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消费函数9.1消费函数理论的重要意义在开放经济中,短期内GDP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各个构成部分,即决定于y=c+i+g+(x-m)中的消费函数c、投资函数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x-m)。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这些因素中消费函数所占的份额最大,比如,美国的消费在其GDP中的比重大约是65%左右。消费在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变动会给国民收入带来重要的影响。此外,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的效果也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小,乘数的效果也就越小。19.2绝对收入假说宏观的消费函数,是1936年凯恩斯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
2、,消费的增加额小于收入的增加额。这就是所谓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incomehypothesis,AIM)的消费函数理论。凯恩斯这一理论受到了西方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很多人对此进行了实证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在说明消费和储蓄、收入方面,存在着某种矛盾和不一致。在对这些矛盾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中,西方经济学家又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消费函数理论,从而对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进行了补充。29.3相对收入假说对于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杜森贝里、弗里德曼、安多和莫迪利安尼都从消费者个人选择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补充。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或者相对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首先提出的。
3、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会受到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自己的消费水平。所以,人们的当期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按照他的看法,消费与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在长时期内会维持一个相对固定的比率。所以,长期消费函数是由原点出发的一条直线。但是,短期消费函数却是有正截距的曲线。不论从时间数列或从横断面观察都是如此。3 先从时间数列来观察。杜森贝利认为,依照人们习惯,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比较困难。即“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因为一向过着相当高生活水准的人,即使收入降低,多半也不会马上因此而较多地降低消费水准,而会继续维持相对较高的消费水准。所以,消费固然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易随收
4、入的减少而减少。因此,在短期内观察时,可发现在经济波动过程中,收入增加时,低水平收入者的消费会向高水平收入者应有的消费看齐,但收入减少时,消费水平的降低却相当有限。因此,短期消费函数不同于长期消费函数。如图9-1。45 在上面的图中可见,当经济稳定增长时,消费为收入在上面的图中可见,当经济稳定增长时,消费为收入的固定比率,故长期消费函数为的固定比率,故长期消费函数为 。但在景气变动。但在景气变动期,则短期消费函数有不同形态。例如原先收入为期,则短期消费函数有不同形态。例如原先收入为y1时,时,消费为消费为C1。当收入由。当收入由y1减少时,消费不再沿着减少时,消费不再沿着CL的途径,的途径,而
5、是沿着而是沿着Cs1的途径变动的途径变动(Ct1/yt1C1/y1,即平均消费倾向变,即平均消费倾向变大大)。反之,当收入由。反之,当收入由yt1逐渐恢复时,消费循着逐渐恢复时,消费循着CL路径变路径变动,直至到达原先的最高收入水平动,直至到达原先的最高收入水平y1为止。当经济由为止。当经济由y1稳稳定增长时,消费又走定增长时,消费又走 的途径,使消费与收入成的途径,使消费与收入成固定比率,故消费函数为固定比率,故消费函数为CL。然而,当收入又在。然而,当收入又在y2处经济处经济发生衰退时,短期消费函数为发生衰退时,短期消费函数为Cs2。如此继续变动的结果,。如此继续变动的结果,可以看到,实际
6、上会有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其可以看到,实际上会有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其形态分别为:长期消费函数为形态分别为:长期消费函数为 ,短期消费函数,短期消费函数为为C=C0+cy。6 杜森贝利就将短期消费函数的正截距的产生,归因于经济周期波动期的不同消费行为。杜森贝利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杜森贝利的短期消费函数之所以有正的截距,是由于消费者决定当期消费时,不能摆脱过去的消费水平的习惯。即当期消费决定于当期收入及过去的消费支出水平。7示范效应以上是从时间数列
7、的观察。说明短期消费理论的另一方面内容是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示范效应”。就低收入家庭而言,它的收入虽低,但因顾及它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以及爱面子的考虑,也会竭力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这种心理会使短期消费函数随社会平均收入的提高而整个地向上移动。89.4恒久性收入假说也叫做持久性收入消费理论,是与凯恩斯只着眼于当前收入的消费理论有所区别的前向预期的消费理论。前向预期的消费理论把消费同消费者能够考虑到的收入,特别是和可预期的未来收入联系起来,而不只是同现期收入联系起来。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来的。弗里德曼认为,消费者的消
