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1中级经济师基础重点及练习题经济师财政.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387374 上传时间:2024-04-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中级经济师基础重点及练习题经济师财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中级经济师基础重点及练习题经济师财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中级经济师基础重点及练习题经济师财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中级经济师基础重点及练习题经济师财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中级经济师基础重点及练习题经济师财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章公共财政职能第一节、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1、定义: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首次提出来的。2、特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主要特征,非排他性是派生特征。(1)非竞争性: 指的是某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增加任何额外成本,也就是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这一特征强调了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2)非排他性: 指的是 一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出来,要排除一个额外的消费者在技术上不可行,或者尽管技术上排他是可行的,但这样做的成本过高。这一特征指出了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

2、潜在困难。上 述公共物品的两个特征中,正因为公共物品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若是由于个人没有付费而阻止他的消费,则违反了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帕累托准则。3、需求显示: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的;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4、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a融资(1)政府融资:政府应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政府融资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2)私人融资:非排他性成为对自愿融资起阻碍作用的关键因素。尽管有这种限制,公共物品有时还经由收费的集体行动而被自愿提供,特别是在公共物品的受益结构和成本分担都比较清晰的

3、小规模集体中,或当提供者同时也是该公共物品的主要受益者时。私人融资的缺点是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3)联合融资:对于政府来说,通过价格机制激励私人自愿提供公共物品,而不是亲自来提供,则是最为理想的。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b生产:政府生产(政府-私人)、合同外包(私人-私人)5、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决策制度(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融资制度、生产制度、受益分配制度第二节、公共财政的职能一、公共财政职能主要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目标及手段、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1)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包

4、括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执行社会公共服务的领域,如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开支,如公共卫生、科技、公共工程。(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支出,如矫正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竞争。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确定社会主义公共需求的基本范围(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5)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机

5、制和手段(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加强税收调节(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3、经济稳定发展职能(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单项选择题1.财政的主体是()。A.事业单位 B.政府 C.企业D.财政部门2.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财政是()。A.公共财政 B.生产建设性财政C.中央财政D.地方财政3.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形态是()。A.公共财政B.生产建设性财政C.中央财政D.地方财政4.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是()。A.家庭 B.企业 C.政府D.国有企业多项选择题1.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担负的

6、职能有(ABC)。A.资源配置职能B.收入分配职能C.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D.综合平衡职能 E.货币发行职能2.公共财政的职能包括(ABD)。A.收入分配B.资源配置C.公开市场业务 D.经济稳定和发展E.市场监管3.财政资源配置的范围主要有(ABCE)。A.维护市场秩序支出B.公共工程支出C.国家安全支出D.债务利息支E.矫正外部效应支出4.以下属于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手段的主要是(ABC)。A.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B.税收优惠C.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D.增加财政开支人员E.财务管理5.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主要是(ABC)。A.税收B.转移支付C.公共支出D.国债E.财务管理6.财政经

7、济稳定职能主要包括(CDE)。A.扩大社会总需求B.扩大社会总供给C.实现充分就业D.稳定物价水平E.国际收支平衡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第一节、财政支出原则与分类1、如何理解财政支出数据(三看)(一)看财政支出规模(共花多少钱),是指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二)看财政支出结构(干多少事),是指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都做了什么事,(三)看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具体是怎么花的)是指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财政支出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2、财政支出分类方法-国际上常见的分类方法有:1适用于编制政府

8、预算的统计分类(1)支出功能分类:是按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进行的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即政府的钱到底被拿来做了什么事(是用于办教育了,还是加强了国防。)。 (2)支出经济分类:是按照政府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投入进行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说明政府的钱是怎样花出去的(办教育的钱是发了工资,还是买了设备)。【注】从某种意义上讲,支出经济分类是对政府支出活动更为明细的反映。利用这一分类体系下的统计数据,能够从微观层面清晰地追踪政府财政支出的去向和具体用2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从私人部门取得物品与劳务并支付相应资金而发生的费

9、用。包括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通过购买性支出,政府与私人部门发生经济交换,并在实际中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影响着社会投资与消费的总量与构成。(2)转移性支出: 政府仅扮演中介者的角色,依法向受益对象拨付财政资金但并不要求获得相应的物品与劳务。 利用这一分类体系,可以从宏观上考察一国政府在多大程度上作为经济主体直接参与经济过程,其职能是偏好于资源配置,还是收入再分配。3、政府支出分类(1)支出功能分类: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市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其他支出、

