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刚柔相济——宋朝对十国旧疆军事善后举措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65855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刚柔相济——宋朝对十国旧疆军事善后举措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刚柔相济——宋朝对十国旧疆军事善后举措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刚柔相济——宋朝对十国旧疆军事善后举措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刚柔相济宋朝对十国旧疆军事善后举措探析:吴红兵(西北大学宋辽金史研究院暨历史 学院,陕西西安,)摘要:宋朝征服十国后,对其采取了 多项军事善后举措。除令少量归降军队解除兵籍、复员返乡外,大部分十国军队均被强制编入禁军,降将也多被解职受监;将原十国军事性都城和军事重镇加以摧毁,以削弱地方武备力量;通过平定降兵反叛和贼 寇暴乱,以及收缴民间兵器 的措施维护地方稳定;通过屯驻军队、新建衙署重建地方军事秩序。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宋朝加强了对十国旧疆军事控制的能力,有效避免了十国入宋之际社会秩序的动荡。与秦、汉、西晋、隋、唐等完成统一的朝代相比,宋朝更注重对新征服地区军队的收编和新型军事性行政区划“军”的

2、建设,而在摧毁地方城池、收缴兵甲方面着力相 对较小。同时,诸多经济安抚举措的配合实施,使原割据势力再次反叛和当地贼寇聚众暴乱的情况较前代大大减少。关键词:宋朝;十国旧疆;善后治理;军事举措自古以来,统一王朝大都会对新征服地区实施多项善后举措以巩固统治。宋朝在通过武力征讨或和平方式统一后蜀、南唐、北汉等十国政权后,为尽快完成这些割据政权向宋朝的平稳过渡,同样采取了一系 列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善后举措。其中军事善后举措是否有效实施,不仅关乎宋朝对十国 旧疆军事控制能力 的强化,也关乎宋朝能否为在十国旧疆推行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善后举措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宋朝面临 的情况异于前代,特别

3、是募兵制的全面实施,促使其对十国 旧疆军事善后出现了新的变化。目前学界并无专文系统探讨宋朝对十国旧疆军事善后举措内容,不过已有学者在研本文为国家社 科 基 金青年项目“宋朝对十国旧疆善后治理研究”()、陕西 省 教 育厅一般专 项 科研计划项目“北宋西北缘边城寨军民生活用水研究”()阶段 性研究 成果。DOI:1016764 bcnki ssyjlc20230029宋史研究论丛?第辑究宋朝对十国 旧疆治理相关内容的过程中涉及了这个问题。?但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仍不清楚宋朝是如何统揽考虑、妥善解决十国军队的去留、削弱十国旧疆的军事防御、平息 十国入宋的社会动荡,以及重构十国旧疆的军事秩序等问题。

4、笔者拟以这些问题为导向,深人剖析宋朝对十国旧疆军事善后举措的整体情况。同时,将宋朝与秦、汉、西晋、隋、唐等统一王朝做比较,探究其对十国旧疆军事善后举措的特点。一、遣散与收编:宋朝对十国受降军队的安置众所周 知,王朝更迭是否会出现反复,往往与新王朝对原有政权军队的处置妥当与否有着密切关系。就宋朝而言,如果出现十国统治集团重新割据称王的情况,那么他们所能倚仗的主要武装力量仍是曾经统领的军队。有鉴于此,如何妥善安置这些归降的十国军队就成为宋朝对十国 旧疆军事善后过程中要重点 解决的问题。根据文献记载,宋朝征服十国后,?各割据政权原有军队进行了以下几种方式的安置。(一)解除兵籍,遣回原处宋代以前,受兵

5、制影响,许多王朝在统一进程中对新征服或平叛势力所属军队未进行大规模收编,多是令其归家。如汉高祖五年(前 年),随着项羽兵败自杀,楚汉争霸结束,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当年五月,朝廷就下令“兵皆罢 归家”?东汉建武二年(年),赤眉、延岑祸乱三辅之地,光武帝刘秀令偏将军冯异率军平叛,并敕令冯异:“营保降者,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小民,令就农桑。”?在府兵制盛行的 隋唐时期尤为如此。宋朝同样允许部分十国军队解除兵籍,返回原处,如宋朝收复荆南地区后,对其原有军队采取了灵活安置举措:“诏荆南兵愿归农者听,官为葺舍,给赐耕牛、种食;愿留者分隶复、郢州为剩员。”不过其解除兵籍人员数量有限,且基本上只针对那些被十国政

6、权强制征召的士兵如开宝四年(年),宋朝平定两广地区后,对南汉军队中曾是“平民为兵者释其籍”;开宝八年(年),宋廷征 服南唐之初,允许其管内州县“诸色人及僧道被驱率为兵者,给牒听自便”?。另外,考虑到四川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如陈峰 在宋代治国理念 及其实 践研究(北 京:人民出版社 年,篥页)中介绍了宋朝 将十国君臣(包括部分武臣)迁居京师的情况,认为此举既体现了宋朝前 所未有的宽容气度,也 是通过怀柔方 式 缓解与新 征 服地区势力之间的矛盾的最 佳 选择,并在印象中 国历 史(宋朝卷):文 治之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第页)中专列一节探讨了宋朝对 十国 的征伐与善后,其中涉及 军 事善

