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18840 上传时间:2024-04-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76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 年 11 月第 8 卷第 32 期Clinical effect of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technique combined withcontinuous irrigation with normal saline in the treatmentof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DUAN Yanfang1,FAN Minjie2*(1.Stomatology Department;2.Otolaryngology Department,Hancheng Peoples Hospital,Weinan 7

2、1540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technique andcontinuous irrigation with normal sa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Methods Sixtypatients with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3、 to January 2022 were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30 cases,traditional incision anddrainage and continuous irrigation with normal saline)and observation group(30 cases,VSD technique andcontinuous irrigation with normal saline)by random number method.The

4、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the routine group(P0.05).The abscess healing time,antibiotic use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the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routi

5、ne group(P0.05);At 3 d after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of treatment,the Visual Analog Scale(VAS)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routinegroup(P0.05).After treatment,the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琢(TNF-琢),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protein(hs-CRP),interleukin-10(IL-10),wh

6、ite blood cell count(WBC)and percentage of neutrophil(NEUT)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routine group(P0.05).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group(P0.05).The incidence of drainage tubeblockage in the observation

7、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group,and the drainage tube indwellingtime,scar length and wound healing time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routine group(P0.05).ConclusionVSD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irrigation with normal sa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axillofacial spaceinfection

8、has significant effect,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WORDS:vacuum sealing drainage technique;continuous irrigation with normal saline;maxillofacialspace infection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段艳芳1,范敏杰2*(韩城市人民医院:1.口腔科;2.耳鼻喉科,陕西 渭南,715401)摘要: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颌面间隙

9、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 60 例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常规组(30 例,传统切开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和观察组(30 例,VSD 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约0.05)。观察组的脓肿治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长短于常规组(P约0.05);治疗后 3 d、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约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琢(TNF-琢)、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0(IL-

10、10)水平及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低于常规组(P约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约0.05)。观察组的引流管堵塞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引流管置管时长、瘢痕长度及创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约0.05)。结论 VSD 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生理盐水持续冲洗;颌面间隙感染中图分类号:R78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413(2023)32-0069-05DOI:10.19347/ki.2096-1413.202332018作者简介:段艳芳(1976),女,副主任医师,学士。研

11、究方向:口腔科疾病。*通讯作者:范敏杰,E-mail:.临床医学69-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 年 11 月第 8 卷第 32 期在颅颌面口腔周围存在着很多因为解剖原因造成的疏松结缔组织以及间隙,此部位的血管丰富,一旦受到细菌侵袭易形成感染,若感染病灶未得到有效控制,致病菌即可顺着疏松间隙开展相对自由的下行游走,造成邻近部位甚至远隔器官的相近感染,严重者还可引起败血症、脑脓肿等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并发症1。切开脓肿引流是此类患者的传统治疗手段,通过放置引流管或引流条持续自然引流,并采用生理盐水持续每日冲洗脓腔,以取得治疗效果2。但此治疗手段开创较大,且耗时较长,患者术后存在明显疼痛,再加上术后

12、恢复慢等缺点,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局限3。因此,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案治疗颌面间隙感染患者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促进创口愈合的引流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创伤患者伤口修复治疗中,且得到认可,将其联合生理盐水持续冲洗用于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打破传统切开引流的局限,取得更加理想的应用效果4。基于此,本文就 VSD 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对临床指标、炎症反应、不良事件等影响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

13、022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 30 例。常规组男16 例,女 14 例;年龄 1880 岁,平均年龄(47.14依8.89)岁;间隙感染部位为下颌下 12 例,翼下颌 7 例,颊部6例,眶下 5 例;感染原因:牙源性 19 例,腺源性 11例。观察组男 17 例,女 13 例;年龄 1880 岁,平均年龄(45.09依8.93)岁;间隙感染部位为下颌下 13例,翼下颌 7 例,颊部 6 例,眶下 4 例;感染原因:牙源性18 例,腺源性 12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跃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

14、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淤入组时存在发热、颌面局部肿胀、疼痛、咽痛、吞咽困难及张口困难等症状;于经局部穿刺及影像学检查证实颌面存在脓肿;盂首次发病;榆满足切开引流指征(如无凝血障碍);虞无精神病史,语言、认知等障碍。排除标准:淤合并严重脏器器官衰竭;于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盂存在严重电解质紊乱;榆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或月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女性;虞入组前 7 天内有抗菌药物治疗史;愚中途退出研究(如失联、转院)。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基础抗感染、营养支持及对症支持治疗。常规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传统切开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即术前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o

