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内容
巧妙的测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一些常用的测量的方法。
2.开动学生的脑筋。
3.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重点
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开动学生的脑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
没有时钟的时候,人们是如何测量时间的,引入新课。
学生认真阅读科技活动1-4页,并用准备好的材料去测量硬币的直径。
二、授新
1、分析总结:
测一滴水的重量——积少成多法。
测一头象的重量——分解替换法。
测硬币的直径、测酒瓶的容量——替换法。
2、拓展思维:
请学生们在总结完成后,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怎样测量圆球的直径?
2、怎样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3、怎样测量自己的体积?
4、怎样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5、如何用交通比例尺测一段铁路的长度?
三、总结
告诉学生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没有想到的方法。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寻找地球自转的证据
教学目标
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证明地球在自转。
3.通过摆的实验研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4.通过提供的有关“傅科摆”的资料,理解人类是如何直接证明地球在自传的。
5.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实证的。
6.认识到地球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教学重点
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在自转。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否在运动呢?的确,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过程中也在不停的自转,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等设备观察到地球在自西向东地自转。而在古代,人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到地球自转的,那他们是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证明地球在自转》。
二、认识摆的特点
1.出示单摆明确起摆要求,并进行前后摆动,问:谁能描述一下现在摆锤的摆动方向?
师:这是一个摆,(板书:摆)它是由一条摆绳和一个摆锤组成的,古人就是通过摆发现地球在自转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对摆进行研究。谁愿意上来帮助老师将摆锤南北方向摆动起来?(请一名学生起摆)(口述起摆要求)拉紧摆绳,提起摆锤,靠近铁杆,与铁杆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自然松手。
2.师:现在我们观察到摆是南北来回摆的,如果老师将摆的整个装置转动90度,摆锤的摆动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猜测)师:为什么这么猜?转动180度呢?转360度呢?
师: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摆的方向在摆架转动后是否会发生变化。(出示底盘)这是一个可以自由旋转地圆盘,我们将摆架底座按照南北朝向放到圆盘上,方便我们南北方向起摆。接下来怎样研究摆的摆动方向在摆架转动后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学生设计方案)这个方案不错,但要顺利完成这个实验可不容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实验的注意事项。(起摆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底盘,幅度不能太大,尽可能减少外力对摆动方向的影响。在转动一圈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摆的摆动方向,特别留意摆架在转动90度,180度,360度这几个位置时摆的摆动方向。切记,在观察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停下圆盘的转动,而是要求圆盘始终以一定的速度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出示注意事项)。
3.教师强调注意点:
①小组内分工明确
②摆架底座南北方向摆放,摆锤南北方向起摆;
③缓慢而平稳地将底盘转动一圈。
④底盘转动一圈地过程中,随时观察90度,180度,360度摆的摆动方向。
教师演示转动180度、270度、360度,并出示实验记录单,要求实验完成后及时填写记录单。
4.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
5.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摆始终在南北方向来回摆动,那东西方向起摆,转动一圈后摆动方向会变化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东西方向起摆。
三、认识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1.引入: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有一个叫傅科的科学家也在研究摆的性质,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惊奇的现象,什么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播放傅科摆的视频资料。
3.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抽屉里的资料,结合资料思考这三个问题。
傅科摆是一个特殊的摆,和我们的摆相比它特殊在什么地方?
(生:67米的摆长(20层楼高),27千克的铅球组成的摆。)
傅科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现象?
摆在一段时间内沿着顺时针方向发生了偏转
他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
(生: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师:傅科摆摆动平面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反过来说傅科摆的这种变化就有力的证明了地球在自转。(板书:傅科摆)
4.介绍北京天文馆内的傅科摆。
师:我国北京天文馆内也有一个傅科摆,让我们通过视频来认识它。
5.教师小结:
通过视频我们发现傅科摆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与当地的纬度有关。在北京纬度为40度的地区,傅科摆转动一周需要37个小时多,纬度越低,傅科摆转动一周需要的时间越长,如临安的纬度约是北纬30度,所以在临安当地傅科摆的摆动平面转动一周需要的时间约是51个小时多。
四、寻找其它证据证明地球在自转
(1)过渡: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傅科摆是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除此之个,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呢?
