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从任务型向责任型转变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84499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从任务型向责任型转变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从任务型向责任型转变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July2023JOURNALOFSHANGOIUNORMAL UNIVERSITY2023年7月No.7Vol.39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3 9 卷第7 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从任务型向责任型转变研究宋智勇1张丫2(1.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开封4 7 5 0 0 4;2.河南大学软件学院,河南开封4 7 5 0 0 4)摘要: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教学行为的直接承担者,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传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依据学科分工和专业分工建立起来的,是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下最末端的单位,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核心导向,是被动的、任务型的“生产车间”,其底层运行逻辑是行政驱动,存在着诸多问题。责任型基层教学

2、组织真正贯彻以“学”为中心,以责任作为其底层运行的逻辑,并具有柔性、自组织性和开放性等特性,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提高一线教师的积极性,是适应国家“四新”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要求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各高校应着力推动基层教学组织从任务型向责任型的转变。关键词:基层教学组织;任务型;责任型;转型中图分类号:G4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2-3 6 0 0(2 0 2 3)0 7-0 0 9 9-0 5教育部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下简称“四新”建设),于2 0 1 9 年启动和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 版,并将“双万”计划作为一项核心任务,

3、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对高校专业结构、专业建设、教学与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教学行为的直接承担者,在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实施教学改革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高校现有基层教学组织是在“学校学院一系”这样一个传统的三级行政管理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核心导向,是被动的、任务型的“生产车间”,并且形成了一个个较为封闭、孤立的任务单元,在实践中也已经出现了诸多弊病,远远满足不了“四新”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提出的新使命和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保证推动“四新”建设和一流专业建

4、设达到预期目标。一、当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存在的问题高校现有的基层教学组织是以学科和专业分工为前提,根据行政管理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在实践中以完成教学任务、单向传授知识为基本任务,是一种任务型的教学单位。这种组织有固定的、以专业为基础的人员构成,有固定的专业教学任务、固定的专业教学过程,这些因素使得这种组织既缺乏弹性,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边界。在师生关系上,它重视依据专业教学的需要而向学生单向度传授知识,而不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颠倒了现代教育的根本,也不符合“四新”建设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存在着一系列缺陷。(一)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是被动型的教学单位目标是组织的灵魂,也是组织的使命之所在。目前

5、,基层教学组织仍然是高校行政管理下的一个执行教学任务的基层单元,它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实际目标的。在这种目标下,完成教学任务,并且不出教学事故是其首要的任务,至于教学创新、学生培养、过程管理等都不是其主要的职责,而是在完成教学任务、不出教学事故的前提下的一些附带功能,所以,目前国内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仍是被动型的(二)组织边界相对固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仍是以传统学科、专业分工为基础的,其边界相对固定、人员构成相对固定、利益关系相对固定,并且不同学院之间、学院内部不同系所之间存在着利益矛盾和竞争关系,不同组织间收稿日期:2 0 2 3-0 3-1 0基金项目:河南大学教师教学

6、发展专项重点课题“四新”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研究”。作者简介:宋智勇(1 9 7 6 一),男,河北泊头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张丫(1 9 8 6 一),女,河南洛阳人,讲师,硕士。20233年100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的合作受到诸多的牵制。当代社会,科技改变了许多产业的业态,产业发展越来越需要不同产业的融合,这使得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已经不再基于传统的分工体系,而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当代社会的开放性、学科之间的融合性趋势下,需要基层教学组织也必须打破固定边界,形成一个开放的组织。(三)资源动员能力有限,不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7、需要复合型的教育资源,而目前高校以教学系为主的基层教学组织,其边界相对固定、组织任务相对单一,导致其资源的使用多数限于院、系内部,跨院甚至跨系的资源调配存在的障碍很多。这一方面使高校各类教学资源包括师资、设备、会议室、教室、实验室等无法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对各类资源的需求。(四)激励机制扭曲,普遍存在重科研重论文,轻教学、教研的现象组织的正常运转,需要恰当的激励机制,但长期以来,由于主要激励对象为教师个人,并且对个人的激励更多的是以个人业绩为基础,而个人业绩更看重的是科研和论文,从而扭曲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激励机制。教学与科研形成了不对称的激励体系,广大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的

8、积极性并不高,教学多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教学而教学,或者是为了凑工作量而教学(五)行政色彩较强,行政力量是基层教学组织的驱动力现有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脱胎于工业社会的专业分工,仍然保留着较强的行政色彩,行政力量仍是协调组织关系的核心。这种基层教学组织将教育当成了流水线,批量化地“生产”学生,从而错误地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1 2 3。在传统工业社会,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迭代相对缓慢、社会不确定性因素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这种教学组织还能够稳定地发挥作用。但是,在已经进人了后工业化社会的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已经极大改变了社会面貌,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不