8、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水平决定,而是由他的恒久收入水平决定。所谓恒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恒久性收入大致上可以根据人们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通过加权平均数算出。距现在的时间越近的数值,其权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9假假定定某某人人的的恒恒久久性性收收入入为为下下列列形形式式的的一一个个加加权权平平均值:均值:式式中中,YP为为恒恒久久收收入入;为为权权数数;Y和和Y-1分分别别为为当前收入和过去收入。当前收入和过去收入。如果如果 =0.6,Y=12000元,元,Y-1=10000元,则元,则YP=0.612000+0.410000=11200(元元)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
9、于恒久性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恒久性收入。假定假定C=cYP=0.9YP,则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则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仅为仅为 ,明显低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低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c。在上述例子中,在上述例子中,=0.90.6=0.54。10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原因是,当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充分调整其消费。相反,当收入下降时,人们也不能断定收入的下降是否就一直会如此。因此,消费也不会马上产生相应的下降。然而,如果收入变动最终被证明是恒久性的,则人们就会在最终证明是较高或较低的恒久性收入水平上充分调整其消费支出。11 按这种消费理论,一
10、个有前途的大学生可能会在其暂时收入以外多花不少钱。这会使他欠不少债务。但他相信自己将来的收入会非常高。当经济衰退时,虽然人们收入减少了,但消费者仍然会按照其恒久性收入水平来消费,所以,经济衰退期间,人们的消费倾向也会高于长期的平均消费倾向。相反,经济繁荣时,尽管人们的收人水平提高了,但其消费却会按照其恒久性收入水平去消费,所以,这时人们的消费倾向会低于其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根据这种理论,如果政府想采取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将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由于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被用来增加消费。122024/4/21 周日139.5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朗科
11、莫迪利安尼(FrancoModigliani)首次提出的。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假定人们在特定时期的消费是与他们在该时期的可支配收入相联系的;而前者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生活中的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一般说来,年轻人收入偏低,这时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随着他们进入壮年和中年,收入日益增加,这时收入会大于消费,不但可能偿还青年时代欠下的债务,更重要的是可以积蓄一些钱,以备将来退休之用。一旦人们年老退休,收入就会下降,消费便又会超过收入,形成所谓负储蓄状态。14 假定某人从20岁开始工作,计划到60岁退休,预期在8
12、0岁时去世。这样,工作的时期(用WL表示)为40年(60-20),生活年数(用NL表示)为60年(80-20)。从1岁到20岁为父母抚养他的时期,不计人NL。如果每年工作的收入(用YL表示)为24000元,则终身收入为YLWL=2400040=960000(元)。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假定,人们总希望自己一生能比较平稳安定地生活,而不愿起伏不定、动荡不安,因而,他们会计划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均匀地消费这960000元收入。于是,他每年的消费将是c=960000/60=16000=(WL/NL)YL=(40/60)24000该例中,此人在工作时间内每年工作收入的2/3用于消费。这也是他工作时间(40年)占
13、一生(60年)的比例。每年收入的2/3用于消费,1/3用于储蓄,每年储蓄额是8000(24000-16000),退休时共积累的储蓄额是320000(800040),到预期寿命结束时正好用完。15 在这个例子中,包含一系列假定:工作期间收入保持不变,没有不确定因素,个人开始时没有积累,每年的储蓄没有利息等增值,不留遗产给后代等等。不过,即便抛开这些假定,从现实因素考虑,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基本结论依然成立。这种结论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C=aWR+cYL式中,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财富的比例;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工作收入的比例。16
14、 根据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因此,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除了想使自己一生平稳消费这点,还有一系列因素会影响消费和储蓄。例如,当有更多人想及时行乐的话,储蓄就会减少;当社会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更多人享受养老金待遇时,储蓄也会减少;当社会上有更多人想留一笔遗产给后代时,社会总储蓄率就会提高,但很高的遗产税率又会影响这种储蓄积极性。17 生命周期理论和恒久性收入理论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区别上说,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影