水的旋窝,河床的冲击、昼夜交替、炮弹运动方向的偏离、探井测量法等等
(2)交流资料,拓展认识。
(3)交流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生: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光,太阳照射到的一面是白天,照射不到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自不停地西向东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
五、应用讨论,修正关于地球运动的科学前概念。
出示本单元第一课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
排除哪些,保留哪些。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微生物与疾病、医疗、食品的关系;
2.解释酸奶制作中的相关问题,并以此理解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原理;
3.联系生活,通过观察和信息收集列举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观看酸奶制作过程,分析、思考、解决相关问题;
5.观看相关视频,体验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科学精神;
6.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科学意识,辩证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解释酸奶制作中的相关问题,并以此理解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原理。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微生物与疾病、医疗、食品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1、展示学生探究活动培养结果图片,复习提问:图片展示的属于哪一类生物?
如何看待结果?
2、 引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无论是在空气中、水中、在我们身体的皮肤表面,微生物无处不在,他们到底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呢?今天我们就要来看看微生物与我们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引出课题: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与疾病:
1、 由甲流引入,微生物可以致病,人类历史上曾遭受多次严重的瘟疫流行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根据生活经验,请列举你了解致病微生物。
3、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以上举的例子从致病原因上属于传染性疾病,那么有没有也是微生物引起但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4、俗话说:“病从口入”,为了防止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我们应该养成哪些习惯?
5、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完全防治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吗?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微生物与医疗:
1、引入:其实微生物不仅能致病,还能治病。那么请举例微生物与医药方面有什么联系?
2、观看视频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过程及对人类的贡献,并列举其他的抗生素。
3、抗生素效果明显,那么可以随便食用吗?
滥用抗生素危险,为何不能滥用抗生素?
4、微生物除了可以生产抗生素还可以用于什么医疗产品?
微生物与食品:
1、引入:微生物不但可以制药,在我们生活中,很多食品直接和间接地使用了微生物,请同学举例。
2、提问:你对食用菌有多少了解?
观看学生制作酸奶的过程
回答问题:
什么是发酵?发酵与微生物有什么关系?
酸奶和牛奶各起什么作用?
为什么要插电源且保持通电4-6小时?
酸奶营养价值高,有些人体内缺少乳糖酶,不利于消化牛奶,这些人喝酸奶比较好。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制作简易地球仪
教学目标
1.明白地球的形状。
2.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形状的掌握。
教学难点
地轴倾角。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制作材料:
(每位学生一只乒乓球、一根铁丝,另外还有圆规,圆珠笔(红色)及铅笔等)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已从课本上初步了解了地轴、赤道、两极、经线,纬线的概念,也从地球仪上观察了经线和纬线的特点,那末,同学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概念和特点了呢?你们能否利用这些概念自己制作小地球仪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尝试一下小地球仪的制作。
教师:现在同学们每人手里有一只乒乓球、一根铁丝,还有圆规、红笔和铅笔。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如何在乒乓球上画出赤道?
学生:(指乒乓球接缝处):中间这一条就是赤道。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赤道是中间最大的圆圈。
教师:对,利用赤道的概念,赤道是到南、北极距离相等的最大的圆圈。因此可以利用乒乓球两半球的接缝作为赤道。现在,我们用红笔来把赤道描出来。
(教师把学生已画好赤道的乒乓球拿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教师:画好了赤道,老师要求第二步画经线,我请同学一起想办法如何画经线?用什么工具?
学生:圆规。
教师:有同学提议用圆规,怎么画?
(学生尝试后发现不能画经线)
教师:想一想经线的概念?
学生:连接南北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
学生:我想到了,可以用铁丝画经线。
……
教师(指屏幕):我们把画好的经线圈标为0°经线和180°经线,那么90°E和90°W经线圈又该如何画呢?
学生:将铁丝圈再转一转,与赤道垂直。
教师:就请你来给大家演示。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边画边演示)
教师:这条经线圈与刚刚我们画好的0°和180°经线圈是什么关系?
学生:垂直。
……
教师:我们已完成了二个步骤,第三步我们来找两极。哪位同学能找到两极在哪里?