15、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明确脓肿位置和大小,再根据脓肿波及范围做广泛引流切口,血管钳钝性分离广泛打开脓腔后,给予生理盐水持续冲洗,使用超大号注射器(规格:5 mL)对脓肿进行穿刺,抽出脓液后,注入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如此反复,直至生理盐水清亮,1 次/d,持续 3 d 后延长至1次/2d,根据患者脓肿大小持续治疗 24次。观察组开展 VSD 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即于脓肿波动最明显处低位沿皮纹走向切开,血管钳钝性分离探及脓腔深部,清除坏死组织后(取脓液或组织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以稀释络合碘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当冲洗液清亮后置入 VSD 管,调整位置使之

16、与脓腔相适应,再从切口下方或低位另开小孔引出引流管,间断缝合创口,并用配套的密闭贴膜封闭。术后给予 4060 kPa 负压吸引脓液(每 34 h 负压吸引 1 次),同时冲洗管持续给予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冲洗时应注意力度亲柔,避免感染物扩散至邻近间隙),冲洗完毕后在20 min 内开放负压。观察每日引流液的色泽,当引流液色泽清亮、无浑浊分泌物即可拔管(一般为 35 d)。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淤治愈为治疗结束后,颌间隙感染临床症状(发热、颌面局部肿胀、疼痛、咽痛、吞咽困难及张口困难)基本消失,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恢复正常;于显效为治疗结束后,颌间隙感染临床症状较前有显

17、著改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较前有显著降低;盂无效为治疗结束后,上述情况均无改善或治疗期间患者病情加重5。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伊100%。(2)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脓肿治愈时间(经 CT探查脓肿完全消失)、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长;于治疗前、治疗后 3 d、治疗结束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即指导患者根据疼痛程度在 010 cm 线条上标记相应数值,数值与疼痛程度呈正比)。(3)于治疗前、治疗 7 d 后(治疗后)采集两组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 3 mL,并在 20 min 内采用 TD-4M台式低速离心机(厂家

18、:济南鑫贝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 4 000 r/min 的速度离心 1520 min,获取血70-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 年 11 月第 8 卷第 32 期表 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组别例数治愈显效常规组3011/36.6715/50.00观察组3023/76.677/23.33字2/P无效4/13.330/0.00总有效率86.67100.004.286/0.038表 2两组患者的脓肿治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长及不同时间的 VAS 评分比较(x軃依泽)治疗前治疗后 3 d治疗结束时7.43依1.524.23依1.029.05依1.787.56依1.385.68依1.

19、254.11依0.825.01依0.943.01依0.547.35依1.517.55依1.294.01依0.733.21依0.557.417/0.0005.790/0.0003.989/0.0000.029/0.9776.319/0.0004.933/0.000组别常规组观察组t/P例数3030脓肿治愈时间(d)抗生素使用时间(d)住院时长(d)VAS 评分(分)表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x軃依泽)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P0.05。组别例数时间TNF-琢(ng/L)常规组30治疗前52.74依10.24观察组3052.76依10.23常规组

20、30治疗后32.36依7.14*观察组3017.18依5.97*#hs-CRP(mg/L)6.95依1.457.02依1.474.53依0.68*3.21依0.59*#IL-10(ng/L)WBC(伊109/L)NEUT(%)30.46依2.1515.46依2.93125.04依14.1330.51依2.0915.39依2.89125.06依14.2222.73依1.51*10.23依1.51*70.52依12.11*16.43依0.98*#8.71依0.53*#58.01依11.24*#表 4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组别例数肺炎脓毒血症常规组302/6.671/3.33观察组3

21、00/0.000/0.00字2/P颅内感染1/3.330/0.00总发生率13.330.004.286/0.038清。以迈瑞 Mindray MR-96A 型全自动酶标仪联合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试剂盒(试剂盒厂家: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测定肿瘤坏死因子-琢(tumornecrosis factor-琢,TNF-琢)、超敏 C 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规范操作;再以美国贝克曼库尔特 DxH800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wh

22、ite blood cellcoun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neu原trophil,NEUT)。(4)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炎、脓毒血症、颅内感染。(5)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引流管堵塞发生率、引流管置管时长、瘢痕长度及创口愈合时间。1.4 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至 Excel2010 中予以校对,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 n/%表示,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用x 軃依泽 表示,用 t 检验,以 P约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1

