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三维”协同体系建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68711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三维”协同体系建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三维”协同体系建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三维”协同体系建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9 卷 第 3 期2023 年 6 月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Vol.39 No.3Jun.2023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体系建构研究”(20JDSZK015);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研究专项“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SJGSY2020028);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新时代背景下东北抗联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设计与实践”(220190003)作者简介:杨淑艳(1965),哈尔滨理工

2、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教授;张立双(1967),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书记,教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三维”协同体系建构研究杨淑艳1,张立双2(1.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理工大学 荣成学院,山东 荣成 264316)摘 要:文章拟从系统协同效用角度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的路径,通过挖掘、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效应,并有效支撑思政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从宏观视角实施顶层设计,强化各门主干课程之间实践教学的目标协同性;从微观视角细化规则制定,加强各门课程内部实践教学的要素协同性;在管理层面确

3、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协同的机制保障体系,建构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推广体系。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体系DOI:10.15938/ki.iper.2023.03.015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3-0086-04 协同是指一个系统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其结果将生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若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缺乏良好的协同与配合,甚至彼此掣肘或冲突,势必影响其整体功能优势的发挥。一、宏观上建构各门主干课程之间实践教学目标的协同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体系的建构首先是指基于统筹规划的顶层设计前提

4、下,强化各门主体课程之间实践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性。高校思政课各门主干课程既有其各自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又有彼此间逻辑结构的严密性和课程功能的互补性,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政课中由浅入深的布局编排设置。四门主干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又相互协同,构成一个持续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链条。每门课程可以分别用一个能深刻揭示其内涵和精髓的概念进行定位,有利于教师根据各门课程的功能侧重点,做出适合该目标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课)的定位是“成长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的定位是“信仰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5、义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定位是“信念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的定位是“奋斗教育”。第一,“德法”课以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本课程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做人、第 3 期杨淑艳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三维”协同体系建构研究怎样成才。据此可设计以下四项实践活动:一是进行一次孝心行动及讨论,主要形式有,帮父母做家务、与父母书信往来、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父母交流感情、为父母寄送表达孝心的礼物等;二是进行一次爱心行动及讨论,主要形式

6、有献血、志愿服务、慰问孤寡老人、救治流浪小动物和募捐等;三是寻找一项校园内不文明现象或者一个法律案例进行评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和法治观;四是进行一次自我人生规划设计,包括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德法”课的实践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就是要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人生,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第二,“原理”课以树立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要目标。本课程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理论品格,使学生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

7、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可以设计以下四项实践活动:一是选取一个社会现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评析;二是阅读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或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写读书心得体会;三是选取一个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并对他的生平和主要贡献进行点评;四是进行一次共产主义信仰的讨论。通过上述实践育人项目的开展,帮助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第三,“纲要”课以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主要目标。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近现代历史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

8、择了改革开放”1,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据此可以设计以下四项实践活动:一是讲述一位最感动你的历史人物;二是进行一次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三是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或博物馆;四是进行一次近代史上的革命经典文献诵读或是红色歌曲的演唱。通过上述实践育人项目的开展,目的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自觉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第四,“概论”课以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念”为主要目标。本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帮助学生系统

9、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据此设计以下四项实践活动:一是开展两种社会制度比较研究,就两种制度进行辩论或演讲,使学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二是就一个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并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分析;三是进行一次新时代中国辉煌成就介绍,从政治、文化、生态或社会等方面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四是进行一次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或建设的案例分析。通过上述实践育人项目的开展,帮助大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树立

10、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加强思政课各门主干课程之间实践教学的有效协同,关键在于教学管理者要从宏观上完善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在把握不同课程实践教学之间的差异性与统一性、独特性和一致性关系的前提下,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特点,设计出无缝衔接、协调一致、浑然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体现不同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又体现彼此之间的逻辑关联和有效协同,克服以往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分散化、孤立化和碎片化倾向,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二、微观上建构各门课程内部实践活动的要素协同性 各门课程内部实践活动的要素协同性