学生(指乒乓球):两个经线圈的交点就是南北极。
教师:是不是与赤道的交点?
学生:不是的,是两个经线圈的交点。
教师:为什么这就是两极呢?
学生:因为两极是所有经线的交点。
教师:对,同学们能够运用概念,很好,下一步我们来画纬线。纬线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教师:怎么画呢?
学生:用圆规。
教师:好的,有同学想到了用圆规,哪里为圆心呢?
学生:南极和北极。
(教师把完成的“地球仪”都放到投影仪上展示)
教师:请两个同学来评价一下,哪几个做得比较好?
(学生挑选出几个)
教师:你们说说为什么比较好?
学生:好看。
学生:经度、纬度标出来了。
学生:经线与赤道垂直。
学生:纬线与赤道平行。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自制葡萄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制葡萄酒的基本过程,明白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
2.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会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葡萄的选择。
教学难点
酿制时间的把握。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前准备:
(1)提出学习课题
(2)介绍活动的过程,内容和成果要求等等;
(3)学生自由分成7个小组;
(4)分小组讨论,明确内容。选出各组组长。
2.材料准备
1.实验用具:发酵瓶、锥形瓶、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白糖、纱布、乳胶管、温度计。
2.实验材料:购买葡萄要选择那些新鲜的,成熟、饱满、没有病害的,葡萄皮的颜色越深越好,如赤霞珠等。
【活动方法】
自主学习法、观察法、参观法、动手操作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目的:让学生有想制作葡萄酒的兴趣。
第一次活动:导入课
引言:逢年过节、宴请亲朋,餐桌上自然少不了葡萄酒的身影,你可知道,葡萄酒不但是宴会上的主角,还是你美容健身的得力助手呢。它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完全可以在家庭中做出色香味俱佳的葡萄酒。在葡萄成熟的金秋,自己动手制作几瓶美味的葡萄美酒,既可日后慢慢品尝,又可享受制作过程中带来的别样感受,何乐而不为呢?
师:你喝过葡萄酒吗?你知道市面有什么品种?想自己亲手制作葡萄酒吗?
学生畅所欲言 ,提高学生的制作兴趣。
第二课时
目的: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刊、探访家庭制作葡萄酒的材料和方法,注意事项等
一、 引入新课。
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中华文化、风俗紧密结合在一起。仔细看看四周,不难发现酒文化和制作的踪迹,让我们来看看不同的葡萄制出不同味道的酒的风貌吧!
学生自由分成7个小组; 组长:杜绮琪,何思泳、郭彤瑶、黄乐仪、郭雪仪.梁绮婷,郭丰
各小组讨论,明确分工
二、 根据上网搜索、采访所得,填写有关酒的制作特点。
上网搜索
查阅相关书籍
对家庭米酒酿造作坊进行参观调查
展开小组间的讨论和经验交流,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设计制作方案,选择不同品种葡萄做酒,需要什么材料。
第三课时
一、 引入新课。
师:今天同学们可以亲自制葡萄酒了
研究内容:
1、葡萄酒制作的简单过程。
2、葡萄酒制作中酵母菌发酵所需条件。
二、制作方案
目的
1使学生了解自制葡萄酒的基本过程,明白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
2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会学以致用
三、用具:新鲜红葡萄500g、发酵瓶、白糖、隔渣袋
四、步骤:
(1)将葡萄整串放入水中浸泡两小时。
去掉烂掉的,脱落的葡萄,只能整串浸泡,不可清洗,不可摘下来泡。
(2)捞出风干。
(3)将晾干后的葡萄捏碎放入容器中。
葡萄装到一次性杯中,装到2/3处,不能装太多,否则发酵后会有汁液溢出。用保鲜膜密封后加上杯盖。
另注:
①第三步的发酵过程大约一周左右(18~25摄氏度),捏碎后的24小时后加入第一次糖(葡萄的重量的5%~7%,第4天放第二次5%~7%的糖)。
②在第二天加入第一次糖后至第七天发酵结束,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搅拌一次,将浮起来的葡萄皮再搅入汁液中,以使发酵充分。
③第2次加糖(第4天)后的次日(第5天)可以看到发酵开始剧烈,产生大量的气泡,葡萄皮上浮(搅下去),葡萄酒液产生。
④第6天,发酵进入旺盛期,继续搅拌
(4)过滤。当瓶中基本不再产生明显的气泡时,即可用隔渣袋过滤。将上部液体倒置一容器中。清除底部皮渣。再用塑料步蒙口,扎紧。10~15天后,再用以上方法倒缸,清除地步沉淀物。仍然蒙口,扎紧。
(5)由于发酵旺盛期二氧化碳的产量非常大,因此需要及时排气,防止发酵瓶爆裂。每天要拧松瓶盖2~4次,进行排气。
(6)10天以后,可以开始进行检验工作。
五、注意事项:
1、新鲜葡萄应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2、手、发酵瓶、纱布等实验用具应清洗干净。
3、在发酵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发酵液被对葡萄酒有害的微生物污染,以至葡萄酒变质。如充气和排气时不要完全拧松和拧紧排气口。
结果预测:
2~4天左右,发酵瓶内液面上有大量气泡产生,气体逐渐增多,发酵瓶逐渐膨胀。