7、后 安抚举措;程民生在宋初和平统一战略及实践(史 学 集刊年第期,第页)一文中论述了宋朝 对和平归顺地区的善后举 措,谈到了宋 廷 在 吴越和平纳 降 后对 杭州地区出现的骚乱进 行镇压的情况:吴红兵在宋朝平蜀后消弭 孟氏政 权影响措施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页)中介绍了宋朝收 编后 蜀 军队的情况。史记卷高祖本 纪八,北京:中华书 局,年,第 页(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光 武 帝建武二年条,北京:中华书局,年,第 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乾 德元年六月乙未条,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 长编卷,开宝四年十月丙戌 条,

8、第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开宝八年十二月辛丑条,第 页。刚柔相济一宋朝对十国旧疆军事善后举措探析柳置,极易形成割据势力,宋廷在平定后 蜀之后,未允许一人解除兵籍,而是决定对仍有约七万人?的后蜀军队实行全面收编,“诏发蜀兵赴阙,并优给装钱”?。在全师雄叛乱爆发后,为 防止监禁在成都府城南教场约两万七千名后蜀士兵响应叛军,王全斌下令将其全部坑杀,其中包括“老幼疾病者七千人”。让曾经效力于十国割据政权的士兵解甲归田有利于安抚十国民众,同时保证了收编军队的战斗力。然而,此项政策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如宋朝对南唐李氏“取民税钱三千以上及丁口多者”抽拣组建的义师,“自收复之后,皆放归农”。这些人

9、因“久行伍,不乐耕作,多为追胥干力之类,雇倩充役,或放鹰走狗,有作贼者,颇扰民”,成了地方社会不稳定的 因素。为解决该问题,太平兴国六年(年),赞善大夫韦务升、殿头高品王文寿建议“遣使选择堪充军旅者,并家属部送赴阙”。宋廷随后诏令“三班二人至江南与转运使商度,条上其利害”。然而,时任江南西路转运使的张齐贤却提出了不同意见:“江南义军,例皆良民,横遭黥配,无所逃避。克复之后,便放归农,久被皇风,并皆乐业。若逐户搜索,不无惊扰。法贵有常,政尚清净,前敕既放营农,不若且仍旧贯。”?文献中并未记载朝廷最后是否重新征召复员返乡的南唐义师,想必应该是没有,毕竟此事如若实施,负面影响太大,得不偿失。但也不可

10、否认,解除兵籍、复员返乡 的十国旧军起初应该给当地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宋朝尽管对于十国军队以怀柔安抚为主,如早在平蜀过程中,就诏令“蜀中伪将士,死于兵刃,暴露原野者,所在郡县速收瘗之”?,却严令禁止十国军队私自脱离兵籍,如乾德二年(年),诏令:“如闻收复州县,其伪署军员兵士,或投窜山林,或散匿民舍,俾安疑惧,特用招怀。诏到,限一月,许于逐处首身,更不问罪。”?可见,宋廷为消弭蜀地日后可能出现影响当地安定的隐患而专门颁布诏令,让那些踪迹不明、数量不详的溃逃蜀军主动向宋廷报备。(二)拣选精锐,编入禁军众所周 知,宋朝已全面实施募兵制,这就为大规模收编 十国军队提供了可能。十国归降的士兵大部分

11、被宋廷强制拣选,编人禁军,或拱卫京师,或驻守地方。正如刘子晕所言:“臣窃惟艺祖削平僭乱,聚天下精兵以强京师。取太原兵以为龙卫,取幽州兵以为神武,左右员僚本藩镇厅头也,左射拱圣本诸州骑兵也,忠节之军升自川陕,虎翼之军选自江淮,凡此之类,不可悉与,皆总于三衙,训练精闲,故能坐制四方,如臂运指。”(宋)杜大珪:新刊名臣碑 传琬琰之集上卷王禹偁康刺史延泽神道 碑,中华再 造 善 本 丛书第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第页。(宋)李焘:续 资治通鉴长编卷乾德三年三月乙未 条第页;(宋)李焘:续 资治通鉴长编卷,乾德三年三月乙未 条,第页。(宋)李焘:续 资治通鉴长编卷,太平兴国六年十二月壬辰 条,第

12、页?宋史卷 张齐贤传,北 京:中华书局,年,第页(宋)李攸:宋朝事 实卷削平 僭伪,丛书集成初 编第册,上海:商务印书馆,年,第页。(宋)李攸:宋朝事实卷削平僭伪,丛书集 成初编第册,第 页。(宋)刘子 翬:屏山集卷论时 事札子八首 代宝学泉州作?禁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年,第页宋 史研究论丛?第辑宋史?兵志中详细记载了这些十国降宋将士所编入禁军的名称、收编时间和部分军队数量。总的来看,十国军队人编禁军有以下特点。一是分布较散。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都编人了原十国士兵。如开宝四年(年),“平广南,以其兵隶殿前司”;太平兴国四年(年),平太原,选其降兵为侍卫