11、,是指各门思政课程的实践活动在形式、主题、内容、过程和功能等要素上的协同性。实现实践教学效用最大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力求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要素之间的谐频共振,使各项实践活动与课程自身特点相一致,与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相吻合,围绕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实现形式上的可操作性、主题上的一致性、内容上的时代性、过程中的主动性,建构一个多侧面、立体化的协同体系。下文主要以“纲要”课为例进行阐述。78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2023 年第一,形式上的可操作性。纲要课也是一门历史课,相比其它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纲要课的实践活动形式具有丰富多样性和可供选择性,而可操作性是确定纲要课实

12、践活动形式的基本原则。可操作性是指各项实践活动形式的实施难度系数适中且学生乐于接受和执行,例如,纲要课采用的几种实践活动形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难度系数适中且学生乐于接受和执行。其中“讲述”和“演讲”两项竞赛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又能锻炼学生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竞赛机制的鼓励下,学生们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被充分激发释放;“参观”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得到的理性认识上升到课堂外的感性认识,不仅使他们加深了对既有理性认识的深刻理解,更有助于开阔历史视野、提升人文素质;“诵读”或“演唱”活动因其符合大学生朝气蓬勃、激情旺盛的心理特征,学生们的热情和参与度较高,在活

13、动中不仅使学生受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熏陶,同时还增强了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当然,这四种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都是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后确定并保持动态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第二,主题上的一致性。主题上的一致性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实践教学主题与理论教学主题的一致性。中国近现代史是英雄豪杰辈出、重大历史事件叠加的一幕幕活话剧,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实践教学最丰富的原料和最生动的素材,根据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特点设定的实践形式,最适合展现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其二是指保持几项实践活动主题之间的动态一致性,将看似相互独立的各项实践活动用同一主题串联形成同一条实践

14、活动链条,体现了各项活动主题之间的一致性。例如,围绕“东北抗日联军”主题设计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如下:“讲述”一位东北抗联英雄的故事;结合东北抗联史进行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参观”东北抗联博物馆或731 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诵读”赵一曼烈士家书或“演唱”东北抗联歌曲露营之歌等。虽然这几项活动形式表面上看简单朴素,但是,具有鲜明逻辑关联的几项活动之间形成的协同效应,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倍增效果。第三,内容上的时代性,是指纲要课实践活动内容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结合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并为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习近平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

15、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2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并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做出了“四个选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基于教学内容要服务于教学目的的基本要义,纲要课实践活动内容的设置就要跳出历史的藩篱,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历史走向,与现实政治事件相结合。譬如,结合全民抗击新冠疫情的现实背景,讲述题目是“请讲述一位抗击新冠疫情中最令你感动的人物”;针对网上“侵略有功论”的舆论喧嚣,演讲题目是“侵略真的有功吗?”;当一些愤青用打砸日本车、焚毁日本国旗来表达爱国情绪的极端事件发

16、生后,演讲题目是:“说说你心中的爱国主义”等。通过这些具有强烈时代感和现实性的实践活动,可以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及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认知,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四,过程中的主动性。如果说在课堂上集中理论教学的主体是教师,那么以小班为单位的分散实践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这也应该是思政课“双主体”特征的应有之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无疑是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根本意义所在。在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中,除了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予以外在强制激励机制之外,当属在实践形式和内容中要注重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和求知欲望等内在

17、自主诱导设置最为重要。以“讲述”为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贯彻整个纲要课的主要内容,由此我们确定以“讲述”作为实践形式的开篇,目的在于以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讲述带动学生对一个历史时代的回顾与思考,以讲述带来的启发和借鉴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和喜爱。历史人物不可胜数,但他只能选择其一,因此,该人物一定是引起他思想共鸣或是令他景仰敬慕之人。在阅读、整理相关人物历史资料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历史知识,而且也学会了历史思维,并在阅读与思考中学会了做人与成长。第五,参与中的全员性。全员性是指在具体操作中实行以点带面,全员覆盖。在实践教学顶层设88第 3 期杨淑艳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三维”协同体系建构研

