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路径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84278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0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路径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路径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路径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DOI:10.3969/j.issn.1008-9713.2023.03.017许晓辉.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路径探析J.2023-05,25(3):357-361.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路径探析许晓辉,李歌(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今对其文化功能认

2、可并未达到普遍共识,对其内容和价值的挖掘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合理有效的建设对策。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包含的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创新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实践功能的分析出发,探讨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着力点:自农耕神话发展的“人本精神”与自然和谐发展观、自农耕文化引申的守望相助的家庭伦理与耕读传家思想观,指出高等农业院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可行路径,包括强化高等农业院校党委统筹领导、引导课程思政挖掘农耕文化资源、推动农耕文化建设区与农林特色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及农林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在传承中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进而推动高等农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和国家文化

3、的总体发展。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15;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713(2023)03-0357-05党的二十大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进行重要战略部署,“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明水平,通过提高中华文明的传承效果进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当前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课题。然而,在当今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高等农业院校,对其文化功能认可并未达到普遍共识,对其内容

4、和价值的挖掘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合理有效的建设对策。从对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功能的分析出发,通过列举部分优秀的、可融入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体系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探讨高等农业院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可行路径,以期对高等农业院校的文化发展提出合理建议。一、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主要功能当前,国际化的迅速发展趋势加上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发展,造成农业文明越来越被边缘化,外来的文化浪潮给我国农业文明特有的人文传承和价值观念均带来很大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农耕文化的认同”2。对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功能进行分析,对高校教育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教育价值

5、、设计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相结合的建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创新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实践功能四个功能。(一)文化传承功能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文化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社会生活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农耕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和记录,将农业生产、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智慧传递给后代。这包括耕作技艺、农事规律和气象观察等,使新一代农民能够在农业生产中融会贯通、高效地利用资源,并传承发展下去。其次,农耕文化还传承家庭伦理、乡土情怀和民间传说

6、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和传统节日文化,这些价值观念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等,不仅构建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道德秩序,也影响着当代社会的行为收稿日期:2022-10-27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研究课题(2021-NLZX-YB32)第一作者:许晓辉(1970-),男,沈阳农业大学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栏目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卷25准则和思维方式。此外,农耕文化还弘扬自然生态保护的理念。通过反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农耕文化让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通过日常的农事活动来实践自然资源的合理利

7、用和可持续发展。(二)文化创新功能文化创新功能是指通过农耕活动激发社会对农业文化的关注和研究,以培养其对农业的认识、理解和尊重,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农耕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农业的历史渊源、科技进展和社会影响,增强对农业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参与农田劳动、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村旅游等形式,使人们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增强对农民的尊重和支持,打造乡村振兴的氛围和共识。农耕文化也有利于推动农业知识的创新和传承。通过开展种植实践、观察农业现象、研究农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等,促进农耕技术和农业科学的创新。同时,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和信息技术,传播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农民群体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素质。此

8、外,农耕文化还具有培养人们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功能。通过了解农业生态系统、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农业等内容,激发人们对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兴趣。这有助于引导公众形成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农业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农耕文化创新功能在于弘扬农业文化、推动农业知识创新和农民素质提升,并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可以使农耕教育达到更广泛的受众,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三)文化教育功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教育功能,可以培养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环保意识,增强文

9、化自信,培养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农耕文化融合劳动、季节和环境等因素,培养人们勤劳、坚韧和顺应自然的价值观念,并倡导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价值观有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农耕文化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了解农耕文化,体验种植、收获和加工等环节,人们可以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生态的脆弱性以及人类在实践中对自然的认识、探索和创造,进而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体验农耕文化注重团队协作与互助精神,并且强调人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农耕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勇挑重担的责任感,以及为社会作贡献的意识。农耕文化在文化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学习农

10、耕文化,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四)文化实践功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其在守望传承、生活方式、社群凝聚力和情感寄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农耕文化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农耕智慧、价值观和礼仪传承给后代,以保护和扩大这一文化遗产,注重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依存与尊重,倡导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农耕文化反映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指引人们去追求勤劳、团结和节俭等美德,并强调集体合作,倡导邻里互助、共同劳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增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和互信关系。农耕文化蕴含人们

