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doc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329872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参考题第一讲 先 秦一、填空题1. 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2.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3. 论语阳货:“诗可以 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 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 内 容 与 形 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5.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

2、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6.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7.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 气 论文的悠久传统。8. 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9. 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 也。是尚友也。” 提出了“以意逆志” 说。10. 庄子、庄子11. 教材指出:庄子祟尚 自然 、反对 人为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12.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

3、静 ”的精神状态。13. 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4.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二、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

4、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

5、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4(孔子的)“文质”说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6、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5(孔子的)“辞达”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6(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

7、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7(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

8、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

9、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9(庄子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

10、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0(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

11、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12、。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三、单项选择题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B)。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 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 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 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

13、解释为(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D“考见得失” 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韶乐是( B )。A“尽善矣,末尽美也” B“尽美矣又尽善也” 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尽美矣,未尽善也” 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C )。”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可以兴、观、群、怨” C.“思无邪” D.“辞达而已矣” 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A )。A读者之意 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 D古人之意 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

14、”是指( 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7教材认为: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 D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 B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D )。A“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B“虚静”和“物化” C“仁政”和人性论 D祟尚自然,反对人为 9教材指出: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

15、回味,追求味外之旨 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得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 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C)。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论语关于“诗可以兴”、“可以怨”观点的影响 C庄子思想较深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四、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1、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村的优秀人物,就会和那个乡村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国家级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国家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性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天下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和天下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感到不够,就又向上去追论古代的优秀人物。吟诵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因而要追论他的时代。这就

16、是向上追寻古人而去与他们交朋友啊。”提示:提出了“知人论世”说。孟子说话的本意是说要真正读懂一首、一篇文章、一本著作,应该了解这个人的为人、经历、品质,还要了解其时代的背景。“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客观实在的文学批评方法,“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 被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后,对后代影响极大。只有“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还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后代的大量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在此原则下开展文学批评和评论2、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明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道:“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难以说

17、清楚的呀。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愧欠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公孙丑又问:“什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孟子回答:“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公孙丑上)提示:提出了“知言养气”说。所谓 “知言”,就是要善于通过言辞来分析说话者的心理与本质。“知言”要与“知人论世”联系起来理解,只有“知人论世”

18、才能谈得上“知言”。而所谓“知言养气”,就是说,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然后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必然要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3、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重,因为这是贵重(那)并不(值得)贵重的。本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可悲

19、呀!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实际情形。可是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知道(大道)的不说,说的又不知道(大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天道)提示:正是“言不尽意”。4、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提示:正面提出“言不尽意”的说法。所谓“言不尽意”,作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概念,并不是说语言不能表达意思,而是说文学作品应该追求一种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五、问答题1、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要

20、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强调诗教,其基本观点,是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后世的文以载道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本上是受孔子诗教观的影响;思无邪成为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的社会作用,即“诗可以兴、观、群、怨”说,尤其是“诗可以怨”,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优良传统; “辞达”说、“文质”说;“尽善尽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总的来说,孔子的文艺思想表现了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

21、积极的入世品格。这种经世致用的文艺观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理论的积极影响。2、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要点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美”。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

22、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3、试从诗歌创作实践浅述孔子“诗可以怨”所形成的悠久传统。要点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

23、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

24、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4、试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内涵及其意义“兴、观、群、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

25、泰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兴”的另一含义是讲诗的表现手法,参见赋 比 兴)。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的意思,是讲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谓“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兴、观、群、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和具体要求的概念。孔子谈论诗、文,是和当时礼教政治的道德伦理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

26、语雍也),这是他的基本观点。“兴于诗,立于礼”,即诗必需以礼为规范;“观风俗之盛衰”,主要是对统治者而言。国语周语上记载上古时代的献诗制度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诵,百工谏,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汉书艺文志也谈到上古时代的采诗制度:“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可见其目的在于使“天子”或“王者”“行事而不悖”,改善其政治统治;“群居相切磋”,所指的主要也是统治阶层内部的交流切磋;“怨刺上政”,虽是被允许的,但由于“诗教”的约束和“中和之美”的规范,这种“怨刺”又必须是“温柔敦厚”、“止乎礼义”的(尽管在具体实践中并非完全如此)。总而言之

27、,提倡诗的“兴、观、群、怨”作用,是为了“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政治目的,至于增长知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只有从属的意义。“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兴、观、群、怨”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

28、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例如,刘勰针对缺乏怨刺内容的汉赋所提出的:“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在唐代兴起的反对齐、梁遗风的斗争中,诗人强调诗歌的“兴寄”以及唐代新乐府作者所强调的“讽谕美刺”和“补察时政,导人情”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在黄宗羲的汪扶晨诗序及其他许多作家的文学主张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兴、观、群、怨”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败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它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例如“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歌,南宋时期陆游、辛弃疾的诗

29、词等。就从不同的方面发挥了文学的兴、观、群、怨的作用。但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影响。除了它在思想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还表现在后世一些人常常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艺术本身特点和规律,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偏狭,例如对于山水诗、爱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此,因此也常常造成偏颇。5、试分析孟子民本思想在其文艺观中的体现要点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在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是以他的人性善论为哲学基础的。从“与民同乐”思想出发,孟子重视古乐,不轻视今乐,只要能“与民同乐”,古乐、今乐都要重视,这与孔子偏重古乐的观点有所区别。6、作为文