10、转移性支出。(2)支出经济分类: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4、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1)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2)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另外也可以用人均财政支出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5、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瓦格纳)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11、1)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2)外在原因:社会动荡,导致公众所能接受的税收水平提高,结果是政府支出的预算约束也随之提高,使得整个财政支出在逐渐上升的过程中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初期阶段: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比重较大。中期阶段:政府投资比重有所下降。成熟阶段: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政府投资比重加大。为维护社会和经济正常秩序;纠正外部效应等市场失灵;文化、教育、福利等公共支出项目的增长都需要政府增加公共支出。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确

12、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来确定;绩效考评程序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撰写与提交绩效考评报告三个阶段;考评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原则:统一领导原则。分类管理。客观公正原则。科学规范原则。单项选择题3.属于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分类方法中最常用的是()。A.按政府职能分类B.按支出是否直接得到等价补偿分类C.按资金使用级次分类D.按支出规模大小分类4.财政支出功能分类将部门间相同职能的支出划归在同一功能下,其好处是()。A.减少部门干扰B.节约财政资金C.便于国际比较D.使政府收支体系更完整6.下

13、列各项财政支出中,体现政府非市场性分配活动的支出 A.转移性支出B.建设性支出C.购买性支出D.消费性支出7.财政支出绝对规模通常由按()计算的财政支出的加总来反映。A.上年价格B.不变价格C.当年价格D.预期价格8.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是相对稳定的,它决定于A.国家的制度安排B.政府的职能C.经济发展的需要D.国家性质9.财政支出规模的趋势是()。A.不断增长的B.趋于减少的C.基本稳定的D.不断波动多项选择题1.财政支出的原则包括(ABE)。A.公平分配B.效益原则C.确实D.便利原则E.稳定与发展原则3.我国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包括(ABCE)。A.工资福利支出B.商品和服务支出

14、C.基本建设支出D.积累性支出E.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4.财政转移性支出包括(ADE)。A.政府补助支出B.公共卫生支出C.事业单位的工资支出D.捐赠支出E.债务利息支出6.以下对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BD)。A.购买性支出包括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两部分B.如果购买性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表明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较强C.转移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D.转移性支出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E.如果购买性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表明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较强7.瓦格纳认为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是由于(CE)。A.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偏低B.公众

15、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C.市场失灵问题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负面影响,增加了政府配置资源的需求D.公共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E.工业化所引起的市场的扩张,使矛盾与冲突增多,需要增加公共支出维持经济社会秩序9.财政支出越位出现的不良后果有(BCDE)。A.产生了许多乱收费、乱摊派问题B.挤占稀缺财政资源、分散政府财力C.不能充分保证应优先保障的重点项目D.不利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E.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及市场机制发挥10.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原则是(ACDE)。A.统一领导原则B.产权清晰原则C.分类管理原则D.客观公正原则E.科学规范原则第十二章 财政收入概述第一节 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1、财

16、政收入及其分类: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和其他收入。2、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最小口径仅包含税收收入 较大一些的口径(小口径)除税收收入外,还包含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这是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 该口径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专款专用的政府收入,如社会缴款不应包含在内。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即是指这个口径。再大一点的口径(中口径),是在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障缴费收入。最大口径(大口径),即指全部的政府收入。二、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1、财政集中度及其度量概念:财政集中度,通俗地称为宏观税负,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

17、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2、衡量宏观税负的口径: 从小到大分别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公共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公共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加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后的合计占GDP的比重 。第二节 税收;强制、无偿(税收本质的体现,是区分税收收入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固定1、税制要素纳税人:1、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是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2、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3、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课税对象:1、课税对象,即征税课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课

18、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它规定了政府可以对什么征税。2、税源即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3、税目即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4、计税依据(或课税标准)税率:1税率,是指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税率分类(听讲义)(1)比例税率:指对于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主要特点是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2)定额税率(固定税额):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