11、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探求,提供追寻与理解人生意义的文化载体,在音乐、舞蹈、绘画和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得到充分展现,成为丰富民族艺术创作和文化娱乐的源泉。传统农耕文化通过实践活动,向后代传授知识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农业技能、劳动精神和责任意识。这种教育功能使得农耕文化能够保持传承,并且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同时,农耕文化提供深厚的饮食文化基础,包括粮食的种植、加工和烹饪等方面的技术和传统方法。这些文化传统反映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食物营养的认识,体现并传承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美食文化,影响已有千年之久。二、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思想着力点(一)自农耕神话发展的“人本

12、精神”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神话是原始时代客观现实的反应,是初民知识的积汇”3,我国的神话故事和外国的神话故事相比较,更358许晓辉等: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路径探析第期3关注民众的智慧,更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调和。其中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敬天法古并躬耕谨行的精神,至今仍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影响。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重社会轻个体”的传统社会道德观念源头,均可追溯至农耕神话故事。燧人氏“钻木取火”并教人用石击石的火花引燃火绒的神话、“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地率领人们同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抗衡的故事,无不体现人可以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界以及劳动人民的大公无私

13、的奉献精神。甚至人可以和神斗争,掌握自己的命运,比如耳熟能详的 山海经 一书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古代神话故事,表达持之以恒就定能胜天的价值观念。对人本身的重视以及对人创造力的关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重视民生,勇于改革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农耕神话中除重视人的力量外,还同样重视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发展。人从自然而来,死后又归于自然。农耕生产自古受制于气候条件,如我国气候主要是季风气候,具体表现为雨热同期,这种气候非常适宜农作物成长。农耕文明的“大树”依托于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气候诞生并茁壮成长。比如,中国农耕历史中的重要文化产物“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即指

14、中国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文活动,为适应农时变化而形成的农业季节活动,依大自然和气候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农事活动和农业作息。“儒家的感念思想也源于神话思维,经过后世的发展,到董仲舒形成了自然与社会相通的哲学观即天人感应观,这仍可清晰地辨别出神话生态意象的痕迹”4。从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根基思想,认为人的行为应当遵奉天时并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是对神话故事里天人同构、同类相感、世界一体化等意象的延续与发展,行至宋代,儒生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均是同胞,人应当予以尊重和重视。农耕神话凝聚各时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是劳动者的智慧结晶,并深刻影响后世一些重要思想的发展。挖掘其中的传承价值和

15、丰富意义,有助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时代生机和新鲜活力。(二)自农耕文化引申的守望相助的家庭伦理与耕读传家思想观传统耕作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条件,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劳动。农耕文化在耕作的同时得以发展,并以家庭作为基本的传播单位不断发展变化。耕读传家简言之就是耕田以立命主养家糊口,读书以高德主修身养性。传统农业社会中,国家、宗族意义重大,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单元,又是伦理关系的体现。在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中核心的思想是展现父慈子孝、血脉相承以及守望相助等家庭伦理思想。宗族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礼”的重要内容,其中“仁义礼智信”是核心。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继承儒家“孝为百行之首”,他认为孝顺和敬

16、意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并在 颜氏家训 的“风操”篇中专门论述对待父母的基本礼仪。同时,他倡导的“孝”也并非愚孝,而是“兼顾事理,礼应在情理之中”5。“耕读传家”的思想从古至今,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古旧住宅的匾额还是农村学子的家书,都可见这种思想的身影。耕读传家的发展既是教人学如何做人,又是重视怎样谋生,这个“读”字,不仅是读圣贤书,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读懂“礼义廉耻”,知晓为人处事的道理。在古时的价值评价体系中,德性居于顶端,品德高尚第一,其次才是功成名就,简单概括就是“做人第一,道德至上”。“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古人智慧和对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17、认识,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不谋而合6。三、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路径在高等农业院校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应当继承传统农耕文化中“勇于创新、勇于发现”的优秀精神,并发挥其文化引领和文化教育等功能,以此来破解农业发展新难题、开创农村发展新局面。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出发,与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发展相结合,谋求一条协同发展之路。(一)强化高等农业院校党委统筹领导深入农耕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工作,战线在高等农业院校,战场在农业相关知识课堂,高等农业院校教师是战斗员,指挥部则是高等农业院校党委。高等农业院校党委必须站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保障党的事业

18、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而培养和造359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卷25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高等农业院校党委要作为建设和监督的主要责任部门,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如何融入农业专业课程以及思政教育类课程的工作任务进行亲自部署、对实施过程中的重点要点把握并对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亲自过问,对每项协调活动都予以记录;确保校内其他部门负责人的具体分管职责,并督促其切实落实,以保证有关教育教学、研究建设、师生参与和资金保证等方面措施的实施以及落到实处。(二)引导课程思政挖掘农耕文化资