9、同学科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极大丰富的信息资源改变了知识的存在状态、传递方式和获取途径,各种技术的快速变革要求人们要加快学习的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基于专业分工、层级管理和行政主导的基层教学组织已经日益成为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制约。二、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适应“四新”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要求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当代组织理论认为,为了适应后工业社会和知识时代的需要,组织正从传统的以权力、权威为主导的范式向以责任为主导的范式转换,组织的运作将不再依赖于权威、权力和专业分工,而是更多地依赖组织成员对责任的主动承担。彼得德鲁克认为,“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引进信息,很多管理职位就可以被

10、取消。但组织以信息为基础还不够,必须发展到以责任为基础的地步”2 1 7 9。这种责任型组织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扁平化、更富有弹性,它靠责任将组织成员整合在一起,层级关系日趋淡化,成员之间以承担共同责任、协同实现组织目标为纽带联结在一起,具有典型的自组织特征。事实上,自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发达国家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均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变化,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基层组织突破了传统的以系为单位的结构,着力吸纳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平台,建立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中心 3 。日本的筑波大学把经费分配到每一位教师,由教师自行支配并负责建立教学团队,在学校层面则建立了统一的教学设施管理中

11、心,以实现对教学资源的集中使用和动态优化 4 1。而在国内,由于我国高校整体管理体制改440革的滞后,高校基层教学组织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进与调整,相较世界高等教育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滞后了很多,且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能回应“四新”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国家“四新”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是“面向新变革,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加快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更多样化、更综合化、更集群化、更智能化、更国际化,推动并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5 】,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单向度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校教育必须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

12、”为中心,这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推向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沿。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造成为联结学生“学”和学校“教”的纽带,用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取代任务型基层教学组织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以帮助学生成材为目标、以教育资源配置为手段、以现代化教学组织为依托、以过程控制为重点,用责任体系代替行政机制来重构基层教学组织,用责任体链条代替行政链条打通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用责任关系重构师生关系、教师之间关系和基层教学组织与高校管理层之间的关系,这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的方向。相对于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而言,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以“学”为中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惟有可以激励学生

13、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101第7 期宋智勇,等校基层教学组织从任务型向责任型转变研究育”6 7 22。这一思想告诉我们,如果学生自身没有学习的主动建构,那么外部施加的教育过程起到的作用要么有限、要么效率低下。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忽视了学生本身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自发性和自为性。而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在尊重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放在第一位,以帮助每个学生的构建独特的知识体系、构建学生核心竞争力为首要责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学生的独特赋,扭转现有模式化、规模化、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借助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协同作用,围绕构建学生独

14、特知识体系和核心竞争力,开展教学协调、服务和管理,形成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系统。(二)以责任为纽带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的使命不是传递知识、不是过程控制、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以学生为本,帮助每个学生构建起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核心能力,帮助学生设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做好全面的学习规划、做好科学的学习过程管理。并由此建立起师生之间的责任关系,将现有的以“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教师帮助其完成这一目标,在这一框架下形成一线教师与学生的责任关系。在这种范式下,学生是被服务的对象,基层教学组织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构造学习环境、配置学习资源,鼓励、帮助和监督学生学习。

15、在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里,传统的分级管理、专业分工和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教育体系转变成以责任为纽带,以团队分工与合作、不同部门协同互补为依托的教育体系。由于整个教育生态体系是以“学”为中心的,而基层教学组织与“学”的联系又最为密切,是高校与“学”联系的最前沿,因而基层教学组织也就成为高校最核心的组织,其他各级、各类组织都应围绕着基层教学组织来展开活动,并以责任来分配其权力,(三)模块化的柔性组织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突破了传统的院、系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是一个具有柔性的组织体系。因为学生的学习需求总是动态变化的,基层教学组织应更具有柔性,不断提高其适应性和灵活度,才能使其能够灵活地配置教育资源、降低教

16、学成本,提升不同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的协同效率。柔性基层教学组织通过聚合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甚至跨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与学生培养这一动态任务相适应的动态结构,可以形成去中心化的结构分布,能够有效避免现有高校集中式领导造成的组织僵化、应变能力不足等问题。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类似于模块化的组织,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旦有所变化,基层教学组织就能够立即作出响应,及时调整内部分工,使教育资源快速流向所需的领域。这要求各个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相对独立,同时又具有联系接口,从而将所有基层教学组织集合、融合成为一个更高一级的系统。这样,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可以映射到多个不同功能的基层教学组织模块中,形成网络化责任关系,并