19、,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的一种税率制度。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种。(3)累进(退)税率。全额累进税率,即对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与之相应的税率计算税额。在征税对象提高到税收的一个新等级档次时,对征税对象全部都按提高一级的税率征税。超额累进税率,即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每个等级分别按该等级的税率计征。此时一定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纳税人的应纳税款总额由各个等级计算出的税额加总而成。累退税率与累进税率正好相反。2、财政收入分类1)按征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流转税-商品交换和提供劳务(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20、(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资源税和行为税(资源税和土地使用税)。2)按计量标准分为从价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从量税。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分为价内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价外税注意:增值税在零售以前各环节属于价外税,在零售环节采取价内税。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5)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分为中央税(消费税、关税)、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第三节、税负转嫁(税收负担转嫁结果形成税负归宿)1)前转

21、(前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2)后转3)混转4)消转5)旁转6)税收资本化(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1、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1)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如果需求弹性较大,价格增加销售量急降不容易转嫁)2)课税商品的性质(对生产必需品的课税,因对其消费是必不可少的,需求弹性小,税负容易转嫁。)3)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1)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的税,不容易转嫁的(如对企业征收所得税和对个人征收个人所得税)。(2)通过经济交易过程而间接对纳税人征收的税,容易转嫁的(如对商品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关税)。4)课税范围的大小1)课税范围越广泛,越税负容易转嫁;此

22、外,税负转嫁情况如何还与商品的竞争程度有关。第四节国债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税收相反1、国债含义:是指一国中央政府作为主体,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与私债务相比,国债由于有政府信用的担保、风险小、又被称为“金边债券”。2、国债的种类(1)按照国债发行地域不同,可将国债分为内债和外债。举借国内债务不会因借债而增加国内资金总量,举借外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本国可支配的资金总量。(2)按借入债务到偿还债务的时间长短划分:短期国债1年以内的,最典型的短期国债形式是国库券。中期国债110年、长期国债10年以上(3)根据利率的变动情况分为固定利率

23、国债与浮动利率国债。(4)根据国债能否在证券市场流通,可将国债分为上市(流通)国债与非上市(非流通)国债。能够上市流通的国债多为中短期国债,不能多为长期国债。(5)根据国债债务本位的不同,可将国债分为货币国债与实物国债。货币国债是指以货币为债务本位发行的国债。政府举借的是货币,归还的也是货币。实物国债以实物作为债务本位发行的国债。可以避免因货币贬值给债权人带来损失,一般是在存在高通货膨胀时采用。我国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属于实物国债。3、国债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发行国债方式弥补。(1)向中央银行借款弥补赤字会造成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增加,

24、诱发或加剧通货膨胀。(2)税收是按税法规定征收的,如果通过提高税率或增加新税种弥补赤字,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3)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产生的副作用较小。实质是将属于社会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暂时性转移;认购国债的资金基本是社会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不会导致通货膨胀。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无风险或风险较低的投资工具,因此有“金边国债”之称。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债,流动性强被称为“有利息的钞票”。4).调控宏观经济4、国债的负担与限度:衡量国债相对规模有两大指标:(1)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

25、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这个指标着眼于国债存量,反映国家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和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是研究控制债务问题和防止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依据。一国的GDP值越大,国债负担率越小,则国债的发行空间越大。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2)债务依存度,即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我国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两种口径:一是用当年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全国财政支出额,即“全国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二是用当年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中央财政支出,即“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国际

26、公认的债务依存度警戒线在15%20%之间。1.国债发行制度1)国债发行条件包括国债种类、发行日期、发行权限、发行对象等。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2)国债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和“随买”方式。公募招标方式:一种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投标、招标确定发行条件来进行国债推销的一种方式。特点:发行对象是多数投资者。谁是最终投资者事先是不确定的,是一种市场机制发行方式。承购包销方式:通过和一组银行或金融机构签订承销合同所体现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国债销售任务的方式。特点:发行人和承销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通过承销合同确立的;直接发行方式:国债发行人不委托专门的证券发行

27、机构而是亲自向投资者推销国债。特点:债券发行人直接与发行对象见面,有特定的发行对象,个人投资者不得以此方式认购国债。优点是可以降低举债成本,便于了解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投资意向;缺点是给发行单位带来相当大工作量。随买发行方式:是政府债务管理者用来向小投资人发行不可上市国债的一种方式2.国债偿还制度1)含义:国债偿还制度是国家对国债偿还及与偿还相关的各个方面所作的规定。2)种类:我国选用的偿还方式主要有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和市场购销法等方式。抽签分次偿还,是指在国债偿还期内分年度确定一定的偿还比例,由政府按国债券号码抽签对号,如约偿还本息,直至偿还期结束,全部国债券中签偿

