不能只想着投机取巧。其次,要努力去做“正规军”,不要总是喜欢做“游击队”,要用真正的知识提高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些缺乏理论依据的所谓的经验上。建议年轻人多读些有关现代政治学、公共行政、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正规著作,从而真正掌握人际交往规则。(作者为南开大学周恩来
3、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朱光磊) 职场哲学类图书自XX年起,就被许多出版人看好,经过4年的市场考验,依然炙热烫手。这类传授“办公室哲学”也有超越“办公室”谈为人处世之道的图书,究竟是青年人步入社会的“入门必读”,还是传授厚黑之道的“另类教材”? 读者需求:适应环境、避免被伤、脱颖而出 记者在图书卖场观察发现,关注和购买这类书籍的读者中,青年人占了很大比重。参加工作3年的小郑买了一本向野兽学习职场生存潜规则,他认为,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谁也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职场生存并非一厢情愿,美好的愿望有时会因不合时宜而变成“单相思”。因为感到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尚有欠缺,于是决定用“职场哲学”类图书让自己尽
4、快“成熟”起来。一名刚毕业半年的年轻人向记者介绍他喜爱这类图书的原因:“上学期间社交面狭窄,交往对象相对单一。但工作后就大不同了,由于年龄、阅历的不同,周围人会按照不同的思维方式工作,与人相处绝非真诚二字那么简单,也需要更多的技巧。”他还进一步解释说,目前的学校教育,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回避社会上的种种负面现象,使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面前感到不适,为了让自己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他们需要知道职场的“真相”。除了“适应环境”的需求之外,还有两个目的是步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迫切希望达到的:避免被伤、脱颖而出。被采访对象中,有很多人都相信,社会中的确存在一些不成文、不言传的“潜规
5、则”,就像两根钢轨限定的轨道,踏进去便能“一日千里”,稍稍越出则会碰壁。小郑告诉记者,书中所传述的许多生存方法是切实有用的,“有用就是硬道理”。他认为适应并利用规则甚至是“潜规则”,并没有什么不妥。这与年龄稍高的读者的看法显然不同,大部分的中年读者认为这类书是在灌输不正确的人生观,“扰乱社会风气”。 恶性土壤:教育缺失、不正之风 社会学家邱则奇认为,“职场哲学”类图书的畅销透露出一个现象,那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跛足。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学知识与学做人是并重的,社会把学知识的任务交给了学校,学做人的任务则留给了家庭。但目前很多父母并没有完成这个职责,从而使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社会化程度
6、不够,于是只好找“职场哲学”图书进行“补课”。出版科学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徐升国认为,“职场哲学”类图书的畅销与我国当前学校伦理教育的空洞和远离实际也有关系。学校道德教育,往往倾向于理想化,把所有的人都当作道德“圣人”来培养,不但不能使学生确立起科学的道德观,反而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反感,甚至会使他们径直走向其反面。他表示说:“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技术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现实中,真正检验教育效果的还是社会现实,因此,应加强学校教育的针对性。”除教育的因素外,徐升国认为,转型期的社会大背景与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也提升了这些书在读者心目中的“有用度”。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竞争加剧,生存变得
7、更为不易。社会大变革中价值观出现混乱,一些职场人偏离了依靠自身努力寻求成功的正当途径,希望通过“职场哲学”的“葵花宝典”一步登天。而现实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假冒伪劣现象、人际关系中的不正之风,也使一些职场人的观念产生混乱,客观上助长了”职场哲学”图书的畅销。 争论焦点:弊大于利 “职场哲学”对个人发展的利弊也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采访中,记者得到了不同的答案,但倾向于“弊大于利”的较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人认为,目前各企业普遍存在的架构模式是西方工业化以后的科层制度,尽管科层制度中只规定了职业资质,并没有规定修养、人格资质,但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传统社会,职业资质和个人修养都不能截然分开。
8、如果刚参加工作就开始一味谋求升官发财的“捷径”,就可能会放弃个人努力,从而失去通过个人奋斗获取成功的可能,失去晋升的“真正”捷径。而且,他还可能会逐步成为一个自私卑劣的小人。他强调说:“品质加业绩,就是最好的哲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编辑一部主任孙晓梅认为,“职场哲学”类图书的利弊因人而异,因为不同的读者会从书中获取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认识和行为。对那些追捧这些书的人来说,如果其周遭的小环境又恰好不尽人意,就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变得心理阴暗,行为偏执,人格低下。对年轻读者,比如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这些书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看待周围环境的视角,使他们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但对年龄稍长的人的影响会