30、学批评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与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首先,孟子“以意逆志”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而知人论世则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然而,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与政治、外交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关系。孔子认为赋诗对于处理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有重要作用。人们为了达到政治、外交的目的,可以断章取义,随意改动诗原本的意义。这就与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大大不同了。7分析孟子“知言养气”说的

31、“养气”的基本内涵。所谓的知言养气说的养气是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作为文学理论批评的用语,知言养气是说,作者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即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因此,作家应首先从培养自己的人格修养入手,具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写出好作品。气、养气成为后世文论广泛运用的理论名词,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其源头无疑应上溯到孟子的知言养气的说法。孟子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8浅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提示:(1).崇尚自

32、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天道自然观是老庄的主要思想。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道”取法其自成的意思。在老庄看来,天、地、人、万事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人类应该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而不应违背事物的天然本性和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合一的,是“道”的体现。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对于后人祟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对雕琢文饰的文艺自然观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李白主张“清水出英蓉,天然去服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苏东坡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

33、超然”(书黄于思诗集后),正体现了上述审美理想。(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 “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庄子的得意忘言说,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9、浅述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的重要贡献。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其实就是指的“虚静”说、“物化”说。虚静,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老子首先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庄子则又极大地加以发挥。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

34、,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根据庄子书的论述,也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我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自我存在,便进入了所谓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物化”的思想,本来也是庄子提出的哲学认识论,即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在体认客观事物之“道”的过程中,在心灵“虚静”的状态下,最后要达到、也能够达到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彻底泯灭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10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

35、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不尽意。既然言不尽意,那么,相比于意来,言就不是最重要的了,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讲 两 汉一、填空题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 怨 ”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

36、品基础上的扩展。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5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毛公(亨),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土。后汉书儒林传说,诗序为汉代 卫宏 所作。6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7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8毛诗大序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

37、曰 风 ,二曰赋,三曰 比 ,四曰 兴 ,五曰 雅 ,六曰颂。”因而提出了“六义”说。9、志、诗10、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佚文篇)二、名词解释题1(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

38、,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2、(司马迁的) 实录说司马迁提倡并在史记写作中实践“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即不虚假地对统治者歌功颂德,不隐讳他们的凶狠残暴的恶行,一切都照历史的实际情况真实地予以记录。司马迁史记在记录刘邦(汉高祖)、刘彻(汉武帝)以及许多酷吏时,正是实践了他的“实录”精神。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3(毛诗大序的)“讽谏”说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

39、劝说)的意思。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4(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

40、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5(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

41、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6(王充的)“疾虚妄”说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论衡对作)。王充认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

42、”又是和“善”分不开的。只有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于世的。而虚妄之作是必然毫无实用价值的。王充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内外相符,这就为文章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标准,为文章做到文质彬彬指明了方向。三、单项选择题1教材认为: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B )。A“疾虚妄”说 B“发愤著书”说 C“养气”说 D “讽谏”说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

43、C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 A )。A司马迁史记 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4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B)。 A“怨而怒” B “主文而谲谏” C“劝百而讽一” 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5“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 A)。 A毛诗大序 B报任安书C论衡 艺增 D史记 屈原列传

44、6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B )。A“讽谏”说 B“疾虚妄” C“文为世用”说 D“知人论世”说 四、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1、所谓“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的意思。天(开创万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生育儿女)是人的根本。人遇到穷窘困厄的处境,就回追思本原,所以到了劳苦困顿的极点时,没有人不呼天喊地的;到了疾病惨痛的极点时,没有人不哭爹叫娘的。屈原处心端直,行为方正,竭尽忠诚和智慧,以侍奉他的君主,而谗邪的小人挑拨离间了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穷窘困厄了。诚信而遭到君王的怀疑,忠心耿耿而遭到小人的诽谤,屈原能没有怨愤吗?屈原的写作离骚,本是从怨愤而生的。提示

45、:在这篇著名的传记中,司马迁记载了屈原的生平及其写作离骚的情形,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突出了离骚的“怨”的特点。肯定了屈原的对黑暗现实的怨愤情绪和“直谏”精神,这实际上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的进步传统。屈原生活在如此黑暗的时代,身受如此的排挤打击,可以说是穷窘困厄到极点了,但却写出了伟大的离骚,这正是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最好例证。而司马迁之如此倾情倾声地歌颂屈原,赞扬他的发愤著书,正是引屈原为知己,为同调,说明自己的写作史记也是同屈原的写作离骚,是“发愤著书”。2、古时候富贵而声名磨灭不传的人,无法计算,只有卓异突出的人为后世所称颂。周文王被拘禁而后推演出周易;孔子遭困厄而后

46、写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双眼失明,于是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断了双脚,兵法才编写出来;吕不韦被贬流放蜀地,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秦国囚禁,著述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贤人圣人为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胸中有郁积的情绪,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才追述往事,希望未来的人能了解自己。提示:用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发愤的事迹,说明人常常是在恶劣的环境下,受激励而发愤完成伟大的事业,创作成伟大的著作,因而总结出了“发愤著书”说。后来唐代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宋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等,都是受到司马迁的影响。而且“发愤著书”也成了中国古代许多知识阶层士大夫追求的生活目标,且成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3、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