28、清为止的一种方式。到期一次偿还法:到期后按票面额一次全部对付本息转期偿还法:以新发行的国债来偿还原有到期国债本息的方法提前偿还法:由政府提前偿还尚未到期的国债市场购销法:政府在市场上按照国债行市,适时购进国债,以此在该债券到期前逐步清偿的一种方式3.国债市场制度:国债市场制度是指以国债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的总和。根据国债交易的层次,国债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两大部分。1)国债发行市场又称国债一级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作为国债发行者的中央政府、发行中介机构和投资购买者。2)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是指已经发行的国债的交易场所,其基本职能是为国债投资者提供转让变现的机会。国债

29、流通市场分为以集中交易形式运作的证券交易所、以分散交易形式运作的场外交易市场(包括柜台市场和店头市场)。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国债交易按国债交易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可以分为现货交易方式、回购交易方式、期货交易方式和期权交易方式。现货交易方式: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也是国债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回购交易方式:国债的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约定一定期限和价格,将同笔国债再购回的交易活动。期货交易方以国债期货合约为交易对象的交易方式。国债期货合约是买卖双方就将来某一特定时刻、按照某一特定价格、购买或出售某一特定数量的某一特定国债产品作的承诺。期限、价格、数

30、量和标的国债是国债期货合约中必不可少的四项基本要素。期权交易方式:交易双方为限制损失或保障利益而订约,同意在约定时间内,按照协定价格买进或卖出契约中指定的债券,也可以放弃买进或卖出这种债券的交易方式。单项选择题1、较常见的税负转嫁方式是()。A.前转B.后转 C.消转D.混转7.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这种税负转嫁方式一般称为()。A.前转B.旁转C.消转D.混转10.决定国债发行条件的关键是()。A.国债的认购方式B.国债的发行方式C.国债的交易方式D.国债的偿还方式多项选择题1.按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通常将财政收入分为(BCDE)。A.利息收入B.国

31、债收入C.税收收入D.收费收入E.国有资产收益3.下列属于流转税的是(BCD)。A.契税B.增值税C.消费税D.营业税E.房产税7.亚当?斯密提出的赋税四原则包括(ACDE)。A.平等原则B.公平原则C.确实原则D.便利原则E.最少征收费 8.现代税收原则包括(AB。CDE属于课税原则)。A.税收效率原则B.税收公平原则C.财政政策原则D.国民经济原则E.税务行政原则10.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包括(BCDE)。A.税负制度的完善程度B.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C.课税商品的性质D.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E.课税范围的大小11.以下税负容易转嫁的情形是(BCE)。A.非生活必需品B.课税范围广泛C.

32、生活必需品D.课税范围狭窄E.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1、政府预算的概念: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1)从技术性方面看,政府预算包含两层含义:(1)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以预算平衡表的形式体现,该表反映了政府资金的来源和流向,体现了政府的年度工作重点和方向。(2)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政府预算反映了可供政府集中支配的财政资金的数量多少。政府预算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2)从政治性方面看,政府预算是重大的政治行为。(1)政府预算指标背后反映的是政府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间做出选择;(2)

33、政府预算反映了支出上的优先权。(3)政府预算反映了政府准备购买的具体公共物品和服务及其成本。3)从本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2、政府预算的职能:1)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政府预算反映和规定了政府在预算年度内的工作或活动范围,方向和重点。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的功能-作为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重要文件,政府预算是人大代表和全体人民监督政府收支运作的途径和窗口。3)控制政府部门支出的功能-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政府预算,实质是对政府支出规模的一种法定授权。只有在授权范围内的支出,才是合法和有效的。3、政府预算原则-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政

34、策方针。1)完整性原则-政府预算必须包括政府所有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内容。2)统一性原则-各级政府都应编制统一的预算,其中包含的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都要按统一科目、统一口径和统一程序计算和全额编列,不允许只列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也不应另立临时的预算。3)可靠性原则-也称为“谨慎性”原则,强调真实可靠,有充分确实的依据。4)合法性原则5)公开性原则6)年度性原则4、政府预算的分类1)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含义:政府财政收支计划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优缺点:这种形式比较简单,便于编制。但没有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不利于政府对复杂的财政活动进行深入分析、管理和监

