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冯延巳词作悲情意象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20465 上传时间:2024-04-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冯延巳词作悲情意象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冯延巳词作悲情意象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冯延巳词作悲情意象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2-10-25作者简介强心怡(2001),女,安徽芜湖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冯延巳词作悲情意象研究强心怡(中南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长沙 410012)摘要:冯延巳是南唐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他通过书写自然景物意象、动物意象、感觉意象以及色彩意象这四类不同属性的悲情意象,表达离别之情与羁旅之思,体现政治抱负难以舒展的悲苦和孤身奋战无人理解的寂寥,寄寓岁月易逝、时不我待的生命意识思考,从审美情调与词意风雅层面大大拓展了词的意境。关键词:冯延巳;词;意象;悲情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823(2023)03-0062-04闽西职

2、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25 No.3September 2023doi:10.3969/j.issn.1673-4823.2023.03.013第25卷第3期2023年9月冯延巳(903960年),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五代著名词人,著有词集 阳春集。作为南唐元老重臣,冯延巳一方面要对付异党的攻讦,另一方面又不能置南唐的颓势于不顾,他忧怀、悲慨,胸中的忧愤不能直言,只能把情感寄托在所写之词中。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评价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之风气。”1冯延

3、巳所作之词摆脱了花间词的艳科绮语,在旧题材上抒发出人生之思与忧世之叹,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浓厚的意蕴,开拓了词的境界。意象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元素,是创作者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蕴含深刻的感情意蕴和文化内涵。冯延巳通过书写自然景物意象、动物意象、感觉意象以及色彩意象这四类不同属性的悲情意象,寄寓其隐约幽微的情感世界,“写景句含宛转之情,言情句带凄清之景,可谓情景两得”2,其词作呈现萧疏孤寂之感,形成独特的悲情意境。一、自然景物意象:呈现孤寂惆怅之情(一)别情依依的柳意象“柳”音同“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自然景物意象之一,常寄相思之情、寓离别之感,或用以咏春惜时。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4、是一首抒写思妇凝愁的词,首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3,用柳点明时节暮春三月,“杨柳堆烟”尤显庭院之幽深,帘幕之后闺中少妇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落寞心绪跃然纸上,含蓄地由景语写情语。除了庭中柳,冯延巳还善用柳条、柳絮之意象,俞陛云在 宋词选释 中说:“是絮是身,是愁是梦,一片迷离,词家妙境。”2鹊踏枝烦恼韶光能几许 写道:“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3思妇思绪万千、剪不断理还乱,万千柳条寄托着思妇惋惜时光易逝的愁思。同样以柳絮写春闺思妇哀怨之情的,还有 鹊踏枝 几日行云何处去 中的“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3。春色恼人如柳絮般让人难以自拔,一往情深却无处可寻

5、。冯延巳借思妇感物伤怀的悲情意蕴,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失落感,在情感与语境方面拓展了“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写法。除却寄托闺怨之柳,冯延巳还喜作缠绵痴顽之语,抒写春日新柳之意象。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写道:“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3与寄托闺怨62强心怡:冯延巳词作悲情意象研究之柳不同的是,前者是愁的化身,自然而然烘托凄婉悲伤的氛围,而堤上柳是春日里的嫩绿柔条,本是充满希望的新芽,却因注入了词人缠绵纤柔的情意而产生新的意蕴。新柳的周而复始寄托冯延巳对时光易逝、生命短促的叹惋和悼惜,词人在岁月更迭中只剩下孤寂凄苦的心灵和屡屡挣扎的悲愁之情。(二)惆怅感

6、伤的草意象芳草是唐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草意象,冯延巳也偏爱在词中运用芳草意象。冯延巳用芳草意象抒发送别悲情,如 临江仙 秣陵江上多离别 中的“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3。阳春三月雨后天晴,美好的天气和青青的芳草却难解离别之悲,更让人忧思难尽。芳草意象还常常寄托词人宦游漂泊、羁旅思归的孤独惆怅心态,如 临江仙 冷红飘起桃花片 中的“夕阳千里连芳草,萋萋愁煞王孙”3。王孙春草在古代诗词中通常被用作思慕远游未归者或是喻指游宦乡愁,此时冯延巳身在临川、心存魏阙,萋萋芳草之愁含蓄地表露其宦游在外、渴望应召返回金陵的意愿。受传统诗作影响,冯延巳在词中常运用水草、香草意象。蒹葭是一种类似芦苇的水草,诗经