13、马军司拣中龙卫和拣中晓捷;侍卫步军司中的顺圣军是太平兴国中,“部送两浙兵归京师立”;奉议军(后改为奉节军)、怀恩军均是乾德三年(年)宋平蜀后,“得其兵立二是有意混编。即刻意将多个割据政权的士兵混编人一军。如侍卫步军司中的威武军是太平兴国四年,“征太原立,分左右厢,以江南归化兵 补左厢,两浙顺化兵补右厢”,而江南归化兵是开宝七年(年),“以江南李从善所领部曲水军立,(开宝)八年,平江南,又以降兵增之。指挥一”,两浙顺化兵是太平兴国三年(年),“以两浙兵之次等者立”;侍卫马军司中的清塞军为“(后)周立,指挥二。其一破淮南紫金山寨所得骑军,营延州。太平兴国三年,又得泉州、两浙兵以益之”。?三是二次拣

14、选。即从所收编的十国军队中重新选拔优秀者编入精锐禁军。如殿前司中 的神射军本为两浙州兵,淳化元年(年),“部送阙下,选其强者为广武,次等复为本军”;侍卫步军司 中的上奉节军,最初是乾德三年(年),“平蜀,得其兵立为奉议,后改今名。景德三年,又选立上奉节”。怀勇军是开宝四年,“拣蜀兵之在京 师者立”;拣中怀爱“本蜀兵,与怀恩同立,又拔精锐者为拣中”;静戎弩手是“选江南归化兵及诸州厢兵壮实者立”;平塞弩手“本两浙顺化军,拣其强壮立为弩手,又以江、浙逋负 官物隶窑务徒役者为拣中平塞”。?实际上,早在收编 十国军队之初,宋廷就按照士兵军事素质高低进行了拣选。如开宝四年,宋廷“平广南,以其兵隶殿前司(广

15、德军),次等隶八作司,阙则选广南诸州兵补之”;太平兴国三年,“以两浙兵之次等者立”为顺化军;雍熙三年(年),“选两浙兵为鞭箭,次等者为忠节鞭箭”。四是兼顾兵种。即根据归降士兵实际情况,所编兵种有所侧重。如地处河东地区的北汉,尽管势力范围在十国割据政权中并不算很大,人口也不多,却一直被宋朝视为劲敌。宋人一直认为:“削平唐末暨五代百年之僭乱,曾不足以摧枯拉朽谕之,乃于太原独艰难,如此何邪?刘继元虽孺子也,有郭无为之谋,俱霸荣之勇,其兵嗜战不怯死,其民乐土不轻去。”而对于宋朝来讲,战斗 力强的北汉骑兵正好可以收编,以增强自身骑兵实力。为此,北汉灭亡后,其骑兵大多编人三衙。如侍卫马军司 中的 员僚直是

16、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选其骑兵为右三直。北面两直,营贝、冀,隶高阳关都部署。大中祥符中,改为贝州左直、冀州右直,后改四直。京师二,恩、冀各一”;又,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选其降兵 为拣中龙卫”,“拣阅降兵为拣中晓捷”?。也有一些北汉骑兵编宋 史卷 兵志一,第 、页。宋史卷兵志一,第、页。宋史卷 兵志一,第、页。宋史卷 兵志一,第 、页。(宋)晁说之:嵩山文集卷靖 康元年应诏封事,四部丛刊续编第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年,第页。宋 史卷 兵志一,第、页。刚柔相济一宋朝对十国旧疆军事善后举探析舰禾史卷兵志一,第 、页。宋史卷兵志一,第、页。宋史卷 兵志一,第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 长编卷

17、,开宝四年二月辛卯条,第 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开宝八年十二月辛丑条,第 页。(宋)李焘:续 资治通鉴长编卷,太平兴国四年五月乙 酉条,第 页。(清)徐 松 辑,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刑法之,上海:上海 古 籍出版社,年,第页。入殿前司,如“外殿直班一太平兴国四年,征太原,得上军。天禧四年,并入此班”;“吐浑小底旧指挥五,治平中并为二。京师。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获吐浑子弟,又选监牧诸军中所有者充”。此外,宋廷乾德初年设立的造船务,其人员是在平定荆湖后“选其军善治舟楫者立”。五是优待少数。即绝大多数归宋士兵 所在禁军地位较低,仅有少量人员编人地位较高的诸班殿直。如乾德三年(年),宋

18、廷“平蜀得奇兵,简阅材貌魁伟便习骑射者凡百二十人”立为川班内殿直;乾德中所立的川员僚直“本西蜀贼全师雄所署将领”;太平兴国 四年(年),“平太原,选其骑兵为右三直”。总的来看,宋朝经过多种方式拣选收编 十国军队,不仅分化瓦解了十国武装力量,而且有效扩充了自身的兵力。据宋史?兵志一载,宋太祖、宋太宗两朝末年宋军兵力数量是:“开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至道之籍总六十六万六千,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可知至道年间宋廷兵力约为开宝年间 的两倍,其中增加的军队人数应该有很大一部分是收编的十国 旧军。不过,受文献记载信息缺失所限,关于收编十国军队尚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一是收编的整体