23、00.00%,高于常规组的 86.67%(P约0.05,表 1)。2.2 两组患者的脓肿治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长及不同时间的 VAS 评分比较观察组的脓肿治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长短于常规组(P约0.05);治疗后 3 d、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 VAS 评分低于常规组(P约0.05)。见表2。表 5两组患者的引流管堵塞发生率、引流管置管时长、瘢痕长度及创口愈合时间比较组别例数引流管堵塞发生率(n/%)引流管置管时长(x 軃 依泽,d)常规组 305/16.675.23依0.94观察组 300/0.003.23依0.52字2/t/P5.455/0.02010.197/0.000

24、瘢痕长度(x 軃 依泽,cm)5.26依1.342.89依0.558.962/0.000创口愈合时间(x 軃 依泽,d)15.46依2.9210.23依0.799.470/0.000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的 TNF-琢、hs-CRP、IL-10 水平及WBC、NEUT 无显著差异(P跃0.05);治疗后,观察组的 TNF-琢、hs-CRP、IL-10 水平及 WBC、NEUT 低于常规组(P约0.05)。见表 3。2.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0,低于常规组的13.33%(P约0.05,表 4)。2.5 两组患者的引流管堵塞发生

25、率、引流管置管时长、瘢痕长度及创口愈合时间比较观察组的引流管堵塞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引流管置管时长、瘢痕长度及创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约0.05,表 5)。71-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 年 11 月第 8 卷第 32 期(下转第 105 页)3 讨论颌面间隙感染多为厌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致病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初期表现为蜂窝组织炎,当结缔组织液化变性后可形成脓肿,若未及时处理,脓肿可沿神经、血管扩散到身体各个部位,引起脑脓肿、败血病等严重并发症。局部症状有严重的肿胀,范围波及眼部、颧弓等处,肿胀区皮肤发红、张力增大、眼睑水肿、鼻唇沟消失、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有时会发生窒息,口腔前庭沟及

26、颊沟等处常有明显肿胀及压痛,产生波动感,有时破溃后脓液溢出,全身可出现发热、酸痛、畏寒、乏力等情况6-7。切开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是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传统治疗方案,此治疗方案主要通过放置引流管或引流条,促使脓液或炎性渗出物自然流出,并联合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和应用抗生素而起到治疗的效果8。但此切开方式创口较大,术后恢复缓慢,且受颌面颈部解剖位置、活动度受限等因素影响,其引流管无法与脓腔充分接触,对于脓液和渗出物的引流效果不佳,并具有较高的引流管堵塞风险,而一旦堵塞,需更换引流管,会增加患者二次置管疼痛和创口伤害,这不仅增加患者的身心负担,且进一步延长了治疗周期9-10。因此,寻求更佳的治疗方

27、式为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研究重点。VSD 技术是 90 年代兴起的新型引流技术,通过采用微孔材料覆盖创面或填于创口,与创面进行点对点的接触,再通过负压吸引的剪切力和引流作用来达到促进创口愈合的治疗目的,因此,此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创面修复治疗中。若将其用于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中可有效克服传统切开引流可能引起的死腔弊端,且其具有抽吸作用,可最大程度地避免脓液和渗出物残留,较之传统的自然引流,具有更佳的临床疗效11。此外,VSD 技术的开创较小,其抽吸作用不宜导致导管堵塞,进而有效打破传统切开自然引流的诸多局限,在提升临床疗效与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的同时,促进患者快速康复12。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的治疗

28、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常规组的 86.67%(P约0.05);观察组的脓肿治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长短于常规组(P约0.05);治疗后 3 d、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 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约0.05)。结果表明,VSD 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确有显著疗效,且可有效改善预后。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 TNF-琢、hs-CRP、IL-10 水平及 WBC、NEUT 低于常规组(P约0.05);且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约0.05)。分析原因,TNF-琢 主要由活跃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hs-CRP是机体受到感染或

29、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急剧上升的蛋白质,IL-10 是一种参与炎症和免疫抑制的细胞因子,三者均为临床常用炎症因子检测指标。WBC 属于机体的免疫屏障,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当发生细菌感染时,WBC 则显著升高;NEUT 正常范围为 50%耀70%,高于 70%则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两者均为反映免疫机制的常用检测指标。对于颌面间隙感染患者而言,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刺激会使上述血清指标异常升高13。传统切开引流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会促使上述血清指标降低,但其临床应用局限,难以在短时间内显著抑制炎症反应,且受到治疗周期长的局限,还可一定程度上增加病情加重风险,引起远端感染转移等相关并发症14。而 V

30、SD技术的抽吸作用可最大程度减少脓肿内脓液和渗出物质残留,进而避免脓肿成为细菌繁殖培养基,减少局部有害物质对机体造成持续地生物学损害,以此快速缓解患者的炎症反应15。此外,VSD 技术可使局部微循环流速和微血管口径增大,改善局部微循环,以此减轻创口周围水肿,同时,进一步改善脓肿部位的微生物环境,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加快症状缓解,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在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6-17。在张俊溢18的研究中也证实,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效果比传统切开引流术更佳,不仅有助于患者恢复,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满意度。最后,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的引流管堵