17、能以某一基层教学组织为核心,整合各个基层教学组织的优质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并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四)具有自组织性质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是在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互相作用中产生的,学生群体产生大量动态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教师群体可以整合大量的教育资源、设计教育过程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形成了一种混沌性的非线性关系。这与高校行政权力主导下、层级管理体系的线性系统不同,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形成了一种网格化的非线性关系。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的成员是靠责任为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而不再单纯将上一层级的行政命令作为动力,各成员之间依据目标和责任关系通过自组织形成有序结构。在

18、这种组织当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是一个责任共同体,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具体任务进行组织构建,并不一定要形成固化的组织结构和固化的人员构成,不需要为专业分工而削足适履地切割具体教学任务,造成学生学习目标的多重化。在这种组织中,基层教学组织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着透彻的了解,对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也有着更为充分的认识,又因为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其教育活动的创造性也会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同时,这种组织因为更加扁平化,并且与学生的“学”融合在一起,将院、校等各职能机构变成其服务机构,就可以避免产生传统高校权力沿着层级向上集中的现象(五)具有开放性从系统论的角

19、度来看,基层教学组织深植于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之中,而高校生态系统又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各种组织之间存在着知识、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换关系。而与责任型相适应的高校生态系统,其构成要素之间已经变成混沌的非线性关系,并列的基层教学组织之间也有了密切的关联,没有了截然不同的界线。在有了共同责任之后,基层教学组织之间可以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进一步形成临时性的项目团队、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无边界组织等。组织的开放性,意味着基层教学组织可以与学生、并列的基层教学组织、院校职能部2023年102商丘师范学院学报门甚至外部社会互换能量、信息。三、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的构建路径)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

20、”为中心重塑“教”与“学”的关系是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建立的基础。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以尊重学生个性化特征、全面发展为前提,以唤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依托,学生是自身知识体系和核心能力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是教育环境的设计者。基层教学组织即是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其学习目标的组织,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组织,而不再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组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不是目的,也不构成基本的责任;学生学习知识是获得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是自身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师生关系的重构要以全面掌握学生个性化特征为依据,现在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为高校全面评估学生个

21、性化特征提供了条件。坚持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作为支撑学业的基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高校联盟或者课程联盟的形式,实现学分互认,鼓励学生跨学校选修优质课程,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国家慕课、网课、金课等教学资源日益丰富的条件下,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课程,承认学生学习成果和获得的学分,以不断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二)从以“行政”驱动转向以“责任”驱动现有高校以行政为本位,强调行政权力先于责任,强调层级管理,导致出现官本位、权力本位、行政高于学术等现象。在这种体制下的基层教学组织是权力本

22、位下的最基层组织,它们承担的教学责任要重于权利、存在着权力与责任不对称现象,因而仍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构建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必须使其运作的基本逻辑从行政驱动转向以责任驱动,用责任引领权力,并将这一逻辑运用于整个高校管理体制。基层教学组织应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为第一责任,这一责任构成了基层教学组织运转的统帅。基层教学组织中的一线教师可以采取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形式,结合学校学生的培养方案,负责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的设计与规划,报学院(学校)教务部门批准,然后组织教学计划,有效满足学生成材需求,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学习效果。彼得德鲁克认为:“组织愈以知识为主,人员就愈

23、专门化,每个人在自身的专业领域里比组织其他任何人都懂得更多。”2 1 7 9 因此,一线教师和学生才是构筑高校责任体系的基石。一线教师将学生培养所需要的教学条件、教学资源以及跨专业、跨学科的横向协作要求报给学院,学院负责协调各个不同基层教学组织、不同学院之间的协作关系,以确保一线老师和学生制定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得以实施。学校层面的管理机构也由管理机构改为服务型机构,真正实行去行政化,改变传统的管制思维模式,将服务于基层教学组织和学生的合理需求、服务于整个高校本身作为其基本理念。当基层教学组织将学生培养的各种需求反映至学校层面后,高校各行政部门应围绕着这些需求展开工作,彻底扭转以往“下达教学任务一

24、监督检查”这样的一种工作程式。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所以推进缓慢,就在于以行政驱动的底层逻辑始终难以打破,服务型机关建设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三)构建以责任为纽带的高校生态体系高等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不同组织单元之间的作用是非线性的,且与外界的联系也是多维度的,尤其是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高校内部各构成单元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高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更日益复杂。传统的管理体制将高校视为一个线性系统,视为一个具有确定参数的投人产出系统,这种思想适应了工业时代培养大规模标准化人才的需要,但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审视高校,外部环境中的政

