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苏教版七年级七上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387974 上传时间:2024-04-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9KB 下载积分: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七上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教版七年级七上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上文言文复习 设计:苏留华 审核:周亚丽 班级 姓名 学号 古代寓言二则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 遽契其舟(   )(   ) 宁信度(   ) 坠(   ) 2. 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 先自度其足 (    ) ②    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③    至之市 (    ) 而忘操之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                    (2)及反      (3)遂不得履                               (4)遽契其舟       (5)何不试之以足              (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7)楚人有涉江者 (8)是吾剑之所以坠 (9)舟止 4. 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③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④    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⑴置之其坐: ⑵反归取之: 6.《郑人买履》选自     ,《刻舟求剑》选自 。 课外练习 《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你)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时记趣》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 砾( ) 壑( ) 怡( ) 庞( )强(  ) 3.解释下面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明察秋毫( )( )②私( ) ③项为之强(    )④怡然称快(    ) ⑤神游( )⑥拔山倒树而来( )⑦以土砾凸者为丘。(     ) ⑧凹者为壑(   )⑨使与台齐( ) ⑩观之正浓( ) ⑾盖一癞蛤蟆( ) (12)鞭数十( )(13)故时有物外之趣( )(14)徐喷以烟( )( ) (1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16)以土砾凸者为邱( ) (17)于土墙凹凸处( )(18)常蹲其身( ) (18)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19)作青云白鹤观(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 ⑤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⑥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出自《幼时记趣》的成语有:(1) (2) (3) 6.下列各句是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课文第二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夸张的修辞方法。 D.课文第三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为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二)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6分) ①观者莫识( )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2.翻译句子。(4分)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三)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zhà)户(开门)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笑(微笑),连呼则则(赞叹的声音),此七月望日(夏历每月十五日)事也。‖逾三年,予披宫锦(中进士)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国都北京,考中进士),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1.给下列字注音。 (1)憩 ( ) (2)瞠( ) (3)莞 ( ) 2.解释下列词句。 (1)同临其穴 (2)瞠视而笑 (3)予 (4)汝 3.概括这段文字三个层次的大意。(层次已用“‖”在文标明(掌握主要内容,学会概括)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三峡》比较阅读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沿溯阻绝。 绝: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疾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八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填空: ⑴ 子曰:“ , 不亦说乎? , 不亦乐乎? , 不亦君子乎?” ⑵ 子曰:“ , , , 何有于我哉!” ⑶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 , 是以谓之文也。” ⑷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 。《论语》是一部记录 的书,是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3.按要求填写课文原句 ⑴ 孔子说的“ ,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强调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⑵ 写出孔子,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句子。 , ⑶ 《论语》八则中表示虚心学习的成语是: 、 。 ⑷生活中用来教育人们要谦虚,不要狂妄,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八则中孔子的话: , , 。 (5)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可以: ) 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 ⑷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 ) 5.请写出出自《论语》八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四个。 6.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 )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梦溪笔谈》二则 (一)阅读《以虫治虫》回答文后问题。 1. 解释划线字。 其喙有钳(     ) 岁以大穰(    )悉为两段(    ) 旬日子方皆尽(    ) 2.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 A.方为秋田之害 方两三级 B.而动如初 匠师如其言 C.以钳搏 以瓦布之 D.问塔动之因 其虫旧曾有之 3.翻译句子。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用原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  _____ ”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 “___________”说明为数众多,用“___________ ”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最后用“ ____________ ”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二).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文后问题。 1.《梵天寺木塔》选自 __________ ,作者_______ ,______代科学家、政治家。 2.解释划线的词。 患其塔动(     )贻以金钗(     )盖钉板上下弥束(    )人皆伏其精练(      ) 3.分别指出划线词所指代的内容。 钱帅登之 (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匠师如其言(     ) 此易耳 (      ) 4.解释句中文言虚词。 于杭州梵天寺(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 5.翻译句子。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沈括的《梦溪笔谈•泽国长堤》,按要求完成1—4题。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①。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②刍藳③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④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则以水车汱⑤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注】①病涉:苦于往来涉水。②籧篨(qúchú):古代指用竹或苇编的粗席。③刍藳(gǎo):草把。④漉:捞取。