19、源高等农业院校建设和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加强学校顶层设计,统筹谋划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任务和路径措施,另一方面要发挥改革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分步骤、分阶段有序推进,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和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课程思政和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协同发展的良好机制和氛围。在课程思政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意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资源。“坚持追求真理的人文理想,恪守非义莫取 的道德底线,即使暂时遭遇贫穷落寞,也能坚持价值理性,保持耿介高标,不坠青云之志”8。同时,也要发挥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在传统农耕文化知识传授中的价值引领功能。很多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对于农业文化知识的储备并不丰富,教师应当增强相关

20、的农耕文化知识。唯有教师这一育人主体知识足够丰富,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创造力将农耕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有机融合,才能真正达到价值创造、技能训练和知识灌输的三位一体的高校知识课堂。(三)推动特色农耕文化建设区与农林特色社会实践结合当前在各大高校中,教师多以讲授法传递课程知识,大学生被动接受课堂知识,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一知半解,对其核心价值也未形成深刻记忆,这样既不能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刻认同,也不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农耕文化是具有鲜明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的文化,在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地域特色。高等农业院校应当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借助其独特地理优势,将特色和地区教学相融合,开创

21、一条创新传承之路。可根据地域特色建立相对应的校内农耕文化建设区,并与学校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课外实践中,教师可设计多种形式的农耕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参与文化实践体验的机会,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农耕文化知识的记忆和运用”9。组织大学生参与农耕文化的实践活动,如农田劳动、农产品加工等,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农耕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尊重劳动、关爱自然的意识。(四)建立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及农林特色校园文化景观中国农耕社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已经积淀一大批与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劳动发展息息相关的优秀农业传统文化瑰宝,“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丰富有趣的农活诗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反映。建立特色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有利于让大学生更好地体悟“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滋养环境,在高等农业院校传承推广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对于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素养,推动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增设农耕文化的内容,让大学生了解农耕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农耕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利用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来亲近大自然、强壮体魄、开阔眼界,同时熟悉农业、乡村、农家的生产生活,既是培育大学生劳动能力、节俭意识和吃苦能力的基本要求,又是培养其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发扬中华

23、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立的同时,也要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味10。例如,山东农业大学在校园道路和石板上刻画各种农作物的名称,学校在校内放置石磨、犁等传统农作用具来反映耕作技术等方式,发挥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作用,实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教育功能,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同时,开展农耕文化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举办农耕文化讲座、展览和座谈会等,邀请专家学者分享农耕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加快文化保护特别是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细则的确立和实施,进行文化建设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环境的保护。

24、应明确保护主体、界定保护责任、确立有针对性的文化保护的落实机制,同时对于360许晓辉等: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路径探析第期3保护的阶段性成果要透明化公示。在公示的过程中,广泛接受来自社会的不同建议和保护意见,以确保及时调整方针政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进而加快高等农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和国家文化的总体发展。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5).2 顾萍,戴幼玲.传统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困境与路径J.现代农村科技,2020(12):

25、64-66.3 刘媛.中国古代神话的教育价值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4 康琼.人与自然的融通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9(2):127-131.5 袁时萍.颜氏家训 家庭伦理思想及现代启迪D.重庆:西南大学,2011.6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7 张政文,王维国.高校党委如何抓好思政课建设N.光明日报,2019-03-19(15).8 田立立.孔子“安贫乐道”的意义诠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34-140.9 韩亦菲.高等农业院校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

26、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92-96.10 王帆,聂庆娟,贾立平.高校校园景观文化建设对策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9(2):9-13.Analysis on Promoting Path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Cultur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XU Xiaohui,LI Ge(College of Marxism,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1,Liaoning Provinc

27、e,China)Abstract: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culture,playing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However,today there is no general consensus on its cultural function,and the systematicguidance and effective methods

28、 for mining its value is absent.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n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function of excellent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of China,which includes cultural innovation,cultur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actice,this paper lists someexcellent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s that can

29、be integrated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feasible path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cultur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which includes strengthening the ov

30、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higher agriculturaluniversities,gui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nvestigat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resource,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rea of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cultur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ogether with the practic

31、e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discipline,develop cultivation and reading education cultural practice base,and establish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haracteristic campus landscapeculture;through inheritance,develop excellent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at last accelerat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agricultural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Key words: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gricultural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责任编辑王阳3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