25、府、社会、企业和家庭对高校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要求高校培育更多的具有核心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是批量化标准化的工业商品,这也高度契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自主性学习。因此,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的需求,就构成了高校责任体系的基础性一环。而基层教学组织是这一责任的第一承担主体,根据权责一致的要求,这一责任赋予了基层教学组织相应的权利,其在高校中的地位显然应得到突显和强化,并成为高校运行的中心。学院和学校层面的职能机构以服务于基层教学组织人才培养需求为责任,负责帮助基层教学组织协调教学资源配置、协调教学过程管理、协调跨专业跨学科各种关系等。这样,在高校内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再是单

26、纯的知识传授与接受,而是多元的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高校内部各构成单元之间也不再是壁垒分明的分工和管理关系,它们之间互相渗透、相互支撑、相互补充,构成复杂的非线性的协作关系,形成了一个以责任为纽带的生态共生系统。同时,高校外部环境通过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也向高校提出了学生培养的责任要求,这些链路将高校自身嵌人进整个社会责任编辑:李维乐)103第7 期宋智勇,等: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从任务型向责任型转变研究的大生态系统之中。高校内部、外部围绕着学生培养(以学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纵横交错的责任关系,形成了一个自组织系统,各个组织部分以责任为引导,通过责任目标、教辅人员、教育资源、教学流程、教学技术等联结

27、在一起,以责任赋予权利,形成了一个“责一权一利”统一的高校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运行的底层逻辑是责任,它以责任为纽带,以责任为动力,通过与外部环境良性互动,形成一个自我维系、自我发展、动态平衡的非线性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组织技术水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充分应用是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强大技术支撑,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也就没有了现实可行性。与工业社会科层制管理相适应,传统的高校将教学活动视为一种线性的投人产出关系,批量化生产“规格一致”的学生,先进的教育技术只是作为教学手段,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不会真正改变整体的教育生态。在后工业社

28、会以责任为基础的组织里,信息和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不同管理层级之间的上下沟通、整个组织的业务流程均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责任、流程与技术是现代责任型组织的三大要素,责任本身是一种意识,但其运行却需要将责任有效转换成信息,“信息加工能力是一个责任组织是否能够形成的重要条件”7 。在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中,这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将各种教育要素之间非线性的关系耦合到一起、并促使其趋向平稳有序的技术依托,它需要有效地将局部目标(学生个性化培养)与整体目标(学校教育目标)统合在一起,并能够促进高校各组成单元之间的直接联系,减少间接协调成本,降低部门本位主义的影响;同时也需要尽

29、可能减少高校的管理层级。当前各高校正在着力建设的智慧校园系统一般分为学生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实验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若干个子系统,其底层运行逻辑仍是传统的基于行政驱动的层级管理体制,仍然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效率为目标的,体现的是学校本位思想。只要将其底层运行逻辑转变为责任驱动,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运转体系,现有的技术硬件基本上可以满足建立以责任为纽带的高校生态体系的技术要求。(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的责任文化责任一方面对应着权利,一方面也意味着奉献,因此,以责任驱动的组织必须将责任深人到成员的内心,使责任能够激发成员的使命感和创造力,这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

30、责任文化。基层教学组织中的成员,尤其是一线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具有充分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倾尽所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此作为自已的天职和使命,树立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改变批量化、流水线式的学生培养模式。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是学生培养质量的第一把控人,有责任与一线教师共同商定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并确定实施过程,有责任帮助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责任向学院或学校职能部门提出要求和建议。学校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也须彻底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破除本位意识,使自身工作自觉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责任既是使命,也是相关主体借以实现自身利益的依据。建立高

31、校责任文化,还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因此要改革和完善高校绩效考评制度,从注重数量考核到注重质量考核,从注重过程管控到注重结果认定,从侧重于防范教学事故到侧重于师生关系和学生成长。从绩效考核改革人手,调动高校各方积极性,也是引导责任型基层教学组织和责任型高校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参考文献:1 Ma r y E.H u b a,J a n n E.Fr e e d.L e a r n e r -Ce n t e r e dAssessment on College Campuses:Shifting the Focus fromTeaching to Learning M.Boston:Allyn&Bacon,2000.【2 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M.张星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 8.3李鹏虎,王梦文.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实施跨学科组织改革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 0 2 2(1)。4王晓敏.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问题探析 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 0 0 3.5】陈宝生.在2 0 1 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J.中国高等教育,2 0 1 9(Z1).6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8 3.7王霆.基于责任的组织范式研究 J.南京社会科学,200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