7、 秦风以蒹葭抒写相思之情。在 应天长 石城山下桃花绽中冯延巳引用蒹葭意象,“倚楼情绪懒,惆怅春心无限。忍泪蒹葭风晚,欲归愁满面”3,让人联想到诗经中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悲情的氛围一览无遗。在冯延巳词中还常见香草意象,如 应天长 石城花落江楼雨 中的“石城花落江楼雨,云隔长洲兰芷暮”3。香草衰、芳辰过,良期难会,离人行舟而去,只留女子犹魂牵梦萦,冯延巳用“兰芷暮”表达离情别绪。二、动物意象:寄寓缠绵盘郁之情(一)形态多样的鸟意象在古代,成双成对的鸳鸯、大雁等鸟类常常被赋予美好爱情的文化内涵。同时,候鸟双飞又是春暖花开的标志。冯延巳在词中运用一些成双成对的鸟意象,用来寄托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悲伤与

8、怅惘。双燕在 阳春集 中常常寄寓主人公孑然独处的惆怅之情,采桑子 小庭雨过春将尽 写道,“玉堂香暖珠帘卷,双燕来归。后约难期,肯信韶华得几时”以双燕归来为意象3。燕子已经双双归来,人却形单影只相思难解,年华逝去、“后约难期”,宛转含蓄地抒写韶华易逝、青春难再的孤独与无奈。冯延巳还以双禽惊起喻男女离别之情,在 临江仙 秣陵江上多离别 中写道:“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3双禽被笛声惊起各奔东西,也惊起了女主人公的离愁,一位已相去甚远,另一位只能伫立江头眺望远处的苍茫天际,词境满目悲凉。在交通落后的古代社会,人们羡慕鸟类能够自由地飞往耗时很长才能到达的远

9、方,因而赋予归鸿、燕鸿等鸟意象思念与离别的情感内涵。归鸿即归雁,是随时节变换在南北之间飞翔的候鸟,在诗文中多用以寄托离人的归思,嵇康 赠秀才入军 之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4。冯延巳在 酒泉子芳草长川 中,“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3,以自然景物意象点明送别的场景,用归鸿意象渲染离别的悲伤气氛,浸染惜别之情。归鸿还象征行人的漂泊无定,词作具有浓厚的悲情意蕴。鸟之啼鸣意象在 阳春集 中也经常出现。鸟儿通过啼鸣呼唤同伴,蕴含思念亲友之情。醉桃源 角声吹断陇梅枝 中的“塞鸿无限欲惊飞,城乌休夜啼”3,塞鸿本就有思归之意,乌鸦夜啼又进一步触发思妇的惆怅与相思,抒发对郎君早归

10、的殷切期盼,情深意切、凄恻感人。抛球乐 逐胜归来雨未晴 中的“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3,黄莺出自幽谷,鸣声在雨后春色中柔和悦耳,却传来悠长悲切的 水调 曲,与之糅合在一起构成极不协调的声音,引发词人莫名的悲愁。(二)暗喻时间的虫意象昆虫常常暗示季节变迁和时序变化,而时光的流逝常常触发人们的悲伤怅惘之情。礼记 月令 中有“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5,寒蝉对季节的转换特别敏感,预示着盛夏告逝、孟秋来临。冯延巳在 采桑子 寒蝉欲报三秋候 中写道:“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斋。”3抒发词人的孤寂难耐,物化词人离群索居的悲凉心情。冯延巳的闺怨词也善于用虫意象,更漏子 夜初长 中的“鹦鹉睡

11、,蟪蛄鸣,西风寒未成”3,蟪蛄是蝉的一种,夏末时节从早到暮鸣声不息,直至死亡。蝉鸣声中人去楼空、孤独寂寞,女主人公不知何日才能与情郎相见,突显缠绵凄63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恻之悲情。(三)马之嘶鸣意象马意象在冯延巳词中经常出现,且常以马之嘶鸣的形式出现。马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在诗词中多象征离别、孤寂之情,而马之嘶鸣常喑喻不被重用渴望受到伯乐赏识的不平之心和悲伤忧郁但执着不悔的精神。采桑子 小庭雨过春将尽 中的“马嘶人语春风岸,芳草绵绵。杨柳桥边,落日高楼酒旆悬”3,以马之嘶鸣意象渲染离别的悲伤氛围,用移情及物的手法曲折地表达行人的离愁别绪,物化行人沉重的心情。三、感觉意象:倾诉落寞悲伤