35、督。)和复式预算(含义: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分别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构成:复式预算一般由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组成。经常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优点:便于政府科学安排收支结构,分类控制预算收支平衡;便于政府灵活运用资本性投资和国债等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缺点:编制和实施较为复杂。)。2)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类,分为增量(基数)预算(指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按新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增量预

36、算保持了财政收支指标的连续性。)和零基预算(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只以新预算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财力可能为依据,注:零基预算并不是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而是对已有项目需要重新审定和安排,起点为零。有利于克服增量预算下政府财政收支指标刚性增长的弊端,提高预算支出效率。)。3.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中期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4)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5)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类,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6)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原则上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

37、级预算。与政权结构相适应,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体系由中央预算、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预算、乡预算组成。省以下各级政府预算称为地方预算。第二节、我国政府预算职权划分机关、部分、单位预算管理职权立法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

38、、法律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各级人民政府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有关收入和支出项目的划分、地方向中央上解收入、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组织本级总预算执行;决定本级政府预备费动用;编制本级预算调整方案等;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具体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提出本级预备费动用方案;具体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39、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财政部门报告各级预算的执行情况;具体编制本级决算草案。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国家预算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部门预算具体执行办法;编制本部门预算草案;组织和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定期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编制本部门决算草案。各单位各部门所属各单位负责编制本单位的预算、决算草案;按照规定上缴预算收入、安排预算支出;接受政府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第三节、我国政府预算体系我国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1公共财政预算:亦即一般预算,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

40、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 【注】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2政府性基金预算:是指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是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4社会保障预算-编制范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按险种分别编制,包

41、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内容。 第四节、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1、预算编制制度1建立部门预算制度【注1】部门预算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 【注2】部门收入预算编制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 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注3】支出预算包括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注4】部门预算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编制程序实行“两上两下”的基本流程。【注5】建立部门预算制度的重要意义。增强了透明度,提高了预算分配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增强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提高了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提高政府宏观

42、调控和各部门统筹安排资金的能力,有利于推动部门和行业事业发展。预算从基层编起,增强了预算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注】财政部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将按预算外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第十四章 财政管理体制1、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是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1)、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2)、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2、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与政府管理体制相适应,目前我国的财政

43、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各级财政部门内部又设置不同业务分工的机构,分别负责各项业务管理工作。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其依据是政府职能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内容。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一般遵循以下重要原则:具体内容受益原则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范围来划分政府间事权。对于全国范围内受益的事权划归中央:在区域范围内受益的事权划归地方;受益范围涉及多个区域的事权划归相关地区政府协商承担,或者由中央政府出面协调由受益地区

44、共同承担。效率原则根据产品的配置效率来确定事权的归属。区域原则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区域性来划分政府间事权。(1)将没有区域性特征、需要按统一规划和标准提供的全国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事权划归中央政府,如外交、国防事务等;(2)将具有区域性特征、需要因地制宜来提供的地区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事权划归地方,如社会治安、城市供水、公园事务等。技术原则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大小、技术难易程度来划分政府间事权。将规模庞大、需要高技术才能完成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应由中央政府负责,如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公共工程;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具体内容集权原则收入份额较大的主体税种

45、划归中央政府。效率原则(1)将一些流动性较强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2)将一些流动性不强的收入(如以土地为课税对象的收入)、地方政府比较了解税基等基本信息、收入相对稳定的,划归地方政府,既易于操作,征税效率也比较高。恰当原则将一些调控功能较强的税种作为中央政府收入;对于体现国家主权的收入(如关税),作为中央政府收入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对于收益与负担能够直接对应的收入(如使用费等),一般作为地方政府收入。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内容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

46、缴纳的收入(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地方固定收入:营业税(不含各银行总行、铁道、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属于中央城市维护建设税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其余资源税归地方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地方各50%。(1)在收入划分方面证券交易(印花)税: 中央分享97%;地方分

47、享3%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现在是5%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将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部分收入上缴中央财政。打破隶属关系,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国务院决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除铁路运输、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外,其他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施增量分成,2003年以后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中央因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办法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机制。第三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特点 (1)完整性。 (2)对称性。 (3)科学性。 (4)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分类1、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筹安排。 类别: 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等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经济类职称考试评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