9、小很多。孙晓梅认为,尽管这些书会产生一些让人忧虑的结果,但不太可能颠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热衷出版:只重利益、不负责任.孙晓梅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和现有的图书出版管理制度、条例,出版社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出版这些图书,无可厚非。况且,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职场哲学图书都没有越界,至多是教人利用潜规则,而不是制造潜规则。如果直接针对制度漏洞、抛弃道德底线,一味传达另类生存技巧,则应受到批评。”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策划部副主任杨学梅也强调说,出版社在策划出版此类图书时,要认真编辑审校,删改某些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以及只代表个人观点的内容。“编辑应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任,不良导向的选题不应该做。” 但对出
10、版社热衷出版“职场哲学”图书的现象,很多出版人也颇有微词。中国城市出版社副总编辑、大众传播学博士何玉兴指出,出版社应拒绝低俗,多出精品,多出教人大智慧的书。“应该以近乎宗教情怀的爱来理解出版精神的奉献和功德”,“正如波兰学者弗兹纳涅茨基在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中所说:普及推广者真正激发并使人满足的是对知识的业余兴趣,为普通读者提供经过加工的易于消化的东西。他们用传播知识来普渡众生的功德,是政治家、实业家所无法替代的。”“中国出版有着许多光荣传统和良好风尚,从孔子的韦编三绝,王云五的万有文库,到以邹韬奋为代表的出版精英,无不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出版界应继续发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的节操,保持严谨细致一丝
11、不苟的作风。” 延伸调查 出版怎样的“职场哲学”书 “其实,时下职场哲学类图书的流行,恰恰反映了出版界在满足年轻人获取正常人际交往技巧需求方面,还存在相当的欠缺。”徐升国说,“针对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人际交往知识的实际,出版社应多出版一些注重实用的图书,比如实用心理学、实用社会学、交际学与口才学、应酬学、礼仪知识等融合社会知识和生存知识的选题,以高品位与高实用性来满足读者的需求。”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新厚黑学一书,发行超过了20余万册,策划部副主任杨学梅介绍说,他们最早引进、翻译、出版这本书是在1993年,按照当时社会的宽容度和读者的接受度,出版社对书的内容进行了相当篇幅的删节,并取译
12、名为新厚黑学,因为书的英文原名就是“thickface,blackheart”。杨学梅解释说,作者将“厚黑学”作为生命的智慧和法则,认为“厚黑学”是一种自然法则、宇宙意志,“厚”是盾,是自我保护的超然力量;“黑”是矛,是自我实现和竞争胆略。绝对不是低级庸俗解读“厚脸,黑心”的书。“厚黑学”在此,并没有贬义的含义。 杨学梅认为,优秀的“职场哲学”图书应该能予人以激情、力量,能够有助于阅读者智慧的提升。如果仅仅是讲述诲淫诲盗的潜规则,如同授人以杀鸡取卵的手段,虽然得手很快,但实不可取。 何玉兴认为,总得来说,“职场哲学”图书品位不高,是在教人狡猾,教人使诈,教人彼此不信任。他强调说,时下一些谈“职
13、场哲学”的书,其实是把复杂的人生单一化和技术化了。“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书把所有的人物都变成了一个个不可信任的符号,每个符号都有一套应对方案,告诉读者只需按图索骥,就会步步成功。是否能够步步成功尚且不论,按图索骥,本身就不是一种真正的人生。”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朱光磊也呼吁社会科学家们多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写一些年轻人喜闻乐见而又符合社会规范和学术规范的读物。呼吁那些没有受过正规现代政治学、公共行政、管理学、社会学方面训练,只是文笔较好、头脑活络的朋友,不要再轻易下笔“职业场合”之类的书了。 2、主持座谈会的说话艺术 所谓座谈,就是召集若干人,就某一专题或某几个专题进行讨论,以收集各种
14、意见和建议,为领导者的决策和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领导者由于是会议的发起人和主持人,对座谈会成败负有重要责任,所以讲话时更需要讲究艺术性。 座谈会的常见形式 (1)整体座谈会。 座谈会也是调查会,它是熟悉、了解情况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最简单、易行又切实可靠的方法。主持座谈会除必须掌握开会的一般要领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好参加座谈会的人员。需要什么样人参加,要根据调查者的目的和座谈会类型而定。一般来说,应当选择那些比较了解情况,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分析能力,作风正派、敢讲真话的人。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这些人之间最好是互相没有隔阂,彼此不存戒心,对所谈的问题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否则,他们就不便于讲话
15、,或者无法讲真话。有时,为了搞清一些重大问题,可以分别召集各种不同意见的人单独开会,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发表看法,领导者再把不同座谈会得来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 实践证明,选好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是能否了解到有用情况的关键。 二是气氛要轻松活泼。领导者要通过平易近人的风度、亲切轻松的语调或幽默的语言,来活跃座谈会气氛,消除大家的紧张和顾虑,打开大家的“话匣子”。 三是对各种意见要善于分析。座谈会上,每个人都希望领导者能重视自己的意见,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时,领导者就要善于分辨正确与错误、真话与假话、现象与本质,对各种意见和持各种不同观点的人应当一视同仁,不能以人数多少决定取舍。有时在多数人尚有顾虑的情况