12、之情(一)寒冷孤独之意象冯延巳在词中运用寒冷意象营造凄冷的环境氛围,寒字在冯延巳的词中随处可见,所运用的寒冷意象也多种多样,如寒风、寒江、寒窗、寒桃、寒草、寒蝉,等等。更漏子 金剪刀 写思妇怀着满腔幽愤登高远望,“将远恨,上高楼,寒江天外流”3,寒江营造出清冷孤寂、旷远苍茫的意境,悲苦之情撼人心魄。归字谣 寒山碧 写送别之景:“寒山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3首句以寒山意象开端,描绘一幅秋江送别图:深秋之时于洌洌寒江之上,幽怨的玉笛声从远处飘来,词作凄清萧索之感油然而生。俞陛云在 五代词选释 中评价说:“挥毫直书,不用回折之笔,而情意自见。”2从中可以看出感觉意象对词人直接表达情感

13、体验起到重要作用。“冷”字在冯延巳词中也经常出现,如冷烟、冷露、冷红,等等,为词作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冯延巳在政治斗争中孤身奋战,外在与内心的孤独使得冯延巳将孤独意象作为自我意识的化身。暗夜中的灯本该带来光与温暖的存在,却因孤字而显得清冷孤寂,“云散更深,堂上孤灯阶下月”3。在酒泉子 云散更深 中冯延巳运用孤灯意象表达落寞情感,长夜漫漫,居室内孤灯与阶下冷月更突显闺妇的凄苦落寞。冯延巳还运用其他的孤独意象,在 鹊踏枝 秋入蛮蕉风半裂 中写道:“回首西南看晚月,孤雁来时,塞管声呜咽。”3南归的孤雁没有带来任何音讯,只听到羌管般的悲鸣,渲染凄寂悲苦的意境。(二)残破疏瘦之意象冯延巳的词中经常出现一

14、些残缺的、不完满的意象,与残、疏、瘦、断、半等字相关联,这类“残破疏瘦”意象往往是词人内心的缺憾感和失落感的体现。残灯意象在冯延巳词中经常出现,不仅体现深深长夜之寂寥,而且体现词人昏暗悲凉的心情。冯延巳在 喜迁莺 宿莺啼 中写道:“残灯吹烬闭朱栊,人语隔屏风。香已寒,灯已绝,忽忆去年离别。”3香由烬而寒、灯由残而绝,昭示时间流逝、离别已久,屏外窃窃私语,寂处有声,以动写静,更显环境之孤寂凄清与游子思乡心情之悲凉。冯延巳还善写残酒,如 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 中的“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入水”3。酒本是愁的化身,残酒更是愁更愁的体现,独守空闺的思妇借酒消愁纾解相思,情致缠绵悲婉。冯延巳其他词中

15、出现的残破意象如残雪、残枝、春残等,同样浸染着词人的悲情。冯延巳在运用感觉意象修饰植物时,常使用疏、瘦二字来体现植物经历狂风骤雨后的残缺,同时也暗喻自己宦海沉浮却仍以残破之躯苦苦挣扎。鹊踏枝 秋入蛮蕉风半裂 中的“秋入蛮蕉风半裂,狼藉池塘,雨打疏荷折”3,以蛮蕉裂、疏荷折意象描绘备受风雨摧残后一派萧瑟的秋景,在触景伤怀中抒发词人离群索居的孤独凄怆。冯延巳在另一首 鹊踏枝 霜落小园瑶草短 中,则以“瘦叶和风”表现秋霜摧残后的凋零景象3,倾诉落寞悲伤的心情。四、色彩意象:展现凄婉缠绵之情(一)高饱和度色彩意象冯延巳喜欢用绚丽色彩入词,如红、金、绿、碧、青等,尤以红色、金色为甚,陈秋帆曾评价说:“温

