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哲与经济学总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1429502 上传时间:2024-04-26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哲与经济学总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哲与经济学总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哲与经济学总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哲与经济学总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哲与经济学总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P4答: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资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P18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革命性: 它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科学性: 它不带任何偏见 它具有深刻性 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

2、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P40答: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义: 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了界限。 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P54答: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新事

3、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对立统一规律:5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关系。 P58-59答: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双方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6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关系。 P60答:含义

4、: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意义: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7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60-62答: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矛盾

5、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意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8简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

6、关系) P63-64答: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关系: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 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9简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P64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

7、;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着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就会导致“均衡论”。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质量互变规律:10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和掌握事物度的方法论意义。 P65-66答: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

8、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又有部分质变。意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否定之否定规律:11简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意义。 P69-70答: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

9、面性,保留了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 意义: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2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P84答: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

10、作用。意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了唯物论,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就是坚持了辩证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13简述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P94-96答: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 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14简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本质的理论意义。 P97答: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

11、能动反映。意义: 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1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P106-107答: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相互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们相互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意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割裂二者,就会犯经验论和

12、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16简述真理绝对性、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P116-117答: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13、。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具有相对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把它作为指导思想,它又有相对性,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17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P118-119答: 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人们通过把变成现实的东西同原来的观念、思想加以对照,从而判明这个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使认识得到检验。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P1

14、28-129答: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关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第三章 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9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P138-139答: 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

15、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20简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P139-140答: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21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140-143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通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16、。(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意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2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50-152答:社会历史发展

17、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首先,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 其次,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联系。 再次,每一种可能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意义:主体选择与客体规律的接近和符合,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人们探索的时间越长,探索的范围越广,认识和实践的水平越高,人的选择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程度就越大。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23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P154-155答:关系: 由于

1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起主导作用。 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解决。24结合我国实际论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P163-164答: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

19、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 我国的改革必须是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5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及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P176-178答: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

20、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26简述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P183-185答: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

21、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27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P191-194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

22、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28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P198-199答: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29简述资本的本质、划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依据、内

23、容及其意义。 P201-202答: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划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依据、内容: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其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意义: 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

24、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30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P202-203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2)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

25、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剥削的主要方法。31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实质与后果。 P205-207答: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是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竞争是外在压力。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个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结果: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第三节 资本主

26、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32简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P209答: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为过体服务的,其构成形式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33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P218-219答:意识形态的核心: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

27、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34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P233-234答:简单再生产: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用公

28、式表示为:I(v + m)=II c 。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I(c + v +m)=Ic +IIc II(c + v +m)=I(v + m)+II(v + m)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即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如下:I(v + v + m / x)=II(c + c) 另外两个实现条件:I(c + v + m)=I(c + c)+II(c + c) II(c + v + m)= I(v + v + m / x)+II(v +

29、 v + m / x)35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根源。 P235答: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第三节 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36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其本质及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决定。 P241,243答:平均利润的形成: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一方面,原来利润低的部门,由于生产规模缩小,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引起价格上涨,利润率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原来利润高的生产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生产规模扩大,供大于求,引起价格下跌,利

30、润率逐步降低。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的自发调整,使利润率趋于平衡,形成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本质: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本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决定:(两因素) 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 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37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和超额利润。 P245答:(1)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是价值的转化形式。(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

31、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变化。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竞争的结果,而从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来看,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第四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38简述商业利润的形成与来源。 P248答:(1)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

32、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业资本家是通过剥削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来实现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第五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39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与本质及其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利息率的决定因素P250答:借贷资本:1、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1)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3)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2、借贷资本的本质: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利息:1、利息的来源:归根到底是生产部

33、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2、利息的本质: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率的决定: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的。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而在一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40简述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P253答: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职能: 吸收存款,即把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到银

34、行。 发放贷款,即把货币资本贷给整能资本家。第六节 农业资本和地租41简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P257-261答:级差地租: 条件: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 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原因: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源泉: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42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35、 P277-281答:基本形式: 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 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主要通过: 资本输出 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43简述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其内容。 P291-292答:经济全球化:原因: 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

36、广泛应用,加强了国家经济联系。 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包括: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44社会主义从一国到数国发展的历史贡献和教训。 P315-317答:(1)历史贡献: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 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 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 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2)历史经验和教训:

37、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 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要善于吸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学习人类发展中各方面的优秀成果,这样才会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45简述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P318答: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的国家。它是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

38、消灭阶级。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是人民当家作主,从政体上说,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又是人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奋斗和追求的目的,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目的,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才能有力地促进社

39、会主义民主建设。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46简述如何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P326-327答: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

40、苦的过程。47简述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P330-331答: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完善,要把握如下几点: 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证。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49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P336-337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主要体现在: 思想领导方面。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群众,这些任务都要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来承担。 政治领导方面。当革命的

41、形势到来时,必须审时度势,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步骤。这些任务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承担和胜任。 组织领导方面。有党的坚强统一的领导和具体严密的组织,才能成功地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建立起由劳动人民掌权的新型国家。(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 思想领导方面。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政治领导方面。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组织领导方面。党领导人民,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以实现党对社会主义

42、建设的组织领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B )A18世纪90年代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ABCD) A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B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D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全国 (0904)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 (ABD) A马

43、克思主义哲学 B政治经济学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 (B)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历史观 D自然观2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 (D) A费尔巴哈 B谢林 C培根 D黑格尔3全国(0904)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B)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可知论 D认识论4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 (C) A费希特 B洛克 C费尔巴哈 D谢林5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正确的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D) A全盘否定和抛弃 B全盘肯定和继承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6上海 (0910)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 (BCD)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自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