19、数量不详;二是史料中通常只记载了收编事项,未提到收编之后军队具体建制情况。(三)十国降将,解职受监宋朝在征服十国后,除君主、族人及重要大臣迁往开封安置外,对原地方官员多是留任。如宋朝灭南汉后,“赦广南管内州县常赦所不原者。伪署官并仍旧”?;灭南唐后,“赦江南管内州县常赦所不原者,伪署文武官吏见 厘务者,并仍其旧”;灭北汉后,“赦河东管内,常赦所不原者并释之。诸州县伪署职官等,并令仍旧”?。相比于宋朝对十国文臣的安抚重用,其对原十国统兵将领的处置要严厉得多。虽然目前未曾见到宋朝专门颁布针对十国将领安置问题的诏令,但是从现存文献中还是看到了宋廷对这些曾经手握重兵的统帅的猜忌和 防范,如有部分将领被

20、整编成军,编入宋朝禁军的诸班殿直,在前文所述中,侍卫步军司中的川员僚直就是由西蜀叛军全师雄麾下的将领组建。另外,部分将领被强制迁往其他地区,受到监管。如淳化四年(年),朝廷下诏:“西川、江南、两浙、荆湖、广南、泉、福等路伪命军校及官吏配隶诸州禁锢者,所在以 闻,并给滕许归故郡。”然而,还是有极个别十国旧将归宋后受到朝廷重用,北汉名将杨业就是其中的代表。杨业效力北汉期间,“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北汉主刘继元受降后,宋太宗以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并认为杨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宋史研究论丛?第辑马都部署”;不久,杨业又以军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当时戍边统兵将领对杨

21、业“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足见宋太宗对杨业的信任和器重。实际上,杨业因其北汉旧将的身份,始终受到宋朝诸将领的打压排挤,正如他在雍熙三年(年)宋军伐辽期间,执行潘美、王侁等人制定的军事决策前所言:“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后由于宋将潘美和王侁接应不力,杨业兵败受擒。杨业被俘后,既感念宋太宗的知遇之恩,又对潘美等人所为极为愤懑:“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杨业最终以死明志。之所以宋灭北汉后,杨业仍然受到宋太宗的重用,

22、与当时宋朝北上伐辽、收复幽云地区有着直接的关系,毕竟宋廷收 编的大量北汉军队(尤其是骑兵)需要有人统帅。当然,杨业或许也是宋太宗树立的优待十国降将的典范。二、摧毁与修缮:宋朝对十国城防设施的处理中国历代王朝在建国伊始对地方城池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认识:强制摧毁地方军事性较强的城池,或任其塌坏。如秦完成统一后,曾下令:“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有学者认为宋朝建立后,为了彰显王权,加 强地方控制,以及防止五代时期的割据势力再现,对江南与四川兴起的军事性都城,或加以摧毁,或任其塌坏。?正如王禹偁所言:“自五季乱离,各据城垒,豆分瓜剖,七十余年。太祖、太宗,削平僧伪,天下一家。当时议者,乃令江淮

23、诸郡毁城障、收兵甲、彻武备者,二十余年。”不过就宋初四川地区而言,仅有后蜀都城成都的城池军事防御设施较为完善,而数量众多的郡县级别的城池大都没有修缮完备的 防御工事,史载 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使“蜀虽 阻剑州之险,而郡县无城池之固”?。因而史书中未曾记载宋平蜀后对其城池设施毁坏的情况。实际上,伴随着宋朝征服十国的过程,这些割据势力范围内原有城池的防御设施大多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如开宝九年(年),李煜降宋后,宋廷“毁江南诸州城上白露屋”;太平兴国三年(年),陈洪进纳漳、泉二州归宋,宋廷诏令泉州城“三城皆猜坏”?;曾为吴越所据的福州城,自太平兴国年间归纳疆土后,“隳毁城池

24、”?;太宋史卷杨 业传,第 页。来 史卷 杨业传,第 页。史记卷李斯列传,第页。参见黄宽重:南 宋军政与文献探索,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年,第页宋 史卷 王禹偁传,第页。宋 史卷席旦传,第页。(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卷事 志,北 京:中华书局,年,第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开宝九年十二月壬子 条,第页。(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 纪 要卷 福建五,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宋)蔡襄著,(明)徐蚴等编,吴以宁 点校:蔡襄 集卷乞相度开 修城池,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页。刚柔相济一宋朝对十国旧疆军事善后探析平兴国四年(年),北汉灭亡后,宋廷“毁

25、太原旧城,改为平晋县。以榆次县为并州。徙僧道士及民高资者于西京”。自古以来,人们大都认为统一王朝摧毁地方城池设施的目的是以绝后患,正如东汉应劭在读到史记中所载秦统一后,为“弱黔首之民”而“堕名城”时,也认为“坏坚城,恐人复阻以害己也”。宋人也认为摧毁十国城池的军事防御设施是十分必要的:“盖太祖削诸侯跋扈之势,太宗杜僭伪觊望之心,不得不尔特别是对于完全摧毁的北汉太原城历来为宋人所称道,如靖康元年(年),晁说之应诏上言中说道:“乃降继元,平太原,保全其人民,而毁筑其城郭,将贻万世之安也。”可以说,隳毁原有城池,且长期保持不筑城传统确实有效避免了割据势力 的再现,但也带来了相应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在民