16、庭筠喜欢用金、玉等字,如 手里金鹦鹉双双金鹧鸪等,阳春 亦善用之。”6冯延巳、温庭筠虽然都喜欢用流光溢彩之色,但与温庭筠执着于外在描写不同,冯延巳更重视意境的渲染和情感的抒发,“出于花间之外”,对花间词进行拓展与创新。朱颜原是借红润的脸庞来泛指女子的容貌,但冯延巳常用朱颜意象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如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 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3。冯延巳喜欢用“红”字描写花,如 鹊踏枝 清明 中的“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3,以红杏意象写闺情,时移物换的暮春三月,杏花又能红到几时?寓自惜于惜春之中,更添惆怅悲凉之感。又如 采桑子 小庭雨过春将尽 中的64强心怡:冯

17、延巳词作悲情意象研究“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3,良辰美景如同满地的红色落花一般皆为过眼云烟,残红暗喻闺中人悲不自胜的心态以及孤寂凄苦又无处诉说的怅惘之情。金色意象是冯延巳词中出现最多的色彩意象,以金笼、金杯、金井、金丝等多种形式呈现,悲伤哀婉的情致在绚丽浓烈的金色意象衬托下,更显刻骨铭心的悲哀。“金笼鹦鹉”在冯延巳词中多次出现,词人常以之表达幽怨之意,如 采桑子 小庭雨过春将尽中的“玉箸双垂,只是金笼鹦鹉知”3。句中玉箸比喻眼泪,黯然垂泪只有金笼中的鹦鹉了解,借此抒发孤凄无人知晓之苦。此外,在冯延巳词中,金色意象常以酒器的形式出现,如金杯、金罍、金盏等,酒本就与愁联系紧密,在金色浓艳的反衬

18、下,突显愁之深切。(二)低饱和度色彩意象低饱和度色彩与高饱和度色彩相比,更能直接烘托出悲伤消极的氛围,渲染孤单无助之感。白色色彩属性带有萧瑟、衰败、孤寂之感,在诗词中更有助于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酒泉子 云散更深 中的“早梅香,残雪白,夜沉沉”3,白雪意象渲染孤寂凄冷的氛围,加上残字更突出情感的悲伤落寞,同时与早梅之红形成鲜明对比,宣泄出极致的悲情。在 归自谣寒山碧 中,冯延巳还将多种白色意象叠加,“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朝便是关山隔”3,芦花、霜、月三种白色交织成一片惨白之景,广袤千里、无边无际,即将离别之时词人触景生情、黯然神伤,词作意境空濛悲凉。冯延巳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在大起大落中

19、尝尽辛酸苦楚,他眼见南唐国事日渐衰微却无力挽回。冯延巳在词中运用悲情意象表达离别之情与羁旅之思,体现政治抱负难以舒展的悲苦和孤身奋战无人理解的寂寥,寄寓岁月易逝、时不我待的生命意识思考。冯延巳通过悲情意象表现丰富的情感体验与人格态度,使得词成为熔铸作者经历体验与人生思考的载体,呈现词作“娱宾遣兴”工具之外的深刻意义,“深美闳约、堂庑特大”1,从审美情调与词意风雅层面大大拓展了词的意境。参考文献:1 况周颐,王国维.蕙风词话 人间词话M.王幼安,校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8.2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90-165.3 黄进德.冯延巳词新释辑评

20、M.北京:中国书店,2006:5-127.4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6.5 孙希旦.十三经清人注疏: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467.6 陈秋帆.阳春集笺M.南京:南京书店,1933.责任编辑:董东明Study on the image of sadness in Feng Yansi s Ci poetryQIANG Xin-yi(School of Literature,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12,China)Abstract:Fen

21、g Yansi was a famous poet in Southern Tang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Feng Yansi expressed the feeling of parting and the thought of imprisonment by writing fourkinds of sad images with different attributes:natural scenery image,animal image,feeling imageand color image,reflecting the misery for unfu

22、lfilled political ambition and loneliness of fightingalone without understanding,and harboring the thought of life consciousness that time is fleetingandtimeandtidewaitfornoman.FengYansiexpressedrichemotionalexperienceandpersonality attitude through tragic images,which greatly expande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ipoetry from the level of aesthetic sentiment and elegant meaning.Key words:Feng Yansi;Ci poetry;image;sadness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