⑤汱(quǎn):本意是河水降落,这里引申为排水。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        )     (2)久欲为长堤          (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以 水 车 汱 去 两 墙 之 间 旧 水 3.翻译: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上面的选文后,请你说出古人造堤方法的巧妙之处。 答: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其受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寤,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词语: 担中肉尽( ) 止有剩骨( ) 缀行甚远( ) 一狼仍从( ) 屠大窘( ) 顾野有麦场( ) 积薪其中( ) 苫蔽成丘( ) 眈眈相向( ) 目似瞑( ) 数刀毙之( ) 断其股( ) 假寐( ) 狼亦黠矣( ) 盖以诱敌( ) 意暇甚( ) 屠暴起( ) 2.一词多义: 恐前后受其敌(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其 一狼洞其中 ( ) 亦毙之 ( ) 以攻其后也 ( ) 之 久之 ( )  其一犬坐于前(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复投之 ( ) 犬坐于前 ( ) 恐前后受其敌 ( ) 前 敌 狼不敢前 ( ) 盖以诱敌 ( ) 隧入以攻其后也( ) 意将隧入 ( ) 以 盖以诱敌 ( ) 意 投以骨 ( ) 意暇甚 ( )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①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③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4.“屠大窘”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 5.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本文选自 作者 ,字 , 代 家。 答案: 古代寓言二则 2、①量长短、量好的尺码②自己、从③到……去、它(代“鞋”) 无实义3、操:拿,携带;及:到,等到;遂:终于;履:鞋;遽:立即;契:雕刻;以:用、拿;于:到。 涉:渡 是:这 止:停4、①他先量好了自己的脚,却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②宁可相信量好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③有人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试呢?”④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⑤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5、“坐”同“座”、“反”同“返”。6、《韩非子》《吕氏春秋》 曾子杀彘 1.D 2. 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3. 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它告诫人们,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不可不检点,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他的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里回来,曾子就抓了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所以不能用它来教育孩子。”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 《幼时记趣》 6.C (二)、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译文:汉武帝有一次到甘泉宫去,在路上看到一种虫子,是红色的,头、眼睛、牙齿、耳朵、鼻子都有,(但)随从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于是)汉武帝就把东方朔叫来,叫他辨认(这是什么),东方朔回答:“这虫名叫‘怪哉’。(因为)从前秦朝时关押无辜,平民百姓都愁怨不已,仰首叹息道:‘怪哉!怪哉!’百姓的叹息感动了上天,上天愤怒了,就生出了这种虫子,它名叫‘怪哉’。此地必定是秦朝的监狱所在的地方。”武帝就叫人查对地图,果然(是这样)。武帝又问;“那怎么除去这种虫子呢?”东方朔回答:“凡是忧愁得酒就解,所以用酒灌这种虫子,它就会消亡。”因此汉武帝叫人把怪哉虫放在酒中,一会儿,虫子果然糜散了。 (三)1.(1)qì (2)chēnɡ (3)wǎn 2.(1)它,指代蟋蟀 (2)瞪着眼看,相视而笑 (3)我 (4)你 3.第一层:一同捉蟋蟀 第二层:一同读诗书 第三层:兄中进士和妹闲聊 译文:我捉蟋蟀,你紧跟我捋袖伸臂,抢着捕捉;寒冬蟋蟀死了,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们。今天我收殓你的尸体,给你安葬,而当年的种种情景,却一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刚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声“啧啧”称赞。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一定还清楚地记得。我二十岁去广东,你牵住我的衣裳,悲伤痛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记不得当时话是从哪里说起,大概是说了些在京城考进士的经过情况以及报信人来得早、晚等等吧。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却。 【三峡答案】6. ①断②有③快④全,都(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 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趣味无穷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4分,各2分) 9.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分,只答出“热爱”或只答出“赞美”一方面内容的得2分) 译文: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论语>八则答案 1.Lún yùn xǐnɡ wǎnɡ dài 2. ⑴ 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⑵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⑶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 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 思想家 教育家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 3、 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⑶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⑴生气、发怒 ⑵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⑶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有害 ⑷听从,采纳 5.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举一反三 (任选四项) 6.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⑵在温习学过的知识的时候,能够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把他当作老师了。 ⑶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⑷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有害。 7.依次是: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 《梦溪笔谈》参考答案:(三)11.(1)总共,一共(2)修筑,建造(3)充实,充满,填实(4)就(每小题1分) 12. 以 水 车/ 汱 去 / 两 墙 之间 /旧水(在“去”后划斜线得1分,在“车”或“间”后划斜线可得1分) 13.(1)“在距离墙六丈的地方,也用同样的方法再筑一道墙。”或者“在距离墙六丈的地方再筑一道墙,也用同样的方法”(“去”、“ 此”译句时须落实)(2)保留它(河床)的一半作为堤基(脚),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来筑堤(身)。(也可表达为:保留它的一半,把它作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土,用挖出的图筑堤。“其”、“以为”译句时须落实) 14.运用了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答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综合考虑、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意思皆可得分)(2分) 译文:苏州到昆山县共六十里,都是浅水而没有陆路,百姓都苦于往来涉水,很久就想要筑长堤。但苏州到处都是水乡,没有地方取土。嘉佑年间,有人建议,在水中用粗竹席和干草做成墙,排立两行,相距三尺。在离墙六丈的地方,又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道墙。捞起水中淤泥填实到竹席墙中间,等淤泥干了,就用水车汲去两道墙中间的积水,墙中间六丈宽的地方都是泥土了。保留它的一半作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来筑堤。每三四里就修一座桥,来沟通南北的水流。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还给予人们交通之便。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