18、究计中实行分级组织管理,各级负责人职责分工明确,实践形式有分有合,既有全员参与整体覆盖的面,又有公平竞争推选代表的点。在进行讲述、演讲和参观活动时,实行组长负责制,由教师根据学号顺序将每个自然班分成 3 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由小组同学推荐产生。首先由每位同学分别制作讲述所需的 ppt 文件,每小组按照公平竞争原则推选出最优秀的 ppt 作品,该当选作品的作者可以作为本小组代表参加课堂上的讲述比赛,最后,每位同学需要提交 ppt 作业一份,作为参与讲述活动得分的重要依据;演讲和讲述活动程序相类似,将制作 ppt 改为撰写演讲稿,每个小组推选出最优秀的演讲选手代表本组参加课堂上的演讲比赛,最后,

19、每位同学需要提交演讲稿一份,作为参与演讲活动得分的重要依据;参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由组长组织安排协调参观时间和地点,全员同时参加并合影留念,以此作为参与活动的佐证材料提交老师。诵读和演唱活动由班长负责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竞赛,这两项活动都是实行全员参与,不参与者不得分。三、机制协同性是实践教学协同体系建构的根本保障 以往传统思政课堂理论教学有余而实践教学不足,单纯的理论说教和被动灌输最终只能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所以跟理论教学不同步,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忽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惯性心理依然根深蒂固,在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形式的设计以及教学经费的保障等

20、方面,缺乏顶层设计中应有的规范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客观上,与传统灌输型的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具体操作具有较多的动态性和复杂性,由教师单主体的理论讲授到学生全员多主体的实践活动,在设计、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做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保障体系,从实践课时的保障到实践考核权重的倾斜,再到周密细致的赋分规则的设计等,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扎实细致的顶层设计和严格施行到位,使实践教学从分散无序走向系统协同,与理论教学相互支撑、相得益彰。首先,明确实践教学课时。以往思政课教学计划中只有理论课时而无实践课时,仍以纲要课为例,实践环节只局限于

21、课外作业中的一、两项课外活动,譬如,看一部电影写观后感,或者祭扫一次烈士陵园写心得体会。由于实践课没有规定的课时作保证,教师对课外活动重视程度不高,课外活动内容设计单一,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而实际效果有限。明确实践教学课时,就是在教学大纲中要明确划分理论教学课时和实践教学课时,将总课时的三分之二用作常规理论教学学时,其余三分之一用作实践教学学时。以教学大纲形式正式规定了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法定时间”,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课时保障,实践教学地位得以大幅提升,使实践教学获得由“虚”入“实”的第一层机制性保障。其次,提高实践教学成绩权重。为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在考核环节设计中实行

22、过程化考核改革,将实践活动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挂钩,加大实践活动成绩在平时成绩中所占比例,实践活动考核分数占平时成绩权重为 70%,平时成绩又占期末总成绩 70%,即实践活动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权重是 49%。提高实践教学成绩权重的直接影响是,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最后,实践教学考核科学合理。为各项实践活动制定了周密而合理的等级赋分规则,例如,讲述和演讲竞赛在本班 3 位当选代表之间进行,由同学投票选出三个档次的顺序,由教师根据代表的表现给出相应档次得分,其所在组组员的分数既跟代表分数挂钩,又跟自己所完成的作业挂钩,即“双挂钩”,小组成员的最高分数要比其所在组代表的分数低 2 分,小组成员的最低分数无下限,由此激励同学努力提高作业质量,踊跃参与争做代表。总之,协同性是实践教学取得实效性的根本保证,这一体系的建立既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科学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又可以有效克服实践活动项目设置上存在的杂乱无序和交叉重叠等问题。只有建构好形式多样、动静结合、点面兼顾的协同系统,才能有助于达成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整体效果。参考文献1 刘亚男,王振波.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和人民“四个选择”的全面解构及其治理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1(1):88.2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86.责任编辑:张学玲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