26、变或兵变等变乱事件发生时。如淳化四年(年),四川地区爆发了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这是宋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变事件。此次农民起义爆发后之所以发展迅速,和“蜀地无城池,所以失其制御”有着直接关系。尽管修建城池对于维护地方治安极为重要,朝廷却不愿意川地修浚城池。如在至道三年(年)八月,西川都巡检使韩景祐率部行至怀安军,帐下 广武卒刘盱谋乱。兵变被镇压之后,即位不久的宋真宗与大臣谈及此事,有大臣认为正是由于蜀地城池年久失修才无法有效制 御兵变,宋真宗却坚持,“在德不在 险。俛官吏得人,善于抚绥,使之乐业,虽无城可也”直到宋仁宗皇祐五年(年),有大臣认为第二年又是甲午年,“谓前后甲午,蜀再乱,忧明年

27、复有变”?。最终在该年八月,宋廷下诏:“益、梓州路转运使司渐修筑诸州军城池,毋致动民。言者谓蜀之城池,久废不治,甲午再乱,不可不豫为备也。”?四川地区才重启城池修筑事宜。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原王朝在完成统一时,常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军事威胁,因此在全面削 弱地方武备力量的同时,会加强北部边境军事设施建设,除了我们熟知的秦统一后,大将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更多的是加强边境城池修缮,如唐高祖武德九年(年)正月,朝廷命“州县修城隍,备突厥”。宋朝也是如此,如太平兴国 四年,宋灭北汉后,在其新占领地区代州宋辽边境修筑了大量堡寨,如胡谷寨、阳武寨、雁门寨、土

28、燈寨、石硖寨、楼板寨、西陉寨、茹越寨等。?太平兴国五年(年),朝廷就命曹翰“部署修雄霸州、平戎破虏乾宁等军城池”?。雍熙四年(年),契丹内寇,大名府知府陈恕“受诏增浚(宋)李 焘:续 资治通鉴长编卷,太平兴国四年五月戊子条,第页。史 记卷秦始皇本纪第六,第 页。宋史卷 王禹偁传,第 页。(宋)晁说之:嵩山文集卷靖康元年应 诏封事,四部丛刊续 编第 册,第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至道三年九月丙子条,第 页(宋)李焘:续资治通 鉴长编卷,至道三年九月丙子条,第 页。(宋)李焘:续资 治通鉴长编卷,皇 祐五年八月戊申条,第页。另,王 小波、李顺起义爆 发的 第二年,即宋太宗淳化五年,按天干

29、地支纪年法,为甲午年。(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皇祐五年八月戍 午条,第页,史记卷秦始皇本纪 第 六,第页。旧唐书卷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清)徐松辑,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方域之、,第、页。?(宋)李焘:续资 治通鉴长编卷,太平兴国五年十二月戊 寅条,第 页。宋史研究论丛?第 辑城隍”。除了北宋河北路、陕西路和河东路缘边城池时常修缮外,内地城市包括人工护城河在内的防御工事的修葺多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当个别区域出现严重的社会动荡时,宋廷才会重视当地城池的修浚。纵观北宋一朝,其境内 出现过三次修筑城池的高峰,第一次高峰是在宋仁宗朝庆历至皇祐年间。究其原因,一是国防局势的严峻:这一

30、寸期宋夏战争持续进行,迫使陕西、河东缘西夏边境城池不断修缮;同时为 防止辽国趁火打劫,河北、河东两路北部边境辽城池也频繁修缮。二是地方社会的动荡:这一时期南方各地盗贼横生,特别是侬智 高变乱迅速兴起,让宋廷再次意识到了城池对地方武备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南方的江淮、四川、两广等地重要城池也开始得到修缮。?实际上,庆历年间距离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的灭亡已过去六十余年,在此期间不少心怀忧患意识的朝中大臣指出了包括城池隳坏在内的南方各地武备不修的后果,较有代表性的是咸平三年(年)王禹偁的论断:“今江、淮诸郡,大患者三:城池隳圮,一也;兵仗不完,二也;兵不服习,三也。今濮贼之兴,慢防可见。望陛下特行

31、宸断,参之庙算。如且因而修治,不欲张皇,凡江、浙、荆湖、淮南、福建等郡,约民户众寡,城池大小,并许置本城守捉军士,不过三五百人,勿令差出,止城中阅习弓剑。然后渐葺城垒,缮完甲胄。郡国张御侮之备,长吏免剽略之虞。”遗憾的是,宋真宗当时并未采纳王禹偁的建议。直到内忧外患的宋仁宗朝庆历年间,宋廷才不得不下令南方诸地修缮城池。摧毁十国城池防御设施并任其塌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后果,一直为宋人所垢病,许多宋朝大臣也将宋朝地方变乱多发、难以平叛的原因之一归结于各地州县城池军事防御设施不完善。可以说,摧毁城防设施是宋朝对十国旧疆军事善后举措中产生消极影响较为严重的一项。三、镇压与安抚:宋朝对十国反叛势力的处置如果

32、说妥善安置十国军队、摧毁原有城防工事是宋朝对十国 旧疆在军事方面的“首次善后”,那么平息反叛可以看作是“二次善后”。镇压叛乱主要是解决因宋廷某些善后举措不当而造成十国军队反叛、民众聚乱等诸多问题。同时,也包括处理个别地方贼寇趁政权更迭、时局未稳之际伺机作乱的情况。(一)平定降兵反叛在宋廷征服十国 的过程中,个别地区发生了降兵反叛的事件,其中 以后 蜀降将全师雄所统帅 十余万的兴国军为代表。蜀主孟昶纳土归降之时,宋廷下诏“发蜀兵赴阚,人给钱十千,未行者,加两月廪食”;然而王全斌等将领并未严格执行朝廷诏令,甚至“擅宋 史卷 陈恕传,第 页。参见吴红兵:宋代护域河研究,西 北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年,