16、下,少数人讲的也可能是真话,不能简单从事。 (2)个别交谈形式。 个别交谈比开座谈会更深入,更细致,更直接,对于了解一些关系复杂的问题,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这是领导者了解情况的主要渠道。在座谈会上,有些问题领导者来不及细问,有的人不愿在会上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加之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害关系,使得一些人无法当众讲心里话,这就需要进行个别交谈。领导者通过与下级个别交谈,有利于增进双方的感情交流,可以更详尽、准确、真切地了解有关情况。领导者应根据采访者和调查内容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交谈方式。 在个别交谈时,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多找几个人谈。由于个别谈话只能一个一个地谈,得来的情况
17、可能千差万别。因此对于同一个问题,最好多找几个人谈。 二是谈话要轻松随和。领导者要以自己的努力,使谈话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的气氛中,消除其局促不安的情绪,达到思想和情感的顺利沟通。 三是要精力集中。在谈话时千万不要走神或做其他事情。如果领导者精力不集中,就会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疏远和不快,他就不会热心地向你介绍情况。 四是要善于启发。有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有所顾忌,言不由衷,领导者要设法帮助他卸下包袱,消除顾虑,使他肯讲真话。 五是请教问题要虚心。京剧杨门女将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七娘以傲慢的态度向采药的老翁问路,老翁装聋作哑,一句话也不答。后来,穆桂英去见老翁,彬彬有礼,虚心求教,并说明是继承杨
18、元帅遗志,为抗敌保民而来。这时,老翁既不聋又不哑,热情地为他们当向导。两样态度,两种结果 6、与下属沟通的语言艺术实际工作场景中,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与下属的沟通过程中,大多懂得春风化雨,用温暖得体的语言去感召自己的下属,在“润物细无声”的感情里达到管理的目的。这种境界会进一步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为彼此共同的生活、工作创造出良好的人际环境,进而促成工作环境的良性运转。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与下属说话的基本特点 领导和员工的谈话主要有四种功能:监督功能,参与功能,指示功能,知人功能。具体来讲,可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利用一切谈话机会,善于抓住主要问题。 谈话通
19、常分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形式,前者在工作时间内进行,后者在业余时间内进行。作为领导,不应放弃非正式谈话机会。在员工无戒备的心理状态下,哪怕是片言只语,有时也会有意外的信息,为今后的正确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 同时,谈话必须突出重点,扼要紧凑。一方面,领导本人要以身作则,在一般的关怀性问候之后,便迅速转入正题,阐明问题实质;另一方面,也要让员工养成这种谈话习惯。要知道,多言是对信息实质不理解的表现,是谈话效率的大敌。 (2)善于激发员工讲实话的愿望。 谈话是领导和员工的双边活动,所要交流的也是反映真实情况的信息。员工若无沟通的愿望,谈话难免要陷入僵局。因此,领导首先应具有细腻的情感、分寸感,注
20、意说话的态度、方式以至语音、语调,旨在激发员工讲话的愿望,使谈话在感情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信息交流的任务。同时,领导一定要克服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式作风,代之以坦率、诚恳、求实的态度,并且尽可能让员工在谈话过程中了解到:自己所感兴趣的是真实情况,并不是奉承、文饰的话,消除对方的顾虑或各种迎合心理。 (3)善于表达对谈话的情趣和热情,掌握评论的分寸。 领导与员工谈话是一种双边活动,领导对员工一方的讲述予以积极、适当的反馈,才能使谈话者更津津乐道,从而使谈话愈加融洽、深入。因此,领导在听取员工讲述时,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充分利用一切手段表情、姿态、插话和感叹词等来表达出自己对员工讲的内容的兴趣和对这次谈
21、话的热情。同时,领导者在听取员工讲述时,也不应发表评论性意见。若非要作评论,措辞要有分寸,表达要谨慎。 (4)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利用谈话中的停顿。 员工在反映情况时,常会忽然批评、抱怨起某些事情,而这在客观上又正是在指责领导自己。这时领导都更要头脑冷静、清醒,不要一时激动,自己也滔滔不绝地讲起来,甚至为自己辩解。而如果员工在讲述中出现停顿,作为领导者也要善于加以利用。如果停顿是故意的,它是员工为探测一下领导对他讲话的反应、印象,领导者就有必要给予一般性的插话,以鼓励他进一步讲述。如果是员工的思维突然中断引起的,领导最好采用“反响提问法”来接通原来的思路。其方法就是用提问的形式重复员工刚才讲的话
22、语。 (5)善于克服最初效应,切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所谓最初效应就是日常所说的“先入为主”,有的人很注意这种效应,并且也具有“造成某种初次印象”的能力。因此,领导在谈话中要持客观、批判性的态度,时刻警觉,善于把做给人看的东西,从真实情形中区分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切忘“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否则,“专横跋扈”就会成为这类领导的代名词。历史上这类反面的事例实在太多。总之,作为领导不应该太专权,而应该考虑一下员工们的所思所想,别让自己的专权引起员工们的反感与报复。要给员工们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去自由自在地发展,要经常与员工们进行沟通,不要老靠权威去控制他们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