15、响消费函数的重要理由;而恒久性收入理论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的收入问题。从联系上说,不管二者强调的重点如何不同,但都体现了一个基本思想:即消费者是前向预期的决策者(也就是眼光向着未来的收入预期情况,来决定其当前消费水平的消费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第一,消费不只是同现期收入水平相联系,而是同消费者一生的或恒久性收入水平作为其消费决策的依据。第二,一次性暂时的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一般较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接近于零。但是,来自恒久性收入变动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第三,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
16、有造成恒久性的税收变动的政策,才会有较明显的效果。189.6影响消费的其它因素及其对相关政策效果的影响9.6.1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但并非全部因素。在短期内,有时边际消费倾向可以为负数,即收入增加时消费反而减少,收入减少时消费却增加。有时边际消费倾向会大于1,即消费的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额。这表明,除了收入,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行为。一般说来,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因素有以下几种:1.利率传统的看法认为,提高利率可刺激储蓄,但实际上,提高利率是否会增加储蓄,抑制当前消费,要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19 利率提高时,人们减少当前的消费,增加将来的消费比
17、较有利。这时,高利率就会鼓励他们增加储蓄。利率提高使储蓄增加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使他们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使他们认为自己较为富有,以致于增加目前消费,这可能反而会减少储蓄。这种储蓄的减少是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利率如何影响人们的储蓄,要看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总和来决定。低收入者在利率较高时,主要会发生替代效应,故利率提高会增加储蓄。就高收入者而言,利率的提高,主要会发生收入效应,从而可能会减少储蓄。20 就全社会总体而言,利率的提高究竟会增加储蓄或减少储蓄,则由这些人增加和减少储蓄的总和的正负净额来决定。此外,储蓄的另一目的是为了将来养老或其他特定的用途。如果以将来
18、每年能得到固定金额的收益为目的来储蓄,则利率提高可减少目前所需积蓄之本金,因此,利率的提高会降低储蓄。可见,利率的提高,会发生正负相反的效果。就全社会言,难以事前判断利率变动究竟会增加储蓄还是会减少储蓄。212.价格水平影响消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这会通过实际收入改变而影响消费。货币收入(名义收入)不变时,如果物价上升,实际收入会下降,消费者要想保持原有消费水平,其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反之,物价下跌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下降。如果物价与货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就不会影响消费。但是,假如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略了物价上升,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平均消费倾
19、向也会下降,这种情况就是消费者存在“货币幻觉”。223.收入分配高收入家庭消费倾向较小,低收入家庭消费倾向较大,因此,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平均,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比较大,而收入分配越是不平均,全国性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较小。以上简要说明了影响消费和储蓄的非收入因素。不过,在分析国民收入决定时,为简单起见,我们仍运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消费的理论。239.6.2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对相关政策效果的影响人们的消费在实际上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收入,也取决于他们个人的实际财富或实际资产。当利率和物价水平不变时,实际资本存量、名义基础货币和公债数量的变动,会使实际资产随之发生同方向变动。相反,如果实际资本存量、名
20、义基础货币,以及公债数量不变,则实际资产将与利率和物价水平的变化成反方向变动。这样,实际资本、基础货币、公债数量、物价水平以及利率的变动,都会通过财富的变动效果来影响消费。新古典经济学家庇古(A.C.Pigou)曾经认为,如果消费是收入与财富的增函数,则当物价由于超额供给而发生下降时,财富的实际价值将会随之提高,消费也会因之增加。即便经济处于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中,在上述财富效应作用下,经济仍然可能达到古典学派所说的充分就业状态。24 由财富效应的影响推知,利率的变动会使实际资产与之发生反向变动,从而影响消费。由于需求管理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会影响利率,使之发生变动。因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会产生财富效应,最终影响消费。一般说来,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利率上升,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下降,所以,它们引起的财富效应会在物价水平不变时,增强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而削弱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252024/4/21 周日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