33、第页(宋)李焘:续 资治通鉴 长编卷,咸平三年十二月壬申条,第页。刚柔相济一宋朝对十国旧疆军事善后举措探析川减其数,仍纵部曲侵烧之”,导致“蜀军愤怨,人人思乱”;此外,理应由两路征 蜀大军的随军使臣押送蜀军去京师,却由于“全斌、彦进及王仁赡等各保庇之,不令部送蜀兵,但分遣诸州牙校”,以至“蜀军至绵州果叛,劫属邑,众至十余万,自号兴国军”?。当时,“有蜀文州刺史全师雄者,尝为将,有威惠,士卒畏服。适以其族赴阙下,绵州遇乱,师雄恐为所胁,乃匿其家于江曲民舍。后数日为乱兵所获,推为主帅”。从这段记载来看,起初全师雄并未真心领兵反叛,应该也是考虑到后蜀降兵很难重新割据一方、与宋廷分庭抗礼。得知全师雄成

34、为叛军首领后,王全斌曾派遣都监米光绪前往叛军驻地,试图用和平方式招安全师雄等人。可惜米光绪不仅没有完成王全斌布置的任务,反而“尽灭师雄之族,纳其爱女及橐装”。本来因叛军胁迫才当上统帅 的全师雄在得知米光绪的所作所为后,彻底打消了归宋念头,并“率众急攻绵州,为横海指挥使刘福、龙捷指挥使田绍斌所败;遂攻彭州,逐刺史王继涛,杀都监李德荣,据其城。成都十县皆起兵应师雄,师雄自号兴蜀大王,开幕府,置僚属,署节帅二十余人”。随着宋军平叛战事节节失利,后蜀叛军势力日益壮大,史载有邛、蜀、眉、雅、东川、果、遂、渝、合、资、简、昌、普、嘉、戎、荣、陵等十七州民众拥护全师雄为乱,以至于“邮传不通者月余,全斌等甚惧

35、”。且当时成都城中“蜀兵几三万人屯城南教场”,王全斌“虑其应贼,与诸将谋,诱致夹城中,尽杀之”,史载此次所杀后蜀 降宋的士兵具体人数为两万七千人?。庆幸的是,宋将刘廷让、曹彬“破师雄之众于新繁,俘万余人。师雄退保郫县,全斌、仁赡又攻破之,师雄走保灌口寨。贼势既衄,余党散保州县”。后来全师雄病死,叛军最终被宋廷讨蜀大将王全斌、王仁赡率兵镇压。从文献记载来看,全师雄所领导的这次蜀军反宋事件,完全是王全斌、王仁赡等宋军将领御下不严造成的,正如宋廷在给王全斌等人开列罪状中所言:“乃违戾约束,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以至再劳调发,方获平宁。”最终,宋

36、廷诏令责授王全斌为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崔彦进责授昭化军节度观察留后,王仁赡责授右卫大将军。此举不乏安抚降宋的后蜀军之意。另外,对于叛军将领并未给予处罚,而是将其编人川员僚直,宋史?兵志称此殿直“本西蜀贼全师雄所署将领”?。从宋朝 征服十国的整个过程来看,武力占领地区的降兵反叛情况并不多见,毕竟宋朝统一十国是大势所趋,随着割据政权的消亡,其原有军队或解除兵籍,复员返乡,或编人禁军,继续为兵,降兵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如此看来,后 蜀军降宋后反叛事件的宋 史卷 王全 斌 传,第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 长编卷,乾德三年三月戊戌条,第页。宋 史卷王全斌传,第 页。宋史卷 王 全斌传,第 页。(宋)李

37、 焘:续 资 治通 鉴长 编卷,乾德三年三月乙未 条,苐页。宋史卷王 全斌传,第页。(宋)李 焘:续资 治通鉴长 编卷,乾 德三年四月辛 丑条,第页?宋 史卷王全斌传,第 页。宋史卷王全斌传,第 页。宋 史卷 兵志一,第 页,史研究论丛第辑背后原因就不得不令人起疑了。前文已述,蜀主孟诞纳土归降之时,后蜀军队仍有七万人,而王全斌等人统帅的征蜀大军一共才五万余人。由于四川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原后蜀军队 只能全部收编,且须迁出蜀地。然而,七万人的军队数量着实过于庞大,宋廷根本无法全员收纳,如据陈傅良所言:“其定荆湖,取巴蜀,俘二广,平江南者,前后精兵不过二十余万。京师屯 十万,足以制外变;外郡屯十万,

38、足以制内患,京师天下无内外之患者此也。”可见即使宋廷勉强收编后蜀七万军队,也会存在隐患。加之当初很多后蜀州县城池守军并未对宋军实施有效抵抗,有些甚至开城纳降,正如蜀主孟昶所言:“吾父子以丰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不能为吾东向放一箭,今虽欲闭壁,谁肯效死者!”?这些和平纳降的城池是否真心归顺,宋廷也不得而知。那么,会不会存在这样的可能:投降宋朝的后 蜀军队是以王全斌为首的宋军将领在宋太祖的授意下,故意对其进行压迫而逼反的,其目的就是尽可 能减少现有后蜀投降军队的数量,同时也让川蜀各种隐患尽早暴露出来。有关此种猜测或有两个事例作为间接佐证:一是根据上文所述,王全斌曾借着全师雄叛军的原因,直接下