5天后在对发酵瓶内气体进行排气时,能闻到淡淡的葡萄酒香。10天后发酵瓶内气体减少,葡萄酒香味浓厚。
第四课时
目的:各小组展示的葡萄酒
一、引入新课
聪明的你,能品尝你自制的葡萄酒了吗?
二、各小组将自己的葡萄酒展示出来。
三、学生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四、小组间品尝各组的葡萄酒。
五、评出优秀作品,教师表扬。
六、总结
七、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能量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从中发现自己观察的不足。
2.乐于从小养成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3.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4.能举出实例说明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5.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植物。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难点
找出身边各种各样的能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观察单元页,引导学生了解能量的作用。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生物的生长繁殖都离不开一种我们既看不到也摸不着的东西,他的名字就叫做“能量”。能量可以使火车行驶,电灯发光;能量可以使小草变绿,小牛长大;能量还可以使我们更加强壮有力……各种生物在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时形成了有趣的联系。能量在不断地转化和传递……关于能量,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那些?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进入能量的世界。)
2.板书课题:生活中的能量
(二)新课讲授;
活动1:认识各种能量
1.认识机械能
①出示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
我们小时候都玩过弹弓、玩过橡皮动力飞机、玩过回力汽车。
②提问:那同学们知道橡皮筋动力飞机是怎样飞上天的吗?(纸团是怎样从弹弓中飞出去的)
③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动力飞机飞上天的过程。(同学们在玩的注意观察他们是怎样动起来的纸团是怎么样从弹弓中飞出去的。)
④讲述:当连接螺旋桨的橡皮筋被绕紧时,橡皮筋就有了一种能量,当它放松时,就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了,这种形式的能量就是一种机械能。(当弹弓的橡皮筋拉紧时,橡皮筋就有了一种能量,当它放松时,就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了,这种形式的能量就是一种机械能。)
2.认识其他能量
①讲述: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虽然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产生的效果。
②出示利用各种形式能量的图片。(同学们观察课本38页图片说出这几种现象都利用了那些能量?)
③讨论:图片中各种现象利用了什么能量?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为各种能量的使用举出实力。
(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利用能量的实例把它填入下边表格中;)
(1) 声能:声纳
(2) 风能:风车
(3) 光能:太阳能
(4) 电能:电扇
(5) 热能:烹调饭菜
(6) 磁能:磁悬浮列车
(7) 机械能:橡皮筋飞机
3.小结: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化学能等都是能量,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能量。
活动2:我们周围的能量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40页)
2.讨论:(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各种能量的存在,大家知道我们周围有那些能量。)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能量形式,并清楚的解释能量能帮助我们什么?
3.学生讨论,记录。
4.活动:找一找,教室里所利用的能量。
活动3:食物中的能量
1.提问:人体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都是从实物中获得的。你知道一天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活动需要吗?
2.阅读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①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②儿童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是多少?
③哪类食物中所含能量高,哪类食物所含能量低?
④今天早餐摄取的食物大约含有多少能量?是如何计算?