31、塞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引流管置管时长、瘢痕长度及创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约0.05)。分析原因,对于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而言,传统切开引流虽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仅依靠自然引流的局限,则需保障引流管与脓腔创面的最大接触,这不仅增加患者的疼痛程度,也增加了手术开创长度,进而延长瘢痕愈合时间;再加上其自然引流方式无物理作用,脓液可滞留在引流管内,导致引流管堵塞,增加患者再次置管的痛苦和换药次数等,延长治疗周期。而VSD技术可通过持续负压的物理吸力作用,打破传统切开引流的各种局限,尤其是负压抽吸作用,可最大程度规避脓液滞留引流管风险,降低不良事件(引流管堵塞)发生率,并通过持续高效的引流治疗,缩短引流治

32、疗周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72-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 年 11 月第 8 卷第 32 期综上所述,VSD 技术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缩短恢复周期,减轻术后疼痛反应,并快速调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参考文献:1 张兆弢,张风河.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9,17(1):62-65.2 傅红,李春梅,胡爽,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用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4):2513-2516.3 董青山,郭家平,翁雁鸣,等

33、.颌面颈部重度多间隙感染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方法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1,37(12):723-726.4 骆书文,仝春实,马欣,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34(4):355-357.5 陈裕聪,王俊林,宋勇,等.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技术治疗严重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临床疗效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6(11):53-54.6 杨学明,李玲,丁国文,等.负压引流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观察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1,31(5):308-313.7 马永兴.负压封闭引流疗

34、法辅助醋酸磺胺米隆溶液冲洗创口对口腔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J.抗感染药学,2019,16(4):677-679.8 田华开,周太成,马宁,等.芒硝溶液持续滴注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腹部感染性伤口的应用研究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9,19(6):746-750.9 蒋建平,高炳菊,邱宇,等.负压封闭引流辅助冲洗技术在 38例口腔颌面颈部重症多间隙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8,16(4):352-356.10 李春梅,解晨露,胡爽,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应用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9,37(1):62-65.11 周

35、剑虹,何凤兰,李勇,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全程冲洗技术在治疗严重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1,31(4):237-240.12 王瑞斌.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应用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的临床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0):1645-1646.13 王晶,代成林,张淑悦.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1,37(2):107-111.14 张建全,高丽荣,王毅军,等.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1,34(2):438-440.15 高明勇,陶海鹰,郭卫春,等.

36、负压封闭引流复合灌洗技术在腰椎间隙及深部软组织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5):4388-4391,4396.16 王冰,刘宁宁,龚忠诚.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20,36(2):152-157.17 朱茹蓉,林敏丽.封闭负压引流结合药物冲洗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21,26(3):436-437.18 张俊溢.传统切开引流术和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35):160-163.(上接第 72 页)证论治,可进一步增强疗效。综上所述,乌

37、梅丸改良方联合美沙拉秦缓释片治疗 UC(寒热错杂证)的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参考文献:1 吴开春,梁洁.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 年 北京)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9):796-813援2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8):3585-3589.3 唐景荣.乌梅丸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研究J.吉林:长春中医药大学,2017:34援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7,12(8):488

38、-495.5 BARON JH,CONELL AM,LENNARD-JONES JE.Variationbetween observers in describing mucosal appearances in原proctocolitis J.Br Med J,1964,1(5375):89-92.6 鲜静,张晨,钟雪梅,等.中药活性成分口服结肠靶向纳米系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1,52(6):1816-1826.7 周策,康健,侯艳梅,等.中医寒热并用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0,40(8):72-74.8 陈光亮.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联

39、合美沙拉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1):12-13,73.9 郭琳,王雅婷,考延磊,等.闫雪洁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陕西中医,2020,41(8):1148-1151.10 周鸿飞,吕沛宛.乌梅丸和加味乌梅汤的方义探讨及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406-3408.11 谷凌云,查青山,赵书云,等.乌梅丸联合雷火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6,20(15):131-132.12 曾真,王欣欣,梁晨.中药临床药师参与 1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分析J.海峡药学,2020,32(7):188-191.13 姚茹冰,邱明义,胡兵,等.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1):59-62.14 李斌.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学院,2005援15 李春晓,王月明,韦东来,等.白头翁汤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植物医生,2018,31(8):26-29.16 吴清和.中药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