39、令坑杀了当时成都城中两万七千名降兵;二是全师雄叛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聚集了十余万人,后来一度得到 十七州民众的拥护。无论怎么说,经过镇压全师雄叛军,后蜀军队数量大大减少,与此同时,宋廷对蜀地的掌控也得到了加强。当然,降兵反叛也表明十国割据政权在向宋朝政权过渡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二)镇压贼寇暴乱每当朝代更迭、政权未稳之际,常会出现贼寇作乱的情况,宋初也是如此。如宋朝平定岭南后不久,原南汉“伪开府乐范、土豪周思琼等,各聚众负海为乱,尹崇河领兵击之,上遣中使李神祐督战,数月尽平其党”;开宝五年(年)七月,广南西路邕、容二州有民“诱蛮人为乱”,次月,行营兵马都监朱宪“领兵大破獠贼二万余人于容州城下

40、”。又如太平兴国三年(年),陈洪进表纳疆土,“会盗起仙游莆田县、百丈镇,众十余万攻(泉州)城,城中兵裁三千,势甚危急”;监军何承矩、王文宝认为敌我实力悬殊,“欲尽屠其民,燔府库而遁”;而时任泉州通判的乔维岳反对弃城而逃,理由是:“朝廷寄以绥远,今惠泽未布,盗贼连结,反欲屠城,岂诏意哉。”后何承矩等人也决定坚守泉州城,很快“转运使杨克让率福州兵破贼,围遂解,诏褒之”。和平纳土的吴越国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为了维护两浙地区的稳定,宋廷采取安抚为主的政策,只是严惩了十余名主犯首恶之徒,胁从一律不问,有效阻止了事态的扩大。?不过与前朝相比,宋初新征服地区降兵反叛和贼寇暴乱的频率较低、规模较小,这(清)徐

41、松辑,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兵之,第页。(宋)陈傅良:历代兵制卷宋,中 国兵书集成第册,北京:解放军出版 社;沈阳:辽沈书社,年,第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乾 德三年正月己卯条,第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开宝五年八月己亥条,第页。宋 史卷乔维岳传,第页。详见程民生:宋初和平统一战略及实践,史学集刊年第期,第页。刚柔相济一宋朝对十国旧疆军事善后举措探析扣一方面得益于宋朝对十国投降军队的收编,使其丧失了反叛的人员基础;另一方面得益于宋朝对十国旧疆民众诸多经济安抚举措。宋代之前,王朝统一初期,受降势力频频反叛较为常见,如在隋灭南陈的第二年,即隋文帝开皇十年(年)十一月,南方地区爆

42、发了大规模的已降军队叛乱事件:是月,婺州人汪文进、会稽人高智慧、苏州人沈玄儈皆举兵反,自称天子,署置百官。乐安蔡道人、蒋山李棱、饶州吴代华、永嘉沈孝澈、泉州王国庆、余杭杨宝英、交趾李春等皆自称大都督,攻陷州县。诏上柱国、内史令、越国公杨 素讨平之。?从上述材料记载可知,曾属南 陈管辖的东南地区,至少有处州郡同时爆发叛乱,很显然这些叛军势力应是事先密谋商定同时举兵。已降势力重新反叛的情况,在唐朝初期尤为普遍。武德元年(年)八月,“凉州贼帅李轨以其地来降,拜凉州总管,封凉王”;同年十一月,李轨就“僭称天子于凉州”。十月,“李密率众来降。封皇从父弟”;同年十二月,就“反于桃林”。武德二年(年)九月,

43、李子通“据江都,僭称天子,国号吴”;沈法与“据蚰陵,僭称梁王”武德四年(年)八月,兖州总管徐圆朗举兵反,“以应刘黑闼,僭称鲁王”?。武德五年(年)三月,蔚州总管、北平王高开道“叛,寇易州”;武德六年(年)八月,东南道行台仆射辅公柘“据丹阳反,僭称宋王”?。这里还要说明关于宋初为防止地方民众暴乱而收缴民间武器的情况。历代王朝在建国之初,为了稳定地方秩序,通常会收缴民间兵器,如秦王政十年(前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續,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隋开皇九年(年),朝廷在颁布的平陈诏中规定:“镇守四方之外,戎旅军器,皆宜停罢。世路既夷,群方无事。武力之子,倶可学经;民 间甲仗,悉皆

44、除毁?开皇十五年(年),隋朝再次下令:“收天下兵器;敢有私造者,坐之。关中缘边,不在其例。”?可见秦、隋两朝都是在完成大一统之际颁布诏令,收缴全国范围内的民 间兵器,此举为宋朝之前诸多统一王朝对新纳入版图地区实施的主要军事善后措施。宋初在平定江南地区后,也曾严禁民 间拥有包括弓箭在内的武器。不过在此之前宋朝征服后蜀、南汉、吴越时,并未强制收缴降国 旧民 的兵器,此举应出于两个方面的考林 煌达 在宋初 对南方诸降国地区苛捐杂税处理 之探讨(淡江史 学年第期,第 页)中重点分析了宋朝对后 蜀、南唐等原十国地区民众苛 捐 杂税减免 情况;吴红兵在宋 朝平蜀 后消弭孟氏政 权影响措施刍议(四川师范大学