3.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4.讨论:资料中的食物哪些来自植物?哪些来自动物?这些食物所含能量最终来自哪些生物?
5.师生交流,归纳
拓展:计算自己每天所吃食物中含的能量
1.交流: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2.利用教材中的食物能量表,计算出一日三餐大约所含的能量
3.交流: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比规定的是高还是低,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4.小结:过多或过少的获取能量,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保证身体中的能量平衡,才能保持我们的健康。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研究食盐
教学目标
1.了解食盐的性质和作用,发现晶体的显著特征,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一日三餐中盐的摄入量的多少及盐的溶解和提炼的简单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能力,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
4.通过实验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食盐的用途。
教学难点
探究方法的掌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平时吃的菜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是什么?
生:盐、味素……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食盐。
(板书:食盐的研究)
(二)新授
1、师:课前我们共同选择了研究食盐并收集了食盐的资料,请各小组交流整理食盐的学名、种类、相同点、不同点。
2、 汇报你们小组的调查结果。
生:食盐的学名(氯化钠)、种类(大粒盐、精盐)、相同点(白色的有的像沙子、有咸味、能溶解在水里)、不同点(有大、有小)
师:盐究竟是什么样呢?请你用桌上的仪器观察,并说说、画画。
生:(用显微镜、放大镜观察)
汇报,盐是透明的六面晶体,像钻石冰糖一样。
3、 让我们共同观看晶体状态的盐。(播放录影)
4、 师:盐有什么作用吗?
生:煮鸡蛋时水中放点盐,蛋壳不破裂。
蔬菜的叶子变黄了,煮时放些盐,颜色由黄变绿。
煮面时水里加点盐,不硬不烂。
鲜姜埋入盐内,可保持新鲜。
细盐末刷牙,可治牙龈出血。
鲜花用盐水养,不易枯萎,更加艳丽。
用盐洗头,可使细而缺乏弹性的头发变粗,有光泽。沐浴时,用盐搓揉头发,会刺激头皮,促进毛发生长。
把盐涂在香皂上洗脸,洗澡,可使皮肤光洁滑嫩,有美容的功效。
…………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你很注意观察生活…
5、 师:盐有这么多好处,我们一定要多吃!
生:不对,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一般人日摄入量6——8克。
生:我国提倡每人每天应少于6克。
生:对于老,幼应控制在日4克。
生:4克是多少?
师:让我们称一称吧。
生:(学生用天平称出4克。)
师:全家一斤盐应吃多少天才合适呢?
生:计算:500÷(4×3)=41天。
6、 师:盐怎样溶解的快?又怎样把溶解的盐取出来?
生:确定一个主题分工实验。
(汇报研究方法,程序。)
生:汇报结论。
师:你还对盐的哪些问题感兴趣?
生:…………
(三)总结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到知识的海洋里去探索。去获得,去享受成功的喜悦,将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成为一名小小研究家。。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组合发明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身边自组组合的物品,分析特点,找出规律。
2.实践自组组合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获得自组组合的物品,分析特点,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
获得自组组合的物品,分析特点,找出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导入:教师拿一把剪刀,教学生观察剪刀的组合,说说是由什么组合在一起的。教师指出:这就是发明技法之一——组合发明法。
实践一:分析发明过程
①、指导观察课本图形,说说发明前后物品功能的变化。
②、观察思考:小木棍+小木棍,小刀+小刀能发明什么?
③、分小组讨论:玻璃杯+玻璃杯,自行车+自行车能发明什么?
④、提问:发明前的物品与发明后的物品是什么关系?发明前的物品与发明后的物品的功能有什么变化?
实践二:尝试发明
①、汽车+汽车能发明什么?
②、单人床+单人床能发明什么?③、剃须刀+剃须刀能发明什么?
实践三:自主发明
要求:
①、说明选择哪种物品。
②、分析此种物品的重要功能。
③、准备将物品的什么功能进行组合。
④、对发明后的物品进行描述。(或画出草图)
(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谈话活动。
(二)教师总结:
1、通过实践过程,了解了自组组合发明的方法,懂得了发明的目的是改善物品的功能。
2、自组组合发明技法的规律是:要确定可以自组的物品,确定自组后的功能变化情况进行正确组合。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