45、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页)中详 细阐述了宋朝持续减轻川民经 济负担的安抚 举措。隋书卷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 局,年,第 页。旧唐书卷高祖纪,第页。旧唐书卷高祖纪,第页。旧唐书卷高祖纪,第页。旧唐书卷高祖 纪,第页。旧唐书卷高祖纪,第页。旧唐书卷高祖纪,第页。史记卷秦始皇本纪第六,第页。(宋)马端临:文 献通考卷兵考三,北京:中华书 局,年,第页。?隋 书卷高祖纪下,第页。?程民生:宋代民间的武器 及政府管制,中国史研究 年第期,第页。宋史研究论丛第辑(宋)窦仪等详定,岳 纯之校证:宋刑统校证卷擅兴律,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宋史卷太宗本 纪二,第 页。(宋)李焘:续资 治

46、通鉴长编卷,乾 德三年九月壬申条,第页。宋史卷 食 货志 下五,第 页。有 关宋初各地兵力部 署问题详见程民生:宋代兵力部署考察,史学集刊 年第期,第 页。宋 史卷 兵 志一,第页。(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西晋武帝 太康元年 条,第页。虑。首先,为安抚十国百姓,避免激化官民矛盾。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宋平蜀之初,重点是解决后蜀遗留 问题,对当地民众违禁私藏的兵器未及时清缴。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宋廷颁行于建隆四年(年)的宋刑统中明确有“私有禁兵器”?的条文,却在川地未得到有效执行。直到淳化年间王小波、李顺起义之后,宋廷才意识到川 民私藏兵器问题的严重性,于至道二年(年),诏令“川

47、峡诸州民家先藏兵器者,限百日悉送官,匿不以闻者斩”?。此后四川成为宋政府管制民间兵器的重点区域,蜀地民众匿藏兵器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文献中并未记载宋朝是如何处置这些收缴上来的兵器,不过按照隋代的做法,应该一部分被销毁,还有一部分被放置在了各地贮藏兵甲的甲仗库中。其次,宋廷已对十国精锐军队进行了收编,无须再另行收缴兵器。总的来看,各种原因导致新征服地区各类叛乱事件的发生,既表明宋朝对原后蜀、吴越、南汉等政权统治区域的治理存在着某些不合理性,也说明宋廷对广大南方地区从形式上的统治到真正民心归顺并非一蹴而就,其社会局势稳定有序更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四、驻军与建“军宋朝对十国旧疆的军事掌控宋朝在安置

48、十国军队、摧毁原有城防设施、平息各类反叛的 同时,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举措加强对十国旧疆的军事掌控。一方面,屯驻军队。如乾德三年(年)九月,“命蜀部诸州,各置克宁 兵五百人”?。淳化年间王小波、李顺起义被镇压之后,屯兵人数又有所增加。?除了在北汉割据的河东路地区 的北部继续屯驻重兵御辽外,宋廷在原南方十国地区所屯军队数量一直有限?,即使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额定川峡三路禁军也仅为四千四百人。?实际上,削弱地方武备力量是统一王朝惯用的统治举措,如太康元年(年),西晋完成大统一后,晋武帝专门下诏削减天下郡县常备兵力:“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此举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如交州牧陶璜上

49、言“州兵未宜约损,以示单虚”;仆射山涛也认为“不宜去州郡武备然而,晋武帝对大臣们的意见置若罔闻,其结果是“永宁以后,盗贼群起,州郡无备,不能禽制,天下遂大乱”。需要说明的是,文献中并未记载宋初两朝在南方各地驻军具体数量,主要原因应该是王朝初建、制度草创,成熟完善的军队驻防体系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另外,直到雍熙北伐失 利之前,宋廷的军事战略重心一直在于征服十国和收复幽云地区,其兵力主要用于对外战争。且按照宋初禁军兵力部署内外相制的原则,京师开封与地方屯驻各一半,其中地方屯驻多集中在北部边境,而在新收复的广大南方地区屯驻兵力有限,这也刚柔相济宋朝对十国旧疆军事善后举措探析似是个别地区出现反叛的原因

50、之一。虽然无法确定宋廷在十国 旧疆屯驻兵力的具体数量,但进驻军队的举动标志着宋廷对新征服地区 的正式接管。另一方面,宋廷通过撤县设军的方式,广泛建立“军”制政区以控制新征服地区。“军”作为宋代州级行政区划中的一种,通常设置于地理位置重要的关隘要塞、盗贼聚集和民变 多发之地。?宋平蜀后在川峡地区规划了一批“军”制行政单位,如 乾德四年(年),置永康军,以彭州导江县、蜀州青城县隶属;乾德五年(年),以简州金水县立怀安军,以汉州金堂县隶属;开宝二年(年),置广安军,以渠州渠江县、果州岳池县、合州新明县来属;开宝三年(年),以石氏屯田务立梁山军,以万州梁山县为军治;至道二年(年),三泉县升为 大安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